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波蘭與立陶宛維持【邦聯】狀態長達一百多年?
換言之,為什麼卡齊米日四世於1447年成為波蘭國王后未將波立兩國直接合併,而是維持鬆散的聯合直到1569年盧布林聯合?這樣做意義何在?
Dobre Pytanie!
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之間的關係,和波蘭立陶宛聯合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是兩個具有相當差異性的政治團體(因為在那個時代,主導國家政治局勢的是掌握權力的統治階級,也就是少部分人,所以一個國家的政治決策和選擇本質是一個國家的一小部分代表的)在歷史的發展,和東歐風雲變幻的局勢下,慢慢推演出共同政治利益訴求的體現。首先,在步入早期近代的時候,整個歐洲的國際化外交,和矛盾鬥爭的規模都有很大的發展,而地方貴族階級的階級利益需求往往違背這種發展的趨勢和需求。因此其實事實上,波蘭貴族團體和立陶宛貴族團體之間,從未達成真正的充分的,忠誠的,和高效率的合作。兩者之間的競爭和合作是同時存在的。
一方面,無論如是我們今天從後人的角度去看待,還是當時的立陶宛貴族和波蘭貴族自己時代局限性的眼光去看待,都無法否認,那時的波蘭王國所擁有的國家組織能力,行政和管理機構,和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級別,是整個東歐最為先進和卓越的。因此,立陶宛貴族無論從任何一個角度上來說,都劣勢于波蘭貴族團體。他們也同樣意識到,波蘭和立陶宛之間的關聯越緊密,那麼立陶宛要受到的限制和做出的利益讓步就越大。而彼時的立陶宛(卡齊米日連四世)的時期,立陶宛剛剛度過巔峰上升期,對基輔羅斯殘餘勢力的征服在14世紀末15世紀初這個時代的交接點上完成,而1420s末,還有部分北方羅斯勢力的臣服(普斯科夫和威爾基諾夫加羅得),甚至差一點要晉陞立陶宛王國了(1429年陸資科會議,和神羅皇帝和波蘭國王協商),而當時那種情況下,對立陶宛統治階級威脅最大的條頓騎士團,剛剛在1409-1411年波立條三方大戰爭中間,遭受了慘痛的,和不可能恢復的史詩級重大失敗。東方的塔塔爾人的衰敗已經不可避免,當時甚至是克里米亞可汗國都一度置於立陶宛的影響和de facto臣服,而東北邊的莫斯科大公國尚且連汗國朝貢國的地位都還沒有擺脫,西南邊的奧斯曼帝國,最主要是波蘭貴族和摩爾達維亞人的對手。可以說在立陶宛貴族眼裡,當時的政治和外交局勢,是對自己非常有利的。當然,立陶宛人對波蘭人的懷疑和不信任,不足以支撐起一種決裂式的競爭關係,對羅斯尼亞人的統治已經非常的不穩定,他們也不會想到再去征服一個文化上更加高級的鄰居大國。在這種情況下,維持一種相對鬆散和自由,但是名義上非常緊密的關係,是最為有利的。而波蘭當時的國家領袖,是來自立陶宛的雅格隆家族,這也拉近了立陶宛和波蘭的關係。在那整個時間框架裡面,波蘭和立陶宛之間有一系列Union Act被簽訂,不斷地修正和修改de jure意義上立陶宛和波蘭,需要達成和維持什麼程度上的團結關係,而隨著波蘭王國因為處於一個更加貼近西方的位置,因此所處局勢有更多的變化,本身自己實力和聲望上有更大的波動,這種不斷地調整也是必須的。更何況,立陶宛的敵人們還沒有被完全徹底擊敗。你既可以理解成,這些調整,是必然導向一個真正的聯盟的過程中間的必要事件,也可以理解成,是一種地方貴族地方關注的利益需求對一個更加龐大的政治體的反抗。
另一方面,15-16世紀是一個歐洲政治局勢快速洗牌和變革的時代,匈牙利的隕落,義大利的混亂,哈布斯堡的崛起,西班牙的聯合,百年戰爭的結束,勃艮第的分割,神聖羅馬帝國的改革,莫斯科大公國的復興,瑞典的獨立和改革,丹麥的尋求霸權,奧斯曼土耳其的如日中天。。。。可以說,那是一個讓人難以預料的年代,是一個軍事上,宗教上,政治上,社會上,全面變革的時代(畢竟從中世紀晚期邁入了早期近代,歐洲文明進入了下一個發展階段)。16世紀中期,立陶宛人面對的局勢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立陶宛人的社會組織和政府機構,完全落後於新時代的需求,立陶宛的軍事組織方式,也落後於周邊的國家,極個別極為強大的立陶宛貴族壟斷了立陶宛的土地和財政,曾經在中世紀晚期受到立陶宛影響更大的外圍地區都脫離了控制,莫斯科大公國的激進擴張,也並不是立陶宛人能單獨抵抗的,斯摩棱斯克被奪去,利沃尼亞戰爭帶來了巨大壓力。而當時波蘭的政治局勢也在高速變化,「波蘭行動派」(Executionist),當時波蘭政治圈的一個基於議會權力的政治團體所掌控的話語權越來越大,他們也要求立陶宛服從於一個更加主權上受波蘭控制的聯盟。同時,因為本質上東歐社會的落後和偏僻隔離,立陶宛富裕的家族幾乎沒有辦法在追求更加豐富的個人生活,更加奢侈的享受的時候,規避受波蘭文化的影響。因此立陶宛最核心的統治團體已經波蘭化。假如把文藝復興看成一種國家可以擁抱和吸納的思潮,一種有形可感的潮流,那麼立陶宛接受文藝復興的唯一方式就是通過波蘭。
除此之外,核心上要理解,在Union of Lublin之前,波蘭和立陶宛的聯合,核心上是共主的,通過一個君主的地位和權威的聯合,而之後,是通過立法的,Sejm議會層面上的聯合。
總而言之,要理解波蘭和立陶宛的關係,必須認識到彼時歐洲局勢和文明發展的劇烈變化,和地方貴族團體的政治利益需求往往也是地方性的這一反國際化,反國家化,反集中化的現象。
首先感謝邀請,雖然感覺這個問題我沒太多回答的必要——另一位答主的答案已經相當好了,而且我在這方面的水平也實在是十分的堪憂……儘可能談談我自己的看法吧。因為本人對這一時期歷史的不熟知,很可能有錯誤或者偏差,還請見諒。
首先,這個邦聯在克雷沃聯合中就得到了確立。題主認為中間因為不再共主,邦聯就斷了的說法實際上存在一些問題。因為如果這麼判定,事實上邦聯斷過不止一次。在1447年之後的1492年,兩國也不再是共主狀態。因此,如此判定顯然是不太合理的。
克雷沃聯合中所確立的將立陶宛「歸屬」于波蘭的這一條款,構成了最終盧布林聯合的法理基礎。但是正如其它答主所說,立陶宛貴族對波蘭極度缺乏信任,而且其也對來自波蘭的「吞併」感到恐懼與不安。在這種情況下,在短時間中合併立陶宛可以說在立陶宛貴族中是完全沒有民意基礎的——而且幾乎可以肯定,這會引起大規模的叛亂。
在另一方面,克雷沃聯合對於兩國關係的具體操作可以說是非常的不詳細。兩國之間的關係也需要進一步的條約來推動。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1401年的《維爾紐斯-拉多姆聯盟條約》確立了自克雷沃聯合以來的波-立兩國現狀,1413年的《赫羅德洛聯合條約》再次重申了聯盟的不可分割(有趣之處在於,該條約的導言中強調立陶宛應當被合併到波蘭王國,但是在接下來又將兩者視為各自獨立),規定兩國應該施行共同的外交政策,選舉需要兩國重要貴族統一,兩國貴族定期開會共商國是,民眾間可以自由來往。
如果說除了導言之外,兩國在此時看起來還尚且是「平等」而不可分割的聯合的話,那麼立陶宛的屈服從之後就更加能夠凸顯出來了。
1432年的《格羅德諾條約》導致立陶宛的一部分土地被劃入波蘭。1492年,波蘭國王與立陶宛大公再次不再是同一個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499年的《克拉科夫-維爾諾條約》中試圖討論兩國的正式合併問題,但是最終通過強調1413條約的方式打哈哈過去了。但是應該注意的是,「看起來」1499年的條約尚且是在討論兩個平等的國家,並且允許統治者分開為不同的人。然而這激起了波蘭貴族的強烈不滿,並且最終由立陶宛大公亞歷山大繼承了波蘭王位,兩國回歸共主狀態告終。這種情況是之前1413條約所沒有出現的。
很快到了1501年,波蘭國王去世,立陶宛大公國此時在立陶宛-莫斯科戰爭中正在不斷遭受慘痛的失敗。在這種軍事不利的情況下,波蘭貴族於米耶爾尼克向立陶宛大公亞歷山大索要特權,並且再次重申將立陶宛合併入波蘭。因為戰場上的失利,亞歷山大同意了波蘭貴族的要求,並且順利當選為波蘭國王。
在這一系列事件當中,立陶宛貴族的態度也是不斷發生變化的。在克雷沃聯合之時,立陶宛看起來相當強大。但是一次又一次的莫斯科-立陶宛戰爭為立陶宛敲響了警鐘。而在米耶爾尼克聯合之後的1508年,全國議會首次同意對立陶宛對抗莫斯科的戰爭進行財政援助。1514年奧爾沙戰役,波蘭-立陶宛聯軍取得了大勝利。另一方面,波蘭王國的貴族為了支援立陶宛的戰爭,準備進行持續性的額外稅收。這讓立陶宛人意識到波蘭的幫助不但是有必要的,更是有作用的。
在文化上,波蘭的文化也顯著的發展迅猛——相比立陶宛。大量的著作被翻譯為波蘭語並且出版,《波蘭法律歷年集成》在1506年得以出版用於普及法律,越來越多的立陶宛上層開始使用波蘭語。到了16世紀60年代——盧布林聯合的時候,立陶宛貴族中波蘭語使用者已經成為主流,立陶宛語轉而變成「農民的方言」。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文化上立陶宛已經被波蘭化,國勢上立陶宛也需要依靠波蘭的幫助,盧布林聯合自然也就顯得是水到渠成了。
若要問為什麼這麼慢,我們必須考慮到歷史與文化的發展。
在起初,立陶宛沒有必要——也沒有理由同波蘭聯合。尤其是克雷沃聯合之處雅蓋洛許諾立陶宛貴族將會與波蘭貴族「享有同等權利與特權」,但是最後這話卻成了徹底的空話。波蘭政府中沒有什麼立陶宛人,立陶宛政府機構卻被波蘭貴族把持,甚至立陶宛的要塞都被波蘭駐守。如此的欺騙大大加深了立陶宛人對波蘭人的不信任,更加劇了立陶宛人「被波蘭吞併」的擔憂。而在文化上,波蘭的文化此時並沒有同立陶宛拉開根本性差距,而在軍事上立陶宛看起來也沒有太多需要擔心的地方。
但是漸漸的,立陶宛人發現自己錯了。格倫瓦爾德之戰證明了波蘭-立陶宛聯盟的有效,一系列的立陶宛-莫斯科戰爭使立陶宛認清自己不足以抵擋侵略的現實,波蘭伸出援手後的有效證明了波蘭援助的必要性,而波蘭的文化突飛猛漲的同時立陶宛語卻成為了「農民的方言」。
時間的推移使得立陶宛人認清了事實,也明白了聯合的必要。儘管盧布林聯合之時相當多的立陶宛貴族仍然恐懼吞併,但是在齊格蒙特宣布由波蘭合併立陶宛的一部分羅斯領地的時候,這些地區的貴族卻也沒有什麼反對的意願。
除開以上原因,還應該考慮到一點其他因素。在1569年的3月16日,「王室普魯士」——一個小小的自治「國家」被波蘭國王齊格蒙特召開來開會,而在此時,他們的半獨立地位也宣告了終結,其被正式合併入波蘭,這起到了一定的「殺雞駭猴」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如果立陶宛貴族仍然堅持不同意,其就有可能遭受徹底吞併的命運。因為此時立陶宛與波蘭的情況與兩百年前大不相同,可以說這的確會是一種可能。
在這種情況之下,盧布林聯合才最終得以形成,波蘭與立陶宛正式組成了聯邦。
首先,波蘭立陶宛在1386年立陶宛大公拉斯迪拉夫二世迎娶波蘭女王雅德維加的時候就進入了聯合統治,一直持續到1572年西格蒙特奧古斯特二世去世,立陶宛的雅蓋洛家族在波蘭執政了將近200年。在這段時間(除去1569年聯邦建立之後)波蘭和立陶宛處在聯合統治的階段,也就是波蘭和立陶宛是兩個不同的國家,只不過擁有同樣的國王/大公而已。除了君主,兩個國家擁有(可以擁有)獨立的議會、司法體系、軍事、教會等等,國王沒有獨攬大權,因而也不是說想合併就可以合併的。1569年,來自俄羅斯的威脅愈加增大,加上波蘭貴族的權利要大於立陶宛貴族,這才導致兩國合併更為可能。即便如此,西格蒙特奧古斯特二世還是十分吃力地通過波蘭化,把立陶宛大公國南部併入波蘭等等勉強讓議會同意了合併,而且立陶宛依然保留了一部分獨立的軍隊等
憑記憶作答,可能有偏差推薦閱讀:
※歐洲中世紀該不該被稱為黑暗時代?
※中世紀的黑暗體現在哪些方面?
※現在還有玩帝國時代的人嗎?
※歐洲帝王加冕時手持的十字架小球叫什麼名字?有什麼含義和淵源嗎?
※想了解一戰史,有哪些書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