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法空性,萬法皆空,唯因果不空」這個說法正確嗎?


終於找到出處了。更新答案

過去我曾經寫過兩句話,「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有一天,我上街去買東西,有幾個同修陪到。商店有個店員,他認識我。他說∶你是凈空法師,我說∶是。他說∶我看過你這八個字,萬法皆空,為什麽因果不空?因果算不算萬法裡面?沒錯,因果是在萬法裡面。為什麽說因果不空?因果是轉變不空、相續不空,是說它這兩樁事情。因會變成果,果會變成因,這是轉變。因為它轉變不空、相續不空,所以才有善因善果,惡因惡報,才有因緣果報這些事情。如果因果也空,果報就沒有了,哪裡還有什麽六道、三途、十法界,統統都沒有了。所以要知道,一切轉變不空,剎那轉變、剎那相續,說因果不空,是說這個道理,我們要明了。

/*------以下是老回答,也並沒有矛盾。漢藏多位大德意見一致,並不把空性和因果對立起來--------*/

針對題主的問題,已有法師回答過 :「萬法皆空」和「因果不空」的關係

這個回答很好了,我再補充一些其他大德的開示:

《心經》: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性並不影響萬物如幻地顯現。

索達吉堪布

很多人認為空性是什麼都「沒有」,但實際上恰恰相反,空性是什麼都「有」。萬法如果不空,就不可能有無常變化,就像一顆種子,不空的話,它永遠無法結出果實。正因為是空性,才會隨因緣而變,才能衍生出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

佛教空性觀

--北京大學哲學系演講 索達吉堪布

(2010年6月24日上午)

 不過,如今很多人由於沒有系統聞思過,始終對空性有一種誤區。有些學禪宗的人認為:"既然萬法均為空性,善惡就不必太執著了,放生等善行也不用做,因為這是一種執著。"這種觀點大錯特錯。雖說一切法的本體是空性,但你還沒達到這種境界之前,取捨因果、行持善法是很有必要的。

  從前在藏地,漢地和尚摩訶衍來弘揚禪宗。儘管禪宗至高無上,從《唐高僧傳》、《宋高僧傳》、《續高僧傳》的歷史來看,許多利根者依此而一聞千悟,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但當時他弘揚禪宗卻不成功。為什麼呢?因為他一開始就提倡什麼都不執著,有些藏族人聽信其言,致使寺內原有的供佛傳統突然間斷,佛像前居然斷了供燈。(你們若去過布達拉宮等地,就會知道藏地供佛的傳統由來已久、十分殊勝。)這種做法讓許多有識之士難以接受,他們就遵照菩提薩埵的授記,從印度迎請了蓮花戒論師來跟他辯論。最後,以摩訶衍失敗告終,藏地又重新樹立起了次第修行的傳統。

  因此,次第修行相當重要。雖在禪宗或密法的最高境界中,萬法都是空性的,不能有絲毫執著,但我們尚未證悟之前,還是應當放生、念佛、讀經、行慈善、做功課......這些一定不能斷。否則,積累資糧的門如果堵塞了,將來則很難趨入解脫。所以,你們若沒達到最高的境界,就不能間斷行持善法,尤其是要以菩提心攝持,這一點千萬不能忘!

凈慧老和尚 (承接虛公法脈,為禪宗五家七宗之嗣法傳人),針對神秀和慧能的偈子續道:

菩提道上來,隨緣現鏡台。妙有續慧命,真空無塵埃。

可見,漢傳禪宗大德,與藏傳佛教大德的觀點是一致的。


這句話,驢唇不對馬嘴。

要釐清三個概念:法、空、因果。

法,是軌範物解,任持自性。保持自己的特徵,引發一定的認識,就是法。

空,因緣所生的法,沒有究竟的實體,叫做空。

因果,因是能生,果是所生,叫做因果。

還要再釐清兩個概念:空性、空相。

空性,是真如的別名。離我法二執,顯真如實體,即是空性。空性是依空而顯的實性。

空相,是諸法皆空之相狀。

搞清楚上邊概念,再來看這句話:

1、諸法空性。——錯了,是諸法空相。

2、萬法皆空。——對的。

3、唯因果不空。——驢唇不對馬嘴。因果不屬於法。有有為法、無為法;有為法還可以具體分為: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應法——但是,沒有「因果法」,因果根本就不是法,不是法,談什麼空?

因果,不是因和果。因果,是一種關係。是能生和所生之間的關係。因,可以空;果,可以空,但因果,就不能說空不空的問題。《仁王護國經》中說:因空、佛果空。——但你切莫由此就說因果空,因果不是因和果。

4、因空,果空。——對的。

5、因果皆空。——錯了。這句話和上句話,在定義上並不等同。這句話是否認因果關係。有一種外道,叫「因果皆空宗」,又稱「空見論」,是否認因能生果。因此,提到「因果皆空」,指的是這種外道,而非「因空,果也空」的意思。所以,不能由此就反過來說「因果不空」。那是驢唇不對馬嘴。

舉個例子,這就好比說,我請你吃飯,我也吃飽了,你也吃飽了,咱倆之間的關係吃飽了嗎?——說咱們倆的關係吃飽了,顯然是錯的。但不能據此就說咱倆的關係沒吃飽。咱倆之間的關係根本就不是個人,談什麼吃飽吃不飽呢?這不扯淡嗎。


有幾個答案都對,只是沒有提煉出來。哈。

即,這前後兩個「空」 完!全!不!是!一!個!意!思!

萬法皆空的「空」指沒有固有的本性。即,萬法都是緣起的(因緣相會),都是沒有固有的自性的,事物並不是我們以為的那個樣子。我們自以為所認識的萬法其實只是我們腦中對真實事物的標籤和概念

因果不空的「空」指沒有,不存在。即,萬法雖然沒有實有的本性,但作用是存在的,因緣相會產生果的作用是真實不虛的。如,夢中見到老虎,我們睡著的身體也會真的出汗。


這是葯,對症而說的。明心見性後,就不會糾結這個了。參見《占察善惡業報經》,地藏菩薩說

又復愚痴堅執眾生,聞如是等說,亦生怯弱,以取如來法身,本來滿足,非修非作相故,起無所得相,而生怯弱,或計自然,墮邪倒見。我即為說修行一切善法,增長滿足,生如來色身,得無量功德清凈果報。如此等說,令離怯弱,是名安慰。也就是說,因果不空,就是針對這認為萬法皆空,落入空的邪見,以為造作惡業不受惡報的這一類人而特別提醒。

而我所說甚深之義,真實相應,無有諸過,以離相違說故。云何知離相違相?所謂如來法身中,雖復無有言說境界,離心想念,非空非不空。乃至無一切相,不可依言說示,而據世諦幻化因緣,假名法中,相待相對,則可方便顯示而說。以彼法身性,實無分別,離自相,離他相,無空,無不空,乃至遠離一切諸相故,說彼法體為畢竟空無所有。以離心分別,想念則盡,無一相而能自見自知為有,是故空義決定真實,相應不謬。複次,即彼空義中,以離分別妄想心念故,則盡畢竟無有一相而可空者,以唯有真實故,即為不空。

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在本體上,被稱為四個戲論。所以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討論空有,都是戲論。

但是在修行位,見萬法皆空,依然要仔細思維抉擇因果。有所造作,就會產生因果。成佛也是有因有果的啊。說教理樓上都說的很好了。從修證上面來說,是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第一義是空有不二的圓滿自性,萬法皆空是其一邊而已,因果非空,非不空。能善分別諸法相就是要善抉擇因果,反覆都是有做有受,因果自承,寧見其有,不論其空。


這句話不是佛講的,搞錯

法與空的關係。宇宙的根本是由法構成的,法中生成了空與非空,空也有不同境界,往更

高更遠處看,它又不空了。

不同層次的法不能混雜,把高層的理拿到低層境界使用,打亂了法的層次結構,這樣會把下界眾生的思想搞混亂,實際這就是亂法的一種形式。如來講空,並不是一切惟空的概念,不是強調物質上的空。真正的空是指執著心空,慾望癮好都修沒了,心純凈了,修的無漏才是真空。而宇宙中就是存在著生命物質,什麼都沒有成渾沌一片了,那算什麼。達摩的禪宗開始就是極端的,所以它只能傳六代,而現在極端的也不只是禪宗了。

人類中有無字天書的說法,事實上那也根本不是人世間的無字天書的概念。到此無法用人言表達了!言語道斷!很高層次的法在大穹之頂的表現是佛道神人魔鬼各自顯相來演繹的!書裡面有什麼字,那裡就出現真實的景象來演繹。那裡沒有「字」和「書」的概念


這句話顯然是錯的。

先看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磐。

因果為緣起之法,必定有因緣果(報),也就是生滅的法,緣起緣滅。既然法無自性,空非惡取無見,無所作,生滅滅已,那當然是空的。

再看經論:

以般若波羅蜜空故,不見緣,不見諦,乃至一切法空,內空、外空、內外空、有為空、無為空、無始空、性空、第一義空、般若波羅蜜空、因空、佛果空、空空故空但法集故有,受集故有,名集故有,因集故有,果集故有,十行故有,佛果故有,乃至六道一切有。——《仁王般若經》

近代印光法師說過類似因果不虛的話,是從世法上說,因為在三界緣起之法里,你作惡會導致各種果報,生死流轉。而到後來被人擴大化乃至被某法師極端化,側重聖諦上不空,顯然是錯誤的,對於空不理解的人,也跟著犯了這種錯誤。


因空果空,因果(關係)不空(輪迴中的業與報躲不過)


這是典型的魔句、顛倒說!學佛務必跟佛學,不要跟魔民學!否則自誤誤人、耽誤終生!

摘一句佛經送你:

所謂三空。一切因空故無作。一切果空故無相。因空果空復空故空空。如是法如虛空故。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空性生一切法,滅一切法,有生滅自然有因果。


廣義的法包含一切事物、概念。

既然萬法皆空,因、果亦空。因果只是一種相似流轉的現象,並無實義。

為什麼說果也是空?既無承受的主體自性,承受的感覺也是虛妄的。

故認識到此理的修行人,坦然承受一切果-------無論它是多麼難以承受。


對於開悟的人,怎麼說都對,而未開悟的,怎麼說都不準確,依文解義,三世佛冤。


護法居士 1 人贊同了該回答

緣起性空,不代表空,空亦是有,不是無?

緣起性空,不是有,也不是無,【空】代表真如法界是沒有任何障礙而存在,【空】是表達萬法的無邊無際無量,【空】表達萬法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空】表達萬法人類是無法感知、無法表達。

爵士貓 (作者) 回復釋演勝47 分鐘前

空性不是堅實存在的實體 不是空無所有或虛空 絕大多數人認為空性是什麼都沒有 佛學空性是【什麼都有可能】

爵士貓 (作者) 回復釋演勝35 分鐘前

永嘉大師的《證道歌》說: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

  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有所用心就有所牽繫,有所執著,有所對待;無所用心,心才能擴大。無心則不為一切萬法所系縛,而無處不在,無處不自在。

在唐朝時,四川有一位叫德山禪師,對《金剛經》有極深的造詣,當時南方禪宗正流行「即心即佛」,德山認為這是外道魔說,便發憤著了一部《金剛經青龍疏鈔》準備到南方破邪說。路過灃州時,見到一間賣油糕的小店,德山剛好肚子也餓了,便走入小店對賣油糕的老婆喊道:「老婆子,弄一些點心來!」老婆婆心中想:這位師父居然這麼無禮,指著德山的擔子說:「師父,你這裡面是什麼東西?」德山說:「說了你也不懂,這是我注釋的金剛經疏鈔,到南方來弘揚金剛經。」於是,老婆婆說:「我有一個金剛經上的問題要問你,你如果回答出來,我就供養你油糕;如果答不出來,就不用弘揚金剛經!」德山心想:一部《金剛經》我已經滾瓜爛熟,還有什麼答不上來。於是,德山哈哈大笑說:「你問吧!」於是,老婆婆問道:「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知師父要點心,究竟要點哪個心呢?」德山沒有辦法回答。

  過去心已過去,未來心尚未來,而現在心念念不停,生滅相續。如果能以無心對治世間假有、虛有的妄執,便能享受隨緣放曠、任運不系的逍遙。

1查看對話推薦摺疊刪除

爵士貓 (作者) 回復釋演勝23 分鐘前

因為一念具足染凈善惡一切諸法,所以智者大師提出「一念三千」,這三千是什麼呢?就是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三千法界。

智者大師認為,我們平常的當下一念,就具足三千法,具足現象界的全體,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我們眾生心在迷時,亦具足三千法;心在悟時,亦具足三千法。心有迷悟,而法不動。只是心在迷時,對三千法執著不舍;心在悟時,視三千法為方便、性德,不起執著。這叫「一念三千」。

  佛常講「眾生心不可思議」,所以不可輕視我們平常的一念,於是祖師常常開示我們要「照顧自己的念頭」。迷與悟,就在我們一念之間,天台宗說的「一念三千」,就是要我們重視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念頭,有的人一生的清白往往毀於一念的無明,而造下終身的遺憾。

1查看對話推薦摺疊刪除

爵士貓 (作者) 回復釋演勝15 分鐘前

每一種心識的生起都是有它的原因,但是我們總是將我們的心與外界分開,認為心是心,事物是事物,產生了二元對待,於是產生了種種執著。

宋代佛印禪師有一首禪詩說:

  一樹春風有兩般,南枝向暖北枝寒;

  現前一段西來意,一片西飛一片東。

  這首禪詩的起源是,有一天,蘇東坡和秦少游在一起吃飯,兩個人因為才華都很高,往往為了談學論道,互不相讓。這天吃飯的時候,剛好看到一個人走過,由於很多天沒有洗澡,身上爬滿了虱子,蘇東坡說:「那個人真臟,身上的污垢都生出虱子來了。」秦少游堅持異議說:「才不是呢!虱子是從棉絮中長出來的!」兩人各執己見,爭執不下,便決定去請佛印禪師作個公道,評判誰輸誰贏,並且互相商議輸的人要請一桌酒席。蘇東坡求勝心切,私下跑到佛印禪師那裡,請他務必要幫自己的忙;過後,秦少游也去請禪師幫忙,佛印禪師都答應了他們。兩個人都以為穩操勝券,放心的等待評判的日子來臨,揭曉的日子終於到了,禪師於是正色地下評斷說:「虱子的頭部是從污垢中生出來,而虱子的腳部卻是從棉絮中長出來,所以你們兩個人都輸了,應該請我吃宴席。」禪師有感而發,寫了這道詩。

  在我們的觀念中,物是物,我是我,物我之間的關係是對立的,有時甚至是不能相融的。如認為虱子的產生不是因為污垢,就是因為棉絮,而佛印禪師的話就是為了破除執著。通常我們認為心識的產生是因為外界的作用,認識的產生是因為物質的作用。從佛法的立場來看,心的產生是因為各種條件的匯合,所以心是緣起的。

贊查看對話推薦摺疊刪除

爵士貓 (作者) 回復釋演勝11 分鐘前

佛學中的「空性」,說它什麼都沒有,是諸佛菩薩的出生之地。不是一般人接受不了,而是讓人糊塗。如果用心理學來理解,「空性」就是沒有任何情緒的狀態,現代話叫:情緒歸零。這是一種平靜理智的狀態,只有這種狀態,智慧才能產生,這就可以理解諸佛菩薩誕生這句話的意思了。 索達吉堪布說:「很多人認為空性是什麼都沒有,但實際上恰恰相反,空性是什麼都「有」。

贊查看對話推薦摺疊刪除

爵士貓 (作者) 回復釋演勝9 分鐘前

另外一個了解「空性」的方法,就是要明白具足空性見地的意思是:避免「二元對立」的一切極端——避免「二元對立」的極端本身就是「空性」。一個自我本位的人永遠都會掉到某個極端中,因為他一看到任何事物,就會自動形成例如美醜、好壞等的判斷;他相信這些性質天生就存在於那件事物之中,並自認了知那件事物的一些真相。如果不用例如好壞等概念肢解事物,只看事物本來的面目,就非常近似於空性的體驗。你可能會認為,只要抑制對事物的判斷,對它們漠不關心,就成就了某種空性——這種冷漠只不過是一種愚痴,同樣沒有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有時,某些事物既不吸引也不讓人排拒,我們完全忽略了它們——這種空白茫然是因為忽視,所以也是愚痴。

真正的空性覺知一切事物,因為它不受貪、嗔、痴等自我的觀點所遮蔽。見到空性並不意味著達成「見到某種東西」的佛教目標。見到空性表示「見到一切事物」,因為空性不排斥任何事物,包括了一切事物。見到某件特別的事物,必然表示你沒有見到某些其他的事物,所以你沒看到的就被排除在外而沒有感受到。空性去除了那些「沒看到」,因此每件事物都在其中;空性去除了一切事物的「不存在」,包括不存在的不存在。諷刺的是,見到一件東西是「二元對立」,而見到一切事物卻非「二元對立」。

贊查看對話推薦摺疊刪除

爵士貓 (作者) 回復釋演勝7 分鐘前

談到「無二」時,我們總是這樣說:「佛陀做了這樣的事。」有時候,我們誤解了真正要傳達的訊息,而以為我們可以在相對的層次上看到這樣的事情——就好像魔術表演一樣。

二元對立表示我們只見到事物的一面,也就是我們這一面。我們習慣性地改編實相,以便能看到自我的版本。由於自他分別以及拚命地執著「自我」,所以我們除了自己的見解外,什麼也看不見。二元對立使我們和其他的人、事、物分開,嚴重限制了生活中的可能性,因為沒有其他的想法或建議可以不經改編地進入我們心中。這種和萬物分離的感覺,常被解釋成孤獨和無聊,結果我們不斷去找尋和執著一些能娛樂自己、捕捉我們注意力的東西,來忘記孤立的感覺。

為了補償不可能得到的真正快樂,我們製造了成見所形成的替代性虛假的實相和激烈情緒,藉以安慰自己,讓自己全神貫注——把生活變成誇張的連續劇,而自己則是主角,很愚痴地幻想著痛苦的來源會帶來快樂。

就好比去看一場強烈而又有力的電影,因為太專註於情節,忘了那是一場電影,把它當成自己的生活一般;有時候你陷得太深,甚至於看完電影的幾個小時之後,還為電影的結局哭泣和憂慮。由於二元對立的成見,把自己和他人划出界線,我們在「真實」生活中就是這樣;忽略了,這是我們的作為,不一定是事物本來的面目。

贊查看對話推薦摺疊刪除

爵士貓 (作者) 回復釋演勝3 分鐘前

依照佛法,我們從來沒有真正看到任何事物的真相,只看到了自己的成見——我們誤把所收集的一大堆照片當成了實物。在我們把事物分類、標示之前,可能在一剎那間真正覺察到它;但在這之後,我們就落入自己對它的成見中,不再覺知事物的真正面目。這樣的造作不僅出現在例如美醜等粗劣的層次上,而且也在例如主體、客體或天堂、人間等極微細的概念層次上運作著。

沒有圖像、標籤等成見而能夠見到真相的人,就不會被「小永遠是小」和「大永遠是大」的概念束縛。超越自我觀點的人,不僅不會僵化地認為他就是他的自我(與充滿實存的東西的世界分離的一個實存主體),而且因為沒有二元對立,所以他也了解到主體、客體都沒有真實存在的本性,因此,他不受顏色、大小、形狀、年紀、性別、地點等任何固定性質的拘束。有時,在夢中,我們能瞥見沒有成見的自由。夢中可能有一千頭大象舒適地在我們的卧房中起舞,而房間和大象卻都沒有改變它們平常的大小;或者解放對於時間、空間的成見,瞬間在一個地方,下個剎那就到了一千里外。

不在二元對立陷阱中的人,就不會黏著某個特定的大小。杯子並不是究竟的小,只是和桌子相比顯得小而已;和調羹相比,杯子又顯得大了,原來「杯子是小」的概念被消滅掉了,現在杯子大了;而調羹和一滴茶水相比又顯得大了,於是原來所認為的小就消失了;和原子相比,一滴茶水又顯得大了,而「一滴茶水是小」的概念又消失了;就連原子和原子內的粒子相比也顯得大——這樣的步驟可以一直進行下去。像這樣的比較可以讓你知道,沒有任何物體是絕對的小或絕對的大,因為小和大是相對的,是互相依存的(這又好比最先和最後的數字一樣,每個數字之前和之後都還有另一個數字,因此永遠找不

就連日常生活中,成人也無法看見小孩們奇想的天地;因為成人缺乏赤子之心,無法超越他們所謂的可能和不可能的堅固信仰。佛陀是無二之心或究竟真理的展現;至於你如何看他們,決定於你自己的悟境層次。

爵士貓 (作者) 回復釋演勝1 分鐘前

「空性」不是某種堅實存在的物體,也不是空無所有或虛空,例如把一切現象消失掉所遺留的空間當成是空性。消失表示先有個東西在,然後才能「消失」;這就像認為「自我」是不存在的問題一樣:「自我」先存在,後來才不存在——但從來就沒有的東西根本談不上什麼存在或不存在。

我們標示每一種客體。「空性」的意思是,事物並不是依照你所標示的樣子存在。佛法告訴我們:凡夫所見的一切,都是透過情緒、習性和二元對立等自我的濾光鏡,就像前面琥珀色太陽眼鏡的例子一樣,使我們看不清楚事物完整的顯現,也看不清楚事物真實的本性。首先,你看不見事物的真實本性;其次,雖然你看到了顯現,卻不明白這種顯現可能只對你而言是這樣,並不通用於其他眾生。我們自然傾向認為自己的見解最正確,別人見到的顯現是錯的,然後經常變得很生氣,並且浪費時間去做一些無益的爭論,試圖說服別人——接受所謂「正確的看法」,而這種正確的看法其實是我們的看法。

如果你能明白,你所看到的顯現是由於你所戴的有色眼鏡,別人所看到的顯現是由於別人所戴的有色眼鏡,大家都沒有看到事物的真正面目,那麼你的生活就會更和諧了。不幸的是,大部分的眾生都不明白每個人都戴著有色眼鏡,因此他們對自己所看到的都很認真,其結果是,大家卷進了包括戰爭在內的各種衝突之中。

「無二」或「無分別」是說明空性的另一種方法。強烈的習性限制了像我們這種以我執為導向的人。我們和我們所處的世界,都被一些固定的特徵,例如顏色、大小、方向等限制住了。對我們而言,「小」的特質代表有個小的現象真實存在,而「大」就表示有個大的現象真實存在。在我們二元對立的世界中,只要某件事物被定上了固定的性質,它就永遠被困在那些性質的框框中。

我們僵化地生活在認為現象實存的自設牢獄中,這些成見是我們根本的問題所在。如果我們認為某人很壞,這種見解就蒙蔽了我們的雙眼,即使他真的做了些好事,我們也會說他在做壞事;相反的,如果我們愛上了某人,那麼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美妙的,連他的糞便也可以忍受,他就算殺了人也是被殺的人不對。

贊查看對話推薦摺疊刪除


體上連因果都沒有。現象上除了因果還是因果。

楞嚴經講得很清楚,菩提涅槃不是因緣的也不自然的。


贊同答主的回答 釋迦王子苦修悟道時就明了了世間有無常真諦 因此從無常來看 因果也是無常 有因未必有果 有果也未必有因 這也是無常 因果的由來是一種現象規律性總結 而非本質 而無常就是本質性規律 而且個人認為空也是世界本質之一 如同聖經傳道書所說 虛空的虛空 虛空的虛空 凡事都是虛空 已有的事 後必再有 已行的事 後必再行 日光之下 並無新事 豈有一件事人能指著說 這是新的 哪知 在我們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已過的世代 無人記念 將來的世代 後來的人也不記念


「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前兩句是勝義諦,後一句是世俗諦。放下一起讀,腦子會亂的。簡單來說,前兩個空和第三個,所指不同。前兩個意思,法是「空」性的,第三個意思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沒有」。


萬法不空,我才是空。一切都不是虛幻,虛幻的是我。處處都是塵埃,只是沒有我。


推薦閱讀:

最重的罪是謗佛嗎?
放生能消業障嗎?
佛說沒有最初因,也沒有最後果。這無盡的因果是不是就是輪迴的本質?
為什麼有些人講求因果,卻不自省?
是什麼讓我們變得幸運?

TAG:佛教 | 宗教 | 佛學 | | 因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