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玻璃杯泡茶,先放茶葉再倒水和先倒水再放茶葉有何區別?
01-07
用玻璃杯泡茶,根據沖水和投茶的先後,可分為上投、中投、下投三種方法。
先倒水再放茶葉,稱為【上投法】,讓茶葉緩緩的落入熱水裡,可以避免茶湯渾濁。通常茶毫多的細嫩綠茶、紅茶,如信陽毛尖、碧螺春、祁門毛峰、特級川紅等可以用這種方法來泡。另外,採用上投法有一個前提,就是要比較緊結、密度較大的茶葉,不然沉不下去,不是嗎。
--------------------------------------------------------分割線------------------------------------------------------------------先放茶葉再倒水,稱為【下投法】,在沖水的時候茶葉可以跟隨水流翻滾,干茶和熱水接觸迅速徹底,可以讓茶湯的滋味均勻。身骨較輕的龍井常採用此泡法。 PS:除此還有介於二者之間的【中投法】,就是先倒一些熱水在杯中,放茶葉,再加水。綠茶有中投法和上投法,通常用玻璃杯泡綠茶。
- 中投法:先在玻璃杯注入熱水,不超過1/3,溫杯;投入茶葉,搖晃下玻璃杯,讓茶葉和水融合;將85度的開水由高處注入杯中,茶葉在杯中舒展開,茶香四溢。六安瓜片葉片較大,用中投法效果好些。
- 上投法:將85度的開水注入玻璃杯中;投入茶葉,輕微搖晃下玻璃杯,讓茶葉和水融合;然後靜置,觀察,茶葉逐漸舒展開,緩慢下沉。龍井、碧螺春、毛尖、多絨毛多毫的綠茶都可以用上投法,尤其是嫩芽、明前茶,效果更佳。
其他半發酵和全發酵的茶,都採用下投法,先放茶葉,然後用高溫的開水用紫砂壺或者蓋碗沖泡。
我自己習慣下投法,上投茶不容易沉底,特別是對於揉捻輕的茶,條件允許都試試看,找到自己喜歡喝茶方式即可
我是久病成蒙古大夫型的,回答問題不保證是正確答案哈。
適合玻璃杯的茶基本上有那麼四種,
一種是又嫩又奔放,比如碧螺春
一種是又嫩又含蓄,比如青山綠水一種是雖成熟卻矜持,比如前崗輝白一種是又老又有味,比如六安瓜片第一種我們用先放水,水涼一點,讓她們游個泳的。水上投茶稱為上投
第二種是我們先放三分之一水,水涼一點 ,等她們舒筋活血以後,再用稍熱一點的的水加滿,讓他們發揮一下,先水再茶再水,叫做中投第三種我們先放三分之一水,水熱一點,待她們發揮韻味以後,我們再填滿溫水。也叫中投。最後那種,就是給她用力泡下去。洗一把好澡。90度都不過癮,恨不得再悶一會兒。先茶後水稱為下投。所以你泡了,溫度時間都一樣,泡出來總是太濃太苦,你就往上投路線上走,
泡出來總是滋味不足,你就往下投路線上走。還不行的孩子們,基本上就不再適合玻璃杯了,上蓋碗和紫砂壺吧~
最後還有一個怪咖,叫做猴魁,茶中呂布啊~因為長得帥大家都想讓他站起來。所以見過先投茶再加十分之一水,再加到三分之一水,再加滿的。也見過先倒三分之一水,然後手拿茶葉直接插水裡的,等他能站起來再加水的。各種邪門泡法,猶在上面說的這些之外。如果先沖水,後放茶葉,茶葉會浮在水上。所以要先放茶葉。
一般的程序是先放茶葉,然後再沖水。也最為人們所接受,當然並不是一定是這樣的,綠茶的沖泡就有上投法,中投法。「綠茶上投法」。即洗凈茶杯後,先將85—90℃開水沖入杯中,然後取綠茶投入,一般不須加蓋,綠茶茶葉便會自動徐徐下沉,但有先有後,有的直線下沉,有的則徘徊緩下,有的上下沉浮後降至杯底;干綠茶吸收水分,逐漸展開葉片,現出一芽一葉、二葉,單芽、單葉的生葉本色,芽似槍、劍,葉如旗;湯麵水氣夾著茶香縷縷上升,如雲蒸霞蔚,趁熱嗅聞茶湯香氣,令人心曠神怡;觀察茶湯顏色,或黃綠碧清,或乳白微綠,或淡綠微黃……隔杯對著陽光透視,還可見到湯中有細細茸毫沉浮遊動,閃閃發光,星斑點點。綠茶茶葉細嫩多毫,湯中散毫就多,此乃綠茶嫩茶特色。這個過程稱為濕看欣賞。 「中投法」,即在干綠茶欣賞以後,取綠茶入杯,沖入90℃開水至杯容量的三分之一時,稍停二分鐘,待干茶吸水伸展後再沖水至滿。
一般細嫩,茶毫多,茶葉本身高香,或者比較緊實的綠茶採用上投法比較多,例如龍井,碧螺春。用這種方法主要靠水的浸潤作用潤濕茶葉。由於茶葉浸入水的速度較慢,開始主要在表層水面,上投法對水溫要求較為寬鬆,可以用溫度稍高一些的水,新手不太會「煮熟」茶葉。干茶的香氣會隨著上升的熱量和水氣充分蒸出。尤其是龍井,「炒米香」比下投法更加沖一些。此外,時間也容易控制,只要看到茶葉浸潤了,茶也就泡好了,等待的時候看看浸潤作用也不會無聊,對初學者是個不錯的體驗。下投法或者中投法比較適用於太平猴魁這樣香氣在浸潤後充分發揮,又比較耐高水溫的綠茶,以及紅茶,烏龍茶。茶葉和水能夠充分接觸,迅速潤濕。
不過具體用什麼沖泡方法,還是要親自體驗。對於泡茶而言,茶的好壞,茶水比例,時間和水溫控制比用什麼沖泡方法更重要。換不同的沖泡方法是個很有意思的體驗,但是並不是一定要遵循的法則。對很多人來說,區別也只在伯仲之間。太講究就和聽音樂非要用葛洲壩發的電一樣了...
上投的容易不浸潤,茶葉跟孑孓似的被擋在水膜上面,還得用手戳下去
我就用的下投法,茶葉不會飄起來
自己喝怎麼方便怎樣來,又不是去考茶藝師證,
上投法多用於綠茶,綠茶不耐泡,如果是新茶就更甚。而下投法多用於發酵茶或半發酵茶,如果是生茶,更少不了洗茶的步驟。而且壓制茶須經水沖開,上投法顯然是不合適的。
根據不同外形品種的綠茶,上投,中投,下投法沖泡,始終是讓茶葉與水充分接觸,及時發揮香氣。
先放茶葉的,味道很容易滲入,後方的話,就得多泡一會兒了,你想想一下,茶葉都漂浮在上面。
拿同一泡茶葉,試一下就知道了。最好還是下投法,香氣滋味快速呈現。另外的兩種,就好像孔乙已關於「茴」的四種寫法一樣,沒啥鳥用!
推薦閱讀:
※泡茶時將第一泡茶水倒掉,這個洗茶環節或者醒茶的步驟,從科學的角度講洗掉灰塵或一些不好的東西,有必要嗎?
※有哪些茶葉方面的書籍值得推薦?
※為什麼茶壺裡面的過濾網跟茶壺底部相隔那麼高,總是要浪費很多水才能浸泡到茶葉?有誰知道這是什麼設計原理嗎,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呢?
※茶包的沖泡方式,比起茶葉來優勢在哪些地方?
※為什麼喝茶or喝咖啡?
TAG: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