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有道理嗎?

六集紀錄片《教育能改變嗎》首先便駁斥了這句話,我們應如何看待它呢?


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線,做父母的自己一事無成,就會逼迫孩子,這沒有意義。都知道逼孩子比逼自己容易。不服氣的家長把煙酒戒了試試,把麻將戒了試試。別找什麼一輩子就這樣這類的借口。逼孩子學這些東西有什麼用?真怕輸在起跑線上,第一學會孟母擇鄰,搬到高檔社區去居住,哈哈,沒這本事吧?你們除了盲目的跟風毀了自己這前半生,還毀了孩子的童年。這不是為孩子好,這只是增加自己的安全感罷了。這叫什麼?自私的家長而已。決不匿名,不服來辯。

一天之間400多贊,誠惶誠恐。以下文字2014年3月29日補充。

2014年夏天,我將成為一名父親。

我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沒有看到下面的說明提到了紀錄片,我僅僅是針對這個問題做的回答。我不會讓我的孩子去做這些他不喜歡的事情。你想想為什麼會有人逼孩子?不就是為了讓孩子出人頭地么??如果作為父親,已經實現某種程度的「出人頭地」,那自然孩子就無需背負這種壓力。通過我的努力,讓我的孩子真正的無憂無慮成長。讓他向自己希望的方向成長。讓自己的孩子無需跟別人比較,這才是成功的父母,這也是成功的起跑線。而不是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總是寄託。寄託希望,寄託哀思,為XX爭光。咱真心不覺得這種話說著有問題么?讓別人玩命努力,你一句寄託希望就完事了。

我老婆跟我說,她們同事的孩子問父親:「爸爸,咱家什麼時候買奧迪啊?」你看看,在幼兒園的孩子都知道奧迪了,他爸爸很尷尬。我在想,今年32歲的我,是不是應該拿出比當年高考多幾倍的努力,讓我的孩子在知道什麼是奧迪之前,給自己家裡先買一台奧迪??壓力是自己給的才有意義,不是么?很多人說活著累,但是您別忘了,生在這裡,註定這麼累。我也去過西藏,我也嚮往天高雲淡,我也知道享受生活。業餘愛好我也是自駕,旅行,做菜寫文章,但是不成啊朋友,咱們這代人退休是沒有保障的,大部分8090後的父輩也是沒有足夠的保障的,隨隨便便一場大病就足以擊垮一個家庭,現在年輕,現在有了這麼多的先進技術(3G,網路等等),您還是自稱屌絲,覺得社會階層已經固化,努力是沒有價值的,等著以後要麼被孩子看不起,要麼就逼自己的孩子成功,結果註定是悲劇。

我TM不想寫成雞湯,真的。我鐵道學院畢業,有機會進鐵路系統但是我放棄了。我去了外企,在外企摸爬滾打若干年,去了國企。外企的經驗在國企很有價值,也混得還成,但是我又出來了,去了私企,老闆把一個重要的項目交給我管理,現在屬於內部創業,做好了會有很好的發展。做的是二維碼相關的創業項目。我不曾停下來,真的,不敢停。你說累不累?我也知道累,我連續2個多月每天睡四個小時我當然累,我一個人申請N項發明專利我當然累,但是沒辦法。

說句實在的,我的父母一輩子平淡,沒錢沒權,受了氣只能自己忍受。小時候我也受過別人有錢人家孩子欺負,但是我覺得是時候在我這裡終結這一切了。我在努力,什麼時候是盡頭?我也不知道,至少是真正的衣食無憂以後吧。

以下內容2014年5月7日補充

評論里很多人聊到物質需求,說慾望無止境,我在這說說我的看法。

慾望無止境不代表物質無止境。人,是有一個基本物質需求的,毫不客氣的說,在沒有達到這個需求的底線之前,我們都是屌絲,對包括我自己。非要量化一下的話,用我一位前輩的話原話照搬:「40歲之前,在一線城市,兩套房子,一台A4,存款6-7位」或與其相等價值的財產。當你的生活越過了這個線以後,由於自身的層次(這個細節後面談)和付出與成就感的比較,會使你沒有更大的動力去追求物質需求。很多人說你有兩套房子還沒有別墅,所以你還要追求物質。這點只是大部分人的YY而已,實際上你可以把全部存款用於首付購房,但除了投資以外,不會有人勒緊褲帶買別墅,別墅遊艇之類的東西,是你資產和層次到達後自然產生的附屬品,不是你追求得來的。

那種非要富麗堂皇非要別墅遊艇之類的土豪,漸漸的只存在與我們的想像中。隨著中國人的迭代,財富的聚集和流通漸漸的發生了很多變化。很多人說富二代也有負面的問題,你們可以看看,這些富二代更多是80後,也就是我們這一代人,我們的父輩財富是如何積累的?他們屬於改革開放初的第一代,那時的財富積累不需要文化,不需要技巧,只要有膽量就可以,所以富一代本身並沒有什麼層次與素質,所以才會有現如今大量的富二代醜聞。隨著時代的迭代,90後00後這些富二代,面對的是更加有文化,更有智慧的家長,本身接觸的圈子也會與80後不同。就拿留學來說,很多80後富二代,家人在國內賺錢,孩子在國外各種折騰,也學不出什麼名堂,反正不差錢。但是90後00後乃至10後,再出國留學,也許都可以去父母的母校之類了。就拿我目前來說,孩子還未出生,就已經有孩子的阿姨主動承擔了從香港快遞奶粉的任務。以後大一些了孩子的寒暑假,可以讓孩子在全球很多國家我們同學的帶領下見見世面。將來孩子工作可以選擇他喜歡的方向,肯定會有我的同學朋友在這個方向上走了很遠,作為啟蒙。這一切都是我們的父輩所不具備的。我的朋友有醫學博士,有法學專家,有小提琴演奏家,理工類的就不提了,有供職於微軟,ABB,百度等一線大公司的中層,也有自己白手起家的80後富一代,我的孩子想要做什麼,都可以找到相應的「師傅」。而且,個人認為,這將是下一個時代的「拼爹」!

2014年5月17日,又一次看了《貓鼠遊戲》,特地截了兩幅畫面在此,用以鼓勵自己和大家

2014年9月9日補充。

下面這個小東西已經兩個月了,我會按照上面說的去對待她,哈哈哈哈

向大家推廣一個語音節目 《聽知乎客》 主播亦無歡 是一個將知乎優質答案轉化成「評書」類型的語音節目。一方面節目很優秀,一方面該節目是我所知道的第一個對內容提供者主動付費的節目。我向大家推廣這個節目,衷心的希望這個節目可以良性的發展,越走越遠!!

這個節目可以在考拉FM 鳳凰FM 喜馬拉雅聽書 多聽 等APP上聽到

P.S. 這個答案會出現在近期的節目中哦。

微信公眾號 首家圍棋 未經本人授權即轉載本文 作者對其侵權行為表示譴責 並不排除動用法律手段進行維權


這不是道理,而是有意識針對廣大懶于思考人生為何物,又渴望孩子一步登天的惶恐的父母設計的一句極具挑逗力的宣傳語。單從這一點上來說,這個宣傳非常成功。人生為何物,父母們雖不大懂,起跑——撞線——贏的過程卻是簡單明了,將孩子的人生具象化、簡單化地類比為一場賽跑,然後無限誇大起跑線的作用,這麼一推一拉,要不要趕緊掏錢買這個能讓贏在起跑線上的東西還用想么?


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

在某個階段,你要片刻不離,給他完整的母愛,才能建立對世界的信任與安全感;在另一個階段,也許你就要放手,給他自由發展的空間;又一個階段,你要立下界限,建立規矩,培養受益終身的習慣;任何時候別忘了:性格決定命運,而不是知識。


一輩子都要和別人去比較,是人生悲劇的源頭。


這個觀念是痛苦之源。

笑到最後的真心不是輸在起跑線上的孩子,輸的是缺愛的孩子:

咱多少家長把自己孩子當成資產、面子?

咱多少家長把自己的責任推給了社會和父母?

這句話本來就是當年搞教育產業化時代為了將輔導班商業化忽悠廣大人民群眾的一句商業口號,

只不過抓住了父母的焦慮和痛點。

父母拿這話安慰自己掏錢禍害孩子的課餘時間。

造成了中國孩子普遍的厭學和將學習異化。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一種詭辯。

第一:將孩子的教育異化為和外界的競爭。

第二:為將來將孩子粗暴的比較埋下伏筆。 @諶斌說的優秀源自比較,我認為需要在自愛的基礎上【自己】做的比較才有意義。

換句話說,自己主動比較的是進步的源泉,別人給你的比較是自卑的源泉。

我們受比較之苦真是太多了。


我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從來就是:不要去想這個問題。越想,越是會會栽在這上面。

======================================================================

我現在每個周末,發現所有的孩子都忙著。我們家的姑娘就像是一個異類。不上補習班,不去興趣班。今天和我一起做地鐵玩,明天帶著自行車到郊區的公園騎車玩。

就我近7年的全職爸爸的感受來說。孩子是不合適像成人一樣。坐在那邊聽著老師的安排來學習的。這樣的效率是極低的。我給女兒的教育都是抓碎片式的。她當下感興趣了。就和她講講,當她一轉頭開始玩別的時候。這個「課」就結束了。

因為孩子的專註力的時間有限。像我女兒的專註力其實已經非常不錯了。當時她在幼兒園的時候老師曾經將她的活動的視頻作為一個範例。但是讓她能夠專註聽你給她講那些個枯燥的各種的原理時候,能夠呆住5分鐘就很不錯了。

但是如果強制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學習,不學就會被懲罰(這個很好理解吧,從罵到打。),被誘惑(好好讀書,讀好了給你#¥@%¥),被恐嚇(在懲罰的配合使用的方法。你不聽話你爸媽就要#¥%@#¥%……)。這樣最終是可以讓孩子造成一個學習好的狀態的。但是,當學習結束了以後呢?現在我們經常會看到學生讀書很好。也許還能工作找得不錯。但生活沒有存在感,空下來就刷微博,打遊戲。為什麼呢?原因是他們學習的原動力被偷換了。

我們想想每個人最擅長的事情是怎麼變得擅長的呢?女生是怎麼對各種化妝品了如指掌的,那些個愛搞烘培的姑娘,你們怎麼知道各種蛋糕麵包的各種材料和做法?男生對於電腦,汽車,紅酒,咖啡。這裡面很多細分的內容其實都是很繁複的系統。為什麼會能夠把這些弄得了如指掌呢?因為內心有著一股強大的原動力。這股動力絕對不是:你搞不明白這些東西,你爸爸會揍你,你老師會罵你。你因為害怕這些事情發生,所以你才努力學習。這股動力一定是:我想要知道這些。也許是用來博得異性的好感,也許是為了獲得超越眾人的優越感。但這股子動力會讓你半夜爬起來想把腦子裡面那部分還沒搞清楚的事情想辦法搞清楚。即使後面會有你父母或者配偶的抱怨:「這麼晚不睡覺還搗騰那個破玩意幹嘛,明天起來弄不行啊」。有著這股子勁,什麼學不會呢?

所以,我們該想想的是怎麼讓孩子與我們想讓她學會的東西之間建立這樣的連接。

我覺得,任何打著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都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

第一,他們是有銷售壓力的。

第二,他們都是要短期見效的。(短期不見效誰還會來報名參加呢?)

第三,他們的教育模式的多元性永遠是有限的。(需要從業人員快速熟悉和上崗,搞太複雜的針對孩子的長期的跟隨的定製化的教育顯然是不現實的事情。)

然後,我就不再吐槽諸如:用教成人的方式教小孩,不懂得孩子的認知能力和階段,不懂得兒童心理,本身專業資質有限,人員的受教育程度低,往往是起到類似寵物店般託管孩子的作用等等。

這樣的機構,把孩子放在裡面。我想說,這父母得是有多心寬啊。

在我看來,讓孩子去和事物建立這樣的自主的興趣。不是讓孩子去專業的練「童子功」,生怕孩子錯過了這個機會以後就沒得搞了。而是讓孩子的「性格質地」打好。從幼兒期的大肢體小肢體運動。到兒童期大量的生活實踐。讓她一直處於「在生活中探索」的狀態。了解自己的能力邊界。了解事物的性質與可能性。在這個過程中。她發展耐心,發展觀察力,發展專註力。這些能力很難指標化。但幾乎每一種學習都離開不了這些能力。也就是說,我現在不教她具體的知識。而這些能力會在她對這些知識產生興趣的時候,很快的就像生猛的小野貓那樣把這些知識練掐帶打的降伏掉了。

先寫到這裡。回頭再說說「童子功」的看法。

未完待續。


笨鳥有幾種,有的是自己先飛,有的是自己不飛,有的是自己不飛,下了個蛋,要小笨鳥先飛。

這句話不是我想出來的,但是不能更同意。


唉,這話最大的問題就是——沒用啊。

有人寫了很多來論證「起跑線」對於孩子有多重要,你說得很有道理,然並卵。

一個家長看了你寫的那些,是不是馬上要去翻知乎看看「如何月入十萬?」了?

簡單來說,如果能做到哪個家長不希望自己年入千萬能夠好好投資孩子的?

你說你信這句話,你能做啥?

你說你不信,你能做啥?

你還不是該怎麼教怎麼教?



在微博看到的:有些父母與其把時間花在「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殊不知自己的一句話,一個眼神就能讓孩子傻逼好幾十年,有那個時間不如治治自己的神經病先。


孩子,我不用你贏在起跑點!

作為從事雙語教育的教師,也作為三個孩子的母親,我想從孩子的語言教育這一方面來談談對「起跑線」的看法。

一般人都會認為語言要從小就開始學,最好是愈早越好,千萬不能輸在起跑點。

以語言學的理論而言,是有一個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的理論探討語言學習和年齡的關係。這個理論經過數十年學術界激烈的辯論,到目前為止仍然無法證實「早跑早贏」這個「想當然」的邏輯。

事實上,已被學術界證實,真的能夠幫助英文學習的是「動機」,

不是起跑點。

孩子要是喜歡英文,想學英文,那一切都好說。

就像爬山,他們也許腳程慢了些,或是日上三竿等別人都出發了才開始爬,但是,只要是他們能在中途累了時,仍興緻勃勃地繼續走下去;只要是他們能在達到終點時,眼睛發亮地說:「我下次還要再來!」,父母就沒有任何事情需要擔心了。

以下是父母時常問我的問題:

Q:孩子要什麼時候學英文?

A: 什麼時候學不是重點,學習的意願才是重點。

Q:孩子不提早學,跟不上同學,怎麼辦?

A: 有些孩子適合早學英文,有些孩子不適合。不論是什麼時候學,在孩子學英文的過程中,家長要密切注意孩子學英文的反應。如果學英文這件事給孩子帶來的負面情緒超過正面情緒,這件事就要放緩腳步或是暫時STOP 。父母有時要逆向思考,能收能放。

Q:為什麼孩子學英文的效果不好?

A:父母老師要去了解原因,是老師教法不合適孩子呢?還是教材程度不適合?孩子有沒有自信心的問題?還是有別的原因?

只要是英文學習的過程是適合孩子的腳步,沒有學不好的孩子。

說到別的方面,其實大家談起「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往往談的都是偏向「硬實力」的教育,比如應試教育、競賽、樂器等等,當然也包括語言。這些說起來和語言學習是一樣的。動機比起跑點作用大得多。

相對來說,其實「軟實力」諸如好奇、熱情、專註這些,不用家長逼迫,也是無時無刻在成長的。沒有孩子會輸在這個起跑線上。家長只需要適度的引導,剩下的都留給孩子去探索,才能獲得最好的成效。

當我在曼哈頓的國際學校任教時,在高中二年級年級的大學申請說明會上,我以12年級老師身份上場了,主題就是:「爸爸媽媽怎麼樣才能幫『到』忙,而不是幫『倒』忙?」。

我的安排是,在這段時間內,家長只能有耳無嘴,目標是讓孩子們暢所欲言,讓父母們覺悟開竅。

11年級的孩子約有70人,全部上台,台上已經布置好簡單階梯形的檯子讓孩子們坐下來,能夠直視全場家長,最重要的是能和自己的爸爸媽媽四目相接。

現場孩子們火力全開,輪流發言:

「要相信我。」

「我自己會有時間表,我有問題自然會去找你們。」

「爸爸媽媽對大學的了解是停留在30年前,不要用以前的觀念來看我。」

「請讓我們自己去找資料。」

「學校的老師經驗豐富,爸爸媽媽真的不需要多做什麼。」

「爸爸媽媽,你們的焦慮是我的壓力!」

「我知道我的興趣,請尊重我的想法。」

「爸爸媽媽把自己的日子過好就是幫大忙了!拜託,拜託!」

「謝謝媽媽的宵夜點心,但是請不要加上碎碎念的附餐。」

「你們越干涉,我越不想動。」

「不要小看我。」

......

孩子們完全停不下來,氣氛high的不得了。

被自己的孩子們不客氣地念了好一陣子,家長們莞爾,有的臉色寬慰,有的有些尷尬,但是從大家舒緩不少的表情來看,我知道,基本上爸爸媽媽們已經開始認真思考這個問題了。

爸媽們,我們做得到!

我開始做總結:「爸爸媽媽們都有最好的本意, 每個人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但是,家長的好意時常適得其反。 」我繼續說:「我們學校一向就是尊重孩子成長空間,我們也一直很努力保護孩子的探索權、自主權。」

所以,孩子,我不用你贏在起跑點,但我希望你能自己開心地,毫不猶豫地跑下去。


有,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線,如果孩子有對恩愛的父母,尊重孩子的父母,他何止贏了起跑線,簡直贏了半輩子。

已經輸了半輩子只能努力奔跑十分吃力的學前老師如是說。


從育兒角度來提供點不一樣的答案。

首先跟其他孩子進行片面的比較當然是不對的。但是人的一生和跑步還真不太一樣。起初的幾步對今後的人生影響非常大。人的大腦具有可塑性,三歲前正是可塑性最強的時候,六歲開始大部分定型。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先天腦部疾病可以通過三歲前的干預來治療,六歲以後基本不可能痊癒。情感方面,三歲前是安全感和親密關係建立的關鍵期。身體機能方面也有類似的情況。青少年時期營養不良,以後就很難再長高了。所以,這不僅僅是一個起跑線的問題,是一個跑前訓練的問題。更恰當的比方:高樓的地基一定要搭好,框架一定要牢固。靠建好以後修正的難度極大甚至不可能。

但是商家所忽悠的產品,是否能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我想除了一些維生素確實是必要的以外,對於健康正常的孩子,大部分產品只是起到輔助的作用,不會有決定性的影響。至於學習班,肯定不能一概否定。比如我從小周末學英語(那個時候小地方的英語課從初中才開始有);一直到大學,英語學習都是比較輕鬆的,除了單純的辭彙題,不需要下太多功夫就可以獲得比較好的成績。現代科學也證明了,語言的學習需要從小開始。當然,很多其他的因素也有影響。比如,當初學英語就是我自己要求的,始終保持了一定的興趣。我也不會說英語學好了人生就成功了,我就一生幸福了。但是擁有運用這門語言的能力,確實給我鋪平了許多道路。

父母如果真心關心孩子的教育,應該自己多學習科學的教育理念,了解自己孩子的特點和心理。而不是寄希望於某個以賺錢為目的推出的面向大部分孩子的產品或學習班。

另外,仲永其實不能作為反面的例子。因為他泯然眾人是由於父母「不使學」。試想如果父母讓他像其他孩子一樣上學進取,以他的聰明才智未必不能出類拔萃。


2歲男童報5個班狂掉頭髮,贏在起跑線到底有多變態?

70後心梗住院了,80後要被清退了,90後也到了想死不敢死的年紀。

然而最恐怖的是,05後已經斑禿了。

跟著父母在上海生活的2歲半男童東東成片掉頭髮,回武漢探親時,帶到醫院檢查被診斷為斑禿。

兩歲半,正是享受快樂童年的年紀,卻因壓力過大導致經常半夜驚醒,並開始成片掉頭髮。

為了通過知名幼兒園的入園考試,母親給2歲的兒子連報5個培優班。

家長整夜整夜焦慮地睡不著,孩子大把大把地掉頭髮,患上了斑禿。

每每刷微博看到這樣的新聞,都覺得細思極恐。

現在的孩子,還有童年嗎?

醫生說:過去斑禿病人多是中青年人,現在門診經常碰到十幾歲的初高中生甚至是小學生,因為學習壓力過大發病。有些孩子因為過度焦慮,把頭髮、眉毛和睫毛全都拔光了。白癜風、神經性皮炎、濕疹、心因性瘙癢等與精神狀況相關的皮膚病,都出現低齡化。

2009年,一則《媽媽,我去天堂了,這裡太累了!》的文章刷爆了社交網路。

在母親逼迫下壓抑了二十多年的素素,最終選擇從單位21樓一躍而下,當場身亡。

從小到大,成績都是對素素唯一的衡量標準。為了讓女兒素素聰明起來,母親劉毓成了各種腦保健品的忠實擁躉,每天逼著素素吃各種補品。

成績沒上去,孩子卻早熟起來,小學四年級就來了初潮。

素素在日記里用「可憐」來形容自己和媽媽:聰明的媽媽生了個不聰明的孩子,不肯接受現實,可憐。不聰明的孩子有個聰明的媽媽,被拔苗助長,可憐。

劉建民《拔苗助長》

如今「神童」無數,讓人好奇的是,有幾個是真的天賦異稟,又有多少是拔苗助長下的實驗品?

2012年,深圳晚報調查顯示80%的家長給孩子報了興趣班,每個孩子平均每周4門課,甚至有5歲女孩一周需要上10門興趣班;

2017年1月,重慶沙坪壩的10歲男孩小康離家出走,只為逃避父母寒假給他報的鋼琴班;

2017年2月,重慶巴南蓮石的一位奶奶為逼10歲孫子寫作業,給他拴上了鐵鏈。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家長們奉為信仰,前仆後繼的一句話。

而據研究表明,2015年全國21省(市)的29名省(市)狀元(文科13名,理科16名)中,93.1%上的是普通幼兒園,72.4%上的是普通小學,41。3%上的是普通初中。

美國北卡羅米納大學也曾做過一項實驗,選中兩組孩子,一組從3個月大時接受早教,另一組則不接受。15個月後,他們測試發現,接受早教的孩子平均智商比後者高出15點。

然而,這一組孩子在進入小學四年級時,就逐漸喪失了優勢,而另一組接受循序漸進教養的孩子已趕了上來。

所謂人生的起跑線,不過是父母們焦慮內心的表現。

如果非要把生活比作賽跑,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而在起點沖得太快,後來也可能因為體力不支輸掉整場比賽。

不想讓孩子輸在人生起跑線,那你家孩子就會早早抵達人生終點線!

中國的孩子,最怕丟父母的臉

奧數、英語是大勢所趨;舞蹈、鋼琴是必備技能。

家長們一窩蜂地送孩子培養興趣,抱著「有棗沒棗捅一桿」的心態報了上十個培優班,幻想著有朝一日成為「朗朗的爸媽」。

然而在這樣的重壓之下,孩子又怎麼分辨得出興趣所在?只能勉強接受。

幼兒園本該是孩子們五彩童年的斑斕一頁,卻在父母們殷殷期望的眼神中過早走入殘酷競爭;

周末、寒暑假本是孩子們放鬆玩耍的時間,卻被各式各樣的補習班排得滿滿當當,喘不過氣。

電視劇《小別離》中,文潔讓女兒朵朵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學習,沒收朵朵電腦,不顧朵朵感受就闖進孩子們的排練室,甚至撬開女兒房門,把書桌搬到客廳,列滿一牆的任務清單,直到最後朵朵出現抑鬱、焦慮傾向,幾近崩潰。

別人家的孩子多才多藝,別人家的孩子考第一。」

成績不是唯一,可是成績卻是父母可以拿來比拼的最佳標準。

這樣的攀比,不僅體現在平日里對孩子的嚴苛要求上,甚至連上哪一種培優班,都有聽取「別人家家長」的意見,而全然不顧孩子的性格特點。

「學得快不快樂不重要,有面子最重要。」

雙語幼兒園比普通幼兒園有面子;私立的比公立的有面子;鋼琴高雅,芭蕾舞高貴,而足球、籃球、hip-hop就是不學無術。

本是給孩子培養的興趣愛好,卻生生變成了家長財力、權力的證明。

別讓你的攀比,成為孩子一生悲劇的源頭。

孩子的壓力從何而來?逼子成龍的家長

「社會太殘酷了,競爭太激烈了,必須讓孩子儘快適應。」

家長逼孩子的動力,更多來自他們所經歷過的殘酷現實。

學業負擔沉重、學習壓力大、培優班費錢又傷神,其實大多數父母都看在眼裡,也心疼孩子。

可是一旦退出,別的孩子還在培優,我的孩子不就輸了嗎?

別的孩子都能讀原版英文書了,我的孩子還在認abc字母表,做家長的怎麼保持冷靜?

一代又一代的父母,在這樣的潮流中裹挾著前進,猶如滾雪球一般把壓力越滾越大。

《2016年中國家庭教育焦點問題調查報告》對不同城市6529個家庭關注的問題調查顯示,低齡兒童智力過早開發、中國孩子素質能力缺失等問題已成為新時代家庭教育的痛點。調查顯示,在3歲前,近一半的家長開始擔憂孩子的閱讀能力。而到了中小學階段,家長反而更擔心孩子的生活能力。

這種焦慮感的來源,一方面來自家長對自身地位的不自信。

父母摸爬滾打了一輩子,好不容易在大城市站穩腳跟。絕不能接受「孩子混的比我差」的心理使得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驟升。

於是,早早地為孩子規劃好未來的每一步,而教育在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也是父母所認可的最佳捷徑。

另一方面,激烈的社會競爭使家長壓力倍增。

家長拼了命的買學區房,報培優班,交擇校費,攢留學錢,一環一環緊緊相扣,掉了一根就是差人一等,落在他人身後。

殘酷的社會現實讓家長們膽戰心驚,為了孩子不在長大後遭受這樣的生活重壓,就一定要逼著孩子,硬著頭皮往前進。

因此,父母的焦慮感轉嫁到了年幼的孩子身上,使他們幼小的身體承受了過重的包袱。

輸不起的父母,造就輸不起的孩子

《最強大腦》國際賽第一戰中,天才少年李雲龍因一個小誤會而當場崩潰大哭,雖然最後贏得了比賽,卻因心理脆弱被不少網友直批「輸不起」。

當嘉賓陶晶瑩問及他的夢想時,他遲疑著說了兩個字:沒有。

反觀義大利的小少年安德烈,即使在比賽中一直落後於李雲龍,卻始終保持從容。

在李雲龍崩潰痛哭時,他因同情落淚;在李雲龍獲得勝利時,他開心地去擁抱了對手。

中國式的教育里,太多出人頭地、絕地反擊,卻很少有父母願意教會孩子,當你受傷時,該如何處理傷口?

當成功不再是常態,當光芒被別人掩蓋時,該如何面對挫折?

父母苦口婆心地在孩子面前哭訴著「輸不起」的時候,殊不知自尊、自信已經被這三個字狠狠踩在腳下,讓孩子無地自容。

你的一言一行,都將印證在孩子身上。

有時候,不是學業沉重逼死了孩子,而是父母恨鐵不成鋼的眼神。

是的,競爭殘酷是現實。

可是另一種現實呢?

整個國家的自殺率在大幅下降,但是中小學生的自殺率卻在上升。

孩子還沒能在殷切的眼神下考進大學,就走向了人生的終點。

2017年9月,湖北15歲的神童覃瑤自殺。問及她的父母才知道,覃瑤2歲時就已經被送到學前班,4歲時已經上了小學。覃瑤的遺書上寫道「如果我讓你們失望了,該如何面對你們?你們對我有著太高的期望,讓我喘不過氣……」

頂著發光的稱號,父母把這種巨大的心理壓力轉嫁到了孩子身上,妄圖打破孩子自然的成長規律,將神童的標籤印在孩子的一生。

焦慮的父母背後,是迷茫的孩子們。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媽媽與孩子的關係,通常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自我認同感、自我關照和關懷的能力,親密感與開放和接納的態度。

而一個活在悲觀、焦慮下的媽媽,也無法讓孩子獲得真正的自我認同感。

別像盧梭先生在《愛彌兒》里提到的那樣: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也就是說,我們將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

在家長控制欲下畸形成長的孩子

俞敏洪曾指出:「中國家長的心態,就是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我有資格來規劃你的幸福,規劃你的行動,規劃你的未來,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你變得更好,有了這麼一個非常堂皇的理由告訴我們的孩子,你要聽我的。」

孩子叛逆的背後,是家長強烈的控制欲作祟。

@知乎匿名用戶:

知乎上一位因為母親控制欲太強患上抑鬱症的女孩@與L啊:

父母以過來人的身份,把控著孩子的一切,事無巨細。

孩子在束縛之下,活成了不敢表達個性的「啞巴」。

幫孩子規劃人生的控制欲,也會造成孩子畸形成長。

父母總有這麼一種心理:年輕時的後悔渴望用孩子的努力來彌補,未完成的夢想希望孩子替自己實現。

於是孩子從一出生就被釘上了號碼牌,指明了終點,「往那個方向拚命跑就好了。」

所謂的天賦和興趣都被早早扼殺,孩子的人生目標變成了彌補家長的遺憾。

何其可悲!

哪裡有什麼夢想。我們和在台上痛聲哭泣的李雲龍一樣,我們的夢想,就是父母要求的願望。

最怕你一心當豬,還望子成龍

「父母一生在等著我們向他們致謝,我們卻一直等著他們向我們道歉。」

最近網上很火的一句話,雖然有些極端,但也反映了父母與子女間的溝通問題。

如果孩子的學業壓力無法減輕,那麼父母至少可以讓他的精神壓力更小一些。

羅森塔爾效應證明,對孩子進行讚揚式教育更容易使孩子獲得更好的成長,他們往往比別的孩子更加自信,更有主見,遇到困難的時候,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強。

之所以稱「興趣班」,是為了讓孩子找到興趣所在,快樂地學習,別讓社會猛流混亂了家長們的初衷。

家長也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想讓孩子快樂地學習,家長就需要儘可能地排解生活上的焦慮,以身作則地影響孩子。

暇時家長的娛樂活動/中國教育報

你在望子成龍,孩子也在望母成鳳。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本身就是一個悖論,是商家圈錢的廣告而已。

盲目地和別人比較,最終結果也只會是迷失自我。

想讓孩子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不如努力創造出更好的條件。

給孩子預知未來的煩惱,不如告訴他如何應對未來可能遇到的煩惱。

急迫地給了孩子一筐大魚消化,不如耐心等孩子長大,教給他捕魚的方法。

別讓可憐天下父母心,成為一場以愛之名的屠殺。

參考資料:

[1] 鳳凰網:5歲小孩一周上10個興趣班

[2] 鴻雁,《媽媽,我去天堂了,這裡太累了》,視野,2005,09

[3] 今日重慶:放寒假了還得上補習班 10歲小男孩「亞歷山大」離家出走

[4] 重慶時報:15歲神童校園自殺,遺書曝光真相

[5] 中國青年報:大多數高考「狀元」並沒有贏在起跑線

[6] 網易新聞:男孩腳拴鐵鏈玩耍 家長:逼孩子做作業出此下策

[7] 網易新聞:早教培訓觀察:"育人"還是"圈錢"?

[8] 新浪育兒:留學熱,學區房熱,輔導班熱:中國家長的教育焦慮

[9] 鳳凰網:《最強大腦》國際戰引話題 義大利少年給觀眾上了一課

[10] 網易新聞:俞敏洪對話馬東:家長對孩子所謂的規劃是把孩子塞進"罐子"里

[11] 知乎:中國父母控制欲有多強?


正面地理解,這句話是說的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有太多太多研究報告的支持。有的人非要摳「起跑線」的字眼,把一句教育上基本不錯的話徹底否定掉。

知乎噴子太多了,干,算了……


跑的快一點的就是贏,慢一點就是輸么?除了跑的最快的人,其他人都輸了么?與其說不要輸在起跑線的觀點偏激,不如說對輸贏的認識太狹隘,有的人可能覺得堅持跑到最後就是贏,有的人覺得比昨天的自己跑的快就是贏,有的人覺得跑的時候飽覽周圍的風景就贏了,誰規定了人一定要拼了命的瞎跑呢?


家長就是一個起跑線,有個思想落後的家長就直接落後在起跑線上了╮( ̄▽ ̄")╭


讓孩子贏在了起跑線上,卻不知道他原來能飛。。。


罵這句話,罵說這句話的人,是政治正確的,政治正確永遠是得票最高的。

巴特,現實真的很殘忍。人生,真的就是輸在了起跑線上了。

======這世界好父母和精英一樣,受能力、天賦和起點的限制===========

高票答主有9000贊,這不稀奇。因為他是大家心目中的理想父母。

但是他從外企混到國企,一個人有多項專利,周圍都是投行的、創業的、各類精英型的朋友,他32歲時的目標車型是奧迪。他所描述的是知乎上很多人一生都無法企及成就。

你以為他跟你都混知乎,你就跟他的情況很近了么?現實生活中,你們的關係就是他是VP和高工,而你就是個沒上市的小公司的業務主管啊。他交的稅比你月薪還高。你們唯一的交集,不過是上班是坐了同一部電梯而已,而你在電梯里跟他說一句你好,都算是隔級彙報。

你希望自己的爹媽也這樣?你們希望自己也變成這樣爹媽?別做夢了。他在現實里就是百里挑一的才俊,大部分人是挑剩下的99的普通人啊。

你們拿知乎精英作為父母的楷模,和拿李澤楷做父母楷模不過是百里挑一和萬里挑一的區別。

「百里挑一」,這不是一個用誇張手法來修辭我觀點的成語。

這是有數據事實的:

2015年上半年居民收入數據出爐一覽表,你達標了嗎?(圖)-搜狐滾動

我們來看看最高的上海地區,26664元,這不是月薪,而是半年薪。這意味著,上海地區居民稅後月收入的均數為4444元!

假設高票答主年薪以50萬計算,那麼:

需要30個月薪3000人的與他一起計算工資,才能拉平均數。

需要104個月薪4000人的與他一起計算工資,才能拉平均數。

如果我們定義年收入10萬算普通人,那麼月薪8k左右,也需要10個月收入4000的更普通的人才能拉平。

人生的排序裡面不是只有成功者和徹底的盧瑟。在這兩極之間,大部分是並不傻逼,卻有時不那麼成功的普通人。而即使是普通人,他們也並非整齊劃一,他們之間也細分出了無數個小而精確的等級。這些等級不是月收入10萬和10000的差距;而是月收入5200和5100之間的差距。

你不能要求99%的普通人,突然具備了精英父母的能力。

======願以下故事裡的場景,你永遠遇不到==============

機會上:

小明,我發小。

我們讀同一所大學,找了同一家公司,大家都很努力,大家約著一起奮鬥一起爬,爬啊~爬啊~爬啊~

突然,走到快25歲的那一年,他莫名成了經理面前的大紅人~

我當時就怒了。我靠,你丫背著我開掛!

我們的差距在哪呢?

後來終於知道了,原來因為他寫得一手好字,經理要給重要客戶快遞禮品,他幫忙填了一下午的快遞單。從此之後,經理只要需要手寫的事情都會叫上他。

這些都是從小練出來,我這個歲數再練也來不及了。

我暗下決心,加倍努力,不久追上他。

我專門在辦公桌上刻了一個早字,勉勵自己。

感情上:

又過了,大概半年,我靠,這小子居然娶了我們廠花!

我當時就怒了。我靠,你丫背著我開掛!

我們的差距在哪呢?

後來終於知道了,原來他跟同事一起去聚餐,餐廳裡面有駕鋼琴,他上去彈了一首茉莉花,廠花又點了一首山茶花。

後來他約廠花出去,聽音樂會,從肖邦聊到蕭伯納,

沒幾天就帶廠花回家,連著茉莉花帶著廠花一起給辦了。

這些都是從小練出來,我這個歲數再練也來不及了。

我暗下決心,加倍努力,不久追上他。

我專門在辦公桌上又了一個早字,勉勵自己。

事業上:

過程不表,到了30歲那年,我靠,這小子居然升職當了經理!

我當時就怒了。我靠,你丫背著我開掛!

我們的差距在哪呢?

後來終於知道了,原來他跟我一起買的那4本《新概念英語》被他偷偷讀完了,而我不知道把書扔到哪裡去了。

公司上市的時候,他參與翻譯了一部分公司ipo的文件。

這些都不是從小練出來的,但是他從小家裡人逼著他到處學各種班,他知道怎麼能夠把煩人的東西給學的進去。

我暗下決心,加倍努力,不久追上他。

我專門在辦公桌上又了一個早字,勉勵自己。

兒童教育上:

32歲那年,他還是經理,我還是給他打工。

他的兒子每個周六被逼著練2小時的琴,2小時的字兒,周日送去學2小時的畫,學兩小時的英文。

我的兒子每天等著他的兒子下課,跟他兒子出去玩。

他跟我說,孩子嘛,他喜歡什麼我就讓他學什麼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我說是啊是啊,把他的話轉發到了朋友圈。

現在到達而立之年的人,不造你們曾經後悔過沒,

後悔自己更小的時候沒有學過一些才藝,後悔沒有強迫自己學點英法德意日文,

以至於到了工作時,偶爾動了一點學點什麼的念頭,就匆匆放棄了。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慶幸過,

當年被家裡人逼著學了那些「沒用的興趣/提高/強化班」,後來在某個關鍵的時刻,居然幫你了一把。

這些不都是起跑線的輸贏么?

小時候總覺得覺得人和人生來平等,只要自己足夠努力就能牛逼、就能逆襲,

長大了才發現,有些人一出生就贏在了起跑線上,

可怕的是,他竟然連後天努力能力,也贏在了起跑線上。

=========所謂的快樂長大,又何嘗不過是你寄託給後代的懶==============

我不知道哪些倡導快樂教育的人,你們的人生因為快樂學習而獲得了怎樣的成功?

在我的有生之年所知的名言里,只有孔夫子裝逼時反問了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其他的所有和學習有關的名言都是和苦直接掛鉤的。

學海無涯苦作舟,夏練三九冬練三伏,頭懸樑錐刺股,讀書破萬卷什麼的。

學習是一種需要非常強大的意志力的事情啊。

輕易就能得到的,都不值錢。這難道不是這個世界的公理么。

為什麼到了你們那裡,就冒出來一個快樂學習法,玩著玩著就走入人生頂峰了呢?

你當然可以清高的說,人生不是一場長跑,不是一場比賽,不是一個設置了重點和起點的賽道。

你當然也可以離經叛道,你可以去追求「我想要的生活」。

開個咖啡館,當個攝影師,到處走走,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兒。

而你終有一天會意識到,這些「你想要的生活」,不過就是逃避現實的懶。

但你終有一天,會面對房子、車子、孩子以及沒有票子的矛盾之中。

然後用你現在吃的一切的苦,來償還你年少時偷懶的債。

人生的等級是一個上不見頂的階梯,每個人都嫌棄。

但是總有一天你會被迫往上爬,即使你自願成為一個普通人。

======補習班帶來的,決不止於所學=====================

沒用的補習班」我這貼為數不多的幾個回復裡面,不止一次的有人提到這個詞。

大人們是不是把學習這件事情太物化了?

我不去給大家普及幼教+K12都學的是些什麼了。

我就反問大家一句,這個世界上有"沒用的學習"么?

在商業世界裡,會販售「沒用的學習」這種商品么?

大家也太低估其他人的智商了。

求別再說什麼「兒童的天性」了

兒童的天性是什麼?那是肆意增長的雜草。有旺盛的生命力,但是毫無方向。

所有你們厭煩的熊孩子,全都是「天性」的產物。

這種天性,需要適當的引導才能爆發出強大的創造力。

反問眾位「教育專家」幾個常識問題:

1,你是喜歡一個會畫畫的孩子,還是喜歡一個亂圖亂畫的孩子?

2,你覺得會畫畫這件事是天生的么?

3,當你遇到一個畫的很好的孩子,你會認為他沒有上過補習班么?

4,當你遇到一個畫畫很好的大人,你的第一反應是他有天賦,還是他有童子功?

實際上,參加各類培訓給孩子帶來的變化,其實是顯而易見的啊。

為什麼大家喜歡抓住幾個極端例子,選擇性失明呢?

專業的教育機構和培訓班,至少能提供孩子幾個重要的成長,這是家庭教育很難提供的:

1,學會與父母以外人的只有尊重對方才會獲得流暢的交流

2,知道這個世界上不存只需要興趣就能學會的高級技巧。任何才能的背後都是大量的時間和痛苦的投入。

3,知道「你的那點小進步也就你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覺得你很厲害」,而這個世界上有一套完全不同於家庭的規則。

4,知道只有懂禮貌的孩子,才會被大家喜歡。

5,學會「如何學習」這件事。

6,學習或許不能改變命運,但是至少能成為人生的加法。

我們對很多達到了一定境界的技巧和能力,都會以童子功作為誇獎。

什麼是童子功?只是彈彈鋼琴,上上學習班么?

童子功的背後其實是一系列的綜合能力。

童子功是家訓!是雞毛撣子,是讓你學會別對自己太好,要學會嚴格和自律。

童子功是教養!是斥責,是讓你別任性,懂得在適當的時候收斂自己。

童子功是素質!是才藝,在所有平庸的人都在學習「有用的知識」時,讓你脫穎而出。

童子功是學習能力!是告訴你,這個世界上真他媽沒有一個隨便學學就能成功的好事兒。

======別用自己的惡意,揣測父母的動機,然後激怒自己==============

什麼叫自己的惡意?

父母逼孩子去學興趣班,是因為父母不努力,把壓力加在孩子身上,為的是在朋友面前有面子,為的是讓孩子完成自己的夢想。所以這是一個很惡劣的,那孩子當作私有物,剝奪孩子天性的行為。所以這種父母是渣渣,是值得討伐的。最後祭出「讓孩子努力,比讓自己努力容易」這金句。

這就叫自己的惡意。

「譴責父母不努力,也比反省自己的失敗要容易。」

父母不努力么?

我默認9000贊的那個帖子,點贊的主要是80~90的人群。

這些人的父母基本上是50s~60s的人。

他們的父母經歷了中國最糟糕的一個時代,他們是經歷過「吃不飽」的一代人。

他們的父母在2000~2010年的收入,普遍在7k以下。

我特別想問問那9000贊裡面的人,

1,你們在收入低於7k的時候,會不會每個月拿出幾乎一半,來做一件很可能沒有任何結果的投資,而結果,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么。

2,如果你們月薪7000以下,每個月還拿出來2k多凈收入,來負責孩子的教育,然後被人說不努力,你委屈么?

如我第一段所說,這個世界精英不是常態,一個人幾個專利不是常態,32歲買奧迪不是常態;

這個世界的常態是「早上7點15以後出門,就擠不上地鐵,然後必然遲到,然後遲到1分鐘扣10塊錢;每天6點鐘下班不能走,趕緊把手上的工作7點半鐘以前完成,不然回去晚了小區的菜場就關門了,就必須去超市買高價食材;周六日就想一覺睡到11點,然後下午放空看點不動腦子的電視劇」的普通人。

很不幸的,這些普通人也會為人父母,不懂什麼英才教育,也不懂什麼親子陪伴,

很努力的生活已經很不易,也沒有get到「潛移默化影響一個孩子」技能。

他們現在能做的,就是多幸苦一點,多拚命一點,多省一點,

能夠給孩子一個機會,不去重複自己的童年,重複自己的宿命。

你們覺得這麼做的中國的父母,有多少是希望從孩子身上索取什麼?

這些父母當然知道孩子有權選擇更自由,更舒適,更懶,更沒上進心的生活的權利。

你們覺得父母這麼做是希望你變成朗朗李雲迪么?他們更多的,是希望你未來的人生能夠多一點更輕鬆的可能,僅此而已。

他們只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在努力,為有朝一日,孩子突然意識到「我操,人生原來是一場很艱難的戰鬥啊」,會有一項童子功護體,而不會有」當年我真應該多學點XXXXX「的悔恨。

不信你可以試試,你若執意做一個人渣,

這些父母照樣會喂你吃飯,就算死了,也要挑口薄一點的棺材,省下幾口讓你多活幾年。

這些被你們罵的父母,

他們不過是在為了讓孩子打破宿命,送上了自己的肩膀。

拚命用自己的終點,充當孩子的起點罷了。

別說父母之間的攀比,就算你特么養條狗,還要比聰不聰明呢。你做個項目,還盡找些好數據寫總結。爹媽們傾盡全力撫養個孩子,求個表揚算什麼。

你玩養成類遊戲,總需要定期解鎖個肉圖來鼓勵一下吧,不然你用什麼來支撐自己10幾年的熱情呢。

======特例不代表任何東西=====================================

1,我猜你們肯定會說韓寒,會說丁俊暉,野生生長也混的不錯。可是你們別忘了,他們的父親,一個是作家,一個是商人。他們提供物質和智力支持,不亞於任何培訓班。

2,我也猜到你們會舉出很多把孩子逼到死處的例子來做出反例。說這種愚蠢的行為多麼不負責任。但是自由生長的孩子,不也有自己作死的案例么。不要拿特例當普遍。

3,馬雲的爹是馬來法,著名曲藝大師,文化人。

馬化騰的爹是馬陳術深圳市航運總公司計財部經理、總經理,深圳市鹽田港建設指揮部副總指揮,深圳市鹽田港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比爾蓋茨的娘是IBM的董事

諸葛亮的爹是郡臣(當時的市長)

不要隨便相信那些成功人士所謂「臣本布衣」的奮鬥故事,他們幾乎全部都贏在起跑線上。

4,寒門就不能出貴子么?

我也來說個特例。

老李,丫就是一燒鍋爐的,養五孩子,他不想讓孩子繼續燒鍋爐,怎麼辦?

逼孩子念書,不念就打;

逼著孩子走正道,貪玩就打;

逼著孩子上大學,不讀就逼著他夏天太陽底下賣冰棍。然後跟他說,我們這輩人沒指望了,你要是不好好學習,將來沒出息。

這個老李算不算是你們罵的那種家長呢?

這個老李是李彥宏的爹!

=======總結============

大部分人還是普通人。

大部分人不具備高階教育兒童的技能。

大部分的失敗,均是由於兒童教育的缺失造成的。

大部分失敗的教育,不是教育太多,而是教育得不全面。

要麼給自己打個標籤「我是普通人,我孩子也註定是個普通人」,世代認慫。

如果要打破世代傳襲的屌絲宿命,你總要做點什麼吧?

寒門出貴子,哪有那麼容易。

最後,不要再回帖說閣下的自學比誰家的童子功要牛叉。

拿墊底的來刷成就沒什麼意思,這種遊戲叫做田忌賽馬,我懂。

你跟你同等天賦和努力程度的比比看?看是童子功厲害,還是你厲害。

==================題外話================

我算是一個很努力的人,年紀和事業與9000贊的哪位也差不多。

但是我真的意識到我的很多短板都來自於幼年教育,

比如英文不夠好,比如思維快卻表達差,比如語言邏輯不夠優秀。

寫這個帖子,我不斷的修改,寫了5天才把自己想說的給說清楚。

但是我在改,不是么。

我很努力的在練習如何讓自己有知乎大神的表達能力。

我自認為有能潛移默化給我孩子理工男該有的一切能力和思維,

但是文科和表達方面,我覺得如果給他請個更專業的老師,這個小子的未來會比我更優秀。

畢竟,這個世界會幹的不如會說的,會說的不如會寫的。

我不是萬能的,但是小傢伙說不定有戲。:P

最後的最後的最後,

學習永遠都不是一件可以輕鬆完成的事,

沒有一種學習會「太早」,

沒有一種學習會「沒用」,

壓力和自律是成長的動力,舒適和自由不是。

恩,就這樣。

推薦那些想跟我辯讓孩子「快樂的成長」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同學,先看下面這個答案。

怎樣看待錢文忠教授說「我不相信教育是快樂的,請別再以愛的名義對孩子讓步」? - 周筠的回答


如果不知道終點線在哪兒,起跑線有何意義?連短跑還是長跑都沒想清,贏在起跑線上又有何意義?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覺得《傅雷家書》沒什麼意思?是因為我沒靜下心看的原因嗎?
為什麼父母都喜歡騙自己的孩子是撿來的,不是親生的?
為什麼父母總覺得為了孩子犧牲了好多,但是孩子卻不領情?
一般家裡有三個孩子的話,中間的孩子就會比較敏感吧?
為什麼各種不合格的父母明目張胆禍害孩子社會反應反倒袒護父母而指責孩子不是呢?

TAG:教育 | 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