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麼看待薩爾滸之戰的?
薩爾滸戰役是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各位知友是怎麼看待這場戰爭的?
謝邀!
電影《綉春刀2》的開頭曾簡略講到了薩爾滸之戰,戰況慘烈,僥倖逃生的沈煉和陸文昭也在此結識。
薩爾滸戰役是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根據西路明軍監軍張銓等人的奏報,瀋陽路主將山海關總兵杜松與副將趙夢麟、王宣等人於二月二十八日率兵三萬由瀋陽出撫順所,二十九日至撫順關。按原計劃,該路明軍應該在下午三時出邊,但杜松卻違反命令指示,提前出邊了。三月一日,杜松所部抵達薩爾滸地區,而掌車營槍炮的龔念遂部卻並未渡河,只是駐紮於斡琿鄂謨。前後脫節的杜松部渡河後取得了一些小勝,比如生擒十四名女真人,焚毀了兩座女真營寨。此後,杜松親率一部攻擊吉林崖(界凡山)的後金軍,並將主力屯駐於薩爾滸山,由監軍張銓指揮。後金軍則於三月一日早上七點出兵。努爾哈赤得知西路明軍情形後,立刻派遣兩旗兵力增援吉林崖,並親自率六旗攻擊薩爾滸山上監軍張銓所部西路明軍主力。雖然薩爾滸山的張銓部立刻「挖塹豎柵,布列火器」,但仍未能阻擋後金軍的攻勢,終被擊潰。杜松所率明軍在乘勝前往二道關後,中了三萬後金騎兵的埋伏。杜松率軍奮戰數十餘陣,並試圖佔領山頭制高點,但此時周圍又出現伏兵,杜松面中一矢,落馬而死,西路明軍就此不支潰散。
杜松此戰沒有帶上車營,一般有三種說法。其一是渾河水勢太猛,導致重型裝備無法渡河;其二是杜松貪圖軍功,不待車營到位便渡河與後金作戰,結果敗亡;第三是杜松不待車營到位便渡河與後金作戰,結果後金軍在上游放水,將杜松軍截成兩段,此後留在後隊的車營和火器又被後金的姦細燒毀,杜松被迫輕裝上陣,最終敗亡。不過考慮到龔念遂部之後仍有激戰的記述,最後一種說法可能不準確。
清軍破杜松營地戰圖
但無論是哪種說法,其結果都是杜松沒有帶上車營,又沒能搶佔制高點,導致了後來明軍多米諾骨牌式的一系列敗北。
消滅杜松部後,八旗軍轉身開始攻擊馬林部。馬林部離開開原後,本應於三月初二抵達二道關與杜松部會師,但該部至初二日中午仍駐紮於三岔口外的稗子谷。因此,當馬林部開始往二道關前進時,杜松部已經被殲滅。馬林於當日晚間到達王嶺關附近。三日晨,馬林聞知努爾哈赤率兵前來,遂率兵萬人前往尚間崖,並派遣開原道監察御史潘宗顏率領數千人前往尚間崖東面三里的斐芬山,與在斡琿鄂謨的西路殘軍龔念遂部互成犄角,相互聲援。明朝方面的史料對馬林部的情況交代不多,但《滿洲實錄》中對馬林部次日戰前的描述是:馬林剛剛起營,見後金軍至,於是停下來四面布陣,並且繞營挖掘戰壕三道,壕外布置大炮,炮手皆站在大炮之外。大炮之內又密布騎兵一層,前列槍炮,其餘官兵皆下馬於三層壕內布陣。可見馬林部未使用戰車,而且其陣形是將大炮放在陣外,騎兵布置在內,大炮和炮兵沒有任何保護。因此交戰不久,後金軍就迅速擊敗了馬林部。
原屬杜松部的龔念遂、李希泌率領車營騎步兵一萬,三日後在斡琿鄂謨處安營,布置戰車,組織防禦,繞營鑿壕。可惜這支僅有萬人的殘軍難以禦敵,最後被皇太極率騎兵沖入戰車陣中,龔念遂等人皆陣亡。《清太祖高皇帝實錄》稱:「時明左翼中路後營游擊龔念遂、李希泌統步騎萬人,駕大車,持堅楯,營於穵鬨萼漠地,環營濬壕列火器。」
接下來覆滅的是原屬北路的潘宗顏部車營部隊。當馬林屯於尚間崖時,潘宗顏部一萬兵馬正駐紮於三里外的斐芬山。努爾哈赤率領下馬步兵向潘宗顏部仰攻,明軍則「以楯遮蔽,連發火器」,最後因為兵力懸殊,被後金軍突入車營,導致戰敗。
努爾哈赤在擊敗杜松和馬林二部後,開始集結兵力攻擊東路劉綎部。劉綎部有明軍萬餘,並有朝鮮所派都元帥姜弘立和副帥所統領的萬餘朝鮮兵。十九日,朝鮮軍左右營開始渡江;次日,元帥姜弘立渡江;二十二日,中營渡江;二十三日,朝鮮全軍渡過。經過姜弘立的查勘,渡江朝鮮軍的實際數量為「三營兵一萬一百餘名,兩帥標下二千九百餘名」。二十五日,天降大雪,朝鮮軍到達亮馬佃。二十六日,朝鮮軍與明軍劉綎部會合。姜弘立以糧食幾盡為由,要求等待補給到來,但為劉綎所拒。二十七日,明軍先行,至平頂山下營。朝鮮軍則在拜東嶺十里許下營。這時朝鮮士卒因糧食基本耗盡和長途跋涉,狀況不佳。為了追上明軍,姜弘立下令各營留下六百人,設為老營,將走不動的步兵和難以運輸的軍器留下,其餘部隊全力追趕明軍。二十八日,朝鮮軍主力通過牛毛嶺。
清軍破馬林戰圖
由於樹木茂密,加上後金軍於大路上砍倒樹木,阻絕明軍和朝鮮軍前進,並一路派遣零星軍隊偷襲,明軍和朝鮮軍於二月二十五日才成功會師,後因路途艱險,直至三月初四日才到達寬甸東北富察一帶。劉綎部在出寬甸時,遭遇並包圍了由牛錄額真托保、額爾、納爾赫三人所統領的五百守衛兵。明軍在取得小勝後失去紀律,開始四處劫掠,直至發現努爾哈赤的主力,才在阿布達哩崗布陣。
當時努爾哈赤的策略是:先留下四千兵力防守赫圖阿拉,然後派遣皇太極等率領右翼四旗兵埋伏於阿布達哩崗山林中,阿敏率兵埋伏於阿布達哩崗南面的谷地,待劉綎部通過一半時,追擊明軍的後部。代善則率領左翼四旗兵,在崗北隘口前迎擊明軍。戰鬥開始後,劉綎命老弱各持鹿角枝,繞營如城,遇敵則置鹿角於地,轉瞬成營,使得後金騎兵不能沖入,明軍乘機布置火器,轟擊後金軍。明軍騎兵在火器的掩護下攻擊後金軍,疲勞後則撤回休息。按照車營戰術,劉綎部面對後金軍一時間佔據了上風。但這時,努爾哈赤派遣間諜冒充杜松的部下前去劉綎部,偽稱杜松部告急,催促劉綎前進。劉綎誤認為杜松已進逼赫圖阿拉,遂命部隊疾行,結果進入了後金軍已埋伏好的阿布達哩崗。後金軍採取的戰術與先前相同,先佔領制高點,然後由皇太極率領右翼兵登山擔任先攻,阿敏則後攻。後金軍兵力約三萬騎,自密林中伏擊明軍。明軍則因佔領制高點失敗,倉皇結陣,結果因受代善和皇太極夾攻,無法結成陣勢,沒能發揮火器優勢。雙方激戰至下午五點多,明軍戰敗,劉綎戰死。
同日,原屬劉綎的康應干所部步兵已經完成布陣,駐於富察曠野處。後金軍代善部注意到康應幹部明軍僅持狼筅、長槍,披藤甲,火器較少;而朝鮮兵身披紙甲,著柳條盔,已經將槍炮層層排列。因此後金軍先行攻擊火器較少的明軍。雙方接戰時突然颳起大風,明軍釋放火器造成的煙霧被吹回了本陣,後金軍則利用明軍視線不明的時機,大舉沖入明軍陣中,擊敗了明軍,康應干僅以身免。
取勝的後金軍面對已經布置好拒馬和火器的朝鮮軍隊,卻頗費了一番周折。後金軍先攻擊的是朝鮮軍的左營,結果被拒馬所阻,並連遭朝鮮火器殺傷。隨後後金軍以馬群在前,鐵騎在後,以兵器驅馬。馬群撞開拒馬,後金軍才最終擊敗了朝鮮軍。
清軍破龔念遂營戰圖
五日,隨著駐紮山上的原劉綎部數千浙軍殘軍被後金數百騎掃蕩無遺,明軍四路大軍中的三路已經全部潰敗。
至於南路的明軍李如柏部,在出鴉鶻關後,行軍緩慢,至虎欄關就按兵不動。雖然經略楊鎬在得知杜松和馬林兩軍潰敗後即命劉綎和李如柏回師,但劉綎還沒得知撤軍的消息就被後金擊潰了,而李如柏一直觀望不前,雖被少數後金部隊騷擾,但仍能保存實力退回防線。
據遼東監軍陳王廷記載,薩爾滸之戰,明軍共陣亡文武官員三百一十餘名,損失士兵四萬五千八百七十餘名、馬騾四萬八千六百餘匹、戰車一千餘輛,不可謂不慘重。明廷戰後總結道:戰略上,各路明軍準備都極不充分,並且沒能很好地執行分進合擊的戰略,導致被各個擊破。戰術上,明軍因為各種因素,沒能發揮出戰車的優勢,雖然杜松、劉綎部都打得非常頑強,卻依舊沒能阻擋八旗軍的猛攻。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二月,戶科給事中官應震上奏指出,杜松的敗因是沒有利用好車營,並且輕率冒進。同年三月,湖廣襄陽府推官何棟如也認為:當時明軍中有名將稱號的大多只是悍將,只會憑著武勇率領家丁們猛衝猛打;至於紀律執行、戰前謀劃等方面都非常薄弱,也就更談不上運用和指揮火器戰車作戰的能力了。
另外,當時不少人也指出:明軍訓練普遍不足,實際戰鬥能力和車營預設差距很大。就算有演練,也只是按圖索驥,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如問及旌旗、進退、法令,「問之兵,兵不知其故也,問之將,將亦不知其故也」。總之,薩爾滸之戰新敗後,明帝國朝中關於邊防之討論日益激烈,其焦點主要集中於京營與遼鎮的戰車應用。之前京營的車營制度一直維持俞大猷所建立的車制和營制,現在遭逢大敗,朝臣為謀遠慮,有了更新車制、營制的想法。而薩爾滸之戰,關外明軍精銳損失四萬五千多人,開原鐵嶺之役中,明軍也是損兵折將。因此,如何重建遼鎮武裝力量也成了朝廷的當務之急。
萬曆四十七年七月,錦衣衛都指揮使張懋中奏請京營設立新制戰車及戰車營。張懋中希望將京營和邊鎮原有的武剛車、輜重車和雙輪車改造成名為「鐵沖」的單輪輕戰車,以五百輛為一戰車營,每車配屬六人。「前列遮牌,上施銃炮,山川險夷通行無礙。每車六人,二人擁挽,二人持鉤鐮,為左右翼,二人司火藥。」張懋中的京營改造計劃規模雖大,但內容較空洞,並不比先前的京營車制和營制嚴謹,只是抓住了戰車小型化的潮流,所以這一大規模改造計劃最後並沒有得到朝廷的青睞。
清軍破潘宗顏戰圖
萬曆四十七年八月,浙江杭州右衛經歷程繼怡奏請改良炮車及戰術。程繼怡的改良主要是利用炮車的高度差來解決同高度炮車在輪放時必須移動車體的問題。這樣炮車就可以在不移動的情況下輪流發射。
除文臣請造戰車外,武將也在請造戰車。如萬曆四十八年五月,廣西把總李自用上奏請造鹿角車、遁形車和槍車。
《武備志·軍資乘·陣練制》里記載有遁形車和槍車。遁形車是把原先戰車上所繪的驚嚇馬匹用的猛獸立體化,以增強對抗騎兵的效果,有虎車和象車兩種。槍車則是以防護力取勝的一種戰車。《武備志》所記載的三種槍車中,第一種僅車前有刀槍防護,第二種車頭和車旁均有刀槍防護,第三種「塞門架器車」則符合李自用「其制如門刀」的說法。所謂「門刀」,即是指《武經總要》中的「塞門刀車」。這些新式戰車的出現,反映出將領們對於提升戰車防禦力的迫切希望。
巡視京營工科給事中范濟世等則認為,比起改革戰車和車營,讓明軍出城操演更為重要。他提出,京營應該給營中六將各在城外划出一片區域,各配以戰兵五千或一萬,在各自區域里操演,使軍士熟知「地之險易,人之勇怯,時時擺列戰車,演放火炮」。六月底到任的京營總督泰寧侯陳良弼也支持范濟世的觀點。他首先主張讓京營戰車擁有固定的演習區域,又主張要補齊京營所缺的八百餘輛武剛車。
明帝國的第一次軍事改革是由楚黨領袖、戶科給事中官應震提出的。官應震提出要改革武舉,提高應考內容的合理性。以往武舉考試只設策論及弓馬武藝考核,官應震要求增加「營陣、地雷、火藥、戰車等項」,以便讓考試的內容與實際需求相符合。官應震還提出,要將在武舉考試中發現的優秀人才直接派往邊鎮效力,以增強邊防力量。官應震改革武舉的建議很快得到批准,並開始由兵部實行。
明軍開原、鐵嶺之敗後,熊廷弼被任命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經略遼東。萬曆皇帝特別給他賜劍一口,「將帥以下不用命者,先斬後奏」。到任後,熊廷弼一針見血地指出,遼東軍的弱點首先是兵力分散,其次是家丁部隊和一般士卒之間待遇差距過大,最後是訓練嚴重不足。
因此,熊廷弼針對當地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實踐性的軍事措施:第一,針對八旗軍暫時還不能正面攻破明軍磚石堡壘的現狀,下令強化堡壘戰術。第二,針對遼東土地肥沃的情況,建議開始屯田,同時做好堅壁清野的準備。第三,下令於關內徵調明軍精銳。第四,嚴明軍法,斬殺臨陣脫逃的裨將劉迂節、王捷、王文鼎。最後,針對明軍野戰處於弱勢的現狀,提出八旗軍「死兵在前,披重甲,銳兵在後,乘其勝」的戰法只有火器配合車營才能對付,並開始增強車營。
熊廷弼打算在遼東建立配置三四千輛戰車的部隊,並想從中央和地方政府倉庫中調撥四千五百門大炮,重建遼東部隊的戰力。另外,針對遼東工匠不足,無法大規模普及戰車和火器的現實,熊廷弼還奏請朝廷調撥一兩千名木匠到遼東打造戰車和糧車。
然而當時明帝國經濟崩潰,欠餉不發已是常態,光九邊的「京運」和「民運」兩項餉銀就「欠餉四十四萬有奇」,更沒有財力支撐熊廷弼的宏大計劃。雖然由於財政、人事等各方面的原因,熊廷弼的方略沒能完美地實行,但他針對明軍弱點進行的改革初見成效。在其擔任遼東巡撫期內,努爾哈赤一直不敢發動大規模戰爭,使得遼東軍民感嘆「數十萬生靈皆廷弼一人所留」。
清軍破劉綎營戰圖
在熊廷弼的努力下,遼東局勢開始穩定。可惜的是,一直在明廷造成內耗的黨爭再次出現了。萬曆四十八年五月,八旗軍進攻蒲河,明軍戰損七百人。熊廷弼的政敵,吏科給事中姚宗文無視熊廷弼麾下賀世賢等將領也有斬敵俘敵的功勞,大肆傾軋誹謗熊廷弼,稱其「出關一年有餘,諸事沒有規劃;尚方寶劍在手,只是供自己作威作福;擁兵十萬,不能斬將擒王」。時值萬曆皇帝駕崩,天啟皇帝繼位,最終熊廷弼被迫去職。
薩爾滸之戰對明軍的影響極為重大。明軍自此不敢再輕視後金軍的實力,開始在遼東鎮大造戰車並改良戰車戰術。但是,一直困擾著明帝國的黨爭內耗和財政崩潰依然阻礙著明邊防實力的恢復。與此同時,後金也開始研究如何應對明軍的車營戰術,並積極地尋求火器和相關技術。大明與後金開始走向新一輪的較量。後金沒啥可說的, 明朝就是武器糟糕,鎧甲糟糕,指揮奇葩,後勤稀巴爛,能犯的軍事大忌全部刷了一遍。
指揮上不分兵,你指望南北軍先自己干一票?
內部上,野豬皮起事的時候大明內閣六部一共九個人,兵部尚書侍郎都是臨時拉的壯丁,署理的兵部尚書。內部混亂,外部不修。什麼野蠻文明,我就奇了怪了,野豬皮起事的時候拉攏遼東漢人的口號是廢礦稅監。就拉攏到一堆漢人,大明就是這麼野蠻的搜刮操行
叛軍精通官軍兵器戰術,甚至還在官軍里呆過,官軍受政治腐敗與財政凋敝影響實際戰力遠遠低於紙面……這不就是俄羅斯第一次打車臣嘛
薩爾滸戰役實際上並非明清戰爭重要的轉折點,也不是什麼決定性戰役……
寧遠和寧錦兩役才是明清戰爭重要轉折點,因為後金軍這兩次都敗了,一改之前銳不可當的氣勢;松錦戰役才是明清戰爭中最具決定性的戰役,大明九邊「精銳」全陪在這一戰中……
薩爾滸戰役以及之前的撫清戰役暴露了明朝遼東邊防的一系列漏洞,僅此而已……謝....邀?
其實此戰簡單,只是把萬曆幾十年怠政和明朝的積弊徹底暴露了而已。(或者說此戰的發生本身就是明朝積弊和萬曆怠政的產物。)
首先談下兵力的問題,直接摘一段說明下明軍的問題——*楊鎬已知自己是敗軍之將,把兵數說得少些,為自己的無能辯護,這是不足為奇的。所以七萬之數不一定準確。另有一個記載出自《三朝遼事實錄》的作者王在晉。他說,明朝此戰除朝鮮援軍外,主客出塞官軍共八萬八千五百五十餘員名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1)。此王在晉於天啟二年(1622年)。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代熊廷弼經略遼東,他在此戰結束之後三年到遼東,可能了解到真實情況,他本人未介入此戰亦不牽涉責任,又是記載這個令人感到精確的數字,所以有人斷定這個明軍的數目可靠。但也不能過分相信王在晉的話,他的書實在大有問題參見孟森:《三朝遼事實錄評》,見《明清史論著集刊》上冊)。我們認為,明軍的總數在十萬以下,七八萬以上。四路分配,杜松所率瀋陽一路和李如柏所率清河一路,大概作為主力,各有兵士均在二萬至三萬人之間;馬林所率開、鐵一路和劉所率寬甸一路各有兵士約在一萬五千至二萬之間。*《明清戰爭史略》非要說如此數量的明軍集結還不夠,那是很不公平的,甚至二十年後的洪承疇,他率天下援兵,他的兵力都很可能沒有達到十萬人。因此這支軍隊的規模大概是出於垃圾的補給狀態以及明庭集結兵力缺乏效率,因此只能集結出一支這樣的部隊,但是軍隊中有實力的部隊大概也就是這九邊調集支援的家丁,可能普通的軍隊已經很難說「慣戰」了吧....署兵部尚書薛三才言:『前月二十一日,經略抵關,奏欲徵兵邊鎮,以資戰守。臣就為折衷,除薊鎮先發五千,今又摘九標十二路台兵二千餘,溫酋時有警報,不可無備,或將改募入衛兵八千發各營路,而以舊兵之勇徤者赴援可也。西鎮亦非無事,且錢糧無措,臣請立發新餉二十萬,差本部司官二員齎解各鎮。宣、大、山西各發銀四萬,以一司官領之,三鎮以萬人為率,即以原任山西總兵張萬邦、原任遼東總兵馬林分領之,以五日為期。延、寧、甘、固四鎮共發銀八萬,以一司官領之,四鎮以六萬為率,即以原任總兵趙夢麟統之,延、寧以三十日為期,甘、固以五十日為期,各隨帶戰將家丁赴援。本等月糧、料草,本鎮即於額餉內預給一月,共其行資。而沿途料草於發去新餉內一頓折給。每兵安家行糧約費五六兩上下,有內顧者每月給銀六錢。史、車二夷應援者,月糧俱留贍其家,而行糧視各軍稍為加厚,以一驍將統之。杜松、劉綎、官秉忠、柴國柱相應趨令各攜家丁星馳出關,即昌平總兵王國棟亦應一併督赴。而山東既調防海登兵,不便復調。其將至川貴之兵,埋伏攻擊,俱稱便捷,且鞍馬器械多其自辦,劉綎盛稱可用。湖廣永順、保靖土官,征播、征倭時調用,請如臣部前議,各調發四千,以一驍將統之,一切安家行糧或支本處錢糧,或動解京軍餉,皆有成例可考,懇移咨戶部並督撫各衙門遵照施行。並遼鎮河東地圖一幅進覽。』上曰:『這議調各鎮兵馬及先發餉銀以充召補,俱依擬行。糧銀著戶部作速處給。杜松、劉綎等都催他星馳出關,以備調遣。薊鎮家丁、台兵著督臣酌量摘發。該鎮虜勢緊急,救援時刻難緩,一應兵餉務要如期速發,不許遲延誤事。地圖留覽。』
比較搞笑的事情比如
*起山海關總兵杜松奏乞寬限招募家丁方可抵關。上命兼程赴任。*(杜松表示我要家丁才能抵關)其實調兵這一塊看下來感覺就是明庭對於家丁這種「編外單位」「私人武裝」已經棄療的感覺....而實際上,調集的其他客兵,以及遼東的本地軍隊,其實....在明軍中也很難說算是戰鬥力強的,而這九邊四處搜刮出來的軍隊,還有在遼東剛剛被努爾哈赤擊敗的部隊,集合起來的實力,已經不言而喻了。*我沒有讀過《籌遼碩畫》,因此對於此戰明軍的構成以及其各自的水平理解上可能有偏差。而後金方面的兵力,彷彿一直是一個玄學問題,楊鎬說陣上的敵人約有十萬,而滿文老檔則在之前說「 四月十三日,寅日巳時,發八旗兵十萬征明。」但此處似乎有翻譯問題,原文貌似是說兩萬,不過考慮到作戰是在後金的地盤,因此後金很可能能夠極限動員他的人力,最大估計後金參戰的兵力大概也就是十萬。
挖坑....把一個在蔚山之戰前就應該千刀萬剮的楊鎬留到了薩爾滸,還當上了總指揮,大萌不輸才有鬼了。
明軍在薩爾滸之戰時人數上佔有優勢,裝備上相對佔有優勢(火器較多),但是明軍軍紀廢弛、上下敷衍,被後金軍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從此之後明朝基本上沒有可能再剿滅後金軍了。
明軍士兵是英勇作戰的,只是他們後勤得不到充分的保障,許多人吃不飽穿不暖地在東北冰天雪地中作戰,按照長官的命令衝鋒陷陣,流血犧牲,他們的失敗基本上是必然的。整個明朝的外強中乾在這場戰爭中也顯露無遺。明朝已經是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了,很難挽救了。薩爾滸之戰時明朝軍隊的彈藥被雨雪淋濕,可謂時也命也。
在信息不發達的時代,搞分進合圍恐怕就是極大的失策。可惜戰爭因素太複雜,任何情況都會出現,也不能斷定是分進合圍的策略失誤導致明軍的失敗,明軍政治上的腐朽也是重要原因。
薩爾滸之戰後,後金聲勢更盛,一發不可收拾矣。原來還是政府軍對叛亂分子的作戰,此後變成了敵國之間的作戰了。
謝邀此戰之後,明朝在遼東地區轉為防禦態勢,後金轉為進攻,遼東地區的實力明清自此此消彼長。當然,也使自萬曆以後的皇帝開始重視遼東,隨後的名將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祖大壽,吳三桂等人皆崛起於遼東邊事。
薩爾滸之戰的失利,對整個明帝國的軍事力量來說,如九牛一毛。但是所暴露出的問題是非常嚴重的,例如軍隊吃空餉,導致士卒數量嚴重不足,對外號稱二十萬的部隊,實際數量大概只有八萬,還有兵員老齡化,武器裝備處於報廢邊緣。誇張的說,鎧甲還不如布衣,武器還不如木棍。面對後金的強弓硬駑,只有挨打的份。另外,軍需也是問題,當時,天氣嚴寒,很多士兵連棉衣都沒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樣的軍隊,焉能不敗。還有就是軍事將領的無能。這也極大刺激了後金進取中原的野心。如果明朝在薩爾滸之戰之後出現一位英主,朝堂上消除黨政,軍隊上銳意改革,鍛造精兵,上下一心,未嘗不能平息內亂,抵抗外辱,但……只能一聲長嘆。
明軍從上到下都是剿匪的態度去的,所以總司令還寫了封出兵時間路線的的恐嚇信過去。後金是打劫慣犯做賊心虛,狗急跳牆玩命一搏。別告訴我什麼從上到下沒幾個認字的野豬皮部隊有什麼戰略規劃。為了幾個鍋碗瓢盆拋頭顱灑熱血的部隊,沒有漢奸,入關不迷路就挺不錯了。此戰之後,明依舊是百萬軍隊富貴的大明,後金依然是文盲的打劫慣犯後金。清恐怕李自成入關前都沒敢做過入主中原的夢。子孫富貴了給搶劫犯的祖宗貼金。一沒史官,二沒文字,瞎吹唄。
謝邀…………明軍死了不少人…………後金贏了…………
要我說呢,薩爾滸之戰至少應該教育人們這個道理
自古以來沒有以弱勝強的仗
只有倚強凌弱的仗
之所以人們總在吹噓什麼什麼戰爭是以弱勝強,只是因為他們沒注意到他們認為的弱者
在某些他們看不見的維度上是更強的
敗是多方面的直接原因是分兵而走但是泄漏了軍機,導致奴酋有輕中國之心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老奴在李家當了這麼多年家奴,關外這地方估計是摸得輸得不能再熟了。明軍出兵的時候,邸報基本該寫的都寫了。情報工作也很疏忽。
這場戰役!充分體現了明軍的無能,五天之內,被殲滅四萬多人(一說九萬)!也體現努爾哈赤的戰爭技巧。接下來,明軍轉進開原,鐵嶺,瀋陽,遼陽,廣寧……我大明仁義之師,開戰之前肯定要先聲明!告訴對方我要開戰了!!不過楊鎬故意把進兵日期給改了
大家都在說大方面上明軍是怎麼敗得,我說說小方面吧1:殺牛祭旗,用刀連牛都殺不死,由此可見明軍武備有多差2:漂沒,這個不用多說,一般都在3成左右,只有毛文龍曾經到達過5成3:努爾哈赤對明軍的熟悉程度,比如杜松軍的關鍵就是杜松本人,只要他死了杜松軍就潰敗了,劉挺急功近利,拍出間諜就能引得劉挺進入伏擊圈,說明努爾哈赤對明軍將領的性格很熟悉,之後進攻大城都是間諜把門打開才破城的,說明努爾哈赤早就準備好了情報工作,而明朝對後金的情報收集不足,後金卻對明軍瞭若指掌4:老兵,或者說是殺過人見過血的兵這種人膽子都比新兵大,見同伴死亡不至於精神崩潰而逃跑,可惜薩爾滸之戰後,明軍老兵傷亡慘重,後金兵卻越戰越精5:指揮官的素質,後金不用說了,打了一輩子仗的多了,而大明指揮官素質就太差勁了,面對後金車載大銃,800人擺出密集陣型,結果兩次虛放勾引明軍在靠近一點,第三次實放結果生者七八(應該是打的是散彈)6:最關鍵的一點,對敵軍投降者的態度,後金俘虜一般都編入漢八旗,因為後金人力緊缺。你想想,在明軍時,因為小冰河你種的地都顆粒無收,想生存必須賣兒賣女賣老婆,但是你上司卻吃的好穿的暖,就連親兵也比你強,患均不患寡,再這樣的情況下有多少人會為上司賣命?就算賣了命,軍功也是上司親軍拿,你只能撿點漏。一旦加入漢八旗了,剃了頭,你就再也不能投降回去了,因為再投降回明朝大概率會被砍腦袋拿去領軍功,後路被堵死了,只能跟著後金一條路走到黑
謝邀。二十四史很少對某一戰事作分析、評論,做的是帝國傳記,其基本要素為本紀與列傳,以及帝王將相賴以生存的基礎---農耕生活所需的農時、水利,所謂曆法、地理(含天文、術數),即所謂志。至於長城之外的夷狄,多數情況下語焉不詳,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大概要綜合數十乃至上百個列傳(含本紀)。本人只是通看了一遍,而且目前清史尚未看完,所以只能從整體上發揮一下。
首先帝國是有生命的,從秦開始算,凡是稱帝定都的,都不過三百年,一個帝國框架從誕生到爛掉,也不過三百年。薩爾滸之戰的歷史高度只是為明帝國找到了一個取代自己的對手。皇太極幾乎是挨個問各大貝勒,察哈爾、明、朝鮮,先滅哪個,目前我看到的全部答案均為明,因此薩爾滸之戰的歷史高度取決於滿清取代明帝國的方式。
如前所述明帝國主動挑起薩爾滸之戰,出於天朝上國不容許別有洞天的迫不得已,同時又充斥著狂妄自大、脫離實際的一廂情願,這是帝國末期的癌症式自我消解,無藥可救。努爾哈赤作為正在壯大的新生力量,只是出於自身的生存需要而打拚,在取得此戰勝利後,也僅僅才找到站起來的信心,並為自己在滿、蒙、朝鮮中間確立了強勢地位。實際上滿清的帝國野心是從皇太極得到元朝玉璽後(打殘察哈爾之後)稱帝、改國號、改元開始的,在此戰十多年之後。
明帝國在薩爾滸戰敗後之所以未能苟延殘喘下去,只是因為帝國框架已確立近三百年,必須有新的力量重新構建才能繼續,比如兩晉、兩宋以及二百年前的自己。象三國、五代那樣瓦解,象西晉、北宋那樣屈辱地死去。但有蒙元的前車之鑒,所以滿清取代明帝國,不需要那樣曲折,直接把狼頭安到豬身上,剃髮易服了事。薩爾滸之戰的歷史意義也在於此,它保證了東亞不再分裂,造就了一個穩定性遠超前代的老大帝國。往遠處著想,那就是奠定了東亞一個現代國家的版圖,避免成為非洲、南美、乃至南亞那樣被殖民的悲慘遭遇。
瀉藥,大家可以看下(大明劫)。
這一戰是明朝主動戰略進攻的最大的一次戰役,雖然被後金打出了翔,但是不至於動搖大明的基礎, 往後的日子因為內部農民起義的事兒,明朝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鎮壓內部起義上了 ,對遼東地區才去了採取了防禦牽制戰略,其實結果我們也看到了 後金也在此階段後得以積蓄力量 搞定了朝鮮等大後方,為將來與應對明軍的戰略反攻做努力, 最後的結果 大明還是亡國在了李自成這個農民起義者的手裡,滿清統治者沒有想到 最後自己撿了個大便宜。
推薦閱讀:
※《萬曆十五年》與《明朝那些事兒》的寫作風格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明代宗為易儲賄賂大臣成功了,明神宗爭國本卻爭論了十五年?
※中國熱兵器發展真的是從清朝開始才落後於世界的嗎?
※如何評價開中鹽引以及鹽對於明朝經濟的影響?
※南明時期有哪些軍事才華出眾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