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代表未來十年發展的趨勢會怎樣?
隨著國家一系列政策的頒布,對於醫藥代表這個職業的威力啊發展趨勢,我們這些學醫藥的學生都很想要知道。
我來說下吧:
1,隨著國家醫療改革的深入,對於商業賄賂也會越抓越緊,同時隨著各大外企合規要求更加嚴格,以後醫藥推廣會更加重視學術推廣,而不是單純的代金銷售,在這個過程中,不能適應的大包/小包/代理商會殺掉一批;
2,外企產品之間的競爭越加激烈,尤其是在某些產品差異化更加少的市場:降壓,抗癌等;因為當大家都開始瘋狂做學術,開會的時候,如何在會議模式和推廣流程上創新是更加考驗本領的時刻;
3,外企的財務報銷制度非常嚴苛,退賬更加頻繁;
4,醫生時間更少,尤其分配給醫藥代表的時間;外企會首先嘗試更多通過移動互聯網/手機等模式做新型推廣;
5,醫藥代表的薪酬構成將由獎金為主轉成底薪為主,防止代表因為完成任務而鋌而走險進行不合規的行動;
綜合一句話:財務規範化,推廣學術化,職業透明化,競爭白熱化(某些領域)。
以上保留解釋權。看現在的情況發展大概如此,不保證以後國家政策變化帶來的巨大影響。醫藥行業的發展趨勢圍繞兩個字:合規。
1. 關係化營銷向專業化營銷轉型。各大醫藥企業用於「關係」的費用減少,更多的費用放在學術推廣上。更高質量的會議,更多的醫學觀念交流,回歸醫藥信息溝通的本質 。該趨勢對於習慣關係化營銷的醫藥代表是巨大的挑戰,如果代表不能及時轉換模式,將會面臨公司內審財務上的較大風險。
2. 銷售激勵模式的變化。醫藥企業正在重新定位銷售人員職責、評估銷售激勵計劃、調整銷售人員固浮比等以引導更合規的銷售行為。主要方向為減少浮動薪酬(銷售獎金)佔總體現金薪酬的比重。在考核銷售達成等定量指標的同時,增加行為考核指標及權重也是企業在考核銷售人員獎金的方向。
總得來說,隨著國家政策監管的愈發嚴格,這個行業會越來越透明,患者的利益會得到更好的保障。
但目前國家對外企嚴格要求,對國企和民企放任自由的方式,依然會導致醫藥市場的嚴重畸形。外企扮演著探尋行業新模式排頭兵的角色,目前政策環境不對等將形成新模式發展的極大阻力。而外企中很多先進的嘗試都會因此變成形式主義。
請不要怪我說話隱晦,這個行業就是這麼玩的。從P家出來那位朋友的回答覺得有一定道理,不過鄙人並不完全認同。
首先,政策是一方面,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無論政策如何改變,這幾大外資醫藥企業逐利的決心只會更強烈。表現為醫藥代表的工作方式會相應調整,目前緊盯院長,主任,高處方醫生的做法會改變,會轉向社區,那裡將會是下一個主戰場!
其次,整個行業的架構會有所轉變,這個轉變的確受政策影響,但是大方向不會變——個體化,口碑化,範圍營銷化(或者叫做圈子營銷化)。其實這個話題要談下去太長了,要預測其實也難也不難。只是這一切的一切都要取決於政府的政策,這種把命運交予別人掌控(更可怕的是交給流氓掌控)會讓人很不安,所以預測只會徒增焦慮(百憂解會賣的更好?)。
匿名回答吧,作為一個還算有良知的S家銷售(沒拿過TOP,只進過前三的選手)給新人一點建議:多提高提高自己吧,這才是安身立命的本錢!錢本身沒那麼值得你喪心病狂。我從09年做普葯,在地區連鎖藥店 也做大區的招商工作,在當時的行情還是不錯 ,大多數藥店對普葯的需要很大收進貨渠道的限制,輕鬆就能做幾百萬,代理商的開發也是如此,後來做新葯 特葯,由於正式整個醫藥渠道整合的情況,大批的代理商開始各地佔渠道 搶地盤,我們開始自己做的連鎖很少了,都勸勸交給代理商去做,這個時候藥品很好做,臨床只要回扣到位,競品其實很少,尤其是抗生素,後來醫改葯改,各個醫藥公司的出現 藥品渠道漸漸給整體開來,很多代理商有點做好不主,這段時間 陸續有的人開始做炒作品種,其實炒作就是最早形成這個概念的保健品。到了12年 單體藥店相繼被連鎖吃掉,在連鎖胃口漸漸大起來的,連鎖開始聯繫藥廠 這樣可想而知,大量好的政策 和價格 勢必代理商的命運十分堪憂,陸續的一些有想法有渠道的代理商開始轉向 小型器械和耗材,我也是這個時期開始做器械的,書歸正傳每次大的改革都是先醫藥 後器械 國內醫院越來越依靠器械 而藥品利潤不斷在下滑,倒掛 現象比比皆是,而且國內藥品研發能力弱,真正開發新葯 特葯的藥廠不多,而對於我們這些只做了幾年的人來說,好的品種很難拿到手 操作,而器械品類多 小器械 耗材,醫院消耗打,依賴強,在短時間內還是比較不錯行業發展的。以上是我的一點小見解 希望能能夠幫到你更多資源請關注、微信訂閱號:chuangyelang3721 (創業狼)
北京和廣州的行業形勢大體代表國家對這個職業的看法,與其他行業及歷年的平均收入情況相比尷尬,已經不是8年前的行業尾巴,世外桃源不足為外人道也的末時代,那個時候收入多少,房價才多少,輕輕鬆鬆啊。現在是外面的奮不顧身想進來,裡面的焦頭爛額想轉型,外企不吃香了。
職業像國外正規接軌,企業和代表都會最終大量減少,拿美國舉例,5000個城市30個葯企,我國1000個城市5000家!河北的葯和山東的有什麼區別?拼的是什麼!自後gsk時代,發展民族產業是趨勢,尤其是大包、小包還會超爽若干年,此一時彼一時,咄咄怪事。
不看好醫改,龐大的黑診所、福建民營游醫不管,最基礎最廣大和大病統籌的社會保障和醫療資源配置不改變就永遠不看好,要問為什麼,去看歷代變法。
行業必將是大亂大治的未來,對於我們是巨大考驗,我喜歡經受考驗。醫療不算重要行業,但是吸金巨大,整頓也會加大。
對於剛入行或想入行的晚輩,去做喜歡或擅長的更重要,是否對口不是最重要的,想清楚自己的角色和人生。如果下定決心入行,恭喜你加入,你會變得更強。樓上寫的很全,簡單補充下,醫藥行業的發展對於代表的影響。
1.上海醫藥代表備案制已經實施,隨著備案制的推廣開來,醫藥合規更嚴。
代表拜訪客戶更難,學術要求更高,所以,對代表的學歷,專業要求也會越來越高。
代表績效考核會越來越嚴,過程管理會越來越嚴,績效獎金所佔的比例會越來越高。
說白了就是往gsk和施貴寶模式發展。
天天考試,經常培訓,形式化的東西會越來越多。
這種形式下,代表自由的時間越來越多,能夠創造更多其他形式的收入,也算是一件好事。畢竟,斜杠青年還是不少的。
總之,代表的收入會更多元化,不會再拿著死工資。
2.營銷模式多樣化
代表進院更難,開會更難,所以,會議質量會越來越高,科會數量會減少,其他城市會議,區議會等院外會的支持贊助會成為企業的一大重心,企業必定會投入更多資源。尤其,視頻會議這一塊,一點會颳起一陣浪潮,外企會想方設法佔領這個制高點。
移動醫療會再迎來一次春天,現在外企移動醫療這一塊涉及都不是特別多,因為效果不好呀,但隨著醫療改革的深入,這一塊必定會被重視起來。
3.財務外包,報銷周期越長
現在外企報銷真是越來越費勁,合規嚴呀,沒辦法。外企為了降低成本,體現合規,都會將財物外包出去,這樣一來,銷售和財物溝通成本越高,報銷越麻煩。4.代表流動性
隨著改革深入,3成代表會被淘汰,迎來行業的大變動。此後,代表的流動性會有所減少,至少比現在要小。因為專業化拜訪比關係式拜訪,代表更能有職業尊嚴。先寫這麼些,個人愚見,輕噴~
關注微信公眾號:羅濕兄一起交流醫藥那點破事關注微信公眾號,回復「資料」一堆牛逼的培訓資料等著你醫藥代表是夕陽企業,指標會越來越高,因為公司始終是要保持增長的,就我們這個公司,這個產品,我今年的指標已經很高了,已經是靠壓貨勉強完成的,明年只會更高。 請問明年怎麼辦?
一個產品,一旦過了高速增長期,就會迎來一個平台期,平台期是指它的銷量會保持平穩,除非發生嚴重不良反應,或者出現絕對優勢的競品,否則,它的銷量是不會有太大變化的。
比如上海瑞金醫院,A產品一個月純銷差不多1000盒,而且已經進入平台期了,很難繼續增長了,那麼公司可能會把指標定在1300盒,公司當然知道純銷是1000盒,但是,它定1300盒,就會逼迫代表去努力推廣,很多產品,代表再怎麼努力,再怎麼去跪舔醫生,可能也就增加到1200盒, 他還是完不成指標。但是公司有了20%的增長,代表通過壓貨,一年4個Q,可能最後只有2個Q能夠拿到獎金。他覺得不爽,跳槽,發現別的公司也是這個路數。
這就是以後絕大部分公司的現狀,不合實際情況的高指標,目的就是讓代表只完成2個Q,這樣公司可以節約成本,同時又增加銷量。 但是公司還是需要增長,對代表的壓迫只會更強,比如早訪夜訪,去病房查床位,了解每個病人特徵。 以後只會更累。
能不做代表就不做代表,我說實話,學個一技之長,哪怕是去修車,也比做代表跪舔強。下半年政策展望——各省招標推進,價格調整是長期趨勢
2013年3月15日2012年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公布後,各省陸續啟動新版基葯目錄中增補品種的採購。已出台新版基葯採購辦法或過渡期政策的省份有:北京、廣東、山西、吉林、福建、湖南、廣西、海南、四川、貴州、廣西、甘肅、吉林等。
預計各地新版基葯的招標工作將在下半年陸續開展,市場情緒將頻繁受到政策擾動影響。儘管各地招標政策各異,多數省份會依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和基層運行新機制的意見》,採用「雙信封」評價方法,在招標中考慮質量因素,溫和降價。
降價是長期趨勢,降價動了誰的乳酪?
隨著醫改措施的推行,醫藥行業產業鏈利益構成發生了明顯變化:
由於藥品招標價以出廠價為參考,二者懸殊將被取消中標資格,加上兩票制對流通環節水分的擠壓,以往在流通環節支出的醫院維護及醫生回扣費用,轉移至醫藥生產企業,造成產品出廠價的提高,增加了生產企業的稅費支出。如果出廠價提高的部分收入減去稅費,小於醫院維護及醫生回扣費用,則醫藥生產企業利潤會降低。
作為政策重點整治的對象,流通企業水分擠壓嚴重。以往由不同級別代理商分享的巨大利潤,由於中標價的壓低,逐步縮小並集中至具有配送資格的代理商,行業的兼并整合加速。
雖然基層醫療機構失去了15%的藥品加成,但不同程度獲得了地方財政補助,並以提高醫療服務收費等措施彌補虧空,整體而言,利益觸動不大。
現有措施對醫院維護及醫生回扣方面的影響甚微:只要醫生有用藥選擇權,醫藥生產企業就有驅動力支出這部分費用;只要監管措施缺位,即使財政足額補貼,醫生也有動力收取藥品回扣。
可見,在公立醫院改革尚未大範圍深入推進,且情況複雜,路徑不明晰的情況下,現有醫改措施對切斷「以葯養醫」鏈條貢獻有限。在目前體制下,對醫院及醫生行為的全面監管到位不可能一蹴而就,財政補貼難以到位,「以葯養醫」仍是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必然存在的現象。
在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下,政府堅持採用低成本(醫療服務、藥品和醫療器械)的醫療衛生體制,在控制醫療成本、優化醫療資源布局,擠干葯價水分、規範流通環節方面的效果已經初步顯現。
出於對有效路徑的依賴,可以推斷,相比較而言,降價是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干預,部分解決「看病貴」問題的可行辦法,也是最容易出政績的部分,因此,降價是大概率、長期事件。但考慮到葯企的反擊(如對廣東招標方案的反應)、與政府的博弈等因素,分析認為,降價措施不會過於激烈,漸進式改革更為容易被接受。預期下半年將對2009年版醫保目錄部分中成藥進行價格調整,將採取有升有降的原則。
醫藥代表,與銷售有什麼關係?
2016年到現在,國家層級的醫藥行業的政策文件出台近四百份,算上地方政策,將近兩千個。政策出台的速度,恐怕遠遠大於閱讀的速度。各種政策解讀的嗡嗡聲,就沒停過。可誰記得他們都說了什麼?改變了什麼?
01醫藥代表,錯位的擔心
都說風暴眼是醫藥代表,可是有什麼依據醫藥代表應該擔心?的確有很多醫藥代表擔心自己的將來,可是誰又不操心將來呢?很多醫藥代表在考慮是不是要轉型或轉行,可是哪種職業又是一勞永逸的呢?
很多人給醫藥代表支招,無非這樣幾種:
第一是復「古」,回到行業初期的狀態,叫不忘初心;
第二是學術,學術推廣,哪怕只是概念,叫老生常談;
第三是患者中心論,不提也罷。
患者,作為了解客戶行為的窗口,也是應該的,客戶的客戶么。但除了醫生而外,患者與別的角色無關;第四是客戶中心論,老套,同理也可以是老闆為中心;還有,服務中心論,提及的人不多,大概覺得這個概念不夠專業。總之,大體認為,只有專業導向才是唯一出路。理由很簡單,在最新文件裡頭,不允許醫藥代表承擔銷售任務。
實際上,醫藥代表從來都沒有承擔過銷售任務,承擔銷售任務的都不是醫藥代表。政策文件里的「銷售任務」,只能理解為法規範疇的剛性概念,比如藥品的發貨、回款、流通與庫存管理這些環節才是銷售,自有GSP相關條款去規範和記錄。醫藥代表從來都不可以插手這些事情的,這些都是經銷商才可以做的事情。如果說有醫藥代表在做這些,那麼一定是「偽」醫藥代表在那裡混淆視聽。不只是書面說說,還有兩票制,營改增,飛行檢查等配套措施來制約。
有人說指標不是銷售任務嗎?區別一下,指標是公司績效考核的辦法,屬於管理範疇,而不是法規範疇。
很多國家醫藥是分開的。這麼一來,怎麼計算指標達成呢?方法也都不一樣。市場也是被分為若干區域,叫「磚頭」(Brick)。醫藥代表所屬區域的業績,就被當作是銷售業績。這種計算方式不合規嗎?怎麼考核,怎麼管理是企業內部,甚至是團隊內部的事情。
績效考核的辦法,可以多種多樣,只不過業績指標是很直觀,容易計算而已。但是隨著醫藥分家,分級診療,多點執業,醫藥互聯網化,醫藥電商等業態的變化,業績的劃分將會變得複雜,這是對團隊管理的挑戰。到那個時候,指標考核的難度講會增加。最終是不是會放棄這種考核辦法也未可知。
說這麼多,就想說,醫藥代表將會越來越堂而皇之的成為一種職業,必將越來越理直氣壯。可是醫藥代表為什麼還會莫名其妙地擔心呢?原因是公司和行業的氛圍,是非醫藥圈看待醫藥代表的眼光。
真正的核心命題,是公司如何把握未來的不確定性,比如市場准入,比如價格的震蕩等。無論是產品組合的管理問題,成熟產品的增長問題,還是新產品的上市問題,公司高層避不開的是人均產出如何提升,是短期的業績與長期的戰略的平衡,是市場份額與預算控制的尺寸。減員不難,砍費用也容易,但同時也讓業績增長這才是難點,做出一份可靠的銷售預測才是難點。
可是,所有這些與醫藥代表的關聯是什麼?
02醫藥代表,真正值得操心的
從行業的視角來看,醫藥代表擔心的不無道理。只要把醫藥代表的擔心稍微具象化一些,也許我們就找到了改變的方向。
第一, 醫藥代表多了
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斷言行業里醫藥代表的數量在2014到2015年間會達到頂點,當然沒有人去核准較真。有這樣幾個現象來佐證:
1)新產品進入市場少了;
2)更多產品到了產品生命周期(PLC)的後期,市場活動少了,拜訪密集度低了;
3)相關產品組合引發團隊的合併;
4)過期原研產品走進仿製品大家庭(CSO),需要的人手自然也減少了;
5)每年進入行業的人員,遠遠大於從退休的人員。這是行業發展階段性特點決定的。
第二, 客戶覺得醫藥代表做法不新鮮了
總是那些老步驟:開場,探詢,陳述,處理反對意見,締結。耳熟能詳,也不知道是不是曾經起過作用,好像這是我們唯一會做的。無論開放式問題,封閉式問題,顧問式銷售,客戶背對著你都能應付。幻燈片演講,循證醫學證據,參考文獻的羅列,加上炫酷的演示都不能激起客戶的興趣,哪怕結合虛擬現實(VR),對客戶而言,恐怕也未必新鮮。這工作還怎麼做?
第三, 公司的要求越來越難弄
先不說產品知識考試,就是收集相關患者信息就能把人折騰夠嗆。項目要開展,活動要組織,把客戶的信息輸入公司CRM系統,計劃、執行、彙報,最終還要關聯到績效的提升。如果沒有提升,那麼成堆的解釋都將難以過關。
第四, 最關鍵的是見不著客戶
熟人不必見,新人見不著。所以,總是沒人可以拜訪,晃老晃去不行,宅在家裡不行,躲在角落玩手機也不行;帶著資料不行,不帶資料也不行。學習了一堆的產品知識,結果英雄無用武之地;滿腹經綸,百無一用。問題是回來開周會,還要如實彙報。
如果稍微綜合一下上述的現象,醫藥代表會發現有點冤:不是不會做,而是用不上,做不了。所以,公司原來培訓的一堆東西,都是讓醫藥代表會做,是提高勝任力(competency)。此刻,醫藥代表需要的是競爭力(competitiveness)。如果客戶把時間留給自己,醫藥代表只能閑著;如果客戶把時間給了別的代表,你也只好閑著。
所以,光是會做頂什麼用?還要用得上,人家讓你用才行。用得上的,往往是有優勢的,而優勢就是競爭力。醫藥代表如何提升競爭力?才是這個階段的難題。
03醫藥代表,要提升競爭優勢
醫藥代表的競爭優勢,有四個方面:
1) 個人的識別度。
什麼叫識別度?就是給客戶一個對你刮目相看的理由。否則,客戶會一視同仁的。一視同仁的意思,就是把代表當作一個標籤。既然是標籤,客戶就省事了,他們知道如何應付標籤了。這是因為,客戶一視同仁也能取得業績的時代過去了,現在要求一視同仁的,是一種競爭弱勢的表現。當別人還在忙著標準的自我介紹時,客戶卻能一眼從同級中認出你來,這就是優勢。反之,同理。
2) 對客戶的洞察力。
即使見新客戶,也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從百分之八十開始,因為任何角色,都有共性的部分,個性部分充其量就佔百分之二十。個性的部分需要進一步了解,而共性部分,拜訪之前就知道了。所以,當別人的起點是零,你的起點卻已經是百分之八十,競爭優勢從一開始就明顯了。相反,也是如此。
3) 與客戶的接觸點。
很多人只能在固定的地點和時間與客戶溝通。客戶在繁忙時,你的確看得到,但是別人也看得到。見人所未見,才是優勢。如何設計與客戶的接觸點,是醫藥代表自帶的優勢。當你在與客戶溝通時,對手卻在等待,就算是優勢;當你見客戶的時候,對手看不見,優勢更明顯。反之亦然。總之,再也不要玩等待的苦肉計了,沒人領情的。
4) 學術的推薦力。
其實每個人在客戶那裡,至少都有一次說話機會的,只不過很多人浪費了第一次而已。人與人的差異,體現在不同的語言力量。當對手說不完整,你卻能用三言兩語說明白就是優勢;當對手說的很完整,而你卻總能說到重點時,就是優勢;當對手知道客戶的重點,而你卻有場景帶入感,就是優勢;當對方會講故事,可是你能引發響應,就是優勢。相反也成立的。但是,也不要因此就把激情四溢擲地有聲的說話方式當作競爭優勢,當激情來得莫名其妙,客戶只瞟一眼,神就會離開。對於表演者,人家懶得理會。
醫藥代表的具體動作不外乎四個,即說,回答,提問和反應。這四個動作,是呈越來越難的階梯狀上升趨勢的,這都是因為這四個動作留給自己準備時間,也越來越短。因此,當事人容易感覺來不及,表現為痛快過了當即後悔。事後,經常抱怨自己準備不充分,進入這樣無休止的循環。
04醫藥代表,決定自我培訓
解決辦法只有一個,就是把優勢放進思維。
這樣,臨事才會變得從容。不過,和任何技能一樣,只有持續的刻意訓練才做得到。問題是,你指望誰為你的培訓買單?最關鍵的,何時開始這種訓練最划算?
此刻,就是最好。每一個推遲,效果就在遞減。
任何的優勢,都值得為之投入資源,無論以何種方式,無論購買什麼,無論向誰購買。我們必將發現,時間才是真正的優勢。時間浸泡出來的優勢,才是不可模仿的。
做自己的教練。
以上回復援引自仲崇玉老師的—— 思謨銷售(zhong_scheme)
思齊俱樂部(member_siqi)說:
很多人在詢問,醫藥行業是否仍有前景?
對於行業的未來,思齊認為各位不必過於擔憂。潮漲潮落,才知道究竟是誰在裸泳。
任何一個時代,都會有人為變化而焦慮、為沒趕上的好時代逝去而痛心,但也都會有人為變化而做準備、為即將到來的新時代而興奮。
在這個變革的時代,你是否仍然堅持從業的初衷?如果你承認醫藥行業對於整個人類是有正向意義的,那就不要害怕改變。
就像醫生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一樣,我們也有類似的誓言:
「我們應當永遠銘記,藥物是為人類而生產,不是為追求利潤而製造的。只要我們堅守這一信念,利潤必將隨之而來。僅僅發明了一種新葯,並非已經大功告成,我們還要探索有效途徑,使最佳科研成果,能夠造福於全人類。」
未來十年代表群體的規模會大幅縮減,精英化專業化程度會明顯提高。在行賄時代入行的許多非醫藥專業的代表面臨被淘汰的命運。這個職業將從銷售向極大的轉變為技術向,比如考核由業績指標轉為行為考核(天天填表寫報告);鼓勵競爭轉向鼓勵踏實勤奮。由於隊伍縮水,升職和發展的機會將更加難得。
醫藥代表未來的發展,其實也結合全國商業大環境的發展,一定是更加正規,透明。同意@吳國鵬的回答。作一下補充,從醫藥代表銷售模式未來的變化來回答一下:銷售本身其實就是通過向客戶呈現對比競爭對手的各種優勢(包括產品療效,公司實力,銷售員個人素質等等)(也就是FAB)來達到成交的過程。而對於某個疾病來說,可選的藥品的種類太多,療效差異化太小,所以就必然要靠其它方面的優勢(除了少數新葯大多都是這樣)。就算回扣,返點等有商業賄賂性質的競爭手段因為大環境被逐漸禁止,醫生開藥總要有選擇啊,療效差不多,都沒有回扣,怎麼決定選A還是B呢,總不能抽籤吧?因此未來醫藥代表的發展,仍然在於客戶關係,業務素質(醫學,產品知識),甚至人脈,資源等等。在商業賄賂被禁止的情況下,你仍然要和醫生成為好朋友,取得信任和認同,為醫生的工作提供幫助,才能打敗競爭對手。總結:未來醫藥代表銷售模式的發展:不合規手段越來越沒競爭力,更多看重個人的綜合素質。
國內關於葯代的政策越來越嚴苛,涉及受賄的企業還有一個專門的網站登記如果葯代被抓住行賄的事實,兩年內在該省不得出賣此公司的藥品,如果情節嚴重醫生也會被吊銷執照,同一個公司五年內被查到兩次行賄兩年內都不能在中國銷售藥物以上是新的國家的政策,不管執行力度如何,至少是官方給出的信號已經是很明顯了所以以後的醫藥行業只會越來越規範,由專業化懂醫學知識的人來做藥物推廣時未來的趨勢醫藥代表會逐漸被淘汰,被medical liasion 取代,中文叫做醫學聯絡官或者別的類似翻譯
我覺得在今後,目前定義的醫藥代表,這個群體的數量是必然會減少的;而且不但是減少,我甚至覺得以後,在一線進行推廣的人員和現在的醫藥代表做的完全就不是一回事兒。
醫藥銷售人員目前的工作職能,明面上的定義是:一群為臨床醫生提供前沿的治療解決方案的專業人士,在幫助醫生解決問題的同時,將自己所推銷的產品打包在解決方案之中,從而使得雙方都受益;當然現實的情況可能會出入比較大,大家應該都懂的……
在我看來這個職業的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信息的交流和傳遞,以目前的信息技術手段來說的話,溝通交流成成本在不斷下降,而其效率卻是在不斷地提高的,所以我覺得如果是單純的信息溝通交流的話,這個職業以後的人員規模肯定是會不斷下降的,並且朝著精英化的路線走。
細想這個問題的話,那是不是以後我們現在的這些銷售人員很多將面臨失業呢。
我覺得這個倒未必,醫藥代表這個職業可能在衰落,但是醫藥行業本身的發展前景卻是蒸蒸日上的。老齡化、消費升級、健康意識提高,這些都在為醫藥行業的上升做著助推。
以後醫藥行業的這個蛋糕將會越來越大,然而我們要怎麼參與其中,這才是我們目前現在要思考的問題。
總的來說我覺得我們現在正處在一個劇變的時代,需要跟上潮流,甚至引領潮流啊。這個不需要太多技術含量,不需要資金投入,不需要太多社會閱歷的行業,對於大多數藥學專業畢業的學生來說,不用早九晚五的坐在辦公室,還能輕鬆拿個四五千一個月的工資吸引力是不可小看的。我進入這個行業兩年,其他工作也做過。雖然進入行業的人是越來越多了,國家政策也越來越嚴了。但是這比起其他行業的競爭,比如互聯網,比如製造業專業度高而且競爭相當大,醫藥代表你只要有一點點專業就可以了,而這一點點的專業知識又會把很多人,很多可以做銷售的人拒之門外,比如你會汽車銷售,買房子但是你做不了葯代,但是反過來葯代可以做他們的工作。另外一點就是中國藥品行業應該說是跟體育行業一樣欠發達的行業之一,發展速度是非常快,前景廣闊,但是比起體育行業又是比較容易發現起來的行業,想想最受世人歡迎的足球你就知道了。所以年輕人選擇這個行業沒有錯的,不要聽一些人的片面之詞,懂得看大局,懂得國家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再投身其中可以避免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去做一些沒前途的事情。
會很快偏離銷售性質,更像是學術推廣員,指標不再是銷售額而是會議數量等,越來越學術化,但是怎麼學術還是被醫生壓著,醫藥代表收入對比其他職業的優勢將不復存在,而基本工資佔比加大。裁員速度會加快,數量會增加。走下坡路的職業!
真正做這行的都知道 做葯的分兩種 單幹的和打工的 單幹的多少依靠老鄉親戚 或者少部分科室關係好的 未來招標頻度大 替換高 發達城市院長葯紀科主任抓來抓去 基本上一線城市80後想自己做大品種開發難度和吃屎一樣 我相信大包頭子不會上這裡看 打工的 國企外企私企現在和尚多廟上 指標評論都在40以上漲幅 如果你願意熬大小年 混到35歲 大概一線城市 10年大概能還上個半套房子吧 可是然後呢 從03年我見過第一個外企代表 如果正常干其實很多人已經轉行了 公司就那麼幾家50歲以上的總監 大區你見過幾個 趁早轉行吧
實習生過來瞅瞅,最近查的太狠了,葯代被一棒子打死了
企業養你是為了創造利潤,當學術性拜訪能量化創造利潤時候,或通過其他途徑能確保銷量增長時現在的代表就會消失
專業化 ,學術化,真正的產品專員,是可以給臨床更多專業性建議,參考,成為醫生助手。
外面的人想進來,裡面的人想出去
推薦閱讀:
※20年後的我們與下一代隔閡會體現在哪些方面?
※船舶製造行業如何引入自動化機械代替人工?
※核武器對人工智慧的威脅大嗎?
※支持熱愛數學的女生走純數學道路嗎?
※誰能預見未來50年後娛樂圈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