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國有新華系列書城、書店、網路,建設大型發行物流經營實體,是否意味著實體書店轉型?這種轉型是否能拯救實體書店?

列席全國兩會的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傑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透露,計劃把國有新華系列的書城、書店、網路整合起來,由過去兩大鬆散的協作聯盟變成統一的經營實體,形成大流通體系。http://tech.qq.com/a/20120312/000114.htm


謝Amy邀。這個題目可不小,我嘗試著答答。

整合國有新華系列書城、書店、網路,建設大型發行物流經營實體,並不意味著實體書店轉型。

  • 現在談到新華書店整合,我認為只能算作亡羊補牢,因為幾大網商自建物流的體系已經形成並逐步完善,而新華書店還沒有自己的物流體系,國有的新華系統是感覺到狼來了,此時不動,更待何時?
  • 新華書店的改革始終是滯後的、收效甚微的,新華書店從早期的市店、區店自主訂貨,到以省、直轄市為主連鎖統一訂貨,剝奪了市店、區店、縣級店的直接進貨權,由於人員素質、物流體系、管理系統等方面做得不到位,直接影響了新華書店的進貨,進而影響讀者的購買和圖書的銷售。大多不思進取的新華書店至今得以生存僅僅是依靠中小學課本、農家書屋等政府採購行為,依靠佔據了最好的地段,把好的店面出租出去盈利。當然,也有相對成功的連鎖案例,如北京市店連鎖(含西單、王府井、中關村圖書大廈等)浙江省店、江蘇省店,這些本身就佔據了經濟發達和地源優勢。
  • 原有的新華書店系統都有各自的倉儲基地、店面和網路書店,如何全盤考慮人力和物力資源的整合以及利益的分配是關鍵,如果能夠達到資源共享和優化當然是個好事。
  • 新華書店的全國整合只能依靠中央(出版總署)解決,各省的新華書店代表了各自地方的利益,所以原文中談到各省區市已經形成的資產將採用股份制方式進入,不剝奪原有資產,不改變產權關係,只改變經營方式,市場對外統一開放,發行網路全國連通。解決的速度依靠中央的力度,解決的效果跟投入的大小、手術的徹底與否直接相關,改革的成果如何最直接的體現是出版社的圖書是不是周轉提高了,銷量增加了,最終極的體現是讀者購書是否方便和快捷了?所以現在談結果尚早,讓我們拭目以待。


如同郵政的EMS,就那回事。

計劃體制下,任何與市場經濟背道而馳的折騰,都甭抱幻想。

現實而言,國企都是混蛋。


又一艘國企航母,佔用更大的資源,產生更差的效益


體制就是宿命。

一條大船,艦長想得再好,80%看熱鬧的,餘10%明爭暗鬥的,5%有熱情沒能力的,3%有能力沒熱情的,2%有熱情有能力的,試問他們開得動這艘大船么?

況且,這2%淹沒在茫茫人海中,驀然回首,他們竟在船舷打地鋪。


仔細看了鏈接的新聞報道。個人覺得國有新華系統有這樣的意識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一直以來新華系統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垂暮老人,佔用了極大的市場資源卻始終不得配置優化,是非常可惜的一種體系浪費啊。如今終於看到大力改革的力量,我覺得很有意義也很看好。但是改革也好,專制也好,這個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誰也不知道其中會發生怎樣的曲折與變故。在觀望的目前,先說兩個例子:

1、08年還是更早些的時候,國家大力扶持動漫產業,建立大型動漫產業園區,當時在國內也是掀起了一波比較轟動的浪潮。從大學動漫產業專業的設立到之後就業趨勢,以及全國性質鋪天蓋地的漫展等一系列宣傳、推廣,無一不顯示出這一新興行業是朝陽產業鏈。然而中國動漫這幾年的發展之路依然艱辛,好的創作者依然在蝸居,而更多人放棄了原創與激情,在現實中夢想都是毫不留情被打碎打破的。不知道這次的新華體系整合,是不是也會是一次重蹈覆轍?

2、同樣展望一下國內從前兩年開始轉股份制的出版機構,跳脫出固有的出版模式,反而很順利的打開了市場經濟的脈搏,開始走上一條圖書商品化的盈利道路。鏈接中新聞也說到,至2016年,股份制改革會基本完成,想必到時候一定是百家齊鳴百花齊放的場面了。

以上兩者,都是在國家扶持的基礎上進行自我重塑與整合的結果,我不是業內人士,無權評判其孰好孰壞,只覺得這兩者就是兩面鏡子,站在中間,定下心左右看一看,就看到了真實的自己。

言歸正傳,來談談對新華系統整合的看法。有一些疑問如下:

1、現在開始的所謂大型整合,是不是也是一種變相的與已有的其他書商(例如已經有一定基礎的電商等)進行競爭的意味?改造之後的新流通體系、現代物流是否與目前已有的圖書電子商務物流網有重疊。造成以前是在拼圖書的發行量以後是在拼物流的速度,如此惡性循環?如同美國人開飯館加油站旅館便利店,中國人只會扎堆開中餐館的那個笑話一樣,大型整合帶來的是希望與苗頭,但是這苗頭最終的目的是吞併其他寡頭壟斷,還是合理共存,不得而知。

2、眾所周知,新華書店曾經是國內第一圖書發行渠道,也是所謂的一渠,為何在近階段逐步被各類二渠佔領最佳通道,其實最關鍵的原因還是與圖書本身的內容有關。我想說新華系統的教科類圖書始終是賣的最好的,因為有一個龐大的需求市場。雖然這個市場我個人覺得是非常不健康不合理的,但是它畢竟是存在著。而新華系統的圖書走的也永遠都是快銷通道,一旦滯銷,庫存就是一筆很難消化的負擔。全中國的庫存是難以計數的。多少晦暗的倉庫里放著打入冷宮永世不得翻身的書籍,是文化的悲哀更是一種警示。股份制改革與資源整合帶來的市場競爭,是否能夠推動更好的深度閱讀。減少庫存的關鍵並不在於如何改革制度與整合大流通,而是在於如何培養一個更好的閱讀市場,與更好的圖書內容。也許在轉型之前或者轉型的過程中(反正一時半會兒也沒那麼快能轉好),同步加快速度建立更有內涵的圖書內容建設體系,我覺得這才是當務之急。(這部分其實和原文的最後一部分【國民「大多數人熱衷淺閱讀」】觀點是一致的。

然後我想扯個題外話說一下我對實體書店的存在性的認識。

個人覺得實體書店是不會消亡的。近日上海福州路的大眾書局將要改為24小時營業的書店,走上台灣誠品書店的發展道路(可能這說法有點不妥,不過應該是同一 模式的摸索),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論世界變得如何瘋狂與快速,書店始終是作為一種歷史見證般的存在而流傳下來的,不能消失。這僅代表我的個人意見,請 大家 輕點拍。

新華系統,在如今世風日下的圖書銷售領域,儘管被民營系統搶走太多市場份額,但是新華系統依然以」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的姿態屹立不倒,當然其中也有很多是二三線城市以及教科市場等」特殊份額「在撐腰的緣故。但不論是什麼原因,這駱駝依然是駱駝,不是一時之間就可以被風沙摧毀的。也就是「沒有救不活的品牌」。尤其在文化產業,哪怕世風繼續日下,人類這一群體始終是會有個別提出覺醒的聲音的。而如今國有新華系統想要改革的風聲,便是這樣一個信號。而如何圍繞這個信號找到最正確的方向,這條道路依然是非常艱難的。

對於新華系統「建立大型發行物流經營實體」這個有點大和泛的概念,我覺得這不算是一種實體書店的轉型。而是一種促進實體店走上更快速運轉的手段。我覺得可以緩解目前實體書店的聲音漸漸弱下去的情況,但是真正意義上要解救實體書店,讓圖書變得更像圖書才是唯一的解決之道。


其實,新華書店90%的利潤來源於教材採購,門店僅用於裝點。據某教育部門主管透露


推薦閱讀:

豆瓣購書單上新華書店的價格永遠是最貴,什麼人會去買呢?
福州有哪些優秀的獨立書店值得推薦?
武漢有哪些可以安靜宅一天讀書的特色書店?
北京有什麼值得一去的書店?
實體書店未來存在的價值在哪裡?

TAG:書店 | 出版業 | 新華書店 | 出版 | 實體書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