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勒欣河戰役(諾門罕事變)為什麼沒有擴大為蘇聯和日本的全面戰爭?
日本意識到了與蘇聯的差距,不願再擴大事態;蘇聯要防備德國,不願在遠東惹事。
對於日本方面來說,諾門坎事件沒有撈到任何好處,反而損失慘重,儘管從字面上來看,蘇聯損失人數還要略微超過日本( 蘇聯損失9700人,日本損失8400人),但是實際上,日本的技術裝備損失遠高於蘇聯。為了諾門坎,日陸軍抽調了大量的精銳,包括僅有的坦克部隊第一戰車聯隊,大量的大口徑火炮和飛機。然而戰役的結果卻很糟,日軍大口徑火炮的射程只有蘇軍的一半,完全被動挨打,日軍坦克和大口徑火炮損失慘重,而且陸航的佐級飛行員死了幾十,日軍的陸軍航空兵幾乎名存實亡。另一方面,雖然蘇軍也損失慘重,但相對於蘇軍強大的軍備來說,不過大海里的一滴水,大量的坦克源源不斷的運到遠東,讓日軍見識了什麼叫一流強國。況且蘇聯遠東軍裝備及水平遠比歐洲軍差,如果日軍對遠東軍尚且如此,就根本不必考慮對付蘇聯歐洲軍了。而且諾門坎本來就是軍部的中級參謀下克上發動的,根本就不是日本政府的主意,現在損失如此之大,軍部的人也不願再打,日本政府更願寧事息人。對於蘇聯來說,自從希特勒上台之後,就一直叫囂入侵蘇聯以獲得生存空間。儘管蘇德曾瓜分了波蘭,並簽署了互不侵犯協議,但這不過是雙方的緩兵之計,實際上戰爭一觸即發,蘇聯必須把全部精力用於對付德國。另一方面,蘇聯也並非輕而易舉的打敗日本,從戰損比上來看,如果蘇聯進攻日軍佔領下的中國東北,將耗時非常長,損失也將非常巨大。因此對於諾門坎,同樣採取了寧事息人的態度。這裡出現的, 並非問題的直接答案,但卻又是一次次觸及諾門罕的冷/熱炒飯過程中,很難完全繞開的部分。
蘇毛裝甲部隊在7月作戰的損失(坦克 175,裝甲車 143),相當一部分是7月初幾日的河岸攻防戰(按與其他資料對比,大致是包括了不可恢復性損失)
這裡涉及需分辨蘇毛火炮損失中的不可恢復損失數與日軍火炮損失中除自己破壞之外的其他不可恢復性損失(可能需對照被蘇毛繳獲數)
關於日方消耗炮彈的一些統計
---------------------------------
蘇毛炮兵部署隨戰役時間推移 而逐步增多
一方面蘇毛在身管炮兵單位部署和彈藥消耗上似占較大優勢,另一面,根據蘇毛裝甲/摩托旅在戰後遞交的報告,8月圍殲戰時面對 日方以野戰工事據守的『高地』時發現,由於彈道『相對』低直,即使122mm 榴彈 對沙土坑洞里的日軍效果很不佳(除了迫擊炮),尤感缺乏大口徑迫擊炮。
---------------------------
俄資料里記錄的蘇毛8月作戰的部隊損失統計(不排除只是8月下旬大反攻殲滅日軍階段的損失)
----------------------------------------------
日軍
目前總數字應不會超過約20160。
---------------------------------
以上文檔,資料書頁 來自
及The Journal of Slavic Military Studies Red army artillery in the armed conflict on the Khalkhin‐Gol river
我個人未脫「文盲」,僅粗略概括,中國之大,精通日,俄語的人應該不少,各位可精確翻譯,指正勘誤。
在正式開始前扯一點題外話
我的水平,或者說能力。不是你這種修改原文發明歷史摻雜私貨跳大神,一口一個黃俄孝子的貨有資格質疑的,具體原因我在個人說明和頭像里已經說得非常清楚。在此就不再贅述
先是不作任何評價然後先是你這種裝逼犯的態度,再是是誰都別做大尾巴狼。這叫沒有做評價
他還是比較可愛和實在的——可愛看出來了,可是哪裡有我實在了?
我怎麼就沒有分歧了……我堅持以厚生省(昭和47年版)數據為基準,以海拉爾忠靈塔為參考,以第六軍軍醫部報告為次要參考,什麼時候說過第六軍軍醫部報告最準確了?另外我可是堅持把偽軍損失算進去並且找到了一些數據的
另外關於克里沃舍耶夫的評價我從來都是絕對權威。在哈勒欣河戰役這個話題上根本沒有任何問題,事實上《蘇聯軍隊在20世紀的戰鬥傷亡和損失》第1版與第2、3版之間差別不少,第2、3版並沒有什麼區別如果僅僅是自請自報就算沒有大的分歧那這個分歧的標準未免過於低
你這是想說第六軍軍醫部不是故意漏報?不過無論是不是故意,那都是跟朱可夫戰時上報、70年代在蘇聯十二卷官方版二戰史中公開的那份數據一樣的構成漏報啊,只不過第六軍軍醫部那份報告可能漏報程度低了點。這方面倒是可以五十步笑百步
------------------------------分割線---------------------------
好現在正式開始。之所以寫這個答案是因為看了其他人的一些答案以後,我覺得我和有些答主里,至少有一個人看的是假資料
按照某些人的說法蘇軍被擊傷的飛機是436架次。並與日軍的220架次相對比,得出結論被打成狗
然而我看書只看到蘇軍空勤人員死傷情況、日軍飛機因戰鬥原因損毀/損傷的情況、蘇軍飛機因戰鬥/非戰鬥原因損毀情況。日軍飛行員傷亡在日方資料里我也見過。然而請問哪裡寫到了蘇軍飛機被擊傷436架次?麻煩指出來謝謝合作
另外這個日軍因戰鬥造成的不可恢復性損失是163架似乎是有問題的。因為這與我看到的日語資料的原文不符
括弧前為總不可恢復損失、括弧內為大破,差值為為歸還
合計日軍未歸還88架、大破78架,共166架
另外日軍飛機損失還有另外一個182架的版本:
以及還有一個162架的版本:
注意這個作者還提到日軍除了宣稱在空中擊落1162架以外還宣稱在地面擊毀98架。同時紅軍空軍宣稱擊落的敵機只有589架
日星大碰撞--諾門罕的空中作戰
《日星大碰撞》則認為日軍宣稱擊落1260、承認損失162,蘇軍宣稱擊落646,承認損失251
------------------------分割線--------------------------
雙方損失的重火炮數量幾乎相當?
我看的資料是這裡的
Soviet Losses in the Khalkhin-Gol Battle
這裡寫的很清楚了,蘇軍損失的口徑100mm以上火炮只有41門,其中徹底損失只有5門
對照日語資料,王輔的著作誤將75mm及以上口徑重炮寫作10cm及以上
但直接拿63比蘇軍戰損61是怎麼回事?日軍光是被蘇軍繳獲的火炮(含已經被擊毀的火炮)就有多達62門。拿永久損失跟對方可修復損失、永久損失的總和對比是很好玩嗎?
拿96式榴彈炮的11門跟ML-20比也是夠可以的,然而你96式光是落入蘇軍之手就有8門之多,蘇軍的ML20全損是0門。這也能拿來比,日吹果然挺要臉
當然不排除日吹是看了某些資料里不可信的部分一拍腦袋就上了
-------------------------分割線------------------------據我所知克里沃舍耶夫的《蘇聯軍隊在20世紀的戰鬥傷亡和損失》這本書里關於哈勒欣河戰役蘇軍的戰損全都是在寫兵力損失,並沒有寫到兵器損失。如果寫了的話麻煩貼出來讓我開開眼界
另外我看到的數據為何與你提出的完全不符?
根據這裡的數據,蘇軍全部徹底損毀/需經全面修理的坦克、裝甲車、自行火炮、裝甲牽引車總數分別是253、133、2、9輛。卡車等各種摩托化車輛損壞總數也就692輛,其中徹底損毀143輛。我不知道這個652輛汽車被毀是怎麼回事,很可能是把損壞總數當損毀
另:之前坦克損失數是我眼拙-------------------分割線----------------------
根據我看到的資料,日軍戰車+裝甲車被蘇軍打壞至少37輛。即使是第六軍軍醫部的已經被證明損失人數統計不全的資料里也認為兩個戰車聯隊傷亡143人
然而有些人居然告訴我們,日軍不可恢復損失的戰車、裝甲車分別是2、1輛,合計3輛……而且據我所知第3戰車聯隊長是死於座車起火、爆炸,也就是說蘇軍打壞的37輛日軍裝甲車輛中雖然只有3輛全損但是殺傷了143個車組乘員不說,還專門打爆了聯隊長座車……我去笑一會兒
--------------------------分割線---------------------------
關於日軍死亡人數,厚生省在昭和47年做的統計是這樣的。死亡11124人。明顯超過戰時統計的8741人死亡失蹤
而二戰期間在海拉爾的忠靈塔上則認為日軍此戰中死亡9471人。另外偽軍中也有202名(日籍)軍人死亡。相比之下,從九一八事變到昭和17年(1942年)日軍、偽軍、偽警察一共死了10301人。也就是說偽滿洲國人不是人,只有日籍大爺才是人
考慮到偽軍中日籍大爺只是當軍官,偽軍的不可恢復損失(死亡、被俘、逃亡)完全有可能達到偽軍中日籍大爺死亡人數的幾十倍
據此,日偽軍總死亡人數約為11124+202*10≈13144。相比之下,按照克里沃舍耶夫的數據蘇軍不可恢復損失總數為9703。前述網站提到蒙軍損失為556 men (including
165 killed) 。所以蘇蒙軍不可恢復損失總數不超過10000關於偽軍的損失資料不好找。日語維基上提到了隻言片語:
興安軍 - Wikipedia
1939年にノモンハン事件が発生すると、ウルジン中將の指揮する烏爾金部隊(興安騎兵第1、第2、第8団)が出動した。その後、5月に國防軍として新編成されたばかりの興安師(師長:野村登亀江中將)を基幹とした興安支隊(興安騎兵第4、第5、第6、第12団ほか:約6~7,000名)が派遣された
[7]
。興安支隊は、7月1日、ノロ高地攻撃を前にソ連軍の砲撃を受けたことで部隊の掌握が困難となり、戦意が低下した。その後の戦闘で支隊の被害は増え、日系軍官の死傷も相次いだことから、士気が亂れた一部の部隊では離隊逃亡者が続出した
[8]
。長野支隊の増援を受けて、7月10日、興安支隊は殘存兵力で三角山を奪取した。7月21日の戦闘で野村支隊長が負傷後送され、殘り300名余りとなった興安支隊は、8月2日に日本軍と守備を交替して後方集結した
[9]
。興安支隊の損害は死傷2,895名であった
出動總兵力6000多人的興安軍騎兵師(第4-5、12騎兵團)上報的損失就有2895人。出處是小澤(1976年)、152頁,一個軍官的回憶錄
此外偽軍參戰的還有2000人的石蘭斌支隊、興安北警備軍的數百名騎兵、兵力不詳的鈴木支隊。為了搞清楚情況,又查了一些資料http://www21.tok2.com/home/tokorozawa/faq/faq08d06n.html<出動部隊> ?興安支隊(興安騎兵師基幹:騎兵4個団,教導団,蒙古少年隊,裝甲車隊ほか) 指揮官:野村中將(日系),兵力6000人 ?興安北警備軍(第10軍管區):騎兵4個団ほか 指揮官:鳥爾金將軍,兵力600~1000人 ?石蘭支隊(第3軍管區の第3教導団基幹) 指揮官:石蘭將軍,兵力3000人 ?鈴木支隊(第1軍管區?の第1教導団基幹) 指揮官:鈴木將軍(日系),兵力3000人——偽軍出動的兵力包括興安騎兵師(4個騎兵團,教導團、蒙古少年隊、裝甲車隊,總兵力6000人)、興安北警備軍第10軍管區所屬600-1000名騎兵、以第3軍管區第3教導團為基幹組建有約3000兵力的石蘭支隊、以第1軍管區第1教導團為基幹組建有約3000兵力的鈴木支隊
第二次ノモンハン事件
31日,敵襲により,騎兵5?6団400名潰走.日本軍司令部に一時,蒙古騎兵と誤認させ混亂招く. 支隊長,日本機の誤爆(?)により負傷.ほぼ支隊壊滅となり,第8國境守備隊と交代. 8月2日,興安支隊後退.殘存戦力300名(5%).死傷2895名以上. 8月上旬,興安支隊に代わり,石蘭支隊と鈴木支隊を最左翼に投入. 20日,ソ連軍総攻撃開始.右翼の北警備軍(騎2?8団),蒙騎6師団により撃破され後退. 21日,左翼の石蘭支隊3教導団1営の240名が反亂.日系將校を殺害し,集団投降. 石蘭支隊殘存部隊は,後退しつつも防戦に努める.鈴木支隊は後方待機. 24日,右翼の北警備軍殘存部隊,井置支隊(23師団捜索隊基幹)の撤退を掩護.——打到8月2日,蘇軍大反攻還在籌備中,興安支隊就已經殘餘兵力只剩300人(5%),死傷報上去了2895人。按照兵力來計算損失總數是5700,剩餘300(原兵力6000人)。所以這個興安支隊的損失可能漏報有一半,總損失很有可能為5700人
石蘭支隊第3教導團第1營240名官兵發生叛亂,殺死日籍軍官後集體倒戈蘇軍<損害>
日系の戦死者202名. 興安支隊の損害死傷2895名. このほか北警備軍の損害として,モンゴル側が8月2日の戦果としているものが「小銃100」など. 少々誇張されているでしょうし,遺棄兵器も多いでしょうから,死傷60名と見ます. ただ,ほかにも小隊が全滅している光景を7月頃に記録されたりしていますから,総數はもっと多いか.ほかに,石蘭支隊の集団投降240名など,捕虜は相當數でしょう.
脫走兵が非常に多いのは言うまでも無し.日系兵士202名戦死以外,ほとんど確かな數字は無いようですが,おおざっぱに推定すると,死傷と捕虜合わせた損害は,4000前後と見てよい気がします.
ほかに落伍兵?脫走兵は數千人単位でしょう. これらは不問とされて,復帰が認められたそうです.——這裡明確說明202人是偽軍中日籍人員戰死數,不包括偽滿洲國人。偽軍總損失有4000以上,另外還有上千人逃亡,合計5000人。但興安支隊的損失情況如前所述,因此偽軍損失可能漏報達一半之多,即真實損失可能達到1萬人左右
<石蘭支隊の反亂>
反亂を起こしたのは,主力部隊の第3教導団の第1営でした. 大隊長にあたる営長自らが指揮を執って,所屬日系將校6名中3名,及び連絡將校1名を殺害. 営長といっても,名目的なもので,実権は部下の日系將校が握っていたようです. 反亂當日も,日系將校のみで作戦會議を行っていたところを,襲撃されました. 日系將校でも3名は,親密だった兵士に助けられて一命を取り留めています. 脫走兵約240名が集団投降し,ソ連側の記録寫真に殘っているそうです.なお,日本の出版物で「日本兵」として載っている寫真を注意してみると,満軍が結構寫っています.
主要ソースは『満洲國軍』(満洲國軍刊行委員會編,1970)
——這裡講的是石蘭支隊所屬第1營叛亂的基本經過
結合前述資料。加上偽軍損失以後,日偽軍總損失最高可能達到3.3萬(其中偽軍傷亡、逃亡、被俘、投誠、叛亂合計最高可能達約1萬人)
這是那個在海拉爾的忠靈塔。建國以後應該很快就拆毀了
當然,也有人不這麼認為。按照一些人的觀點這個8741的數字是可靠的並且還提到了理由
然而據我所知蘇軍總攻是8月20日才開始,完成合圍是26日日終前的事情。這個說法是出自朱可夫回憶錄。兩個版本我都看過,沒有偏差
另一個理由則是:
關於這個理由,如果這也能成立。那麼同理,蘇軍傷亡不到2萬的那個數據也是朱可夫上報給斯大林的,而且據我所知好像並沒有在當時公開過。按照「報告給最高領袖並且當時不用於公開的就是準確的」這種邏輯好像蘇軍傷亡應該採信那個傷亡1.7萬多的數據。當然我們都知道關於蘇軍損失克里沃舍耶夫的數據最準確所以應該使用他的數據
關於這個問題。我比較想知道如果第六軍軍醫部的數據沒有漏報的話海拉爾的忠靈塔上為什麼祭祀了9471個戰死日軍。昭和47年(1972年)為什麼弄出個11124名日軍死亡的數據
-------------------------分割線-----------------------------
同時這位仁兄關於蘇軍戰病人數提到了兩個版本,其中一個用來說明蘇軍傷亡達,另一個用來說明蘇軍沒有被731部隊坑過
然而克里沃舍耶夫的原文寫的是Особо следует сказать о потерях средиличного состава советских войск на Халхин-Голеза счет заболевших военнослужащих, которые поучетным данным госпиталей военных округовсоставили за период боев 701 чел.(с разбивкой покатегориям личного состава - таблица 88). Данныенеполные, поскольку через халхин-гольскийгоспиталь прошло, согласно его учету, 2225 чел.заболевших военнослужащих即前述表格中蘇軍衛生減員總數15952人次對應的戰病701人次的說法是並不準確的,有一份數據說明戰病總數是2225人次。按道理,這兩個數據是不是應該只用一個?而且15952人負傷、2225人患病這個表述是不是完全扯淡?這裡克里沃舍耶夫說的是15952個衛生減員中有701個戰病但這個數字可能少了2225-701=1524個(即:衛生減員總數可能達到15952+1524=17476人次)。什麼時候可以把那701個戰病計算兩遍了?並且為什麼吹日軍造成蘇軍損失很大的時候採信701人次戰病然後為了跟別人撕所以立馬改口換成2225人次戰病?
-------------------------分割線----------------------
按照某些人的觀點,因為哈勒欣河戰役中的其中一天日軍一個炮兵聯隊發射了1萬發炮彈(我個人認為應該是指關東軍炮兵團)所以前後135天的哈勒欣河戰役中日軍總計發射2.93萬發山野榴彈
我再次覺得我看了假書。因為日文文獻中提到:
29300發炮彈指的是日軍為關東軍炮兵團、第13野戰炮兵聯隊(似乎還有獨立第1野戰炮兵聯隊?)7.23-5的炮戰儲備的炮彈數。不包括其它火炮。實際發射20488發。這個29300發怎麼就成了哈勒欣河戰役日軍山野榴炮彈發射總數了?
更何況這本書里還提到了日軍第13野戰炮兵聯隊整個哈勒欣河戰役中發射的炮彈總數:45747發。其中(7.23-5)炮戰其間6964發。相比之下關東軍炮兵團從7.23-8.14(關東軍炮兵團於7.23首次投入戰鬥)就發射了24800發炮彈,其中7.23-5的炮戰就發射了13524發。至於日軍發射山野榴炮彈總數只有2.93萬發是出自什麼?我對此非常好奇
說到炮彈消耗就要談到後勤,我再次感到我讀了假書
如前所述,日軍發射炮彈數量擺在這裡。這份數據非常有必要質疑。當然這還不是最精彩的
嗯,日軍各種物資消耗才2000噸不到。我們來查一下日軍航空兵投彈量
我們來計算一下日本陸軍航空兵的投彈量。根據乘法運算,我們得出日軍航空兵僅炸彈就投擲了969.015噸,至於3042996公升汽油,雖然水比油重但是我覺得總重也有兩百多噸。請問你皇軍陸軍和偽軍地面部隊一共拿到了多少噸物資,夠吃喝嗎?
蘇軍的給養、水、木柴就有1.55萬噸之多的運輸量。請問皇軍只拿到2000噸不到的物資還有1200噸以上是航空兵大爺用的燃料、炸彈。剩下不到800噸物資怎麼保障的生存?莫非是拉屎撒尿吃屎喝尿循環?
這裡看到的是日軍馬車牛車就運送了1500噸物資。日軍卡車再差應該不至於運輸量連畜力車都比不過吧?炮彈消耗前面貼過了,自己慢慢看。第13野戰炮兵聯隊發射的炮彈相當於蘇軍同類的M30、ZIS-3炮彈發射量的1/3-1/4。比數量肯定比不過,然而有必要把日軍後勤問題誇張到這種程度?
-----------------------分割線-----------------------------
關於那個屎樣,我覺得蘇軍幾乎全殲日軍第23師團、第7師團一部,給關東軍炮兵團、第8國境守備隊等單位造成極其嚴重的損失順便還收拾了一批偽軍簡直幹得漂亮。按照殲滅一個半師團都算打成屎樣的標準,似乎國軍整個抗日戰爭都在吃屎
另外我想諮詢一下48%的彈片傷為什麼就論證了皇軍炮兵打得很好?要知道這是包括手榴彈、地雷、擲彈筒造成的殺傷的
Общее число ранений личного состава (15251), показанное в таблице 90, имеет следующее распределение по их видам (в % [ 395 ]):пулевых 44,2
осколочных (снаряды, мины, гранаты) 48,4
осколочных (авиабомб) 6,5
от холодного оружия 0,9
這裡明確說明占戰傷總數的48.4的彈片傷中包括手榴彈、地雷、擲彈筒和其它各種炮彈。此外還有6.5%是航空炸彈造成的、44.2%是槍彈傷
顯然這裡的彈片傷和炮兵造成殺傷不能混為一談。手榴彈、地雷、擲彈筒(都能普及到步兵班)造成的殺傷也是不能忽略的。隨便舉個例子
越軍步兵第10師在戰傷人員中槍傷佔11.1%,手榴彈、地雷、M79槍榴彈合計佔4.08%。相當於槍傷佔比的36.76%。按照這個比例推算下去日軍手榴彈、地雷、擲彈筒給蘇軍造成的傷亡可能達到戰傷總人數中16.25%——當然不能這麼算,但毫無疑問日軍中廣泛使用的手榴彈、地雷、擲彈筒給蘇軍造成的傷亡也是不低的
此外還有比例更誇張的
貼這兩張圖,不說別的。就是明確說明:日軍手榴彈、擲彈筒、地雷造成的殺傷是不能忽略的
同時蘇軍殺傷的日軍中炮兵、航空兵、坦克兵造成的殺傷比例更高(基於日軍戰時報告計算,可能有一定偏差)
按照這些數據,蘇軍日軍因彈片傷遭受的損失都在6000人左右。其中日軍大多數時間都是防禦方,理論上更難被炮彈、炸彈、地雷、手榴彈殺傷。同時考慮到蒙軍戰傷僅500左右而偽軍方面,僅在偽軍中服役的日籍軍人(基本都是軍官)就戰死達202人以上。因此偽軍不可恢復損失可能達202*10=2020。戰傷可能與之持平。從而可知日偽軍遭蘇蒙軍彈片殺傷人數可能超過蘇蒙軍遭日偽軍彈片殺傷人數。並且還考慮到日軍戰死人數是偏低的,戰傷人數一樣有可能偏低,則蘇蒙軍各種爆炸物殺傷敵軍人數還可能更高
------------------------------分割線---------------------------
關於所謂的回應
原來之前把火炮、車輛連同可修復損失在內的全部損失和飛機的徹底損毀並列羅列是可以說的這麼輕描淡寫的,這個我必須服一個
------------------------------分割線---------------------------
然而日本人自己寫的資料說得很清楚,日軍戰車(坦克)+裝甲車損失37輛。這是怎麼變成30輛左右而不是40輛左右的麻煩作出解釋
另外我再次想搞清楚。所謂的蘇軍總有6000人左右是傷在日軍炮兵手裡是根據什麼?我只知道根據克里沃舍耶夫提供的數據,蘇軍的全部15251人次戰傷中48.4%是炮彈、手榴彈、擲彈筒、地雷造成的殺傷。至於總有6000是怎麼回事?基於什麼資料?不過此外蒙古人民軍也有391戰傷
另外光提到日軍被蘇軍炮火擊傷的人數是怎麼回事?偽軍就不是人是牲口是吧?更何況我已經提到第六軍軍醫部報告在戰死人數統計上的不完整性。因此有充足的理由認為8000多的戰傷人數也是有可能被壓縮了的。再考慮到之前提到的關於偽軍損失的數據和推測,蘇軍擊傷日偽軍總人數可能達1-1.2萬人(推測)。其中因爆炸物造成的可能達到7000-8000人
蘇軍炮兵的表現只有那樣?日軍大多數時間內處於防禦狀態,蘇軍炮彈的殺傷效率自帶DEBUFF——殺傷開闊地上衝鋒的步兵遠比殺傷防禦工事內隱蔽的步兵方便得多,這個道理需要我二次科普嗎?
戰鬥中火炮的作用是什麼? - FourthForce 的回答 - 知乎關於野戰防禦工事對炮火殺傷效率的減成,蘇軍根據多年的作戰經驗給出了估計值:同等情況下殺傷同等數量的防禦工事內的敵軍所需炮彈量10倍於開闊地中另外關於炮兵對抗,說的倒是沒錯。問題是蘇軍憑本事搶來了日軍的幾十門火炮憑什麼跟你比毀於炮戰的火炮數量?之前吹日軍幹掉了多少多少蘇軍坦克裝甲車,現在開始把日軍丟棄火炮定義為被蘇軍坦克裝甲車的攻勢所迫而丟棄所以不能算進火炮損失對比里?那你很棒棒哦
------------------------------分割線---------------------------
最後正經答個題,日軍北上沒法獲取石油反而可能深陷其中甚至被蘇軍徹底打敗,所以沒有擴大化
我認為這個問題在於日蘇雙方都不願擴大戰爭的規模,任何一方的一廂情願都無法達成1939——1945年間的平衡。
日本方面:日本在諾門坎的戰事意在試探蘇聯在部隊遭受大清洗後的戰力,並以此為依據是否擴大戰爭的規模。由於日本陸軍北上與海軍南下戰略方向上的分歧,因此這對關東軍而言是機會也是挑戰,是關東軍下克上的賭博。戰事剛開始是日軍通過突襲佔到了一點便宜(蘇軍當時在蒙古的駐軍也是二流部隊),但朱可夫到任以及源源不斷的戰略物資到來後,蘇軍鋼鐵洪流壓倒性的優勢讓日軍真正意識到與西方工業強國的巨大差距不是靠一次突襲就能成功的。日軍僅有的國寶級的坦克聯隊幾乎消耗殆盡,各大主力師團傷亡慘重(大阪師團除外啊),小松原道太郎指揮的第23師團幾乎全軍覆沒,制空權完全掌握在蘇軍手中,這種快速突擊、協同作戰的模式關東軍實在是無法應付的。巨大的損失使陸軍在左右戰爭走向的話語權降低,因此繼續北上簡直就是妄想,此時日本方面的想法肯定就是儘早結束戰爭減小戰爭規模。因此陸軍中央部採取不擴大的方針。在戰爭快結束時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簡直就是捅了日本背後一刀,以至於在衛國戰爭爆發後希特勒勸說日本參加對蘇作戰兩面夾擊時,日本都表示拒絕。日軍在諾門坎戰役中的慘狀蘇軍繳獲的的日軍機槍蘇軍打掃戰場蘇聯方面:蘇聯一直以來的戰略就在於避免兩線作戰,此時歐洲戰雲密布,雖然斯大林也知道蘇德必有一戰,但戰火尚未燒到邊境。此時蘇聯正好可以騰出手來教訓日本,派出優勢兵力打疼打怕日本人使之不敢再犯具有戰略意義。但蘇聯的戰略重心還是以防禦歐洲強敵德國為主,擴大戰爭規模顯然還不是時機。況且蘇軍在此戰中的損失也不小。據曾在GRU任職參與過該戰役的瓦西里·諾沃布拉涅茲上校在回憶中認為蘇軍的戰鬥有很多缺陷,是靠巨大的人力和兵器優勢打勝的。蘇軍彈藥消耗達到31000噸,相當於庫爾斯克戰役消耗量的15%。日軍方面,7月攻勢中82門師屬火炮儲備了1萬發炮彈用於進攻,平均每門炮備彈366發,大致是平均每門炮0.2個會戰份。1937年在中國戰場日軍師團平均每門炮約為0.5個會戰份彈藥。
然而到了1945年4月西線戰事結束以後,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短短几天給日本關東軍以毀滅性打擊。可見對於蘇聯擴大戰爭規模而言只是「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啊!諾門坎戰爭就是這樣一場扭轉了世界大戰格局的、具有深遠意義的局部性戰爭。@FourthForce 首先,這種態度麻煩給我收回去:
如果你真的能做到考證嚴謹,滴水不漏,挑不出半點毛病,你有能耐,我服你。愛裝逼請自便。
但是你也不過如此么:連蘇俄在諾門罕被擊毀的坦克數和類型都搞不清楚,昨晚的版本你還寫的是196輛,被我指出來之後,悄悄地改成跟我一樣的253輛,然後裝作什麼都沒發生,繼續裝逼?
下面那位雖然有點糊塗車子,但好歹還沒有動不動就把自己放在制高點上俯瞰眾生,被人指出「連蘇軍彈片傷48.4%都找不著」後,馬上在答案里承認自己確實看走眼了。就這點來說,他還是比較可愛和實在的。至於你,我不做任何評價。
大家有事說事,據理論證,誰都彆口氣太大。
軍事上的傷亡損失,一向講求以自情自報為基礎,很多觀點偏激的蘇粉抱著蘇軍宣稱的殺傷日軍4.5萬、5萬甚至6萬不放手,對質疑者橫加辱罵扣帽子的事情還少么?、
你肯提海拉爾忠靈塔,以及厚生省的調查數據,而不是跟著他們跑火車,說明至少你我在這個問題上,其實並沒有大的分歧。因為我的態度一老早就表明得很清楚,我的答案最早去年10月份就初次編輯過,一直掛著這段話作為主旨思想,難道你沒看到么:
我的觀點一直是,現在也是: 1、日方損失(傷亡失蹤患病)應該在2-2.5萬人之間,第六軍軍醫部報告是日軍損失調查的基礎,需要予以查漏補缺;
2、軍醫部報告也好,蘇聯方面的權威資料也罷,都需要查漏補缺,並不存在「絕對正確」;
3、這段話之下我所有的論證,並非證明軍醫部報告「毫無紕漏」,只是反擊某些人動輒說軍醫部報告「明顯、主觀造假」,從而大談蘇軍殺傷日軍四萬五萬才是真理的說法。
包括你指出的厚生省昭和47年數據,也就是作為民主國家的日本官方依據「自情自報」原則,所調查和主張的最大傷亡數字:
如果你有一定的日語能力,那麼倒數第二段說得很明白:第23師團/第六軍軍醫部的發表數據里,漏記的部隊是存在的,但是,該報告中故意進行放水、縮小數字的跡象卻並不存在。也就是說,軍醫部報告確實是基礎。我無非是一直在論證這一點。
在93年版克里沃舍夫報告中,蘇軍死亡失蹤7,974人,到2001年修訂版增添到9,703人,有1700+的上浮。同樣的,相比於39年戰爭剛結束的報告,厚生省在戰後多年的查漏補缺也為日軍死亡者增添了約2300+人,但這並不否認軍醫部報告是在實情基礎上的統計。
先寫到這,我還有事情,回頭咱們再扯其他的 @FourthForce
【1】先說日蘇兩方三類重裝備的損失對比:飛機,坦克,火炮。
飛機的數據很清楚了:蘇軍因空戰、防空火力和遭空襲被擊毀於地面在內,共徹底損失208架,另有42架因事故和老化而報廢,以上共計250架。相應的日軍因戰鬥而造成的不可恢復性損失是163架。
戰車方面,日軍投入的裝甲力量薄弱,且實際參戰實間短,戰鬥中損毀的數據有爭議,但基本概況是確定的:投入80-90輛,相當於拼湊了一個戰車聯隊的規模參戰,損失30輛左右,但多數被回收修復。戰役後期諾門罕地區已經沒有日軍裝甲兵再活動了。
而蘇軍方面投入的手筆大得多,損毀狀況也極其慘烈。
我不知道你的眼神是怎麼回事,難道蘇軍的坦克損失不應該是:30 BT-7s, 27 BT-7RTs,2 BT-7As, 127 BT-5s, 30 BT-5RTs, 8 T-26s, 10 KhT-26S, 2 KhT-130S, and 17 T-37s
注意上面的 + 27 BT-7RT 和 + 30 BT-5RT,這是分開統計的無線電改進型的損失數。所以是196+57=253,這也是現代資料公認的蘇軍在諾門罕的坦克損失數。它們大部分被擊毀遺棄在戰線上,另一部分癱瘓後被運回後方「徹底修理」(thoroughly repair)。而遭受較輕微損壞在前線簡單維修的並不在此列,數量也無法統計。蘇軍另損毀各式裝甲車133輛。
至於非戰鬥類汽車是我的說法不確切,未經核對直接照抄了英文維基的數據統計,原文是:lost 652 trucks and other motor vehicles,按照上面的表格,剛好是不包含拖拉機(tractor)在內所有損毀機動車輛的總數。因為維基是把拖拉機和prime-mover合起來另算的,不計入「車輛」,所以該說法也沒有什麼錯,請勿吹毛求疵。
但這裡的損失(losses)包含了可修復性的損失,我含糊地說是「被毀」,但實際上被毀壞的車輛中大部分得以修復,這一點應該闡明。
最後說火炮方面,應該說比起軍用飛機和裝甲力量的情況而言,火炮方面的交換比是唯一蘇聯方面佔優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以10cm以上重型火炮而言,蘇軍共損失41門,真正不可修復的僅5門:
而相應的日軍方面真正投入的10cm以上重炮僅50門,損失約37門,大部分在蘇聯反攻殲滅日方被圍部隊後,遭蘇軍繳獲,從而成為不可恢復性損失。
然而,這裡我嘗試討論的是蘇軍和日軍炮兵對戰的表現,蘇軍得以取得5:37的永損重炮交換比,並非來源於直接的炮戰結果,而是末期出動裝甲力量包抄洗地,迫使日軍棄炮逃命,從而大量火炮被蘇軍繳獲,從照片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被繳獲的日軍火炮還相對完整,可以修復:
炮兵,尤其是重炮和裝甲部隊/航空兵作戰方式不同,大多是在視距外遠距離對射,飛機和坦克被擊毀後大多遺棄在前線或墜毀在偏遠地區而難以回收,而相對遠離一線的炮兵陣地卻較容易及時修理損毀的火炮。因此如果不是一方遭到包抄殲滅、被迫主動遺棄火炮的話,火炮的「不可恢復性損失」相對會小一些。因此蘇聯得以取得炮兵交換比上的輝煌戰果,其實歸根結底還是依靠裝甲兵洗地,也就是用上述大量的坦克裝甲車損毀換來的,而非直接的炮戰結果。
而單看雙方的火炮對戰,日軍包含宣稱「自己破壞」的數量在內,10cm以上火炮實際共損壞了約37,蘇軍損壞41。對有生力量殺傷方面,15251名戰鬥負傷的蘇軍有48.4%是彈片傷(不含航空炸彈),即7381人,就算按你所說的包含了手榴彈、擲彈筒和地雷,問題是蘇軍也大量使用這些輕武器,刨開這些因素的影響,蘇軍總有6000人左右是傷在日軍炮兵手中的吧?反過來講日軍傷兵8000—10000人左右(統計數據有爭議),64.1%傷於「炮擊及航空炸彈」,且不說剩下的35.1%都被歸入「槍傷」,從而這個64.1%肯定也包含了手榴彈和地雷之類的輕武器彈片傷,再刨去航彈傷(蘇軍後期空襲很猛烈),無論怎麼算,蘇軍火炮給日軍造成的損失也不太可能到達6000人。
而且別忘了,這一切的對比基礎是:蘇軍出動的火炮數量2-3倍於日軍,所以蘇軍炮兵的表現……也就那樣吧。
@FourthForce 今天先就這樣,有空咱們再說別的方面。
===============================
@桜鈴莉 你要玩,我就奉陪~
第一次在知乎上追著某人扇臉,沒有觀眾可不好玩。都來看看某人是怎麼歪曲資料混淆視聽的吧。
@Kun Tian @戴濟 @喵式坦克 @李天序 @劍霸天下 @多克特貝爾 @張用 @荊光裕 @辛天宇 @姚見南
蘇軍先後負傷15000餘人這說法沒毛病,然後你揪住了我所謂「彈片傷」佔據48%準備吹毛求疵,還在一夜之間引來了多達60個贊,我也搞不清楚兄台是什麼路數。
恕在下語言能力低下,只懂得中文和英文,粗通日文,所以我收藏的蘇俄20世紀戰鬥傷亡一書是英文版的。如果這一本和俄文原版相比報道出了偏差,請不吝賜教,以正視聽:
某人原話:
既然要延展出更多內容,那就順帶再講一講裝備損失問題。
一如人員損失一樣,不同口徑不同統計方式的數字拿來直接比較。這種做法就很......怎麼說呢。
說日本人「只損失了」162架飛機,對不對?當然是「對」的,但如果能在前面加一條提醒,那就更好了:「因被擊落和迫降至蘇方控制區、回收機體損毀過於嚴重等導致的一切無法修復損失」。
為什麼要提這麼一點呢?
因為日本人還捂著220架「受到損傷或迫降,但回收後可修復」的損失不開金口。兩者合併,日軍航空部隊損失總計382架。
和日本人根據損毀程度劃分損失範圍的做法不同,蘇聯空軍的損失飛機不問其損壞程度,而是劃分為戰鬥損失、非戰鬥損失兩大類,來統計飛機損失。
而蘇軍的這個數據,戰鬥中損失損傷207架,非戰鬥損失損傷42架。合併249架。
然而,任何資料都會告訴你諾門罕空戰中日本航空兵在交換比上是佔優的,而你所胡攪蠻纏的所謂「損失損傷」,其實就是絕對損失。而蘇聯方另有相當多的「戰鬥損傷」,而且多達436架次(385戰鬥機+51轟炸機),遠超日本的220架次。當然這樣的損傷都屬於「相對」損傷,可能某架飛機今天中彈,回去修好了計一次戰鬥損傷(damage),明天再出去又遭受一次輕傷,再修好了過一個星期出勤的時候被擊墜。現代的統計資料表明:
看清楚了?combat losses包含被擊墜和在地面被摧毀,以至於
看清楚了?combat losses包含被擊墜和在地面被摧毀,以至於「不可恢復」的飛機,而非戰鬥損失則是起降或飛行事故引起的。這樣算蘇聯空軍不可恢復性的損失是:戰鬥損失208架(一說207架,不包括一架偵察機),非戰鬥損失42架。
而日軍是163架戰鬥損失,非戰鬥損失缺數據,當然163:208還是佔優的。
而雙方相對損壞(damage)返修的記錄是日本:蘇俄 = 220 :436。
其實單看雙方自報的飛行員損失,和雙方戰鬥機的絕對損失也是完全對應得上的:
蘇聯空軍共死亡失蹤174人,傷113人,日本陸航共陣亡152人,傷66人。
飛機型號方面,蘇軍主力戰鬥機I-15和I-16都是單座的,乘員1人。蘇軍方面陣亡失蹤的174人排除6名死於空襲的,有168人死於空戰。
眾所周知:在飛機被擊落時,通常飛行員的生存概率要顯著大于飛機——無論是跳傘(蝗軍那些不帶降落傘的瘋子除外)還是迫降以飛機全毀保住人。難道你想告訴我偉大的蘇維埃飛行員犧牲後,屍身還能瞬間列寧同志附體駕駛受損的飛機安全降落,以至於208架飛機中居然還能有一部分「回收後修復」么?
=======================================
某人原話:
蘇聯衛生勤務經受住了戰鬥的檢驗,外科醫生的努力和整個衛生醫療工作的勤勉,使得76%的傷員在短時間內得以康復歸隊。
你所說的76%輕傷的來源,應該是上世紀70年代,還在勃列日涅夫同志光輝照耀下的蘇俄史學家德波林(Г.А.Деборин)寫的那一本二次大戰史吧:
問題是「短時期」為多長?沒人知道,似是而非。何況當時蘇聯還堅稱在諾門罕陣亡失蹤只有四千來人,直到九十年代以後克里沃舍夫將軍的解密資料顯示真實的絕對減員數為9700多人。
——針對所謂英勇的蘇軍後勤與衛生系統的治療效率高超,克里沃舍夫老爺子的說法是:
看上去治療效率也一般,雖然老頭兒說了「數據不完整」,意味著上述「傷愈歸隊」、「(因傷)解除現役」和「因傷而死」三項統計可能還有一定上浮,但距離你所謂76%都很快康復歸隊顯然是相去甚遠。在短期內真正能夠return to duty的輕傷員,大概只佔總傷患者的25%左右。
@桜鈴莉 看清楚了:到1939年11月為止,諾門罕衝突已經結束兩個多月了,有多達10,212名(67%)的傷兵,「接受治療的結果尚且未定」,換言之,基本上都還在康復中,至少絕沒有歸隊。由此足見所謂「短時間內治癒76%的傷員」純屬毫無根據、自我吹噓的鬼話無疑!
為什麼解體後的俄國解密資料會比1978年的差別那麼大?德波林的版本在試圖粉飾什麼呢?
稍微了解蘇俄歷史的人應該知道:赫魯曉夫在位時對斯大林持全面否定和批判的態度,而勃列日涅夫在政變上台後又傾向於正面歌頌斯大林。30年代的蘇日邊界衝突和蘇德戰爭期間,大批優秀軍官的被害都是受斯大林個人發動的「大清洗」的直接影響,因此對這些軍事行動中蘇俄軍隊的表現,當然直接反映著斯大林的政治清洗行動是否「英明」。勃列日涅夫的御用史學家們當然有必要證明:當時蘇軍雖經歷了維護紅色政權統治所必要的「鋤奸」,興許矯枉過正(畢竟圖哈切夫斯基元帥等人已經先後獲得平反),但這並未嚴重摧垮蘇軍的戰鬥力。
=========================================================
某人另一段抒情:
不過皇軍似乎還是有那麼一種神兵利器,確確實實重創了蘇軍:
蘇軍第57步兵師,從4月1日開始到衝突結束,56%的人員損失來源於各種疫病。
我的內心毫無波動,並順手@731防疫給水部隊
首先聲明一點:731細菌部隊是絕對滅絕人性的暴行。無論任何人以任何角度和觀點去評價二戰日軍,731的地都絕對沒得洗!
但是,731害死無數中國百姓,在諾門罕731對蘇軍卻也沒那麼大作用,這一點上你又出了偏差,大概是俄文水平有限或者直接機翻的結果吧。畢竟俄文是小語種,如果閱讀理解存在一定困難還是建議參考英文版:
由於90年代的版本只統計到701名蘇軍病患,其中以腸胃、鼻粘膜和眼部疾病佔據了絕大多數。對57步兵師的抽樣證明其中56%的病患是腸胃病和鼻粘膜感染。也沒有任何資料表明這些患病都來自於731部隊的細菌投放。事實上有其他資料表明蘇軍有良好的飲用水供應體系,而731部隊的主要投放手段就是水系。另有尚未核實的中文資料甚至嘲諷日軍731部隊投毒的結果是引起了己方千餘人染病,雖然這同樣沒有什麼根據,但日軍的供水系統確實比蘇軍要差,發生這種事情的概率當然也大得多。
某人的原話是:
即便像蘇德戰爭那樣,半個國家打成一團漿糊,蘇軍染病死亡也只佔徹底減員總數1.8%,患病減員只佔衛生減員10.3%。(極寒極惡劣氣候,甚至有幾個師數次斷炊、斷補給的蘇芬戰爭,患病退場也不過20%)更不要提在春夏乾燥氣候作戰,有著全方位立體後送——救助體系的諾門罕。
你看清楚上面那個表格寫的是什麼了嗎?
蘇軍在二戰期間患病減員是佔到了全部減員的10.3%,而不是衛生減員的10.3%,絕對減員和相對減員的比例是38.1%:61.9%。如果計算患病減員在衛生減員(相對減員)中佔據的比重,那麼是 10.3/61.9 = 16.6%。
而諾門罕呢?93年版克里沃舍夫解密資料的數據是15,251人戰鬥負傷,701人患病,總「衛生減員」15,952人,其中患病總人數僅占: 701/15,952 = 4.39%。相比於後來打蘇德戰爭的時候,諾門罕蘇軍的病患其實少得多,懂了么?
而你所謂的56%,其實是患病的701人中間鼻粘膜和腸胃病這兩類突出病例的比重。為何要干張冠李戴混淆視的事情?
=======================================================
我不知道有些朋友樹個靶子自己打,完美實踐德克薩斯神槍手邏輯謬誤有什麼意思。
我樹了一個正常的靶子,你在旁邊畫了一個全是十環的靶子,然後亂打幾槍之後來嘲諷我?
因為儘管蘇聯解體前,蘇軍在諾門罕的傷亡記錄一改再改
這是本人原話,至於你提到的這個,無非是這個「一改再改」過程中的一個插曲罷了:
==========================================
下面談談個人對於諾門罕戰役的前因後果的看法。
我看上面有位老兄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既然諾門罕是蘇軍失敗,為何日本放棄了北進戰略計劃?】
首先,諾門罕蘇軍並沒有戰敗,而是戰勝了,無論現代解密資料揭示當時蘇軍付出了多大的人員和裝備代價,但進入包圍圈的關東軍第六軍3萬多人多數被殲滅、余部倉皇撤出諾門罕地區,蘇蒙方面主張的邊界得以維持,蘇軍戰爭目的達到,同樣給予日軍慘重殺傷。蘇聯當然是贏了,如果你覺得為取勝所付出的人員/裝備上的損失讓蘇爹面子很難看……請自行查詢蘇德戰爭中歷次「庫爾斯克大捷」、「斯大林格勒大捷」的交換比——前半句話是偽命題。
至於後半句話,由於中國民間長期流傳著「關東軍北進」的甚囂塵上的宏偉計劃被名將朱可夫挫敗の都市傳說,我想說的是:這一樣是個偽命題。
【什麼叫戰略計劃?】
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國海軍聯合艦隊潛入中太平洋發動珍珠港事件,令美海軍一時受挫癱瘓。偷襲珍珠港行動代號「Z作戰」。同時,日本陸海軍在大本營的直接指揮下多路出動,配合執行如下一系列有目的、有計劃的攻略行動:
- 攻取菲律賓—「M作戰」
- 攻取馬來半島—「E作戰」
- 攻取荷屬東印度—「H作戰」
- 攻取關島—「G作戰」
- 攻取英屬婆羅洲—「B作戰」
- 攻取香港—「C作戰」
- 攻取俾斯麥群島—「R作戰」
所有戰略目標基本如期達到,一時間西太平洋絕大部分地區淪入日軍之手——這叫「戰略計劃」。
而39年5月-9月捅婁子的第6軍有什麼計劃?假如蘇蒙軍被擊退,關東軍下一步打算怎麼辦?
答案是——沒有,無論是部隊、物資還是情報偵察,關東軍沒有任何遠征外蒙或西伯利亞的準備。
第6軍的意思是:我就是要點這個炮仗,然後坐在諾門罕,看你蘇俄敢把我咋地?結果是崩了一臉血,然後大本營默默把他拖回去裹葯布——這不叫戰略計劃,這叫作死還拉上墊背的。
【一個基本知識是:所謂的「北進」、「南進」,是從幕末、明治時代就開始被日本的「有識之士」探討和憧憬的宏偉藍圖,基本出發點是統一的,即島國日本資源貧乏,必須向外拓展勢力和領土,從經濟、軍事和殖民地建立各方面著手支配外部地域,擴充日本的生存空間,奪取資源。隨著時代背景不同,南北進所目指的具體目標區域也有所變化,說白了,這就是兩個長久而虛幻的夢想。】
——今日我兔有星辰大海,百年前就不許你倭の野望?
到了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之後,在東亞大陸開闢了極其遼闊的立足點,北進成為陸軍特別是因事變急劇擴充的關東軍的自我戰略主張,目標為外蒙和北亞。而南進則是海軍的主要計劃。兩派一直有所爭論,也有提出兩面同時進行,或者「北守南進」,等等。南進也非純粹的武力征服,一戰後到1930年代以前,由於日本海軍接管了德國的南洋島嶼(一戰日本是戰勝國,德國戰敗),以投資移民為主的和平路線一時成為主流。
而隨著30年代日本開始軍事擴張以來,到1936年的廣田內閣所謂五相會議,後世所周知的依靠武力、政治和經濟介入共同支配的「大東亞共榮圈」理論雛形就已經形成了,請注意,這離諾門罕衝突還有三年,海軍的南進論不僅逐漸明確了自身的短、中、長期目標,而且得到了大本營的資瓷,佔據了上風(資料來源:遠山茂樹?今井清一?藤原彰『昭和史』[新版] )。日軍在數年間對於香港、東南亞、南洋諸島的盟軍兵力和部署做了長久的調查和研究,以至於41年12月開始的所謂「大東亞戰爭」在初期完全令各國沒有還手之力。相比之下,1939年8月20日、仗都打了一個月還沒搞清諾門罕戰場蘇軍實力和動向的的關東軍馬鹿,我只想說呵呵呵~
所以,從來就沒有過39年之前「北進論」一時風頭大盛,挨了蘇軍一頓揍就垂頭喪氣偃旗息鼓的事。自黑船開國、明治維新以來就一直縈繞在倭國「志士」心目中的北進和南進宏圖,後來分別成為陸軍和海軍的主要指導思想。1936年,面對南進/東亞共榮率先得到國家層面基本認可的事實,不願屈居海軍之後的陸軍馬鹿,當然也想搞一搞名堂。從張鼓峰到諾門罕,關東軍的部分部隊先後挑起一系列沒有周詳計劃和明確目的的事端,其用意似乎只是:【驗證日軍自從贏得日俄戰爭以來關於俄國人戰鬥力虛弱的都市傳說,向大本營和天皇黑卡證明磺軍揍毛子可以一個打八個,北進有軟柿子可以捏,以換取支持和進一步的軍費預算和指標——而已。】
====================================================
好了,下面可以聊聊諾門罕衝突的一些史實和細節了。
對於部分二戰蘇軍的崇拜者和擁躉而言,G. F. KRIVOSHEYEV 無疑是一個讓人恨的牙痒痒的名字。因為儘管蘇聯解體前,蘇軍在諾門罕的傷亡記錄一改再改,但首次披露出諾門罕蘇軍傷亡和裝備損失是39年所宣稱的足足四倍還多的,確實是這位老爺子。
根據KRIVOSHEYEV 的解密資料,39年5-9月間的兩次諾門罕衝突,蘇軍共計付出了:
9,703 陣亡失蹤,15,952 受傷,2,225人患病
208 架軍機、253 輛坦克及133台裝甲車輛被毀或嚴重受損,96 門火炮或迫擊炮、652輛汽車被毀……等代價。
對於部分極端蘇粉而言,這和當初蘇聯官方宣傳的自損六千、橫掃六萬日本蝗軍的天降神兵比起來,顯然太不能接受。於是坊間開始流傳這位KRIVOSHEYEV 是地攤文學作者、民間專業蘇黑人士等等神奇的說法,尤其是某些多語言反覆轉譯後的資料把他的軍銜錯寫成了「准將」,更是給了一個質疑的充分理由:
實際上呢?
實際上呢?
這位老爺子的真實身份是:俄羅斯聯邦一級上將(colonel general,亦譯作「大將」,中國也曾有此軍銜,如陳賡等),畢業於著名的伏龍芝軍事學院,是著名的文職將軍和軍事史專家:
關於他的個人履歷、著作和研究,可查詢的英文和俄文資料有的是。作為俄軍高層智囊,他能接觸到的資料可信度有多高,毋庸贅言。
至於你要問他是不是有意黑蘇俄?我想說的是:現今的俄羅斯聯邦可以指責前蘇聯千般萬般不是,唯獨對於蘇聯在一系列反法西斯戰爭的正面作用是絕對肯定的(也應該肯定)。前不久普大帝不是還跟蒙古國總統共同紀念了諾門罕戰役的偉大勝利?作為蘇聯/俄羅斯的高級將領,這位還不至於拆自家人的台到如此喪心病狂的地步吧?
===========================================================
然後,我們來說說日方的作戰概況,以及大家都撕逼的蝗軍傷亡問題。
首先,你要問我怎麼看待被所謂鐵血網/2吧大神噴得體無完膚的第六軍軍醫部報告?
我會告訴你:【我覺得這是目前而言最可信的資料】
有一點很重要:可信的權威資料,不代表它就是完全正確。91年解密的蘇軍在諾門罕損失的人員和裝備資料,也曾多次重新統計、查漏補缺,比如某些朋友也提出:其中的失蹤人數可能存在歸隊後沒有從失蹤中剔除、以及長達四五個月的戰鬥中,1.5萬餘名傷兵可能存在重複計算(即多次在戰鬥中受傷)的問題。這些都是在理的,然而俄羅斯方面的研究終究還是建立在此資料的基礎上,予以必要修正和商榷。
同樣的,數十年來日方對於二戰、侵華戰爭的歷史提出各種研究和反思,左翼和右翼爭論不休,然而對於諾門罕事件的日方投入力量和損失,多次的查漏補缺之後,日軍的傷亡、失蹤、疾病人數,大致是在2萬-2.5萬人之間。因為第六軍的報告最終總減員人數本身就統計到了近2萬人,可以說日本方面的研究同樣也是建立在這份第六軍報告上。
於是有人要說:小日本磚家都JB沒節操,粉飾美化自己的軍國主義,不到日本沉沒的那天,我們是看不到真相了!
【真是這樣……嗎?】
首先,一個必要的常識是:第六軍報告是打給關東軍/陸軍部/天皇及內閣,層層上報的機密資料,而不是所謂對公眾和媒體宣傳的數字(很多中文資料都說這份報告是「日方宣稱/宣傳」,而英文/日文資料都明確這是military record/秘密データ):
要知道這是1939年10月製作的報告,當時日軍正在關內和中國軍民鏖戰,一面還策劃著「南進」。這樣詳盡的軍事傷亡資料,必須是,也只能是日本當局和軍方的絕密文件。
然而,情況並非那麼理想,同年的國內地方長官會議上,日軍在諾門罕總傷亡1.8萬人以上(未包括染病者)的訊息還是通過與會的非軍事公務人員傳遞到了民間,並引起了騷動。然而整份詳細資料的完全解密,還是日本無條件投降後的事情。
================================
好了,既然我們已經明確了這是內部資料,那麼部分人士提出來的「日軍捏造數據論」成不成立呢?
戰敗的蝗軍馬鹿們,不甘心承認失敗,充分發揮了「村騙鄉鄉騙縣,一直騙到國務院」的優良傳統,把傷亡數據大大縮水之後上報給東京方面,掩蓋自己的慘敗——聽起來很合理吧?
當時的關東軍內部報告,對於人員和裝備的損耗都記載得相當細緻。這樣「看似詳盡」的資料當然也不排除造假的可能,只是這絕非隨口對公眾說一句「傷亡一萬/兩萬」那麼簡單,而是蓄意的、詳細的通篇粉飾,這樣的行為,【既需要動機,也需要專業的軍隊文職人員來執行】,真出了事兒,還指著有人來背鍋呢。
那麼,從動機上講,這是誰在欺瞞誰?
【可能性一】第六軍指揮層/所屬各師團各部隊欺瞞了關東軍指揮部。
諾門罕戰役一結束,關東軍和參戰各部隊的責任將校就被大本營撤換了個一乾二淨(「高級智囊」辻政信除外。。。),接任關東軍指揮官的是從關內緊急調出的、二戰著名甲級戰犯梅津美治郎。
作為一名久經沙場的老軍頭,又是空降總攝關東軍事務的司令長官,梅津如果被一份報告哄得團團轉,而居然不能下去視察一下實情,也未免太對不起他甲級戰犯的能耐了。更何況如果傷亡數字遠超軍醫部報告的話,首當其衝可能被瞞報傷亡的就是梅津的老部下——第二師團(第四師團根本未抵達戰場),正常人用腳趾頭都能想到這事能不能瞞過梅津。
【可能性二】梅津/關東軍指揮層對東京大本營瞞報
天高天皇遠,梅津要對東京方面隱瞞實情,這似乎更有實施的可能性,對吧?
然而梅津是以冷酷、穩健和務實而著稱的,又是諾門罕之後從華北戰場調來的外來長官。他的主張和行事準則本身就和製造張鼓峰-諾門罕系列事件的關東軍原指揮層那伙狂人格格不入,也不存在維護保全關東軍原將校的必要。換言之,梅津和關東軍前司令官植田謙吉之流本就不是一派,島國民族的優良傳統向來就是道不同拔刀相向,想想二二六事變時皇道派和統制派你死我活的內鬥,梅津不誇大損失報告、攻擊前指揮層,就已經是有良心的了,他怎會為這群無腦的狂人背書呢?
【更何況】,前面已經提到,當時日本在中國關內用兵正急,關東軍的所屬部隊隨時都有可能、也確實一直在外調其他戰場或本土,關東軍方面想對高層隱瞞傷亡?上面隨便一紙調令就能讓你露餡。貽誤軍機,你還要腦袋不要?
===================================================
下面我們說說諾門罕事件的經過,並從中分析第六軍軍醫部報告和其他親歷者所目擊和回憶情形的契合點,以達到多重證據相互印證的目的。
第一次諾門罕事件規模小、雙方傷亡都有限,在此不必贅述。
六月底第二次諾門罕事件開始,朱可夫6月12日就任57特別軍軍長,蘇軍地空力量開始大舉集結、應對可能發生的大規模衝突。6月30日小松原指揮的第23師團開始渡哈拉哈河發起進攻。總的來說,這一階段日軍配置的力量、包括:
這裡需要提到一點:第23師團是全軍(約15,140人)投入,而所謂的第七師團所屬的幾個聯隊,統統都是「半數」參戰,對舊日本陸軍有了解的人都清楚:一個滿編的日本陸軍步兵聯隊(相當於步兵團,infantry regiment)約3800-4000人,相比二戰美軍步兵團滿員約3100人,日軍聯隊人數更多,但裝備要寒磣不少。
第七師團是設立於19世紀末的常備軍,擁有番號為25-28的四個步兵聯隊,是標準的「四單位制」精銳師團,而從日本方面的戰史資料來說,這幾個聯隊都先後投入了諾門罕,而參戰人數幾乎都差不多是步兵聯隊滿員數額的一半:
於是有人會說:你看看,這裡蝗國歷史學家和軍事人員肯定為了掩蓋歷史真相,把第七師團的參戰人數刻意縮小了,蝗國無恥!
是這樣嗎?
第七師團的編成地/兵源地是北海道旭川市,我們稍微查閱一下地方志或其他戰史資料,就能知道這些部隊都以大隊(相當於營)甚至中隊(相當於連)為單位被拆分派遣到本土、庫頁島(樺太)和中國關內戰場上去了,以此為基幹組建新的特設部隊/混成旅團,以應對日本戰線拉得過長過久、兵力和資源雙雙捉襟見肘的局面。例如第28聯隊的另一半兩千來人,此時正在庫頁島上開荒呢(註:二戰前日蘇兩國的邊境線平分庫頁島,日方佔有的南庫頁島被稱為樺太)。
所以,第七師團在整場戰役中投入的不過是步兵7000多人和所屬的炮兵、後勤部隊,總共約10,600人,其中第25和第27聯隊是八月下旬增派,現在能查到的一些諾門罕親曆日軍老兵回憶清楚地記錄了和日本方面戰史一樣的情形:第27聯隊一部於8月26日、諾門罕被圍部隊陷入絕境時,才急忙接關東軍指揮部命令,從海拉爾出發,同行的還有第25聯隊一部,兩部共計3,600餘人。
同樣的情形也存在於同為常設師團(即所謂甲種師團)的第二和第四師團,二者留駐在東三省、派往諾門罕的部分都不過10,000人上下,不到一個常設師團滿編戰鬥人員的一半。
這樣,上面所述的諾門罕日軍投入的部隊總數58,925人,去除戰爭末期調來的第二師團、第四師團所部共2萬多人、第七師團3600人,以及第八國境守備隊其中的約2000-3000人,大約只有3.3萬人,這裡面還要去除航空兵地勤人員等非戰鬥部分,6月底到8月20日之間,日軍的第一波實際投入的兵力,充其量3萬掛零而已。
而且,其實蘇方也多少摸清楚了日方第一階段出動部隊的底細,以下內容出自中國孟松林 石映照《諾門罕戰爭》一書,此書屬於蘇聯一方為主視角的半紀實文學,也帶有情節創作的成分。這裡的朱可夫的命令透露了和日軍資料幾乎一致的信息:
眾所周知:8月20日開始,蘇軍向日軍發動了包抄殲滅,此時戰線上蘇軍約5.1萬人,如果按照是日軍1.5倍來計算,陷入包圍的日軍就是約3.4萬人,說明朱可夫對戰局和敵情的估計略高於(算上損失,6月30日出動的日軍現在應該已經減員到不足3萬了)但也相當接近日軍真實情況了。
被圍的日軍所有部隊也才三萬上下,步兵隊最多兩萬,居然能被全殲三萬步兵。某些人跑起火車來啊……
這些部隊在8月20日之前,一直於前線和蘇軍進行拉鋸戰,雙方一直有來有往地交鋒,日軍前線和後方之間的交通和補給,在此期間一直保持著暢通。這裡不得不提到《Nomonhan: Japanese-Soviet Tactical Combat,1939》一書,書中日軍第28聯隊第二大隊的戰鬥日記成為研究諾門罕戰役的寶貴資料。除去其中某些日軍士兵在回憶中明顯誇大吹噓自我的描述(如揮舞著刺刀和指揮刀的步兵嚇退蘇軍坦克)之外,我們可以看到所有記述的重大事件轉折點,無一不和戰爭史契合。我們可以看到後方送來的物資和少量補充兵的記載,當然,前線傷員和死者也會被運送下去:
%%%%%%%%%%%%%%%%%%%%%%%%%%%%%%%%%%%%
7月16日,一支補給車隊帶來了補給和命令,第2大隊將作為預備隊前往後方。這個命令很受第2大隊歡迎,不過士兵們真正感興趣的是來自海拉爾日本社團的「慰問包裹」。這些包裹里有肥皂、毛巾、廁紙、牙刷、糖塊和巧克力,平均每5個士兵才能分到1份。不過真正幸運的士兵是在包裹里發現了喜歡的酒店老闆娘寫的挑逗性信件。
7月17日晚,第2大隊來到了位於731高地的新陣地。之後的幾天里他們就在這裡駐紮。7月20日,第2大隊作為預備隊抵達了第23師團師部,並駐紮到7月27日。
第2大隊在後方駐紮期間,前線日軍又發起了一輪攻勢,但未獲成功。7月27日,第23師團指揮部命令第2大隊到前線增援長野支隊的左翼,他們的任務是防守野呂高地群以及742高地的周邊地區;此時第2大隊剛接受了40名補充兵,全部充入了減員嚴重的第5中隊。7月28日,第2大隊搭乘卡車前往前線,在目標高地的反斜面及東面建立陣地,與長野支隊建立聯繫,同時派出偵察兵了解地形和敵情。
%%%%%%%%%%%%%%%%%%%%%%%%%%%%%%%%%%%
【這其實足以回答很多人的一處重大疑問:為何諾門罕戰役日軍軍醫部報告中,死者和傷兵如此接近?這不符合「殲滅戰」的一般認識——原因就是,8月20日之前,失去戰鬥力的日軍傷員仍然有機會順利地下火線,軍醫部報告中,這一階段中的傷兵本來就佔到了所有傷者的一部分,因為統計的是整場戰役。】
對於8月20日之前得以離開戰線的日本傷兵,他們既是倒霉蛋,也是幸運兒。因為,朱可夫的反攻和日軍真正的噩夢,從這一刻才開始。
平心而論,朱可夫在諾門罕的戰略規劃相當出色,秘密地醞釀了縱深包抄戰術,輔助以壓倒性的地面炮火和空軍支援,當8月20日上述的日軍部隊從「一直樂觀,氣勢高昂」到瞬間發現被蘇軍裝甲力量迂迴包抄,笑不出來的時候——一切都大勢已去,除非日軍援救部隊能在25日之前被蟲洞傳送到蘇軍側翼發動攻擊。
===============================
對於被圍困的日軍部隊而言,後果是災難性的。
在此我們可以再引用日軍第23師團軍醫松本草平口述、山東人民出版社的《諾門罕:日本第一次戰敗》一書。
個人而言,我很尊重和欽佩松本作為一名舊日本軍人,敢於用自身的親歷反思和抨擊軍國主義的罪惡和虛偽面(儘管他的戰友也許不願贊同)的勇氣。然而,此書提到:由於松本只是一名基層軍醫,因此中方編著者「邀請」了兩位軍事專家來共同多方面復原這場戰爭的概況。其出發點也許不壞,然而滿篇充斥著對於日軍和日本概況一些帶有明顯偏見和刻意貶低和調侃,所附插圖和背景介紹也多有謬誤之處,從真正嚴謹的歷史研究角度來看,反而成了通貫全書的敗筆。此書作為反戰思想的文學讀物上佳,作為復原戰爭情景的紀實就差強人意了。
松本醫生描述了第23師團在蘇軍的包抄打擊下幾近全滅的情形,他幾乎成了23師團唯一撿回一條命的醫務人員,那麼我們看第六軍報告有沒有反映這一點呢——傷亡、失蹤、患病共計11,958人,佔到了出動部隊的近80%,這樣可怕的減員比例下,23師團已經不可能有任何建制和戰鬥力可言了,所有人都是隻身逃命,只是僥倖撿回一條性命的(包括非戰鬥人員)比松本所說的稍好一點而已,因為作為基層士兵,松本的視野畢竟是有限的——【結論是:報告很忠於實情】。
同樣的,第7師團第26和第28聯隊出戰的三四千人也遭遇了被包圍後的毀滅性打擊,士兵日記的回憶是:
%%%%%%%%%%%%%%%%%%%%%%%%%%%%%%%%%%%
8月28日凌晨1:30,蘇軍坦克包圍了日軍,意識到白天意味著屠殺,梶川下令向河流前進。在日軍兩邊的蘇軍坦克很快發現了日軍的動向,它們與蘇軍步兵一起朝黑暗開火,希望能擊中什麼。日軍利用北極星為導航,意外通過了蘇軍防線的一個小空隙,並趟過了霍爾斯騰南岸的沼澤地。他們的好運還沒有結束,剛趟過沼澤地第2大隊就遇到了第7師團第25聯隊的一支車隊,就此,他們終於突破了蘇軍的包圍圈。
梶川少佐帶著他精疲力盡但幸運的手下進入第25聯隊的防線後,向第6集團軍的指揮官荻洲立兵中將作了彙報。7月初第2大隊剛動員時的28名軍官、854名士兵中,有13名軍官、264名士兵陣亡,11名軍官、367名士兵受傷,47名士兵失蹤。大隊最初的24名軍官有17名傷亡。第2大隊已經無法承擔任何任務,然而第6集團軍的需求很迫切,第2大隊被定為二線部隊,在經過補充和裝備後準備迎接新的攻勢。
8月30日至31日,蘇軍的炮火迫使大隊前往更安全的陣地。整個9月上旬,第2大隊都在準備新的攻勢,然而9月16日停火協議生效了。大隊的日誌中這樣寫到:「我們結束了戰鬥,正等待新的命令。」諷刺的是,他們的下一個作戰目標將是——瓜達爾卡納爾。
%%%%%%%%%%%%%%%%%%%%%%%%%%%%%%%%%%%
兩個月的戰鬥,使得第28聯隊第2大隊出發時的882名人員,共有705人陣亡、下落不明(其實就是死了)和負傷,同樣高達全員的80%。
軍醫部報告是:六月底第一波投入的26、28聯隊各一部,傷亡率分別達到91%和73%——【同樣很忠於士兵回憶的實情】。
而上述士兵提到的第二大隊是在轉入第25聯隊防線後撿回了一條命,之後殘存的不到200人雖然編入25聯隊後方的所謂的「二線部隊」(有日兵自吹之嫌,筆者不覺得他們還能打,裝備都丟得差不多了),但未再經歷任何交火,說明第25聯隊提供了較為穩定的屏障,蘇軍攻擊減弱、停滯。軍醫部的報告同樣證實了這一點:作為第七師團投入步兵隊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第25聯隊僅有235人的減員,占出動的1,915人的12%——【忠於實情】。
戰史記載是:第二師團1萬餘人在9月3日,蘇軍已經趟平了被圍的日軍部隊後才終於抵達戰線,在將軍廟附近和蘇軍有小規模交火,這為其帶來了300多人的輕微傷亡,同樣的情形也發生於早於第二師團一步抵達並建立防線的第27聯隊——然而後者因為對上了蘇軍的坦克部隊,傷亡更重。椿原金後吾等參戰老兵回憶了其大隊長也戰死的慘烈情景(有興趣的可以google 「ソ連軍の総攻撃と第27連隊 - mino world 戦地取材の旅」),同樣的,軍醫部報告反映第27聯隊出動1,690人,傷亡430,達到了25%。
而其他的一些部隊,比如姍姍來遲的第四師團,就幾乎沒有戰鬥減員可言了。
【請問:第六軍軍醫部報告是不是和幾乎所有的側面資料、各級官兵提供的資料都很好地吻合了?如果這個都有「顯著造假」,那麼除非整個世界線都被蝗軍扭曲了~
嗯,蝗軍沒有動用這樣的異次元武器一定是為了世界和平,天皇黑卡慈悲~半載~】
==================================================
好了,我們再來打幾個跑火車神論的臉:
某人口中宣稱諾門罕日軍戰死兩萬餘的異位面厚生省:
然而本位面的厚生勞動省好像不是這麼認為的惹~
——厚生省職員和戰死士兵的遺屬28日出發,到戰爭現場去搜尋日兵遺骸和遺物,裝殮並運回日本。他們統計的是八千人戰死。
另一個被廣為傳播的噱頭,大概要數1966年某報道中所稱的,靖國神社所謂的「慰靈祭」中「18,000人戰歿」的短訊。
上面就是包括很多國內正式刊物都提到過的報紙,見中間的紅框,大圖恕我實在找不著了。
後來某些人就開始添油加醋了,給這個數字加上了零頭,又號稱靖國神社裡供奉著18,000人的牌位,越來越像真事兒。。。
對此事,日本學界一般認為是報道出了偏差,混淆了傷亡(日文一般稱為損害 そんがい)和陣亡的概念,對於缺乏軍事常識的人,把傷亡/相對減員和死亡失蹤被俘/絕對減員搞混是常有的事情。
當然,國內拿這個大做文章吹毛求疵的,不僅是部分網路業餘人士,即便是正規出版物也是不少的,比如前述松本草平回憶錄,這也是我說它有一大敗筆之處:
朝日新聞代表靖國神社說了1.8萬人戰死,我們就認準它了,靖國神社說的都是實話~
問題是我上面已經提過了,這是一篇間接轉述的、不過二十行的豆腐塊簡訊,而且據說作者正好就是這位加以評價的五味川純平,頗有一股自演雙簧的滑稽意味。
好吧,你們認準靖國神社不改了?要不要看看真實的所謂「慰靈祭文」是怎麼念的?
以上摘自日本學者秦郁彥《明と暗のノモンハン戦史》一書。很顯然,所謂的「慰靈祭」進行了多次,1966年既非首次也不是唯一一次,而所念的祭文幾乎全都沿用的是軍醫處的初始數據(未計入失蹤者)。
再看上面松本草平回憶錄的書里的紅杠字部分,是不是有種自己打腫臉的滑稽之感?看來那兩次念祭文的司會大概都被士兵家屬捅死了吧~
第三個經常被提到的就是松本在停戰後參與屍體收殮的事迹,回憶錄原文:
實際上日軍所收殮到的僅4445具屍骸,這個數字同樣被蘇方記載,因為工作是雙方一起做的。但是中文譯者強調「絕大多數」沒有收容回來,理由是戰鬥期間它們都被就地掩埋了,然而這個絕大多數是多少呢——你猜。這樣似是而非地又可以為三萬/五萬蝗軍士兵殞命諾門罕自圓其說了。
如上所述,被圍日軍真正的崩潰是從8月20日開始的,蘇軍的炮火和空襲壓得陣地上的日軍抬不起頭來,隨後十天左右高強度的攻擊讓日軍死傷狼藉,人人自顧不暇,如果說20日前的死者來不及運下前線還會得到妥善的就地埋葬,20日之後蜷縮在戰壕和散兵坑裡苟延殘喘的士兵,竭力奮戰保命尚且不暇,哪會有時間收容和處理屍體呢?松本也提到了收殮的屍體都腐爛嚴重,說明都是死了不短時間的,並非所有屍體都能得到處理。
倖存日本兵的回憶也反覆提及:到了末期,活著的人全都拿起最後的手榴彈、刺刀拚死突圍,無人能夠再顧及屍首,這些都說明所收殮到的這4000多屍體,應該就是蘇軍反攻階段日軍戰死者的主要部分了。
考慮到日軍戰死者大多是在8月20日之後,戰後收殮到的屍體數說明軍醫部報告的8,741人陣亡和失蹤是比較可靠的。
我不想談個人感情因素,但如果非要說,我覺得通過蘇軍在佔據全面火力優勢下所付出的驚人傷亡,能夠儘可能地給各位還原一下根本沒有建立現代化軍工業體系的中國抗日軍民是在打一場什麼樣的地獄之戰。這是對先烈的尊重,而不是用手撕鬼子的橫店劇來醜化日軍。
本來大過年,好不容易快放個寒假,出了斯卡哈、準備抽開膛手。不想花太多時間在知乎
然後我專門跑去查了俄羅斯聯邦軍事科學院教授,陸軍上將(Генерал-полковник,「一級上將」是什麼鬼?)Кривошеев, Григорий Федотович的那本大作里關於哈拉哈河戰鬥中蘇軍傷員的統計情況。
在這一衝突中,蘇軍收治治療傷員15251人,其中:
командиры(指揮員)1335人Мл.командиры(初級指揮員)2123人Бойцы(紅軍戰士)11793人。在15種受傷部位/病情中:
Верхние конечности(上肢)傷有4341人,28.5%Нижние конечности(下肢)傷3997人,26.2%Смешанные(同時多處/多部位受傷)2667人,17.5%。......得,還有個Мочеполовые(泌尿生殖系統)疾病,42人,0.3%。......更扯的是......Не выясненные(未發現傷口)而接受治療者,217人,1.4%。應該是彈震症、戰爭精神創傷之類的問題......РГВА. Ф. 32113, оп. 2, д. 56, л. 71. 蘇聯衛生勤務經受住了戰鬥的檢驗,外科醫生的努力和整個衛生醫療工作的的妥善,使得76%的傷員在短時間內得以康復歸隊。恍惚了,在182頁的表格上方,還是給出了蘇軍受傷原因的。пулевых——槍傷,44.2%осколочных (снаряды, мины, гранаты)——各類陸軍爆炸物導致的破片傷,48.4%осколочных (авиабомб)——炸彈破片傷,6.5%от холодного оружия(冷兵器傷)——0.9%以上引自蘇俄20世紀損失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第二卷(Г.А.德波林版),以下也是。
然而我無法理解48.4%的破片傷和皇軍炮術好有什麼關係,炮術好到76%都是輕傷員?好到全身混合傷/多處同時受傷的比例只有17.5%?
不過可能皇軍似乎還是有那麼一種神兵利器,能重創蘇軍的:
同第82步兵師(由地方民兵師改編而來)、第36摩托化步兵師一起,最早參加諾門罕衝突的蘇軍第57步兵師,在整場戰役中,56%的人員損失來源於各種疫病。(胃腸道消化系統疾病——19.6%、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如傷寒——36.4%)作為參考,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期間的蘇軍因病死亡、因病治療比例即便像蘇德戰爭那樣,半個國家打成一團漿糊,蘇軍染病死亡也只佔徹底減員總數1.8%,患病減員只佔衛生減員10.3%。(極寒極惡劣氣候,甚至有幾個師數次斷炊、斷補給的蘇芬戰爭,患病退場也不過20%)更不要提在春夏乾燥氣候作戰,有著全方位立體後送——救助體系的諾門罕。你說諾門罕有什麼壞風水,10%的一般患病率能蹦到50%以上。我的內心毫無波動,並順手@731防疫給水部隊可別以為那一串俄文白寫的。萬幸的是,6-7月份開始使用大量汽車隊,密集地從蘇聯和蒙古內地籌措食品物資(4000噸)和其他物資(應該包含乾淨的水,4000噸)。後方也增派了新的醫療單位。再加上新開到的增援部隊和激烈攻堅戰鬥產生的傷亡稀釋。從而使得諾門罕整場戰鬥中,整個第一集團軍群病員占臨時損失的比例並不大。對於部分極端蘇粉而言,這和當初蘇聯官方宣傳的自損六千、橫掃六萬日本蝗軍的天降神兵比起來,顯然太不能接受。
蘇聯官方軍事歷史教材說法
蘇蒙軍從1939年5月到9月共傷亡一萬八千五百多人。
——很奇特,這本蘇聯版《第二次世界大戰史》明明白白寫的是18500人傷亡,可某人提供的日本表格里,《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數字卻成了9824。也不清楚這是誰家哪版的《二戰史》。
至少我也沒覺得一萬八這個數字有多麼離譜——同樣是Кривошеев的這本書,一份詳細到步兵、坦克兵、炮兵、航空兵和其他(後方勤務)五大兵種的兵種損失統計表格顯示:
死亡4974,失蹤576,負傷生病12159,合計17709。如果當年是根據這個版本的傷亡統計(儘管有紕漏)再加上蒙古鐵騎的損失,給出18500的傷亡數字倒真的是不奇怪。(蒙古損傷數字為165人死亡,391人傷病,合計556人)既然要延展出更多內容,那就順帶再講一講裝備損失問題。
一如人員損失一樣,不同口徑不同統計方式的數字拿來直接比較。這種做法就很......怎麼說呢。說日本人「只損失了」162架飛機,對不對?當然是「對」的,但如果能在前面加一條提醒,那就更好了:「因被擊落和迫降至蘇方控制區、回收機體損毀過於嚴重等導致的一切無法修復損失」。為什麼要提這麼一點呢?因為日本人還捂著220架「受到損傷或迫降,但回收後可修復」的損失不開金口。兩者合併,日軍航空部隊損失總計382架。和日本人根據損毀程度劃分損失範圍的做法不同,蘇聯空軍的損失飛機不問其損壞程度,而是劃分為戰鬥損失、非戰鬥損失兩大類,來統計飛機損失。而蘇軍的這個數據,戰鬥中損失損傷207架,非戰鬥損失損傷42架。合併249架。《Халхин-Гол. Война в воздухе》把不同標準、不同口徑混淆之後說事情的還有陸軍裝備損失問題,以比較好數的76毫米以上身管火炮為例損傷14門76毫米步兵炮,7門徹底損失。11門76野戰炮,2門徹底損失。4門107炮,皆可修復,無徹底損失。31門122榴彈炮,5門徹底損失。6門152榴彈炮,皆可修復,無徹底損失。至於日軍......我不熟,光看過一點照片而已。不管能不能修復,但這些日本人總歸是拉不回來了.....另外,日本人高超的自我銷毀技術朱可夫(右下微笑者)和喬巴山(左下)搖動數門日軍150級重型火炮的方向機,高低機並開關炮閂。當然,聽說在中印戰爭期間,解放軍戰士繳獲印度火炮後卸掉瞄準鏡,就算破壞。不知道日本人的「徹底銷毀」是不是也是這個情況。我不是很清楚 @桜鈴莉是遇到了版本問題,還是沒有仔細看書。
93版的soviet-casualties-and-combat-losses-in-the-20th-Century中非常明確地記載了蘇軍傷者的受傷原因:見於soviet-casualties-and-combat-losses-in-the-20th-Century 54頁下方紅線部分明確標出了,44.2%的蘇軍傷者由子彈造成,48.4%由彈片造成(包括炮彈、地雷和手榴彈),6.5%由航空炸彈造成,冷兵器殺傷了0.9%的蘇軍。
另外我不是很清楚撕這個問題的意義在哪裡。
-------------------------------------------------認真答題的分割線--------------------------------------------------------------本問題問的是「為什麼諾門罕沒有變成蘇日全面戰爭」,那麼非常簡單,從日軍方面:
1.日軍規模與蘇軍差距巨大日軍中央對蘇軍兵力數字的判斷如下:那麼在兵力兵器的絕對劣勢下,即使是狂妄的日軍參謀,保持謹慎也是必須的。2.從任何意義上講諾門罕都是日軍失敗
對日軍人員的處理結果:從上到下一擼到底。那麼很顯然按照日軍中央的判斷,這次戰役是失敗的。3.《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對日軍極大的制約
蘇德媾和的直接結果是蘇軍完全可能從歐洲抽調大量兵員,在這種情況下日軍顯然出於不利地位。至於蘇軍,很顯然在歐洲局勢劇烈波動的情況下也不可能想在遠東再生事端。
哦,至於關特演為什麼沒有演變成對蘇的大規模進攻,那又是另一個話題了。日本本來就不打算北進,關東軍擅自行動,其實並沒有得到大本營支持
以下內容為轉載
李修科夫叛逃後,毛子遠東地區高度緊張,斯大林也極其重視這一事件,立即派來了專員處理叛逃事件,要揪出李修科夫的同黨,並改變遠東地區的軍事部署與邊界警戒,杜絕近一步的叛逃時間發生。由於李修科夫掌握遠東地區大量情報,整個毛子遠東地區軍事情況被日軍完全掌握,毛子最高當局十分憂慮,不知道日軍掌握了這一情況後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然而不久以後,毛子通過情報系統了解到,日本最高當局當前沒有對毛子國採取行動的打算,反而嚴令關東軍與朝鮮軍不許做出刺激毛子國的舉動,日本最高當局一門心思扎入了中國戰場,正在傾全力籌備武漢會戰。這一情報多少讓斯大林感到了一絲安慰,不過依然擔心萬一日軍通過武漢會戰迫使中國投降,那麼日軍從中國抽身後會不會轉而攻擊毛子國???所以遠東地區兵力,兵器要立即給予緊急加強,部隊部署要緊急變更。
但是如果日本鐵了心要攻擊毛子國,那麼加強遠東地區的兵力,並不能避免日軍的攻擊,一旦日軍擊敗了中國,就會向毛子國發生大規模的軍事攻擊。倒是加大對中國的援助,讓中國牽制住大量日軍兵力,更能減輕毛子國所面對的日軍威脅,但萬一日軍並無北上企圖,那此舉則可能會刺激日軍發動對毛子國的攻擊,給自己找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日本的態度必需要了解清楚。斯大林在李修科夫叛逃後,下令情報部門,外交部門,盡一切力量摸清日本政府的意圖,而各方獲得的情報均顯示,日本高層無意北進,即使中國戰敗後,日軍也無北進打算,這些情報雖然顯示安全,但斯大林還是希望要事實確認一下,所以斯大林派到遠東的專員決定找個事實證明讓斯大林放心。於是,遠東當局下令遠東軍邊防部隊進駐有爭議地區張鼓峰修築陣地工事,長期駐守,如果日軍無北進企圖,而外交部門已經表示過無軍事解決邊界爭議區意圖的日本一定會保持平靜,反之會有激烈反應,因為張鼓峰地理位置重要,雙方任何一方控制張鼓峰都會給對方的進攻帶來很大的麻煩,日軍如果日後想北進,那說什麼也不會坐視毛子軍駐防張鼓峰,如日軍無任何舉動則證明日軍確無北進企圖,然爾在張鼓峰挑釁中毛子竟然沒有得到什麼可供分析的情報。
於是1938年7月9日,毛子軍開入有爭議的張鼓峰地區,並在主峰上構築工事,15日3名日軍憲兵化裝成韓國農民,找了2個韓國農民擔任嚮導,大搖大擺的到張鼓峰毛子軍陣地前偵察,結果毛子開了槍,1個日軍憲兵被打死,此事發生後,日本與滿洲政府對毛子政府提出了抗議,要求毛子撤軍,然而並無實際舉動,因此毛子軍照樣在張鼓峰構築工事不受影響,日本的舉動讓毛子國感到了放心,斷定日本根本就無北進企圖,本來此事就將這樣結束,然而不久以後一場意外,在張鼓峰引發了一場比較大的軍事衝突,讓毛子國再度感到困惑。張鼓峰地區是毛子國與滿洲國的爭議地區,雙方都稱擁有該地區主權,此前雙方都無兵駐紮,1938年毛子軍進駐張鼓峰時,雖然日本軍部嚴令部隊不許挑釁,默認了毛子對張鼓峰的佔領。但日軍關東軍司令部與朝鮮軍司令部發現毛子軍進入張鼓峰皆大怒,準備給予迎頭一擊,不過當時關東軍在滿洲兵力異常空虛,根本沒有什麼兵力可以調往張鼓峰,連張鼓峰地區所屬的琿春縣都是由朝鮮軍2個大隊部駐守,至於距離張鼓峰最近的防川鎮只有一些滿洲國**駐守,根本沒有軍隊,甚至無固定哨位。
毛子軍首先開入張鼓峰地區,關東軍最先跳了起來,但手頭並沒有機動部隊可以前往驅逐那一群毛子軍,受日軍軍部南進政策影響關東軍也無法招回入關的日軍回防,而日本政府則做出了對蘇妥協的意思,關東軍自然無奈,只好求助朝鮮軍,而朝鮮軍第19師團的部隊正好從中國返回韓國休整,其中步兵第38旅團主力已經回到了韓國,而步兵第37旅團司令部極其一些留守部隊也在韓國。聽到關東軍的通報後,朝鮮軍司令部早已按耐不住,第19師團司令部立即表示願意出兵相助,7月16日第19師團立即派遣了1個步兵大隊前往僅挨張鼓峰爭議區的韓國與滿洲邊界地區,駐紮在韓國一側的洪儀里地區,隨時準備渡過圖們江,進入張鼓峰地區驅逐進入爭議區的毛子部隊,但是朝鮮軍司令部卻接到大本營的命令,嚴禁第19師團的部隊渡過圖門江,挑釁毛子軍,到了7月20日以後更命令第19師團在7月28日返回原駐地,朝鮮軍司令部與關東軍司令部聽到命令後氣的直跺腳,而第19師團上至師團長下至普通一兵更是氣的跳起來,所以第19師團派出的部隊到了7月28日,除了2個步兵小隊應付上級命令,裝摸作樣的緩慢撤回外,大部分部隊仍然在洪儀里地區竄來竄去兜圈子逗留不去,苦苦尋找開戰機會,本來此事也不可能引發成軍事衝突,第19師團再怎麼想打都不敢頂著撤軍命令去渡江挑釁,但到了8月29日,真還讓第19師團找到了開戰機遇,於是張鼓峰大戰爆發!!![圖片]7月29日,毛子軍在張鼓峰順利的構築工事完畢,正式駐紮進部隊,遠東司令部完全放下心來,毛子洋洋得意的佔領了張鼓峰爭議地區,但被興奮沖昏頭腦的毛子遠東軍區司令部,隨後又下令在緊挨張鼓峰的1個小高地沙草峰構築個哨所並派駐部隊,這樣對邊境的監視更嚴密,可以完全杜絕這一地段偷越國境現象,遠東軍司令部想當然的認為,既然在地理位置最重要的張鼓峰駐軍都沒有引起什麼麻煩,在小小的沙草峰修個哨所,派駐10幾號人那更沒問題。誰知此一舉動立即招來一場大戰。
日軍第19師團師團長尾高中將原本就一直在尋找開戰的機會,當得知毛子軍在沙草峰修建哨所後,高興的跳了起來,立即下令還在洪儀里周圍竄來竄去的部隊立即集結在夜間秘密渡過圖門江進入防川,並連夜疏散防川居民,並下令在7月30日晚上總攻擊張鼓峰與沙草峰,於是派往洪儀里的日軍步兵第75聯隊一部600多人在7月30日上午秘密進入了攻擊位置,此外第19師團還調來了第19師團野戰重炮兵第15聯隊第1大隊第2中隊4門150mm野戰榴彈炮部署在洪儀里,用於轟擊張鼓峰,配合步兵攻擊。在發動總攻擊前,尾高命令1個小隊日軍在7月29日下午3時先對沙草峰進行一次突襲,經過10幾分鐘戰鬥,沙草峰上駐守的11名毛子軍5人死亡6人負傷逃回,日軍無傷亡,接到警報的毛子軍則很快派了1個連來反攻沙草峰,日軍則在完成襲擊任務後立即撤回了出發地。
襲擊事件發生後尾高向朝鮮軍司令部,關東軍司令部通報了已經發動了一次襲擊的情況,尾高指出:沙草峰不屬於爭議區,是滿洲固有領土,所以必須給予驅逐。此外尾高還通報了第19師團準備發動更大攻勢的信息,並希望,在攻擊發起以後再向大本營通報!!!免得大本營多事,而同樣渴望開戰的朝鮮軍司令部立即答應了第19師團的請求,於是日軍第19師團順利的擅自發動了攻擊。[圖片]7月30日下午,第19師團正式下達攻擊命令,第19師團師團長為了讓攻擊名正言順,向部隊以及朝鮮軍司令部宣稱:毛子軍無端佔領滿洲固有領土沙草峰,並有戰車11台步兵80多人在沙草峰後活動頻繁,經過判斷,毛子軍即將對防川展開攻擊,所以授命第75聯隊給予殲滅。8月30日午夜,日軍步兵第75聯隊一部600多人兵分多路,相繼對沙草峰,張鼓峰,52高地等要點發動猛烈攻擊。當天毛子由於前一天的襲擊事件也有所警覺,所以夜間加強了巡邏,日軍首先攻擊張鼓峰陣地,毛子已經在張鼓峰構築了工事,敷設有鐵絲網等障礙物,日軍破壞鐵絲網時與毛子巡邏隊突然遭遇,只得對張鼓峰發動強攻,由於夜間攻擊,毛子軍沒受過夜戰訓練,抵抗不力,經過4小時激戰,毛子軍傷亡嚴重被兵力無優勢的日軍打出了張鼓峰,隨後日軍攻擊沙草峰,沙草峰的毛子軍尚未構築好完備工事,只在簡陋工事中抵抗,而且毛子步兵素質很低下遭日軍炮擊後發生混亂傷亡嚴重,對隨後發動攻擊的日軍很難構成有效抵抗,很快被日軍擊潰,日軍隨後又趁毛子軍混亂奪取了52高地等重要高地,形成完備防禦犄角,佔領了整個張鼓峰地區,毛子軍則敗退到了哈桑湖。
7月31日早晨日軍佔領張鼓峰後,第19師團又調來約1個大隊兵力,並電告朝鮮軍司令部;張鼓峰大捷,日軍陣亡45人,傷135人,斃傷毛子軍400-600人,完全收復張鼓峰地區,正準備向哈桑湖追擊。朝鮮軍司令部接到捷報第1時間轉發東京軍部,天皇接到張鼓峰大捷的報告後,雖然惱怒但也無可奈何,只好命令軍部發電第19師團,固守張鼓峰地區,但不可繼續向毛子國領土推進。同時天皇還命令朝鮮軍與關東軍必須限制衝突規模,不得投入空中力量與戰車部隊。
毛子軍隨後開始發動大規模的反撲,準備奪回張鼓峰,初期毛子軍進展不力,最初幾天連1個日軍陣地也打不下來,尤其8月2日的反擊,由於斯大林派到遠東的專員梅赫利斯瞎指揮,讓毛子的第40師遭受了重大損失,要不是毛子遠東方面軍司令布柳赫爾元帥及時趕到,制止了梅赫利斯的胡來,毛子第40師就要遭到毀滅了,不過梅赫利斯並不認錯,惱怒之下,把第40師師長巴扎羅夫抓了起來,還說布柳赫爾根本就是個日本間諜,這更是搞的毛子軍內部人人自危,此後士氣低落,並因怕被清洗而多次蠻幹。[圖片]不過毛子軍畢竟兵力雄厚源源不斷的調集了反擊部隊終於把日軍這個2步兵大隊趕出了張鼓峰大部分地區,並宣稱張鼓峰地區是毛子國領土,而日本政府則做出了低調反應派遣外相前往蘇聯準備承認張鼓峰爭議區歸毛子國所有。不料朝鮮軍第19師團聞訊後不服,在得到了多田俊的支持後,將第19師團步兵38旅團主力調往張鼓峰,此外關東軍司令部也以部隊訓練為由,把8門90式75mm野炮以及2門89式150mm野戰加農炮調入防川,用於支援步兵第38旅團作戰,步兵38旅團趕到後立即出動旅團主力2個步兵聯隊5000多人進入滿洲國境反擊張鼓峰,經過半天激戰步兵38旅團奪回了張鼓峰地區70%並堅決固守,隨後毛子軍2個步兵師2個裝甲旅加1個坦克營對步兵38旅團的控制區發動了猛烈反擊,但均被步兵38旅團擊敗,損失了大量人員與裝備。此後毛子改變策略,不再派地面部隊進行大規模的地面反撲,而是主要以航空部隊與遠程重炮對張鼓峰進行轟炸,並伴以小規模的地面攻擊,企圖依靠火力逐步消耗日軍兵力,然後再一舉奪回張鼓峰,日軍對此則束手無策,因為日軍沒有航空部隊出戰,因此無法進行航空反擊,且日軍只有2門遠程大炮出戰也無法壓制毛子的遠程炮火,所以日軍只能坐挨轟炸,而日軍兵力比毛子少的多,所以不願也不能承受這種人員消耗。
轉入消耗戰後,朝鮮軍司令部參謀長北野在視察了張鼓峰陣地後,給上級的報告稱;目前的這種專守局勢是最糟糕的,敵人利用航空以及遠程炮火攻擊,是企圖自身不受損失或以很少損失的代價,逐次消耗我軍兵力,等待時機成熟再一舉奪回,而我軍在受限制的戰面內,在戰術上無用兵良策,除非突破專守勢態,第1線部隊攻擊前進,推進山炮壓制敵炮兵,即必需越境。北野的意見是要麼乾脆擴大衝突,與毛子國打一場局部戰爭,要麼乾脆撤出張鼓峰,避免陷入消耗。[圖片]日軍大本營考慮了局勢發展後,認定目前局勢在向日軍不利的方向發展,至於擴大衝突,天皇堅決反對,天皇不願意讓與毛子國的衝突事件牽制當時正在進行的武漢會戰,而軍部以及關東軍朝鮮軍的殘存北進頑固派也不得不面對日軍作戰物資都優先提供武漢會戰,還能抽出的物資少的可憐,根本不夠與毛子國進行1次會戰這樣的現實。軍部計算過,如果對毛子國大打出手,毛子國兵力雄厚,不能指望1-2個師團就能在毛子國內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但目前也無更多部隊可抽調,而且,東軍與朝鮮軍的現有全部彈藥儲備,還不夠10個師團進行一天的大規模戰鬥用。
8月10日,朝鮮軍司令部與第19師團都覺得再這樣打下去不行了,於是在東京的協助下與毛子軍進行了談判,而毛子也因在張鼓峰攻擊屢次失敗,感到棘手,另外也不願意因此與日軍爆發大戰也就爽快的同意了停火,最後毛子與日本簽定了按雙方軍隊實際戰線各自後退500米,劃分張鼓峰爭議區的停火協議,雙方從8月11日12時起停止戰鬥行動,交換戰俘。8月11日12時張鼓峰軍事衝突完全停止。
張鼓峰之戰日軍僅7000人參戰傷亡僅1400多人也並無飛機戰車參戰,毛子軍則參戰30000多人傷亡了4000多人並被擊毀坦克120輛,其中96輛徹底報廢,而且毛子沒有得到任何有價值的情報,第19師團的抗命攻擊使得毛子對日本政府與天皇控制其軍隊的能力都有了疑問,根本無法預計日軍日後是否會發動北進攻勢。[圖片]張鼓峰事件後毛子立即檢討了在張鼓峰事件中暴露出的部隊戰鬥能力低下缺陷,斯大林把遠東方面軍司令布柳赫爾元帥以日本口間諜的罪名當替罪羊抓了起來,同年11月布柳赫爾元帥死在監獄裡,並解散了遠東方面軍改為2個特別集團軍。斯大林雖然抓了替罪羊,但也知道遠東軍隊戰鬥力低下的真正原因是大清洗造成的,而日本極其危險,十分富有侵略性,因此提高遠東部隊戰鬥力迫在眉睫,於是結束了遠東地區的大清洗,9月梅赫利斯趕到遠東第1集團軍口部做了報告,指出;要穩口定指揮人員與政口治委員的情緒,要使每個連,營,團的指揮員放心,讓他們毫無顧慮的工作。這個報告標誌著大清洗在遠東地區的結束(在歐洲則是1941年才結束大清洗),也為次年在偌門坎的戰鬥中毛子遠東第1集團軍最後擊敗了日軍關東軍第23師團創造了條件。[圖片]而日軍則近一步低估了毛子的戰鬥力,日軍認為,第19師團就那麼點兵力出戰,而且沒有航空部隊以及戰車部隊支援,毛子都沒辦法靠武力奪回張鼓峰,完全是依靠兵力以及火力優勢外加第19師團專守防禦才沒被打個落花流水,如果在一個可以展開大範圍機動作戰的區域,加上一些航空支持,那麼日軍將輕鬆的擊敗毛子軍。日軍還認為,在放開手打的情況下,日軍1個師團對付毛子1個軍綽綽有餘。更有一些日軍軍官狂熱的認為,只要日軍進攻毛子就必敗,即使日軍1個師團對付毛子1個集團軍,只要準備充分,策劃周密,同樣能夠有望取勝[圖片]偌門坎作戰
第1次偌門坎事件:
張鼓峰事件發生後,毛子檢討了戰鬥力不足的原因,採取了一些有效措施,而日軍則近一步低估了毛子的戰鬥力,日軍上下皆認為毛子軍是草包一群,根本不堪一擊。
張鼓峰事件的結局對關東軍司令部則是個鼓舞,關東軍司令部研究了張鼓峰事件以後在1939年4月出台了國境糾紛處理綱要,綱要指出下次在遇到類似國境糾紛就學習朝鮮軍第19師團步兵38旅團堅決回擊並藉機佔領爭議地區堅決守住,造成既成事實迫使毛子國承認關東軍的領土要求,張鼓峰事件不久關東軍又組建出了第24師團與第23師團實力有所增強,其中24師團為野戰師團,23師團則為國境警戒師團,這樣除了防禦國境要塞的部隊外也有了可動用的機動部隊,能夠執行國境糾紛處理綱要中的計劃。
1939年5月12日外蒙軍在毛子軍的唆使下再度在偌門坎地區發動了軍事挑釁行動,偌門坎地區也是滿洲國境上的一個爭議地區,關東軍與滿洲國認為這段邊界應該按哈拉哈河劃分,兩國以哈拉哈河為界,但毛子國與蒙古卻認為滿洲國境應該在哈拉哈河以東30公里的地區,那裡也是雙方的實際控制線也是清朝時就有的藩王管理區邊界線,在偌門坎戰鬥爆發前爭議區實際由外蒙控制,但滿洲國與關東軍司令部一直沒有放棄對哈拉哈河東岸爭議區的領土要求。哈拉哈河東岸爭議區原本並無外蒙軍與毛子軍野戰部隊駐防,1938年以後毛子借口爭議區經常有滿洲國進入的破壞人員放火,所以就部署了外蒙軍1個騎兵師在爭議區,此外做為策應,毛子的遠東第一集團軍不久也部署到了哈拉哈河西岸非爭議區,為外蒙軍撐腰,由於在張鼓峰事件中毛子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所以次年決定在偌門坎地區發動挑釁。[圖片]5月12日在毛子的策划下,百來個外蒙騎兵竟然竄入了滿洲國非爭議國境內挑釁,負責當地邊防警衛的興安軍哨所發現蒙軍入境後立即給予警告,但外蒙騎兵竟然不理會並繼續向內地入竄,深入滿洲傳統國境5公里還賴著不走,於是興安軍邊防哨所立即向關東軍司令部做了通報,關東軍司令部得到警報後立即做出反應,命令擔任興安區警戒任務的23師團立即出動部隊給予驅逐,於是23師團派出了師團唯一的快速打擊聯隊(乘車步兵聯隊)步兵64聯隊部分兵力以及師團搜索隊緊急趕往250公里外的出事地點,5月14日步兵64聯隊的先頭部隊抵達出事地點擊斃了30名外蒙騎兵,其餘蒙軍騎兵一鬨而散逃回了爭議區。
作為對蒙軍越境的報復,5月15日-5月16日關東軍司令部還不理會軍部要求冷處理的建議,命令航空部隊對哈拉哈河爭議地區與哈拉哈河西岸幾處蒙軍哨所進行了轟炸。隨後日軍出動了220人的23師團搜索隊(東支隊)乘坐3輛裝甲汽車與8輛卡車進入了爭議區,東支隊進入爭議區後打的蒙軍騎兵落花流水屁滾尿流,日軍乘坐裝甲汽車與運兵卡車追著蒙軍騎兵打,並攻到了哈拉哈河泮將外蒙軍騎兵第6師的部隊驅逐出了爭議區。[圖片]5月17日東支隊決定固守哈拉哈河東岸爭議區並開始在733高地修築工事,5月21日23師團師團長決定派遣6口4聯隊主力組成山縣支隊進駐爭議區附近作為東支隊的策應,不料5月28日清晨5點鐘毛子軍1個裝甲旅(11裝甲旅)與蒙軍騎兵第6師主力在猛烈炮火準備後,強渡哈拉哈河向東支隊發動了突然襲擊,企圖全殲東支隊,接到東支隊報警後山縣支隊立即前往接應救出了東支隊部分人員,但山縣支隊只有4門山炮對付毛子軍的裝甲車群並不輕鬆,而毛子軍的裝甲車越來越多的渡過哈拉哈河,所以山縣支隊營救出東支隊倖存人員後立即撤離了爭議區,這就是第1次偌門坎事件。[圖片]第1次偌門坎事件日滿軍戰區總總兵力為2522人,參戰1500人左右,戰死159人負傷119人失蹤12人,其中東支隊戰死105人負傷34人。毛子軍參戰1450人,外蒙軍參戰3600人,死傷不詳,但戰後得知外蒙軍騎兵第6師師長與毛子軍裝甲11旅作戰處處長在5月28日戰鬥中被擊斃,諒那傷亡也小不了。
第1次偌門坎事件日軍參戰兵力表:
表1,第23師團山縣支隊參戰兵力表:
支隊長:山縣武光大佐 總出動兵力:共800名 部隊編成: 步兵第64聯隊本部及第2中隊 步兵第64聯隊第3大隊:出動4個步兵中隊,機關槍8,大隊炮2 步兵第64聯隊速射炮中隊:37mm速射炮4門 步兵第64聯隊炮兵中隊:75mm山炮3門表2,第23師團第23搜索隊參戰兵力表:
隊長:東八百藏中佐總兵力:共220名 部隊編成: 騎兵中隊:機槍與擲彈筒各6裝甲車中隊:裝甲車,卡車表3,滿洲軍參戰兵力:
興安北區警備騎兵團:騎兵450名[圖片]第2次偌門坎事件:第1次偌門坎事件發生後,關東軍司令部大怒,關東軍決定要進行一次報復行動,於是不理會軍部關於偌門坎衝突不擴大的建議,決定出動強力部隊給予爭議區毛子軍一個嚴重打擊,關東軍司令部認為軍部只是要求不佔領爭議區而已,並沒有說不許打擊爭議區內的毛子軍與蒙軍。起初關東軍決定動用第7師團主力對偌門坎爭議區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報復掃蕩,不過第7師團此時雖然歸屬關東軍,但師團主力還部署在本土北海道,在滿洲只有步兵第14旅團的兩個聯隊,以及少量後勤單位,把第7師團主力以及作戰物資從北海道調過來要相當長的時間,所以最快要等到8月以後才能發動掃蕩作戰。
關東軍司令部決定動用第7師團掃蕩偌門坎的決定做出後,激起了駐紮在海拉爾地區的第23師團師團長小松原中將的強烈不滿,認為是關東軍司令部看不起國境警戒師團,在第23師團轄區發生的事情,竟要到北海道去找部隊解決!!!最後,關東軍司令部面對來自第23師團的壓力,取消了動用第7師團的決定(另1個原因是把第7師團主力從本土調過來有難度,軍部可能不會很快批准),改命令由第23師團發動掃蕩戰。
第23師團接到作戰命令後立即總動員準備全師團出戰,此外關東軍司令部還利用一些入關師團遺留在滿洲的後勤與火炮部隊給予第23師團進行加強,完成第23師團的野戰化準備(23師團本不是野戰師團缺乏輜重工兵與火炮單位所以要進行加強),除此以外還動員了關東軍騎兵集團遺留在滿洲的關東軍第1戰車群與滿洲興安軍1個騎兵師組建了安崗支隊支援第23師團作戰,另外在滿洲的第7師團步兵第14旅團步兵的步兵26聯隊與步兵28聯隊也出動了1個大隊左右兵力由聯隊長親自帶領支援第23師團作戰,此外還調集了工兵24聯隊,滿洲國防軍特種偵察大隊,滿洲國防軍梁賴汽車隊支援作戰,總兵力20000多人[圖片]在日軍討伐隊出征時,日軍23師團內部卻出現了23師團主管軍需的主官自殺事件,開場就不吉利,原來在出征前,日軍通過航空偵察判斷哈拉哈河區域有蘇軍1000輛左右坦克與裝甲車,兵力在8-10萬左右,而日軍當時缺乏彈藥,各種炮彈奇缺,出戰的討伐隊幾乎無法得到炮火支援,這種情況下,日軍還要堅持出擊,以寡擊眾,所以第23師團的軍需主官感到難以理解。當時日軍關東軍當時的全部炮彈儲備還不夠1個野戰師團正常作戰1天所用,這引起了23師團負責軍需供應的軍官擔憂,強烈要求師團與關東軍司令部取消這一作戰行動,認為當時已經確認爭議區以及哈拉哈河西岸,蘇軍集結了大規模的戰車部隊,日軍在炮彈都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派出本來就不很強大的第23師團進攻,恐怕會遭到嚴重打擊而失敗!!!但這個停止攻擊的建議被第23師團與關東軍司令部拒絕,日軍高級將領認為,毛子軍戰鬥力很低,日軍完全能夠在無炮火支援的情況下,擊敗擁有大量坦克支援的優勢數量蘇軍,所以不但不聽從第23師團軍需官的建議,反而指責其信心不足,不是合格的帝國軍人,因此第23師團軍需官承受不了壓力,在部隊出動之時自殺。[圖片]毛子軍在取得了第1次偌門坎大捷以後也擔心日軍報復,於是遠東第1集團軍全線壓上了哈拉哈河附近,並加強了東岸爭議區的防禦部隊,因為日軍不斷調動部隊,所以蘇軍飛機也開始頻繁出動沿邊境偵察,當發現毛子軍發現日軍戰車部隊集結以後,曾誤認為是日軍從關內調回了擔任對蘇戰略預備隊的第2軍部隊回關,一時也很驚慌於是又緊急從烏克蘭增援了2個精銳坦克旅支援遠東第1集團軍,此外遠東部隊也緊急調集4個步兵師作為預備隊,隨時支援遠東第1集團軍,毛子還停止了西伯利亞鐵路民用運輸,全力緊急向遠東輸送作戰物資,到7月初一共向前線輸送了60000噸軍火物資,由於後來毛子就得到了準確情報日軍第2軍依然在華北沒有動靜,這樣才沒進一步繼續大規模的增援行動。
[圖片]6月中旬一架毛子飛機把一個炸彈扔到了滿洲國境內,關東軍司令部就以這枚炸彈為借口開戰,並否決了軍部的再次發出的關於偌門坎衝突不擴大的指示。6月27日清晨第23師團全軍出動,第23師團除了64聯隊是乘車部隊以外,其餘的71與72步兵聯隊都是徒步步兵聯隊,每個士兵背負36公斤的食品彈藥徒步前往180-250公里外的戰場,到7月1日凌晨23師團各部隊全部進入了攻擊陣位,發動了第2次偌門坎大戰,掃蕩偌門坎。
6月29日清晨關東軍司令部否決了軍部關於不動用航空部隊轟炸蘇軍機場的建議,於當日清晨5點準時轟炸了蘇軍在哈拉哈河附近的航空基地,摧毀蘇軍飛機130架左右取得了全面制空權,隨後日軍飛機對哈拉哈東岸與西岸的蘇蒙軍陣地發動了猛烈轟炸。
7月1日凌晨日軍地面部隊發動了攻勢,日軍第23師團負責正面攻擊,安崗支隊則進行側翼突破,日軍地面攻勢展開以後,蘇軍潰不成軍,日軍關東軍戰車群在當天就推進到了哈拉哈河並沿爭議區做了個大轉彎,23師團也推進了哈拉哈河,整個哈拉哈河東岸地區蘇蒙軍全線崩潰,蘇軍東岸除733高地外全部陣地都被日軍攻破,獲得空前勝利。[圖片]當天夜晚,大獲全勝的日軍被勝利沖昏了頭,關東軍司令部再次拒絕了軍部關於掃蕩東岸已經勝利完成部隊立即撤回的指示,決定在當天夜晚一不做二不休,強渡哈拉哈河進入西岸蒙古境內把盤踞在哈拉哈河西岸的蘇軍遠東第1集團軍徹底消滅,一勞永逸的解決哈拉哈河東岸爭議區歸屬問題。
7月1日夜晚,日軍先頭部隊跨過哈拉哈河,戰鬥初期蘇軍全線動搖,日軍的攻擊方案是由第23師團與關東軍戰車群正面從索倫橋方向攻擊毛子遠東第1集團軍正面主陣地,把毛子遠東第1集團軍的注意力全吸引過來,而安崗支隊中的興安軍騎兵師,則趁此機會,從北面通過日軍架設的浮橋,突襲由外蒙軍防禦的毛子軍側翼八音查崗山,在興安軍迅速奪取八音查崗山後,安崗支隊的關東軍戰車群將立即改變攻擊方向,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通過八音查崗山口,直插毛子遠東第1集團軍空虛的後方腹地,摧毀遠東第1集團軍的指揮部,後方油彈倉庫,以及炮兵陣地,使遠東第1集團軍發生巨大混亂,而後第23師團發動總攻擊,正面突破已經陷入混亂的毛子軍防線,在戰車群的配合下於7月2日下午以前,將毛子遠東第1集團軍全殲於哈拉哈河西岸。[圖片]但由於日軍部隊西岸突擊配合出現問題,進行鉗擊的興安軍騎兵師先頭部隊臨陣畏縮竟然連1000人外蒙軍防禦的要塞山口也沒突破,使得毛子軍有了應急反應部署的機會,毛子緊急加強了八音查崗山方向的防禦部署,並向八音查崗山派發了援軍。
興安軍第1次突襲八音查崗山失敗,使日軍失去了給予遠東第1集團軍一個措手不及打擊的機會,日軍不甘心就這樣放棄突擊,於是命令待機的第7師團步兵14旅團的參戰部隊約800人連夜再攻八音查崗山,雖然日軍經過了奮戰,打敗了毛子的增援部隊,終於還是拿下了八音查崗山,但戰鬥的突然性已經不存在了,在日軍奪取八音查崗山後,毛子在巴音查崗山方向已經部署了上萬毛子軍與大量坦克,所以日軍越過八音查崗山繼續前進受到了猛烈阻擊,無法達成突入蘇軍後方並切斷蘇軍補給及後撤回國路線的目的。
在日軍奪取八音查崗山後,毛子從烏克蘭調來的2個坦克旅也抵達了戰場,其中第6坦克旅連夜奔索倫橋方向支援毛子軍正面固守,而第11坦克旅則猛撲八音查崗山方向,企圖在日軍立足未穩之前,一舉將日軍殲滅,而日軍則用***肉搏攻擊毛子坦克。在黎明時分,800多日軍步兵與毛子220輛坦克進行了瘋狂的混戰,而毛子坦克群此前未料到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因此一下沒反應過來,仍然是潮水一樣的猛撲,結果激戰到天亮遭到嚴重損失,90多輛坦克被日軍燒毀或繳獲,大敗而去,這一天也就被稱做***之日。[圖片]至於蘇軍的正面防線,朱可夫連夜連續撤換了2個要求撤退的師長,穩定了軍心,而日軍沒有火炮配合攻擊,此外蘇軍戰前就調動過來的增援部隊正好就在7月2日凌晨抵達哈拉哈河西岸立即投入了反擊,這就使蘇軍正面防線得以穩固,擋住了第23師團的正面突破,日軍未能完全突破哈拉哈河西岸蘇軍主防線,最後在緩過氣來的蘇軍連續反撲下,包括八音查崗山方向的日軍,最後於7月5日全部撤回東岸。如果興安軍在第一次攻擊八音查崗山時表現好一些的話,那麼7月2日上午就是蘇軍遠東第1集團軍的覆滅日。如興安軍肯為國奮力一戰,那肯定能擊敗千把號外蒙軍奪取山口,那麼日軍的戰車群就能在7月2日凌晨突破到當時蘇軍兵力空虛的側後方摧毀蘇軍的指揮部與物資基地,蘇軍必將全線崩潰,但興安軍遭到了並不強烈的抵抗後一窩蜂的潰散下來。
如果不是朱可夫連續撤換2名堅持要撤退的師長那麼正面突擊的日軍同樣能迅速正面撕裂蘇軍主防線,如果蘇軍援軍不及時抵達同樣23師團也有可能會突破蘇軍正面防線,但正面突破正好遇到了朱可夫與蘇軍及時抵達的援軍(烏克蘭來的精銳坦克旅)所以日軍失敗了,最後日軍在東岸爭議區固守也被毛子軍一波波的反衝擊把第23師團打退了。興安軍極其差勁的表現對日軍最後失敗有很大的關係,真不知道關東軍司令部是怎麼想的去用那一點用沒有的興安軍。[圖片]日軍退回東岸後並不打算撤回傳統國境線,而是修築陣地繼續固守,打算變偌門坎為第2個張鼓峰,蘇軍則不停的發動坦克集群反擊,但很長時間未能突破日軍防線,日軍採用燃口燒瓶肉搏戰的方式有效的制止住了蘇軍的坦克突破,偌門坎衝突長期化激起了天皇的不滿,期間軍部多次指示關東軍撤軍,但都被關東軍拒絕,最後終於激怒了天皇,在7月16日通過軍部正式命令正式下令關東軍撤軍,並要求關東軍自己收拾局面,自行與蘇聯解決邊境糾紛,安崗支隊見勢不好立即撤退了部隊,不過安崗支隊即使不撤離,在戰場上也沒有什麼作用了,由於關東軍當時軍火儲備太少,根本沒有戰車炮彈可以補充戰車群,到7月16日時,日軍平均每輛戰車只剩5發炮彈,根本就沒什麼戰鬥能力了,安崗支隊所轄的興安軍騎兵師,則早已逃散的只剩幾個日裔軍人與1個非日裔軍官了,不過安崗支隊撤退時還是給第23師團留下了所有剩餘的37mm戰車炮彈,而23師團這裡還有其他部隊抽調過來的3輛輕型坦克配屬。[圖片]但關東軍司令部則騎虎難下,因為自7月2日以來又多次拒絕軍部建議,苦戰了10幾天但沒有任何進展,沒有辦法結束戰鬥,回去無法交代肯定要遭到整肅甚至清洗,所以請求第23師團再搏一把,關東軍司令部把寶壓在東岸毛子軍唯一僅存的733高地上,如果攻克這個733高地,那麼就完全佔領了東岸爭議區,而且這個高地能控制哈拉哈河幾個關鍵渡口,而且地勢較高對東岸西岸威脅都很大,一旦控制住了這個高地對國內對蘇聯都有了討價還價的資本,7月1日因為要夜間強渡哈拉哈河所以日軍沒有攻打這個高地,但日軍從西岸被擊退以後,蘇軍已經大大加強了這幾個高地的防禦力量,日軍沒有強力炮火支援對這幾個渡口的攻打併不順利,雖然曾幾度攻擊並奪取了733高地,還幾乎全殲了毛子防禦733高地的摩托化步兵36師149摩步團,並重創了增援的毛子第11坦克旅與協同防禦的第9裝甲旅,此外還擊斃了毛子149摩步團長以及第11坦克旅長,但733高地被奪取後,毛子卻始終沒有被全部趕回西岸,而是在733高地西面的渡口附近的固守,形成了個橋頭堡。而這個橋頭堡始終沒被日軍奪取,雖然攻克733高地當天日軍就乘勝攻入了這裡,還打死了毛子第11坦克旅長,但最終還是被趕走了。[圖片]7月20日以後日軍關東軍下令增派炮兵部隊前往哈拉哈河東岸作戰,認為如果動用了炮兵參戰,那麼一定能夠奪取這幾個很重要的渡口橋頭堡,但關東軍當時炮彈儲備少的可憐,加上多數部隊主力不在滿洲,並無多少實兵與火炮彈藥留在滿洲,而少數主力在滿洲的野戰部隊則有大的驚人的防區,自身的火炮和彈藥都不夠,加上天皇的意思表面化,已經入關的部隊雖然彈藥充足也不敢支援,所以日軍關東軍廢了很大工夫才從關東軍騎兵集團,第1師團等部隊在滿洲遺留的看家護院兵中,湊了一點點火炮與炮彈,連同開始就配屬給23師團的火炮共湊了80門左右火炮,前後向前線輸送了19000發炮彈,而這點炮彈竟相噹噹時關東軍炮彈總儲備量的75%!!!
日軍在7月24日-28日再次對毛子軍東西岸各陣地地發動炮擊,雙方展開炮戰,結果僅蘇軍在東岸的火炮力量就不比日軍少,而且又得到了西岸蘇軍400多門各種火炮的支援,結果日軍炮擊沒有起到多大作用,雖然日軍步兵最後還是又奪取了幾處小高地,但由於毛子炮兵的有效支援,日軍對關鍵渡口則還是無法佔領控制,這時關東軍司令部急了,又在8月4日異想天開的組建了個總兵力75000人的第6軍準備發動更大的攻勢,但根本沒有什麼實際部隊可以遍入,最後成了個紙上部隊,也沒援兵再次送上偌門坎,直到戰鬥快結束才有遍入第6軍的第8國境守備隊1個大隊兵力前去接應23師團突圍,7月炮戰期間,關東軍司令部還曾經想把步兵第7師團主力從北海道調過來,但遭到軍部否決。[圖片]在日軍騎虎難下之時,毛子指揮官朱可夫也在策劃一次空前規模的大反攻,從7月中旬開始,朱可夫要求毛子政府再次大規模向前線調派作戰物資,以彌補前期作戰的損耗,到了8月中旬,毛子向偌門坎地區又緊急輸送了60000噸軍火物資,其中僅炮彈就20000多噸。
而日軍則在奪取了733,742等高地後,部隊已經擴展到了非常大的區域,戰線被大大拉長,日軍兵力高度分散,各高地到處留守,處處兵力虛弱單薄,已經不可能再對毛子渡口構成嚴重威脅了,而毛子控制著渡口地帶大部隊隨時隨地可以渡河反攻,日軍只得轉入固守,日軍這時打算守到9月,掙足臉面好給國內個交待,然後主動撤退,但是毛子並不給日軍這樣的機會,而是在8月20日對日軍展開了全線大反攻。
[圖片]8月20日蘇軍對哈拉哈河東岸爭議區日軍陣地發動了總攻,蘇軍集中使用坦克與裝甲車集群對日軍防禦空虛的側翼進行鉗型突破,並深入日軍防線後部完成對日軍的合圍,蘇軍的主力部隊3個師則在重炮的掩護下對日軍正面發動攻擊,這種戰術就是日後德軍橫掃歐洲的閃擊戰戰術,但日軍遭到坦克集群鉗擊以後並未向通常部隊那樣發生混亂而崩潰,而是拚死抵抗,不停的對正面發動攻勢的蘇軍主力部隊發動反衝擊,由於進行鉗擊蘇軍坦克基本都在發動鉗型攻勢的突破群中,正面反倒沒有什麼裝甲武器,所以遭到了嚴重殺傷,而鉗擊部隊幾乎輕一色是坦克,缺乏步兵與火炮支援也沒起多大作用,於是戰鬥中毛子遭到了重大傷亡,整個戰鬥中毛子竟有4名旅級指揮官陣亡,2名師長懼戰被撤。
到了8月25日,實際戰局已經處於糾纏狀態,情況極其複雜,一方面日軍實際處於被合圍狀態,已經失去了補給,但另一方面日軍固守的主要陣地都還在日軍手裡,似乎毛子軍已經處於攻勢末端處於攻擊無力的狀態,這就給日軍指揮官們打了一針大大的興奮劑,使他們做出了致命的錯誤判斷,直接導致了師團的崩潰。
[圖片]8月25日,日軍指揮官不顧日軍各個部隊實際是處於被分割狀態的情況,根據毛子這5天的炮彈消耗量與傷亡情況得出了錯誤的結論,那就是毛子的攻勢頂點已經過去,毛子的炮彈已經被消耗的差不多了,兵力損失大半,目前已經進入了虛弱狀態,而日軍此時如果全線反擊,那就可以取得大戰果,甚至一鼓作氣打進哈拉哈河西岸!!!於是日軍在當天下令在爭議區各個陣地固守的日軍全線出擊,對毛子軍發動總反擊作戰。
然爾日軍的這個判斷是錯誤的,日軍指揮官誤以為毛子投入的是一個軍的兵力,而實際上是一個加強集團軍,日軍認為毛子為這次反擊儲備的各種彈藥不會超過15000噸,而實際是僅炮彈與炸彈就有25000噸!!!因此毛子軍的攻勢距離達到頂點還有幾天時間,根本不是現在,日軍這時就衝出去總反擊,不會取得大戰果,反會遭到嚴重殺傷,使戰局從僵持狀態轉變為對毛子有利,如果日軍再多堅持幾天再發動總反擊,那戰局將截然不同。
[圖片]8月25日與8月26日,日軍連續發動了全線總反擊,企圖打破毛子軍的攻勢,結果遭到空前的火力回擊失敗,在8月25日的總反擊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後,日軍沒有及時收手,反而認為現在就是最關鍵的時刻,就是比意志比決心的時刻,只要最後努一把力,毛子就一定完蛋,結果26日的大反擊依然沒有取得進展,但部隊的傷亡卻很大,兵力減員嚴重,已經失去了固守陣地的能力,而毛子軍卻依然有足夠的兵力與彈藥繼續進攻。
8月26日反擊失敗後,日軍就發覺問題嚴重了,這23師團兵力損失嚴重,已經無法再確保陣地了,搞不好要被全滅了。在海拉爾後方,關東軍官員經過討論,認為對毛子軍投入的規模判斷大大失誤,現在趕到海拉爾的日軍增援部隊不多,立即去救效果不大,無法快速突破毛子的包圍圈,而23師團堅持不下去了,現在去救第23師團來不及了,乾脆讓第23師團自生自滅算了,等待後續大部隊趕到再去為第23師團復仇,因此命令已經在進攻毛子防線,接應第23師團突圍的第7師團在滿洲的步兵第14旅團主力直接撤回,對23師團撒手不管了。
8月28日,在毛子巨大數量優勢的兵力及火力打擊下,日軍防線崩潰,被圍日軍在第8國境守備隊的接應下突圍,到9月1日戰鬥全部停息,蘇軍與日軍後續趕來的援軍在傳統國境線附近對峙到了日蘇合約簽定以後,期間除9月初日軍趕到戰場的第2師團1個聯隊大約1個中隊規模部隊,再次突擊了爭議區一高地,最後遭到反擊全滅外,未再有衝突。
第2次偌門坎戰役日軍動用部隊25000人左右,戰死7696, 戰傷8647,失蹤1021人 ,染病2350人,滿洲興安軍戰死93 ,傷165 ,失蹤4 ,染病124
毛子軍公布參戰兵力為69000人,為摩托化步兵師1個,步兵師2個,機槍旅1個,坦克旅2個,裝甲旅3個,空降旅1個。外蒙軍參戰5000多人,為騎兵師2個。蘇軍總傷亡達25000多人,其中死亡失蹤9000多人,外蒙軍傷亡不詳。
[圖片]第2次偌門坎戰役毛子軍8月20日總攻時投入坦克524輛,裝甲車385輛,壓制火炮542門,飛機500架。 整個戰役蘇軍有超過7比1的坦克裝甲車數量優勢,6比1的火炮數量優勢,3比1的兵力優勢,但傷亡比日軍更大,坦克被擊毀280多輛,裝甲車損失90輛,日軍只損失了30多輛戰車裝甲車,毛子前後消耗作戰物資達80000噸,僅炮彈就消耗了31000噸,而日軍各種物資消耗才2000噸不到。 可見毛子軍即使是沒了大清洗也異常無能。
偌門坎之戰毛子國與日本互相明白了對方的意圖,毛子國確定了日本高層無北進打算,很可能日後進一部擴大攻擊範圍到南洋,爭奪資源地。日本也明白了毛子國並不想在滿洲惹事,不會威脅滿洲安全,所以可以放心的把滿洲以及防範滿洲安全的華北兵力外移,於是日軍放心的抽調第2軍南下,毛子則停止對中國的援助,日本承認外蒙主權獨立,毛子承認滿洲國主權獨立,可以說就雙方高層而言,結局是皆大歡喜。另外偌門坎之戰後,很多違抗軍部命令擅自抗命發動衝突的中高級軍官也遭到了清洗,整肅了陸軍的紀律,加強了陸軍上級對下級各部隊的控制能力,使得日本陸軍中下克上的傳統至少在表面上基本不復存在了。
但此戰由於第23師團大敗損失嚴重,也激起了日本陸軍的嚴重不滿,對此一直懷恨在心,總想找個機會再打一仗,雪偌門坎大敗之恨,實際還加大了日軍攻擊毛子國的風險。不過日本陸軍由於念念不忘報偌門坎之仇,總想找機會去打毛子國,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陸軍還遲遲不結束關特演,囤積大批兵力閑置滿洲,等待攻擊毛子國的機會,結果造成1942-1943年期間,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地面兵力嚴重不足,海軍與陸軍缺乏配合的亂象,導致南洋局勢在1943年迅速惡化,最後變的不可收拾。日本陸軍到1943年底時才察覺勢頭不對,立即結束關特演,向南洋部署重兵,可此時日本海軍已經元氣大傷,部署到南洋前線的陸軍重兵,因缺乏海軍支持,失去了戰略運動能力,美軍利用蛙跳戰術輕易的就跳過了,沒有發揮作用,最終日本很快戰敗。
[圖片]日軍偌門坎參戰部隊詳細編成(6月29日-8月30日,進入爭議區部隊)
第23師團(加強後編製)
搜索第23聯隊:總出動累計380名步兵第64聯隊:總出動累計4615名步兵第71聯隊:總出動累計4551名步兵第72聯隊:總出動累計3014名 (第3大隊駐守海拉爾,未參戰)野炮兵第13聯隊:120mm野戰榴彈炮12門粱瀨汽車隊:(由滿洲國防軍鐵石旅團抽調)工兵第23聯隊:總出動累計338名 野戰醫院:病馬廠:第7師團
步兵第26聯隊:出戰約1個大隊兵力(4個中隊)步兵第28聯隊:出戰約1個大隊兵力(3個中隊)安崗支隊編成表:
關東軍第1戰車團 戰車第3聯隊 戰車第4聯隊興安軍第1騎兵師:約4500名騎兵工兵第24聯隊:由24師團抽調,共2個中隊獨立野炮兵第1聯隊:由第1師團野戰重炮兵第3旅團野炮兵第1聯隊抽調,抽調兵力為2個中隊,90式75mm野炮8門其他部隊:野戰重炮兵第1聯隊:7月臨時由第1師團野戰重炮兵第3旅團抽調,為4個中隊兵力,150mm野戰榴彈炮16門 獨立第7野戰重炮兵聯隊:由第1師團野戰重炮兵第3旅團野戰重炮兵第7聯隊抽調,抽調兵力為4個中隊穆棱重炮兵聯隊:由旅順重炮兵聯隊抽調,3個小隊實力滿洲興安軍第8騎兵團滿洲石蘭昆獨立混成旅(滿洲國防軍獨立第1混成旅 2000兵力 )第8國境守備隊:步兵大隊與速射炮大隊各1個日軍偌門坎戰場火炮力量總投入表
步兵第64聯隊 38式75mm野炮4門(野炮兵第13聯隊抽調配屬)步兵第71聯隊 38式75mm野炮4門(野炮兵第13聯隊抽調配屬)步兵第72聯隊 38式75mm野炮4門(野炮兵第13聯隊抽調配屬)野炮兵第13聯隊 38式120mm野戰榴彈炮12門步兵第26聯隊 38式75mm野炮4門步兵第28聯隊 38式75mm野炮4門第8國境守備隊 38式75mm野炮4門獨立野炮兵第1聯隊 90式75mm野炮8門野戰重炮兵第1聯隊 96式150mm野戰榴彈炮16門獨立第7野戰重炮兵聯隊 92式105mm野戰加農炮16門穆棱重炮兵聯隊 89式150mm野戰加農炮6門日軍關東軍偌門坎作戰炮彈動用情況:
1939年關東軍炮彈總儲備量:
75mm野戰榴彈炮用彈 12000發120mm野戰榴彈炮用彈 3600發75mm野戰加農炮用彈 4000發105mm野戰加農炮用彈 800發150mm野戰榴彈炮用彈 4000發150mm野戰加農炮用彈 900發日軍單門火炮正常情況每日戰鬥所需彈藥基數:
75mm野戰榴彈炮 100發120mm野戰榴彈炮 60發75mm野戰加農炮 100發105mm野戰加農炮 60發150mm野戰榴彈炮 50發150mm野戰加農炮 30發偌門坎戰場日軍投入火炮類型與總數:
75mm野戰榴彈炮 24門120mm野戰榴彈炮 12門75mm野戰加農炮 8門105mm野戰加農炮 16門150mm野戰榴彈炮 16門150mm野戰加農炮 6門合計:82門偌門坎戰場日軍火炮正常情況每日所需彈藥數:
75mm野戰榴彈炮 2400發120mm野戰榴彈炮 720發75mm野戰加農炮 800發105mm野戰加農炮 960發150mm野戰榴彈炮 800發150mm野戰加農炮 180發1939年關東軍炮彈總儲備量可供偌門坎日軍正常作戰天數:
75mm野戰榴彈炮用彈 5天120mm野戰榴彈炮用彈 5天75mm野戰加農炮用彈 5天105mm野戰加農炮用彈 1天150mm野戰榴彈炮用彈 5天150mm野戰加農炮用彈 5天偌門坎戰場日軍投入炮彈總數與占關東軍炮彈總儲備量比例:
75mm野戰榴彈炮 9000發 75%120mm野戰榴彈炮 2700發 75%75mm野戰加農炮 3000發 75%105mm野戰加農炮 800發 100%150mm野戰榴彈炮 3000發 75%150mm野戰加農炮 675發 75%偌門坎作戰日軍8月下令編成的第6軍計劃中部隊一覽表:(紙上兵力總計75000名)
第1師團 1939在滿洲總兵力約3000人 (駐滿10000兵力,早已抽調6000兵力入關) 第2師團 1939在滿洲實有總兵力約2000人(駐滿10000兵力,早已抽調7000兵力入關) 第4師團 1939在滿洲實有總兵力約10000人(駐滿10000兵力) 第7師團 1939在滿洲實有總兵力約6000人(駐滿10000兵力,還沒全部到達) 第8師團 1939在滿洲實有總兵力約2000人(駐滿10000兵力,已抽調8000兵力入關) 第23師團 1939全編在滿洲,總兵力約13000多人(抽調部隊加強為15000多人) 第24師團 1939全編在滿洲,總兵力約14000人 第8國境守備隊 1939全編在滿洲,總兵力約2000人[圖片]日軍偌門坎投入裝甲部隊實力表:
戦車第三聯隊編成表:
聯隊本部 八九式中戦車 2両 軽裝甲車 2両 第一中隊 八九式中戦車 10両 九七式中戦車 2両 軽裝甲車 5両 第二中隊 八九式中戦車 10両 九七式中戦車 2両 軽裝甲車 5両 聯隊弾列 予備車両:八九式中戦車 4両 軽裝甲車 3両戦車第四聯隊編成表 聯隊本部 九五式軽戦車 3両 第一中隊 九五式軽戦車 9両 第二中隊 九五式軽戦車 9両 第三中隊 九五式軽戦車 9両 第四中隊 九五式軽戦車 9両 第五中隊 八九式中戦車 8両 軽裝甲車 2両 聯隊弾列 予備車両:九五式軽戦車 5両偌門坎戰役日軍裝甲部隊投入及損失表:
參戰車両總計:
八九式中戦車(甲):8 八九式中戦車(乙):26 九七式中戦車:4 九五式軽戦車:35 九七式軽裝甲車:4 九四式軽裝甲車:15 合計:92輛日軍損害車輛統計:
戦車第三聯隊 八九式中戦車(乙):10 九七式中戦車:1 九七式軽裝甲車:2 九四式軽裝甲車:4 戦車第四聯隊 八九式中戦車(甲):7 九五式軽戦車:11 九四式軽裝甲車:1 損害車両總計: 36日軍不可恢復損害車輛統計表:
戦車:2九四式軽裝甲車:1總計:3[圖片]毛子遠東第1集團軍7月20投入部隊單位表:
第11坦克旅第9坦克旅第7裝甲旅第8裝甲旅第9裝甲旅第5機械化旅第82步兵師第36摩托化師第149摩步團第36摩托化師第24摩步團第36摩托化師第175炮兵團第406信號營毛子遠東第1集團軍7月20投入裝甲兵器與車輛表:
BT5/7坦克 370輛(其中75輛為戰損後修復)T26/OT26坦克 24輛(其中3輛為戰損後修復)T37坦克 15輛(其中2輛為戰損後修復)BA20裝甲車 93輛(其中5輛為戰損後修復)FAI裝甲車 80輛(其中6輛為戰損後修復)BA3裝甲車 9輛(其中2輛為戰損後修復)BA6裝甲車 62輛(其中8輛為戰損後修復)BA10裝甲車 80輛(其中11輛為戰損後修復)卡車,牽引車,補給車 5756輛 (其中329輛為戰損後修復)[圖片]8月20日總攻擊,遠東第1集團軍當日參戰部隊編成表:
第36摩托化步兵師第57步兵師第82步兵師第5機械化旅第6坦克旅第11坦克旅第7裝甲旅第8裝甲旅第9裝甲旅第185炮兵團第85防空團第150防空營第63防空營第66防空營第212空降旅第37反坦克炮營第85反坦克炮營第1集團軍司令部與直轄第152師第1集團軍直屬獨立重炮兵連第406信號營第937信號營8月20日總攻擊,遠東第1集團軍當日投入兵力兵器統計表:
步兵 51950名步槍 41371DP機槍 1429 馬克西姆重機槍 597 防空機槍 9912.7mm重機槍 30輕迫擊炮 58榴彈發射器 225團屬76mm野戰炮 162炮兵用76mm-152mm大炮 13076mm高射炮 8745mm野戰炮 180BT5/7坦克 438BA裝甲車 385毛子遠東第1集團軍在8月20日攻勢結束後兵力兵器總損失表:
兵員傷亡
死亡失蹤:9703負傷染病:15952兵器損失:
7.62mm自動步槍:198 7.62mm步槍:1192馬克西姆重機槍:225PD機槍:226412.7mmDK重機槍:182mm迫擊炮:845mm反坦克炮:2076mm團屬炮:1476mm炮兵炮:11107mm野戰炮:4122mm榴彈炮:31152mm榴彈炮:6汽車,牽引車,運輸車:692坦克,裝甲車:397遠東第1集團軍8月20日-9月1日徹底損失的裝甲武器(無法修復或被繳獲)
BT-7:30BT-7RT:27BT-7A:2BT-5:127BT-5RT:30T26:8OT26:10OT130:2T37:17BA-3:8BA-6:44BA-10:41FAI:21BA-29:19T-20:9SU-12:2偌門坎之戰日軍與毛子軍的裝甲武器不可恢復損失比竟達1比100以上!!!日軍毀滅1輛,毛子軍就要毀滅100輛以上!!!
日軍只有3輛配屬給第23師團的戰車與裝甲車沒有返回駐地,其他的戰車與裝甲車雖有一些受了些損傷,但都拉回去修復了。配屬給第23師團的3輛戰車與裝甲車最後全部損失了,其中1輛95式輕戰車與1輛94式裝甲車已確認在第23師團突圍時,因油彈耗盡被放棄,最後被毛子完整無損俘走。
經搜集資料以及請教前輩,日軍戰車不可回復性損失為13數據比較靠譜@御風
?
?
?
?
?
?日軍戰敗丟失了極大量的重裝備,包括大口徑重炮以及坦克,關東軍的陸航更是幾乎耗光,增援上線的IJA航空隊消耗也慘重。(諾門罕時加強了重炮聯隊,150炮光是確認被蘇軍繳獲的都不少),而且導致滿洲國的日軍兵力空虛,日軍開始從大陸戰場調兵防備蘇軍,事實上日軍短時間內已經無法向遠東蘇軍發起什麼有效的攻擊,而且還折本了 ,損失了一整個師團+大陸戰場的實際兵力,而遠東的蘇軍數量和質量都不是蘇聯最強的,再進攻就是找死了。
至於蘇軍,本來也沒有向該區域攻擊的打算,戰術勝利之後拿到條約目的已經達成,自然不會有什麼進一步的大規模軍事行動。日本海軍強大,陸戰也就欺負國軍八路。。蘇聯陸軍是厲害,但他潛在敵人德國更厲害。遠東地區畢竟不是核心地帶,蘇聯不願冒險兩線作戰。。日本需要的是南洋的資源、、所以雙方點到為止、外交上達成默契
當時日本關東軍已經在滿蒙邊境建了許多要塞,但由於前兩次諾門罕戰役的失利,日軍不敢輕舉妄動,同時期,由於在中國戰場上消耗過大,國內資源匱乏,美國也停止向日輸出原料,日本決定1941年奇襲珍珠港,攻打美國,以獲得資源,而攻打蘇聯的意義已經不大,所以,日由「北進」轉為「南下」,諾門罕戰役未能擴大,直至1945年雅爾塔會議後,蘇才正式向日本宣戰。
日本打不贏,蘇聯不想打。
打贏了要去西伯利亞吃土豆么?
日本原來還邀請了德國觀察團,想和德國結成聯盟。在戰役快結束的時候,蘇聯和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日本那心叫拔涼拔涼的
不知道你玩沒玩過格鬥遊戲,街霸,KOF,之類的。當裡面的角色滿血打死另一個就叫「perfect」。前蘇聯當時揍日本就這樣,日本的鐵甲戰車在蘇聯坦克面前簡直就是鐵皮玩具。日本人終於知道什麼叫機械化作戰,什麼叫鋼鐵洪流。嚇都嚇死了,還敢全面開戰?
假如918的時候中國也集結一批主力反直接把關東軍推回去同時還給日軍上一節軍事理論課同時請他們看一場焰火表演,日軍也絕對不會進攻中國
戰略上的問題就能說明了。。日本是個小國,蘇聯是個大國,小國和大國打,要是打成平手,基本上就等於輸了,更何況那仗還是日本精銳盡出的情況下,和蘇聯的二流野戰部隊打成狗了。。所以日本人打不下去,而蘇聯,要防備他西方的德國,自然不想在東方多事,所以最後碰了下,日本人證明自己不可能在蘇聯人身上複製中國戰場上的戰術奇蹟,自然就縮了回去在東北大修堡壘了。
日本的陸軍實力遠遠比不過蘇聯,當時德國的陸軍就學習的蘇聯的模式,大規模的坦克集群衝鋒模式,理念很先進,日本的資源不足,對陸軍支援遠不如海軍,所以日軍面對蘇聯的裝甲集團屬於落後了一個時代,失敗在所難免,見識到了差距,肯定放棄北進戰略,蘇聯由於遠東不如歐洲重要,不和日本糾纏很正常,話說日本的陸軍只能欺負欺負中國,機械化程度遠遠比不上蘇聯,但是日本海軍實力確實很強
柿子要揀軟的捏吧,硬碰硬對兩家都沒好處
主要是蘇聯紅軍不配合,竟然沒有當年沙俄軍隊遺風!
推薦閱讀:
※戰爭雷霆中四號坦克遇到鼠式該怎樣打出強有力的反擊?
※如何看待「義大利不管是足球還是二戰都是在坑德國」?
※德國通海閥是什麼哏?
※如何理解崔可夫對二戰中德軍的評價?
※二戰時期,德國空軍第1「赫爾曼·戈林」空降裝甲師是如何出現的?與普通裝甲師有何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