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下的城市規劃應用前景怎樣?

大數據的浪潮就要過去,人工智慧時代即將來臨。傳統的城市規划行業,應該如何應對這股時代浪潮呢?問題有點泛,只求思路不求技術,望哪位大牛指點一二


【0】

追本溯源,回想一下如今這個「傳統」的城市規劃學科或者說行業在當時是怎麼來的?只是因為要建設城市,複雜度超出了一家一戶營建房屋的規模,基於現實的需要。

我們說的「有機生長」,抽象來說是一種distributed的城市建造模式。而做規劃,是一種centralized的模式。現時的城市規劃師們就是在後一種模式下才會存在的角色,現時的行業也是基於後一種模式而存在。只是,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缺乏協調和failure tolerance的分散式演算法失效了。統一集中和自上而下成了規劃的主要範式。

所謂傳統規劃,在它以這個如今已經漏洞百出又老態龍鐘的形態首次出現之時,何嘗不是一種驚天動地的變革?

【1】

大數據提供了讓我們可以不再用黑盒子的視角去看待城市的運行機制的基本素材;機器學習演算法給了我們去利用這些素材去發現關於城市的新知識的機會。我們可以允許自己不再滿足於經驗模型,可以去探索城市空間結構在微觀尺度的細節,而不是停留在同心圓模型的幾何概念上。這些經典模型錯了嗎?沒有錯,只是不準確,可以被修正。孟德爾的豌豆實驗早在可以通過顯微鏡看到有絲分裂之前就做完了。

傳統規劃理論絕非一無是處。一無是處的從來都是打著規劃理論旗號胡作非為的拍腦袋規劃圖。

【2】

城市規划到底是個什麼問題?所有對於城市問題關心的人,都需要思考清楚這個。

幾千年前自人類有城市肇事,城市的主要問題是建造和關於建造的維護。於是,建築師自然而然佔據了這個位置。直到最近一百多年,規劃師還是在跟建築師爭奪城市的話語權。現在的趨勢看起來,建築師雖然沒有勝利,但是他們可以留下,繼續蓋房子,美化街道,在三維物質空間里繼續發光發熱。可是規劃師呢?也許要離場了。

城市規劃歸根結底是一個多資源管理和調度的系統問題。控制性詳細規劃是人腦能夠應付的了的空間控制的頂點了:這些功能堆在這裡會怎麼樣,臨近功能有a,b,c會怎麼樣。要給多少容量,要覆蓋多少交通?像極了計算機操作系統在調度資源。

只不過,要考慮的因素非常非常的多,我們需要更好的計算。

城市規劃的問題遠遠不只長寬高三個維度,但是長期以來規劃師們在二維平面上自我陶醉,不思進取。人文、經濟、政治等視角的城市研究與可以落地的城市規劃是並行的,但是始終缺乏把這些信息導入落地規劃的科學方法。終於在這個技術爆髮式增長的時間節點,面臨一個艱難的處境:這城市規劃,將來還是不是我們做?

【4】

古代的城市規劃就像是在寫一個練手小項目。也許交通上本該用類似pipelined tranfer的地方你用rdt3.0也不會太糟糕;也許安排用地功能本該採用空間複雜度O(nlog n)的地方,就算用了個O(n!)的好像也可以接受:規模小,怎麼都不會太差。

到了現代,城市規模的量變引起了質變,過去的方法處處碰壁。時代在變化,技術在進步。

城市規劃早就不是開天闢地了。現在,從事城市規劃工作的人,應該帶著一種「管家「的心態和自覺去為城市居民服務,為城市文明服務,做好後勤保障工作,擺正自己的定位。至於新區建設,我認為形態永遠只是表象,是底層功能的反映:同一個合理的功能組織結構應該有不只一種城市物質形態作為載體。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很期待阿里在雄安能有什麼樣的作為。在這個語境下,傳統的規劃師的業務版圖會逐漸被擠壓到形態調整這一塊,因為畢竟無論是經濟、地理還是政治,都有更加專業的人。

前段時間聽說騰訊招有八年工作經驗的規劃師,這難道不是招一個會吃飯的testing set嗎。

【8】

究竟是傳統規划行業的從業者自學自救的速度快,還是計算機取代傳統從業者的那一天更早到來?

昨天看到Twitter上吳恩達團隊宣布機器學習肺炎診斷的準確率已經超過了人類。

我真沒覺得規劃師現狀用地分析的技術難度到了診斷肺炎的十分之一。

【16】

回到問題,「如何應對」。

我不喜歡「應對」這個詞,因為它聽起來像是在去試圖抵抗和解決一個不好的事物。恰恰相反,這是一個雖然無法逆流但是對於從業者非常有利好的trend。這會使得城市規劃儘可能地去「設計」化。這意味著什麼,所有的從業者心中有數。

對,就是在甲方說「你這裡這條路的形狀能不能在順暢一點,讓它的曲率跟6和8一樣」、「這個地塊的容積率能不能再調高一點,最好數字里不要有4「的時候,把

「這是算出來的,亂改出了問題你自己承擔責任哦。「

這句話優雅地拍在他油膩而自以為很有審美情趣的臉上。

再也不用拍腦袋了呢。


前兩天規劃學會年會時看到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前面的住建部某司長,東莞市長的發言講的大家昏昏欲睡,可是當阿里的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上台後,(演講題目是城市大腦)許多在後排聽不太清楚的人開始主動離席,聚集到台前開始站著聽,而且在工作人員一再催促回到原位的情況下,前排人數反而越來越多,直到演講結束。

(前面聚集的人)

說這個是想說什麼呢?

在參加年會的上千位規劃師中,大數據,人工智慧報告乃至於門外人互聯網企業的火熱,從側面已經體現出這個行業以及從業人員的傾向和判斷。

城市規劃本質上是綜合各類信息,對城市空間資源進行協調調度分配的一門學問。以前只能依靠經驗主義來對信息進行處理回應然後分配,但現在,互聯網這個破壁者入局了,而且他對於查尋海量數據中暴露出的城市問題,對於處理信息的速度,對於城市空間可能的優化途徑,對於尋找資源分配的最佳可能性上,對我們呈現出的是碾壓性的優勢。可以參考現在阿里的城市大腦能做到哪種程度。更不用提在未來人工智慧的成長性(例如,真正找到城市自組織的規律,並運用到城市規劃中來塑造有機的城市)

之前看到過 @工常邵 的一篇回答,裡面提到過未來本行業與其他行業對於城市規劃話語權的爭奪,事實就是這樣,你不前進,那就淘汰。不然總有一天,我們會遇到「殺死你,但與你無關」的尷尬窘境。

(好像偏題了,抱歉,,,)


瀉藥

浪潮這個東西我並不喜歡跟,因為隨大流是一件很沒意思的事情,剎那人生活出自己的精彩很重要。自己學什麼,會什麼和喜歡什麼、做什麼本質上都是不相關的。固然所學應用於所做會更得心應手,所謂干一行愛一行,但也完全有可能越干一行越不喜歡這一行。

大數據浪潮過去了,那麼城市規划行業不改變可以么?完全可以。同理,人工智慧浪潮過去了,城市規划行業依然可以不改變,或者裝裝樣子改一下,也是完全可以的。

想改變的不是行業,需要改變的也不是行業,而是心。人本質上一種對於未知事物的不安會促使自己去尋求改變,但也會因為和周圍趨同而享受安定。


一個學科既沒有外在的需求,又沒有內外的核心理論和發展動力,想不涼都難


想了好久,自己也做了些,規劃和大數據的問題現在被偷偷的換成城市地理學和大數據問題,近年來行業重研究輕實踐這個情況也正常。

退一步講,如果大數據是讓我們更好的理解城市運轉的內在機理,在沒有大數據的過去,我們就不能理解城市運轉的內在機理而依據於此進行決策嗎?除了悶在學校里寫論文不做實踐的規劃研究者,有哪個敢拍著胸脯說我這個量化模型能解決某一個人居問題,近日氣慌這事沒有大數據推波助瀾,誰敢執行的這麼強硬。

比較了解的某個華人教授,這個問題上老先生有這樣描述,"若是以「大數據」作為規劃決策的唯一基礎就是以現在或過去的「行為」去決定未來的「選擇範圍和機會」,是種典型的「經驗之談」的決策思維(不同者是「經驗之談」內化於,或美化於「大數據」裡頭)。這是不智,甚至是不道德。我的直覺是「大數據」可以幫助我們探討「選擇範圍和機會」如何影響「意圖」到「行為」的演化。"

有兩點印象深刻,一是做規劃和做研究重要的區別就是規劃做選擇,做選擇要確定價值觀,錨定目標,決定取捨,這些規劃的核心內容大數據都做不到,現在出現的妄言大數據代替規劃甚至是計劃經濟的言論都是非常外行和可笑的。二是數據是市場的產物,市場是強者的世界,規劃師跟著市場的產物跑了,那如何去關懷弱者,城鄉統籌。

如今大數據在風口上,吹的很高可以理解,沒有地理學背景做做可視化現在很討喜,高質量的數據爬蟲對付不了,都在諸侯手上,模擬?深度學習?市場還在擴張有一堆地理,資環和Data的人還沒擠壓下來,潮退的時候恐怕屁股保不住,分工外包不行嗎 ,圈子的精英思維也要變,理性主義也要多一些。


大數據還在一個嘗試階段,在城市規划上作用還未體現出來,應用前景不錯!--天元數據網


推薦閱讀:

2017年,如何理性看待貴陽大數據以及IT行業的發展,生活在貴陽這座城市是怎樣一種體驗?
大公司裡面有人專門負責標註數據嗎?
中國有包含底層邏輯都是自己的資料庫嗎?
如何評價貴陽建設「大數據之都」的計劃?
目前創辦一家數據挖掘的公司難點在哪裡?

TAG:城市規劃 | 大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