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醫學基礎入門書籍?
市面上醫學科普的書籍可以說是林林總總,但要麼是厚厚一本書其實是翻來覆去講那幾句話的xx百問,要麼是像將給小孩子聽的圖畫書,基本都不夠權威,也不夠全面。
對一個非醫學科出身的人來說,有沒有適合閱讀的,又比較權威的從西醫的角度來講解的醫學基礎書呢?主要目的是為了1. 在發生某些癥狀時能對症看病,不忽視重大疾病的前兆2. 明白基本醫理藥理,從而不被某些大夫忽悠,在看病的時候能提出實質性的問題,能在醫生有限的時間和隻言片語中得到更多有意義的信息
類似的問題,平時也被問過,知乎上也被問過,也被邀請回答過。 首先要說明的是,對這個問題我沒有很好的答案,因為確實沒有見到比較靠譜的介紹醫學類的入門書籍,市面上見到的絕大多數介紹養生、醫療的大眾讀物都是忽悠人的。 看了一些同行或者醫學生的回答,我也想說兩句。 首先,lz提問的心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得病,得了病都不希望被忽悠,這種想法天經地義,換做我也是一樣。所以說,我認為醫學科普是有必要的。很多醫生怕的是,非醫專業的人,看了一些科普的東西,就自以為是,從而不接受醫生的指導,降低了依從性,不利於醫患溝通。我覺得這要從兩個方面來說。 一方面,在醫學科普書里,應該反覆強調醫學的局限性,接受專業醫生指導和建立良好醫患信任的重要性,應該讓讀者明白,如果真的得了毛病,不是說通過看一兩本醫學科普書就可能自醫的,即使是醫生得了毛病,也要去醫院找專科醫生就診。而且醫學是在不斷進展的,很多地方充滿了爭議,不能因為一本科普書上的說法,而降低對專業醫生建議的依從性。我想如果反覆灌輸這種觀念,倒是會更利於醫患溝通。 另一方面,好的醫學科普書也是有助於醫生加強自己的專科業務修養的。有些地方可能是因為醫生本身專業知識的不紮實,其實自己就沒弄清楚,如果病人不了解,真的是忽悠兩句就過去了,但是如果病人有了初步的認識,確實就不那麼容易忽悠了,這有助於醫療質量的提高。 當然,醫學知識實在是很繁雜,內容非常多,學個五八年,再在臨床幹個三五年也才勉強能摸清楚一點門路,要通過簡單的一兩本科普書就講明白確實很難。但這是醫學科普工作者的事兒,或者說是醫生的事兒,並不妨礙大眾對這類書籍的需求。
由於我個人對醫學是否屬於嚴格意義的科學持保留態度,所以我對於醫學方面可以有很出色地科普讀物也同時持保留態度。臨床醫學直到現在也仍不能逃避其依賴經驗的問題,實驗的難以重複,理論與實踐的不相一致,對同一問題共存多種解釋,這些都與嚴格意義的科學存在距離。所以醫生才會需要讀更多的書,需要更多的時間,需要身處權威的醫療機構以經歷更多的病例;所以病人才會迷信年齡更大的醫生,牌子更大的醫院。以上種種,無外乎「經驗」二字。
舉急性心梗的癥狀作為例子,一般會有勞力性胸痛、胸憋、壓榨感、瀕死感、左肩背放射痛、下頜放射痛、心梗所致的內臟反射癥狀、噁心嘔吐(未列全)等等多種癥狀描述,而每一癥狀又可能同時存在於其他疾病中。那麼判斷某一癥狀出現時是此病不是彼病就只能依靠既往經驗,整合癥狀和其他現有資料,據此再補充其他相關資料,最後將多種證據整理並與既往經驗對照來做出綜合評價,即便如此仍可能出現判斷的錯誤。
希望靠一兩本書來達到目的,我想很難。這麼多答案里,除了@田吉順 先生之外,貌似專業人士都不認同普通人學習醫學知識,原因不外乎兩個:一是醫學很難,二是患者一知半解降低了依從性。
對於第一個原因,我想說任何一門成系統的學科,都很難,但這並不妨礙普通人了解一些學科常識,當然目前沒有靠譜的醫學類科普書是一大難題。第二個原因,我想醫生不應該先把患者推到對立假設上去:你有醫學知識了就一定會自作聰明跟我對著干(雖然有這種患者存在)。換個角度想,患者掌握了醫學常識也是促進醫生提高業務能力、提高醫療質量的手段(@田吉順先生語)。對於題主的兩個目的,我覺得通過了解一些醫學常識是可能做到的。
1. 在發生某些癥狀時能對症看病,不忽視重大疾病的前兆舉個真實的例子:有朋友的媽媽大便帶血,一直以為是痔瘡嘛,沒當回事兒。直到扛不住的時候才去醫院,一查是直腸癌。如果她有些常識的話,知道便血的嚴重性,就可以早去醫院檢查,早發現早治療了。簡單一點的例子:了解點兒常識之後,起碼知道哪兒不舒服掛哪個科。我見過有患者挂號時說不清楚,挂號的MM一個勁催。對於一些常見的慢性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壓等等,病人掌握了相關知識,服藥、護理,不用總跑醫院,也可以緩解一下醫療資源緊張的問題。
當然,病人不要自己給自己看病,不尊重醫生的專業意見。2. 明白基本醫理藥理,從而不被某些大夫忽悠,在看病的時候能提出實質性的問題,能在醫生有限的時間和隻言片語中得到更多有意義的信息這個目的稍微有點兒偏頗,如果改成看病時能更有效地與醫生交流(未必一定要講醫學術語),顯得更有正面意義一些。如果交流充分了,自然被某些大夫忽悠的可能也小了。推薦《身體使用手冊》,基本把內科書科普一下,只能讓非醫學專業的人了解疾病的皮毛,通俗易懂,至少沒有像很多養生書一樣誤導消費者。藥理方面推薦《藥理學》,雖說是專業人士的教科書,但我老媽,沒有醫學背景,也看得樂此不疲,至少把她用的葯都了解到很深入的程度了。唯一的缺點是她自認為半個醫生,不再聽專業人士的意見了。這兩本對於掃盲還是很有用的,但真正遇到各種癥狀時,還是要去醫院,醫學的複雜性超乎常理。
推薦一本《藥物簡史》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441101/講近代醫藥史的,覆蓋多種疾病和藥物,講解深入淺出。
我是來潑冷水的。
1. 在發生某些癥狀時能對症看病,不忽視重大疾病的前兆
好吧,感冒、咳嗽、胸痛可能是數百種以上疾病的前兆,其中不乏各種絕症。如果想不忽視,那麼照著2000塊錢做檢查吧親!2. 明白基本醫理藥理,從而不被某些大夫忽悠,在看病的時候能提出實質性的問題,能在醫生有限的時間和隻言片語中得到更多有意義的信息念了5年醫科的學生表示,我就算再念5年,老師要是想忽悠我隨便一忽就是悠。你想通過看幾本書就能達到抗忽悠的程度是不可能的。大多數人沒病的時候,什麼醫學書籍都是看不進去的。說句不吉利的話,等你有了病,才去看相應的醫學科普,事半功倍,假如不幸得了高血壓、糖尿病等一輩子的病,那就朝著專科醫生的方向邁進吧。
《診斷學》人民衛生出版社第八版。之所以推薦這本書是因為這是正規醫療教材。別去看那些不知道哪來的醫療健康書籍了。害人,又不負責任。說得冒犯些,這個問題讓我忍不住聯想到了張悟本和健康一身輕之類的電視節目。我想這些節目的初衷是好的,便民的健康知識普及節目,可是到了最後成了個人的推銷。然後用一些蹩腳的醫療知識,教給了百姓一些錯誤的醫療理論,但是又塑造了大眾對自己醫療能力盲目的自信,最終害了很多人。我們學醫的,少說讀五年,動輒八年十年,不是一兩本書能解決你所說的兩個問題。
默克家庭醫學手冊 你可以試試 幾乎都有
人體:人體結構、功能與疾病圖解/帕克 (Steve Parker)-圖書 這本也不錯
我覺得非醫學專業的人學些醫學知識是很有必要的,我記得有一次我妹妹感冒發燒了,打電話迷迷糊糊得問我為什麼她的化驗單上顯示淋巴細胞高於正常值,於是我耐心跟她解釋淋巴細胞高說明你這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淋巴細胞是身體的免疫細胞之一,當受到病毒感染時機體的免疫系統就會產生比平時多的淋巴細胞來清除病毒。所以醫生給你開了抗病毒藥物而不是抗生素。然後我妹就滿意的睡過去了。
說實在話,要了解這個過程,涉及到了很多基礎學科的知識,直接去翻這些基礎學科的書籍是很枯燥的,而且還未必能看得懂。個人建議可以看看MOOC上一些簡單的醫學課程,都是全球各個大學開設的課程,授課的人都是專業的醫學人士,而且課程介紹那裡會說這門課程需要哪些基本知識。這些課程我都沒有上過,但是如果當年上專業課的時候能看到這些課程,可能學起來會沒那麼吃力,不過就是對英語的要求會高些。下面附上一些課程的鏈接:生命體征:了解身體告訴我們的信息http://mooc.guokr.com/course/1205/Vital-Signs--Understanding-What-the-Body-is-Telling-Us/理解常見疾病
http://mooc.guokr.com/course/666/Understanding-Common-Diseases/探索解剖:人體腹部http://mooc.guokr.com/course/912/Exploring-anatomy--the-human-abdomen/理解大腦:日常生活中的神經生物學http://mooc.guokr.com/course/1144/Understanding-the-Brain--The-Neurobiology-of-Everyday-Life/
個人建議,如果是想給人看病,建議還是放棄。但是如果想了解下,以便於自己進了醫院不至於抓瞎,可以看看這本書:劍橋醫學史 (豆瓣)我建議,了解醫學發展到什麼程度,比能聽懂醫生說什麼更具有時間性價比。最關鍵是,他系統啊!系——統——啊!!!!!不至於看了一點點就開始往自己身上對號入座啊!!!!
醫學基礎書籍就兩本:《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解剖都沒弄懂的話,別的醫學知識學了都是白搭。
醫學本科教材!教材才是最好的書,就把自己當個醫學生第一接觸到醫學書那樣,既專業又相對易懂!科普書確實沒啥意思,太專業的可能看不懂。
看了以上許多人的答案,有些人推薦本科生專業人衛版教材第八版《診斷學》。這本書雖然不厚,但是畢竟是很專業的教材,用的也是專業的術語。如果一般人能直接看懂這本書的話,那還要本科生從《系統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藥理學》、《醫學微生物學》等等這樣基礎學科開始學幹嘛。
很顯然,醫學生學習的過程是有一定規律的。臨床課程必須要基礎課程作為基礎。
而且作為醫學森,能耐下心來把專業書當小說漫無目的地看都是夠受的。專業書是相當枯燥的,這不是文學作品能夠勾起讀者的興趣好嗎。我一直是把專業書當做工具書來看待,有明確的問題才會看得透徹。
所以我是不推薦醫學專業書的。╮( ̄▽ ̄"")╭——————————如樓主所述,要能適合閱讀還得「權威」的書,只有專業書了好吧。(配個圖,顯得回答很長( ̄? ̄))這個,首先入門,你要看懂《內科》《外科》《婦科》《兒科》。要想看懂,你得看《系統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病理學》《寄生蟲》《微生物》《病理生理學》《診斷學》《藥理學》《局部解剖學》《流行病學》《遺傳病》《影像診斷學》《中醫學》《醫學統計學》……………(⊙o⊙)…(⊙o⊙)…
要學醫學。得先學生物。學生物得先學化學。
如果有機化學已經學過的話可以從生物化學開始其實我不建議非醫學生自學系統的醫學知識。並不是說學醫學的都有什麼自身優越感不允許外行研究而是醫學這個領域太大了。以普通的知識面是不足以駕馭。老實說就以我水平連門都摸到。而且醫生最怕的是什麼,不是那種什麼也不懂的患者,而且那種半懂不懂的人。那種人最恐怖了有沒有π_π從網上或者從書上知道了一些片面的知識後就認為自己比醫生還懂得π_π生平最討厭這種人。推薦書的話就看系統解刨學吧,至少要知道自己身體結構不是嗎╮(╯_╰)╭
為毛線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解剖,組胚,生理,生化,病理,病生,免疫,微生物,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還有中醫,耳鼻喉
要是站在非專業人士角度,個人推薦以培養醫學價值觀為重點。我個人最早關注醫學是從健康、人體氣血運行規律以及增強體質為出發點來看醫學書。 第一本書,我看的是《從頭到腳談健康》,這個算不上典籍,但對初學者和非專業人士來說,曲黎敏教授帶領我們簡單了解了人身體的結構以及人身體和自然規律的關係,比如一天12個時辰中身體不同經脈擔任的主要職責。 第二本書,我個人看的是《黃帝內經》,這個是需要一定耐心和時間來閱讀的,而且是中國人醫學理論的根基典範。我覺著但凡是經久不衰的好書,一定是有經得起百世檢驗的真理和價值觀存在於其中。這本書的書寫與《論語》非常相似,是以問答形式記錄。我個人覺得主要有這麼幾點收穫,首先點出中國人從身體內臟如何考察人的 健康,五臟六腑所代表人的不同氣機以及相互之間的五行規律,這些可能需要更多中國樸素唯物主義的基本觀念作為支撐,如果你有興趣深入研究,我相信你會得到更多樂趣,還是等你讀完,自有體會,例如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剋。其次是這本書告訴人們一些基本的健康觀念,在每天不同的時刻該做怎樣的事情,在不同的季節人的作息、飲食該怎樣配合大自然去生活。可以說我看到目前市面上所有的所謂養生之道的書都是基於《黃帝內經》的基本思想。 第三本書,我個人有興趣讀了讀《湯頭歌訣》,據說這是所有中醫必讀的開方口訣,非常基礎,但這個對於非專業人士去讀,很是缺乏職業動機,因為要記憶的東西太多了,再說真要是有個頭疼腦熱,咱還真不敢憑自己看了幾天醫書就給自個兒開方子。那讀這個書的意義在於關注了解基本病理所對應的基本藥方組合,很多經典的藥方組合都是基於此歌訣。我想對於求知慾強的人來講,更多是一種方法論的學習。 第四本書,呵呵,就不該是理論了,道理和觀念明白了一些,我覺著關鍵就是如何讓身體保持健康狀態。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總有適合的方式,但我個人更堅信適當的運動,我猜提此問題的兄台定是過了而立之年,那不妨推薦你多增加些有氧運動或柔韌運動,我個人長期堅持有效的中國傳統方式的一些運動,若有興趣可以深討。
題主不知道有種病叫大三病,看了點診斷書包括我在內我們的同學不知道跑醫院看了多少次病做了多少次檢查,最後都是被老師訓不要瞎想打發回來的。說句不好聽的,臨床分科尚且隔行如隔山,我一個醫學生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都很可能會被忽悠,你打算怎麼確定自己可以不被醫生忽悠?你不在乎浪費醫療資源的話我推薦默克診療手冊和診斷學。看書不如關注一些微博上的科普。
推薦閱讀:
※買治療毛囊炎的維A酸霜(非處方葯),錯買成了維A酸片(處方葯),還能用嗎?
※作為右位心或鏡面人是怎樣一種體驗?
※「人造血液」想要代替真正血液需要突破哪些瓶頸?
※有沒有長倒睫的朋友,有做手術的么?
※寨卡病毒被分離對抗擊寨卡病毒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