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楊廣?

今日據說挖到了楊廣的墓,新聞標題是「昏君楊廣的墓被發現」,楊廣這樣一位征高麗開運河的牛人真的應被稱為昏君嗎?


只要是按照有證據的事實來看,無論以古代的標準,還是以現代的標準,隋煬帝楊廣都既是暴君、也是昏君。

從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來看,楊廣就更是昏君與暴君了。而那些連證據、事實都不懂的人,還談 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還吹楊廣、給楊廣洗地,才是真正的無知,而且無知到了極端可笑的地步。

(京杭大運河其實是元朝開鑿的。而隋唐大運河的絕大部分河道是從春秋到南北朝早就開鑿留下的舊河道。隋朝楊廣那所謂的開隋唐大運河實際做的其實是靠北周留下的豐厚人力物力去疏浚從春秋到南北朝眾多王朝已經開鑿留下的舊河道。楊廣時期隋唐大運河就開始湮塞。唐、後周、北宋要經常疏浚整修,才使隋唐大運河可以繼續使用。唐朝也開鑿了大運河的部分河道。而且,在對大運河的開鑿疏浚整修方面,隋朝楊廣時期做的遠不如唐、北宋長期做的多。何況唐、北宋時靠自己發展的人力物力做的,而隋朝楊廣是靠北周留下的人力物力做的。可見,大運河的絕大部分功績不是楊廣的,而是其他朝代的。

三征高句麗,是楊廣的巨大失敗。楊廣三征高句麗,反而毀了華夏的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

很多朝代、皇帝做過征高句麗這片地方的事,但是只有楊廣使中原王朝損失那麼慘重。

隋朝楊廣三征高句麗,因為楊廣的錯誤指揮導致華夏損失慘重,嚴重削弱了華夏,導致華夏大亂,而高句麗還在,還俘獲大量隋人不放還。後來中原人到高句麗,還看到大量當年被高句麗俘獲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

不是說征高句麗不對,而是要看征高句麗的方式。隋煬帝楊廣這樣征高句麗,對華夏的破壞遠大於對高句麗的破壞,對後世征高句麗反而有不利影響。)

隋朝楊廣造成極其嚴重的隋末大亂,徹底敗壞了北周留下的豐厚遺產(龐大疆域、大量人口人力物力、強大國家),嚴重削弱了華夏,人口戶口銳減到約200萬戶,疆域大量丟失,嚴重分裂,內外眾多強敵,連吐谷渾都返回故地還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縣卻防禦不了,而隋末dong突厥崛起達到「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極盛程度,一度圍楊廣於雁門,楊廣脫險後至死沒報此仇,至死沒能削弱突厥,隋末dong突厥還把河西、隴右、陝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等地納入勢力範圍,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 ……隋朝楊廣不收拾他留下的隋末爛攤子與惡劣局勢,反而到江都去醉生夢死去了……隋朝楊廣留下的是隋末爛攤子與惡劣局勢,華夏面臨突厥吐谷渾等N胡亂華的危險。隋朝楊廣是既罪在當時,又罪在千秋。多虧後來李淵李世民擊敗眾多強敵,改變了惡劣局勢,阻止了「罪在千秋」。

實際楊廣沒有多少遠見、韜略。楊廣這種通過揮霍、敗壞前人留下的豐厚遺產去滿足自己的幻想,造成爛攤子與惡劣局勢後不收拾、反而躲江都去醉生夢死,遠不是什麼戰略構想、偉大計劃,反而類似幼兒的胡作非為、闖禍了就不管了。

楊廣那些所謂的功績,其實很大部分是其他朝代、其他人的功績被挪用給了楊廣的(例如,科舉制度、大運河的功績大部分不是楊廣的;楊廣有前人留下的豐厚遺產,修的東都竟然「無外城,僅有短垣而已」,後世武則天 才修了洛陽外城……具體說明在之後的段落里);還有一些根本不是功績(例如,搞垮突厥的根本不是楊廣,楊廣反而導致突厥崛起入侵;楊廣三征高句麗結果導致天下大亂對華夏的破壞遠大於對高句麗的破壞,對後世征高句麗反而有不利影響;楊廣根本沒有打壓世家門閥,楊廣仍然重用世家門閥……); 還有一些是楊廣靠揮霍北周、隋朝文帝留下的豐厚遺產人力物力做事,結果造成大亂,嚴重損害了華夏的實力。 隋煬帝就沒有定下什麼計劃。唐朝前期的發展路線根據就不是沿著隋煬帝定下的計劃實施。唐朝佔據漠南、西域、漠北,而隋煬帝沒有佔據漠南、漠北,反而丟了河套,隋煬帝只是很短暫的佔據了西域東部的一小部分。 唐朝這疆域擴張實際是李淵與李世民定下的計劃,先後由李淵、李世民、李治實施。 從617年李淵太原起兵開始,到668年唐高宗滅高句麗,唐朝可不只是滅掉了突厥汗國、吐谷渾汗國和高句麗。617年李淵李世民起兵時只有太原一地,面對內外眾多強敵。(李淵起兵之前,隋朝已經統治崩潰、名存實亡。 隋煬帝楊廣造成隋末大亂,華夏被嚴重分裂內戰削弱,外敵崛起入侵,形勢非常惡劣。李淵起兵時地盤極小、只有太原,因為隋煬帝留下的惡劣形勢,為了防止突厥與劉武周攻打,李淵才暫時結好突厥。後來李淵建立唐朝之後,不久就與突厥開戰。唐朝一面打敗眾多敵人,擴張,進行統一戰爭,另一面抵禦突厥,還消滅突厥支持的割據勢力,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力量與威望,還分化突厥。) 李淵李世民攻滅眾多強敵,完成統一。李世民登基之後,攻滅了突厥汗國、薛延陀汗國、西域諸國等勢力,並且佔據了漠南、西域、漠北這廣大疆域,並且真正在這些地區建立了統治,使唐朝開始統治漠南、西域、漠北。李世民還出兵徹底打垮了吐谷渾汗國,吐谷渾成為被唐朝控制的下屬;李世民出兵打敗了吐蕃、西突厥、松外諸蠻、高句麗,松外諸蠻歸降於唐朝,吐蕃退出党項白蘭羌吐谷渾,吐蕃、西突厥、高句麗稱臣於唐朝唐太宗。唐太宗征高句麗的結果是唐太宗取得的戰果遠大於損失(與隋煬帝那損失遠大於戰果不同)。之後唐高宗又攻滅西突厥汗國、百濟、高句麗等。 李世民是結束了隋煬帝留下的隋末惡劣形勢與隋末大亂。

隋煬帝的那些功績,但凡擁有北周、陳、隋朝隋文帝留下的那豐厚遺產,並且皇帝不是傻子,就能做成。而楊廣誅殺賢臣高熲、宇文弼、賀若弼、張衡、薛道衡等,言者有罪,如再不稱昏君,真不知昏君其為何物了。隋朝征高句麗,在國力軍力上都擁有絕對優勢,卻因為楊廣的戰略錯誤而一頭栽在高句麗手下。

楊廣其實是維護關隴貴族、門閥世家階層的利益。楊廣嚴重損害的是廣大平民百姓的利益。

隋煬帝楊廣重用關隴貴族階層、貴族門閥階層。

隋朝那所謂的「科舉」既沒有做到允許平民「投牒自進」參加,也沒有考試黜落法,沒有打擊門閥貴族階層的作用。與之前相比,隋朝沒有增加削弱門閥貴族的作用,更沒有為寒門開闢新的仕途通道。 而唐朝做到了允許平民「投牒自進」參加,而且有考試黜落法,為寒門開闢了新的仕途通道。

看隋朝楊堅、楊廣的詔書,仍然是讓五品以上官員推薦人,沒有允許平民「投牒自進」參加,並不具備科舉的本質與主要特點,反而在實質上仍然是察舉制(如果隋朝這算是科舉的話,那麼早在漢朝就已經有科舉了)。

【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投牒自進」和考試黜落法雖然在南北朝後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現卻在唐朝。隋代儘管廢除了九品中正制,但實行的實質卻仍然是察舉制,具體見研究過科舉制的歷史學家何忠禮的《科舉制起源辨析———兼論進士科首創於唐》、金錚 的《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 。

隋朝的滅亡,不是因為隋煬帝得罪關隴貴族階層、貴族門閥階層,不是因為遭到關隴貴族階層、貴族門閥階層的反抗,而是因為隋煬帝過度殘暴征斂與統治導致的大量百姓農民起義使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

何況,關隴集團(關隴貴族集團)這個概念,只是歷史學界部分人(陳寅恪)提出的,而歷史學界仍然有很多人不認可這個概念。 即使歷史學家裡認可這個概念的那部分人里,還有認為關隴集團在隋文帝時期就解體了、退出歷史舞台了的。例如歷史學家雷依群的《論關隴集團》指出,隋文帝時關隴集團已經退出歷史舞台。

北周武帝宇文邕的改革將府兵以及地方豪強大族所控制的農民改為直接為朝廷所掌握。楊堅接手北周,早在開皇初年,隋文帝就已經把府兵收歸國家與皇帝了。關隴貴族集團、門閥貴族已無力推翻隋朝。關隴貴族集團、門閥貴族反而要討好隋煬帝楊廣。甚至最後天下大亂時楊廣仍然能廢了蘇威,而蘇威卻仍然忠心於楊廣,勸楊廣深固根本。

實際在楊廣整個統治時期里,楊廣是重用、包庇大部分關隴集團(關隴貴族集團)、貴族門閥的。楊廣殺的那幾個貴族最多只算是貴族內鬥,根本不是打擊 關隴集團(關隴貴族集團)、貴族門閥。就像乾隆殺幾個旗人貴族,絕不是要打擊、消滅旗人集團。

最早爆發的是百姓農民起義,隋朝對其鎮壓、斬殺,卻沒能禁止,仍然有新的起義出現,「敕都尉、鷹揚與郡縣相知追捕,隨獲斬決;然莫能禁止」。 而之後貴族楊玄感的起事卻迅速被楊廣平定了。 楊廣第三次征高句麗時,楊廣的征斂與統治更加殘暴,導致大量百姓農民起義,使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

在百姓農民起義已經使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之後,李淵李世民才起兵。李淵起兵時幾乎只有太原一地,李淵李世民擊敗眾多強敵、打下的天下、統一併擴張出龐大疆域,唐朝的天下實際是李淵李世民打下的,而不是取自隋朝的。

說李唐坐享其成,就搞笑了。 北周、陳留給隋朝豐厚的遺產,而隋朝留下的是破壞嚴重、人口戶口銳減四分之三、內外眾多強敵的隋末爛攤子與惡劣局勢。

隋朝後期,吐谷渾、突厥倒是坐享其成了。 華夏被嚴重削弱,吐谷渾返回故地並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縣防禦不了,而突厥崛起「戎狄熾強,古未有也」,把隋朝中原的部分地區納入勢力範圍,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隋朝留下的是要突厥吐谷渾等N胡亂華、亡天下的惡劣局勢,危害後世,不要因為後來李唐扭轉了這惡劣局勢就認為隋朝留下的爛攤子、惡劣局勢不曾存在過。

隋朝人口頂峰,既沒達到漢朝人口頂峰,也沒達到唐朝人口頂峰。隋朝滅亡的原因絕不是人口過多。

隋煬帝楊廣,不顧百姓承受能力、動搖國本去征高句麗,過度殘暴征斂與統治,逼的百姓農民大規模起義,導致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

征高句麗不一定是錯的,但是像隋煬帝那樣不顧百姓承受能力、動搖國本去征高句麗,就錯的嚴重了。結果,高句麗還在、還俘獲大量隋人不放還,隋朝卻大亂滅亡,並且大亂嚴重損害了華夏實力。

隋煬帝征高句麗,給華夏帶來的破壞遠大於對高句麗的破壞,對後世征高句麗反而有不利影響。

別拿蒙曼給楊廣開脫了。蒙曼已經極力給楊廣說好話了。但是,即使是蒙曼也承認楊廣是昏君。 看《蒙曼說隋 隋煬帝楊廣》中所說:「他(楊廣)是個暴君。為了征討高句麗,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顧客觀條件,任性妄為,把百姓和國家都拖進了災難中,所以叫暴君……他(楊廣)是昏君……在這第三時期,他已經不知道自己的責任是什麼,也不想履行什麼責任了,只是渾渾噩噩地混日子,所叫昏君。」

為了給楊廣的評價好一些,蒙曼極力縮小楊廣昏君的範圍,但是仍然承認楊廣是暴君,也是昏君。

楊廣根本沒資格與秦始皇比。秦始皇統一;而北周留下豐厚遺產、強大帝國,隋文帝接手北周的豐厚遺產,滅陳統一,而隋煬帝接手北周、陳、隋文帝幾代人留下的豐厚的遺產,短短几年就敗壞成了人口凋敝銳減到不足之前的四分之一、經濟被嚴重破壞、嚴重分裂、外敵空前強大的惡劣局面。

隋文帝接手北周的豐厚遺產,滅陳,後有隋文帝楊堅策劃,中有高熲真正指揮,三軍諮稟皆取斷於高熲,前有賀若弼和韓擒虎等名將在前線作戰,楊廣幾乎只是個掛名的統帥。

北周時期,突厥室點密西征,西突厥實際已經割據行政,突厥實質已經分裂。隋文帝時期,突厥入寇,楊廣率軍出征,卻沒有什麼斬獲就返回了。是隋文帝、長孫晟、楊素分化搞垮了突厥。 而在隋煬帝後期,突厥被養的空前強大,一度把隋煬帝包圍在雁門,隋煬帝脫險後至死沒報此仇,對突厥無可奈何。隋末突厥將河西、隴右、山西北部、陝西北部、河北等地納入勢力範圍,突厥可汗還想效仿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而隋煬帝對此無可奈何,隋煬帝反而躲到江都去了。

「隋大業之亂,始畢可汗咄吉嗣立,華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役屬,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倔起虎視,悉臣尊之。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

大運河。 所謂的隋煬帝開大運河其實隋煬帝做的是靠著北周、陳留下的豐厚人力物力去疏浚從春秋到南北朝眾多王朝早就開鑿留下的大量運河河道,才修出隋唐大運河,結果還經常湮塞。唐、後周、宋經常疏浚、整修隋唐大運河(疏浚,包括且不限於開挖、擴寬、挖深河道),才能令隋唐大運河可以繼續使用。如果沒有唐、後周、宋等及時疏浚、整修隋唐大運河,隋唐大運河的河道甚至會湮塞的幾乎與岸平齊,「幾與岸平……亦有作屋其上」。

開鑿大運河、修大運河的大部分功勞不是隋朝楊廣的。

分清元朝京杭大運河與隋唐大運河。 用到現代的是元朝京杭大運河,而不是隋唐大運河。而且,楊廣修隋唐大運河的河道幾乎都是從春秋到南北朝眾多王朝早已開鑿留下的大量運河河道,而元朝修京杭大運河的大部分河道不是隋唐大運河的河道。

元朝開鑿京杭大運河,明清也經常修大運河保證其使用。 大運河能造福千年,那是從春秋到清朝幾千年來眾多王朝修運河的功勞。

隋煬帝苦了百姓是真的,逼的百姓沒活路紛紛起義;但是,「便宜了後人」、「好處都讓唐朝佔了」、「李唐坐享其成」就假了、搞笑了,北周、陳留給隋朝豐厚的遺產,而隋朝與隋煬帝留下的是破壞嚴重、人口戶口銳減四分之三、內外眾多強敵的爛攤子。

隋煬帝楊廣把北周、陳、隋朝隋文帝留下的豐厚遺產敗壞殆盡,嚴重削弱了華夏,造成嚴重大亂,人口戶口銳減到約200萬戶,疆域大量丟失、嚴重分裂,內外眾多強敵,留下嚴重的爛攤子,留下的是亡天下的局面,突厥要入主中原了,這是要便宜了突厥、好處要讓突厥佔了。 多虧李淵李世民阻止了突厥入主中原,才讓華夏沒滅亡。

李淵起兵之前,隋朝已經統治崩潰、名存實亡。 隋煬帝楊廣造成隋末大亂,華夏被嚴重分裂內戰削弱,外敵崛起入侵,形勢非常惡劣。李淵起兵時地盤極小、只有太原,因為隋煬帝留下的惡劣形勢,為了防止突厥與劉武周攻打自己,李淵才暫時結好突厥。後來李淵建立唐朝之後,不久就與突厥開戰。唐朝一面打敗眾多敵人,擴張,進行統一戰爭,另一面抵禦突厥,還消滅突厥支持的割據勢力,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力量與威望,還分化突厥。

歷史大家王永興《唐代前期軍事史略論稿》指出:隋末華夏弱,而突厥極強,突厥可汗想要做拓跋道武帝第二、取得中原,而華夏有不世出之人傑李世民,李淵李世民數年苦戰,不僅統一,還抵禦突厥,粉碎了突厥可汗想做北魏道武帝第二、取得中原的企圖,因而【保衛了華夏民鎻族幾千年的文明】;還消滅了突厥支持的多個割據勢力,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力量與威望。

隋煬帝靠著前人留下的豐厚遺產與國力,搞擴張,結果他那點擴張成果都被他自己丟了,沒有留給下一代,甚至北周留下的疆域也被隋煬帝丟了很多,河西、隴右、部分中原地區被突厥納入勢力範圍。 其他地區也被各勢力佔據,隋煬帝只剩下個江都。

隋煬帝征吐谷渾,在吐谷渾設置郡,但隋煬帝設的幾個郡除了最東邊最小的河源郡以外、其他幾個郡根本沒有被隋朝控制。隋煬帝派伏順去管理吐谷渾余部,結果根本無法到達,吐谷渾不僅返回故地,還進攻隋朝河右,隋朝郡縣卻無力防禦。

隋煬帝征高句麗,第一次僅損失的隋軍已經超過34萬,隋朝的大量糧草、兵器等物資丟給了高句麗,運輸人員也大量損失。百姓被隋煬帝的殘暴征斂逼的沒活路,紛紛起義。

二征高句麗,楊玄感反了,但是,楊玄感這種大貴族造反,卻被隋煬帝迅速剿滅了,貴族門閥無力動搖隋煬帝的統治。這次隋煬帝再次把大量糧草、兵器等物資丟給了高句麗。

三征高句麗,最後高句麗表面上服軟,實際卻俘獲大批隋人不放還,「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

愈演愈烈的農民起義竇建德、瓦崗軍、杜伏威輔公祏等等屢次消滅隋軍主力,使隋朝統治崩潰。

--------------------------------------------------------------------------------------------------------------------------

--------------------------------------------------------------------------------------------------------------------------

還有人信「終唐一朝,始終沒趕上隋朝」這謠言? 比較頂峰,唐朝的疆域、經濟、人口戶口等方面都遠超隋朝。

北周「留給」隋朝約690萬戶以及約690萬戶以外的大量隱漏瞞報戶口(根據學者岑仲勉、楊志玖等人的考證),隋朝吞併陳的戶口,通過大索貌閱等手段清查北周、陳的隱漏瞞報戶口,使開皇年間就達870萬戶(《資治通鑒》:「隋開皇中,戶八百七十萬」),隋朝鼎盛時期達890萬戶,但是,隋煬帝造成隋末嚴重的大亂,隋朝留下200餘萬戶(《通典》記載「(隋)末年離亂,至武德有二百餘萬戶」),以及內外眾多強敵、破壞極其嚴重、疆域丟失、嚴重分裂的隋末爛攤子與惡劣局勢。

[說明:根據學者岑仲勉、楊志玖等人的考證,《通典》所說後周靜帝末授隋禪有戶359.964萬戶,實際沒有算上北周吞併北齊的大量戶口,而加上北周吞併北齊的戶口,則有約690萬戶,而且,這個690萬戶還仍然未算上北周「留給」隋朝的大量隱漏瞞報戶口。 隋朝吞併陳的戶口、通過大索貌閱等手段清查北周與陳的隱漏瞞報戶口,使戶口在開皇年間就達到870萬戶(《資治通鑒》:「隋開皇中,戶八百七十萬」),這大部分是北周、陳留下的實際人口戶口。 隋煬帝大業五年達到890萬戶,之後隋煬帝造成大亂,破壞嚴重,隋朝留下的人口戶口只有200餘萬戶(《通典》記載「(隋)末年離亂,至武德有二百餘萬戶」)。]

唐朝人口最多時,是在天寶年間。《舊唐書》記載唐朝天寶十三年961萬餘戶、5200多萬人, 《舊唐書》本紀第九:「(天寶)十三載……戶九百六十一萬九千二百五十四……口五千二百八十八萬四百八十八……」

(隋朝的頂峰人口是已經大規模清查過瞞報人口之後得出的,而唐朝開元、天寶年間沒有大規模清查瞞報人口,很多增長的人口被瞞報,天寶年間唐朝的實際人口遠超過961萬餘戶。而天寶年間唐朝的這個人口數據961萬餘戶已經超過了隋朝頂峰人口,而且天寶年間唐朝的這個961萬餘戶還不包括天寶年間唐朝存在的大量瞞報人口。算上瞞報人口,按照實際人口算,唐朝人口頂峰時的人口遠超過隋朝人口頂峰時的人口。)

《通典》記載唐朝天寶年間的戶數人口數時提到當時有嚴重的瞞報少報現象,認為當時至少有1300萬-1400萬戶。

《通典》記載唐朝天寶年間「所在隱漏之甚也……大唐百三十餘年中,雖時起兵戎,都不至減耗,而浮浪日眾,版圖不收。若比量漢時,實合有加數,約計天下人戶少猶可有千三四百萬矣。」

而《中國人口史》等相關書籍、歷史學家考證出的唐朝天寶十三年的實際戶數與人口數,比《舊唐書》《資治通鑒》記載的唐朝天寶十三年的戶數與人口數,還要多很多。

歷史學家凍國棟《中國人口史》考證認為,唐朝天寶十三年時,有約1430萬到1540萬戶,約7475萬到8050萬人。

(還有其他歷史學家考證的唐朝頂峰人口數據更多的,例如根據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考證,唐朝人口峰值在755年前後,在8000萬至9000萬人之間。 (第159頁。) 《中國人口發展史》第151頁,還提到了以下兩位學者的觀點: 現代學者陳旭麓,唐朝人口峰值:9254萬人。 日本的現代學者日野開三郎,唐朝人口最高峰:2000萬戶,1.4億人。 這裡暫且不採用「9254萬人」「2000萬戶,1.4億人」 這兩個數據。 )

凍國棟在研究隋唐人口方面是權威級別的歷史學家。他對數據的處理是有大量史料證據支持其處理方式的,他考證眾多史料證明的人口。 這裡採用 凍國棟《中國人口史》考證史料證明的數據,唐朝天寶十三年時,有約1430萬到1540萬戶,約7475萬到8050萬人。

李淵李世民起兵時,只有太原一地。但是,之後李淵李世民唐朝擊敗眾多強敵,擴張佔據了中原、南方等地,還擴張佔據了龐大的外圍疆域。

實際上,北周留給隋朝的疆域與人口,遠多於隋朝留下的疆域與人口。而唐朝打敗眾多內外敵人,經過擴張,疆域遠超過隋朝,後來經過發展,唐朝的人口、經濟等方面也遠超過了隋朝。

接下來看被某些人吹上天的隋煬帝楊廣的功績實際是怎麼回事

--------------------------------------------------------------------------------------------------------------------------

--------------------------------------------------------------------------------------------------------------------------

在打擊突厥方面,楊廣不但沒有功績,反而造成大亂以及突厥崛起極端強盛。

北周時期突厥室點密西征,實質上西突厥已經形成並割據行政,突厥實質分裂。之後是隋文帝、長孫晟、楊素搞垮突厥。

而楊廣出征對突厥作戰的結果是沒有任何殺獲就返回了。

隋文帝時期,突厥入寇,楊廣率軍出征,卻沒有什麼斬獲就返回了。《隋書》記載的楊廣「後數載,突厥寇邊,復為行軍元帥,出靈武,無虜而還」,沒有任何殺獲就返回。

《隋書》評價長孫晟:「晟體資英武,兼包奇略,因機制變,懷彼戎夷。傾巢盡落,屈膝稽顙,塞垣絕鳴鏑之旅,渭橋有單于之拜」,評價楊素:「摧驍騎於龍庭,匈奴遠遁」……而楊廣的「無虜而還」太可憐了點吧。

不過畢竟比後來楊廣被突厥圍在雁門以及楊廣造成隋末大亂突厥再次崛起強盛好。

隋煬帝楊廣前期對突厥特別優待,高熲認為這樣厚待突厥會導致將來突厥為患,結果楊廣反而把高熲殺了。後來突厥果然崛起為患。

《隋書》:「八月,始畢率其種落入寇,圍帝於雁門。」

「隋末亂離,中國人歸之者無數,遂大強盛,勢陵中夏。迎蕭皇后,置於定襄。薛舉、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梁師都、李軌、高開道之徒,雖僭尊號,皆北面稱臣,受其可汗之號。使者往來,相望於道也。」

《隋書·卷五十九·列傳第二十四》:「有遺腹子政道,與蕭後同入突厥,處羅可汗號為隋王。」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上:「隋大業之亂,始畢可汗咄吉嗣立,華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役屬,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倔起虎視,悉臣尊之。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

隋煬帝楊廣與突厥的最終結果是,突厥一度圍楊廣於雁門,楊廣脫險之後,至死沒報此仇,至死也沒能削弱突厥;楊廣造成隋末嚴重大亂,而突厥崛起達到「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極盛程度,不僅擁有西域到東北的廣大疆域,而且還把河西、隴右、陝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等地納入勢力範圍,突厥可汗還想效仿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楊廣對此無可奈何,反而在江都醉生夢死。

隋煬帝楊廣死後,隋朝蕭後與楊政道去了突厥,楊政道被突厥立為隋王,這個「隋」反而完全成了突厥的傀儡政權。

--------------------------------------------------------------------------------------------------------------------------

在滅陳統一方面,主要功勞是北周以及隋朝文帝的。北周已經統一了大部分,還留下豐厚人力物力國力,而剩下的割據勢力陳軍事弱小,北周后期已經有統一之勢。

隋朝文帝楊堅接手北周留下的豐厚遺產(龐大疆域、大量人力物力、強大國家),滅陳時,後有一代雄主楊堅指揮,中有三軍諮稟皆取斷於高熲(真正指揮全軍的是高熲),前有賀若弼和韓擒虎等名將真正在前線作戰,楊廣幾乎只是個掛名的。而隨後的平叛以及安定南方則主要是楊素的作用。

滅陳,真正指揮軍隊的是高熲,三軍諮稟,皆取斷於高熲。《隋書》:「以熲為元帥長史,三軍諮稟,皆取斷於熲。」 楊素給隋文帝進取陳之計,《隋書》:「上方圖江表,先是,素數進取陳之計。」 《隋書》記載,隋文帝下詔認為平定南方、統一是韓擒虎、賀若弼的功績,「此二公者,深謀大略,東南逋寇,朕本委之,靜地恤民,悉如朕意……平定江表,二人之力也。」又下優詔於韓擒虎、賀若弼曰:「申國威於萬里,宣朝化於一隅,使東南之民俱出湯火,數百年寇旬日廓清,專是公之功也……」《隋書》:「高祖爰應千齡,將一函夏。賀若弼慷慨,申必取之長策,韓擒奮發,賈餘勇以爭先,勢甚疾雷,鋒逾駭電……考之人謀,實二臣之力。」

可見,滅陳並統一,真正的功績屬於楊堅、高熲、賀若弼、韓擒虎,以及留下豐厚實力與統一之勢的北周。

而隋煬帝楊廣正是破壞了統一,留下嚴重分裂的局面。 看隋煬帝留下的是什麼,不是統一的「中國」,不是弱小的突厥。隋煬帝接手了外無強敵、內部人口眾多貯備雄厚的、強大的、狀況良好的王朝,留下的卻是破壞嚴重的隋末爛攤子與惡劣局勢、內部嚴重分裂內戰、外部有極其強大「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外敵突厥,突厥把河西、隴右、陝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等地納入勢力範圍,突厥可汗還要效仿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突厥還曾一度把隋煬帝圍在雁門,隋煬帝脫險後至死沒報此仇,沒解決這些嚴重問題。

--------------------------------------------------------------------------------------------------------------------------

隋煬帝征高句麗,既用北方士兵,也用南方士兵。

《資治通鑒》記載:

「先是,詔總征天下之兵,無問遠近,俱會於涿。」

「五月,敕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車五萬乘送高陽,供載衣甲幔幕,令兵士自挽之,發河南、北民夫以供軍須。秋,七月,發江、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至涿郡,舳艫相次千餘里,載兵甲及攻取之具,往還在道常數十萬人,填咽於道,晝夜不絕,死者相枕,臭穢盈路,天下騷動。」

「四方兵皆集涿郡」

「詔征天下兵集涿郡。」

隋煬帝征高句麗所用的各地士兵、民夫死亡率很高,物資也大量損失。即使南方士兵的損失、死亡率也很高,一征高句麗南方士兵「死亡太半,骸骨不歸」(太半,是三分之二,裴駰 集解引 韋昭 曰:「凡數三分有二為太半,一為少半。「)。

《隋書 列傳第三十五》:

會帝復征遼東,徵兵吳會,士卒皆相謂曰 :「去年吾輩父兄從帝征者,當全盛之時,猶死亡太半,骸骨不歸;今天下已罷敝,是行也,吾屬其無遺類矣 。」於是多有亡散,郡縣捕之急。

隋朝很多大型倉庫里的糧食財物武器等大量物資被隋煬帝隋朝運到高句麗,之後隋煬帝征高句麗失敗,這巨額物資丟給了高句麗。

--------------------------------------------------------------------------------------------------------------------------

某些人說隋煬帝打擊門閥貴族階層,這說法實在是錯的嚴重。

隋朝那所謂的「科舉」既沒有做到允許平民「投牒自進」參加,也沒有考試黜落法,沒有打擊門閥貴族階層的作用。與之前相比,隋朝沒有增加削弱門閥貴族的作用,更沒有為寒門開闢新的仕途通道。 而唐朝做到了允許平民「投牒自進」參加,而且有考試黜落法,為寒門開闢了新的仕途通道。

看隋朝楊堅、楊廣的詔書,仍然是讓五品以上官員推薦人,沒有允許平民「投牒自進」參加,並不具備科舉的本質與主要特點,反而在實質上仍然是察舉制(如果隋朝這算是科舉的話,那麼早在漢朝就已經有科舉了)。

【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投牒自進」和考試黜落法雖然在南北朝後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現卻在唐朝。隋代儘管廢除了九品中正制,但實行的實質卻仍然是察舉制,具體見研究過科舉制的歷史學家何忠禮的《科舉制起源辨析———兼論進士科首創於唐》、金錚 的《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 。

隋煬帝打高句麗損失的,是國家與百姓的兵與民夫。而不是門閥貴族的私兵。

北周武帝宇文邕的改革將府兵以及地方豪強大族所控制的農民改為直接為朝廷所掌握。楊堅接手北周,早在開皇初年,隋文帝就已經把府兵收歸國家與皇帝了。門閥貴族已無力顛覆隋朝。而且隋煬帝征高句麗,用的是國家與百姓的府兵,還從百姓里徵募更多的軍隊與民夫。

隋煬帝打高句麗,絕不是為了消耗門閥貴族的實力。隋煬帝打高句麗,消耗、損害的是國家與平民百姓。

事實上楊廣仍然重用貴族階層。隋煬帝重用宇文化及、周護、韋匡伯、侯莫陳毅、豆盧寔等等很多貴族。

隋煬帝自己就是關隴貴族門閥出身,家裡的親戚也是各種貴族,母家、姑父家、姨夫家、姐夫家、女婿家、兒媳家,全是貴族……

楊義臣、宇文述在征遼中慘敗,卻沒有被楊廣嚴懲,而只是被免除官職或爵位,而且不久就恢復了官職與爵位,楊義臣甚至進位左光祿大夫。楊廣如此庇護,何談得罪、打擊貴族階層?

隋煬帝的猜忌導致楊玄感造反,仍然是貴族內鬥,不是貴族階層反對隋煬帝。還有那麼多貴族站在隋煬帝這邊呢。

楊廣整治某些貴族,仍然是很多朝代都有過的貴族間內鬥,遠遠沒有到得罪、打擊貴族階層的程度,更不是打擊關隴集團這個整體這個階層。

如果這算是打擊關隴集團,那麼按這荒謬邏輯乾隆殺過一些旗人貴族就能被說成是乾隆打擊整個旗人集團了。可見那打擊消耗關隴集團的說法多麼荒謬。

貴族之間內鬥,某些人就不要意淫那是楊廣為了寒門打擊貴族階層了。

隋朝被隋煬帝折騰的大亂了,關隴集團的重要人物蘇威仍然忠心耿耿地勸隋煬帝返回京師「深根固本,為社稷之計」。

何況,關隴集團 這個概念,只是學術界部分人提出的,學術界仍然有部分人不認可這個概念。即使學術界里認可這個概念的部分人里,還有認為 關隴集團 在隋文帝時期就解體了、退出歷史舞台了(例如歷史學家雷依群)。

隋煬帝征高句麗,損失最重的平民百姓,最先被逼的起義的也是平民百姓。

所謂隋煬帝征高句麗是為了打擊門閥階層,本身就很可笑。 隋煬帝這動搖國本徵高句麗,平民百姓受到最大的損害,然後,如果勝了,那麼貴族門閥優先分戰功獲得更大的利益,如果敗了,貴族門閥優先撤退,國家與百姓遭受最大損失,受到打擊的是國家與廣大百姓。隋煬帝雖然是暴君加昏君,但還不會**到為了打擊門閥貴族階層而就去動搖國本徵高句麗。

--------------------------------------------------------------------------------------------------------------------------

北周、隋朝文帝幾代人留下了強大國力、豐厚人力物力,而接手這些豐厚遺產的楊廣修的東都洛陽卻「無外城,僅有短垣而已」,後來武則天時期才修了外城。

《資治通鑒》:「 (長壽元年壬辰,公元六九二年)  初,隋煬帝作東都,無外城,僅有短垣而已,至是,鳳閣侍郎李昭德始築之。

--------------------------------------------------------------------------------------------------------------------------

關於大運河, 大運河的絕大部分功績不是隋朝楊廣的。 大運河能造福後人、造福千秋,那是數千年來從春秋到清朝眾多王朝修運河、疏浚整修運河的功勞。

(那些拿詩詞里一些誇張的描寫去吹楊廣與運河的,就省省吧,詩詞里的誇張的描寫不能當真。)

隋朝楊廣那所謂的開隋唐大運河實際做的幾乎都是靠北周留下的豐厚人力物力去疏浚從春秋到南北朝眾多王朝已經開鑿留下的舊河道。在對大運河的開鑿疏浚整修方面,隋朝楊廣時期做的遠不如唐、北宋長期做的多。何況唐、北宋時靠自己發展的人力物力做的,而隋朝楊廣是靠北周留下的人力物力做的。

首先,分清元朝京杭大運河與隋唐大運河,用到現代的是元朝京杭大運河,而不是隋唐大運河。

其次,隋唐大運河的河道幾乎都是春秋到南北朝眾多王朝已經開鑿留下的。隋文帝的廣通渠(又稱富民渠、永濟渠)實際上是對漢代開鑿留下的槽渠的疏浚,隋文帝還用了吳國邗溝故道;隋煬帝山陽瀆是疏浚東漢邗溝;江南運河是疏浚吳國所開運河、秦丹徒運河等、漢朝以及六朝所開運河等;通濟渠是疏浚陽渠故道、汴渠故道(此外還用了黃河天然河道);永濟渠是疏浚屯氏古瀆、曹操等開的白溝等(此外還用了沁水清水等天然河道)。 楊廣修的隋唐大運河的河道幾乎都是從春秋到南北朝眾多王朝開鑿留下的運河河道,而元朝修京杭大運河的大部分河道不是隋朝大運河的河道。

最後,隋唐大運河在隋煬帝時期就已經開始湮塞,之後的唐、後周、北宋經常開鑿疏浚整治才能令隋唐大運河可以繼續使用,失去這些王朝的開鑿疏浚整治之後,隋唐大運河很快湮塞了。南宋時隋唐大運河的一些河道湮塞的幾乎與岸平齊,「幾與岸平……亦有作屋其上」。

元朝開鑿京杭大運河,明清也經常疏浚整修大運河保證其使用。大運河能造福千年,那是從春秋到清朝幾千年來眾多王朝修運河的功勞。

隋煬帝楊廣靠著北周留下的豐厚人力物力,去疏浚從春秋到南北朝眾多王朝開鑿留下的大量運河河道,才修了隋唐大運河,結果還經常湮塞。隋煬帝時期隋唐大運河已經開始湮塞。後來,唐、後周、北宋要經常疏浚、整修隋唐大運河(疏浚,包括且不限於開挖、擴寬、挖深河道),才能令隋唐大運河可以繼續使用。如果沒有及時疏浚、整修隋唐大運河,隋唐大運河的河道甚至會湮塞的幾乎與岸平齊,「幾與岸平……亦有作屋其上」。

根據曾長期研究古代地理與河道、專門研究過這一問題的岑仲勉的成果,不應過度推崇、過分高估隋煬帝修運河。在隋煬帝之前,許多王朝已經修過大運河的很多部分,在隋煬帝之後,唐朝宋朝等須時常疏浚,才能利用。(疏浚,包括且不限於開挖、擴寬、挖深河道。)

唐、後周、北宋經常開鑿疏浚整修隋唐大運河,才使隋唐大運河可以繼續使用。如果沒有這些王朝的努力,隋唐大運河很快就會湮塞的無法使用,隋唐大運河很多部分甚至會堙塞成平地。

隋唐大運河需要非常頻繁的疏浚整治,

唐朝曾每年疏浚整修隋唐大運河。《舊唐書》列傳第七十三記載 唐朝「河、汴有初,不修則毀淀,故每年正月發近縣丁男,塞長茭,決沮淤……」

唐朝長期經常疏浚整修大運河,而且唐朝還開鑿了大運河的部分河道。

當宋金對立時,隋唐大運河在淮河以北的水道缺乏及時的開鑿疏浚整修,結果完全堙塞,車馬道路,或給人蓋房居住,有些地方甚至幾乎與岸平齊。

樓鑰在宋孝宗乾道年間(1165—1174)出使金國的時候,在路上曾親眼看見淮河以北運河水道荒廢的情形。他的《北行日錄》卷上云:三日甲申,……宿宿州。自離泗州循汴而行,至此河益堙塞,幾與岸平。車馬皆由其中,亦有作屋其上。

--------------------------------------------------------------------------------------------------------------------------

科舉,

科舉萌發於南北朝時期,科舉真正成型是在唐朝。

至於科舉的開創,史學界不乏否認隋煬帝開創科舉、或否認隋朝開創科舉的。

俞大綱對隋置進士科一條頗有疑義,同時反礹對以進士科設科年代作為科舉制礹度開始的時間。他說:「若謂察舉對策之法,已為完形之考礹試製礹度,則當上溯兩漢為權輿,若謂朝礹廷,開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試,始可謂完形之考礹試製礹度,則當以唐為始,不可謂肇基於隋,確定於唐矣。」 明顯地傾向於唐代說,並首先提出士人「投牒自試」是科舉制礹度起源的主要標誌這一極有價值的見解。唐長孺提出了與俞大綱相似的看法,他認為唐代科舉制礹度的重要特點在於是否「准許懷牒自試」,而南北朝後期,已出現士人「懷牒自試」的個例,反映了當時科舉制礹度正在萌芽之中。進入80年代,有學者著文指出:要確定科舉制礹度起源於何時,首先要把握住它區別於其他選礹舉制礹度的特殊本質,也就是解決什麼是科舉的問題。何忠禮在《科舉制起源辨析——兼論進士科首創於唐》一文中提出,考察整個封礹建社礹會的科舉制礹度,基本上可以概括出這樣三個特點:「第一,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應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第二,『一切以程文為去留』, 換言之,舉人及第或黜落必須通礹過嚴格的考校才能決定,第三,以進士科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試。」並通礹過多方面的論證,認為上述特點中的「投牒自進」和考礹試黜落法雖然在南北朝後期已露礹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現卻在唐代,隋代儘管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實行的仍然是察舉制,至於史書所載隋代已有進士科的說法,也查無實據,因此,科舉制礹度正式形成的時間不是在隋代而是在唐代,至於將科舉制單純理解為分科取士之義,也不盡全面,因為分科取士僅僅是北宋熙寧變法以前之事,此後至元、明、清三代,科舉獨存進士科,就不存在分科取士的問題。

金錚在《科舉制礹度與中礹國文化》一書中重申了何忠禮關於科舉制礹度三個特點的看法,他列舉事實,重申:「科舉制礹度的正式產生是在唐代(而且在唐代尚有一個發展過程),而不是隋代。」也有人提出了漢代初創說。《歷礹史研究》1990年5期刊登了徐連達、樓勁的《漢唐科舉異同論》一文,他們依據漢、唐兩代的選礹舉都有分科取士和考礹試的情況,提出「漢代實為科舉的初創期,唐代則系其完成期」的主張,其具體理由是:「(一)在科目體礹系、組礹織步驟、考礹試環節三大要素上,漢代的察舉與唐代的科舉基本一致、故察舉、科舉、一也!皆朝礹廷統礹一部署下以按科舉士、考礹試進用為特徵的官僚選拔制礹度。(二) 與漢制相較,唐制以懷牒自投,舉、選相分、科舉與學校的緊密結合三端為重大的發展。但其在漢與明清科舉間承上啟下,從屬於按科舉士、 考礹試進用之制發展的總過程。(三)漢、唐科舉皆在不斷完善之中,科舉諸要素在漢代只是粗具,魏晉時期此制雖保持著發展的脈絡,卻在士人和軍人集礹團的雙重影響下處於低潮,故漢代實為科舉的初創期,唐代則系其完善期。」主張漢代初創說者,在國內似乎只是少數,但在國外學者中卻不乏其人,如Wolfrom Eberhard)在《傳統中礹國的社礹會階層流動》一文中,就有「從漢代下至1904年的科舉制」的說法。 另一方面,認為進士科創立於隋的學者,有認為是隋文帝時創的,有認為是隋煬帝時創的。對進士科創立於隋的時間岑仲勉《鑒隋唐紀比事質疑》、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的研究》和吳宗國《唐代科舉制礹度研究》都主張在開皇七年。韓國磐《關於科舉制礹度創置的兩點小考》根據《舊唐書.房玄齡傳》載房玄齡「年十八,本州舉進士」的時間推算,認為「進士科必須是在開皇十五或十六年時已經出現」。《中礹國官制通史》的作者說,開皇三年到十八年隋政礹府頒布一系列舉人詔令,「這是隋代礹開科取士的開始」。而卓遵宏《唐代進士與政礹治》在全面比較諸說後,做結論謂:「衡諸眾說,應以開皇七年之說較可信。」 此外,何忠禮《科舉制起源辨析——兼論進士科首創於唐》否認隋代有進士和進士科之說,他的理由亦有二:一是遍考《隋書》和隋代文獻,雖然記載了開皇和大業中所舉的眾多科名,卻未見進士科之名,也未見進士科考礹試之實;二是在唐、五代文獻中所載隋進士有房玄齡、溫彥博、侯君素、孫伏伽、張損之、楊纂等6人,可是經過考證、除楊纂的進士身份,因文獻闕如,無從查考外,其餘5人不是查無實據,就是以時制比附古制,將隋代以秀才、明經科察舉為官,比附成進士科登第,唐代雖有進士科開創於隋的記載,但也有進士科開創於唐的記載,所以他認為隋代實行的仍是察舉制,進士科也起源於唐。

--------------------------------------------------------------------------------------------------------------------------

如果把隋煬帝的「擴張」當歷史功績,那麼問題就更大了。 看隋煬帝的擴張成果是否留給了下一任君主。

實際上, 隋煬帝楊廣實際是丟失了大片疆域。 隋煬帝造成隋末大亂,隋煬帝不僅把開拓的疆土丟了,還把北周留下的疆土也丟了很多,還造成中原王朝嚴重分裂、嚴重被削弱。

隋煬帝擊敗吐谷渾,耗費巨大,當時隋朝已經有大批百姓窮困。而且,隋煬帝設的那幾個郡,除了極短暫的控制最小的、最東邊的河源郡以外,其他幾個郡沒有被隋朝控制。隋煬帝派伏順去管理餘眾,才到西平,就不能前進到達,不得不返回了,而附近設的幾個郡竟然沒反應。不久,吐谷渾返回故地,並且進攻隋朝河右,隋朝郡縣卻防禦不了。

《資治通鑒》大業五年:自西京諸縣及西北諸郡,皆轉輸塞外,每歲鉅億萬計;經途險遠及遇寇鈔,人畜死亡不達者,郡縣皆征破其家。由是百姓失業,西方先困矣。

《隋書 列傳第四十八》:帝立順為主,送出玉門,令統餘眾,以其大寶王尼洛周為輔。至西平,其部下殺洛周,順不果入而還。大業末,天下大亂,伏允復其故地,屢寇河右,郡縣不能御焉。

隋煬帝導致隋末大亂,而契丹、突厥、吐谷渾、高昌等等眾多國家與勢力再次與中原為敵。

漢朝早就控制過甘肅、青海、新疆,漢朝曾在青海設置郡縣。

隋煬帝開拓的地區,並非前無古人。而且隋煬帝開拓的範圍原小於漢朝、唐朝開拓的。隋對青海、西域的控制也只是控制青海、西域最東邊的很小一部分。而且隋煬帝僅僅控幉制這些地區很短的幾年,就丟失了。

漢朝、唐朝對甘肅、青海、新疆等地的控制範圍與控制時間,都遠遠超過隋煬帝、隋朝。

隋煬帝留下的突厥極其強大,曾把隋煬帝圍在雁門,後來隋煬帝脫險後至死也沒能報此仇。隋煬帝搞的天幉下幉大幉亂,外族不再服幉從。隋煬帝留下的突厥,是極其強大的,「戎狄熾強,古未有也」,隋末突厥不僅佔據從西域到東北的廣大疆域,還把河西、隴右、山西北部、陝西北部、河北等地納入勢力範圍,突厥可汗還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

唐朝打敗突厥、生擒頡利可汗,然後打服薛延陀,北疆才比較安定,隋煬帝對此無功,反而有過。

隋煬帝楊廣一征高句麗時,楊廣的錯誤指揮導致慘敗。楊廣下達了錯誤命令,導致諸將奉旨不敢赴機,食盡師老,轉輸不繼,諸軍多敗績,隋朝大軍損失慘重,損失的隋軍超過34萬(來護兒之敗,隋軍精甲4萬損失慘重,士卒還者不過數千人;宇文述九軍之敗,30萬5千隋軍,只有2700人逃回,物資儲備兵器軍械巨以萬計,也丟失殆盡。這還沒算損失的民夫,以及之前數次大戰損失的隋軍),隋朝民夫、糧草兵器資儲也大量損失。百姓被隋煬帝的殘幉暴征斂與統幉治逼的沒活路,紛紛起幉義,王薄、豆子頏、竇建德等百姓農民起義蜂起,不可勝數,攻陷城邑……

《隋書》:「大業七年,帝將討元之罪,車駕渡遼水,上營於遼東城,分道出師,各頓兵於其城下。高麗率兵出拒,戰多不利,於是皆嬰城固櫼守。帝令諸軍攻之,又敕諸將:「高麗若降者,即宜撫納,不得縱兵 。」城將陷,賊輒言請降,諸將奉旨不敢赴機,先令馳奏。比報至,賊守御亦備,隨出拒戰。如此者再三,帝不悟。由是食盡師老,轉輸不繼,諸軍多敗績,於是班師。」 《資治通鑒》大業八年:護兒不聽,簡精甲四萬,直造城下……伏兵發,護兒大敗,僅而獲免,士卒還者不過數千人。《資治通鑒》大業八年:九軍渡遼,凡三十萬五千,及還至遼東城,唯二千七百人,資儲器械巨萬計,失亡盪盡。

隋煬帝楊廣二征高句麗時,後方楊玄感起事,隋煬帝密召諸將,密令撤軍。隋軍留下的軍資、器械、攻具積如丘山,營壘、帳幕、案堵不動,皆棄之而去,全被高句麗繳獲。楊玄感這貴幉族造幉反,卻被隋煬帝迅速剿滅了,貴幉族門閥無力動搖隋煬帝的統幉治。

隋煬帝三征高句麗時,隋朝國內已經大亂,高句麗王表面上遣使請降,囚禁並送回之前投奔高句麗斛斯政,但是高句麗仍然不放還俘獲的大量隋人。後來中原人到高句麗,還看到大量當年被高句麗俘獲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

隋煬帝下令征高句麗王入朝,高句麗王卻沒有來。隋煬帝下令將帥嚴裝,準備再次征討高句麗,但最後沒有成行。

隋煬帝對高句麗的數次戰爭,使隋朝大量軍隊與百姓喪生,損失了巨額物資,還擾亂了正常生產秩序、破壞了隋朝的經濟。過度殘暴征斂逼的隋朝中原與南方各地百姓農民沒有活路,中原與南方各地百姓農民不得不紛紛起義。愈演愈烈的農民起幉義竇建德、瓦崗軍、杜伏威輔公祏等等屢次消滅隋軍主力,使隋朝統幉治崩潰、名存實亡。

隋朝楊廣三征高句麗,楊廣的錯誤指揮導致華夏損失慘重,嚴重削弱了華夏,華夏大亂,而高句麗還在,還俘獲大量隋人不放還。後來中原人到高句麗,還看到大量當年被高句麗俘獲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

不是說征高句麗不對,而是要看征高句麗的方式。隋煬帝楊廣這樣征高句麗,對華夏的破壞遠大於對高句麗的破壞,對後世征高句麗反而有不利影響。

--------------------------------------------------------------------------------------------------------------------------

--------------------------------------------------------------------------------------------------------------------------

說到征高句麗,或許有人會說唐太宗也征高句麗。但是,唐太宗征高句麗與隋朝楊廣徵高句麗的區別大了。唐太宗征高句麗,唐軍戰果遠大於損失,有利於之後征高句麗、滅高句麗。

高句麗是個強國,但是仍然被唐太宗打敗了,仍然被唐高宗攻滅了。唐太宗親征高句麗,唐軍消滅大量高句麗軍,攻破高句麗10座城,而唐軍的損失極小,無論在作戰中還是在撤軍的時候,唐軍的損失都極小。只是因為唐太宗在對外事務方面對自己的要求特別高,才因為沒有滅了高句麗而說沒成功。唐太宗是因為沒有攻滅高句麗而後悔。 唐太宗已經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高句麗。而且唐太宗征高句麗,唐軍戰果遠大於損失,有利於之後征高句麗、滅高句麗。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的戰果與損失,《資治通鑒》:貞觀十九年……凡征高麗(高句麗),拔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岩、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城,徙遼、蓋、岩三州戶口入中國者七萬人。新城、建安、駐蹕三大戰,斬首四萬餘級,戰士死者幾二千人,戰馬死者什七、八。《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五:「始行,士十萬,馬萬匹;逮還,物故裁千餘,馬死十八。船師七萬,物故亦數百。」

可見,唐太宗親征高句麗,唐軍總損失接近2000人,戰馬死了八千匹,但是唐軍打下高句麗10座城,遷7萬人入中國,還斬首4萬多級(通常殺敵數遠多於斬首數,例如平壤之戰明軍斬首就八百、但是小西第一軍損失卻超過1萬),唐軍還繳獲大量馬、牛、裝備、物資。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時,唐軍是多次勝利,其中單是擊敗高延壽高惠真的那次勝利,唐軍不僅消滅大量高句麗軍,還繳獲馬5萬匹,牛5萬頭,鐵甲萬領,以及其他大量裝備。)

(唐軍擊敗高句麗的高延壽高惠真15萬軍隊的那次,唐軍是以少打多還做到了包圍敵軍(古代其他頂級將領也有幾個做到以少打多包圍敵軍的),並取得大勝,高延壽高惠真率餘眾依山自固,沒有退路,於是投降於唐軍,高延壽高惠真率領的餘眾是三萬六千多人,這是之前高延壽高惠真15萬軍隊被唐軍包圍並打的慘敗之後的餘眾,這之間少了的那11萬多軍隊大部分是被唐軍消滅了,唐軍在這一戰消滅的敵軍遠超過2萬數倍,還有三萬六千多敵軍投降於唐軍。唐軍還繳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萬領,以及大量其他裝備。)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五:高麗(高句麗)北部傉薩高延壽、南部傉薩高惠真引兵及靺鞨眾十五萬來援……帝夜召諸將,使李勣率步騎萬五千陣西嶺當賊,長孫無忌、牛進達精兵萬人出虜背狹谷,帝以騎四千偃幟趨虜北山上,令諸軍曰:"聞鼓聲而縱。"……帝望無忌軍塵上,命鼓角作,兵幟四合,虜惶惑,將分兵御之,眾已囂。勣以步槊擊敗之,無忌乘其後,帝自山馳下,虜大亂,斬首二萬級。延壽收餘眾負山自固,無忌、勣合圍之,徹川梁,斷歸路……延壽等度勢窮,即舉眾降。入轅門,膝而前,拜手請命……獲馬牛十萬,明光鎧萬領。高麗震駭,後黃、銀二城自拔去,數百里無舍煙。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紀十四:高麗(高句麗)北部耨薩延壽、惠真帥高麗、靺鞨兵十五萬救安市……上夜召文武計事,命李世勣將步騎萬五千陳於西嶺;長孫無忌將精兵萬一千為奇兵,自山北出於狹谷以沖其後。上自將步騎四千,挾鼓角,偃旗幟,登北山上,敕諸軍聞鼓角齊出奮擊……上望見無忌軍塵起,命作鼓角,舉旗幟,諸軍鼓噪並進,延壽等大懼,欲分兵御之,而其陳已亂……龍門人薛仁貴著奇服,大呼陷陳,所向無敵;高麗兵披靡,大軍乘之,高麗兵大潰,斬首二萬餘級……延壽等將餘眾依山自固,上命諸軍圍之,長孫無忌悉撤橋樑,斷其歸路。己未,延壽、惠真帥其眾三萬六千八百人請降,入軍門,膝行而前,拜伏請命……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萬領,他器械稱是。高麗舉國大駭,後黃城、銀城皆自拔遁去,數百里無復人煙。)

唐太宗的退兵原因,《資治通鑒》:上以遼左早寒,草枯水凍,士馬難久留,且糧食將盡,癸未,敕班師。

之後,唐太宗派出李勣、牛進達、李海岸等征高句麗,也都取勝了。

再之後,唐高宗時期,唐朝攻滅了高句麗、百濟。

(唐太宗征高句麗,戰果遠大於損失。最後唐太宗是從容班師。班師時唐太宗還耀兵於安市城下,安市城的人皆屏跡不出,安市城主登城拜辭,唐太宗讚賞安市城主的堅守與忠誠,賜給安市城主縑百匹。之後的返迴路上,唐太宗聽說太子來了,為了儘快見到太子,唐太宗還騎馬賓士,這種情況下騎馬賓士,由此可見,在征高句麗以及班師過程中,唐太宗顯然沒有受傷。

《資治通鑒》:「上以遼左早寒,草枯水凍,士馬難久留,且糧食將盡,癸未,敕班師。先拔遼、蓋二州戶口渡遼,乃耀兵於安市城下而旋,城中皆屏跡不出。城主登城拜辭,上嘉其固守,賜縑百匹,以勵事君。命李世勣、江夏王道宗將步騎四萬為殿……」「丙辰,上聞太子奉迎將至,從飛騎三千人馳入臨渝關,道逢太子」。

而那些說唐太宗在征高句麗時受傷被射瞎一隻眼的說法是近代朝鮮半島小說偽造出的謠言,之前的古代漢人史料、朝鮮半島史料里都沒有這事。)

-----------------------------------------------------------------------------------------------------

李世民征高句麗的時候,百姓是踴躍參軍的。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七 唐紀十三 記載 李世民征高句麗時,「朕今征高麗,皆取願行者,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從軍者,皆憤嘆鬱邑」,「有不預征名,自願以私裝從軍,動以千討,皆曰:「不求縣官勛賞,惟願效死遼東!」上不許」。

楊廣動用的軍隊(軍人與民夫)數量過度龐大,楊廣時期徭役賦稅過度沉重,必然導致百姓採取極端手段避征役,即「煬帝無道,失人已久,遼東之役,人皆斷手足以避征役」。 相比而言,李世民征高句麗時用的軍隊(軍人與民夫)很少,負擔輕的多,而且李世民是只讓願意出征的人參加,「皆取願行者,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從軍者,皆憤嘆鬱邑」。

按照史料記載的楊廣、李世民征高句麗分別動用的人數,楊廣動用的人數是李世民動用的人數的數十倍。

李世民動用的軍隊遠少於楊廣,但戰果遠好於楊廣。楊廣是慘敗。而李世民是大勝。平民作為軍人、民夫跟著楊廣出征,結果是大部分死亡,而且倖存者也得不到多少好處;平民作為軍人、民夫在李世民時期出征,結果是死的人極少,戰果卻很大,出征者能得到很多好處(官爵 或 財物),而且李世民給從軍者的補助、賞賜也很多。

兩者之間的巨大差別自然導致隋煬帝楊廣時出現很多人自殘手足避役,「煬帝無道,失人已久,遼東之役,人皆斷手足以避征役」 ,而李世民征高句麗時 很多人踴躍參軍,「皆取願行者,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從軍者,皆憤嘆鬱邑」……

唐太宗時期沒有百姓農民起義,只有少量獠人造反,但是獠人造反並不是百姓農民起義,而是被征服民族造反,而且唐太宗時期很快平定了獠人造反。 蜀人出錢造船導致蜀人生活困難,唐太宗知道之後,立即下令改成官方代替蜀人出錢造船。

李世民時期徭役沒有導致百姓自砍手腳避役。根本就沒有史料證明「李世民時期徭役導致百姓自砍手腳避役」。只有一條立法,記載的是 因為隋朝徭役繁重 導致百姓出現自殘手腳避役的習俗,流傳下來,所以立法禁止自殘手腳避役。 這說的很清楚,是隋朝徭役繁重導致 百姓出現自殘手腳避役 的習俗,這種習俗留存到離隋朝那麼近的貞觀年間 ,這是隋朝的歷史殘留。李世民時期徭役並不繁重。否則就隋朝楊廣留下的那爛攤子,再徭役繁重早就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了。但是李世民時期沒有農民起義,更沒有大規模農民起義。

唐朝李世民時期出現用和雇,唐朝官方出錢去僱用人員從事勞動。

-----------------------------------------------------------------------------------------------------

有荒謬謠言說唐朝吃了隋朝存糧幾十年。 但事實上,北周、隋朝那大批糧食、財物,早就被隋煬帝大量消耗(隋朝多個大型糧倉與倉庫的糧食與物資被隋煬帝運到高句麗、又因為隋軍的失敗而被丟在了高句麗),在隋煬帝後期就已經沒剩下多少了。唐朝吃的主要是唐朝人生產的糧食,唐朝依靠的是唐朝人生產的糧食。

隋煬帝後期隋朝自己都「百姓疲勞,府藏空竭」「國用不足,並貸社倉之物,以充官費,故至末塗,無以支給」了。 《隋書》列傳第三十記載,隋朝大業十二年,「百姓疲勞,府藏空竭……」《舊唐書·食貨志》:及大業中年,國用不足,並貸社倉之物,以充官費,故至末塗,無以支給。

戰亂、火災等等,能輕易毀掉巨額的糧食與財物。隋朝的糧倉,儲存的再多,經歷隋煬帝消耗、以及隋煬帝造成的大亂的破壞與消耗,留給唐朝與李世民的能有多少呢?馬周的一段話造成了誤解。有人提到「貞觀十一年,監察御史馬周對唐太宗李世民說:「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有人藉此說「隋朝已滅亡了20年,隋文帝已經死了33年,可那時的糧食布帛還未用完。」 實際這是錯誤的。是馬周搞錯了原因。其實,早在李淵進西京(長安)想用西京府庫的東西賞賜功臣時,西京府庫的東西就不夠用了,李淵另用其他辦法獲得物資。

《資治通鑒》第一百八十四卷:「淵傾府庫以賜勛人,國用不足,右光祿大夫劉世龍獻策,以為『今義師數萬,並在京師,樵蘇貴而布帛賤;請伐六街及苑中樹為樵,以易布帛,可得數十萬匹。』淵從之。」

何況,根據《隋書》列傳第三十也記載,大業十二年時隋朝已經「百姓疲勞,府藏空竭」。根據《舊唐書·食貨志》記載,大業中年隋朝就已經「國用不足」、大業末年隋朝已經「無以支給」。

實際上,早在李淵進西京(長安)用西京府庫的東西賞賜功臣時,西京府庫的東西就不夠用了,李淵另用其他辦法獲得了物資。而馬周所說的西京府庫存的東西「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馬周自己搞錯了原因,而真實原因是李淵、李世民往西京府庫里存東西,才能使其「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並非是靠隋朝儲備。而洛口倉、東都等地的物資,反而被唐朝的對手王世充、李密等人利用了,這對唐朝來說並不是好事。

含嘉倉大規模儲存糧食,不是在隋朝,而是在唐朝、宋朝。具體見余扶危、賀官保的《隋唐東都含嘉倉》。而考古發掘出的含嘉倉一個糧窖還留有已經炭化的穀子50萬斤,這些穀子是宋朝存進去的,並非隋朝存進去的。含嘉倉大規模儲存糧食,不是在隋朝,而是在唐朝、宋朝。可以用其他理由說隋朝的富裕與強盛,但是,用含嘉倉存糧去說「由此可見隋朝的富裕與強盛」,就錯的嚴重了。何況,隋朝的富裕強盛,早就被隋煬帝楊廣造成大亂敗壞了,沒留給唐朝。

有個荒謬謠言說隋朝存糧吃到了貞觀年間、構成貞觀之治的經濟基礎。接下來反駁這個謠言。隋文帝時號稱存的可以吃五六十年的糧食,那麼多糧食是屬於大規模儲存糧食,其正常儲存年限只有2到4年,(即使現代遠比古代先進的科技條件下,大規模儲存糧食的正常存儲年限才2到4年,見《糧食質量監管實施辦法(試行)》。隋朝儲存糧食的正常存儲年限是短於現代的),粟存的大規模儲存時間稍長,有達到9年的,接下來說明,即使放寬條件認為隋朝大規模存糧能存5年或9年,也對唐朝沒有多大幫助,更不會構成貞觀之治的經濟基礎。

隋朝時期存下的糧食主要是隋文帝存入的,而從隋煬帝開始消耗巨大的征討、工程時,就難以大規模存入糧食了,而是要大量消耗之前隋文帝存的糧食。(而隋煬帝征討得到的疆域成果也隨著隋煬帝造成的大亂很快丟失了。)所以,等到隋煬帝末期,隋朝的大量存糧已經有很大一部分被隋煬帝的征討消耗了,這也與《隋書》列傳第三十記載的隋朝」府藏空竭「相符。而剩下的糧食,部分被戰火毀掉,部分也很快被各起義軍、割據勢力消耗,即使還有剩餘,也很快就變質了。 各起義軍、割據勢力要靠亂世里百姓新收穫的糧食生存。李淵起兵後,一邊作戰擴張,另一面在關中等地這些擴張佔據的疆域上恢復農業生產、經濟生產,主要是靠自己治下的百姓生產的糧食。等到李世民的貞觀時期,吃的糧食基本是李淵武德時期生產的、以及李世民貞觀時期生產的。

某些人提出用「替換」「輪換」的方法使唐朝貞觀十幾年的時候仍然吃隋朝存糧、貞觀之治靠隋朝存糧。但是,必須滿足兩個必要條件,才有可能使這種方法成立。第一個條件:隋文帝時期存入的大量糧食,經過隋煬帝時期的消耗、隋煬帝造成的大亂的消耗與破壞,還能剩下相當多的糧食。第二個條件:隋朝末期、唐武德年間生產儲存的糧食能夠替換大量隋朝生產儲存的糧食。 這兩個條件都成立時,才有可能使「替換」「輪換」的方法成立,但是,如果第二個條件成立,就等於說,用不到隋朝鼎盛時的四分之一的人口 在天下大亂的環境下 生產儲存的糧食數量 與 隋朝強盛時多年生產儲存的糧食數量 差不多,這顯然是不成立的。(何況,退一步說,如果這是成立的,那麼就等於說人口凋敝天下大亂時都能生產儲存與隋朝強盛時多年生產儲存的糧食數量差不多的糧食,那麼隋朝存糧就更沒有意義了。)或許有人認為,既然大亂時期這些生產的糧食無法大量「替換」「輪換」隋朝存糧,那麼只「替換」「輪換」其中一小部分即可。但是這樣的話,能夠「替換」「輪換」的只是大亂時期生產的一小部分,其他的則變質,結果能「替換」「輪換」的數量只保持在大亂時期生產的那一小部分上,實際到了貞觀初期,吃的糧食就已經是唐朝武德年間生產的,而貞觀十幾年的時候,吃的糧食已經是貞觀初期生產的糧食了。 如果這也算吃隋朝存糧的話,那麼按這說法這樣輪換下去,往後,能輪換到宋、元、明、清,直到現在,往前,能輪換到北周、西魏……晉、魏蜀吳、東漢、西漢…… 按這說法,宋、元、明、清直到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成了吃唐、隋、北周、西魏……晉、魏蜀吳、東漢、西漢…… 中任何一個王朝的存糧了,可見這說法是很荒謬的。所以用這種「替換」「輪換」的方法說吃隋朝存糧是很荒謬的。

而且第一個條件是否成立都有問題,隋文帝存糧的大量糧食,經過隋煬帝的各種征討的消耗、隋煬帝造成的大亂的破壞與消耗,其中有隋末農民起義軍(如李密翟讓瓦崗軍等)、軍閥(如劉武周、梁師都、薛舉等)開倉賑濟百姓等等(這種情況的賑濟百姓往往恣民所取,導致百姓拿的糧食超過其力所能運回去的量 ,不得不將大部分糧食拋棄在路邊的荒郊野地)。經過這樣的消耗與破壞,隋文帝那龐大的存糧也沒有多少能留給唐朝了。所以第一個條件也很難成立。而第二個條件根本不成立,所以用這種「替換」「輪換」的方法仍然不能使隋朝存糧吃到貞觀年間,更無法使隋朝存糧構成貞觀之治的經濟基礎。所以 隋朝存糧吃到了貞觀年間、構成貞觀之治的經濟基礎 這說法是荒謬的謠言。

而且,實際正如前面列舉的史料所說的,大業中年隋朝就已經「國用不足」、大業末年隋朝已經「無以支給」,大業十二年時隋朝已經「百姓疲勞,府藏空竭」。

事實是楊廣已經把隋朝的大規模存糧幾乎耗盡了。沒耗盡的也早就變質了。楊廣各種擾亂社會經濟的行為導致難以生產大量糧食,導致楊廣時期隋朝不僅幾乎耗盡了存糧,而且沒有新糧食可以替換。 而唐朝吃的糧食主要是唐朝百姓生產的糧食。

--------------------------------------------------------------------------------------------------------------------------

--------------------------------------------------------------------------------------------------------------------------

隋朝楊廣時期,各種頻繁的徭役,青壯年勞動者離開了生產崗位,這是對生產力最嚴重的破壞。「耕稼失時,田疇多荒」,生產力遭到破壞。《隋書·志第十九》記載「九區之內,鸞和歲動,從行宮掖,常十萬人,所有供須,皆仰州縣。租賦之外,一切征斂,趣以周備,不顧元元」,隋朝楊廣帶著龐大的隊伍頻繁到處巡遊,給各地造成沉重負擔,隋朝不僅要徵收租賦,還要徵收租賦之外的一切東西,不顧百姓死活。《隋書·志第十九》還記載「天下死於役而家傷於財。..疆場之所傾敗,勞敝之所殂殞,雖復太半不歸,而每年興發,比屋良家之子,多赴於邊陲,分離哭泣之聲,連響於州縣。老弱耕稼,不足以救飢餒,婦工紡績,不足以贍資裝..宮觀鞠為茂草,鄉亭絕其煙火,人相啖食,十而四五。」不僅如此,更加「重以官吏貪殘,因緣侵漁」,以致「百姓困窮,財力具竭,安居則不勝凍餒,死期交急,剽掠則猶得延生,於是始相聚為群盜」 「舉天下之人十分,九為盜賊 。這就是說,在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平民百姓為了不被凍餓而死,只有相聚起義了,天下人十分之九都起義了。

(古代史書有時把起義者稱為群盜、盜賊。特別是這裡說的隋末天下十分之九的人,在天下人的比例佔到十分之九,這實際必然不是盜賊,而是百姓農民起義了。)

隋煬帝一征高句麗時,開始出現王薄起義、瓦崗起義、孫安祖竇建德起義、張金稱起義、高士達起義、劉霸道起義等等農民起義。後來隋煬帝繼續其過度殘暴的統治與征高句麗,導致又出現劉元進、杜伏威、輔公祏等人的農民起義,出現大規模農民起義,而隋煬帝不收拾他留下的爛攤子與惡劣形勢,卻跑到江都醉生夢死。最終中原與南方各地的大量百姓農民起義使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

--------------------------------------------------------------------------------------------------------------------------

隋煬帝楊廣,不僅不恤百姓,而且嫉妒文才殺薛道衡,拒聽忠言殺賢臣高熲、宇文弼、賀若弼等,掩耳盜鈴殺宮女,連幫他繼位立下大功的張衡勸他幾句不要濫用民力也殺!再加出言輕狂逼反楊玄感,如此君王,誅殺賢臣,言者有罪,如再不稱昏君,真不知昏君其為何物了。

至於他那些「功業」,其實是個皇上只要不是個傻子都想去做的。楊廣運氣好,碰上北周、陳、隋文帝留下那麼豐厚的遺產,他又是個最愛出風頭的,當然是當仁不讓地要去做啦。既然是皇帝要做,又不管百姓死活,那當然也就能做成啦。直到最後輕狂到眼高手低地來一句「高句麗若降,即宜撫納,不得縱兵」,從此一頭栽在高句麗手下。

--------------------------------------------------------------------------------------------------------------------------

--------------------------------------------------------------------------------------------------------------------------

所謂「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分歧從某一個角度來說就是貧窮文化與富足文化的區別」 「中國文化是世界上最恐懼慾望和敵視慾望的文化之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好奇心」、「探索欲」、「創造力」、「新鮮事物」等辭彙都不是正面的。它們與另一些可怕的辭彙緊密相連:「不安分」、「破壞性」、「顛覆」」「在中國,作為一個皇帝,「興趣廣泛」絕對是壞事」之類的,並不符合事實吧。

《論語》:「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是只要求達到溫飽?

隋文帝打突厥,唐太宗的打dong突厥、薛延陀、吐谷渾、高昌、焉耆、龜茲、高句麗,鐵勒、西突厥臣服,難道沒有消費? 征討這些外敵的眾多原因里,滿足自己的建功立業慾望是原因之一。

也造宮殿,不過不像隋煬帝楊廣造的那麼多。

也是興趣廣泛,但是更關注治國安邦,不像楊廣連國家的承受能力、百姓死活都不顧,就為所欲為。

隋煬帝這為所欲為到亡天下、突厥極強、華夏將亡的地步,害己又害民,隋煬帝這不是富足文化,不是消費文化,而是作死文化。

--------------------------------------------------------------------------------------------------------------------------

拿隋朝鼎盛時期跟貞觀年間比,不合理。 看看隋朝接手的北周、陳是多麼富足,人口多麼龐大。而隋朝大亂留下的爛攤子人口戶口凋敝銳減到什麼程度。

北周「留給」隋朝約690萬戶以及約690萬戶以外的大量隱漏瞞報戶口(根據歷史學家岑仲勉、楊志玖等人的考證),隋朝吞併陳的戶口,通過大索貌閱等手段清查北周、陳的隱漏瞞報戶口,使開皇年間就達870萬戶(《資治通鑒》:「隋開皇中,戶八百七十萬」),隋朝鼎盛時期達890萬戶,這主要是靠北周留下的實際人口戶口多。而隋朝楊廣造成隋末嚴重的大亂,隋朝留下200餘萬戶(《通典》記載「(隋)末年離亂,至武德有二百餘萬戶」),以及內外眾多強敵、破壞空前嚴重、疆域丟失、嚴重分裂的隋末爛攤子。

隋朝人口高速增長,其實並不是隋朝實際人口高速增長,而是隋朝極力清查北周、陳留下的隱漏戶口,把本來就存在但是沒統計上來的人口戶口清查出來,導致賬面人口戶口高速增長。隋朝開皇年間的870萬戶、以及隋朝頂峰的890萬戶4600萬人,絕大多數是靠清查北周、陳留下的眾多隱瞞人口戶口。

而隋末大亂,只留下200餘萬戶。李淵時期還在進行統一戰爭、收拾隋煬帝留下的惡劣局勢。隋煬帝造成的人口戶口大量減弱,主要是隋煬帝造成的大量人口死亡、隋煬帝造成的隋末大亂導致的大量人口死亡,隋煬帝造成的隋末大亂破壞太嚴重,不是短時間內能把人口恢復的。 唐朝貞觀十三年已恢復到3041871戶(凍國棟 《中國人口史》第二卷統計的《舊唐書》諸州戶口數 )。這已經是比較快的人口增長了。

而且,「貞觀之治」什麼時候成了號稱中國第一盛世了?「貞觀之治」是治世,不是盛世。

隋朝接手北周、陳的豐厚遺產得來的頂峰,跟唐朝收拾隋朝留下的爛攤子比? 怎麼不與唐朝頂峰時比呢?

李淵起兵時地盤極小,之後,唐朝自己擴張出較大的疆域,自己發展出盛世。

唐太宗時期四面擴張作戰取勝,並且開始使唐朝佔據龐大疆域。唐太宗時期唐朝的疆域已經遠超過隋朝頂峰疆域。

經過唐朝自己的發展,唐玄宗時期,唐朝進入盛世。唐朝人口頂峰出現在天寶年間。唐朝在人口、經濟等方面也遠超過了隋朝的頂峰。

某些人提到隋朝耕地開墾量。但是,畢生從事隋唐史研究的歷史學家汪篯也早就提出隋朝那墾田數不是真實的。

那是應授田數,不是隋朝實際的耕地數。

看看隋朝耕地數的兩個奇葩的數據:「隋開皇九年已墾田地1944萬頃,大業中期已墾田地5585萬頃。」換算成畝,約為「隋開皇九年已墾田地19億畝,大業中期已墾田地55億畝」(若考慮到度量衡的換算,那麼這開皇九年為15億畝、大業中期為43.5億畝,考慮到大業三年曾改度量衡,則大業中期為16億畝,據汪篯《隋唐史論稿》),1957年中國才有16.8億畝耕地,這還是幾千年發展的結果。

而那幾個隋朝耕地數,要麼超過1957年的中國數倍,要麼與1957年的中國差不多。但是,1957年的中國,有18%或以上的耕地在遼寧、吉林、黑龍江、雲南、貴州,而隋朝沒有控制這些地區,而且隋朝在這些地區沒有耕地;1957年的中國有約20%的耕地在江南和嶺南,但是隋朝在這些地方只有70萬戶,還有大片地區沒有深入開發;所以隋朝的耕地數是絕不可能超過、也絕不可能接近1957年中國的耕地數,隋朝這耕地數是假的、是被嚴重誇大的。(汪篯《隋唐史論稿》)

實際上,早在《通典》里就提出隋朝這墾田數不是真實的,「恐本史之非實」。

而畢生從事隋唐史研究的歷史學家汪篯,也早就提出隋朝這墾田數不是真實的。

看看其他朝代耕地最多時的數據,

西漢平帝元始2年,耕地面積約8.27億畝,

東漢安帝延光4年,耕地面積約6.94億畝,

明神宗萬曆30年,耕地面積約11.62億畝,

清光緒13年,耕地9.12億畝,

(參考《明神宗實錄》、《光緒會典》、《我國歷代耕地面積的變化》等,)

看人口頂峰,以上幾個朝代的人口都遠超過隋朝的人口,看疆域,西漢、東漢、明朝疆域並不比隋朝小,歷代耕地主要集中的地區,也大多在這些朝代的疆域範圍內,而清朝疆域則遠超隋朝。

但是,隋朝耕地數居然遠超這些朝代。超過漢朝還有可能,但是,竟然遠超明朝、清朝。要知道,明朝、清朝的技術遠超隋朝,而且明朝、清朝的南方的開發程度也遠超隋朝。可見,隋朝墾田數是假的,是被嚴重誇大的。

根據歷史學家的《中國古代經濟簡史》,唐朝的農業、手工業、商業等各方面都遠超過了隋朝,唐朝經濟遠超過隋朝。

根據歷史學家王仲犖的《隋唐五代史》,唐朝農業有很大發展,水利事業、農業生產工具也有很大發展,耕地面積增多,畝產量增加;唐朝手工業、商業也有很大發展。

--------------------------------------------------------------------------------------------------------------------------

如果不「求真」,還怎麼「懲惡揚善」,「以史為鑒」,「使亂臣賊子懼」?以為那利用信息不對稱的優勢向讀者提供單方面的信息令讀者「偏聽則暗」……的方法多麼高明?當歷代學者與帝王大臣都傻的看不出來?

隨意否定史料,可不等於還原歷史真相。不是說史料說的都是真的,但是,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就說史料是假的,就說中國史學的主要目的[不是「求真」]、而是[利用信息不對稱的優勢向讀者提供單方面的信息令讀者「偏聽則暗」……從來沒有哪個民族像中國人這樣在歷史中肆無忌憚地造假、中國古代歷史主要是一個抽毀、遺漏、修改、塗飾和虛構的過程,]

這種行為無非是為了給無視大量不利於他觀點的史料證據的行為做準備、找借口,實際上不「求真」的正是他自己,正是他自己在利用信息不對稱的優勢向讀者提供單方面的信息令讀者「偏聽則暗」……從來沒有哪個人像他那樣在歷史中肆無忌憚地造假,抽毀、遺漏、修改、塗飾和虛構,「發明歷史」。

--------------------------------------------------------------------------------------------------------------------------

--------------------------------------------------------------------------------------------------------------------------

魏晉時期,已經有了五省六部(五曹六部),到了周隋時期,因為其中兩省太無用,而演變成為三省六部。 在唐朝,已經開始向兩省轉變。 到了宋朝,三省已經名存實亡,雖然名為三省,但是實質是一省,而且主要只能已經被轉移到其他機構。六部繼續沿用,但是六部不是隋朝開始的。

何況,三省六部制不是隋煬帝開創的。 三省六部制來源於魏晉。後來,隋朝隋文帝開三省六部制,但是唐太宗實際完成了三省六部制,即三省平行。

唐太宗有五花判事,死刑復奏等等制度設計。

唐太宗主持推出了古代中國第一部系統的水利法典――《水部式》,促進了唐代的水利事業發展和社會、經濟繁榮,更對其後的朝代產生了重大、深刻的影響。

唐朝開始在科舉中做到允許平民『投牒自進』。【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應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投牒自進」和考試黜落法雖然在南北朝後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現卻在唐朝。隋代儘管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實行的實質仍然是察舉制,具體見研究過科舉制的歷史學家何忠禮的《科舉制起源辨析———兼論進士科首創於唐》、唐長孺 的《南北朝後期科舉制度的萌芽》《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 、金錚 的《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 。

隋朝隋文帝、隋煬帝都沒有做到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而仍然是讓高官推薦人,隋朝隋文帝、隋煬帝那所謂的「科舉」其實與漢朝的察舉制沒有本質區別。隋朝沒有開闢新的晉陞通道,沒有為小地主、平民開闢新的社會晉陞通道。

唐朝開始做到了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這才開闢了新的晉陞通道,為小地主、平民開闢了新的社會晉陞通道。

李淵起兵之前,隋朝已經統治崩潰、名存實亡。 隋煬帝楊廣造成隋末大亂,華夏被嚴重削弱,外敵崛起入侵,外敵突厥要入主中原,形勢非常惡劣。李淵起兵時地盤極小、只有太原,因為隋煬帝留下的惡劣形勢,為了防止突厥與劉武周攻打,李淵才暫時結好突厥。後來李淵建立唐朝之後,不久就與突厥開戰。唐朝一面打敗眾多敵人,擴張,進行統一戰爭,另一面抵禦突厥,還消滅突厥支持的割據勢力,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力量與威望,還分化突厥。

之後,唐太宗李世民派唐軍攻滅突厥汗國、薛延陀汗國、西域諸國,並且使唐朝開始統治漠南、漠北、西域。唐朝真正統治了這些地區,不僅在這些地區設置統治機構,還能在當地任免、處置官員,徵兵,並且控制了當地的政治、軍事、外交,唐朝甚至在漠北收稅,漠北諸部每年繳納貂皮作為賦稅,而唐朝對漠南、西域的控制還要強於對漠北的控制。

李世民還派唐軍攻滅吐谷渾汗國,並且使吐谷渾成為被唐朝控制的下屬;李世民還派唐軍唐軍還打敗吐蕃、西突厥、高句麗、松外諸蠻;松外諸蠻歸降於唐朝;吐蕃退出党項、吐谷渾、白蘭羌等;吐蕃、西突厥、高句麗稱臣於唐朝李世民。

隋朝楊廣使華夏面臨外敵入主中原的危險。多虧後來李淵李世民攻滅眾多內外強敵,結束了隋朝楊廣留下的隋末大亂與惡劣形勢,解決了這危險。 其中,李世民在統一戰爭中親自指揮、參與多次重要大戰、立下大功,為統一、較快結束隋末大亂與惡劣形勢做出了重要貢獻。 李世民登基之後,派唐軍四面擴張作戰取勝,不僅結束了隋朝楊廣留下的惡劣形勢,還佔據龐大疆域,建立了華夏王朝在周邊的權威。

之前隋朝楊廣造成的隋末大亂對人口、物資、經濟等等各方面都有極其嚴重的破壞,隋末唐初只有200萬戶人口(《通典》記載「(隋)末年離亂,至武德有二百餘萬戶」),但是唐太宗以這麼少的人力物力,卻建立了戰鬥力非常強大的軍隊,不僅四面擴張作戰取勝,而且同時保證了絕大部分華夏百姓的安寧,保證了華夏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還興修了數十處水利工程;而且在貞觀年間二十餘年的時間裡,人口從約200萬戶增長到近380萬戶,這是古代中國歷史上人口增長率較高的時期之一。

(因為各時期的初始人口、時期長短往往不同,所以應該用比較各時期的「人口增長率」來比較各時期的人口增長情況。而貞觀年間是古代中國歷史上人口增長率較高的時期之一。)

唐太宗統治時期沒有百姓農民起義,只有少量獠人造反,但是獠人造反並不是百姓農民起義,而是被征服民族造反,而且唐太宗時期很快平定了獠人造反。 蜀人出錢造船導致蜀人生活困難,唐太宗知道之後,立即下令改成官方代替蜀人出錢造船。

[ 歷史大家、隋唐史泰斗王永興《唐代前期軍事史略論稿》指出:隋末華夏弱,而突厥極強,突厥可汗想要做拓跋道武帝第二、取得中原,而華夏有不世出之人傑李世民,李世民數年苦戰,不僅統一,還抵禦突厥,粉碎了突厥可汗想做北魏道武帝第二、取得中原的企圖,因而【保衛了華夏民鎻族幾千年的文明】;還消滅了突厥支持的多個割據勢力,削弱了突厥的力量,打擊了突厥可汗的威望。

歷史大家、隋唐史泰斗王永興《唐代前期軍事史略論稿》評價唐太宗李世民:最重、最知軍事,不世出之人傑,是推進歷史發展、改變亞洲形勢的主要人物。

]

--------------------------------------------------------------------------------------------------------------------------

關於科舉制,前面已經說了,隋煬帝所謂的「科舉」,沒有做到原則上允許投碟自進,而是仍然需要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的推薦,隋煬帝的詔書里也說要「五品以上」官員推薦。所以沒有打擊貴族、門閥、士族的作用,更不會讓貴族、門閥、士族站在隋煬帝的對立面上。

所以,所謂的「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的確立讓天下士族站在了隋煬帝的對立面上」,純粹是胡扯,是與事實矛盾的意淫。

士族陽奉陰違、甚至暗中阻撓? 這又是謠言。實際那麼多士族討好隋煬帝,忠於隋煬帝,到了某些隋煬吹的嘴裡,反而成了陽奉陰違、暗中阻撓了。人用刀殺了另一個人,然後說不是自己殺的,是刀殺的?

貴族、門閥、士族裡有很多人是忠心於隋煬帝的,甚至到了最後隋煬帝搞的天下大亂的時候,貴族集團的重要人物蘇威仍然忠心耿耿地勸隋煬帝返回京師「深根固本,為社稷之計」。

而李淵這貴族,是在隋朝已經被大規模農民百姓起義搞的統治崩潰、名存實亡的情況下,在再不起兵就只能給隋朝陪葬的情況下,才起兵。 實際是隋煬帝楊廣造成大亂,造成了繼續忠心於楊廣就只有死路一條的局面,別人才起兵。

隋煬帝楊廣過度殘暴的征斂、統治,導致竇建德、瓦崗軍、杜伏威輔公祏等等大量百姓農民起義,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唐朝的天下實際不是取自隋朝。 李淵起兵時幾乎只有太原一地,之後李淵李世民唐朝攻滅眾多割據勢力、內外強敵,自己擴張打下了天下。

隋煬帝楊廣既是暴君,又是昏君。隋煬帝楊廣,拒聽忠言殺賢臣高熲、宇文弼、賀若弼等人,不顧百姓死活而過度殘暴征斂,嚴重的分不清主次,為了征高句麗,連廣大百姓的死活、國家的存亡都不顧,隋煬帝楊廣造成大亂之後,不收拾爛攤子與惡劣局勢,反而到江都去醉生夢死,各種表現充分說明隋煬帝楊廣既是暴君,又是昏君。

隋煬帝看到了什麼?前面的眾多內容早就說明過了,隋煬帝根本沒看到隋煬吹所謂的「看到這些」。實際上,隋煬帝志大才疏,靠著揮霍北周、隋朝文帝留下的豐厚遺產為所欲為,還誤以為是他自己的個人才能多麼強,然而事實卻狠打了他與隋煬吹們的臉,短短數年就造成極其嚴重的大亂,不僅亡國,還把前人留下的豐厚遺產、強大帝國敗壞成了爛攤子與惡劣局勢。

--------------------------------------------------------------------------------------------------------------------------

隋煬帝的政治理想?揮霍北周、隋朝文帝留下的豐厚遺產為所欲為么?

隋煬帝造成隋末大亂,嚴重削弱了華夏,嚴重破壞了社會。人口戶口銳減到200餘萬戶。 但是士族門閥的勢力並未衰減到幾乎不可察覺。 實際在唐朝前期,士族門閥貴族門閥仍然有一定的勢力。士族豪門貴族門閥沒落,要到唐朝後期、唐朝末期了。

--------------------------------------------------------------------------------------------------------------------------

至於拿唐太宗開先例瞎改歷史給隋煬帝洗地,則錯的嚴重。唐太宗沒有開改史的先例。之前早就有其他朝代的皇帝開改史先例。漢武帝取孝景及己本紀覽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東漢直接讓皇后寫起居注。光武帝劉秀的本紀是他的兒子漢明帝劉庄親自關懷下所寫的。劉庄的起居注是由他的皇后所寫的。前秦苻堅也曾改史。

何況,唐太宗不一定改史,即使改史也該的是李淵李建成李世民之間的功勞分配與玄武門之變,而沒黑楊廣。現在史學家仍然有人認為唐太宗是否改史仍需研究,不一定改史;而認為唐太宗改史的,也是認為改的是太原起兵李淵李建成李世民之間功勞分配問題以及玄武門之變,而不是擴大化的隨便說改其他的事。

至於隋煬帝,《隋書》里可是說了隋煬帝不少好話。 而隋煬帝造成的嚴重破壞,還用黑? 莫非把那些被隋煬帝逼的活不下去而大規模起義的百姓當不存在?

( 某些人拿得位正不正說事。其實,李淵李世民父子得位正,沒必要黑楊廣,沒黑楊廣。 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之後,李淵李世民才起兵。李淵李世民起兵時只有太原一地,之後李淵李世民擊敗內外眾多強敵,才擴張統一、打下江山。

隋恭帝楊侑本來就是李淵立的,唐朝的江山不是取自隋朝,而是李淵李世民擊敗眾多強敵、擴張打下來的,李淵李世民唐朝得位正。

李淵李世民父子既沒必要黑楊廣,也沒黑楊廣。 )

在李淵起兵之前,隋朝已經被各種起義搞的統治崩潰、名存實亡了。李淵李世民的江山是擊敗眾多強敵、自己擴張打下來的,而不是取自隋朝。李淵起兵時只有太原一地。 唐朝、李淵、李世民的正統地位、合法性(以及某些人所謂的天命所歸),來自唐朝、李淵、李世民擊敗眾多強敵、統一、平定隋末亂世,所以唐朝、李淵、李世民都沒必要歪曲、抹黑楊廣。

何況,楊廣本來就有很多過度殘暴、昏庸的行為,而楊廣那些所謂的功績很多是被過度誇大的,很還有很多是其他朝代、其他人的功績被挪用給了楊廣,這不僅是唐代史料證明的,也是五代、宋代等等歷代史料證明的,古代史料、現代歷史大家的考證都證明了的。

如果唐朝官方寫的《隋書》黑了楊廣的話,那麼民間野史里的楊廣應該比《隋書》里的楊廣好。但是實際卻正相反。 民間野史里的楊廣,比唐朝官方寫的《隋書》里的楊廣,更垃圾。

何況,《隋書》作為信史中的地位和準確度是歷史學界公認認可的。

而且後世《資治通鑒》與後世其他史書里記載的楊廣、以及現代歷史大家考證的楊廣,並不比《隋書》里的楊廣好。

相比而言,隋煬帝楊廣沒損害知識分子階層、士人階級士族階層、貴族階層的利益,但是隋煬帝楊廣嚴重損害了絕大部分平民百姓的利益。

唐太宗根本沒看起居注(帝王的起居注,不是《大唐創業起居注》)。 唐太宗想看起居注,卻被阻止了,唐太宗沒看起居注以及其他大量史料,更沒改起居注以及其他大量史料。唐朝不僅沒有大規模的文字獄,而且幾乎沒有文字獄。唐太宗看的是國史(帶不代表唐太宗改了國史),卻沒看當時的其他大量史料,更沒改當時的其他大量史料。唐太宗無法知道哪些史料會留到後世、哪些史料會失傳。如果唐太宗改了國史,那麼其他大量史料就會與國史矛盾,結果仍然是改不了史。這事實導致唐太宗沒法改史。

某些人拿著「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這種話去隨意否定史料證據,然後給楊廣洗地、過度吹捧楊廣,真是荒謬。這些人是失敗者意淫歷史啊,想讓歷史被失敗者的意淫代替么。

--------------------------------------------------------------------------------------------------------------------------

(楊廣造成嚴重大亂、嚴重削弱華夏、人口銳減到200餘萬戶、疆域大量丟失,內部嚴重分裂內戰,外部外敵崛起入侵,隋煬帝楊廣給後世以及華夏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破壞。

前面講大運河、科舉制度的段落已經說明過了,大運河的功勞大部分不是楊廣的,而南水北調就更沒有楊廣的貢獻了,南水北調用到的是元朝京杭大運河的部分河道與吳國所開運河的部分河道,都不是楊廣開的; 而楊廣那所謂的「科舉」,看楊廣的詔書,仍然是讓五品以上官員推薦人,並不具備科舉的本質與最主要特點。所以高考也沒有楊廣的功勞。

(【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投牒自進」和考試黜落法雖然在南北朝後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現卻在唐朝。)

如今江浙的發達,是明朝、清朝以及現代發展的功勞,往早了說也是南北朝、唐朝、宋朝發展的功勞,而隋煬帝楊廣才短短几年時間,就造成極其嚴重的天下大亂,嚴重損害華夏。江浙、華夏反而要先克服楊廣造成的大亂破壞的拖累,然後才能發展。

人們記住的隋煬帝楊廣的事很多。楊廣確實做出了過度的殘暴征斂與統治、過度濫殺無辜,有太多殘暴、昏君的行為,遠大於其功績,就別怪歷史與人們記住。 如今歷史書上怎麼沒有提到隋這個朝代?如今歷史書上當然提到了隋朝。而「煬」這個字給楊廣,是非常合適的,與楊廣的行為很符合。

楊廣的目光並不長遠,連國家與百姓的承受能力都看不出,再看看他在一征高句麗時那糟糕的指揮,楊廣的目光真不長遠。 有了北周、隋朝文帝留下的非常豐厚的遺產人力物力,楊廣還那麼狂妄,當然敢做大部分帝王不敢做的事,歷史上的暴君+昏君往往敢做大部分帝王不敢做的事。 不想想他擁有前人留下的那麼豐厚的遺產、怎麼那麼快就折騰的亡了國?

靠著揮霍前人留下的豐厚遺產,楊廣做了些事,但是還沒促進大發展呢,楊廣就造成大亂,反而造成大破壞了。

實際那些所謂楊廣的功績,大部分是其他朝代、其他人的功績被挪用給了楊廣。而且,即使退一步,把那些功績都算在楊廣那裡,楊廣的過也遠大於功,楊廣造成的破壞遠大於功績。比楊廣殘暴的帝王還真不多,而且沒幾個能比楊廣造成更大的破壞。

楊廣靠著瘋狂揮霍北周與隋朝文帝幾代人留下的豐厚遺產做事,還誤以為是自己能力,結果短短數年就造成極其嚴重的大亂破壞,敗壞了前人留下的豐厚遺產。楊廣這志大才疏與狂妄還能被稱為魄力、膽識?古往今來,沒幾個人能比楊廣更志大才疏與狂妄。 )

--------------------------------------------------------------------------------------------------------------------------

--------------------------------------------------------------------------------------------------------------------------

隋末戰亂以及人口大減正是楊廣造成的。先是楊廣的過度暴政導致大量百姓死亡,然後楊廣的過度暴政導致倖存的百姓活不下去而紛紛起義,楊廣的過度暴政導致的大亂也造成大量百姓死亡。 隋末大亂人口驟減,主要責任在楊廣。 而唐朝李淵李世民較快平定天下、統一,還較快結束了戰亂,不僅阻止了人口繼續減少,還使社會、百姓獲得安定,社會、人口、經濟、文化各方面開始發展。

隋煬帝的暴政以及其暴政導致的天下大亂造成人口戶口銳減四分之三以上。請問,隋煬吹們哪個願意自己全家全族死四分之三以上去滿足隋煬帝的為所欲為?

如果一個君主接手的是大亂的爛攤子,那他留下一個爛攤子,別人也難以苛責他。但是楊廣接手的是前人留下的外無強敵、內部人口眾多貯備雄厚的狀況良好的隋朝,卻被隋煬帝折騰的民不聊生,天下大亂,「自古以來,未有如隋室喪亂之甚」,「古來雖復時遭喪亂,未有如隋日者」,嚴重削弱華夏,而外敵突厥崛起要入主中原。

隋朝楊廣造成極其嚴重的隋末大亂,徹底敗壞了北周留下的豐厚遺產(龐大疆域、大量人口人力物力、強大國家),嚴重削弱華夏,人口戶口銳減到約200萬戶,疆域大量丟失,嚴重分裂,內外眾多強敵,連吐谷渾都返回故地還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縣卻防禦不了,而隋末dong突厥崛起達到「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極盛程度,一度圍楊廣於雁門,楊廣脫險後至死沒報此仇,至死沒能削弱突厥,隋末dong突厥還把河西、隴右、陝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等地納入勢力範圍,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隋朝楊廣不收拾他留下的隋末爛攤子與惡劣局勢,反而到江都去醉生夢死去了……隋朝楊廣留下的是隋末爛攤子與惡劣局勢,華夏面臨外敵突厥吐谷渾等N胡亂華的危險,隋朝楊廣是既罪在當時,又罪在千秋。多虧後來李淵李世民擊敗眾多強敵,改變了惡劣局勢,阻止了「罪在千秋」。


雄才大略能文能武的一代暴君。


自尊心害死了楊廣。

楊廣文武雙全,立志成為中國古代第一皇帝。

第一次北伐高麗失敗,從來沒有失敗過的他,自尊心收到挫折,動用全國兵力繼續伐高麗。最後群眾動亂,國力衰退。內心憂慮。既然做不了第一皇帝,老子那就不幹了!

於是去了小時候呆過的揚州,在那裡自暴自棄。

優雅的死去。

楊廣大業五年是中國古代史頂峰,國力是開元盛世的三倍!

楊廣絕對是天才,可是天才必有缺點。追求完美主義的天才楊廣,最終成為亡國之君,讓人唏噓不已。

後世黑他,其實就是為了黑而黑。唐朝文人騷客那麼多,黑他才能現實出自己的才華,才能避免無聊。

暫時就想出了這麼多。



不懂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人評價楊廣等於無知,用的是封建腐儒那套春秋褒貶。

京杭大運河千年至今,始終受益,是連動東亞大陸南來北往,地緣經濟聯絡繁榮的偉大貢獻。

三征高麗是中華政權千百年至當代不得不然的難題,是遵循地緣政治且有政治決心、政治眼光的偉大嘗試。


按照史書來說,楊廣和李世民都是從父兄那搶來的權利,但楊廣做事就不懂包裝,李世民會讓別人贊同,楊廣做事只讓自己贊同。一句話就是:心太大。

修京杭大運河這種大事情,沒幾個皇帝敢做,勞民傷財,基本上賣力不討好。楊廣就敢做,但是問題也明顯,做事太急,想用一年的時間就做成十年的事。修運河這種比碼長城更利國利民的事,百姓階層當然不會懂,民風再淳樸,戰略眼光也不會長。

其實,征高麗、修運河、立科舉站在上帝視角來看都是好事,問題就是楊廣步子跨的大。楊廣覺得自己能力可以做到是楊廣的事,但他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自己的群眾底子薄,本來就是弒父殺兄,名聲不咋地,剛登記就這麼搞事。他爹給後世鋪的路只是把路基打實了,楊廣就以為把路鋪好了。

這就是李世民跟楊廣的區別。

總的來說,楊廣肯定不是庸君,且肯定是個暴君,至於是不是昏君,這個得自己判定了,昏君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奸臣做幫凶,就楊廣來看,幫凶其實就是他自己,他覺得自己的做的這些事都是對的,有沒有奸臣出來幫腔都一樣。你可以說他是昏君 也可以說他不是。他能被後人在心裡默認成為黑的,不止是唐史各種黑,最主要的兩點,一是他群眾底子薄,懂他的人更不懂,百姓階層就更不懂了,他們只覺得楊堅和楊廣一對比,誰更親近他們一目了然。二就是,他是亡國之君,把自己江山玩脫的人,自然要被黑的。


本應當文帝養生息,偏要學武帝創功業


歷史上評價楊廣主要是兩點功績,一是開大運河,加強了南北交流,特別是地方財稅可以通過相對安全又便捷迅速的方式運送到京城(試想一下一隊馬車拉著銀子進京半路上遇到劫匪的場景),同時也加強了南北間的經濟交流,這是唐朝盛世的一個重要條件。二是立科舉制,使平民有機會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場,重要性和現在的公考差不多。

但是甘蔗沒有兩頭甜。中國自古以來的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是非常脆弱的。修大運河以當時的科技水平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大量的青壯年去修運河必然導致農民種地難,經濟倒退,用現在的話說叫陣痛。再加上為了爭奪當時霸主地位,三征高麗,耗費了大量國力直接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現在看來楊廣所做所為是很有遠見的,只是當時條件所限,物質基礎太落後,沒有從實際出發,好高騖遠,以至於落下個暴君的稱號,實在讓人唏噓不已……


詩寫得不錯……這點比他小表哥強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

斜陽欲落處,

一望黯銷魂。


不管怎麼說,楊廣也是為了國家


明知大勢已去,楊廣卻不思亡羊補牢,而是躲在江都掩耳盜鈴,繼續夜以繼日的過著荒淫生活.

彼時他的內心是相當矛盾的,他早已預感到"大隋號"巨輪肯定會在他有生之年的某一天徹底沉下去,所以他經常對著銅鏡一邊欣賞著自己英俊的面容一邊自言自語道:這麼好的頭顱,不知道會被誰砍去?(好頭顱,誰當來斫)

原文:

[歷史隨筆]楊廣之死


水殿龍舟,或者說征高麗導致的


按你的標準世界上有明君?隋固然亡於人事 天災。但是把一切歸咎於楊廣是在是看不下去,嬴政統一手段血腥 漢武帝擴大疆土手段一樣血腥並且耗盡了文景積攢的國力 君王本來就不是完人,一味地暴君昏君 絕對是愚人所講。楊堅的兒子楊廣(隋煬帝)是個了不起的君主,或者更準確地說,他的統治時期是一個了不起的時期。他生性容易衝動,喜怒無常。其一生可以分為兩個不同的時期:前期積極活躍,後期消沉怠惰。儘管他有種種缺點和惡習,但他深知重建帝王之尊以及恢復中國作為亞洲主導力量的使命是一項偉大的事業……煬帝還主持了一些偉大的公共工程,其中包括修建連接洛陽和長江的大運河。


楊廣所為,可謂「弊在當代,利在千秋。」而對於當時的士紳百姓「要求意志為了未來約束自己,是很荒謬的。」


推薦閱讀:

鄧超的演技很好啊 為什麼總是感覺在獲獎上與劉燁 陳坤差很多?
該怎樣評價武則天?
如何評價宋太祖趙匡胤?
怎麼評價梁啟超?他的成就和影響有哪些?
如何評價朴敘俊?

TAG:人物 | 人物評價 | 歷史知識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