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中《漁夫》漁夫最後一句話表達的什麼意思阿。?
如題,誒誒翻譯我明白的,只是覺得最後一句理解不了,漁夫到底想表達什麼,何為帽纓,何為腳,何為滄浪,求指點。
附原文: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謝邀。
上面「忘機」的回答言簡意賅,很好。
屈原不開心,認為世人都不行,只有自己積極正派。
漁父勸他看開點,大家怎樣活,我便也怎樣過,屈原聽不進去,不願跟世人同流合污。
漁父只好放棄。他笑一笑,搖開船,借眼前的水說句告別的話。他說,這水要是清,我就用它洗帽帶;要是渾,我就用它洗腳。言下之意是做事情完全可以隨大流,隨遇而安,沒必要堅執。他不再勸屈原,自己離開了。
簡單點說就是,屈原要作真我,漁父勸他隨大流,沒成功,自己走了。
首先要知道這是出自道家典籍《莊子》莊子之宗旨就是逍遙遊,而不是為所謂的「仁義「」道德」等等儒家或者名家思想所束縛。漁父便是一個道家人物的典型,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這似乎是對莊子筆下,逍遙於世間。如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莊子 秋水》
而屈原則是受儒家思想影響至深之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莊子一書對此種人物不止一次批判過 如《莊子 人間世 》仲尼曰:「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盪而知之所為出乎哉?德盪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
「且德厚信矼,未達人氣,名聞不爭,未達人心。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為人菑夫?且苟為悅賢而惡不肖,惡用而求有以異?若唯無詔,王公必將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將熒之,而色將平之,口將營之,容將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順始無窮,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於暴人之前矣!
「且昔者桀殺關龍逄,紂殺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傴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擠之。是好名者也。昔者堯攻叢枝、胥敖,禹攻有扈,國為虛厲,身為刑戳;其用兵不止,其求實無已。是皆求名實者也,而獨不聞之乎?名實者,聖人之所不能勝也,而況若乎!
很明顯在莊子內篇 人間世里,作者設計了孔子和顏回的對話,從中可以看出莊子的立場
對道家至人的描寫 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
對待儒家仁義之道德態度 德盪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為人菑夫?
用歷史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且昔者桀殺關龍逄,紂殺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傴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擠之。是好名者也。昔者堯攻叢枝、胥敖,禹攻有扈,國為虛厲,身為刑戳;其用兵不止,其求實無已。是皆求名實者也,而獨不聞之乎?
得出結論 名實者,聖人之所不能勝也,而況若乎!
那麼來看漁父這篇,可以說 名實者,聖人之所不能勝也,而況若(屈原)乎!
因此其所持思想是一致的,身處亂世至少應該 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反對認為漁父是勸屈原隨波逐流的答案。
嘛,首先,這一章題為《漁父》而非《漁夫》。父,甫也。《說文》:「甫,男子美稱也。」「夫,丈夫也。?周制以八寸爲尺,十尺爲丈。人長八尺,故曰丈夫。」,兩字自不容相溷。同時父(甫)字顯然是一種褒揚,如果漁父是勸屈原隨波逐流的話,顯然有乖於這一美稱,此為一旁證。王逸在《漁父》一章下的小序中有這麼一句話:「而漁父避世隱身,釣魚江濱,欣然自樂」。從文中也可以看出,漁父是以一個隱佚高士的身份出現的,如果他是勸屈原隨波逐流,那麼就與他在文中的隱士身份不符。《文選》五臣注於漁父的話下面亦注曰:「濁喻亂世,可以抗足遠去。」,可見漁父這番話,意在勸說屈原隱匿山林,從此不再憂心楚國國政。其後賈誼作《弔屈原賦》,認為屈原應「自引而遠去」「遠濁世而自藏」,揚雄作《反離騷》,亦以「昔仲尼之去魯兮,婓婓遲遲而周邁」的例子來表達對屈原的惋惜。可惜屈原是不能去楚的。何以如此?按照當今官方的回答,便是屈原有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然而在先秦,愛「國」的概念是相當鮮有的——李斯上《諫逐客書》,韓非以韓國公室的身份去韓事秦便是極好的例子,揚雄的觀點也可以反映出這一點,更為人所看重的是家族利益。屈原畢竟是楚國公族,是楚國的所有者之一。雖然以公族的身份侍奉他國並非全無前例,但屈原究竟不至於帶他國之師攻打自己的家族,因此決計不會投奔他國。漁父便看出了這一點。既然不能在楚國留下去,又不能投奔他國,那麼便歸隱山林,從此不問世事罷。可惜屈原過於耿直剛烈,終是選擇了自沉汨羅。以上。謝邀,漁夫是說:滄浪的水清,可以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濁,可以洗我的腳。他表現出來的是種「與世推移」的人生觀,他認為一個人處世不必過於清高,應該學會接受環境,而不是「深思高舉」,落得「自令放為」的下場。
僅個人見解。
屈原自命清高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是出世的觀點。而漁夫主張聖人不執著於眼前的物…才流芳百世…凡事都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好有好的過法,壞有壞的過法,水清洗帽…水濁洗腳…是一種入世的觀點。
雙方人生觀價值觀不一樣…沒有對錯…誰也改變不了誰…於是漁夫走了。簡單點來說,這是一場辯論,但是沒有勝負…道不同不相為謀…既惺惺相惜,又相忘於江湖…高手在民間啊…余觀漁父告屈原之語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使屈原能聽其說,安時處順,寘得喪於度外,安知不在聖賢之域!
而仕不得志,狷急褊躁,甘葬江魚之腹,知命者肯如是乎!
故班固謂露才揚己,忿懟沉江。劉勰謂依彭咸之遺則者,狷狹之志也。揚雄謂遇不遇命也,何必沉身哉!孟郊云:「三黜有慍色,即非賢哲模。
孫邰云:「道廢固命也,何事葬江魚。」皆貶之也。而張文潛獨以謂「楚國茫茫盡醉人,獨醒唯有一靈均。哺糟更使同流俗,漁父由來亦不仁也。
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 其道不足以救彼患。 宜正得其人。 若夫不得其人。則雖百醫守病,適足致疑而不能一愈也。 不虛心以應物,而役思以犯難,故知其所存於己者未定也。
滄浪之水,就是時局,也就是常說的大環境。
纓,就是崇高理想。
足,就是基礎生活。
水清洗纓,水渾濯足——就是常說的:盛世有盛世的活法兒,亂世有亂世的過法兒;富有富的活法兒,窮有窮的過法兒;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如果時局不好就不活了、飯不好吃就把自己餓死……對那些考試成績不理想就跑去跳樓的人,我們尚且認為他過於苛責自己是如此愚蠢;更何況屈原這種因為別人的過錯而懲罰自己,在道家看來,沒有什麼比這更愚蠢了(《莊子 · 雜篇》也有這個故事,並且贊同漁父的觀點)。
事實上,這又牽涉到一個人類古老的命題:活著,就有可能;死了,就都沒了。——也就是常說的:好死不如賴活著。
可屈原為什麼就這麼想不開?——所以我作為八卦歷史愛好者,堅信屈原對楚王(結合他的作品語氣,以及楚地古老的男男風尚),那絕不是簡單的臣子對君主的忠義——那必然是從小就有著的不可言說的濃濃的熾熱的愛戀的!——可最終他知道,他失去了楚王,一切都不再有意義,無論政治還是個人,無論崇高理想還是基礎生活。
您好,謝邀。
末學試說一下。拜讀樓上諸君所述,受益良多。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夫子詮釋人生三大類煩惱,及解決辦法。學會了人生如意,學不會人生苦惱。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無知之苦,唯學習可解。)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慳吝之苦,唯分享可解。)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強求之苦,唯反省可解。)人的特點是:沒有想有;有了怕失去;肯舍的希求好結果。
末學不敢評說屈原先生,不妨對照一下夫子的品評。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
小智之君子,貴在自知之明。邦有道,不清高、不慳吝,當盡己所學造福大眾;
邦無道,不執著、不強求。非不仁,奈何智有不及、力有不逮。當反省自身不足,以努力提高自身為主。待智高力足,再濟蒼生。水清喻有道,水濁喻無道。纓冠在上,顯,喻優點;雙足在下,藏,喻缺點。有道用長處幫助別人,無道修正自身不足。子曰:寧武子。邦無道則知,邦有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大慧之聖賢,貴在拯濟黎民。邦無道,蒼生有難力挽狂瀾;邦有道,黎民無求功成身退。孔夫子亂世傳道,造福後世,聖賢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既不自知,亦不知人,愚人也。
漁父三勸無果,搖櫓而去。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君有暇不妨讀一下范蠡和文仲的故事,非常有趣。
末學後進,才疏學淺,僅供參考。
照應前文屈原的「濁清論」。老漁夫豁達處事,不論「濁清」,自悠然處世。水清則濯吾纓,水濁則濯吾足,何須苦惱。
屈原自命不凡最後結局如何?漁夫所唱的我覺得是勸人順應時事卻不同流合污。清者自清,屈原明白,但太過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好多人不喜歡文言古文?
※古詩詞 鳳池吟 中以下部分翻譯成現代文是什麼意思?
※哪些訓詁學專著中有關於訓詁術語的介紹?
※從語文的角度怎麼評價《浙江大學120周年校慶公告》?
※古代人看文言文需不需要像如今人們一樣要反覆揣測其意才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