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替傳譯時,口譯員如何判斷什麼時候開始翻譯?


最理想的做法是儘量不打擾講者的思路。

每個講者與口譯合作時的習慣都不一樣。有的人會非常照顧譯者,儘量把話切短以降低翻譯的難度。但也有一些人完全不考慮這點,自顧自講個沒完。譯者遇到這種講者也要能應付才行。

譯者必須能夠給講者足夠的信心。需要通過口譯員跟聽衆溝通的講者是孤獨且無助的,面對一羣語言不通的聽衆,他只能把一切都寄望於口譯員身上。優秀的譯者,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讓講者產生「他是不是沒聽懂」「我講這麼長他會不會記不住」的擔憂。頻繁用眼神或手勢暗示講者稍微講短一點不是最好的做法,因爲這樣一來講者就會有了顧忌,思路可能就沒那麼通暢了。


能否具體說一下疑惑的點在哪裡?一般的場合,譯者和講話者都可以交流。怎麼會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呢,難道你根本看不到講話者,全靠他/她的停頓來猜?

整體原則是你要水平到家、淡定大方、胸有成竹,剩下的就不是事兒了。

所謂搶先,大都是譯者自己著了急,或者害怕講話者再講下去自己記不下來,所以沒有示意講話者就開始翻譯。

無論是講話者很明顯已經講完一段主動示意你翻譯,還是你主動示意講話者暫停讓自己先翻譯,都要和講話者達成默契後再開口,而這個達成默契的過程可能就是看一眼或者一個點頭的事兒。

在講話者沒準備讓你翻譯的情況下就自己著急開口,很容易造成搶話。所以最好要有個雙方確認的過程。當然如果你的水平有限,翻譯時只能顧著埋頭做筆記,可能會比較難做到這一點吧。

但是也會有判斷失誤的情況發生,比如講話者停頓了比較久,你以為可以開始翻譯了,他/她又開始說,這樣一般講話者會讓你先翻,你就大方地繼續翻譯就是;如果講話者要繼續說完,那就讓他/她說。這都不是事兒。

也要視場合、說話者風格而定,以下以我自己的經驗說一說。

場合

演講/講座/新聞發布會等

此類情況只有一方講話,且大都事先準備好了講話內容。

說話者很明白譯者在場,講完一個主要意思一般就會停下甚至主動示意譯者開始翻譯。如果講話者一直滔滔不絕,等他講到一個譯群結束,就示意他先停下自己先開始翻譯。

談判交流

遇到過一次商務談判,雙方氣氛非常緊張,講話者每講一句就示意我翻譯,意思是要保證一句也不能落下的向對方傳遞自己堅定的立場。這樣自然比較好處理。

有時雙方爭論起來會情緒激動滔滔不絕,這種情況通常需要譯者主動示意講話者允許自己翻譯;譯者有時甚至要在中間把握談話節奏,梳理講話者的要點和立場(有的講話者說話沒有重點或者含混不清,需要與他們確認他們想表達的意思)。

講話者

譯者要記住,在這個場合,客戶需要你的服務才能達到好的交流效果,你是專家、你是懂行的那一個。對於說多久開始翻譯、怎麼翻譯,你最有發言權。

當然,你自己的專業素養要夠,如果你只能做到人家說一句你翻譯一句或者人家說三四句你就要翻譯,這說不過去。如果只能做到這樣,那就只好事先和講話者說好,每段不要講太長就讓你翻譯。

一般比較有經驗的客戶會有這方面的意識,差不多了就會讓你翻譯;而且這樣的客戶會尊重你的專業技能和素養。

他們可能聽不懂對方的英語,但是你譯出的漢語是不是這回事兒,他們一聽便知;他們可能聽不懂你說的英語,但是看對方的反應,也就知道你有沒有譯出他們的意思和態度。除了內容,語言流暢度和語速也都是一目了然的事兒。

如果你的專業素養讓客戶信服,他們自然會讓你掌握節奏,給你應當的尊重。

肯定也會有不太有被翻譯的經驗的客戶,沒有給譯者留白的意識。這時只要提醒他們或者事先做些溝通便是。

他們看到你的譯文準確流暢,難道會在意什麼搶話?

你是專家,有時甚至要指導講話者交流的節奏達到更好的交流效果,而不是被講話者牽著走。

補充:文中說的一些不是讓譯者喧賓奪主或者炫技;這些都要通過與講話者客氣、謙遜地溝通來達成。最根本的是你的專業素養要夠,這樣你自己就有底氣去做溝通,講話者也會服你、願意與你溝通。


誒這是好久之前的題目了吧我來挖一下。。

題主既然是問「判斷」,那麼最高贊同答案所說的原則就不適用了。當然不是說作為翻譯而言這個原則不對;但是既然是「判斷」,那麼就是戰術層面上的時機問題,而非戰略層面上的方向問題了。

首先明確一點,這裡討論的講者是有意識地知道譯員在旁邊的。判斷的時機是講者話音落下前後。做多了翻譯,對這個是有感覺的。我們自己說話也是一樣,到了快講完或者做結論的時候,通常會在最後一句前半抬高聲音,放慢節奏,然後後半降低聲音,節奏加快然後結束。當然這是實踐經驗的總結情況,沒有任何理論支持,我在這裡也就是一家之言。

那麼,萬一講者忘了怎麼辦呢?很簡單,還是那句話,作為一個自洽的邏輯單元,講者在自己的論點展開得差不多的時候,聲調和語速都會有變化。當然,這個規律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而且,有時候講者講得太長,記不下來,或者記下來了但是質量不好,這個時候還是要打斷講者。打斷的原則就是最高票答案的原則了。

當然實際中的情況,我的個人習慣是開始前問講者以前有沒有跟譯員合作過,然後約定每三到四句一停。其實記憶能夠承受的時長比這個長得多,但是這個長度是合適的,一方面講者三四句話可以完成一個小論點,另外一方面這種長度我不用做筆記,那麼可以更專註於出口產品的質量。再者,聽眾聽著也還好,不然講者一大長段,聽眾聽不明白,眼巴巴地看著我,不管聽眾還是我都是很難受的。


這個要分情況討論的:

1 熟悉的講話人

預判講話人的意群停頓確定開始翻譯的時機。

不說翻譯,即便是長時間跟某一個人相處,久而久之也能夠了解對方說話的習慣。若長期為某一位講話人做翻譯,基本上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就能夠了解這個人說話時思維是如何運作的。在正式場合中,一般來說講話人會比較小心,要麼按照寫好的稿子講話——這種一般來說譯員戶提前拿到稿子的;要麼脫稿講話——少出錯,大多也是按照常規的思維先想後說的,這時候一是語速慢,而是意群與意群之間的停頓比較明顯,於是長期合作的譯員橫容易就能夠判斷講話人停頓的意圖。

2 不熟悉的講話人

老老實實等講話人停了再開始翻……

這個就有點考驗人品了。如果講話人經常在有翻譯介入的情景講話,他自然會體諒譯員,在講話到適當時間長度就停頓。若講話人沒有這樣的經驗,又喜歡滔滔不絕,這就麻煩了。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我若僅靠STM(短期記憶)進行無筆記交傳,可以基本保留全部細節handle最多3分鐘的正常語速(100-200wpm)講話,但前提是沒有密集數字、邏輯清晰。帶筆記交傳,理論上可以等講話人整場講完再翻,但是由於專註度是有限的,因此基本保留全部細節的翻譯的極限是在20分鐘左右,之後細節的丟失便會隨著講話時間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在無法判斷講話人何時停頓時,我的處理方法是:記好筆記,等待停頓,理順邏輯,重新打包。記好筆記,因為你不熟悉講話者的套路,你無法確定他這一段需要講多長時間;等待停頓,是指在翻譯的過程中去逐漸熟悉講話人的習慣,分別他的語意停頓和意群停頓,意群停頓便是你開口翻譯的機會;理順邏輯:脫稿講話很容易跑偏,這個時候譯員就需要自己把邏輯重新理一遍;重新打包:譯員並不一定要把講話人說的每一個字都翻出來,理解意思,反應意思,在無法反應全部細節的時候,保證意義的傳遞是第一要務。

-------------分割--------------

預留更新位


謝邀!

根據自己的經驗,以及和發言者的溝通約定來判斷。


正常情況,發言人話音落下,就要準備開始翻譯。

偶爾會有跟發言人「打架」的情況,這個時候應該停下來,等發言人先說。但是一般有經驗的發言人,聽到翻譯開始翻了,會主動停下來。


非專業出身,說點體會。

如果有可能的話,事前的準備十分重要。

可盡量做到:

1.熟悉講稿/譯稿

2.熟悉內容

3.熟悉講者習慣

4.Rehearse

這些準備工作可以讓我們事前對講者的進度有整體了解,把握講者的邏輯,畢竟大多數人講話是以一定的邏輯為基礎串聯的,串聯的點一般來說是比較好的斷點。


除事先準備意外,提供一個建議:如果有可能,在上場前與講者提前交流,告知他你希望他能停頓的時間,或至少希望他能記得稍作停頓。這個交流也可以讓你對他的口音和說話習慣有所了解。這個主要是針對以前從未使用過口譯服務的講者的。如果沒有辦法事先交流,而你工作的現場又不屬於正式到極點的場合(如國家、國際級別的大型會議等),可以在第一次翻譯完畢後以講者的語言告訴對方你希望他稍作停頓,在工作中做這種交流是十分正常的行為。如果真的沒有辦法提醒講者,那就努力努力再努力吧。


推薦閱讀:

口譯專業課程是怎樣安排的?
參加什麼考試能提高自己的口語能力?
怎麼做一個日語口譯同傳,需要具備什麼素質,技巧?
六級難還是中級口譯難?

TAG:英語 | 英語學習 | 翻譯 | 口譯 | 交替傳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