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孫中山巨幅畫像亮相天安門廣場?
廣場內大批遊人在巨像前找機會拍照。有個小女孩問爸爸:「他是誰啊?」爸爸只說:「孫中山。」曾經有媒體這樣開篇報道孫中山巨像高掛天安門。
這幅畫像,高6.5米,寬5.2米,重達2噸。每逢「五一」、「十一」,它就通過起重機來到人民英雄紀念碑前,與天安門城樓的毛澤東像遙相呼應。
細心者可發現,每當這畫像掛出時,總能搶佔各大網站的頭條。隨之而來的也有諸多疑問:為什麼天安門又掛起孫中山畫像?為什麼每次掛起的時間都是「五一」、「十一」?這背後是怎樣的傳統和演變呢?
在「五一」、「十一」登場
早在1928年蔣介石北伐勝利後,孫中山像就被掛到天安門城樓上了。當時在畫像兩旁,還有孫中山的遺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以緬懷這位1925年去世的革命先驅。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上,孫中山的畫像就被擺放在了天安門廣場。彼時,作為國家副主席的孫中山夫人宋慶齡登上天安門城樓,看到丈夫畫像心情複雜,熱淚盈眶。
此後,從1950年代開始,每逢「五一」、「十一」時,就會在紀念碑前豎孫中山畫像。
1959年國慶,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十周年慶典當天,孫中山的畫像還和毛澤東一起出現在群眾遊行的隊伍之中。
在1956年孫中山90周年誕辰之時,毛澤東在文章《紀念孫中山先生》中評價,「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給我們許多有益的東西」,「他全心全意地為了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導時代潮流的偉大歷史人物大都有他們的缺點一樣,孫先生也有他的缺點方面。這是要從歷史條件加以說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於前人的」。
毛澤東在文章中寫道,「現代中國人,除了一小撮反動分子以外,都是孫先生革命事業的繼承者」,「我們完成了孫先生沒有完成的民主革命,並且把這個革命發展為社會主義革命。我們正在完成這個革命」。
學者們認為,毛澤東的這番講話確定了孫中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的地位。
儘管學界對孫中山「國父」之稱存疑,但坊間輿論的爭執沒有改變每逢「五一」、「十一」在天安門廣場豎起孫中山畫像的傳統。
在官方的解釋中,在國慶豎起孫中山畫像是因為孫中山對中華民族的貢獻,強調毛澤東對孫中山的推崇。而孫中山與五一勞動節的關係,並沒有官方的解釋。有媒體歸因於孫中山在1924年五一勞動節時的工人集會演講。孫中山在此次演講中強調「工人要擔任抬高國家地位的責任」,這被稱為孫中山轉而重視工農力量的標誌。同時,黨中央也一直強調俄國10月革命對孫中山政治思想轉變的影響。
此外,在2005年「五一」前,人民網報道,國民黨主席連戰率領的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4月28日到達北京,開始在京為期兩天的參訪活動。28日,北京天安門廣場擺出孫中山先生像。
廣場偉人像的變遷
2011年1月11日,在天安門廣場的東側,國家博物館的北面,豎立起一座總高度達9米5的孔子青銅塑像。此事一出,立即引起了輿論的關注。在人民網超過2萬人的在線調查中,七成網友認為「立雕像不嚴肅,儒學並非所有人推崇」。
在100天後,孔子退出天安門廣場。一星期後,孫中山的巨幅畫像連夜登場了。
最初的媒體報道,將「孔去孫來」聯繫在一起,爭論國家尊孔尊孫。事實上,這兩者之間並沒有聯繫,甚至與這一年的辛亥革命100周年紀念也無關。只是遵循「傳統」慶祝節日而已。
孔子不是唯一一位被請進來,又送出去的偉人。在這個廣場上,各色偉人的畫像來來往往,見證中國主流思想的變遷。
在民國時期,袁世凱和蔣介石像就掛在了天安門廣場。袁世凱自1912年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到1928年張作霖離開北京,16年間一直掛著他的畫像。
在孫中山像被短暫地掛上城樓後,1928年開始蔣介石像便掛上了天安門。那時候不但天安門上有,前門上也有,只不過那時候廣場還沒拓展到前門。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12天後的元宵節。為了配合傳統節日,當天,北平約20餘萬市民在天安門廣場集會,慶祝北平和平解放。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任弼時、聶榮臻、葉劍英等9位黨的領導人畫像,一同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引起成千上萬人的注意。這是毛澤東畫像第一次掛到天安門城樓上,也是天安門城樓第一次出現中華人民共和國黨政軍領導人的畫像,還是在天安門歷史上懸掛畫像最多,且僅有的一次。
這一年7月7日,是抗日戰爭爆發12周年紀念日。這一天,天安門又一次重新布置,懸掛了毛澤東和朱德兩位偉人的畫像。畫像之間,一顆巨大的紅星光彩閃爍。這一天,毛澤東也第一次登上天安門城樓,毛主席萬歲的口號從那時開始響徹廣場。
1950年代開始,每逢「五一」、「十一」節日時,不但城樓正中懸掛毛主席畫像,紀念碑前豎孫中山像,廣場東側還豎立馬克思、恩格斯畫像,西側豎立列寧、斯大林畫像。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讓馬恩列斯等共產主義導師的畫像共聚一堂,形成極為鮮明的時代特色。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時,天安門城樓正中便掛著斯大林半身像,同時懸掛著橫條幅「斯大林同志永垂不朽」。
在1959年國慶十周年慶典當天,因為新中國第一個十年的到來,閱兵和群眾遊行的規模都達到了空前。當時,幾乎全世界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人都站在天安門城樓上觀禮。而在群眾遊行隊伍中,不但有毛澤東、孫中山的畫像,還抬著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的畫像,抬著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畫像。
除此之外,蘇聯領導人馬林科夫、莫洛托夫、伏羅希洛夫、赫魯曉夫、布爾加寧、卡岡諾維奇、米高揚、薩布羅夫、別爾烏辛的畫像也出現在遊行隊伍中。
蘇聯領導人之後,金日成、胡志明、貝魯特、薩波托斯基、皮克、喬治烏·德治、拉科西、契爾文科夫、霍查、澤登巴爾、德田球一、多列士、陶里亞蒂、福斯特、波立特、伊巴露麗、普列斯特斯等「各國人民領袖」的畫像依次出現。
整個「偉人像」隊伍就像是一次「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大聚會,象徵著社會主義陣營的全盛時期到來。
隨著1960年代中蘇關係破裂、社會主義陣營瓦解、文化大革命的爆發,以及1970年代黨中央領導人的相繼去世,天安門廣場上的肖像再次恢復到1950年代初時的格局。
改革開放後的1980年,根據中央「關於堅持少宣傳個人的幾個問題」的指示,天安門廣場只保留天安門城樓毛主席畫像,今後在必要的時候才懸掛馬、恩、列、斯等導師的畫像。
直到1989年4月,中央決定對節日禮儀活動再次進行改革。規定此後的勞動節和國慶節期間,天安門廣場只豎立孫中山畫像,不再豎立馬、恩、列、斯等導師畫像,理由則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節日期間都是懸掛本國民族英雄畫像。孫中山像作為國父和中國的珍貴遺產被保留下來。
在這之後,天安門廣場上的肖像一直保持這樣的格局。
誰在創作偉人畫像
相比孫中山巨幅畫像,毛澤東巨幅畫像的創作歷史更有跡可循。
新中國開國典禮籌委會決定懸掛毛澤東主席像之後,此工作便交給了當時的華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真正落實工作的是宣傳部所屬的文工團舞美隊(即現在的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
具體畫毛主席畫像的任務落在了由徐悲鴻任院長的國立藝專(解放後與華北大學藝術系合併,改為中央美術學院)實用美術系的講師、畫家周令釗身上。此後,天安門城樓巨幅毛主席像又經歷了張振仕、王國棟以及葛小光畫家之手。另有葛小光同門師弟劉揚(1979年天安門毛主席像由其繪製)。其中王國棟從1964年至1976年主畫。葛小光從1977年至今主畫。
創作偉人畫像的工作室則在內部被稱之為「領袖畫室」。根據參與毛澤東巨幅畫像創作的王其智介紹,他們與組長張振仕一起會接受天安門城樓的毛澤東畫像、中央和國務院各部委會場的領袖畫像、以及「五一」、「十一」集會時廣場正中的孫中山畫像等任務。
「領袖畫室」按照周恩來所說進行創作,「不只是要對著相片畫得像,而且要以藝術的高度去創作畫出既形似又傳神的領袖風采來。」
在工作過程中,由畫家張振仕帶領王其智和金石三人,反覆研究懸掛在天安門的毛主席肖像油畫的畫法,畫出的偉人像,既保持了油畫藝術的特點,又適合世界最大的廣場環境,形成了世界肖像畫中獨樹一派的中國偉人畫像的「標準」。出自「領袖畫室」的偉人像,被當年來訪的前蘇聯功勛繪畫藝術家們嘆為觀止。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創作,更是一份體力活。在創作巨幅畫像的過程中,畫家往往需要不斷從梯子上下來,跑到二十米外看效果。畫一幅畫往往需要跑成百上千次,創作的感覺便是在跑來跑去中一點點積累起來。為了少跑一點距離,畫家們會備一個望遠鏡,倒過來用,或者用一個縮小鏡來查看效果。
創作的成果會被起重機吊著運送至天安門廣場,接受全世界人民的瞻仰合影。
而這樣一份在創作者眼中視為「畫有多大,成就感就有多大」的工作,到近年傳承至第四代,能勝任的人已經寥寥無幾。據1979年天安門毛主席像創作者劉揚說,現在全國有畫大畫經驗、畫得好的不過三四人。就這第四代人來講,在1970年代只培養了不過十一二位,而現在繼續畫畫的只有兩三位。
葛小光是這第四代中的其中一位。自1977年以後每逢重大節日,天安門廣場上展示的毛澤東、孫中山、馬克思、恩格斯、列寧以及斯大林的巨幅肖像都出自葛小光之手。 他的畫室在天安門城樓的西北角,是一座面積為90平方米,高8米多的鐵棚子。每年9月前,總能在天安門城樓後面的畫室內找到葛小光。近百平方米的畫室內瀰漫著濃郁的油彩的特殊氣味兒。
「慈祥、溫和、不屈不撓、理想主義、了不起!」這是已經創作十多幅巨幅孫中山畫像的葛小光對孫中山的理解。 而孫中山的畫像是他以孫中山先生晚年一張黑白照片為基礎,同時參考了平時革命活動的照片,來感悟偉人的氣質後進行藝術的再創作。
他在創作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孫中山畫像時表示,「中山裝的顏色是我為先生選的,深深淺淺的中山裝中山先生都穿過,我為他選了一件淺色的。」他講到,「如果仔細對比會發現,畫像與那張照片在表情上有細微不同,我去掉了由於拍攝技術限制造成的一些不理想之處,盡量讓畫作能夠完美再現這位偉人。」首先,在新民主主義時期中共並不是要簡單的推翻國民黨政權,而是「打倒國民黨反動派」,即爭奪孫中山所開創的共和政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爭奪正統性和合法性。從中共的角度來說,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反動派」是違背了孫中山的主張的,而中共宣傳自己是孫中山的支持者、合作者、和繼承者,其各項政策不僅繼承和發展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更在辛亥革命後屢遭挫折後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實現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和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 其次,新中國成立後,新民主主義時期,孫中山作為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對其及其夫人的尊重,有利於團結國內各「革命階級」和政黨,有利於國內形勢的穩定。社會主義革命完成後,國內各民主黨派成為部分階層的代表,對孫的尊崇仍然有利於整個統一戰線的穩定發展。新時期,對孫的尊崇又有了「統戰」意味,對於海峽對岸的個別政黨部分人士有喊話的意味。 總之,對孫中山這樣一位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尊崇,對於中共政權合法性,對於中共統一戰線的穩固,甚至對於兩岸統一都具有相當的意義。
我想邊上的標語已經說明了原因,那就是 不忘初心!
可能是怕主席太寂寞了。找個人作伴吧
1、孫中山畢竟是歷史偉人,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國的近現代史上當有其位置;
2、紀念孫中山是個樣板,是ZG作為唯一執政黨對其他民主黨派政治包容的一種昭示,彰顯ZG政治統治上海納百川的胸懷。簡單說,類似於市場自我推廣的路演,宣傳對象是各個黨派(包括台灣)及國外政黨;3、做給民眾看,套話講就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讓老百姓牢記新中國新社會的來之不易,珍惜當下,另外同樣體現ZG的執政思路,鞏固政權。腹黑點兒說,同歷朝歷代統治者方式一樣,洗腦。有時我們常常開玩笑,孫與M的畫像面向而立,那麼在海拔高度上是不是等高的?還是孫的畫像終究要比天安門城樓上的M畫像低那麼一點點?那地方,放個屁都帶有濃濃的意識形態指向。杵個三民主義的巨型BOSS,意味太明顯了。
每年國慶都放的
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工農,讓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使得一部分軍人傾向共產黨,例如朱德、彭德懷、賀龍、陳毅等人。這些人帶領的部隊是工農紅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孫中山也是共產黨軍隊的間接創造者吧。
我黨一直自認為是孫先生革命的繼承者,而蔣介石背叛了革命。回顧一下歷史也確實如此。1926年兩伙人一起北伐的時候都是舉著孫先生的旗幟,打到上海之後蔣就倒向了江浙財團,4.12調轉槍口對準曾經的戰友。所以如今接著掛起孫先生的畫像也很合理。
"報,台灣光復。"
"看到了吧,朱元璋,大清,遠勝於大明"這就是氣質,敢問對岸是否敢立毛主席?
推薦閱讀:
※為什麼袁世凱和日本的「二十一條密約」簽署後全中國就都知道了,不是密約嗎?
※如何評價楊奎松?
※如何評價司徒雷登此人,以及毛澤東對他的評價?
※為什麼國民黨沒有把瀘定橋的鐵索炸斷?
※渡江戰役,為何解放軍幾天工夫就打爛了國民黨有海空軍的長江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