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樣評價武則天?
呼~~~一直想回答這個問題。但要寫的實在是很多。
毫無疑問,武則天的政績是杠杠滴,甚至不遜於男性皇帝(武則天的恐怖統治自然是毫無疑問的污點)。我們對武則天的爭論焦點主要是圍繞武則天的稱帝問題(不討論男寵問題……謝謝)。
而討論武則天的稱帝問題,不能只從她個人的角度來看,而應該從女主政治和女性身份地位的角度來進行分析。
女主,是帝制中國皇族中的主要女性成員,主要包括:皇太后,皇后,妃子,公主。她們的作為和身影已經遠遠超越了家庭和宮闈的範圍,對整個帝國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她們既是依附於皇帝的女性,又是具有某種相對獨立意義和主動性的「政治主體」。
受「後宮不得干政」傳統影響的中國封建社會,在牢不可破的父系宗族的政治權力圈內,從洪荒時期的女媧到清末的慈禧,封建社會竟貫穿著女主政治,即便是絕對的男主統治,權力的交接與分配也常與母后、妃妾有關。但由於儒家傳統思想的深刻影響,女性成為父權社會下「被忘卻的人」。相當大一部分學者認為女主專權總是導致王朝由盛轉衰,掌握了權勢的女主往往是「禍國殃民的禍水」,甚至對國家的滅亡產生直接的催化作用。武則天與古代其他任何女主的不同之處在於:她在經歷了由皇后到皇太后的身份轉化過程後,藉助於以上兩種角色為她所帶來的文化資源和便利條件而獲得了一定的政治權力,以一位女性的身份和自己的名義建立了一個新的朝代,實現了對普遍認為只屬於男性特權的君主權力的徹底「僭越」。武則天的稱帝招來了歷代儒家官員和歷史學家對她的極端敵視和否定,繪聲繪色地在史書中描述了她如何喪盡天良、不惜掐死自己尚在極棍之中的女兒來陷害對手,以滿足自己的權力慾望等。
(女主政治在此就不做過多論述了)
古代女性的身份從屬傳統中國沒有「女性」這一身份屬性。父系制的、家長制的社會和家庭系統的長期存在,深刻地改變了女性的身份,同樣也在改變著她對於自身地位、職責和義務等等各個方面的看法和自我認同。
女性一生中具有不確定的身份,但這種身份從屬是不斷發生轉換的:
(1)尚未出嫁的女兒被看作是「客人」,即只是暫時居住於家庭之內的一個有血親關係、由於傾注了父母的情感、因而也能受到較好的禮待,但其最終歸宿卻不可能停留在娘家的特殊身份之人。女主政治的特例:女皇帝武則天
(一)武則天的後位——高宗主導
李治22歲即位後,輔政大臣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對皇帝的權力造成了實際上的侵蝕和瓜分。褚遂良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舅舅長孫無忌更是集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大權於一身,而長孫無忌「自恃擁立之功及帝舅之親,當仁不讓」。在這段時期,高宗只能算是名義上的君主,而事實上「政在舅氏長孫無忌」。有政治抱負的高宗皇帝急切地想要擺脫輔政大臣的控制而在政治上有所作為,與兩位輔政大臣逐漸產生了矛盾,並逐漸產生了清除這股勢力、培養自己的親信力量的想法。
永徽元年(650年)褚遂良被借故左遷,並將于志寧、宇文節、高季輔等一批中高級官僚迅速提升到宰相的位置。王皇后的舅舅柳奭也被提拔為「同中書門下三品」,相當於宰相之職,目的顯然在於通過「任用自己的外戚來向己故老皇帝的外戚爭權」。但這些人卻與長孫無忌、褚遂良越走越近。高宗又轉向提拔中級官僚許敬宗、李義府、崔義玄等人,他們很快便成為了高宗的堅定支持者。而柳奭已經成為皇帝所反對的政治勢力中的主要成員之一,早已失去寵幸的王皇后自然也被皇帝認為是不再適合擔任後宮之主(當然,武則天與王皇后在後宮的競爭也是毫無疑問的)。於是,柳奭被首先放逐,其後高宗著手準備廢掉他的王皇后,並改立了解自己心意的武昭儀為後。而對她抱有極端敵視態度的後世儒家學者如司馬光和歐陽修等人,往往傾向於將王皇后的被廢和她的冊立,都歸結於這位他們看來「野心勃勃」的女性在通往最高權力的路上所精心策劃的結果,高宗也被塑造成為一個唯唯諾諾、不得不聽命於妻子的軟弱男人的形象。從本質上說,這場後宮主人的變換是高宗皇帝力圖消除制約自己權力的力量的結果,而武皇后只是由皇帝主導的格局變化的受益者而已。(二)武則天的興起——高宗扶植
高宗有意於消除元老重臣的勢力以掌握統治權,武皇后所具備的特質、她與皇帝之間的親密關係、以及她作為皇后而與皇帝「同體」的身份和地位,自然使得她成為了皇帝在進一步完成自己的政治目標中最為得力的政治助手。也正是這一點為她得到皇帝的寵信和信任,從而跨越「內」的界限參與帝國的政治事務賦予了客觀上的可能性。
在武皇后的幫助之下,高宗順利並有步驟地推進自己的政治目標,重新建立起了以皇帝為中心的權力體系。武皇后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那種傑出的政治才能,使她在接下來的二十多年間,進一步獲得了皇帝的信賴。高宗無疑想要做一個勵精圖治的帝王,但他的身體卻很差,這使他不得不將政治事務委託給富有政治才幹的皇后代行處理。在高宗所面臨的大多數重要的政治事務中,武皇后都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出於對她的肯定與認可,高宗皇帝賦予皇后以前所未有的殊榮:皇帝被稱為「天皇」的同時皇后也被稱為「天后」,在皇帝上朝的時候皇后還可以垂簾於玉座之後,政事大小皆有所預聞,朝廷內外也因此而將他們一併稱作「二聖」。高宗甚至還一度產生了將皇后的地位和權力進一步以公開和合法的形式確立下來的念頭:上元二年(675年)高宗意圖下詔命令皇后「攝國政」,但因中書侍郎郝處俊的反對而未能施行。高宗對武皇后的信賴和倚重,以及賦予其與皇帝共同處理朝政的資格和權力,使得武后參政以及後來的攝政提供了可能性。(三)武則天曾遇到的挫折——高宗主導麟德元年(664年),當一生深受道教和巫術影響的武皇后賦予了道士郭行貞自由出入後宮的資格和權力時,她的這一舉措被認為是對禁止後宮人員參與巫術活動這一嚴格禁律的破壞,在一位後宮宦官的揭發之下高宗召集宰相上官儀對之進行商議。上官儀對此所作的回答是:「皇后專態,海內所不與,請廢之。」他的這一提議得到了高宗的首肯,上官儀便立即開始著手草擬廢后的詔書,但武皇后很快得知了這一消息並迅速地趕到高宗面前進行解釋和「自申訴」。這一番懇切的訴說極有可能
是對自己行為的解釋和對自己政治忠心的表達。皇帝意識到,上官儀的建議事實上是舊臣元老勢力面對武皇后與高宗共同打擊時所做出的政治陰謀和挑撥離間之舉。因此,廢后計劃不了了之。這一事件的出現毫無疑問地表明,皇后的政治地位以及獲得的權力,都來自於皇帝本人對於她作為自己的政治助手的認可,以及對於她絕對維護皇帝本人利益的政治忠誠度的肯定,只有建立在自己的丈夫——皇帝本人對於她的庇護和支持這一基礎之上,她所獲得的政治權力才有最終得以行使的可能性和基本的保障,除此之外她缺乏任何足以維持其統治之合法性的資源和基礎。一旦皇帝的支持不在,她的權力和地位將會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雖然儒家學者們往往樂於相信,武皇后憑藉自己的政治手腕和政治野心而將「軟弱」的高宗皇帝玩弄於股掌之中,並由此而塑造出一個「強硬的妻子」和「無能的丈夫」兩者之間陰陽關係顛倒的畫面,但這毫無疑問是對高宗本人的醜化,以及對皇帝的最高政治地位和政治力量的徹底低估。皇后致力於盡可能地幫助丈夫維護他在帝國政治系統中的和權力和地位,因為只有在這一前提之下,她作為皇帝的「妻子」、同時也是整個國家的「母親」的地位和權力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承認、保護和鞏固。
(四)武則天的稱帝——自己的努力
武則天的稱帝(1)首先離不開對自己有利的條件:
唐朝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受傳統儒家思想的束縛相對較少一些;
李治的積極支持,為武則天樹立政治權威做好了前期鋪墊。
(2)武則天自身的努力:
政績和政治才能突出,掌握實際最高決策權,確立了一定的個人權威,獲得了部分大臣的支持;
通過恐怖統治,增強政治強制力來打壓反對者;
通過對道教提供庇護、宣稱自己是彌勒佛轉世而對佛教教義加以借用,同樣也包含對儒家傳統和內容的借用和重視,神化自己和皇權,強化了意識形態上的合法性。
(五)武則天的讓位——向夫家「兒媳」身份的回歸(1)對夫家——李氏家族的態度
武則天雖然改變了李唐政權的稱謂和象徵,並以「武周」為名確立了自己的統治,但是,她卻從來沒有致力於徹底確立一個以自己的姓氏為統治主體的新的父系家族的權力,也並不打算永久性剝奪李唐王朝的統治權力。「武周」從本質上而言只是李唐政權的一種延續,而非永久性的顛覆和徹底的剝奪。新王朝的建立目的也只在於自我保存,而並不是打算建立武姓永久性統治的一個精心的準備。
在她登上帝位並進一步鞏固了權力之後,在為武氏建立宗廟以便彰顯和炫耀自己的權勢的同時,李唐宗廟並未遭到被拋棄的命運,而是在祭天等重大典禮中與武氏宗廟一同配享,顯示出這位女性對於自己的角色和身份判定:她既是一個有著最高政治權威的「皇帝」,同時也是李唐家族中的「媳婦」。(2)對外戚——武氏家族的態度武則天曾提拔武氏家族子弟,但這應當被看作是對自己父親家族的恩賜和對自己權勢的宣示,絕不是意圖將政權在這一家族內部傳遞的信號。武則天最終選擇建立一個兩個家族之間緊密關聯的「李武聯姻」的政權,而絕不是對武氏家族的偏向和眷顧。由於擔心在她去世之後太子與武氏諸子弟之間將會引發政治鬥爭,她還在聖歷二年(699年)將他們召集在一起,命令他們起誓互不相違,並於明堂告祭天地。
作為一位政治家而對於權力的出自本能的追逐,以及作為一位女性而對自己的性別角色和最終歸宿的認同,使得這位擁有傑出政治才能的女性皇帝所關注的只是在她有生之年內對個人權位的牢牢保持,而並不想像男性君主一樣將這一政權在自己的姓氏和宗族中延續下去。因此,當她感受到外戚家族有可能對她所擁有的權力帶來威脅時,也選擇了果斷的手段予以解決。長壽元年(692年)她登上帝位兩年之後,李昭德上述諫言,稱武承嗣權力太重, ,恐怕日久以後將會「權傾人主」,武則天迅速貌奪了以武承嗣為首的武氏宗族的一切政治權力。(3)對接班人問題的態度
在武則天作為「周朝皇帝」期間,政權繼承人從來沒有離開李氏家族的成員之手,她與李姓,而不是武姓更為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在她稱帝的同時,她的兒子睿宗皇帝被宣布為皇位繼承人,只是並未被稱作「太子」,而是稱為「皇嗣」,而原來的太子、她的孫子則以「皇孫」的身份排在睿宗之後,意味著李氏家族的成員將會重新獲得整個帝國的所有權和統治權。女皇帝從未在任何意義上考慮過立自己最寵愛的女兒——為繼承人的可能性。正如有學者所言,「武則天成為了皇帝,但將女性血統持續給她的女兒而不是兒子的想法似乎從未存在過。」691年,王慶之等數百人上表女皇帝,請求廢去皇嗣的地位,並改立她的侄子武承嗣為太子。武則天對於這一意在博取她的歡心的請求並未做出任何肯定的答覆。但自此之後王慶之的數次求見引起了她的極度不滿,命令李昭德將其杖殺。698年,富有野心的武承嗣和武三思再次請求立武氏家族的人為太子,並數度請人說服皇帝:「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此時女皇帝的確開始猶豫不決,但狄仁傑強調「且姑侄之於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襯姑於廟者也」。在狄仁傑對其女性身份從屬的提醒之下,女皇帝十分堅決地確立了李姓子弟的繼承人地位。700年,她主動罷去了「天冊金輪大聖皇帝」這一象徵著自己皇位之神聖性質的稱號,廢除了武周以來實行的新曆,大赦天下。701年,她離開了自己經營多年的神都洛陽,返回李唐家族的政治中心長安,用這一象徵性的遷徙表示她作為女性對自己的丈夫家家族的最後回歸。此後的兩年之中,蘇安恆還曾兩次上書請求這位女性皇帝禪位於太子,並且其言詞十分激烈,聲稱這位女皇帝的統治權力實際上來自於李唐宗室,既然太子年德俱盛,就理應當政,如果她繼續貪戀權位,將無顏面見李唐宗廟。面對這一言詞激烈的上書卻並未生氣,而只是「賜食,慰諭而遣之,亦不之罪」。當她離世之際,她留下的最後遺詔是:「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即以「李家的媳婦」、「高宗的妻子」而不是「皇帝」的身份與自己的丈夫合葬於乾陵。從表面上看,神龍元年(705年)的宮廷政變似乎是導致武則天傳位於中宗的原因。但實際上,繼承人問題早在神龍政變之前就已解決,神龍政變並非是繼承人的問題之爭,而是張氏兄弟與朝臣、李唐家族的矛盾導致的結果。總結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皇后、皇太后對政治的參與,並非是對男性君主的權力的「攫取」、「分割」、「顛覆」和「破壞」,相反,她們因為自己「妻子」、「母親」身份,使得她們在獲得了政治權力、並試圖持續保持自己的影響力的同時,往往更加致力於維護自己丈夫、兒子的根本利益,並最終維護了這一父系家族體系的不斷繁榮和順利延續。
即便武則天曾以一位「女皇帝」的儀態登上了帝位,但對於自己的女性角色和人生歸宿的自我認同,使得她最終選擇了對「皇帝」身份的放棄和向父權父系體系的徹底回歸。我國古代封建王朝兩條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正確的規律:皇帝對自己妻子的信任 &> 對大臣的信任;
女主對夫家的利益維護
&> 對外戚家族的利益維護。(東漢外戚專權並不是女主故意支持,而是皇族和女主缺少實力遏制外戚)
@南山子 的回答我贊同修理世家豪門的部分,但不贊成高宗布局的部分。 武則天為了稱帝是大肆殺戮李姓宗族的,李氏皇族幾乎到了滅絕的邊緣。 而在立儲問題上也是武則天自己最糾結,朝臣博弈最激烈的環節。 支持立子的朝臣立足點是只有父母可以享子孫供奉血食, 姑侄是不行的。 而支持立侄(武三思或武承嗣)的立足點如果還位武則天兒子,相當於還位李家,武則天折騰半天的稱帝就毫無意義了。 此問題在男權社會無解(除非傳位太平公主,變成當國之主不論男女)
漢武帝算是中國真正完成中央集權的開始,自漢武開始中央和地方,皇帝和豪強、勛戚、官僚集團的博弈就沒有休止過。 分析每段歷史都應該從這個角度著眼,才能得到接近真實的結論。@南山子 的歷史分析相關的回答都是從這個博弈角度入手的,所以很精彩。01
武則天,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女性了。
先後嫁了兩個皇帝----唐太宗和唐高宗,
生了兩個皇帝----唐中宗和唐睿宗,
最重要的是,
她自己還是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女皇帝。
郭沫若評價她說:治宏貞觀,政啟開元 ;
毛澤東說她:有容人之量,識人之智,用人之術;
林語堂抨擊她:粉碎的傳統,創設的改革,引起的紊亂,超過歷史上任何陰謀險詐的男人;
柏楊則說:她是中國有史以來空前成功的一個女強人--一個可怕的怪胎。
關於她的評價紛紛紜紜,兩極分化,
關於她的傳說神乎其神,太多不解之謎。
這個女人,
到底是怎樣從一個14歲的天真少女,
一步步艱難走到歷史的無字豐碑?
02
要說武則天,得從她父親武士彟說起。
武士彟有三個哥哥,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
可是,他不甘眼下生活,想換一種生活方式。
於是,他選擇了經商,開始販運木材。
經商渠道那麼多,他為什麼要做木材生意呢?
因為隋煬帝大興土木,
到處修離宮別館,需要大量的木材。
武士彟瞄準商機,以此起家,擺脫了貧苦身份。
如果他就此滿足,安安分分做自己的富人,
那也不會有後來攪亂風雲的武則天了。
當時,是一個身份制社會,
士農工商,階級劃分明確,
商人,再有錢,也處於社會末層,只富不貴。
武士彟不甘於這樣的地位,
他要的不僅僅是錢,
他還想再改變身份,讓人瞧得起。
經過一番思考,他選擇了從軍,
從軍不需要家世背景,並且周期不長,
是當時寒門子弟上升的最重要途徑。
而武士彟,從軍過程中,
遇到了他的真命天子--李淵。
大業十三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
李淵擔任太原留守,負責北方工作,
隨著交往深入,武士彟發現李淵志存高遠,非池中之物。
這時候,常人避之不及,生怕被連累,
武士彟卻破釜沉舟做了三件事:
第一,獻兵書獻福瑞。
告訴李淵,我夢見你變成龍上天了,而我乘著你的尾巴,古人對於祥瑞之說深信不疑,李淵聽完自然知道,這是效忠來了。
第二,協助李淵發展勢力。
李淵擔任太原留守,隋煬帝安排兩人監視協助,二人發現李淵招兵買馬,想審查李淵門客,武士彟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解除二人疑心,協助李淵擴充勢力。
第三,傾盡家私,舉族從軍。
所有家財所有族人全部充軍,支持李淵。
在革命創業初期,
這樣的支持讓李淵感激涕零,
唐朝建立後,武士彟一路升遷,
成了三品的工部尚書。
放棄安穩富足的生活,選擇從軍,
從軍過程慧眼識人,認定後傾家蕩產,破釜沉舟。
這樣的膽識、眼光與格局,
在後來武則天的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武士彟雖然官居高位,但依舊被同僚看不起,
在這個身份制社會,
大家先看出身,其次才是政治地位。
而這時,李淵又出現了,替武士彟做媒了,
武士彟前任夫人留下兩個兒子去世了,
李淵看他工作勤勤懇懇,想補償他。
「此人忠節有餘,去年兒夭,今日婦亡,相去非遙,未嘗言及。」
於是,給他的續弦夫人挑了楊夫人,
即武則天的母親。
楊夫人是隋朝四貴之一,
父親和伯父在隋朝都是宰相,
而她自小表現不凡,
不愛女紅針織,只愛文史書籍。
父親曾評價她說是楊家的隆家之女,
光大門楣全靠她,
所以四十四歲,還未嫁出去,
遇見了武士彟。
03
父母皆非常人,
而武則天尚小,更是有個驚天動地的傳奇。
《新唐書》記載了一個故事,
武則天小時候,著名相士袁天罡路過她家,遇見楊夫人,
相見之下,說夫人你生得骨法不凡,家中必有貴子。
楊夫人很高興,
想讓袁天罡看看家中哪個是貴子。
先請出了前任夫人留下的兒子,
武元慶和武元爽,袁天罡評價是保家之子。
又叫出楊夫人大女兒,
即後來赫赫有名的韓國夫人,
評價是貴夫人面相,但不利夫家。
最後,武則天出來了,穿著男孩衣服,
袁天罡一臉震驚,他怎麼會是個男孩呢?
如果是女孩,必為天下之主。
大家都覺可笑,
一個女孩,怎麼會是天下之主呢?
武士彟官跡遍布全國,
武則天也就追隨父親走了小半個中國,
而楊夫人酷愛文史書籍,
言傳身教,武則天也是如此。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武則天聰明,勇敢且格局開闊。
12歲那年,父親武士彟去世,
武則天和母親妹妹受盡同父異母的哥哥們的虐待,
或許苦難更能磨練人的心智,
若非此,她也不過只是個普通官宦小姐。
14歲的武則天,美貌上達天聽,
唐太宗徵召她進宮當才人。
後宮佳麗三千人,一入侯門深似海,
連剛毅的楊夫人都哭哭啼啼,捨不得女兒,
這個14歲的小姑娘卻對母親笑著說:
「見天子庸知非福?」
你怎麼知道見皇帝不是件好事呢?
在她身上,見識和膽量已經嶄露頭角。
04
貞觀十一年,14歲的武則天進宮,
唐太宗確實喜歡過她,賜名「媚娘」,
而媚娘其實是從隋朝時就很流行的歌曲,
用這個名字只有新鮮,沒有尊重,
喜歡一段時間後,就被拋之腦後,
武則天當然不甘心,決定表現自己。
有一次唐太宗帶著一群嬪妃看一匹烈馬,獅子驄,
嘆息一聲:一匹好馬,可惜沒人能馴服。
這時,武則天挺身而出,說自己可以,
隨後說,需要鐵鞭,鐵鎚和匕首。
先用鐵鞭抽它;
如果不服,用鐵鎚錘它;
如果還不服,用匕首殺了它。
當年的武則天還是太年輕,勇敢,有見識,
卻不知如何迎合君意,
唐太宗喜歡的是長孫皇后和徐慧那樣的,
溫婉內斂讓人舒服的女人,
武則天的剛烈與明艷,已經激不起他的興趣。
而更大的危機還在後面,
唐太宗晚年,突然開始流傳「女主武王」的預言,
唐三代之後,當有女主武王代有天下,
這則預言也罷,謠傳也罷,
徹底斷了武則天的受寵之路。
從14歲到26歲,
十二年一個女人最好的光陰,
武則天在後宮空耗青春。
我相信以她的見識和勇氣,
她不會甘心沉寂,做了很多努力,
比如苦練書法,廣覽群書,投唐太宗之好,
但都沒有任何作用。
12年的孤獨和失敗,
對一個女人的磨練太過艱難,也太過漫長,
後代史書一筆帶過,
但箇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了。
而後來她遭遇的種種危險境地,
也正是這12年的磨練,
讓她一次次熬過來,走向人生巔峰。
05
唐太宗不喜歡武則天的性格,
可他兒子李治喜歡,
在唐太宗臨終前的病榻前,
年輕的李治迷上了成熟美艷的武則天,
她的命運就此翻天覆地,中國歷史也因此改寫。
唐太宗死後,
武則天跟其他沒有子女的妃嬪一起,入感業寺出家,
走到了她生命的最低谷。
可能一般人看來,已經完全沒有機會了,
青春不再,也沒能留在後宮,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寺里等死,
可即便如此,她也能起死回生。
武則天有過人的識人之智,
李治聰明感性,柔弱重情,且有很強的戀母情結,
選擇這樣一個男人,
至少,他不會迅速地忘了她,棄她不顧。
但君王自古薄情,
一段時間不聯繫,便註定無疾而終,
這時候,武則天寫了一首情詩《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柳亭詩話》記載:
李白寫有「昔日橫波目,今成流淚泉,不信妾腸斷,歸來看取明鏡前」,
李白夫人說:「君不聞武后詩乎?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李白聽後「爽然若失」。
連一向自負傲嬌的詩仙都被這首情詩打動,
何況感性的文藝青年李治?
因為這首詩,李治來感業寺看望武則天,
二人面對面,潸然淚下,
此後,李治就不斷找機會去寺里相會,
越是艱難,越是相愛,
但武則天重返後宮,卻是另一個女人的功勞,
她是李治的妻子,王皇后。
06
說來匪夷所思,
但王皇后也有她的道理,
當時她已經失寵,
最大的勁敵是蕭淑妃,
王皇后企圖讓武則天進宮,
排擠蕭淑妃,穩固自己的地位。
之所以選擇武則天,
是因為在她眼裡,武則天太弱了,
首先,在唐朝這個重視出身門第的時代,
王皇后出身於當時的高門大族--太原王氏,
而武則天的父親最初不過是個木材商人,小門小戶。
其次武則天是先皇的妃子,
礙於禮法,李治也不能給她名分。
最後,她把武則天拯救出水火,
自然會感激涕零,為她馬首是鞍。
其實王皇后想得都很好,
唯一沒有想到的是,武則天不是個普通女子,
這個出身不好,青春不再,也有歷史污點的女人,
從未安於自己的階層,故步自封。
28歲,武則天第二次入宮,
當一個最底層最普通的宮人,
當年那個活潑勇敢明艷的少女,
已被十餘年的時光打磨成內斂溫柔多情的成熟少婦了。
對皇帝,她「痛柔屈不恥,以就大事」,委曲求全,成就大事,
對皇后,她「下辭降體事後」,卑躬屈膝,小心侍奉,
對宮女,她「伺後所薄,必款結之,得賜予,盡以分遺」,廣結善緣。
沒多久,從宮女一躍上升為二品昭儀,蕭淑妃徹底失勢。
王皇后終於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卻已經完全抵抗不了。
武則天的小公主莫名死去,
王皇后被指認為兇手。
這個故事種種版本,眾說紛紜,
小公主確實死去,但怎麼死的卻無史料記載,
我不相信武則天殺女嫁禍的故事,
但是她確實利用了這個時機,扳倒王皇后。
其後,她和李治一起,打破門閥制度,
打擊長孫無忌、褚遂良等貴族代表,
徹底打破關隴貴族階層,
為自己稱後稱帝剷平道路。
有人提及武則天狠辣,確實不假,
在這條註定艱難的逆襲路上,
她怎能不狠辣,
一步走錯,全盤皆輸。
可有些事,卻是她替李治背了鍋。
打擊關隴貴族階層,
是二聖時代二人的攜手合作的成果,
李治擴張帝權的需要。
若無他的支持與首肯,武則天做不了那麼多。
這就是武則天的前半生,一個女人的逆襲之路。
07
武則天以一位女性的身份和自己的名義,
建立了一個新的朝代,
這是對男權社會徹底的顛覆與僭越,
所以招來後代史書無限的詆毀與非議。
她打開科舉,重用寒門,
啟用狄仁傑、婁師德等名臣,
提拔姚崇、宋璟等寒門士子,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
自此成為現實。
她懂得知人用人,胸襟開闊,格局遠大,
駱賓王寫《討武曌檄》,
將武則天置於被告席上,列數其罪。
武則天一邊讀一邊感嘆,
「有如此才,而使之淪落 不偶, 宰相之過也!」
可見其胸襟廣闊。
誠然,為鞏固帝權,
她重用酷吏,殘殺異己,手段狠辣。
但歷史上,狠辣最易招致報復和覆滅,
比如呂后,死後全族被滅,
比如慈禧,喪權辱國,遺臭萬年,
但武則天終能善終,保全後世。
她的狠辣里,有治國大智,
她的自私里,更有勸農桑,薄賦役,
從政期間,國家安定條理,
治宏貞觀,政啟開元 。
而她死後,唯有一座無字碑,
或許也是料到後代評說不一,
所以任人評說,不予置喙,
這個女人太豁達,太開闊。
千秋萬代,四海列國,
唯有一個武則天而已。
08
越來越多人在感慨,階級固化,
寒門難再出貴子。
其實,階級固化不可怕,思維固化才可怕。
武士彟一生遇到多少階級固化?
武則天一生又有多少階級固化?
誰能想到一個木材商人可以成為三品大員?
誰又能想到一個女人可以稱帝?
然而,膽識,勇氣,能力,
支撐他們一步一步艱難行走,跨越階層。
明確知道自己要什麼,知道自己的優勢,
然後,堅定信念,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華,不達目標不罷休。
敢想敢做,才有可能。
不看性別,只看政績!
高度概括為:對內任用酷吏高壓恐怖統治,大批名臣名將被清洗殺戮!對外屢戰屢敗,領土不斷被蠶食!積極面也有鼓勵生產、 開殿試 革新人才錄取!
武則天是絕對的宮斗宗師泰斗,但作為皇帝只能算勉強合格!
只不過近代為進行男女平等的政治任務而刻意抬高!
我說一個求摺疊的答案
這個題目,曾經是十幾年前我初中時中考模擬題的最後一道大題標準答案當然是評價越古金輪則天大聖皇帝作為帝王的政績一二三。我們班當時有一個大神給的答案
只有五個字:原題目:如何評價武則天?答:長得還可以!全班起立鼓掌認為這個答案超級靠譜誰也沒想到太NB了!題外話,個人覺得林語堂的《武則天傳》,彷彿就是一個男人在嫉妒這個女CEO的彪悍人生。
想要了解武則天個人是建議看史書,但是這裡強烈建議不要太輕信,後面比如資治通鑒根本就在亂來。前面的《舊唐書》還比較客觀科學點。後面的資治通鑒對武則天偏見太大,連舊唐書都沒有的事能編排的詳詳細細= =。要看武則天不能僅僅從一個女人的角度來看,她還是個政治家野心家,她能當上皇帝靠的不僅僅是對別人狠,她對自己也是相當狠的。事實上,我看了幾本關於寫武則天的傳記,再綜合史書上的描寫來看,她無疑取得成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她擁有的資本除了本身的果敢聰慧狠辣以及可怕的忍耐力還包括能果斷抓住機遇甚至即使沒有機遇也要創造機遇→也就是高宗對他的心意,不管民間或官方怎麼說,至少高宗對武則天的茁壯強大起著不小的作用。她那時候父親早逝,母親也無法依靠,即使再怎麼聰慧在後宮待了整整12年,什麼樣的人沒見過,何況作為才人她主要工作就是負責處理後宮宴會或者皇帝其他私事。但是她單單頂上的上司就有30個以上(妃、嬪、婕妤、美人),同是才人還有其他八人,她並不算突出。如果不使手段早就保不住才人的位置甚至小命不保(她是孤身一人的,即使她母家勢力挺厲害的)了。關於上面有人提出的武則天瘋狂斬除李氏後代……我想說還有一個人做的絕對比她要狠,那就是長孫無忌,要知道,他下狠手斬草除根的人有高宗的姐姐高陽公主,李治的六叔李元景和三哥李恪,還有後世以奸臣出名實則是忠臣良將的高宗堂叔李道宗……還有很多,都是以莫須有罪名弄死的。連皇帝都哭著求情都不鬆口。武則天這人功過怎樣暫且不提,只說她這份超越眾多男兒的能力與政治素養就當受人尊敬,而不應該去刻意醜化。ps:這裡個人是要為李治洗洗白的,作為有著貞觀之治之遺風之稱的」永徽之治「這種高度評價的李治怎麼也不可能真的懦弱,要說他估計也是很多女孩子的夢中情人吧(笑),至少他自立武則天以後,子女都是武則天所出的……要說他也是英年早逝,唐朝版圖也是他在位時最大的。再ps:原本還想看看林語堂的《武則天傳》但是劇透說他對武則天寫的並不客觀那就緩緩吧w
沒有武則天的唐朝只是北魏北周的自然延續,在各方面都非常像清朝。武則天摧毀了草原武士的余脈,把政權交給了南方的科舉文人,根本上改變了朝代的性質。一個放大版的北魏士族-武士政權只會把科舉當做點綴,宋明士大夫社會和今天這種中國人大概不會出現了。
上面有人提到林語堂的《武則天傳》,雖然我挺喜歡林語堂的,但我很贊同他對這本書的看法林語堂的《武則天傳》就只是針對於武則天如何奪權,亦或是她奢靡淫逸的後宮生活,對其政治方面的功過幾乎沒提及,也正是因為這樣,全書沒有對武則天作出一絲肯定意向。若是真心想了解武則天的人,請不要覺得自己看了這本「傳」就覺得大致了解武則天。個人覺得林語堂先生這本書真心寫得不怎樣...拋開林語堂先生對武則天的態度太過極端,部分史料來源不明確,容易誤導人。
個人覺得她單就最可怕的忍耐力一項可以秒殺99.9999%的人。她本人可能覺得這不是忍耐,是天賦。
我是初三狗一隻,曾在學校發表過關於她的演講,可細品之下,覺得自己當時所說不大確切,也希望有人指正。1.每投下一片陽光,就會有一片陰影。2.別輕易說抱歉,因為一旦說的對不起,必得是有所虧欠。3.本是正人君子身,強作紅顏禍國女。
「」至今美國快300年了,也沒有一位女總統——如果希拉里上台了你們會怎麼評價她?「」
(別扯什麼環境不同,用腦子仔細想下真的不同嗎?唐朝時代其他各國就沒有默克爾,撒切爾之類的?)
其實說白了。 對於今天的人來說也就跟「女大學生XXX」一樣,不過是拿女性作為話題而已。你們並不是真正的平等思想。3條:
1、內戰內行,外戰外行。重用寒士,屠戮武將。2、政治手腕很強,治國手段一般,治軍手法下作,勉強維持了唐王朝上升的勢頭。
3、如果不是個女人,不會比他丈夫出名。
ps:其實我覺得呂后才是亘古女性第一人,武則天只是多了個皇帝頭銜,而且還被人搞下來了,相對來說呂后治國水平要比武則天強很多。鏈接:女皇的王朝終究不能長久! - 有味道的歷史 - 知乎專欄
縱觀整個古代歷史參加政治活動的不少但是成功逆襲的就只有一個人,那就是武則天。
武則天剛開始參加政治活動是因為唐高宗遺傳病發作不能理事,但是高宗發病的時候還年輕不想傳位給兒子但是又不想讓大臣重新把到手的權利拿回去,於是讓武則天幫忙理政。
這一理政就不得了,武則天充分展示了她的政治才華,高宗皇帝愈發的依賴她,武則天也乘機培養了大批勢力。
高宗死了之後留下一張遺詔大致意思就是兒子你剛剛繼位還不成熟,凡是都要聽你老娘的,她幫我執政這麼多年能力強悍,你要時常聽她的。
本來中宗上位是不想讓武則天繼續參政的,但是有了這一道遺詔武則天就可以明目張胆的垂簾聽政。
武則天和中宗皇帝兩人時時刻刻想著將對方搞下去。
中宗皇帝有一次想給岳父韋玄貞陞官大臣們不同意,皇帝一氣之下就說我要把皇位傳給我岳父。
武則天一聽到這話那給高興的呀,立刻召集大臣開會說中宗皇帝不孝啊竟然想把祖宗基業給外人,我們是不是應該給他廢了。
於是武則天就把中宗給廢了立了睿宗,這時候武則天勢力已經很大了睿宗皇帝在武則天面前是兢兢戰戰,市場哭天抹淚向高宗哭訴。
武則天就對大臣說睿宗皇帝太孝順啦以至於天天對著高宗皇帝哭訴不能理政,我這個老婆子勉為其難出來主持政務吧。
於是武則天就把自己的帘子搬到了龍椅邊上和皇帝一起聽政,當然多數時候是武則天在主持。
但是有個帘子總歸不是個事,帘子表示你是垂簾聽政這是不合法的,你隨時都會被撤下去。武則天當然不想這樣了。
於是在睿宗皇帝執政三年之後等到時機成熟之後廢掉睿宗自己登基稱帝建立武周。
但是武則天在執政15年之後就遇到了一個問題,她的武周維持不下去了,隨著她的年齡增加身體越來越差國家政權面臨存續的問題。
武周到底要傳給誰呢?
看過大明宮詞的人可能知道當時武則天有三個選擇,一個是傳給兒子也就是傳給李唐皇室,一個是傳給侄子武三思,最後一個就是自己的女兒太平公主。
最終武則天還是選擇讓兒子也就是李唐皇室拿回權利重新建立李唐。但是為什麼一定是李唐而不是別的選擇呢?
我們要從四個方面來說。
1古代女子參政的條件有兩種:一個是皇帝身體不好,另一個是小皇帝年幼。在這兩個條件下女子才可能參政。武則天恰好是第一種,當然第二種勉強也說得過去。
2女子參政的政治資源主要是家國一體制度,古代國家是家庭的外延組成的,反映出來就是在家庭內就是父親是家長母親是副家長,國家是皇帝是家長皇后是副家長。
正家長不行了副家長就要挑起擔子主持國家政務。
加上古代推崇孝道在家庭和國家層面是有一致的利益的,在家父親要求子女孝順,在外國家或者皇帝要求大臣孝順這個孝順就忠於皇帝忠於國家了。
而皇后或者太后作為皇帝的母親也可以要求皇帝孝順,這作為一種母權體現了母親對兒子的一種權利,自然就有了母親代替兒子執掌政務的可能。武則天就是壓著兩個兒子死皮賴臉的就是不把帘子撤下去。
3女子參政的形式:女子參政要麼是做一個賢內助幫助皇帝處理政務,這一個武則天做的很好。
然後就是垂簾聽政,這一個武則天更是得心應手了。最後一個就是輔政了,睿宗時期武則天就公開輔政了。
4女子參政的阻礙:女子參政要面臨古代的陰陽秩序以及男主外女主內的禮法制度。
中國古代男女之間的基本秩序就是男主外女主內,男人處理家門以外的事物,女子處理家門以內的事物,分工協作互不干擾。這個是古代的禮教大防,是不可更改的鐵則。如果誰觸犯了就會被罵成牝雞司晨是災星。
武則天就是突破了這兩種基本的禮法規範自己出頭登基當皇帝,但是在她執政的15年里天天有人罵她牝雞司晨是個災星。不過武則天不在乎。
但是有一點武則天始終突破不了,就是她是從父系宗法制的體系下拿到權利的。
武則天先是因為高宗身體不好拿到權利,然後又以兒子不孝和兒子太過孝順為由篡奪權利,也就是說她的權利根本就是來自李唐皇室而不是她武則天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一點點的建立起來的。
整個武周就是武則天以李唐的兒媳婦和婆婆的身份從李唐過繼過來的,那麼從父系宗法制來說你拿了你兒子和你丈夫的東西你要還回去,不然就是大逆不道要受天下人唾棄。
反應在武周政權的合法性上就是武周本身就是李唐的一部分不承認這個那麼武周就是非法的,天下人可以共擊之。
當時大臣和李唐皇室之所以認同武則天的統治是因為從父系家長制來說,武則天的權利繼承自自己的丈夫和兒子。
反應在文化上就是武則天要考慮自己晚年的祭祀問題,傳給兒子自己可以以配偶的身份獲得祭祀但是武周就消亡了。
傳給侄子自己就是孤魂野鬼得不到祭祀(祭祀只是祭祀自己直系親屬),但是武周得以繼承。
傳給女兒就更慘不僅政權得不到延續死後還得不到祭祀。
因此武則天的武周只能傳給兒子還給李唐皇室,而不是傳給女兒或者傳給侄子。到武則天晚年的時候實際上整個朝堂都站在李唐皇室身後,武則天不想傳位也不可能。
武則天迫於壓力將權利一點一點的讓給李唐皇室,最終李唐皇室推翻了她建立的武周。
當李顯給她上尊號說是則天大聖皇帝,而武則天則說自己是大聖皇后。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來武則天早就預料到自己的武周政權就是一代而亡不可能長久。
因此只要武則天沒有將父系宗法制給拋棄掉那麼她的武周政權一定是一代而亡,武周天下最後還是要回到李唐手裡。
別說偽周是唐朝的一部分,李世民丟不起這人。
萬歲通天中,萬榮與其妹婿松漠都督李盡忠,俱為營州都督趙翙所侵侮,二人遂舉兵殺翙,據營州作亂。——萬歲通天元年,契丹人被逼反。
盡忠自號無上可汗,以萬榮為將,縱兵四略,所向輒下,不重浹,眾數萬,妄言十萬,攻崇州,執討擊副使許欽寂。——兵力數萬,攻崇州,擒討擊副使許欽寂。
則天怒其叛亂,下詔改萬榮名為萬斬,盡忠為盡滅。——武則天知道契丹人起兵後很生氣,於是......給人家首領改了名。
詔鷹揚將軍曹仁師、金吾大將軍張玄遇、右武威大將軍李多祚、司農少卿麻仁節等二十八將擊之。——偽周派28將去迎擊契丹人。
諸將戰西硤石黃麞谷,王師敗績,玄遇、仁節皆為虜擒。——結果偽軍大敗,人也被俘虜了。
以同州刺史建安王武攸宜為右武威衛大將軍,充清邊道行軍大總管,以討契丹。——偽周當然不服,接著來。
萬榮銜枚夜襲檀州,清邊道副總管張九節募死士數百薄戰,萬榮敗而走山。——此時契丹人剛剛發動檀州戰役,戰敗了。形勢喜人啊!周軍有利哦。
冬十月,辛卯,契丹李盡忠卒,孫萬斬代領其眾。突厥默啜乘間襲松漠,虜盡忠、萬榮妻子而去。太后進拜默啜為頡跌利施大單于、立功報國可汗。——形勢喜人,形勢逼人啊!突厥也把契丹人打了。偽周非常高興,表揚突厥人,獎賞大大滴!
孫萬斬收合餘眾,軍勢復振,遣別帥駱務整、何阿小為前鋒,攻陷冀州,殺刺史陸寶積,屠吏民數千人;又攻瀛州,河北震動。——契丹人卻不給面子,冀州戰役、瀛洲戰役都大勝了。居然從遼東打到河北了。
春三月,戊申,清邊道總管王孝傑、蘇宏暉等將兵十七萬與孫萬斬戰於東硤石谷,唐兵大敗,孝傑死之。——偽周被打臉了,當然不服,派17萬人上,接著干!結果......又敗了,主將死了。
武攸宜軍漁陽,聞孝傑等敗沒,軍中震恐,不敢進。契丹乘勝寇幽州,攻陷城邑,剽掠吏民,攸宜遣將擊之,不克。——契丹人攻陷幽州,並擊退反撲的周軍。
癸未,以右金吾衛大將軍武懿宗為神兵道行軍大總管,與右豹韜衛將軍何迦密將兵擊契丹。五月,癸卯,又以婁師德為清邊道副大總管,右武威衛將軍沙吒忠義為前軍總管,將兵二十萬擊契丹。——偽周發兵20萬,接著干!
武懿宗軍至趙州,聞契丹將駱務整數千騎將至冀州,懿宗懼,欲南遁。或曰:「虜無輜重,以抄掠為資,若按兵拒守,勢必離散,從而擊之,可有大功。」懿宗不從,退據相州,委棄軍資器仗甚眾。契丹遂屠趙州。——周軍未見契丹軍就跑了,丟盔卸甲,契丹軍攻陷趙州。
神兵道總管楊玄基率奚軍掩其尾,契丹大敗,獲何阿小,降別將李楷固、駱務整,收仗械如積。萬榮委軍走,殘隊複合,與奚搏。奚四面攻,乃大潰,萬榮左馳。張九節為三伏伺之,萬榮窮,與家奴輕騎走潞河東,憊甚,卧林下,奴斬其首,九節傳之東都,餘眾潰。攸宜凱而還。後喜,為赦天下,改元為神功。——最後在楊玄基等將領的奮勇作戰下,終於平定契丹人。偽周皇帝謝天謝地,改元神功。做人太狠
這是一個相當bug的英雄,對線能力強,支援能力更不用說,團戰更是能打出爆炸aoe傷害,關鍵時刻還能搶龍收人頭等等,就是太坑錢了!
女人做到這份上不容易,不管好事還是壞事。
武曌?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都可以稱為曠古絕今,她的聰慧狠辣,對局勢敏銳的洞察力,爆棚的運氣,尤其是她的運氣,遇到高宗這麼樣的一位明君,但這位明君的身體偏偏還不太好,可以分享給她權利,她有很多的社稷重臣,例如狄仁傑等等,這個女人真可謂是中國歷史上運氣最好的女政治家了
上承貞觀,下啟開元。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宋太祖趙匡胤?
※怎麼評價梁啟超?他的成就和影響有哪些?
※如何評價朴敘俊?
※如何評價開拓者的阿爾德里奇?
※上下五千年,你認為哪一個人是中華文明的最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