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出版一本書各方的分成是怎樣的?

包括作者、設計者、出版社、印刷廠和書店/網路銷售。


我來聊聊我對民營書商運作模式的見解。


相信國內大部分出版社近年來都有與民營書商大量接觸合作的經歷。通常的模式是:


1、民營書商買書號。


一般3個月之前就會擬定一批作品名稱報到出版社,然後出版社按照正規方式走流程。注意:這裡擬定的作品名在之後的出版過程中是無法更改的,這個問題後面我會談到。書號的價格,看出版社的規格,比較大的出版社1~3w不等,小型或者是名不見經傳的則在6k~8k也不是沒有。這個就見仁見智,一般都統稱「管理費」。


2、民營書商安排組稿,也就是做圖書的內容。


一般手中都會有一批作者,也許說是寫手來的更正確。這些碼字的人一般以一本小說10~20w字左右的情況進行碼字。為何是這個字數,因為一般來說這個字數的出稿量非常快,槍手在速度巔峰的時候一個禮拜寫完10w字是絕對有可能的。以我所接觸到的情況是,最快的一天碼3~4w字。這裡提一下作者的稿費情況,先提比較畸形的一種情況:寫手的情況一般都是買斷,一般以千字70~100元左右的價格來算。或者是10w字的成稿5k~3w買斷價。這個也看寫手的過稿程度,一般一個初稿到成稿還要進行修改,如果有的作者只是提供一個初稿,後期不願意修改的話,出版商也會根據稿件的實際情況看是不是再付錢找其他作者進行後期。(這個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是事實上工業化的流程早就是民營出版運作的公開秘密)。


然後談談正常的稿費情況。一般知名作者的版稅正常在3~7%之間,更知名的在14%或更高,當然這個版稅的高低其實還要與付印量掛鉤。如果一本書起印量在幾千本那基本拿版稅也拿不到多少的,所以如果是出版社出版一本小圖書,和作者簽訂合同,那其實和買斷的價格也差不多。幾千到小几萬的樣子。而像狼圖騰、品三國這類圖書起印量動輒50w~100w左右的,版稅7~14%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了。


這裡還要提一提的是民營書商運作模式下的圖書一般起印量都在1w冊~3w冊。民營書商在中國是有一個聯盟模式的,一般來說鋪貨渠道都是有一定的保證。而圖書的銷量其實和鋪貨有很大的關係。所以你會看到市場上有很多不太靈光的書出現,其實和這個有著必然的關係。而新華系統最開始的時候以拿貨折扣率低,進貨挑剔等原因,保持著自己的孤傲,但是隨著經濟效應的展現,現在新華系統也已經同流合污了。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為了要賺錢嘛。


3、民營書商的包裝期(安排製作、付梓、宣傳、鋪貨發行、一渠道、二渠道等)


圖書內容完成之後,就是包裝期。這裡提到的製作封面、製作網路宣傳等,其實一般民營書商都是有自己的團隊,也就是傳說中的美編等人。這些人一般都是領正常工資,月薪和普通人差不多。少數特別厲害的領頭人物工資水準高一些。所以這筆支出基本是可以忽略不算的。當然也有小型的民營書商無力承擔養那麼多人的長期支出,也會出現」書商內部是沒有美編團隊,而是外包給一些接私活的業內人士「這種情況。這種情況其實也是一種壓榨勞動力的具體表現,一般普通外包的情況是一本圖書封面加內插,包給1名插畫師與1名美編共同完成製作,價格是在2k~1w不等,也是要看對方的能力與名氣而定。不過一般的散戶基本都是2k~4k打包價。很便宜,甚至可以說是有點養不活自己,但是這就是赤裸裸的現實。而且一般民營書商提出的要求都會比較……所以一方面要忍受低價格一方面要詆毀自己的理想搞創作實在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


製作完畢之後便是宣傳期。我沒有見過特別大手筆的宣傳期。一般都是安排一些網路訪談啊,或者是發一些新聞軟文稿到各大網站,然後就是放三分之一至一半的內容上新浪/騰訊/搜狐讀書頻道等。基本都是一些小製作了,和整本書的印刷成本相比較是小巫見大巫了。


鋪貨發行是個大環節,包括一渠和二渠,也就是傳說中的新華系統與其他銷路。所謂的小書店東方書報亭等都已經到了零售商這更低的層面了所以不談了。上面有位仁兄也談了新華系統4~5折起,這個都是大家有共識的。不過發行這個項目這裡牽涉到很多業內人脈關係,總而言之你不是這個圈子的人你想一蹴而就馳騁萬里是很難的,打通上下關節也不是有點錢就可以搞定的。做好圖書的發行,的確是很關鍵的一件事情。


最後我談一下民營書商的利潤構成,具體的數值就不說了,免得踩到地雷。民營書商的利潤說大很大,說艱難也可以艱難。圖書的印刷成本是固定的,只要紙張不漲價,印刷工藝再複雜也就是擺在那裡的。去印刷廠問問都可問的到現成的價格。以前民營書商拿出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做一套成功的圖書,動輒可以謀利上千萬,但是現在經濟不景氣,很多書商都是與出版社合作。書商談的版稅,然後再分給下面所有幹活的人(包括寫手、美術、後期、策劃團隊等),那也所剩無幾。現在相當多的情況是,做圖書打包,一口氣出很多種圖書,印量都很低,比如一套書10本,印量平均一本2w,總印量達到20w,這樣子來計算最後的利潤等,這也註定了這個行業越來越浮躁,越來越難出真正意義上的好東西。


我比較啰嗦,早上寫了一大堆之後以為自己沒保存,幸好知乎懂我,幫我保存了草稿,才得以在下午這個時候完成整個長篇大論。我不是專業人士,僅是一家之言,歡迎指正、拍磚,交流。我對目前中國出版行業並不看好,甚至有些悲觀,但是總想著有一天出版業還會有春天,一切都會好起來。但是事實上我自覺好幾年沒有看過好書了。


我是出版界的小輩,見識不多,僅就所知道的說一下,請指正。

  • 作者
    • 普通不知名作者有的選擇一次性支付稿酬,沒有分成;
    • 略有聲名或出版方對書抱有較高期待的,也許會達成按出版碼洋(印量×定價)比例分成的方式,通常要在達到一定銷量以後才能開始計算。比例各地不一,我經手過的多數是7-8%。
    • 名氣大的作者會從一開始就按比例提成,通常會在10%以上。具體情況很難說。同時,大牌作者會要求預先支付一定比例的稿酬。
  • 設計:很遺憾,絕大多數設計者拿的都是定額的設計費(我經手的數額是每本書一兩千塊,有的會更高一些)。也許會有個別特種書出現設計者要求分成的情況。其實,很多編輯認為設計就是封面和裝幀(紙張、開本、腰封等等)之類的設計,所以根本不會考慮給設計者提成。
  • 出版社:出版社在書印好後按一定的折扣發給銷售渠道。這個折扣針對每一個渠道是不一樣的,給新華書店這個主渠道的折扣一般會在四-五折左右,也就是每賣一本得到定價的一半,但各出版社情況不一樣。(這個折扣相差0.5就是很大一筆錢,所以是寸土必爭。以前新華書店獨大的時候,這個比例基本上由他們定。)給網路銷售的折扣要更高,有的能達到六折。由此可見新華書店還在喊著要政府管制有多麼可惡。另外,五六折對出版社來說也是很一般的分成,去掉印製、稿酬、版稅、編輯費、員工薪水等成本,一本書銷量在三四千冊的話勉強保本。
  • 印刷廠不存在分成問題,就是按印張數收費。
  • 銷售渠道:從前面的看下來差不多也可以判斷出,目前過得最舒服的還是他們。新華書店跟中國郵政類似,在全國鋪設了大量網點,再加上早年統購統銷的政策,很長時間裡一直是出版業的真正獲利者。近年網路銷售對他們威脅很大,所以他們提出過要限制折扣。
  • (以下內容完全是道聽途說,我可完全沒見過、沒做過哦。)書商:這是一個我國出版界不承認存在的群體,因為所有出版社都是「不賣書號」的。但他們是存在的。一旦有他們參與,上面說的所有情況都會不一樣了。書商的做法通常是,跟作者買斷書稿;到出版社尋求「合作」;向出版社支付一定數額的管理費;出版社審稿(包括書商找人設計的封面等),獲取一定數額的編輯費;書商取回書稿,拿到印刷廠;出書後,書商自行聯繫銷售渠道,出版社也可以以較低折扣向書商進貨。書商的活躍度近年有所下降,不過曾經非常紅火,我曾聽說一位溫州書商在大字不識一個的情況下做出千萬身家,找選題一般是看看封面就拍板。


那我就來補充一下書商吧。

最早的書商其實就是「壟斷了銷售渠道的分銷商」演變而來的,看官須知,國內的出版物通常的發行模式包括書店(新華書店和其他的一些小書店)和報刊亭,近年來又加了網路渠道。

通常而言,一本書從印出來到被用戶看到,大概需要經過印刷廠--一級經銷商--二級分銷商(地方大書商)--終端三個階段。一級經銷商大概是全國或省級的承銷,二級分銷商是每個市的承銷,終端就是書店和報刊亭啦。

在策劃一本書的時候,源頭首先會「征訂」,即請底下的各書店報個預定要進貨的數量,然後通過此數量確定印數。這裡得提一句,在出版發行領域也是有退貨的,一般來說,發行時候會設定一個退貨上額,比如說30%,就意味著底下的書店要了100本書,可以退還30本。這個比例依照作者和題材的能打度有所區別,很多都是100%——也就是可以全額退貨,否則底下的終端不會願意進貨的。

事實上近年來各地都加大了對報刊亭的管控,我印象中05年之前報刊亭還相對鬆散,有自己的進貨渠道,05年之後,基本上大城市裡的報刊亭就已經被壟斷了,比如說北京街上的報刊亭和書攤基本都是北京郵政的,刊物想進入報刊亭的話,如果單期發行量達不到一定數量要繳納5萬元進場費。另外,雜誌或書刊擺在報刊亭的什麼位置,是露出來還是放到後面,這都是要靠關係或錢的??

好吧,還得去搞個書號,這個好容易,有大把的出版社,我前幾年聽說的價碼,書號是10000,光碟號是3000,也不知道現在漲了沒有,我國的出版物依照種類不同被劃分為各種類型,出本書需要書號,出本雜誌需要刊號,出張光碟需要光碟號,光碟號最多,也便宜,於是就有人(這人還是我前同事 !)創造性地提出了「買個光碟號,出一本400多頁的書,報上去的時候說這書是光碟說明手冊)的顛覆風格玩法,極大了方便了中小出版商和作者。

內容方面經雷等朋友說的全面又正確,就不多說了。

製作的費用包括出片+印刷+裝訂。印刷機這東西和印表機不太一樣,早年間需要輸出「菲林」,即一張透明賽璐珞片上有單色的圖案,如果是黑白的,那就一張,如果是彩色的,那就四張(印刷行業用的是CMYK四色,如果一些特殊的工藝還會用到專色、鍍膜等奇技淫巧),這就是所謂的出片,當然現在一般用PDF輸出解決了。然後是印刷費用,這裡頭紙張的質量佔了一大頭,不同質量、不同厚度的紙張價格顯然不一樣。然後是裝訂,膠訂或騎馬釘什麼的,最後再加腰封啦套塑料袋啦完成製作工序。

所以說一本書的主要價錢基本就是以上幾個方面。書號的價格基本固定,稿費或版稅的價格需要單談,印刷的價格不等,但總之印量越多單價就越便宜,3000本基本是個底限,然後就是給渠道商,一般給一級經銷商的價格在6-6.5折之間,到了二級三級的手裡再依次遞增。


從毛利潤角度,第一梯隊是渠道、出版社和作者,大約各瓜分5-10%;第二梯隊是印刷、物流、紙廠、排版等鏈條環節,約1-5%。【按定價計算,一本書的毛收入約佔定價的70%左右(即為供貨折扣);其中印刷等物理成本約為30%-40%。其餘為可供上述銷售環節分配的部分】

可以看出,第一梯隊均為具有優質資源方,具有較高議價能力;第二梯隊的競爭環境惡劣,掙扎在利潤生死線上。

在從盈利風險看,出版社和作者是主要的風險承擔者。前者承擔所有庫存積壓、損耗、政策和商譽等風險,是最為弱勢的;後者是最先投入者,且智慧含量高。而在渠道為王且集中度越來越高的形勢下,渠道議價能力極強,可以把促銷壓力轉嫁給出版社,更主要的是可以任意退貨,相對最為強勢。


想出版自己的著作,現在聯繫出版社或者民營書商的途徑還是很多的,官方網站直接投稿、微博上找具體的編輯直接聯繫、電郵等等,都行。至於對方是否有意向,就看緣分了。自己發行電子版,可以直接做單本的app發布到各種應用商城,有不少自動化生成app的工具可以利用。

如果你的目的只是出書,其實並不複雜,手握資助的話可能還有人找上門幫你出。但如果追求一定的銷量,無論是那種途徑,都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現在國內市場上圖書品種數爆棚,沒有一些特別之處,想引人關注是很困難的。


作為作者,我認為作者的稿酬的範圍在7%~14%,其中7%是普通作者,8%是專業作者,12%是韓寒之類的名人,14%是易中天之類的作品銷量狂好的。


作為作者, 我確認稿費是8%. 普通的技術書籍一般第一次會印刷4k-6k本. 根據情況後面會增印3k不等. 有名的書籍第一次一般10k本, 後面印刷看效果.

到時候的稿費會由出版社扣稅發放. 但實際上是否真的扣稅我不知道. 年終稅單裡面也沒有這一項.

總的來說, 絕大多數的作者是不能靠寫書養活自己的.


盡量寫簡單一點:

1.作者稿費或者版稅:稿費的現在少了,是千字多少錢,版稅一般在7%-12%,極少數大牛能到15%,按平均10%計;

2.印廠裝訂:包括紙張、印刷費、裝訂費,平均在15-20%左右;

3.書號:出版社有的算成本,有的不算,書商肯定要算,1-2萬/號不等。

4.管理費用:管理水平不同,每家不一樣,但是一般會按5%-10%計;

以上的費用加在一起就是40%左右;

5.營銷費用:這一部分有的出版社或公司會單獨預算,有的會計入第4項;重點書會有,3%-5%左右,

6.銷售渠道:每家不太一樣但是平均批發折扣在55-60%(我說的是正規出版社或者大的民營公司)

所以6項減去1-5項的所得就是出版社的毛利。(注意是毛利,含場租,人員,折損,稅費)

7.零售渠道:網上渠道的平均銷售折扣在70-75%,新華渠道平均在80%以上;

因此7項減去6項所得就是銷售渠道的毛利;(注意是毛利,含場租,人員,折損,稅費)

最後說一句:這是以新書一版一次印刷的成本來計算,當一本書銷售好過首印數或遠遠超過預期後,這本書的(管理費用和營銷費用)基本上沒有了,出版社的成本就只剩1.2兩項,所以暢銷書基本上都是純賺了,但即使這樣,出版社賺錢也很難,因為80%的的書都是剛剛持平,甚至虧損。


出版物印刷的,,,,,,其實市場現在越來越不好


推薦閱讀:

關於中國著名出版社的介紹?
出版社的工作是怎樣的?
作者與出版社簽約出書時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面試圖書出版編輯助理需要做什麼準備?
語文功底好是進入出版業的必要條件嗎?

TAG:書店 | 印刷 | 出版業 | 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