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過身邊做股票的小散朋友跟你熱烈討論交易的嗎?

有沒有這麼一類親戚朋友,特別喜歡找你聊交易。他們本身也做些股票,但大多數操作基於他們認為的「基本面」,要我說應該是「消息面」。主要來自一些公眾號、相關網紅、論壇熱帖以及一些收費課程。

比如有一個觀點是,期貨只能博短,只有股票才能做趨勢。因為期貨扛單會爆倉,股票不會爆倉。聽的我當時一愣。

再比如收費課程的「某老師」推薦他們買某一支股票,告訴他們這支股票基本面如何好,價值如何被低谷,假以時日(具體多少年不好說)一定會漲到XX元。你要立刻馬上去買,並且堅定信仰、死扛到底。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當我談談對這些問題的不同看法時卻發現,他們似乎並無意探討也無意深究,只是一味認定從別處聽來的消息或觀點。彷彿交易的真相不重要,賬戶里的銀子是否隨風而去也不重要。後來我便也不發表看法,而是隨聲敷衍。然而他們似乎沉醉在複述這些觀點上以至於口沫橫飛,每每相見都要與你道上半天。

知乎里的實戰大佬們作為親朋好友眼中的交易成功人士,遇到外行和你大談所謂「消息面」以及發表一些錯誤或者可笑觀點的時候,會耐心講解嗎?還是敷衍了事?有被說煩了的時候嗎?


朋友:聖母心發作,耐心分析,提示風險。

非朋友:滾滾滾,不滾我踢你了啊。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親戚朋友的話,如果對方玩股票,我就說我是玩期貨的,上市公司基本面什麼的完全不懂;如果對方玩期貨,我就說我是玩外匯的,商品期貨什麼的從來沒碰過,聽不懂;如果對方是玩外匯的,那你放心,一般他也聊不出太外行的話,如果被真揪著聊某技術不放,那就只好說,其實我是玩股票看政策和基本面的,什麼什麼技術真聽不懂。

直系親屬的話,比較麻煩,比如二老,既不能敷衍,也不能完全認真談,這時候要滑頭一點,認真傾聽,語氣中肯地表示嗯啊是對好,然後換話題,就當是哄寶寶。


你太實在了,少說,多贊同,人家就是想裝個逼。


如果你還沒有取得成功,那你其實和他們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他們信的是別人的那一套,你信的是自己的那一套,然而都沒有成功,有區別嘛?


散戶既可憐又可恨,這是我做交易1年後就知道的事,就像你所說的他們向你要股票或者宏觀面行情的問題時往往沒有真的想要真正了解,僅僅為了讓你給他一直盈利的票或者讓你給他信心而已,對於這些人直接告訴他們我做了這麼多年也只是不虧錢罷了,他們就不會過多問你。對於真正想了解的人通過幾句話的交流你就能知道他的基礎怎麼樣,如果連最基本的技術面和最近熱點都不知道的話,你也沒必要多和他們交流心得,關係好的朋友就讓他們輕倉(一定是輕倉)買一些你真正看好的票就行,你一定要記得他們在問你的同時,一定也問了其他人(朋友、網路上的假專家)。你的回答他們沒準根本就沒聽進去過


二十年前,身邊的親朋好友都覺得我做交易不靠譜,唯獨我自己信心滿滿;

現在呢,身邊的親朋好友都對我做交易有信心,唯獨我自己會感到迷茫與擔憂。

聽說過認知不協調理論嗎?如果一個人的「態度」與「行為」不符時,要麼改變行為來順應態度,但更多的情況是改變態度來順應行為。或者你可以這樣理解:如果一位交易者不能改變繼續做交易的行為,那麼就不外乎有兩種可能性:第一,能夠賺取足夠的利潤,從而能夠解釋為什麼要繼續做交易;第二,對交易足夠的樂觀與自信,從而使自己相信未來一定能夠從交易上賺到大錢。

咱們不談什麼成功者,單說最終能夠在行業中立足的人,恐怕在入行的初期都必定會持有一種虛假的樂觀態度。說真的,如果二十年前我對交易的理解跟今天一樣的話,那麼恐怕我不會去做這個行業。我曾經並不覺得,年化收益達到三位數有何了不起。但現在回想當時承擔的風險,我仍舊會感到心有餘悸。

說真的,我也經歷過像你身邊「小散朋友」那樣,對交易瘋瘋癲癲的狂熱階段。固執有的時候也未必是壞事,」耳朵根子太弱「的人恐怕更不適合做交易。他能聽取你的意見,自然也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我見過太多虛心向我請教的人,恐怕也只不過是虛心而已(對誰都虛心,反正自己的交易習慣是不會改的)。

以前在遇到你在本文提出的問題時,我總愛在內心對自己說一句話:有人做交易是為了賺錢,有人做交易是為了追求快樂和成就感。既然我無法幫他們賺錢,那麼就幫他們滿足一下成就感好了。

接下來,我給你講個故事吧。我曾經跟你一模一樣,也對消息面與基本面嗤之以鼻。有一次我聽到一位在航天系統工作的朋友跟我講:基金經理的交易理念其實跟散戶也差不太多。他一個做基金經理的朋友,在得知某上市公司發射了一顆衛星以後,就買了一些這隻股票。。。。。。我突然意識到,我自己的交易風格其實與這位基金經理在本質上並沒有任何不同。總之,我們都沒有能夠預知未來的水晶球,利潤只不過來自於優勢的反覆積累。而這種優勢無論是來自於行為金融學(我),還是來自於消息鏈的前端(他),本質上其實都是一樣的。

我現在越來越不習慣於用對錯來考慮問題,而是更為關心自己的角色。或者說,在特定的狀態下,某種方法是否有效?也就是說,相對於什麼是真理而言,更重要的是找到所謂真理的「適用邊界」。我上學的時候有位朋友,他的理念幾乎與我完全相反。我信仰的是:眾人去處必無路,與大眾一樣就是待宰的羔羊。而我這位朋友能力很強,自己開公司賺錢。生活上他基本上都是聽太太的。總之,大家覺得好的東西,他一定會覺得好。有意思的是,最早買大房子,後來再買學區房,最後選擇移民。。。。。移民的選擇正確與否還不得而知,但至少買房子的決策堪稱完美。不知道他是否也會為當年買房的槓桿而感到後怕?上一次見面時,他跟我講:現在真的是看不懂了,他們公司的員工今年有太多的人貸款買房、買車,真的有點瘋狂。。。。。。我想說的是,對於不同位置的人來說,真理不但可能是毫不相同的,甚至還可能是截然相反的。如果一個人的經濟實力能夠處於頂端,那麼順應人性往往是一種更可行的策略。畢竟,你能夠搶在普羅大眾的前面。

最近這兩年期貨市場的確變得不太好做,市場的噪音似乎變得越來越大。這或許一方面是因為私募行業的發展(聰明錢越來越多),以及手續費的降低(傻錢越來越少)。解釋一句呀,期貨市場的手續費水平,根本就不支持經紀人用電話營銷等方式把傻錢引入期貨市場(傻錢都跑現貨市場去了)。如果說市場上的偏向性越來越小的話,那麼我們就必須用開放的心態來思考新的觀點。我的結論是:如果我身邊有這種小散朋友,那麼我肯定會虛心的聽取他們所闡述的道理。結果不外乎兩種可能性:第一,給我帶來某種寶貴的啟發,雖然這種可能性低到可以忽略不計;第二,或許他的反面,能夠給你寶貴的啟發。當你知道市場上大多數人如何虧錢時,那麼你不就等於知道如何賺錢了嗎?十年前,泡散戶大廳的我,太了解市場主流參與者的思維方式了。遺憾的是,現在我越來越不了解市場主流參與者的決策方式了。


不會,身邊炒股的朋友少,但是他們炒股技術都很好,他們都不會互相交流,自己玩自己的,連朋友圈或者網上都沒見他們聊過,只是有時候無意中會看到他們在外吃飯時候會看一眼,但我們也沒說啥,見面聚會什麼都是聊股票外的事。我進入股票市場比他們晚1.2年,開始我也不理解,現在覺得確實沒啥好談的,基本知識就那些,誰都會,其他交易什麼的,都是自己玩自己的,冷暖自知吧。


前幾年太TM多了,我煩的不能行,只好一個一個告訴他們我不懂炒股;後來他們聽說我把300萬虧光了,就都不和我聊了,哈哈哈哈~~


都被我說服了


我是來看各位裝b的。你們不和小散聊,難道是已經脫離小散的隊伍了嗎?這樣的話,我給您幾位道喜


不想聊,我直接說我沒做了,很多人缺少對交易這個事兒最基本的尊敬,不想努力,只想投機取巧。


微信群最活躍的兩類人:半桶水和不停打聽消息的小散……

神煩,去年或半年前該進的股票,現在才知道,聽風就是雨,你不當韭菜,誰當韭菜


應付有三寶 對對對 有道理 你說得好。

大多數人其實想聽的不是正確的回答。而是想聽到對自己觀點的認可。

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重點是提醒他們風險的重要性。如果碰到真的想好好向你學習經驗的,可以好好說一說,糾正糾正錯誤。

你認真回答他們吧,駁了他們的面子;敷衍的話,又有點對不起和親朋好友的關係。

再說了,親朋好友之間大多是閑談,你要一板一眼「教育」他們的話,還會說你上綱上線。

最好是抓住一個基本共識然後大家嘻嘻哈哈閑談閑談。

就像英國人討論天氣一樣。


研究 跟蹤一個行業就很累了,然後還要做同業對比,選出其中最優秀的兩到三隻股票。。或者尋熱點,思考未來行情走勢,找爆發點。。這麼辛苦研究分析出來的東西。。一分錢不收,就跟你講,有病啊。


當然有過,我一般都一句話打發,「當年你要是像我一樣買房,你現在忙著刷知乎,哪顧得上都炒股啊」


不和小散交朋友。


一般的親戚,哼哼哈哈搭理兩句就完了,畢竟人家嘮叨家常你也一樣不愛聽

有些事,點兩句就算了,我操作的資金跟你根本不是一個體量級別,跟你一個小散爭論些啥


好多人做交易只是碰運氣、裝時尚、裝逼,假裝自己很屌;實際上這些都是沒了解過交易,瞎進來湊熱鬧的人,不用個他們聊。這些都是只帶了腦子以下的部分(脊柱)來到的市場的,等某天巨大虧損了,開始慢慢用腦子了。所以遇到這種人,裝糊塗就好,較真箇啥。交易這種事情,除非是跟你水平差不多或者比你水平高的人討論才有意義,水平低的人,也行,但前提是他是謙虛的心態。遇到那種啥也不懂還很傲嬌的人,我都是敷衍過去的。一句都不會聽,更不會在意


你不也是小散嗎


我一般不和散戶交流,還有券商經濟人之流。你辛辛苦苦講半天,最後總是一句,說只股票好嗎?

散戶記住了,給你說只牛股的都是sb


推薦閱讀:

哪幾本書是介紹或者講解股票交易策略的?
利率債新券和老券的利差、流動性區別的來源是什麼?
操作大資金的人他是從哪裡學來的大資金操盤知識?
以交易為生是一種什麼體驗?
交易到底需不需要隨機應變?

TAG:股票 | 期貨 | 外匯 | 交易 | 技術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