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應當如何理解佛教的清凈觀?

這個問題起因於日常見到一些師兄的不如法行為。不僅不合佛陀的教導,有些行為從比較寬泛的世俗角度來說,也是不正確的。有的老師教導說:遇上這種情況,如果有能力,就儘力去幫助他們。畢竟眾生都是為愚痴所困。如果沒有這個能力,那就遠離。

但有的人提出:這樣的做法也是不對的。應該觀清凈心。你之所以看到對方的言行不如法,是因為你自己的心不夠清凈。所以看到不清凈的行為,就多多懺悔自己。

可第二種說法就有個問題,按照這個邏輯,要求別人清凈觀的人,不也應該看到對方是正確的嗎?從他的角度來說,看到別人不是清凈觀,就已經不清凈了。這種觀點是不是本身就有邏輯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呢?或者說,清凈觀本身有一定的條件才可以,而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用這個標準去要求的?

請師兄幫助解惑。謝謝!


明白了下面這些,就明白凈觀其實是「主動」把自己從凡夫的凡庸習氣里解脫出來的一種方法,但這只是開始,見到凈相才是結果。如果沒有凈觀,就會在凡庸習氣里打轉很久很久。

(文中的心識改造不是「心裡想」的意思,更不是「我想啥就有啥」的意思,但這個話題太大,沒法詳細解釋,否則就是另一篇這個篇幅的答案了,各位將就看,但不要理解成「我心裡想啥就是啥」,不然就是唯心主義了,不是佛教的主張,有興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唯識宗的理論。)

為什麼要持凈觀,首先,凈觀在大乘佛教才說,用一個例子來說明為什麼要持凈觀說吧,比如我們為什麼遇不到佛。

如果從實踐的角度上來說,遇到佛的條件條件是善根福德因緣。需要不斷的給自己積累福報、善根,同時創造好的緣。其中的重點,是福報。

如果從道理上來講就很深了。但如果要說清楚,就得從別的一些話題一步步說起,很長,因為幾乎要橫跨整個大乘佛教的基礎原理,有興趣的可以往下看。

雖然我們大多數人都自詡為大乘佛教徒,但是其實,我們平常持的,還是很典型的外道見。什麼是典型的外道見呢?就是有一個實有的外境。比如有一個實有的佛,只是我們遇不到。其實真正的答案是「在我們自己的境界之中沒有佛。」

不著急,一點點往下捋。

以大乘佛教的觀點來說,其實是找不到獨立於你的心識之外的世界的。好比一個人在做夢,創造這個夢的和感受這個夢的都是同一個,都是這個夢者的心所創造的。創造這個世界的和感受這個世界的,其實就是這個夢者的心。而且,只是這個夢者的心。我們大多數時候都會認為有一個實有的世界。不管有沒有心,這個世界都存在。是的,即便我們學過教理,理論上知道沒有,我們內心深處是那麼認為的。就好比一個身處夢中的人並不知道其實是自己的心創造了夢裡的一切。

但就好比佛經上舉的例子,同樣一杯水,人看是水,餓鬼看是膿血,地獄眾生見是燒化的鐵水,以唯識講,這些都是因為我們各自的阿賴耶識不一樣,所以阿賴耶識在我們各自的境界里呈現出的境可以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站在人的角度上覺得水才是這杯水的「真相」,但是實際上,無論水,銅水、膿血,都只是我們各自的阿賴耶識的影像,沒有本質區別,其中沒有任何一個是「真相」,只是不同類型的幻覺。

那麼這個往下延伸,得出來的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有點詭異的結論:你看到的世界,完全只是你的心識的化現。那純粹是自己的境界。每個人所見的世界,完全有可能是不一樣的!無論是餓鬼所見到的到處都是荒涼、蕭索、昏暗、貧瘠的世界;還是天人見到的光明、豐饒、美好的世界;完全可能是同一個境在不同眾生眼中的不同化現。地獄道眾生所見的岩漿血海,如果大菩薩到地獄去救度眾生,完全可能見到的卻是八功德水。這個就是《維摩詰經》所講的「隨其心凈則國土凈」的道理。為什麼《凈土聖賢錄》里個別念佛的大德會說自己其實從多年前開始已經常一直生活在極樂世界了;為什麼凈宗祖師會說「往生則,生則決定生,往則實不往」,原因都是這個。我們看到的一個臭水溝可是在他們的境界里,看到卻是七寶蓮池。又比如雍和宮的主持、乾隆皇帝的上師——三世章嘉大師在五台山閉關時,入關時見到的無非就是山石樹林,而出關時所見一切都是凈土,也是這個道理。

我們所見、所知、所接觸的整個世界,乃至於在我們的世界裡聽到、緣到、相信的那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也全部都是你的心的影像。禪宗常常講「心外無佛」也正是這個道理。密宗講「心為諸法源」也是這個道理。這個心識,真的是一切一切的源頭啊。就好比在一個夢裡,一切都是做夢的人的心所化現的。一樣的道理。

我們大家都以為沒有佛,關鍵在於「沒有」或者「遇不到」,但這個其實是我們的誤解,真正的答案乍聽之下很不好理解,也很詭異:佛恆在,遇不到佛,是你的世界裡沒有佛。

為什麼佛不住世無量劫?佛陀完全有這個能力,因為佛陀說,眾生的福報已經不足夠了,未來世的薄福緣缺障重的眾生,在他們的世界裡根本沒有足夠的福報出現一個「佛」,那麼即便他們遇到佛,出現在在他們面前的也只不過是一個普通人而已。

就比如歷史上無著菩薩在雞足山閉關十二年間,彌勒菩薩時時在他面前出現,而他只在十二年後業障比較清靜福德稍微具足的時候,才看到菩薩以一隻將死的狗的形象出現。因為在他的境界里,在他的那個生死大夢裡,他的福報配置支撐不起「佛」那麼高的存在。我們或者見不到佛,或者佛在我們眼裡只是一個值得懷疑、有很多毛病、不值得信任的對象。所以佛在小乘經典里記載他只是一個普通人的形象,因為在他們的境界里只能承受這個級別的導師了。佛並沒有刻意在他們面前顯現凡夫相,然而他們卻只能見到這樣的程度。也是他們心識的化現。甚至在外道的境界里看到的,佛就是一個邪師。而在東城老母的世界裡,則根本緣不到佛,在她的世界裡就沒這個人。佛恆在,只是在一些人的境界里看得到佛,在一些人的境界里看到的是導師,在一切些人的境界里看到的是邪師,在一些人的境界里以上的一切概念都沒有。

為什麼說不是沒有佛,而只是我們見不到佛?《觀無量壽佛經》不是說嗎?佛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也就是說佛是恆常出現在一切眾生的境界中的。只是他已經出現了,我們或者見不到,或者他真實出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看到的不是佛。我們看到的是我們的心識加工過的結果。佛其實恆在。

這就是《華嚴經》所說的「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在你的世界裡,三世諸佛都是你的心識的化現。所以根本的本質上,是我們自己的心化現為佛,是我們的心佛加持我們往生這個心佛創造的極樂世界,是我們的心佛在極樂世界裡引導我們最終成佛。其實一切都是我們的心的把戲,自己的心帶領自覺的心解脫成佛。就好比之前是我們的心創造了輪迴,再由我們自己的心感受這個輪迴,一切都是心。這就是凈宗古大德開悟後為什麼會感慨說「原來彌陀念彌陀」的原因,就是親證到了這個境界。原來能念佛的也是那個心佛,所念的阿彌陀佛也是這個心佛,除了這個心之外根本找不到另外有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既然什麼都是自己的心的化現,為什麼有的人化現為天堂,有的化現為地獄,有的則則能從這個系統中抽離呢?前者是善惡業感照的幻象,而後者則是因為完全證得了心的本來面目,也就是佛性,從而而泯滅了所有的幻象。

宗薩仁波切說,其實任何念頭都是去佛性的顯現,當沒有福德作為時,念頭就以煩惱的形式顯現,順著這個煩惱又會造惡業,由此感召苦果。當有廣大的福德時,就以悲心、慈心、平等心、菩提心來顯現;由此所積累的善業會感召樂果。

所以,福德很重要,務必要勵力培福。

我們的優勢在於什麼呢?在於我們的世界裡出現了「佛」這個概念,這個可一點都不容易。雖然還是心識化現的,但這個可真是一點點都不容易。無量個輩子的福德積累才遇到這個結果。

阿彌陀佛在娑婆世界難道沒有化身嗎?有,只是我們根本見不到他是阿彌陀佛。在我們眼所能見到的阿彌陀佛可能被我們的心識歪曲成是衚衕里的一個摳腳大漢,完全有可能。只有我們足夠完美,比如登地了,才能見到稍微不被我們的心識扭曲的阿彌陀佛了。所以報身佛唯登地可見。這就是為什麼密宗里,以見本尊為獲得成就的標準之一,因為當我們能真實見到「佛」那麼一個完美的存在時,就已經說明,我們自己已經相應達到了一個比較清凈的境界了。這也就是《法華經》講佛在清凈眾前根本沒有滅度的道理。也正是《華嚴經》講的佛對清凈菩薩永不涅槃的道理。當我們的心識足夠清凈的時候,心識就會顯現出清凈的心佛、清凈的凈土。那個時候自然就是「花開見佛悟無生」,那時所見的娑婆世界跟我們往生的極樂世界根本別無二致,所謂的「十萬億佛土」其實是我們的習氣客塵煩惱。這也就是為什麼真悟道的人無所謂生與不生,無所謂此界西方,這就是為什麼凈宗古德所說的「生則決定生,往則實不往」的道理。已經在極樂世界了。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所以本質上,佛恆在,但我們的心識遮蔽了他們。我們假如能積累福報和清凈業障,也持凈觀,我們的心識就會被轉變,漸漸接近、最終證得真相。當有一天心識已經完全呈現它的本來面目不會杯任何業障習氣所扭曲,一切的修行就完成了。

說到底,這一些都是自己的心識的把戲。那麼從哪來開始到最終看到真相呢?從培福開始。


一,

但有的人提出:這樣的做法也是不對的。應該觀清凈心。你之所以看到對方的言行不如法,是因為你自己的心不夠清凈。所以看到不清凈的行為,就多多懺悔自己。

佛法歸根結底,就是斷除二相,人我相,心身相。

無明,貪嗔痴,好比是一根草。佛法的修行,是要把草從根拔起,而不是用一塊石頭把草壓住。

所以,上述的觀法,並沒有從根本解決問題,而是基於人我相之上的頭上安頭。

誰都有毛病,誰都有錯誤,好比謄寫一篇文章難免抄錯幾個字。

錯了不要緊,換張紙,重新寫。而不是用塗改液把錯的蓋住。弄的一整篇文章就像得了牛皮癬和白癜風一樣……

修行的方法一定是藉助一門功課來攝受六根,來打掉妄念。而不是學會怎麼重新起一個妄念去壓住另一個妄念。

所以,清凈觀是證得空性的菩薩了知一切本性,生而無生之後的本自清凈。而不是所謂的我夠不夠清凈。他如不如法……

二,

清凈觀的出處在《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真觀清凈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大正藏第 09 冊 No. 0262 妙法蓮華經

其中。這裡繞不開談到五觀。

五觀 (名數)

一、真觀,觀真諦之理而斷見思之惑之空觀也。

二、清凈觀,於既除見思糞穢之清凈身,斷塵沙之惑之假觀也。

三、廣大智慧觀,斷無明之惑得廣大之智慧之中觀也。

四、悲觀,以上三觀觀眾生,拔眾生苦之謂也。

五、慈觀。以上三觀觀眾生而與眾生以樂之謂也。
法華經普門品曰:「真觀清凈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又】食時之五觀,五眼之觀照,華嚴宗五教之觀法。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編)】

很顯然。清凈觀是斷除見思惑而破塵沙惑時的假觀。這個起步價比較高,並非凡夫所修法門。起步價——起碼見道位菩薩

綜上。您的兩個疑問是對的……

一,讓別人清凈觀的人本身就不清凈,邏輯存在問題。

二,清凈觀的修法確實有門檻,而且真不低……


@zhuyeye 兄台似乎走入了拔無因果的邪見,個人覺得有些危險。

清凈心就是指「一念不生」,因為一念不生,你也不會有是「善」還是「惡」的判斷了。

這個是對於初學者很容易陷進去的誤區,陷入執空無的邊見,乃至於撥無因果,如果不糾正後果會很嚴重。

廣百論釋卷五(大三○·二一五中):「若無善惡,苦樂亦無,是則撥無一切因果。」

《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七(大正13·757c)∶「撥無因果,斷滅善根,往諸惡趣。」

@zhuyeye 才看見兄台回復了,我來解釋一下吧,你說我斷章取義了,其實不是,恰恰是你理解錯了,引廣百論是想給你一個「拔無因果」的定義,事實上在佛教里「拔無因果」就是如上定義。其實在其他經義里都是這麼一個統一的認識:

俱舍論十七曰:「緣何邪見,能斷善根?謂定撥無因果邪見。」

既然你提到前後文了,我覺得那更好。因為這一段非常清楚說明了為什麼會有「拔無因果」的罪?為什麼有聖者說無善惡?說無善惡的條件是什麼?

如果按你的理解,整個佛教都不應該提到「拔無因果」這條罪過的存在,其實不是。

《廣百論釋義》這段話是論述者護法菩薩自問自答,因為《廣百論》是聖天菩薩造,作為大乘中觀的論述,其實是對小乘道以及外道等執自行見的破斥,這種破斥是基於勝義諦,指出我、常等概念在邏輯上的缺陷,說服其他人回小向大,並非完全否認其觀點。下面我來引這段文字解釋一下

若一切法都非實有。如何世間現造善惡。若無善惡。苦樂亦無。是則撥無一切因果。若撥因果則為邪見。豈不怖此邪見罪耶。

由於這一段是在解釋破時品,要表達中道了義的大乘觀點,因此提到一切法均非實有,這是一個論述的起點,所謂一切法非實有,就是一切法均為因緣和合,故而無自性,無自性故空,所謂自性就是諸如靈魂等不生滅的觀念,其實都是邏輯上不圓滿的。那麼小乘學者或者外道一聽大乘學者說「一切法非實有」,就要反駁對不對,那麼他們就引用了佛教中自己的觀點,就是拔無因果最。既然佛都說拔無因果,說世界無善惡是罪過,你們認為一切法非實有,豈不是就犯了過錯了嗎?——從這裡可以到,拔無因果在佛教中無論如何都是不對的,看起來你對南傳巴利文的教法感興趣,那麼更不應該認為無善惡。

接下來護法菩薩就要解決這種質疑了,

奇哉世間愚痴難悟。唯知怖罪不識罪因。

他這是罵那些人,非常愚痴,為什麼他們只知道有「拔無因果」罪,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有這種「罪」,所謂怖罪不識罪因。下面來解釋為什麼要有「拔無因果罪」

一切善惡苦樂因果。並世俗有。勝義中無。我依勝義言不可得。不撥世俗何成邪見。於世俗中執勝義有。不稱正理。是為邪見。今於此中為破時執。略說諸法俗有真無。

「一切善惡苦樂因果,並世俗有」,勝義中無,說的是善惡、苦樂、因果的概念,以及世俗諦中「有」的概念在勝義諦中都是沒有的,「我依勝義言不可得」,我之所以說一切有非實,是從勝義諦來說的。「不撥世俗何成邪見」,不拔世俗,就是並沒有破除世俗中這些觀念,論者只是從勝義諦的角度論證一切有非實體,並沒有破除世俗中的這些觀念,所以不構成邪見。——這句話太重要了,有沒有拔無因果——有!世俗諦中有;什麼時候可以說無善惡因果——從勝義諦,用中觀的思想去觀察世界,即是觀空性的時候確實沒有,但是因為中觀並沒有否認世俗諦的存在,只是認為這種說法不究竟。

所以後面他就解釋了什麼是拔無因果,「於世俗中,執勝義有。不稱正理。是為邪見」,說的就是兄台你啊,在世俗諦的境界中,執著於勝義的觀念(無善惡因果),不按照世俗諦的善惡因果來論整理,才構成邪見。

所以他後面略加解釋,這一段為了破時執(時也是大乘要破的觀念),大概的說一下諸法是世俗諦為「有」,真諦中則「無」。

你後面理解對了一半,善惡是真諦中無的,但是真諦是中觀所見,是觀出來的,並非你自己一念不生的時候沒有善惡,沒有善惡也是一種「見」啊。另外愚痴的不是世俗諦本身,而是不知道為什麼要有拔無因果。

如果從中觀來看,說無因果也只是為了破斥而已,中觀所觀,一切可破,可破亦可破,且不可言詮。中觀所破的不僅僅是善惡因果的法執,還有我執,空執;兄台以此為見,且執於此見,不過是鸚鵡學舌而已,你自己的我執、我慢、我見破了沒有?如果沒有破的話,你學習那麼多,不過是增長了自己的傲慢心而已,其實並沒有得到一點好處。

你自認為是佛弟子,「拔無因果」本為《俱舍論》、《楞嚴經》等經典所說,確實是修行者所容易產生的邪見,那你是該遵守還是不遵守呢?這些話可能有所冒犯,還請見諒,這種問題也確實容易犯,比如經典的野狐禪公案:

百丈禪師每日上堂。常有一老人聽法並隨眾散去。有一日卻站著不去。師乃問:「立者何人?」老人云:「我於五百年前曾住此山。有學人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我說不落因果。結果墮在野狐身。今請和尚代一轉語。」

師云:「汝但問。」

老人便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師云:「不昧因果。」

老人於言下大悟。告辭師云:「我已免脫野狐身。住在山後。乞師依亡僧禮燒送。」

大修行人尚且會因為此墮落狐身,兄台初入此門更當破除我慢,老實說諸佛常法並非拿來當哲學研究的,都是拿來治自己的病的。

我下面想講一下為什麼會犯這種錯誤:

(1)把境界當作方法。無善惡因果本是大乘中觀所證的境界,是修行之後的結果,按照兄台所言,卻把這種境界當成了修行的方法,就出了問題。老實說這種問題太常見了,什麼一心不動,心無掛礙,四大皆空,無所執著,其實都是經過扎紮實實的修習之後得到的結果,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初學人老是羨慕這些境界,把境界放在嘴上,用妄念去幻想這些境界,其實還是妄念。打個比方,人們都羨慕世界政治家、富豪所謂的大氣,其實這種大氣並不是做作出來的,就是你每天都在想一些大問題,你自己的境界慢慢就上去了,就像很多人崇拜毛澤東,每到一個地方在那裡模仿他舞文弄墨,說兩句大話,不是非常可笑嗎?

(2)用真諦否定俗諦。這個也是常見的問題,就是用真諦的觀點去否定俗諦,其實真俗不礙,真諦中心凈則佛土凈,不妨礙這個娑婆世界如此混亂。哪怕觀世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了,我們都還是扎紮實實地在這裡存在啊,我們沒有空啊;一個大修行人如果犯了法,哪怕他自己不覺得有什麼,還是要被抓啊,世間的秩序是真實存在的。

(3)曲解空義。這個更常見了,佛教所說的空是一個有指向的概念,是指一切存在並不實有,就是沒有自性,所謂自性就是不能自我規定,比如你,你的命運由業力構成,因此你不能想幹嘛幹嘛,這就說明命運沒有一個不變的自性,這種無常的狀態就是空性。所謂的因果非實有,你仔細去讀一下《中論》的破因果品,其實佛教所說的因果非實有,是基於認為因有自性,果有自性的觀點展開的破斥,我舉兩段比如

若眾緣和合,而有果生者;和合中已有,何須和合生

若因與果因,作因已而滅;是因有二體,一與一則滅

第一段上說若果是從因緣和合而生,那麼因緣和合就是果,何須和合來生果;

第二段,說如果因與果都是獨立的實體,那麼果生因滅,就出現了兩個實體中有一個實體消滅了,根據自性見,自性不可變,因此是矛盾。

從以上你可以看出,中觀所說的因果具空,其實是說因果這種現象都是緣起的,並沒有自性。不是說因果沒有!

(4)學佛沒有次第。這個更關鍵了,從你的答案里看出,你更希望看原典,我當年也是這麼傲慢的,後來我發現我錯了,以我當年的那點理解能力,別提經典了,就是看論我都會理解錯,所以我還是老老實實地看大德的一切粗淺的介紹,對基本概念有了認識才開始讀一些經典。不可看不起高僧的著作,這也是很大的我慢。另外,學佛的次第還在於千萬別高估自己的根基,中國人特容易自大,老一上來就想讀般若經,其實學佛還得扎紮實實地從小處做起,從人天乘的五戒十善做起,首先得改掉大的毛病,才能接受更高級的法味,打個比方如果你現在一個沒有洗乾淨的碗,即使裝進去再美味的飲料也是臭的,所以先從洗乾淨自己開始。其次,經典本身也有次第,這裡有天台的五時八教判教、華嚴的三時五教判教還有唯識的三性三無性。經典的次第在於,針對不同階段的修行者,其實每個道理都是正確的,人天乘說拔無因果罪是合適的的,大乘中觀觀因果皆空也是沒問題的,這是為什麼,因為所處的階段不一樣,所針對的問題不一樣。

1、論清凈心

兄台對清凈心真是理解錯了,首先我們來看什麼是清凈心:

《佛說清凈心經》中說:「所言清凈心者。當知即是心解脫增語。慧解脫增語。由貪染污心不清凈,由無明染污慧不清凈,若諸苾芻斷除貪染即得心解脫。」

這裡很清楚了,清凈心就是本性解脫了煩惱的束縛,智慧解脫了無名的束縛,這種狀態就是清凈心,上面有人已經提到了,清凈心是修正得到的「果」,不是第六識「一念不生」才是清凈心,這個能夠清凈的心是「妙明真心」,不是第六識的「妄心」。

那麼是不是一念不生就是解脫了無明和煩惱了呢?顯然不是,我們可以看《勝鬘經》中對無明的解釋:

「是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斷煩惱有二種。何等為二。謂住地煩惱。及起煩惱住地有四種。何等為四。謂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此四種住地。生一切起煩惱。起者剎那心剎那相應。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世尊。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煩惱依種。比無明住地。」

可以說煩惱有兩類,一種是根本的煩惱叫做無始無明住地,什麼是住地就是其他煩惱生長的基礎,是結構性的煩惱,存在性的煩惱;在這種無始無明的住地煩惱上,有四種起煩惱,就是根據環境表現出來的無明和煩惱,包括一處住地,欲愛、色愛、有愛。打個比方無明住地就是一譚黑水,起煩惱就是被風吹起來的黑色浪花。

可以說,未經修行證果斷除一切煩惱,你的第六意識哪怕一念不生只是不起「起煩惱」而已,其實這個時候根本都不是清凈,這就是「無記」,無明住地煩惱依然存在,不然如果一念不生就是清凈的話,植物人最清凈,石頭瓦塊最清凈。據法師說其實在禪定中,千萬不可落入「無記」,無記業的後果就是記憶力特別差,清凈不是什麼都不想,而是有一個清凈念的,是有追求的,不然不會定住(當然我也沒體會過,各位別瞎嘗試)。

2、論分別心

兄台好像還落入了分別心的話頭裡去了,真是不應該。這也是初學者容易跟風學話頭學來的壞毛病,真是把佛學看低了。

思量識別諸事理曰分別,是為心心所之自性作用,故以為心心所之異名也。(《佛學大辭典》)

云何分別?謂想蘊。(《瑜伽師地論》)

分別:推量思惟之意。又譯作思惟、計度。即心及心所(精神作用)對境起作用時,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佛光大辭典》)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分別其實是人的第六識心的本質功能,也就是想蘊,可以說只要你的第六意識發揮作用,就會有分別,作為凡夫乃至於六道眾生,誰無第六意識,誰無分別心。佛教里所說的無分別心是站在菩薩的果位上,證入妙明真心,不被六根所障礙,反而轉識成智成就妙觀察智。

兄台把分別善惡的分別當作一種煩惱,真是不應該啊,雖然凡夫位上的分別心不是究竟,但是凡夫也是靠分別才知道怎麼去修行的啊,菩薩渡眾生也是要分別觀察機緣的啊。

實際上按照兄台那樣執著於不分別與分別,本身就是一種分別!

佛教的傳統八正道,就有正思維,雖然第六意識非究竟,但是善加利用反而能成就正道。

引用一段其他的人回答:

「法相唯識學所說轉八識而成的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其中妙觀察智,為第六意識所轉,此智善於如實觀察諸法的自相、共相,針對眾生的根機而自在說法。佛陀不僅非「不分別」,反而「善分別」,只是轉識成智,破除了凡夫的「虛妄分別」。《維摩詰所說經》卷一中長者子寶積讚歎佛陀:「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可見對於佛陀、菩薩都不是無分別,而是更善於分別,簡單來說(也許不對)就是智商更高,一眼就知道誰該怎麼渡。

那麼菩薩的分別和眾生的分別有何差別,還是引一段別人的話吧

當今好些佛教徒認為,我們學佛就應該「不分別」,不應該分別「邪法」與「正法」、「外道法」與「佛法」等等,這實際上是非常愚昧的,從修行的角度來講,也是非常危險的。
《六祖壇經》中,慧能大師和永嘉玄覺禪師的機鋒對答:
惠能大師問:「無意誰當分別?」
永嘉玄覺禪師答:「分別亦非意。」
菩薩雖然分別一切,但非「意」。

3、第六意識上的清凈觀

上面這位兄台舉例,被打不要覺得被打,這能叫清凈心嗎,典型的頭上安頭,虛妄分別啊,可還記得《楞嚴經》中說,「直心是道場」啊!

比如,你走路時,有個人突然狠狠地給你扇耳光。(不如法)
你可以這麼想,「哇,這耳光正好促進了我臉上的血液循環,有益健康啊!」(如法)

我且要問一問,佛陀在世尚表現病痛,我們被打了感到疼不可以嗎?其實本質上誰被打了都疼,但是疼了之後,我們一般人都會起煩惱和怨念,如果真是要對治煩惱此時應該升起大悲心,因為對方這樣的行為是有惡報,那麼基於對對方的同情和慈憫,我們即是表現得金剛怒目,讓對方改過遷善又有何不可?

上面幾位回答都提到真實的清凈心是「妙明真心」,是修行的結果。那麼可以說如理思維的清凈觀就是對世界實相的考察。這種對清凈觀的定義和我們一般理解的腦子裡面沒煩惱的那種清凈就不是一回事。

如果要我說能不能有基於第六識的「清凈」觀呢,我覺得是可以界定出來的。

樓主舉的兩個例子,發現別人不對,想加以勸誡,這是菩提心的體現,非常寶貴!

但是如果因為別人的過錯,自己起了煩惱,起了怨念,起了憤恨乃至於覺得自己別他強的貢高我慢等等無明煩惱就是不清凈,這個時候應當基於對眾生的慈悲,「正思維」分別如何才能善巧的勸誡才是清凈,總之如果幫助別人的時候自己也起了煩惱即是不「清凈」。

那為什麼六祖還要強調不見他人過呢

「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

我認為可以從三個角度來說明這個問題,

第一、不觀他人過是修行的一種善巧方便。我們眾生往往會習慣於看到別人的缺點,看不見自己的過錯,這種本身是一種煩惱的體現,會障礙我們,因此在入學早期不觀他人過來幫助自己調整狀態。注意這裡的觀是一種主動的觀察,追尋的意味,看到別人過錯之所以成為煩惱在於我們往往是主動去發現別人的過錯。

第二,不見他人過是一種修行的境界。《金剛經》雲「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但是一定要注意,這是基於真諦的觀察才得到的境界,不能混同於世俗諦中的討論。菩薩當然見清凈地,但是世界依然「宛然而有」,雖然勝義諦中世界圓滿,但是不妨礙世俗諦中菩薩分別善惡,救度眾生。這裡的見,是如實的觀察和見地。

第三,糾正他人和自己的過錯都是修行的內容。他人有過是世俗諦中存在的狀態,我們雖然不主動觀過,但是看到了,就應當斷自己的煩惱生菩提心,一方面懺悔自己是否也會有相同的錯誤,另外看看自己是否適合去幫助他,如果自己不適合能否有別人去幫助他。這與樓主提到「所以看到不清凈的行為,就多多懺悔自己。」並不矛盾,無明住地是結構性的煩惱,並不止存在在人的心理,我們今天的社會狀態,自然狀態本身就是結構煩惱性的一部分,改善這個結構,本身就是一種對無明住地的懺悔,所以幫助他人也是懺悔的一部分


很簡單。

學佛最關鍵是有妙用,要想有妙用。

四個字,真有妙空。

十個字,聖人種種分別,不離自心。

以上說的不是打坐,為什麼?因為打坐沒有妙用,我們不能24小時都在打坐。

我說的不是佛學,佛教,佛法,是佛理。

沒學,離佛很近。

學了,離佛很遠。

地獄門前僧道多。

做夢娶媳婦,凈想美事。

打坐玩幻覺,竟想美事。

末法時期,是不是月亮惹的禍?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您好,您的老師說的對,如果有能力,就去幫,而沒有能力,就要觀清凈心了。這個能力指的是什麼?您認為呢

我認為不僅僅指您能解決這件事情幫助對方改正錯誤的能力。

而更關鍵的是您有看住心,不讓它起嗔心等煩惱的能力。這是關鍵的。

您在幫助對方的時候,觀察這個心,會不會起煩惱,會不會起嗔恨心,如果起了您能不能發現,所以先看看自己有沒有看住這顆心的本事。

本來幫人是好事,想讓對方認識煩惱發現錯誤,但如果看管心的能力不夠,對方的煩惱沒除,自己也產生了煩惱,就不是好事了。佛陀也不會讚歎。

與您分享一個聖天論師的公案,聖天論師當時在印度,與外道辯論非常厲害,一生沒有敗績,有一個外道弟子弟子不服氣,想殺死他,後來被他真的刺傷了老論師,聖天論師勸他快跑,並說真理乞是用刀劍來論為勝負(原話忘了,大概意思)並說他的弟子中還有未證法忍的弟子,回來後肯定會向他報仇的,催促他快跑,外道弟子因此很感動,放下刀跑了。後來聖天論師的弟子回來,發現了倒在血泊中的論師,問明原因後,有的弟子生起了嗔恨心,要去追趕兇手報仇,聖天論師慈悲的叫住了他們,用最後的力氣說,行刺者早已遠去,原諒他吧,他是被妄心愚見所驅使,我已到暮年,終有一死,冤冤相報,必無了期,佛法講的是無我,能忍,我要你們寬恕他。說完就瞑目而寂。

您從這個公案看出啟示了嗎?

如果我們是聖天論師的弟子,應該怎麼做才是幫助他呢?

您能看出有法忍的佛弟子和沒有法忍的佛弟子的區別了嗎?

其實聖天論師的話,就是在解釋清凈觀。告訴未得法忍的弟子為什麼不去追趕兇手。

我們常常幫助別人,是出於對佛法的熱愛,想維護佛法,但這熱愛是否是智慧的攝持下還是煩惱的攝持下,要觀觀你的心。

佛陀說一切法皆是緣起所生,緣起所滅。

看住心暫時不容易做到,那我們就觀清凈心,怎麼觀,就觀這一切都是緣起的法,這是因緣所生。能把一切都觀成緣起的顯現,也是清凈觀。

如果您能以願菩提心攝持也可以。就是在幫助的起初,自己先發願,願我能以為了對方獲得佛果的心去幫助他。這樣也行。

雖然我也沒有生起清凈觀,也在盡量努力去串習,但不妨礙我把這樣的見解介紹給您。這算對您第二個問題回答吧,當然也有的師傅是自己具備了清凈觀,但為了遊戲中的眾生,他們還是示現給我們提示我們要去清凈觀,這並不能說他們的觀點不清凈。否則佛陀也不會在《維摩詰經》中告訴舍利弗尊者這個世界本來清凈的道理。佛陀告訴舍利弗尊者這個道理,說明佛陀認識到了舍利弗尊者的疑惑,但不代表佛陀的心是不清凈的,不是這樣。

同理,告訴你觀清凈心的人不一定和我們一樣不具備清凈觀。

但告訴我們清凈觀的人中,有的也是和我們一樣,知道這個道理但還沒有做到的。

至於推測告訴我們清凈觀的人,他自己到底能不能觀清凈心,依靠我們的分別心推測是不可靠的。關鍵還是你的老師希望你幫助別人時,要知道自己的修行是哪種地步了,再去幫助。如果自己不能看住心,就放下不要去做,那麼這個時候你能做到的就是把這發生的一切都觀成是緣起,是業因果的聚合,而使自己波動的情緒安住,修安忍。


我這裡複製一個我對其他問題的回答,你看了就知道。

入世還是出世,這也是學大乘和學小乘佛教徒都有的一個諍論焦點,表面看起來是矛盾的,其實他是不矛盾的,矛盾和糾結是因為你見地不清,見地不圓融,沒有建立整個佛法修行的 修行次第,不知道修行的主課和輔課是什麼,

關於一些爭論,那麼你要依聖言量,佛法是聖人之學,你千萬不要去相信那些凡夫說三道四。你要依佛,菩薩,羅漢及證得大成就的聖者為依據,你千萬別相信那些凡夫的推想及考據。佛法不是象哲學一樣靠凡夫推想出來的,佛法是那些聖者通過實證 證到後才講出來的。

還有如,學大乘好還是學小乘好?是在家還出家?修善行福報還是修禪定?好糾結啊,好象是矛盾的。

其實出世是為了更好的入世利眾。小乘是大乘的基礎。善行福報是修禪定智慧的資糧基礎。出家易修在家難修,但見地不清出家也是白搭。

大乘和小乘,出世還是入世並不矛盾,具體如何做這要根據你的具體情況來決定的。

這個問題我今天來幫大家理清楚,否則會有千千萬萬的學佛人諍斗和糾結。

首先我們來建立一個佛法修行次第。

我們國內大多都信大乘佛法,但基本沒人講修行次第,以致於學了多少年佛,看了多少年佛經,還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實修。

大乘佛法 經中講的修行次第是六波羅密,那你知道如何去實修這六個波羅密嗎?好象真要去做的話,還真弄不清如何下手。

大乘楞嚴經中講修行三決定義: 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這是一個更為精練簡捷的修行次第。他也和小乘法的次第 戒定慧一樣的,同時也和六波羅密相符。只是針對不同人群,其內容稍有不同。

戒,定,慧,三次第怎麼和六波羅密相符呢?我們先來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 戒 字也可用另兩句話來表示,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個佛法總綱的前兩句即可表示這個 戒 字。

六波羅密前三個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這三個波羅密都可歸入這個 戒 字中。後面三個波羅密,一看就知和 定 慧 二字是一樣的。只是具體修時各人有些不同。

這時這個戒字就包括了斷惡和行善二部分,這個 戒 字和小乘的戒字是否一樣呢?無疑 是一樣的。只是針對不同人群佛制訂了居士戒,五戒,比丘戒,菩薩戒。

比丘二百五十戒中也包含 止惡和行善這兩個內容的。再要求低一點的在家人戒中,要求的五戒十善,也是戒惡行善二部分內容。只是對在家人要求低一點而已。高要求的菩薩戒中也是戒惡行善二部分內容。

此時我們可以確定第一次第戒字就是斷惡行善,這個戒在大乘小乘都是一樣的,即斷惡行善。但佛對不同的人群作了不同的要求,故產生了幾種戒律。

在實修這個戒時,則要根據你的實際情況作一個選擇。佛在大小乘經典中講了幾種戒律,他制這些戒律也是為了各種不同人群,其實際情況不同,可以適合他們修行提升。

第一種,最低要求是居士戒十善業,即戒十惡行十善,加守居士五戒。

第二種是,五戒,加戒十惡行十善。

再上去就是較高要求的比丘戒和菩薩戒。

對於出家人一般是持比丘戒和菩薩戒我們不談。

重點談在家人。在家人最簡單易持的是持第一種和第二種戒。也有持菩薩戒,但不容易持故不談。當然你能持菩薩戒那肯定是功德無量的。我這裡講最簡單易持的。

第一種和第二種戒唯一的區別是五戒中的淫戒,居士戒中的淫戒只戒邪淫,正淫是允許的。而第二種戒是正淫也不允許的。

那為什麼要有這一點區別呢?這是為了適應二種不同人群。一種不想修禪定,一種是想修禪定的。

第一種是只想做個好人,又能陞官又能發財,回家又能享天倫之樂(淫),他覺得現世很好,不想解脫,只要不墮到三惡道就好。這個淫字己搞了幾億年,上癮了,他不想放棄。佛也沒辦法,他們也來歸依佛了,也想跟佛學,也想沾點好運。我佛慈悲,他們想學好,總不能不理吧,所以就降低要求,把五戒的要求再往下降一步,允許他們有正淫,不允許邪淫。但要知道要求降低了,果報也會打折的。

首先不斷淫慾是進不了禪定境界色界天,無色界天的,更不用說開悟解脫了。

為什麼說不斷淫慾進不了禪定和色界天以上呢?

第一,所有大宗教傳統宗教都要求其主要傳承人出家,其主要是要其能斷欲,其次是少事不要去忙。從佛對出家弟子的戒律也可看出要斷淫。從此可知斷欲是人類提升升華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

第二,從欲界的名稱及定義上即可知。欲界的欲字,意思是淫慾。即不斷淫則只能在欲界這個範圍內待著,出不了欲界。

第三,欲界是四天王天等六欲天以下的整個範圍叫欲界,欲界的所有眾生不管是天人餓鬼地獄眾生,有一個最大的共同特點就是都有男女淫慾,而往上看,到色界無色界天的眾.生,他們都沒有這個淫慾之事了,最多還有一點情而已。從這個情況來看,不斷淫慾無法進禪定色界天。因為進初禪就是進入了色界天人的境界了,死後也可往生到色界天。

這些資料在那個經里的,我還真一時答不出來,但可肯定的回答你在大藏經中有。對了在瑜伽師地論中一定有,網上的二十八天三界天人和四禪八定的配合圖,也可一目了然。

第四,當修禪定進入初禪,叫離生喜樂。師地論中解釋這個 「離」 字是,離 「」欲,惡,不善法「」。故知不離淫慾,是進不了初禪。

第五,從古今實修者大德的傳記及近代現代人實修的體會文來看,不管在家出家,也是都要離淫慾才能入定,才能進入色界天境界。

第六,從道家,氣功,瑜伽等資料來看都是要離淫慾才能得禪定。

從這些實修資料來看,夢中有夢遺者,都修不成禪定。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因為現在學佛人的觀點越來越偏了,這個你錯了就是修不成禪定,你再努力都沒用。漏掉了只能從新再開始。各位修禪定的請注意。

這個結論是我看了多少年古今成就者的傳記,和近代現代各派實修者的實修資料後得出的結論,其對錯各位可以去自己驗證體會。你若不信我也沒辦法。你能一邊夜裡做春夢,白天又能入四禪八定,那我一定佩服你確是高人。

四禪八定是共法,外道也能修到,當年釋迦佛也是,先跟幾個外道師傅學禪定,修到非想非非想定後,再自己打坐49天開悟的,故在禪定方面的學問,在理論上,外道的也可參考,相互發明。但在實修時不能串修,因有法脈流問題。

結論是 , 想修禪定,一定要斷欲。夢中有漏精都不行。

以上是只想修人天福報,而不想放棄天倫之樂的方法,可叫初士道,是居士五戒加斷十惡,行十善。是修行的第一等人群。

為什麼一定要加斷十惡業行十善業呢?

因為佛經中說,守好五戒僅能保住人身。要到欲界天等二十八層天,都要修好十善業才行。故要修居士五戒和十善業。這個十善業也可參考儒家的八德忠,孝,仁,義,禮,智,信,廉恥,勤儉,格物,慎獨,修身,養性,齊家。

這是初士道。

講到儒家多說幾句。

儒家文化是聖賢傳下來的學問,不是純理論的心靈雞湯,是實證學科,做好了能上升到欲界天,對升官發財,增福增壽健康子女優劣等都有好處。現代人研究儒家要跟王鳳儀大德劉善人大德,他們的化性學一起研究。其學問就是儒家學問。

在修福這事上還要講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 「交天課」。

交「天課」即是,拿出自己收入的百分之十去做善事,救苦濟貧等。不交天課必遭天遣。我看到西方天主教也有拿出百分之十行善的說法。阿含經中佛也講過在家人如何用財作善修福,其所講比例比百分之十還要高。

言歸正傳。你要知道正淫也要節制的,正淫傳種接代無可厚非,但是你要是濫用,對不起也會墮落鬼道。

因為淫慾耗福耗能是最最厲害的,會損福折壽,故古人講萬惡淫為首,就是這個道理。

文明古國及宗教國家都有許多遮止淫慾的風俗和習慣及觀念,為什麼?都是聖人教的,是為了我們不墮落三惡道,為了福報更好,過得更好更幸福。

你看中東國家女人出去都把臉遮起來。為什麼,為了防止別人動淫心損福,防止修行人動淫心退墮。現在人自己的好文化不學,去學洋人不好的搞開放,越穿越少,然後淫心越來越重,損福折壽,修道人也難靜心修定。

若要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則要五戒十善業再加修成禪定。

現在再講第二等人。

第二種人群是想修禪定,又不想出家,就在家中修。針對這種人群,佛就教他們守斷淫之五戒,再加十善業。可叫中士道。

注意,想升到欲界天就要修好十善業,那麼你修禪定是想要超過這個境界,當然要修好十善業啰。佛經中講升天,升到二十八天中都要修好十善業才行。修好十善業才能升天。

為什麼說守五戒加十善即可起修禪定呢?

第一,根據楞嚴經中講,起修守戒修定,是四大清凈明誨,其即是講的四大根本戒,戒淫,戒殺,戒偷,戒大妄語,也就是說守好這四大根本戒就能起修禪定,除此以外佛經中,再也沒有比這個要求更低了。

但你不要看到這隻要守四個戒,就把十善業丟了,因為佛經中明確講,要想升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都要修好十善業,而修禪定是要超過欲界的,故這十善業你不能放下也要修好。但是守戒和修好是要求不一樣的。守戒是嚴格要求堅決不能做。修好是盡量做好,沒那樣嚴格。但是你做得越好,你升天的層次也越高。

實際上五戒是十善中的幾個重要的部分,將它提出來要特別做好而已。

故綜合這些佛經資料,得出修禪定的最低要求是,四大根本戒加十善業。

然後再講現實,現在國內寺院對在家人授戒一般都授居士五戒和斷淫五戒,再加個菩薩戒。一般對在家人就這三種。

居士五戒是對不修禪定者的。你要修禪定,只有二種即斷淫之五戒和菩薩戒。

菩薩戒有十重四十八輕,一般人不容易守。容易一點就選個五戒吧。當然你能守菩薩戒的話,那是功德無量的。我這裡是講針對懶人又要修定講的最低要求,就是去寺院持戒和尚前受個五戒即可起修禪定,再加盡量做好十善業。即可修定。

若你僅修禪定,而不修佛教的慧觀,則最高只能修到四禪八定,或是仙道。死後就能往生到你修到境界的相應的禪天。但這還是在六道中。不出輪迴。

故僅修禪定,不修佛教慧觀,不證「人空法空」,你禪定功夫再高還是屬世間定,不出輪迴。只有在禪定的基礎上修佛教的慧觀,證得人空法空才能解脫六道輪迴。這也是佛法與外道法的最大的區別處。這些慧觀只有佛法所特有,所有的外道法中都沒有這些有關人空法空的慧觀,故也只有修佛法證人空法空才能出輪迴。此人空法空亦非斷滅空。

修禪定後,你修到何境界,死後才有資格往生到與你相應的那層禪天。

一共有二十八天,欲界有六天去掉,還剩二十二天,一禪有三個天。二禪有三個天,三禪有三個天,四禪有九個天。再加無色界四個天。三界共二十八天。你活著的時候,你若修到與這些天人一樣的境界,你死後才有資格往生到他們那裡。

以上是講僅修禪定而不修慧觀的人。但你也不要看輕他,升天也是要無量功德才能升,故要隨緣盡量多修福報,多修十善業,多做善事。故道家也有三千陰功之說。

以上講的是第二等人的中士道。

下面再來講第三等人。可叫上士道。

這些人是為了要想成佛出輪迴的。針對這部分人,佛就教他們先發大菩提心,為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解脫六道輪迴而修,不為自己,為了別人而來修禪定及智慧,修好了才能證果開慧解脫輪迴,才有能力度眾生離苦得樂,才能成佛。佛講輪迴是眾生最大的苦,好不容易修到天上,享了幾千年或幾萬福,福盡還是有可能會落到三惡道去受苦,萬萬億億年永遠都停不下來,永遠輪迴。佛教我們發心為了救法界一切眾生出離苦海解脫輪迴而來修佛法,自己先修成後解脫後再來教化眾生,救度一切眾生出離苦海出離輪迴,這個就是發大菩提心。

以發這個大菩提心,而來修佛法,修戒,定,慧,就叫佛菩提道。這樣來修戒定慧才可以成佛。有這種發心就叫大乘。沒有這種大心,只是為了自己解脫而修就叫小乘。

具體修時可分在家修和出家修。

出家人二百五十大戒必守,也可再加菩薩戒一起守。然後修定開慧,證四禪八定,再開悟證悟「」緣起性空「及「」人無我」空

得阿羅漢果,若入滅盡定,就是定性聲聞及緣覺。辟支佛也是證到這個境界。若證得人空後不入滅盡定,繼續修止觀,到證悟「」法空」,萬法唯心,色空不二,證得般若智,此時就是登地菩薩,即入一地歡喜地,登地後才是真正的大乘菩薩修行,再往上二地三地……到七地叫遠行地,也叫不退轉地,此時就保險了,永遠不會再退轉了。此時能夠對境無染,動中靜中,一人萬人之中都能在楞經大定中,在空性中,在佛性中,不起分別心如如不動。此時才可出山發大願度眾生,再往上八地不動地,九地十地大菩薩,最後功德圓滿成佛。

以上出家人表過不談,重點講在家人。

在家人發菩提心後怎麼修?還是戒定慧三次第。

這個第一次第「」戒「」,有二種,

一是五戒加十善業。

二是菩薩戒加十善業。

你選一種去寺院持戒和尚前受戒,回家來天天檢查守好,稍有違犯馬上懺悔並改正,慢慢習慣了好了。

守戒要嚴格執行,破戒是有罪的,不能隨便。十善業要隨緣盡量做,此時行善都只算修福報,福報功德大了修禪定會很快。

然後守戒修善,同時天天認真打坐修定。一般先依二甘露門修出入息和不凈觀白骨觀入手來修四禪八定修止觀。

修定中守好五戒,其中最重要關鍵的就是淫戒,夢中都不能漏,一漏就只能從新開始,當你能下面不漏,上五根盡量少用,不看手機電腦,不看美女不看書,不聽歌,少說話等即叫六根清凈,其科學原理是不要耗用能量,積聚能量。這樣上五根關閉,又不下漏又不夢漏,每天多打坐,年輕人一年之內必入禪定。

但是這個夢漏很難堵,連南懷瑾這種見多識廣,知識豐富的大德也說一點辦法也沒有。

但是我看到在公開的佛法里都有至少四種方法可解決此問題。

道家中也有,武術中也有。下漏解決,加多打坐一定會很快入禪定,有些人修了幾十年,一輩子不能入定,無疑下流 夢漏沒解決。

我看到現在佛教界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越來越偏了,連佛要他的親近弟子出家是為什麼,這樣明顯的意圖都看不出來,還在咬文嚼字,讀經要看出佛想表達的意思,他這經講的什麼宇宙規律。這些宇宙規律是永遠不變的,我們人類只能去適應它。

故今借知乎這個平台,想來挽回這個局面,望能修出十個八個大菩薩和一大批有神通的人,人民大眾才會相信佛法,才會來修學佛法。

你自己專業人員都修不出成績來,弄得佛法好象僅是知識和哲學,慢慢的人家就說你是迷信,不信了,佛法就會真的在人間消失。

你若不能修得四禪八定,談何開慧開悟?

你要修四定八禪關鍵就是要守好戒。不守戒你即使努力一段時間修出了禪定還是會退掉的,是無法穩定的進入禪定的。

佛在涅槃前召集弟子作最後遺言時說:「」戒是解脫之本,如貧人得寶,是汝大師,如我住世無異。依戒能生諸禪定,能滅苦開智慧「」。

你看佛講的多重!汝能守戒就如把佛請到了面前。

這個守戒你不做好很難入禪定,即使得定了也不會穩定。

戒守好了很容易入定,其中這個淫戒對修定來說是重中之重,是關鍵。

所以有位大德說:自利以戒淫為第一,利他以戒殺為第一。

禪宗的初修時參話頭就是修禪定。禪定是基礎,在禪定的基礎上,才可止觀雙修,才可修一些小乘或大乘的慧觀,在這裡其實還談不上分大乘小乘,大小乘的一些慧觀可相互借修,都是為了除八十八結使。

但大乘的有些觀法,你四禪定都沒成是無法修的。故初修宜以小乘法入手,到至少修得三禪四禪定才可談慧觀,才可修一些大小乘觀法,這樣修會很快。一般若是有過下漏的人,要從小乘入手,再修大乘,但發心要發大乘心。這樣比較快。小乘和大乘是二個次第。

智者大師的天台宗就是走的這個路子。其實我國古代早期的學佛者都是走的這個路子,修出過許多大成就者。到後來禪宗盛行後才漸漸把從小乘入手的方法給丟了,結果就越來越難了。

現代人更適合先修小乘再修大乘。因為現代人上漏下漏都很嚴重。

若是上根人再來人則可直接修禪宗的方法,或按楞嚴經前半部的觀妙明真心法修楞嚴大定。但這種上根人有幾個?

故一般人還是老老實實,發大乘心後,先修小乘再修大乘,這樣修會很快成就。

小乘大乘是兩個次第,並不矛盾,

不要相互諍論,因為你沒學過或沒摸到佛法的大框架,沒建立整個佛法修持次第。

我來把小乘和大乘的真正區別和這二個次第如何銜接講清楚。

先發大乘菩提心,再從小乘法入手守戒,然後先修止,一般從二甘露門守出入息和不凈觀白骨觀入手修。再得定,進入一禪,二禪,三禪,四禪,然後修慧觀,或在三禪就加入慧觀,不要太早,否則可能會退,一般是修四念處 身,受,心,法,就能證羅漢果,止觀雙修,到四禪時呼吸就停了。進入四空定,在此四空定過程中,斷見思惑即可能證悟「人無我」 「」緣起性空「」而證羅漢果,證果後就標誌小乘道巳修完。然後,不要入滅盡定,繼續銷落諸念,修大乘經中的楞嚴大定,法界觀法一行觀法,繼續銷落諸念,其實這些名字不一樣,實質是一樣的,在修此觀時要知萬法唯心之理,銷落諸念,修到一定程度就會大徹大悟,即是大乘的開悟,悟「」諸法空性「」,萬法唯心,色空不二,悟得佛性,證般若智。

或者在四禪後進入四空定時即用楞嚴大定修法,先看懂楞嚴經前面的七處征心,十番辯見等前半部經,然後觀妙明真心,再按五十陰魔部分修銷落諸念,到行陰解脫進入識陰階段就會證得羅漢果,然後不要入滅盡定,繼續銷落諸念,到識陰解脫就是證大乘法空而開悟,此時即為登地一地,登地後才是真正的大乘菩薩修行,再修保任法,保持座上座下動中靜中都能住於空性中佛性中如如不動,這樣修到第七地遠行地不退轉地,能對境無染,才可出山度眾,發真正的大願菩提心,度盡眾生。大做空中佛事,入世行菩薩行,內密菩薩行,外現眾生相,化生十方,度無量眾而無度。能對境無染不起分別心。此時才是真正的入世菩薩。以前的入世,只能算修福報為今後的正修定慧集些福報資糧,為正修定慧作準備而己。最後經三大阿僧祗劫,功德圓滿才成佛。通一切智,徹萬法源。

開悟後就只有二件事,第一件是保持自己時時在佛性中空性中,稍有分別妄念起來,馬上覺知回歸到空性中去,這就是經中的講的楞嚴大定,經中講楞嚴大定是菩薩最後修的法。這樣修到七地不退地八地不動地,這個楞嚴大定就非常穩固了。另一件事就是隨緣度眾生。大乘經千講萬講其實就講了這兩件事。

在這裡你就看出來小乘和大乘有什麼區別了吧。

在功夫方面,小乘先證 「人無我」空性證羅漢果,不入滅盡定,繼續向上修「銷落諸念「」,然後再證大乘「法無我」萬法唯心,色空不二,得般若智,進入大乘一地歡喜地,此後才是真正的大乘修行,再修保任法,修座上座下動中靜中都能任運住於空性中,能對境無染,如如不動,這就是菩薩地七地遠行地,也叫不退轉地,也就是禪宗的破牢關,此時能對境無染,才能不退,在這之前不努力都有可能退轉。這個小乘與大乘的銜接功夫是佛在楞嚴經中講的。這個保任法是禪宗的叫法,比較通俗易懂,在十地經中是一地二地三地……直到七地不退地,每一地都有名字及內容的。

在度眾生能力方面,

因為小乘羅漢他還不具備對境無染的能力,故他們不能象七第以上的大菩薩一樣,化身十方廣度眾生,不敢和光同塵和五欲眾生混在一起,他一入紅塵就會感覺到功夫退步了。故他不敢入紅塵廣度眾生,故空有悲心,還不具能力。這才是小乘的「」小「」的真義。

而七地不退地以上的大菩薩,能夠對境無染,能和凡夫眾生混在一起共事而不退轉,天堂地獄都能去度眾生而功夫不退,反而功夫進步,因為大量度眾生有大功德嗎,且其雖入世度眾而其心能住於空性中如如不動,從來沒動過,故功夫長進更快,還能化身十方廣度眾生。他具有這個能夠大量度眾生且功夫不退轉的能力,這就是大乘的「」大「 的真正意思。

為什麼要廣度眾生呢?因為成佛需要大功德,並且阿賴耶識中的污染種子在這個過程中要全部轉凈,這才是真正的唯識學中講的「」轉識成智」。凡夫哪來的轉識成智,凡夫是糊塗轉成糊塗。在這個過程中塵沙惑微細惑會慢慢消除,智慧會越來越大,功夫會越來越高,直到成佛,通一切智徹萬法源。這是從自利功夫角度講。度眾生為了成佛,成佛為了度眾生。

這個大乘小乘有四個方面不同,一是發心大小,二是功夫大小,三是智慧大小,羅漢只有上下五百世的宿命智,而成佛後是對宇宙中的一切事物,他都知道其原始來處及其終極的去處,通萬法智,徹萬法源。四是度眾生能力的大小。

這是大小乘的區別和不同。

從五陰解脫角度來看,小乘證羅漢是行陰已解脫,進入識陰解脫階段,但識陰還沒解脫,此時可證得人無我證羅漢果,再到五陰全部解脫,即識陰也解脫後即是登地大乘開悟。此時即是《心經》中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實證萬法唯心,如幻,真空妙有色空不二,證般若智。

若從唯識宗的角度講,修到第七地遠行地不退地,第六識意識,第七識我執識意根,才完全修除,唯識學叫轉識成智。

第六識意識轉成妙觀察智,任運不執不造作,知眾生根性。第七未那識為我執識,轉成平等性智,無有是非高下愛憎的分別心。第八識為法執識,藏識,執藏所有善惡種子的一個識,轉成大圓鏡智,圓明空寂如如不動,常寂之光。成所作智,即前六根在果上才一起轉,轉成成所作智。即大圓鏡智一轉,斷除了一念根本無明而大徹大悟,前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才跟著一起轉成成所作智,成所作智是隨事運用悉入正受。此時所作一切事皆會圓滿成就。到此層次後,你說話也不能亂說,你一說話就會成為現實。

以上講的是四智。

開悟後證入佛性空性後還不穩定,有時會退出來,故要修保任,保任是禪宗叫法,比較通俗易懂。這段功夫十地經中講到的比較難懂。禪宗的保任較易理解。修到座上座下動中靜中,動靜都能對鏡無染才是七地不退地,八地叫不動地。然後才可出山度眾,行真正的菩薩行,內密菩薩行,外行世俗行,和光同塵,入世度眾生,大做空中佛事,也有能力化身十方了。此時叫莊嚴佛凈土,為什麼?因為功德圓滿後會在宇宙中生出一個凈土來,你會到那裡去成佛當教主,跟你有緣的眾生都會往生到那裡去接受你的教化。

當證羅漢果時,有些煩惱結使只是伏住,根子還在,到登地時才漸漸拔根,到七地時才將根子拔盡。

故大乘經中說羅漢若入滅盡定,八萬四幹個大劫後還是會出定的,因為煩惱的根子還在,他必須再修大乘才能拔根,才可能成佛。

他證到羅漢後若入滅盡定,不向上修了,那麼他就是定性聲聞和緣覺,聲聞是依師而修的叫聲聞,緣覺是修十二因緣證悟的就叫緣覺。辟支佛也是證到這個境界,辟支佛是無師自修自悟而證得此空性的叫辟支佛。修證到羅漢果,證得人我空和緣起性空,修到這個高度就標誌小乘法修完了。但是他還不知第八識藏識。因為小乘法中佛沒有明講,且他功夫也沒到那層次。

他們若是入滅盡定不出來,灰身滅智,那麼他可定八萬四千大劫。但是在一些大乘經中,佛就勸這些已證得四果的阿羅漢們,不要得少為足,要回心向大,捐舍小乘,上面還有可修的,就是修大乘佛菩薩道。這就是法華經,楞嚴經中講的「回心向大」。

這個大乘法佛對凡夫弟子沒有講,因為怕他們會害怕要大量度眾生,還有時間要那麼長,怕他們退失信心,故對凡夫弟子沒講,對凡夫弟子先講了一半,講了小乘羅漢道,因為證羅漢道比較容易,有些上根弟子在開法會的當下就證悟了,有些回去修幾天或幾月或幾年就證悟了羅漢道。當證悟羅漢道後,佛才對他們講大乘法,勸他們再向上修大乘法,要發大菩提心,要大量度眾生,要經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成佛才是終極目標。此時那些羅漢弟子一般就會不怕。因為一是對佛更加增強了信心,二是自己已經有了較大的神通和智慧,能隨意上天入地,能知五百世的宿世因緣。故一般就不會怕,就會繼修大乘法。從大乘經中可知,大乘經聽法的對象都是四果羅漢,天人及大菩薩長者龍天護法等。

當然經中也講,也有一部分羅漢腦子轉不過彎的,不信大乘法就去入滅盡定了,灰身滅智,那就只能等八萬四千劫以後再說了。這個就叫有餘涅槃,證佛果後叫無餘涅槃。

但你也不要怕,誰也不知你已經修了幾個阿僧旅祗劫了,也許你已經修了二個半阿僧祗劫了,也許你就差那麼幾年了。所以你對自己要有信心。

還有個概念分段生死,到七地遠行地不退地後才能真正了「」分段生死「」,進入「」變易生死「」,此時你才有能力不去投胎。若沒修到七地不退地前,你生生死死投胎轉世 由不得你。亦有說慧性菩薩到一地歡喜地就有能力不去投胎,悲心菩薩要到八地才能不去投胎。以後就是意生身化身起用度眾生了。其實就是禪定功夫修得好的話就早具備這個不投胎的能力,定功差一點就晚一點。

人死後前七識全部斷滅歸零,僅剩一個第八識最後離開身體,第八識藏識離開後才算真正死亡。人去投胎時這個第八藏識第一個去,然後再漸漸生起前七個識,又成了一條好漢。故知我們真正主人是這個阿賴耶識,但你又不要認為他是一個實體,他具有空性。

人死後雖然前七識全部歸零,你這一世學的做的想的,全部滅了,你不知道了。但是你此世所有學的做的想的,在你做的當時就已作為種子全部收藏進了第八阿賴耶識藏識中了。這個藏識的藏字就是收藏的意思。阿賴耶識譯成中文就是「我」之意。他具有收藏性,到你投胎後下一世,那些藏識中的種子會自動不斷流出來,第七末那識就將這些種子執為我,加個我字,然後交給前六識,第六識意識就會分別及造作。將合意的就愛,不合意的就恨就討厭。並且會指揮前五根去造作現行。他又會被阿陀那識藏識作為種子收藏進去。故知煩惱痛苦的根本就是這個第七末那識的我執和第六識意識的分別造作造成的。故我們在做功夫時要滅掉這兩個識就會成功開悟解脫一切苦厄。

這裡你要注意哦,修道起手一般從六根中隨取一根入手起修,但最終都是要滅掉這兩個識,才能滅苦,才能脫輪迴。即要滅除第六意識和第七識意根未那識我執識。佛給我們講了許多方法修道,都是符合這個大原則的,不會違背這個大原則。

修到七地八地不動地後,這兩個識滅除了,此後阿賴耶識就再也沒有被此二識污染過的種子收臧進去了,只有流出原來的污染種子沒有收進,直到污染種子全部流盡,就轉成眾生人人本有的如來藏識,轉成大圓鏡智,就成佛了。

生命的真相就象江河水一樣,種子不斷流出來,再加上你現世六根的造作攀緣分別思考及現行,就形成了今世的所有際遇命運。同時這些際遇再加上你的六根攀緣執著分別思考造作現行,這些又會被藏識作為種子收藏進去,作為以後的果報。眾生的生命過程真相,其實就是這些種子不斷的流出收進的過程。就象長江水一樣,你看長江好象永遠沒變,其實它裡邊的水時刻在流,上一分種和下一分鐘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我們現實的世界及萬事萬法,其實就是六識七識對藏識中流出的種子不斷執取處理的過程,全部是虛幻的。佛陀知道了這個真相後,故給我們講萬法唯識,萬法唯心,如幻如影,真空妙有,空有不二,色空不二。也就是《心經》中描述的一樣。

這個唯識學理論性很強,專用名詞多,有一個專用名詞你不了解定義的話,你就看不下去了。故很難學,他是將生命真相展開來分析,非常複雜。關於唯識就講這些,再講有人會看不下去了,會暈。對做功夫及了解生命真相,有以上這些知識也差不多夠用了。

這個唯識學佛陀在經中講,他怕眾生「」執為我「」,故對凡愚不開講,只對高智慧的大菩薩才講。

解深密經頌曰: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你若看懂了我上面介紹的內容,再去看心經,般若經,那麼你一看就懂了,就會感覺無比親切。懂了就叫解悟,不能受用,只有修禪定功夫證到那個境界才叫證悟才能受用。

還有個概念叫法報化三身,也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

法身自性身,是生命真正的本源,本自具足,無始無終,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恆常清凈,能生萬法,不會斷滅的第八阿賴識,也叫如來臧。其他七個識都會斷滅,這個識他永遠不滅,但你不要執其為實體,他亦具有空性。亦即「心經」中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心即佛心,因無明遮障,故不能自見清凈法身。其能生萬法而不執取,恆常清凈,前七識都由它生。我們修道就是要證悟此法身,證悟了就叫明心就叫開悟。

報身受用身,就是果報身,報應身,自作自受各人不同。我們現在每個人的身體就是報身。

化身變化身,是禪定功夫修到很高時,才有能力化千百億化身去度眾生作佛事。

以上就是講的三身。三身四智都已經介紹了。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神通,你若修好了禪定功夫,那麼一定會有神通,他是屬於智慧的一部分,人人本自具足,眾生因業障而無法啟用,你修到一定程度自然會有五神通,最後一個漏盡通只有成佛後才有。這個神通就如小孩長大後自然會說話走路一樣自然,你沒有神通是因為你還沒修到那個層次。但有了神通你不能常常去玩神通,會影響你繼續進步的,偶而玩一兩次也沒事。我國古代叢林中規定不許顯神通,是為了保護修行人能順利修行進步。

這些過程講起來,寫起來非常麻煩,可以寫幾本書,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天天一邊度眾講經說法教徒弟,這就叫隨緣度眾生。一邊還能時刻保持在禪定中。

如果你還不能做到動靜都能在禪定中的話,那你就盡量少出去,少見人,禁語,閉關打坐修定,除了吃飯睡覺外,都要保持在定中,最後連吃飯睡覺24小時都要在定中。這樣禪定功夫日日增高,經過一定的時日,從量變到質變,就會進入一個新的境界,進入一個更高的境界,這樣層層遞進,功夫境界在不斷的提高,微細惑在不斷消除,智慧在不斷提高增大,直到成佛。沒什麼複雜的,就做這二件事,隨緣度眾和楞嚴大定。如果在山裡閑關也是這二件事。你功夫高了一些非人也會來跟你學的,所以在山裡也是這二件事。經中講,「」理可頓悟,事要漸除「」。就是講開悟可一剎那完成,而這個禪定功夫是要靠長期積累,沒有捷徑可走的。

在此過程中其實就是禪定功夫不斷提高,智慧不斷開發的過程。其中心核心就是禪定功夫,故知修禪定功夫才是真正的主課,修禪定功夫才是硬道理。若沒有這個禪定功夫,那麼你嘴上說得口吐蓮花,還是只益戲論。多知為敗而已。

我這樣子用口語講,你們對大乘小乘的關係應該清楚了吧!

並且對整個佛法的框架也應該清楚了吧!

羅漢,菩薩,佛是三種修到不同層次的聖人,他們都證到了空性,但層次不同。名字不同當然有區別啰,否則佛何必這樣麻煩,直接叫他佛好了。

學南傳小乘的人不要以為證得羅漢就到頂了,如果真到頂了,佛為何不印證他證得佛果了?而是印證他證得羅漢果了?

現在應該對整個佛法的實修次第戒定慧也清楚了吧!

其中「」戒「」字「主要從如何實行角度講了一個輪廓。」」定「」字其具體內容沒細講,「慧」字重點講了大乘慧,因大乘慧複雜難懂,故作重點梳理,大乘慧應該已經講得較清楚了。小乘定慧簡單易懂,你自己去看書學習吧。重點是要找到你「」自己如何修「」這個關鍵。關於戒"字「定「字的詳細內容,你自己去看書讀經吧。

我今借這篇答題文為基礎,又添加豐富了一些內容。旨在建立一個框架和修行次第,這個框架沒有幾十年的專心學習和悟性,很少有人摸透。並想把一些錯誤的觀念扳正。否則一些沒有能力去研究經律論的人就會被誤導,努力了精進了卻修不出成績。

此文內容只是將經律論中的一些資料進行梳理,從實修角度把他簡單的表達,並非我個人創造。雖然會有許多人有異議,但有緣人看後自會得益。

我們佛教內部不要諍來諍去,都是見地不清啊,成績又修不出來,弄得都象心靈雞湯,聽聽很有道理,到用時發覺用不上。努力了多年也沒成功,壞了多少人的信心啊。

修戒定慧才是主課,才算正修,修禪定功夫開智慧才是硬道理,其它都是輔課為此作準備而已。這一點你腦子裡要始終時時清楚警醒驚醒。

不要學了許多高深的理論,忘了實修功夫,急著去當老師,去搞宣傳,去看別人這裡對了,那裡錯了。那就成了「畜聞成過咎」,「多知為敗」「說食不飽」「只益戲論」,結果是空入寶山,一場空。「」緘口不言才有少分相應「」。

宗教的影響力在於實證,在於修出聖人,你修出聖人了自會有千百億信徒來跟你學,宗教並不是靠凡夫到處宣傳就能傳幾千年的。

佛法是實證學科,不是心靈雞湯。佛弟子在當年證果是非常快的。我們見地正確也能很快證果。歷史上印度中國都有許多大成就者通過實證,證明佛法是完全可以通過實修來實現的。若是見地錯誤的話則就很難啰。古代禪宗祖師對來參學的和尚非常重視見地,因為見地正確後,你回去慢慢用功總是還有希望的。

下面再來講一講年輕人學佛如何取捨。是入世呢?還是出世呢?

第一種,年輕人你若是不結婚童子出家修行,那是功德無量。恭喜。

第二種,若是在家獨身不結婚修行,則肯定要工作,一邊工作一邊修行那也很好,不過恐怕父母不會同意。

第三種,先結婚傳種接代,同時守居士五戒再加修好十善業,多修福報,正淫也盡量少做。然後到一定機緣時,完全斷淫,或出家修或在家修。這部分人應該是學佛人中的絕大多數。

此中出家的就不談了。

若是在家又想修行,要想完全斷淫恐怕不容易啊!

此種人也可分三種情況。

一,大福報人。這種人在家裡言重如山,誰敢說個「不」字。說斷就斷。

二,男女雙方都學佛,傳種接代後都願斷淫修行,那也算是大福報啦,不過很少。

第三種,這種最多,即一方想修,對方不同意。那怎麼辦?沒辦法啰,這是你的業障你的情債,只能先 「了業 」 啰。以後再找機會吧。

你可以這樣做,先持居士五戒修好十善業,多做善事多修福,正淫也盡量少做。為以後作準備。福報大修禪定止觀會更加快。

那以後什麼時候有機會斷呢?

等到四五十歲更年期了,此時是一個機緣。但現代人學洋人的觀念,恐怕也不容樂觀。

那還有最後一個機會一定能斷。就看你自己想不想修了,就是等身體生病了,或是老了六七十歲了。但此時修會慢許多難許多。越年輕修越容易成就。所以越早越好。

當然也有可能,你哪一天突然想明白了:「」人生是苦,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你毅然決然地揮揮手走出圍城,奔向崇山峻岭,去修菩提大道。那絕對是大丈夫所為。我敬佩我隨喜。

即使你沒有找到機緣修禪定,你也不至於墮落到三惡道,最起碼死後可往生到欲界天,因為你持了居士五戒和十善業道。

印度古代婆羅門族有個風俗,傳種接代把小孩養大後就出家修行。

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中有多位是中晚年始修而成就的。

古代道家六七十歲始修的,也有成就者。

以上道理全部表完,其中包含:為什麼要修,修什麼,大乘與小乘,世法與出世法,入世與出世,在家與出家,如何修戒,斷欲與不斷欲,修福報與修禪定,世間定與出世間定,外道與佛菩提道,羅漢 菩薩 佛,初修到成佛的功夫次第。

諸位如何取捨你自己決定吧。望能修出一大批大菩薩來! !!!!!!!!

再補充幾句。

男子初修行有夢漏這一關很難闖過去。而女子修行則沒這一關,女子淫漏時比男子漏失的菩提(能量)要少許多,這也是女人普遍比男人壽命長的主因。故她們即使有夢漏也漏的很少,並不影響進步。故女子初修時比男子更容易入定。

但是她們初修時有經血這一關要過。

即當老朋友來時,可能會出血過多。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

你可以這樣,當老朋友來時,你用「」放空法」,即山河大地房屋身體都放空沒有了,腦子裡啥也不想,就這樣放空傻坐。到幾天後老朋友過後再用原來的修法繼續修。不管你用何法修,若碰到出血,要立刻用放空法,一用此法即能正常或止血。

對於女人初修者,從會陰部到肚臍這個小腹部位是禁區,千萬不能把意念放在這個範圍內,否則會大出血。特別是修意守法的女修要特別注意哦!!!

還有修道家法的女修們,不要看了道書就意守丹田,那是對男修講的,女修要守只能守臍上二三橫指處腰中。!!!

女修你這個常識要知道。

修到未到地定後一禪後,這個出血問題就解決了。

另外修法不能串修,修佛修道只能修一門,不能腳踏二條船,一是有法脈流不同,二是上面無法給你演化,三是有護法不同,四是最後歸宿不同等。故不能串修。

另外不管男女,要修到一禪後才能真正解決淫慾對生理上的壓力,剩下的是思想及習氣,思想問題可多讀傳統文化書多讀經解決,要知淫慾之危害。解決習氣要修四念處中的不凈觀及人空法空慧觀。

即除淫慾要從理障事障兩方面同時下手才能徹除。事障要靠禪定功夫才能消除。理障是明理轉心,較好解決。除習氣就更難更深了,一要禪定,二要轉心,三要時時反省檢查,慢慢改過改成好習慣。

但是不管是何種八十八結使煩惱習氣,身見我見貪瞋痴慢疑邪見邊見戒取見等事障理障,只要證得大乘法空,證得萬法唯心,萬法唯識,則可一齊掃空。故《心經》中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修到菩薩地七地八地,則可全部拔根。此後才能對境無染,才能萬無一失,才能保險,才能不退,才能不再六道輪迴,才能不投胎。但你化個身去投個胎玩玩也沒事。

凈土法門是我佛慈悲為沒有能力和條件修的人開了一個橫門,先到凈土去,到了凈土後還是要在那裡修的。

其實修凈土人若能結合戒定慧一起修,則往生的品位會很高。

此文通遍口語,沒有抄經摘文,是想簡潔明快,讓人一看就懂。

若是對大小乘各宗各派經典及大成就者的論典資料都熟悉的同修看到此文後,就會知道此文的資料都是有根據的,並非我個人創造,我只是對這些經律,論,作一個梳理。只有一個「」修禪定夢漏都不行「」 這個觀念是我看了許多實修者的實修體會後才得出的結論,因為事關重大必須明確提出,這也更加說明淫戒的重要性。各位可以自己去驗證體會其對錯。

此文是實修者的法寶,請珍惜。

(————大海 文)


爵士貓回復孫嘉鴻 (作者)剛剛

南傳佛教的破除我執之法,確實清晰。北傳佛教初期也說破除我執法執,但是到了中後期,北傳佛教在漢地把【我執】演化為【真我】,【法執】演化為咒語佛號。北傳佛教在漢地,把成熟般若學唯識學基本上丟棄了。21世紀的漢傳佛教在大眾階層已是中國漢族的民間信仰罷了。21世紀漢地只有佛學研究,已無【佛陀本意的佛教】矣。我也只是在研習佛陀之佛學。

在沒有佛法的正知正見正解的前提下,談論佛學概念下的【善惡】觀念,是無任何意義的。

佛學概念下的【善惡】觀念,非佛教徒只會誤解與曲解。

沒有佛法的正知正見正解的學佛之人,也只會把佛學概念下的【善惡】觀念,理解為迂腐與可笑,

------------------- ------------------------- --------------------------

比如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九十八 初分常啼菩薩品第七十七之一

的理解,就是佛學概念下的【善惡】觀念的最好表達。

請讀經。

「爾時,常啼菩薩摩訶薩作是念已,漸次東行至一大城,寬廣嚴凈,多諸人眾,安隱豐樂。常啼菩薩入市肆中,處處巡環,高聲唱曰:『我今自賣!誰欲買人?我今自賣!誰欲買人?』

「是時,惡魔見此事已,便作是念:『常啼菩薩愛重法故欲自賣身,謂為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摩訶薩故。因斯當得如理請問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謂作是問:「云何菩薩方便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速證無上正等菩提?」作是問已,法涌菩薩當為宣說甚深法要,令得多聞猶如大海,魔及眷屬所不能壞,漸能圓滿一切功德,因斯饒益諸有情類,令得無上正等菩提。彼復能令諸有情類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展轉相承,空我境界。我當方便隱蔽其聲,令此城中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咸不能聞。』唯除城中一長者女,宿善根力,魔不能蔽。

常啼菩薩由是因緣,經於久時賣身不售,愁憂苦惱在一處立,涕淚而言:『我有何罪?為欲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摩訶薩故,雖自賣身,而無買者?』

時,天帝釋見已念言:『此善男子,以為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愛重法故,自賣其身。我當試之,為實慕法?為懷諂詐,誑惑世間?』如是念已,即自化作少婆羅門,詣常啼所,問言:『男子,汝今何緣佇立悲涕,愁憂不樂?』

  「常啼菩薩答言:『儒童,我為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然我貧乏無諸財寶,愛重法故欲自賣身,遍此城中,無相問者。自惟薄福,住此憂悲。

「時,婆羅門語常啼曰:『我於今者正欲祠天,不用人身,但須人血、人髓、人心,頗能賣不?』

  「常啼菩薩聞已念言:『我於今者定獲勝利。所以者何?彼欲買者,我皆具有。由斯價值,當得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令我具足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疾證無上正等菩提。』作是念時,歡喜踴躍,以柔軟語報婆羅門:『仁所買者,我悉能賣。』

  「婆羅門言:『須幾價值?』

  「常啼報曰:『隨意相酬。』

  「爾時,常啼作是語已,即伸右手執取利刀,刺己左臂令出其血,復割右髀皮肉置地,破骨出髓,與婆羅門;復趣牆邊,欲剖心出。

有長者女處於高閣,先見常啼揚聲自賣,後時復見自害其身,作是念言:『此善男子,何因緣故困苦其身?我當問之。』念已下閣,到常啼所,作是問言:『汝何因緣,先唱自賣,今出血、髓,復欲剖心?』

  「常啼報曰:『姊不知耶?我為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然我貧乏無諸財寶,愛重法故先自賣身,無相買者,今賣三事與婆羅門。』

  「長者女言:『汝今自賣身血、心、髓,欲持價值供養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當獲何等功德勝利?』

「常啼答言:『法涌菩薩於甚深法已得自在,當為我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菩薩所學,菩薩所乘,菩薩所行,菩薩所作。我得聞已,如說修行,成熟有情,嚴凈佛土,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得金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圓滿莊嚴,常光一尋,餘光無量,具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無忘失法、恆住舍性、五凈眼、六神通、不可思議清凈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知見蘊、無障智見、無上智見,得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具足一切無上法寶,分布施與一切有情,與諸有情作所依止。我捨身命為供養彼,當獲此等功德勝利。』

  「時,長者女聞說殊勝不可思議微妙佛法,歡喜踴躍,身毛皆豎,恭敬合掌,白常啼言:『大士所說第一廣大,最勝微妙,甚為希有!為獲如是一一佛法,尚應棄捨如殑伽沙所重身命,況唯舍一!所以者何?若得如是微妙功德,則能利樂一切有情。大士家貧,尚為如是微妙功德不惜身命,況我家富多有珍財,為是功德而不棄捨?大士今應勿復自害,所須供具盡當相與。所謂金銀、吠琉璃寶、頗胝迦寶、末尼、真珠、杵藏、石藏、螺貝、璧玉、帝青、大青、珊瑚、虎珀,及余無量異類珍財,華香、瓔珞、寶幢、幡蓋、伎樂、燈明、車乘、衣服,並余種種上妙供具,可持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唯願大士勿復自害!我身亦願隨大士往法涌菩薩摩訶薩所,俱時瞻仰,共植善根,為得所說諸佛法故。』

「時,天帝釋即複本形,在常啼前,曲躬而立,贊言:『大士,善哉!善哉!為法至誠,堅固乃爾!過去諸佛為菩薩時亦如大士,以堅固願求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請問菩薩所學、所乘、所行、所作心無厭倦,成熟有情,嚴凈佛土,已證無上正等菩提。大士當知,我實不用人血、心、髓,但來相試。今何所願?我當相與,以酬輕觸損惱之愆。』

  「常啼報言:『我本所願,唯有無上正等菩提,天主頗能與斯願不?』

「時,天帝釋赧然有愧,白常啼言:『此非我力!唯有諸佛大聖法王,於法自在能與斯願。大士,今應除無上覺,更求余願,我當與之。』

  「常啼報曰:『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我所願,頗能惠不?』

  「時,天帝釋倍復生慚,白常啼言:『我於此願亦不能與!然我有力令大士身平復如故,用斯願不?』

  「常啼報言:『如是所願,自能滿足,無勞天主。所以者何?我若啟告十方諸佛,發誠諦言:「今自賣身,實為慕法,不懷諂詐誑惑世間,由此因緣,定於無上正等菩提不退轉者,令我身形平復如故。」此言未訖,自能令我平復如故,豈假天威?』

  「天帝釋言:『如是,如是,佛之神力不可思議!菩薩至誠,何事不辦?然由我故損大士身,唯願慈悲,許辦斯事。』

「常啼菩薩便告彼言:『既爾殷勤,當隨汝意。』

  「時,天帝釋即現天威,令常啼身平復如故,乃至不見少分瘡痕,形貌端嚴過於往日,愧謝右繞,忽然不現。

---------------------- -----------------------

對上述經文,非佛教徒,看到了佛教的【先唱自賣,今出血、髓,復欲剖心】殘酷與血腥。這就是惡!

沒有正知正見正解的佛教徒,看到了學佛成佛需要【先唱自賣,今出血、髓,復欲剖心】的行為,才可取得正法!這就是善!

錯!錯!錯!

經文就是佛法的比喻手法的宣講形式,用比喻表達只有在【無我】的前提,達到【先唱自賣,今出血、髓,復欲剖心】的境界,了達生死,才可見得正法!

比喻法中,有魔鬼的魔法,有天帝的化身與法術,以及天帝對佛法的崇拜!

你理解了嗎!?

佛教的善惡觀是怎樣的了嗎?


參見圓覺經,文殊菩薩章節


推薦閱讀:

佛祖存在功利心嗎,不燒香佛祖會保佑嗎,佛界中佛與佛之間的關係是如何維繫的?
如何理解六祖慧能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女朋友身戴佛像吊墜,請問約會中是否可以有擁抱甚至是接吻等親密行為?
怎樣看待女人學佛佛法早滅五百年?
佛經不是佛所著,乃佛所述,為何佛最後會說念誦此經功德無量?

TAG:佛教 | 佛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