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是否更容易拋棄自己的母語或方言?

本問題並不涉及性別歧視,僅是就自己所見一些現象提問:在大學裡不少女生更以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為榮,覺得方言土氣,男生則不太敏感。放假回家和朋友聊天,女生的家鄉話很多字音被普通話改變,男生情況明顯好過女生。各種方言主頁、貼吧論壇的關注者也是男生遠遠多於女生(北京、上海、廣東等文化強勢自信地區此現象稍微少見)。身邊認識的崇拜歐美、日韓文化的人中,網名、簽名、狀態超喜歡用英文、日文、韓文更新的(即使用法並不地道)的也是女性比例更大。想問下,這是偶然現象,還是普遍現象?請大家從語言學、社會學、心理學或其他角度談一談

補充:1、網上搜索了一下,有個母語遷移理論里講到女性在新環境確實更容易拋棄母語,這個理論被廣泛認可么?有什麼根據與相關資料么?請了解的知友談下

2、很多回答提到女性的語言能力強於男性,但隨著普通話的普及,大學裡男生普通話不比女生差好遠,在這種相差不大的情況下,依然有語言選擇的差異。個人感覺女性在進化過程中,更崇拜強者與強勢文化,對於身份認同和融入感更在意,女性通過語言改變來獲得大城市身份與知識水平認可的意願,通過語言與自己看不上的圈子區分的意願都更強烈。男性則比較敏感,或者由於自尊,不願主動改變乃至反抗


感謝各位的點贊,促使我回去又重讀了幾篇文章,補充說明見下:

------------------------ 分界線-------------------------------------

這個觀點之前也有看到過,確實是社會語言學領域非常有有意思的話題。而且不僅僅是在遷移過程中,在整個語言演變過程中都存在這樣的現象,女性似乎更願意參與語言演變。

對這個問題有過系統討論的是Labov:Principles of Linguistic Change一書中的第二卷 Vol. II: Social Factors。

Indeed,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is focused on gender in this volume. Labov, for example, reiterates as a general principle that women show a lower rate of use of stigmatized variants and a higher rate of prestige variants of stable variables than men. Moreover, in cases of linguistic change from above, women adopt prestige forms at a higher rate than men and are a generation ahead of men in terms of change. Thus,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of who leads linguistic change is that it is women who are upwardly mobile members of the upper working class or skilled work force with a dense network of local ties and a broad range of connections outside the local neighborhood. They are women with a history of social nonconformity and Labov sees their sociolinguistic position in the vanguard of change as a display of this nonconformity (p. 410).

大致翻譯過來,就是女性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對語言有極高的選擇性,她們往往會選擇權威人士的語言變體,而對於非權威語言往往會採用一種非常低的接受態度。

所以,事實上女性並不是對所有的語言變異都處於一個很高的接收狀態,她們是有選擇地在語言演變中發揮著自己的角色。並且在女性內部,往往是有學問的,處於社會上層階級,並且有一定的人脈關係的這一類人在語言學意義上充當了一個領先者的角色。

所以,我覺得,若是遷移到某個權威方言區,習得是某個權威方言的話,那麼確實來說,女性會比男性更容易拋棄自己的方言,學習新的語言。但若是非官方、權威,或者沒有一定社會色彩(高雅)的話,可能女性就沒有這麼喜歡參與了。

不過這個觀點被提出來以後,既有支持,也有挑戰。對於這個觀點的研究大部分的例子都是印歐語言,尤其是英語的研究,漢語做社會語言學還算是少數,而且樣本量都比不過。

驗證的例子,大多數來自Labov 和他的合作者的研究。

舉個例子:

這是個「?」音變,對英語母語者調查中發現:在女性中,「?」清化程度高,而在男性中清化程度低。並且存在有相應的年齡差異。

反對的例子也有,在Belfast語言中,在[a]母音後化的音變中,男性在語言演變中處於領先作用。

例子來源於Milroy, J. and Milroy, L. (1985). Linguistic change, social network and speaker

innovatio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21(2):339-384。

--------- 補充-------------

第一,圖更能夠說明問題.... 可以看出確實男性確實在這個語言中在某一個具體音變中處於領導者的地位。

第二,更有意思的是,在這個語言中的另外一個音變現象,確是有女性引導的。就是「e」母音的高化現象。

並且對母語者的具體調查中發現:In the case of both /e/ and /a/ it is the persons for whom the
vowel has less significance as a network marker who seem to be
leading the linguistic change.(p. 361)

也就是說早期接受這些音變的並不是語言社團當中處於核心地位的人,反而是那些處於邊緣位置的人。這些邊緣人並不需要用語言特徵來標榜自己的社會身份,所以在音變過程中採用態度更加的開放,而且容易接受。

因此,可以構建出一個語言演變在社團中的鏈條:

不要小瞧這種邊緣性的關係哦,社會學上這種關係反而是最為有用的,據說利用好這樣的weak tie,容易找到工作~~

回到語言學的角度,那麼,新來到某個權威方言的女性是否處於兩個語言社團中的邊緣位置上呢?顯然是的,相較於男性來說,女性的在語言社團位置確實比較邊緣,原有的社團是邊緣的,而到了新社團中也是邊緣的,那麼就更有可能充當早期傳播者的地位。

------------------------------補充結束-------------------------------------

以下說說我個人的看法,我覺得在與演變過程中,要分清楚兩個不同的角色:

1. Innovators. 這個是音變發明者。它的作用是在語言系統,創造變體(該變體並不影響意義,可能只是社團內部某種身份的象徵)。

2. Early adopter. 早期接受音變的接受者。它的作用是擴散語言系統內部已有的音變形式。

我覺得女性在傳播者這樣的角色中可能比男性發揮著更好的作用,更願意承擔傳播者的角色。

而且我覺得相較於性別來說,年齡是更大的因素。年輕人更願意參與音變,老年人則相反。我覺得也是一種標版身份的因素在其中起作用。

------------------ 話嘮----------------------------------

補充的新知識,可以發現社會身份和地位似乎是更為重要的因素啊... 我是否搜搜這方面的文章看看, O(∩_∩)O哈哈~


事實確實如此。

那些來自外地、長期留在北京的老年夫婦,無一例外,女性說的更接近普通話,男性說的更帶鄉音。我父親是平陽人,母親是樂清人,現在都在市區,我母親的溫州話完全聽不出口音,父親的口音很明顯。

有一種解釋是,女性在進入新環境時,會覺得需要通過語言上的規範來獲得認同,而男性則沒有這種意識。


是,百分之百是。

我是一個對語言較為敏感的人,所以很早就對這個語言現象有疑惑。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剛才特意和一個高中女同學進行了討論(微信語音)。用語音的目的一是想快速討論這個問題,二是觀察、分析她的語言內容,重新確認這個語言現象。聊天全程使用河南方言。

我:你發現這個現象了木有?

她:你這是什麼問題?我也是醉了,我覺得可能跟你後期的學習有關係吧,因為你生活哩圈子不一樣了。

在她這句回答中,用了「什麼」代替了方言辭彙「啥」,「覺得」代替了「約莫」,「學習」的「學」用的音是普通話的音。

其他的不列舉了。在整個聊天中,她每句話里的方言辭彙大多數都被拋棄,換上了普通話辭彙(音調是方言音調)。

這種「在使用一種新的語言後,不但不能完全回到自己母語的語言狀態,卻大量選擇性地拋棄母語辭彙」的現象,不只是發生在我這個同學身上,而是普遍存在於廣大女性群體中。我表妹、表姐、高中女同學、大學女老鄉,皆是如此。而男生則不是這樣,我在使用母語(河南方言)時,完全能夠回到小時候的狀態,每個詞都是地地道道的方言辭彙。我的發小、男同學同樣如此。就連剛才跟我聊天的女同學也說,她發現她弟弟(也在外省上學)一回到家跟人交流馬上回到了最地道、最土的方言狀態,而她不是,也不是刻意的。

說實話,我不知道出現這種語言現象的原因是什麼。難道是女性的虛榮心理作祟(覺得新語言比母語更高貴,剛才我那位女同學猜想的)?還是她們語言能力太強,具有無意識的自動選擇語言的能力?(各位女性不要多想,這裡沒歧視,也沒不敬)


根據是有的。很多觀察可以證實。

http://repository.cc.sophia.ac.jp/dspace/bitstream/123456789/26855/2/200000176582_000171000_343.pdf

這個文章裡面就講到了日語中的三種非標準的表達方式:

「ら抜き言葉」「さ入れ言葉」「れ足す言葉」

這三種非標準的表達方式中,「ら抜き言葉」的使用頻率是 男5.12%女9.48%,女比男高;

「さ入れ言葉」的使用頻率是 男3.68%女1.3%,女比男低;

「れ足す言葉」的使用頻率是 男0.68%女0.3%,女比男低(這頻率低到我用google日文輸入法打不出「れ足す言葉」這個詞);

看年齡分布,80後中「ら抜き言葉」使用率超過30%,說明「ら抜き言葉」正在漸漸地變為新的標準形式。其他兩個,70後80後的使用率在3%前後徘徊,說明後兩者還處於剛剛產生的狀態。

galgame也可以證實「ら抜き言葉」已經漸漸不被看作病句了(至少我在ToHeart2裡面就見過「ら抜き言葉」,比如委員ちょの名言「だ、だめですよぉ、そんな、迷惑なんて! かけれませんってばなのよ」),但是正式的文體(比如《朝日新聞》),恐怕還是在避免使用「ら抜き言葉」。而galgame中「さ入れ言葉」「れ足す言葉」的使用,幾乎沒有。

這個就可以證明題主搜到的那個社會語言學的結論:女性比男性善操標準語言,更多地使用正式語言,而男性更多地使用非標準語言;女性對新的語言形式很敏感,並容易使用到自己的語言中,一旦意識到新的變化,又很容易拋棄已使用的形式。

至於為何是這樣,我就不知道了,也許需要社會學家了。個人的想法是女生更愛聚在一起,社會性更強些,而語言本身作為溝通工具就有很強的社會性。所以外語學院總是「陰盛陽衰」,日語能力測試的考場上那也是黑壓壓一片妹子~不過男孩子們也不要灰心哈,想想那些語言學大牛,喬姆斯基呀,索緒爾呀,不也是男的么……&>_&<

另外我覺得拋棄方言/非正式用法擁抱標準語,和拋棄母語擁抱外語這可能是兩個問題。後者去問鄧文迪和她的追隨者或許有答案。


感覺可以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分析:女性為了獲得社會認同,更容易接受普通話。

一個人的日常用語跟其社會地位高低有很大關係。父系社會畢竟存在了幾千年之久,男強女弱的思想根深蒂固,女性在社會角色扮演上會下意識選擇弱者角色。

體現在語言選擇上,女性多傾向於使用感嘆詞,比如表達很驚訝或者受到驚嚇時的「啊」,很少聽到男性喊出來~還有比較客氣的禮貌語,更傾向用詢問口氣徵求意見,比如更喜歡說:能不能啊?行不行啊?怎樣怎樣好嗎?另外研究發現,女性的語言更符合語法規範,這也是潛意識希望被認同的弱勢心理的折射。

在中國,普通話本身就是一門規範語言,是政府媒體都大力推廣的官方語言。我在奧斯陸上學時有節課自由討論,一個中年男學生特別篤定地認為,中國人之所以很難學好英語,是因為they have Mandarin as their obligatory foreign language.雖然這話有些偏頗,但也的確反應出中國各地方言差異性很大,有些地區的方言跟普通話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例如溫州話,用普通話幾乎無法與之交流。這種情況下,學習普通話更像是學習一門新語言。且不提女性天生的語言學習能力,單從社會趨向性來看,同方言相比,普通話代表一種較高的社會地位,代表被社會廣泛認可的潛在可行性。想想英語在我國的地位就明白啦~能說一口流利英語的人簡直讓人眼紅~普通話畢竟比英語容易學。所以生理處於弱勢地位的女性更易學習普通話,來獲取較高程度的社會認可。


這個引起了我強大的共鳴。在新加坡這個現象很明顯。新加坡是雙語社會,漢語算是比較草根的語言,英語是官方正式語言。我工作時打電話的過程中發現,只要是女的,打死都不說中文;只要是男的,聊到最後都中文了....


女生的語言能力強這個是不爭的事實,在群體中口音相對容易被改變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這都能扯到對強勢文化的崇拜是不是太噁心了一點啊,我一個說普通話的哈爾濱人,人在上海,現在說話是湖南口音,我也很絕望啊。


這個問題也可以是為什麼男性學習語言的能力這麼差...為什麼就是說不好普通話....


我在一個多方言環境(湖南話四川話粵語吳語)下長大,可是我的母語是普通話……然後我是漢子……可是我從來都是說標準音的,不光是漢語,我說日語英語還有西班牙語都是標準音……

然後,我媽和我爸就和題主說的一樣。

我爸操著一口濃厚鄉音的普通話,就是川普,

我媽則會說溫州話粵語四川話湖南話客家話還有普通話………可是我媽的母語是湖南話。

我問過我媽,我媽說對於不同地方的人,說他們的方言是對於他們的尊重的方式之一。


那些帶有強烈性別主觀的還是不要回答這個問題了,男女大腦差異還不至於會引起智力、能力的差別。

對母語的堅持程度男女有別確實是廣泛的現象,其主要是在父系社會的影響下產生的。過去幾千年來由於男權社會、男性充當主要生產者的緣故,男性往往被社會塑造成繼承者、家族責任的主要承擔者,因此男性常常不被允許為了生存利益而改變陣營,否則就是背信棄義之徒。而女性則無此要求,可以擇良木而棲,更有『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的說法。

因此,忠誠、義氣也成為男性道德的一部分。在不同的環境下,女性的可以改變自身去適應環境。而男性則更加崇尚改變環境,而不是改變自身。當然環境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所以則造就了歷史上的那些慷慨赴死的所謂『有節之士』。

基於男權社會,男性認同有非常強的排他性。任何的異族同性都可能是潛在的威脅。因此改變陣營就意味著權利的喪失。這也導致了男性文化中強烈的族群認同和對忠誠的推崇。

回到語言上,在一些不發達地區,常常有從外地回來的男性若是說起普通話,被同鄉斥以『裝逼』的現象發生。這明顯和『忠誠』、『義氣』、『不忘本』等一樣屬於男性道德的一部分。女性中此類現象較少。

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男女逐漸平權,但是傳統社會留下的印記依舊難以抹去。而語言就是其中之一。


貼一篇《三聯生活周刊》上的文章節選,其結論我是不認同的。

另一個爭論很久的人類學謎題同樣與人類的遷徙有關,這就是語言的起源和變遷。目前人類尚存6000多種語言,研究這些語言的進化史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的工作。事實上,語言學家們就連語言到底來自父親還是母親這一基本問題都還在爭論不休。

一種新的語言肯定產生於人類遷徙的過程中,但究竟是母親一方所做的貢獻大還是父親一方貢獻大?過去流行的意見認為,母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所以母親的貢獻大,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民族都用「母語」這一稱謂。但是,來自遺傳學家的研究顯示,這個看法很有可能是不正確的。

今年9月9日出版的《科學》雜誌刊登了英國劍橋大學遺傳學家皮特·福斯特(PeterForster)和考古學家科林·倫弗魯(ColinRenfrew)聯合撰寫的一篇文章,通過分析Y染色體和線粒體DNA的辦法得出了相反的結論:所謂「母語」其實是來自父親的語言。

眾所周知,只有男人才有Y染色體,通過分析Y染色體的特徵可以追蹤一個人的父系遺傳鏈。與之類似,線粒體DNA只能從母親那裡得來,所以分析線粒體DNA可以畫出母親一方的家譜。遺傳學家福斯特教授在北美和中北美洲、冰島、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群島等地找到了很多原住民,分析了他們的Y染色體和線粒體DNA,然後和考古學家倫弗魯的研究結果加以對照,得出了上述結論。

舉例說,冰島人的Y染色體基本上都來自古老的維京人,而線粒體DNA則大都來自英倫三島,這說明當時的維京男子駕駛海盜船襲擊英國,並把搶來的英格蘭婦女運回了冰島,現在的冰島人就是維京男子和英格蘭婦女的後代。但是,冰島語幾乎沒有受到英語的影響,而是和北歐語系相當接近,這說明維京父親對孩子語言的影響遠勝於英格蘭母親。

冰島人的起源問題早已有人研究過,基因分析的威力在這個案例里不算明顯。真正體現出基因分析威力的是兩人在新幾內亞島上的研究,這個島的原住民是馬來人,在歷史的某個時期,周邊諸島上生活著的波利尼西亞人入侵新幾內亞島,改變了島上的語言環境。如今這個島上生活著很多部落,有些說馬來語,有些說波利尼西亞語,部落成員們的身形相貌幾乎毫無區別,也沒有任何文字記錄能夠表明他們的來歷,考古學家們一直不知道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是什麼。

通過基因分析,謎底終於揭曉。線粒體的分析顯示,無論一個部落說什麼語言,來自馬來人和波利尼西亞人的線粒體都是各佔50%,但是Y染色體的類型則和語言密切相關,說馬來語的部落其Y染色體大都來自馬來男人,說波利尼西亞語的部落其Y染色體則大都來自波利尼西亞男人。這個結果同樣說明父親才是決定孩子語言的關鍵因素。

來自美洲和印度等地的分析結果同樣支持上述結論,看來「母語」這個說法需要變一變了。

之所以反對,是因為之前看到過相反的例子。中亞地區民族較多,有很多父母不同民族的通婚。子女母語為母親的語言,因為父親要出去下地幹活、外出打工,照顧孩子的是母親,因此孩子首先學會的語言是母親的民族語言。

跑題了,摺疊吧。。。


標準的普通話,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講,往往能夠代表一些不錯的文化基礎。

女性更需要有文化來證明自己,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會讓你對一名陌生的女孩好感大增有木有!(如果聲音甜美就更完美了),但設想,如果一名女性只會說方言,聲音再好聽是不是在聽不太懂的前提下好感也會大打折扣?

而男性…在這個有著重男輕女文化的國度…可以說對文化的苛刻會稍微的輕一點吧,實在不行出去賣點力氣也是能生存的。


回到最初,其實是不是,女性會更加在意別人眼中自己的外在細節。


從性別語言學的角度看,女性比男性更加傾向於強勢語言。拉波夫的語言調查結果顯示,不同社會階級的人講同一種語言也會有所區別,所以存在區域內的強勢語言和弱勢語言。女性希望獲得他人的關注也接受幫助,男性則希望自己努力解決問題,女性對語言更加敏感,導致女性較傾向於強勢語言。


從進化上說,雌性更喜歡攀附權貴,雄性更注重保持個性!強的部落打敗弱的部落都會殺光男人搶走女人,因此較弱部落的女人只要及時倒戈就能繼續生存,而堅持反抗則基本打不過敵人(自己部落男的都不行了,女的能管用嗎?);男人則正相反,必須拚命抵抗保住自己的部落才有生存希望,否則怎麼樣都是死路一條(就算逃跑也是失去了繁殖機會,在進化上跟直接死掉一樣)~~


改變自己固有口音是一種「偽裝」行為。女性作為相對弱勢性別相對善於偽裝,以博得好感。為什麼說強勢方言會博得好感呢?就跟為什麼以皮膚白為美差不多,通常舊時剝削階級不在戶外勞動所以皮膚白為美,女性也會通過說強勢方言(典型如普通話,美式英語,標準粵語等)證明自己受過良好教育,從而為自己貼上一個標籤,獲得更好的擇偶和生存機會


補充+糾正(也不一定對)排行第一的回答。

1. upper working class or skilled work force 應該不是社會上層階級吧?upper working class是工人階級的上層,skilled work force差不多應該是中產階級的下層,所以說語言演變的領先者應該是社會中下層的女性~ 而且事實也是如此,比如英國上層階級非常講究口音的純正(特別是皇室),把口音看成受教育的象徵,所以是比較難改變的。

2. Labov, for example, reiterates as a general principle that women show a lower rate of use of stigmatized variants and a higher rate of prestige variants of stable variables than men. Moreover, in cases of linguistic change from above, women adopt prestige forms at a higher rate than men and are a generation ahead of men in terms of change. (原回答的引用)

注意這句話,」change from above「的意思是"change with consciousness",也就是指被覺察到的語音變體。

change from above 的語言變體一般都是有聲望的,標準的 (overt prestige and being standard)。

這裡還說,對於這種可以覺察到的的語音變體(高聲望,標準),女人會比男的早學會,可以領先一代。圖上可見,15歲男和35-55女說話一樣,12歲男和24-35歲說話一樣,差不多是兒子和媽媽這輩說話一樣。 比如,農村務工人員,女的比男的學會普通話快。

3. 原回答說,

」反對的例子也有,在Belfast語言中,在[a]母音後化的音變中,男性在語言演變中處於領先作用。

例子來源於Milroy, J. and Milroy, L. (1985). Linguistic change, social network and speaker

innovatio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21(2):339-384。「

這個其實和Labov的理論不矛盾。

Labov還有一條理論是」change from below「, 意思是"change with unconsciousness", 也就是沒被發現的語音變體。

change from below 的語音變體一般是沒聲望的,不標準的(covert prestige, and usually non-standard。而男的接受這種變體比女的快。[a]母音後化的音變有可能就是一種」change from below「。當然,也可能是別的因素的影響。

總結

所以,綜合change from below 和change from above, 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來的結果是,語言演變中,女的說話容易變得更標準,男的容易變得更不標準。

這個與lz的發現一致(女生鄉音改變多,男的喜歡說方言)。

並且,lz提出的」女的更崇拜強者與強勢文化,對於身份認同和融入感更在意「的論點與Labov的一致。

女的通過change from above,開始說標準的語言,目的是讓自己在社會上更有地位,顯得更有教養。受過高等教育。

相反,男的通過change from below, 習得一些不標準的用法,已獲得圈子內的solidarity, 被朋友、同事們認同。比如哥們兒在一起玩的時候喜歡說髒話獲得親密感,進而形成團體內的團結。如果說很標準的普通話,別人會覺得他裝逼,格格不入。

所以,對於lz的問題」女性是否更容易拋棄自己的母語或方言?「,回答是:

方言的話,女的是比男的容易改變。

並且,前提是,那種新的語言變體是公認標準和權威的(比如普通話)。

母語是另一個問題了,有語言習得的理論。

以上觀點基本上來自Labov(如果沒理解錯的話),但是我實在懶得引用了。。。不過, Labov的理論也不一定百分之百對,只是我只知道他的理論,因為上過一門課是講這個的,老師的老師就是Labov....


「女性是否更容易拋棄自己的母語或方言?」拋棄指的是完全棄用對吧,就是接受了新的,從而忘記了舊的。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沒有人棄用啊,她們能夠講流利普通話的同時,也能夠說方言去交流。我認識的很多江蘇女生都能說自己的方言,地道的和家人親朋交流,我完全聽不懂,也能使用完全不帶雜音的普通話,甚至有的人有分得清前後鼻音,而男生,基本上在說普通話的時候大量保留方言語調,ln不分,沒有後鼻音之類的,後來我去了北京,第一眼和我男上司說話,我就問他是江蘇人吧,他說是的,雖然他從大學就在北京,呆了十多年,還是保留很大程度的鄉音。

題主表示的是女生用字正腔圓的普通話,男生用方言普通話吧,一部分可以是社會學問題,另一方面也應該歸還給語言學問題吧。而不是片面誇大社會學的影響。因為男生也同樣學習了普通話。這個結果應該是女生在普通話學習方面,有更好的學習結果,並且把這個結果應用出來。因為男生也不是能好好說普通話,卻故意說帶方言的吧,是學習了,但是沒有達到聽不出鄉音的水平,可能原因是看輕普通話語言學習,也可能是沒有和女生在相同時間和精力下達成的能力。

既然大家都著重分析了第一點,那總要有人說說第二點。這應該是學習語言能力問題吧,看到這個問題下一堆性別歧視的,很奇怪呀,傾向於學習強勢的主流的語言啥的,難道男性不會想講好一門語言,減少歧義度,更好的融入集體嗎?難道一個去了大城市的男生,和別人交流不了,不想儘快掌握語言嗎?還有我在國外生活接觸的男生,操著東北口音英語的人也很多,女生就沒怎麼見到,這隻能說明,男生在學習另一門語言時候,更容易受到原生語言的影響。

方言普通話和普通話有啥區別呢?

第一點,用詞。比如習慣性俚語的使用,比如用「啥」,「尋摸」這樣的詞,這不是個大問題,這確實是思想問題,不太涉及語言學習能力。

第二點,無法發出普通話有,但是方言沒有的音,比如 『n』 『l』 不分, 分不清前後鼻音,「z」 「c」 「s」發成 「j」 「q」 「x」 舉例子就像是港普或者川普,你能明顯感受到,母語中沒有的音,後天很難被習得,不知道是大腦根本就意識不到這些的區別,或者能意識到,但是發聲涉及到的肌肉已經無法控制發出這些聲音,這就是能力問題吧,這是讓別人聽起來有「方言口音」的人的常見問題,如果男生普遍具有這些問題,我覺得實在是應該想想理由,而不是在這邊因為方言普通話而洋洋自得。

三者,語調,很難意識到語調的區別,從而沿用方言語調等。只要是語言都有其特定的語調。舉個例子,所謂「中式英語」,為什麼有人就算在電話里,也能聽出你是中國人,即使你講英語,因為語調,即使每個詞都說對,語調也會因地而異,我聽過很多人東北口語,東北口語的中文,和英文,他們不想說好英語?是無法捕捉和運用不同語言的語調造成的啊。

四者,情景下的細微語句使用,這其實和第一點有點重合和關係,在我的老師給我講學術寫作指導的時候,寬慰我們開玩笑說學術寫作就像是另一門語言,就算是同一門語言,也有書面化和口語化的區別,而且書面化的語言「更高級」,口語化的更短更隨意,區分和應用不同的類型的同一個意思的詞,也是一種能力。

語言的形成是和發育階段綁定的,語言的習得在幼年期最好。語言功能和頭腦中語言區的發育程度有關,語言區損害會造成語言功能的損壞,其他區域正常。比如會有人損壞後,能正常做很難的題,但是無法表述清楚。這實在是一個涉及語言學,腦科學和聽覺等一系列問題的大問題,深入回答會很艱難。但是去分析這些的成因才是關鍵啊,總是糾結於性別歧視,然後男性在這題目下集體高潮真是好奇怪。

最後附一個相似的問題,問題是女性是否比男性具有更高的語言天賦,有這樣的正經的問題,非要躲在這種題目下暗悄悄的詆毀女性。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564017/answer/60941701


我覺得是女人更容易被妥協被帶動的原因吧 沒有安全感 為了合群 想迅速融入到所處環境之中去。而男性則不同 他們生來沒有女性感知的那麼細膩敏感 也造成了一部分原因。


坐標上海,同齡女生的上海話水平和使用率都普遍高於男生。

以及,其實我從小就能說字正腔圓的普通話,但不喜歡,日常都說上海口音普通話,對本地人也更傾向於說上海話。

我和身邊的很多女生都更喜歡本地方言,相反男生倒不是很在意。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會有人喜歡石頭?它的魅力何在?
什麼是文學作品中的譯制腔?
朱自清和三毛都寫過《背影》,都是寫父母之心的,感人至深,由「背影」這個切入口寫親情為什麼別有魅力呢?
亞洲女性在阿聯酋應該注意些什麼?
世界各地的城市地名在當地語言中各有什麼含義?

TAG:語言 | 文化 | 語言文化 | 語言學習 | 社會語言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