總是害怕自己做錯事情怎麼辦?
感覺是不是自己小時候父母對自己太嚴格了
記得以前端個鍋子端不好會被罵半天小時候特別皮 總是被罵啊…老師也是
「天下唯庸人無咎無譽。」
怕什麼!由於家長沒有受過「如何培養孩子" 的教育就開始養育孩子了,再加上中國的教育諺語的如「棒棍底下出孝子的」誤導,導致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明顯手段單一,以懲罰為主的教育手段,給無數的孩子心理留下了深刻的陰影。我就不多談家長教育的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就談談如何克服不敢犯錯的心理。我差不多也是不敢犯錯,所以針對自己的心理特點,也嘗試了一些方法來改善這一的思考方式。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有所啟發。(都是個人經驗,專家看看笑過就算了)1)了解自己不敢犯錯的心理特點以及形成原因個人覺得有大致有三種原因:
- 長期表揚產生的驕傲使自己不敢犯錯,因為覺得犯錯丟人
學霸,學神往往會產生的心理障礙。長期的表揚和沒有心理承受能力,在犯錯之後,會覺得丟人,對不起自己和家人,而產生輕生的念頭
- 長期批評產生的畏懼是自己不敢犯錯,因為覺得犯錯受到懲罰痛苦
學渣往往會產生的心理障礙,因為學習不好,會得到家長長期批評和懲罰,而自己有逆反,最終導致 懲罰&<-&>逆反 的惡性循環,害怕犯錯懲罰,可是就是就是要犯錯,最終對錯誤產生畏懼感
- 無論對錯,都受到懲罰,這樣懲罰的條件反射所產生的習得性無助,因為面對錯對的認知混亂和懲罰的痛苦
這條才是最可怕的,由於家長不懂教育,教育孩子只是看心晴,無論對錯,只要心晴不好就懲罰,長期以往,孩子對好壞對錯產生認知失調,無法確定對錯,無法確定會不會受到懲罰,最終習得性無助,對未知事物產生恐懼。
這三個原因可能在一個人生上同時存在,自己的長處可能產生驕傲而害怕失敗;自己的缺點會產生錯誤被懲罰而害怕失敗;而社會上非二元的灰色地帶,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助而害怕失敗。所以必須都注意。
由於人類害怕懲罰,由於懲罰錯誤產生的認知反應,最終容易形成錯誤-&>痛苦的條件反射。所以知道這點後,就要從破除錯誤-&>痛苦這個認知鏈接著手,來解決這個問題
2)學習國外或者現代先進的教育方式由於你的認知是由於從小到大家庭教育的結果,所以可以從這個方面著手中國的教育方式單一,但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卻是多種多樣,各種理論的。
中國的教育方式更多是懲罰錯誤的教育方法,但也有其他的方法論- 獎勵成功的教育方法
- 鼓勵嘗試的教育方法
- 恩威並用的教育方法
- 友好相處的教育方法
- 賞罰分明的教育方法
等等等等,各種教育論,各有個的好處,各有個的壞處,但這裡不討論它們的好壞。
第一,你要明白,教育你的方式,是所有教育方法的其中一種,它的好處有,但它的壞處也很突出。第二,你知道了還有其他的教育方法,你會想選擇哪一種?這樣要你自己去看,去研究各種教育論。然後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教育方法,來用那個教育方法來訓練自己。鍛煉自己所缺失的部分。- 我讀書的時候買過100元的衣服,被家裡人說,後來工作了,就買了很多上百的衣服。
- 去遊戲房,被老師教育過。後來就有意識的去遊戲房,去網吧玩
- 以前晚睡覺被家人說,後來有意識的過12點才睡,甚至通宵,現在停都停不下來
- 在外吃飯,很晚回家,都被說過。後來有意識的在外吃飯,很晚回家
- 讀書的時候,上課遲到;上班的時候,嘗試遲到。
- 小時後因為把盤子雜碎了,被教訓;後來,買來新盤子,直接砸
做了以上以及更多的「有意識犯錯」嘗試,也沒有發生說什麼嚴重後果,漸漸的, 錯誤 -&> 懲罰 這個認知鏈接被打斷。
當然這裡也要注意一點,要控制,不然「犯錯」 上癮之後,停也停不下來,最後走極端報復型逆反行為,也是有害的。做一切以對自己有利為原則
(現在自己從來不在12點前睡覺了,上班永遠遲到,停都停不下來呢)
- 我真大意,如果不走那條路,就不會出事了
而是要想:
- 這個事情完美解決了,自己也過了一邊理賠流程,自己的保險花了那麼多錢,也用上了,以後知乎要有撞車後的體驗,到時候,我也可以寫寫自己的體會了。開車,會發生意外也是常有的事情,沒什麼大不了,當作破財消災了。 今天不撞這車,說不定明天就撞那車。命中注定的。所以原諒自己了。另外自己大難不死,應該好好找個館子慶祝一下。
- 失敗乃成功之母
- 錯誤是通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 每個人都會犯錯,犯錯了不是世界末日
- 沒有失敗,只是成功的證明了這條路走不通
- 做錯了,證明了我還有缺陷,我還有改進進步的潛力
- 我錯了,才能體現出 別人/你 的正確嘛
- 人生那麼長,總是會有意外發生的嘛
- 看那些名人都犯錯了
多想一些這樣的思想句子,寫下來,貼在牆上,每日一讀,反覆給自己催眠洗腦,讀多了,自己也就相信了。
注意事項
以上都是在自己成年後害怕犯錯導致自己的認知失調後的自我調理方法,對自己的補救,對自己極端錯誤認知的一種平衡,只可以自己使用。如果是要養育孩子的話,還是要去學習如何教育孩子,因為教育孩子是一個非常非常高深的學科和實踐,必須認真對待。
最後總結
整個過程就是:
- 認知自己害怕犯錯的根源
- 明白 犯錯 -&> 懲罰 這個認知鏈接
- 通過有意識的犯錯, 打斷 犯錯 -&> 懲罰 這個認知鏈接
- 學會有意識的原諒自己所犯的一些嚴重的錯誤/失誤
這些就是我的個人經驗了,我通過這些,改變我對犯錯的認識,並且更加勇於嘗試新鮮事物,勇於試錯。面對錯誤和失敗這兩個大敵,更加自信,不再恐懼了。
題主你錯了,人不是以成功和失敗來劃分的。
而是以多彩和黯淡來劃分的。
成功者各有各的成功。失敗者各有各的失敗。平庸者卻一樣的平庸。有很多事,寧願錯,也不要錯過。少年郎,勇敢一些,有的事情錯過了也許對你的人生而言就是一種過錯。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看法,畢竟我們要自己活得精彩。(覺得自己煮了一鍋棒棒的好雞湯。)
先總結:害怕做錯事是因為我們害怕對於做這件事情可能產生的結果。
為什麼這樣說呢?
通常我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一般都會在心底預設一個可能結果,如果這個結果超出我們心裡的承受能力,我們就變表現出害怕和退卻的心裡。現在假設我們面對一件超出預判的自己能力以外的事情,我們會擔心自己能不能處理。這個時候有的人妥協於自己預判的能力,選擇放棄。而有的人可能是被迫不得不面對或者強烈的改變願望促使我們去面對。當然結果可能是你沒能完成這件事,僅僅只是證明你現在還沒能力完成這件事,但如果我們完成了,這件事將促使我們進步,生活中的很多成就感大多數時候都是這麼來的,如果你的人生能收穫一個又一個的成就感,這傢伙應該會是個不錯的傢伙。回到題主的問題:記得以前端個鍋子端不好會被罵半天
小時候特別皮 總是被罵啊 以至於現在總是害怕自己做錯事情。首先,從父母、老師的角度看,這是一個思維習慣的問題,在我們的文化里老師和父母通常都帶有權威的屬性,如果這些掌握權威的人,他的思想僵化或者有很強的控制欲,孩子的心智成長將會被阻礙。對於題主描述的這種狀況,我想這已經成了題主很重的心裡負擔。這個時候我們要給自己找自信和保持獨立的思考。從簡單的事情入手,自己覺得有點難度的事情,努力認真把它做好,還有就是保持獨立思考,就是當有人對我們的行為或者想法指手畫腳的時候,要讓自己先冷靜下來想一想,比如這個人所說的是不是對的嗎?在所有情況下都對還是只在某些情況下是對的嗎?這件事情對我來說真的很重要嗎?這件事情做壞了是不是足以影響你的一生嗎?嘗試多問自己幾個問題,其實很多看似對的想法就不一定對,看似難以完成的任務在我們的分解之下似乎變得不太難。所有別人的意見都只能「僅供參考」,最後對生活做主的還是自己。高三那年剛開學第一次月考考了375分,根本考不上大學。用班上另一個同學的話說就是「你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題主,你知道做一道題錯一道題什麼感覺嘛~ 比如英語的完形填空,高考是二十個空,高三剛開始我做錯十八,十九個,是的,最多錯十九個。剛開始我也怕自己做錯,看著慘不忍睹的卷子,不懷疑自己的能力都不行。全是紅紅的錯號,我就在對答案的時候僥倖把錯的改成對的,這樣在最後匯總的時候看著好像進步了。結果呢?絲毫沒有進步。自己都討厭自己,這不是自欺欺人的最佳範例嘛~?後來就想過了,錯就錯咯,有什麼。慢慢慢慢總結經驗,為什麼錯?該不該錯?應該怎麼才能做到最好?直到高考之前最後一次做題,完型錯了一個。我不是在講勵志故事,只是想告訴題主,不要怕犯錯。短期看來,對,你是做錯了事情,放不下顏面。可是長遠看,你在為你的未來鋪路啊~ 路上小石子什麼的都踢掉,越走越順。剛又看了一下題,怕被罵,心理有陰影。我跟你也差不多有相似的經歷,我臉皮比較厚,我媽罵我的時候表面弔兒郎當不當回事,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心想:罵就被罵咯,又不會少塊肉。其實心裡一定是在反思自己:為什麼我能犯錯?以後怎麼做才能避免再次犯錯? 同樣的錯不要再犯第二次,你已經在進步了。誰都不會看著自己越變越好而不開心吧?
不錯不對,10年後你會後悔現在的你犯的錯太少。
世人分兩種,一種向內尋找答案,一種向外尋找答案。向內尋找的人關注內部世界,經常過分關心自己的感受,很容易受過去的影響。向外尋找的人熱衷於外部世界,於他而言,總有新奇的事情要去做。建議嘗試後者。做得太少,所以優柔寡斷;經歷得多了,心也就硬了。
我也是有相似的童年經歷,而且總被父母否定自己做的決定和想法,還說自己是各種「陪」。所以一直活在自卑中,認為自己就是別人的陪襯,很討厭做決定,很討厭自己甚至恨自己,曾認為自己活著是多餘,想要輕生。而且疑心很重,想做的事情不敢去做,害怕做不好被罵,總怕被人嫌棄,總想一次性做好事情,總想得到別人的肯定,所以為了迎合別人的肯定,而漸漸丟了自己,失去了快樂,懷疑別人,質疑自己,否定自己,不相信任何人。直到大學期間,才慢慢一點點撿回丟失多年的自信和自己。後來工作了,一次次的難題被解決,一次次得到同事和上司的肯定,同時在不斷努力中,自己也看到了自己的成長,自己才開始想要了解自己,才開始慢慢的接受自己,不恨自己不討厭自己,到現在慢慢的開始有點喜歡自己。這期間,自己有什麼想法,就會想要知道這個想法對嗎,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然後知道自己無法從父母那裡得到任何幫助,所以我就去求助書,看心理學學著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學著跟自己聊天,去網上尋找答案,試探的跟別人聊天去傾訴。當然因為不知道哪些話該說不該說,所以也釀成了一些禍從口出的,刻骨銘心記一輩子的事情。現在自己已經調整的不錯了,對於父母的打壓潑涼水的行為,也有防禦功能了,也可以無視大多數的流言,自信心也有了。但是遇到一些想做的事情的時候,還是不夠自信,猶豫,因為我想聽到內心深處的一個聲音,如果沒有回應,我就不敢去做。所以很少有那種想做什麼的衝動。心房沒有完全打開,因為不相信會有人保護我,除了自己,所以在某些時候不得不做個爺們,因為要做給自己看,告訴自己:不怕,有我在!因為怕麻煩別人,怕麻煩多了讓人討厭,怕麻煩多了被索要感恩,自己負擔不起,所以一直是自己默默地消化著深深的孤獨。
少年郎你不是害怕做錯事,而是害怕去做這件事!你不做這件事,你怎麼知道結果是錯誤的? 不要因為被別人否定而害怕,因為害怕而否定自己,如果你不去追那個女孩,又怎麼知道她不是在等著你,你還那麼年輕,不要因為害怕而鑄成過錯! 所謂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前進 ,只為了有朝一日轉過頭回顧,見到自己被留在身後,然後認出後方在每個階段蛻變而死去的自己! 做好準備,然後去做你害怕做的事情。剩下的就給時間就行了。
做錯事情…有什麼好怕的呢?
少年郎嘛,犯些錯是難免的。
只要你不要錯得太離譜,三觀正點兒,都是能夠被原諒的。我甚至可以簡單粗暴地說,這年頭,只要你別做些違法勾當,所犯的錯都是可以被原諒的。當然,我們也不能拿法律當成自己的道德底線就是了。人生嘛,就是一個不斷犯錯的過程啊。
有想做的事,那就大膽去做,總會有那麼幾件做對的事嘛,做錯了也沒什麼可怕的,你也不是一無所獲,至少可以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完善自己。
因為害怕做錯事而無所作為,碌碌無為地過這一生,未嘗不是一個錯誤。
你能夠保證,當你老來回首往事時,不會為自己當年的不作為後悔嗎?不會後悔自己其實有成功的機會卻又放過了嗎?
你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哪怕一敗塗地,你也可以告訴自己,我儘力了,問心無愧。
所以啊,上吧少年!同樣的成長經歷。現在還很不自信,但是懂得自己思考問題後比以前好多了。看到題主也get到了獨立思考,客觀看自己是早晚的事。我回想父母的教育思維有兩個特點。一是怕我覺得自己好→_→呵呵呵。謹慎不出頭才能平安,中國傳統思維嘛。想通這點後我對父母給我造成陰影的憤怒消失了很多。所以我自己會多和朋友交流,在評價我這件事上,我覺得朋友更客觀,沒有代溝。有時候哪怕是出於客氣贊我,也讓我看到我可以讓別人贊的優點。二是沒有教我做事承擔後果。他們總是怕我做錯事做不好被別人說,其實長大後我覺得任何事都會帶來好的和不好的後果,只要這個後果我能承擔去做就是了。有說我不好的人自然有說我做得好的。想明白了這點我大膽了很多。現在我能夠集中注意力在做事上,而不是做錯事說明我是個糟糕的人這種無用的評價上,感覺自己脫去了一層殼。成長的感覺真好。
那是因為被否定的太多,導致最後沒有了慾望同時更加害怕,反而不自信,這點跟家庭有很大的關係!曾經我也是,到現在也有影響,不太有主見。
為什麼不繼續皮呢,「你很年輕,不要每天一副老成的樣子,我根本就不相信你什麼都懂什麼都知道,趁著年輕把該犯的錯都犯了,這樣以後才不會犯同樣的錯」。這是我老闆跟我說的,做事之前先想方法,對問題有不明白的趕快問,犯了錯誤就記住,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誤
本人和題主有同感,對「犯錯」的過分在意,導致很糟糕的後果。而且分析原因,也認為是父母方面長期的標準混亂,現在想想,真想對他們說髒話,狠狠罵一頓才解氣。本人走出「犯錯」陰影的契機是一條路走到黑,心裡長期的某種怨氣和執念在某一天達到一個臨界點,蓋過了理智、恐懼和其他一切,抱著不這樣就死的心態離家出走了。後來過了幾年豬狗不如的日子,現在慢慢變得像個正常人了,而且理想和學習的動力也漸漸豐滿了。現在和父母只有電話通話,發現他們跟我說話,唯一的目的就是把一個觀點強制灌輸給我,但是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偉大的愛。所以我現在不相信任何事情,只相信讓我快樂的就是對的。害怕犯錯,只是長輩不耐煩培養你而給你設置的精神枷鎖。現實中,越敢犯錯的人往往越不會得到懲罰,反而從中收益。為了自己的幸福和前途,趕緊學會犯錯吧!乖孩子是待宰的豬,橫著走才有人好酒好菜伺候你。言論過於口無遮攔,匿了。
怕什麼,你又不值錢。
最大的失敗不是做了以後的失敗,而是沒去做就害怕失敗!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做錯了怕啥?能改就行,就怕一錯再錯。
人非聖賢
推薦閱讀:
※處在悲觀消極狀態的我,想通過獨自旅行來改善,有用嗎?
※人生中到底該不該作弊?
※非常喜歡小動物,卻很討厭小孩,這正常嗎?
※關於心理學,普遍有哪些誤解?
※看多了台灣的負面新聞後,我反而更想去台灣旅遊了,請問這種心理是否普遍?
TAG: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