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感覺俄國文學很乏味?
每次讀俄國的小說都感覺很是讀不下去,感覺情節不是很吸引人,對白普遍都是絮絮叨叨,複雜的俄國人名更是讓我頭昏腦脹,基本上每本書都是囫圇到最後,時不時需要看看書後的價簽才能讓我不至於半途而廢。
讀的俄國作品本就不多,加之每次閱讀體驗都不好,更加不願多讀了,只讀過高爾基,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幾本小說。這是我的錯覺嗎?有沒有人和我有一樣的感受?
主要是人名。
貢獻一段魯迅翻譯的&<死魂靈&>;恕我直言,少年,你覺得俄羅斯文學作品枯燥乏味的原因,一言以蔽之,是因為你還太年輕,既沒有經歷過完整人生,也沒有深度思考過人生。所謂: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你現在還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齡,自然沒有感覺。需要強調的是,不是生理年齡到了就成熟了,主要是閱歷。
不說貴乎那些大神和文學界的評價了。我淺薄地說說我自己的體會。覺得一部文學作品好,除了這個那個等等一般性因素,除了你覺得它文字優美滿口余香,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引起讀者心中的認同和共鳴。
我19歲時一個偶然機會從新華書店內部買了一套崇禎影印版《金瓶梅》,花了我壓箱底的五百壓歲錢,那是90年代早期。我承認,我第一遍讀,主要注意力都放在了少兒不宜的地方。但是慢慢地我覺得,要是人這一輩子就只是這樣縱慾,是不是也很沒意思。過了幾年再看,看到李瓶兒死時西門慶哭得天昏地暗真情流露、吳氏拜月求福西門慶感動不已,可是轉眼之間甚至在給李瓶兒守靈當夜西門慶就勾搭上了奶媽,我不由得感嘆,人性啊,實在是特么太複雜了。等我三十五歲後再看此書,我看到了遇到風吹草動時西門慶如何孝敬蔡太師、如何與其他同僚勾結盤踞鄉里,活靈活現惟妙惟肖,作者悲天憫人入骨三分地白描出了一副明朝末年的世相百態,物慾橫流、無藥可救,讀來就倆字:黑暗,看不到一絲亮光一絲希望、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吃棗藥丸的黑暗。作者開了上帝視角,悲憫之情貫穿字裡行間。跑題了,回到俄羅斯文學。張佳瑋公子有一篇很妙的回答,俄國的文學名著是真正的名著嗎? - 小說。題主不妨去看看他對俄羅斯文學的看法,相當中肯。
我簡單說說《戰爭與和平》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幾個片段。第二部開頭,經歷了奧斯特里茨戰役後,尼古拉和戰友傑尼索夫回到莫斯科家中。這一段我重讀過n遍,畫面感極強。馬車飛奔駛入街道,尼古拉等不及了跳下雪橇跑進家門,僕人們看到少爺回來,驚喜得手忙腳亂。尼古拉跑進客廳,父親、弟弟妹妹們風暴一般一個接一個從卧室跑過來爭搶著和他擁抱、親吻,再擁抱、再親吻。尼古拉一邊和大家擁吻一邊用眼睛尋找著,看到了母親。大家讓開了,母親沒說話,尼古拉跑到母親身邊,母親一頭栽倒在兒子的懷中慟哭起來。後邊跟進來的傑尼索夫看到這個景象,不停地用手抹眼淚……。每當看到這一段,我都會想起自己第一次探家,在門口聽到父母跑過來開門,門開後父母滿臉笑意從頭到腳再從腳到頭細細看著我。我穿著海軍呢大衣、蹬著軍靴,背著行囊站在門口,用一種故作成熟的神態驕傲地看著他們。
尼古拉在家休假時,成了所有貴族家庭口中「別人家的孩子」、標準的年輕有為好青年。歸隊前,求婚失敗的多洛霍夫約他聚一聚,言語相激。尼古拉頭腦一熱,賭了一夜輸了一大筆錢,第二天早上冷靜下來開始覺得愧疚難當,無顏面對家人,只能厚臉皮向父親老伯爵要錢還賬。這段描寫極其傳神,將父子倆的心理、神態描述得惟妙惟肖:羅斯托夫好久沒有像今天這樣享受音樂的樂趣了。但是娜塔莎一唱完船歌,現實又浮上心頭。他一句話不說,就下樓回到自己的房間。一刻鐘後,老伯爵興高采烈、心滿意足地從俱樂部回來了。尼古拉聽見他進門的聲音,就去見他。「怎麼樣,玩得痛快吧?」伊利亞?安德烈伊奇說,他對兒子滿心歡喜地、高傲地微笑著。尼古拉想說「是的」,但說不出口,他幾乎哭了。伯爵在點煙斗,沒有注意兒子的神情。「唉,免不了的事!」尼古拉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這麼想。突然,他對父親說了,他那口氣就像是向父親要馬車進城似的隨隨便便,連他自己都覺得噁心。「爸,我有事要跟您商量一下,我差點兒忘了。我要用錢。」「啊,是嗎!」父親的興緻好極了。「我對你說過的嘛,你不夠用的。需要很多嗎?」「很多,」尼古拉紅著臉、滿不在乎地微笑著說,他對自己這種愚蠢的微笑,後來過了很久都不能原諒。「我輸了一點錢,就是說,輸了很多,四萬三千盧布。」「什麼?輸給誰的???你開玩笑!」伯爵大喊一聲,忽然像一般老年人常有的那樣,他的脖子和頸背像中風似的全都紅了。「我答應人家明天還帳,」尼古拉說。「是嗎!??」老伯爵攤開雙手,無力地坐到沙發上。
「有什麼辦法!誰都會碰到這種事,」兒子大膽放肆地說,而他內心卻認為自己是個無賴和壞蛋,一生也贖不回自己的罪。他本想跪下來吻父親的手求饒,可是他竟用滿不在乎、甚至粗魯的口氣說誰都會碰到這種事。伊利亞?安德烈伊奇伯爵聽了兒子的話,垂下眼來,慌慌張張地找什麼東西。「是啊,是啊,」他喃喃地說,「很難,張羅這筆錢,我怕很難??誰都會碰到!是的,誰都會碰到??」伯爵向兒子瞥了一眼,就從屋裡走出去了??尼古拉本來準備受申斥,但沒料到事情會是這樣。「爸爸!爸??爸!」他在父親後面哭著喊著,「原諒我!」他抓起父親的手按到自己的嘴唇上,大哭起來。這個場景乏味嗎?不知道諸位有沒有心存愧疚和父母坦承相見的經歷。
安德烈公爵是我最喜歡的人物。小說一開始,他像所有的正直軍官一樣渴望建功立業,他告訴彼埃爾不要讓婚姻羈縻住一個男人對事業的追求,他呵斥膽敢嘲笑盟軍將軍的同僚,奧茨特里茨戰場上的炮聲一響,他的想法是:我的土倫在哪裡?看到部隊潰散時,他舉起軍旗奮勇向前感染了大家。但是當他負傷被俘回到莊園、適逢妻子難產死去,他的意志消沉了,開始懷疑人生的意義,與前來看望的彼埃爾討論三觀,覺得世界的一切都沒有意義。春天來臨,他去羅斯托夫伯爵家,月色如水,長夜難眠,他無意中聽到了兩個少女對月傾訴。娜塔莎對生活的熱愛再一次感染、點燃了他生命的激情,他決定回軍隊做一番事業。當他在舞會上再次邂逅娜塔莎,兩人共舞,他徹底愛上了這個小蘿莉。這是一個中年男子如同冰冷岩石下面包裹的火熱岩漿一般的深沉的愛情。接下來一切都順理成章,娜塔莎在等待,安德烈求婚。這時的一個細節極其耐人尋味而又真實:
娜塔莎不記得她是怎樣走進客廳的。進得門來看見他,她站住了。「難道這個陌生人現在真的成為我的一切了?」她自問,隨即回答道:「是的, 一切:他現在是世上我唯一最寶貴的人。」
安德烈公爵垂下眼瞼,走到她跟前。 「我從第一次看見您的頭一分鐘,就愛上您了。我能抱有希望嗎?」 他看了看她,她臉上那派莊嚴的熱情使他吃驚。那表情似乎說:「幹嗎 要問啊?幹嗎要懷疑那無須懷疑的事情?既然用語言表達不了你所感覺到的,幹嗎還要去表達。」她走到他面前,站住了。他拿起她的手來親吻。
「您愛我嗎?」 「愛,愛,」娜塔莎彷彿惱怒似地說,她高聲嘆了口氣,又嘆了一聲, 越來越急地喘起來,忽然大哭起來了。 「哭什麼?您怎麼了?」 「嗨,我太幸福了,」她回答說,透過淚水露出了微笑,她俯下身來偎近他,沉吟了片刻,彷彿在問自己能不能這樣做,然後吻了吻他。安德烈公爵握住她的手,望著她的眼睛,在他心中已經找不到先前對她的愛情。他內心忽然起了一個變化:先前那種詩意的、神秘的憧憬魅力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對她那婦孺的軟弱性的憐憫,對她那無限忠誠和信任的畏懼,以及由於他和她將要永遠結合在一起而產生的又沉重又歡快的責任感。 目前這種感情雖然不像先前那麼光輝燦爛和富有詩意,然而卻更嚴肅,更強有力。此時的安德烈其實心情很複雜,甚至可以說有一絲後悔。他意識到了娜塔莎的軟弱、兩人之間的不同。我每次讀到這裡,都會感嘆托爾斯泰老人家對人心的把握與描述實在是太精準了。事實上,我對安德烈有一種很強的代入感。我總覺得我理解他的一切心理活動。甚至很不要臉的想,很多時候我的心路歷程和他一樣一樣的。托翁的小說別的我也看過些,也很好,但是我極其痴迷於《戰爭與和平》。托翁這幾部經典的一大特點也是,開了上帝視角,從上往下俯瞰大千世界芸芸眾生,透露著悲天憫人的情懷。就像我們在讀莫言陳忠實賈平凹余華時能看到馬爾克斯的影子一樣。托爾斯泰對他之後的作家的影響是極其巨大的。後來者中對他模仿的最像、最得其精髓的是,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如同漫長歷史中的一個橫斷面,殘酷真實的記錄了一個動蕩時代中哥薩克族群的變遷。另一個筆法冷峻得令人髮指的是巴別爾的《騎兵軍》,讀來猶如在看一段段模糊的黑白歷史紀錄片或者一張張模糊的歷史照片,真實得讓我想起一句話: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據說這是巴爾扎克說的,如果不是他那就是陳忠實說的。
羅里吧嗦剎不住車居然寫了這麼多。回到題目,如果題主覺得乏味,不妨放一放,等到你儲備了足夠的基礎,畢業後在社會上打拚十年,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成功過、失敗過、喜悅過、痛苦過、愛過恨過得到過失去過哭過笑過……之後,再來讀這些作品,或許會有不一樣的體驗。小學初中高中的我都和樓主感受一樣,冗長的環境描寫,相似繁雜的人名,拖沓的情節,書面化的對白,直到大學認真地上了俄國文學課。現在我選擇了這個專業。
一開始就看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這兩座大山確實會覺得乏味,尤其是沒人提點你去注意一些細節(比如之前回答裡面的安娜卡列尼娜,環境描寫暗藏玄機),對於宗教哲學人性方面很多問題想得不多或不是很感興趣的話。想看可讀性強,有趣,不長但又非常經典的作品,推薦從果戈里和契訶夫的短篇開始看。短小精悍,風趣幽默,有魑魅魍魎,也有民俗風情。樓上說的靜靜的頓河也值得推薦...情節足夠跌宕起伏...但會不會也太長了...肖洛霍夫「一個人的遭遇」式的長篇我個人是無感
關於複雜的俄羅斯人名,其實並不複雜。我不知道題主是否知道俄羅斯人有姓名和父名這件事。就算知道我覺得在這裡說一下也大概能幫到很多人。
俄羅斯人的名字由名-父名-姓 組成。拿安娜-卡列尼娜作比方,她的全名是安娜-阿卡季耶夫娜-卡列尼娜,她哥哥叫斯捷潘·阿卡季耶維奇·奧布朗斯基,中間那個阿卡季xxx就是他們的父名,他們的爸爸的名叫阿卡季,俄語裡面xxx耶夫娜/xxx諾夫娜是xxx的女兒的意思,xxx耶維奇/xxx諾維奇是xxx的兒子的意思。安娜和斯蒂潘是兄妹倆各自的名。小說里斯蒂潘有時候會被叫做stiva(不知道中譯本怎麼翻譯),是名的昵稱,一般都會腳註。安娜嫁給老公阿列克謝-亞歷山大諾維奇-卡列寧之後改姓卡列寧,俄語裡面加上陰性詞綴音譯成中文就是卡列尼娜。奧布朗斯基是安娜娘家的姓,「斯基」是個陽性後綴,意思和「的」差不多,陰性的一般是」斯卡婭「,所以安娜結婚前叫安娜-阿卡季耶夫娜-奧布朗斯卡婭
很有趣有沒有...根據這些人名可以推測出:奧布朗斯基的兒子一定叫xxxx(名)-斯蒂潘諾維奇-奧布朗斯基安娜的公公也就是卡列寧的爹一定叫亞歷山大-xxx諾維奇/耶維奇-卡列寧好吧看起來還是很複雜的...但是至少知道為什麼這麼長了有沒有!很乏味就說明它不是你的那盤菜,所以就看不乏味的唄。話說我看俄國小說的一大樂趣就是人名,各種父命,昵稱,陽性變化,陰性變化,感覺極有意思,一個人就是支隊伍啊。看一個人的名字,就連他老子叫什麼也知道了。後來看英語版的《戰爭與和平》,娜塔莎的姓竟然翻成Rostov, 沒有使用陰性形式,頓時就不想看了。
最簡單的建議是年紀再大點再去看
俄國文學是重人物刻畫而忽視情節的,著重在故事背景下展現人物的命運,且這都在無時無刻突出人物個性。真要是想讀讀看,可以讀讀契訶夫的小說,等到有感覺了以後,可以試著看看蘇聯作家,而後再向前回溯十九世紀。等到有了以後的積累(包括對於俄國文學的知識),再試著讀讀看托爾斯泰和陀斯陀耶夫斯基的書。
不要先讀陀氏。推薦先讀《靜靜的頓河》。少年人比較容易進入。
順便說句可能打擊到題主的話,讀小說如果一直停留在「情節吸引人」的層次,難窺堂奧。
唔,俄羅斯文學和歐美文學是兩個範疇,系統而厚重。不要一上來就讀大部頭,恐怕就失了興趣。
大部分人一說俄羅斯文學,第一反應就是,名字太難記了,其實挺好記,有位答主已經解釋過了。除了名+父名+姓這樣的正式組合外, 俄羅斯的名字還會有很多昵稱的變化比如彼得留拉,彼什卡,彼佳其實是一個人的昵稱。理解了這一點之後,會覺得俄羅斯人名其實不多,就顛來倒去那幾個而已,任何一本書里都是這些名字的組合...看多了猜猜都猜出來了。至於閱讀,個人覺得
先從簡單的短篇看起,比如契訶夫,左琴科,對人性的刻畫真是惟妙惟肖。高爾基,班苔萊耶夫的一些短篇,戰壕文學的一些代表之作,都是很好的入門。
然後再做深度閱讀。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肖洛霍夫必讀。蒲寧的散文必讀帕烏斯托夫斯基的&<金薔薇&>必讀。等等等..俄羅斯文學包括蘇俄文學的大師們身上都自覺背負著其民族的特性,其筆觸細膩而又極有全局觀。
不是說別的國家就沒有這樣的,每個國家都有這樣的大師,連中東,拉美文學都有靈光一現的傑作,但除了俄羅斯,還真沒有哪個國家的文學作品整體是這樣,而且在十九世紀,二十世紀集中出現了一大批精彩絕倫之作。俄國文學作品首先是其思想性的深刻,然後有不少是全景式的宏闊場景,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畫,也有不少作品對細節的把握很到位(個人愚見,歡迎批判)如果覺得乏味,那麼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讀一些情節性比較好的作品。個人推薦俄國的戰爭文學(特別是衛國戰爭期間的幾部作品)情節性很好,內容也比較震撼。
首先是瓦西里耶夫的《未列入名冊》和《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我一直很推薦輕言戰爭者讀讀這兩本書。這兩本書都沒有用那種描繪全景式戰場的方式,都是截取了一些戰爭中的角落:戰爭開始就已經被包圍的要塞,戰線後方的兵站。從這些細微之處來描繪。
然後是比較長篇的西蒙諾夫的《生者與死者》、《軍人不是天生的》、《最後一個夏天》,包括的是全景式的描述和戰場的細節、人物的刻畫,而且刻畫的不是幾個人,三步曲下來從列兵到最高統帥都有了。人物比較多比較雜,讀的時候可能需要理一理,但是搞清楚之後就可以看出是兩條線,一條是以謝爾皮林身邊的人為線索,一條是辛佐夫身邊的人,然後是辛佐夫和謝爾皮林間的交集,把故事線彙集在一起。另外推薦一個短篇的,帕烏斯托夫斯基,一個短篇的《煙雨霏霏的黎明》所能讀出來的東西就有很多。包括了這一篇的合集(就是用煙雨霏霏的黎明作書名)也都是一些精緻的篇目。先佔坑,慢慢談。。。希望能給題主一些幫助。不知道題主喜歡什麼類型的文學。如果題主喜歡的是福樓拜,莫泊桑的簡潔敘事或者是卡爾維諾的輕巧精緻,或者是卡夫卡的虛幻中的真實,那麼俄羅斯的絕大多數大神都不太適合你。俄羅斯的絕大多數大神寫的東西都太拖沓,如托翁,陀翁,擅長剪裁的很少,契訶夫算一個,巴別爾據說也很厲害,但他的書我沒看過,不敢多說。有個笑話,如果讓福樓拜看到俄羅斯作家的作品,估計他要刪掉其中三分之二。
題主可以讀契訶夫的短篇小說。俄國文學屬於「大文學」傳統,不像近來歐美文學那麼小格局或者立意輕巧,俄國大作家寫東西就是要把他們所有的思想囊括進來,所以一部作品都很「厚重」。俄國文學向來屬於文學資深愛好者的讀物,不建議小清新涉獵。
餓了嗎 來本大師和瑪格麗特吧!
可能是太冷了,整天烤火閑著也是閑著,太短了讀完了就沒事幹了
個人喜好不同?個人感覺俄式風景描寫簡直是無與倫比,所以每次讀俄羅斯小說都超級享受。可以考慮從短篇小說讀起~弱弱推一下蒲寧的短篇愛情小說。
推薦《獵人筆記》
太沉重,太壓抑……(與社會背景有關吧) 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為例,他擅長病態的心理描寫,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受難者、人格分裂者、瘋狂者、犯罪者……描述的還都是世間最痛苦,最絕望的人,揭示的是人心深處最黑暗最隱秘的潛意識,人物內心的癲狂分裂被描述的淋漓盡致,而且還有關於哲學…… 大學老師說過,讀陀氏一定要把《卡拉馬佐夫兄弟》留到最後,因為讀完以後你很有可能會覺得三觀受到了顛覆,壓抑得喘不過氣來……(反正我是沒讀完 ) 不過陀氏全是俄羅斯文學中大師級的人物了,可以先讀一些其他作家的短篇小說,但我覺得就算是短篇小說翻譯成中文也太拖沓了吧(可能是翻譯的問題),反正不太符合中國人的閱讀習慣…… 小學的時候由於好奇買了托爾斯泰的《復活》來讀,說實話,那時候完全看不懂好嘛(⊙o⊙?),就算大學選擇了俄語專業,再去仔細讀的時候還是一知半解(是我的文學素養不夠吧 )…… 作為一名學俄語的人,欣賞不動俄羅斯文學我也很絕望啊 (文筆太差,好像答跑偏了……)
最高贊同的回答說因為年輕,這個倒是從個人來講不是特別同意。自己看高爾基的時候才小學,當時就特別喜歡童年在人間之類的。因為主人公和自己年齡相似,感受反而更深。不是所有文學都要相當的年齡資歷才能理解,當然年齡和閱歷會幫助理解的更多。
俄國文學自己的特點很濃重,不喜歡也很正常。
前面的獵人筆記推薦,或者嘗試契科夫、普希金的小說試試?
很喜歡陀思妥也夫斯基,但是《白痴》卻沒讀下來。大家普遍讚揚的屠格涅夫,基本重要的作品要呀看下來,又讀不出好來。每個人讀書的口味大概是不同的。而且,讀書也是要講緣分的大概。不同的時間下遇到此書彼書。感受應該大有不同
恰恰相反,我最喜歡的就是舊俄羅斯文學
我每次都是因為人物名字太長。。記不住人物而放棄的。。。
俄國文學的厚重必須靜下心來品味。
推薦閱讀:
※王小波說「湘雲和黛玉在園子里聯句,冒出頌聖的句子」,具體是《紅樓夢》中哪一段?
※閻連科的《炸裂志》你們怎麼看?大家對這本書的評價如何?
※《邊城》描寫的很美,但是為什麼結局卻是悲劇?
※你覺得駱駝祥子里勤勤懇懇的祥子一生可惜嗎?
※如何評價《白色流淌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