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使用麵包機時必須放糖,而做饅頭就不必?

做麵包的說明書都要求放糖。

我在想古代人做麵包歐洲那邊沒多少糖啊,做饅頭最多也只要放一點點糖(也能不放糖啊)。

而我做麵包感覺孔都太大,發得太快(溫度沒有太高)

我能不能少放糖或者不放糖,它也會能慢慢發酵吧?

好吧,這個問題很傻,能不能幹脆我攪拌好了以後關掉麵包機,等一個一宿讓酵母自己用澱粉轉化糖慢慢發酵呢?


做麵包當然可以不放糖,所以本就不存在「必須」。比如下面這樣的主食麵包recipe,你有見到sugar/honey/molasses/maple syrup等字樣么?

至於歐包和日包只是文化角度粗略簡便區分的說法,歐洲也有的是RICH系的麵包(布里歐修、羊角包、潘尼托尼等節慶日偏甜點的麵包),從材料上和日式麵包一樣夠軟夠甜夠油夠豐富餡料,但作為主食麵包還是LEAN係為主(法棍、夏巴塔等,另還有皮塔餅、饢之類的扁平麵包)。

添加簡單糖對於麵包麵糰本來就不是必要步驟,基礎的LEAN系直接法麵糰只需要麵粉、鹽、水和酵母四大件,若用自己培育的天然酵母,則連商用酵母都省了。歐美工匠麵包界當下有本很流行的麵包教科書就叫《Flour Water Salt Yeast》,見Flour Water Salt Yeast。

至於饅頭本身就是一個含水量偏低的標準LEAN系直接法麵糰(這裡僅根據白饅頭的常見做法而言),毫無一毛錢特殊的地方,無非最終步驟是steamed而已(steamed bread),因此饅頭其實也是主食麵包的一種,同理它當然也不需要再加糖,除非你要的是口味夠甜的甜饅頭,那是兩碼事。

至於有人說口味上主食歐包不如饅頭云云,僅從我個人味蕾喜好出發無法苟同,就算用差不多成分的麵糰(當然粉水比差異很大,接近30%-40%),分別進烤箱和蒸籠,無一例外我都更偏愛前者,光那層脆殼後者就沒法實現,當然這其實烘焙手段本身的魅力。並且做歐包比做饅頭不知道麻煩了多少,沒收益我還去做它幹啥,那不是有病么。

另有答案說是LEAN系主食麵包發酵太慢才不得不加糖,這完全是搞笑。

(1)酵母的基礎養料就是穀物里的多糖,多糖在水粉混合的過程中會逐步被澱粉酶水解,供酵母使用,總量一般佔據穀物60-75%左右。至於速度,現在這樣23-25度左右的標準室溫,區區0.5-1%即時酵母比例的LEAN麵糰發得別太快好么,何必還要再加快。你一定要更快,那另說了。

(2)目前從Artisan Baking的角度,主食麵包恰恰就不要其發酵速度快,慢點才好(當然不是無限度的)。翻翻目前主流的教科書,幾乎都強調時間足夠的浸泡,使用發酵速度慢得多的天然酵種,使用冰箱冷藏發酵;即便是最沒花樣的直接法麵糰,也強調大幅削減即時酵母的比例,使用冷水等等手法,人家要避免的反而恰恰是發酵過程太快。

歐包常見的添加劑,一般主要是抗壞血酸(Vc)和麥芽精(malt extract),但這不是什麼必要性的東西好么,事實上幾乎沒多少recipe會要求你使用,要有也是選用的,家庭烘焙更沒必要考慮了。

另外說一句:Vc不是代替糖給酵母吃的,是為了氧化氨基酸的巰基,增強S-S鍵 。

LEAN系更不等於硬+酸,一般推崇麵包殼(crust)薄而脆,麵包芯(crumb)軟和韌且不乏濕度,組織分布著不規則的大大小小的空洞。至於酸度問題,先不說適量的乳酸和醋酸其實對風味挺有幫助,就算實在不喜歡要降低酸度,那對於天然酵母,可以增加其餵養次數,使用年輕的酵頭混入麵糰(即體積稍微膨脹一點的時候)。對於商用酵母,只要別讓酵母太餓,一樣很難酸,這些都是發酵的皮毛技術而已,根據口味可以隨意調節。


所以你們都沒吃過甜的饅頭?

家裡饅頭都是作為主食的,所以一般不加糖。但是粗糧饅頭啊,小米麵饅頭啊,這之類都是做成甜的賣,當點心吃。還有那種像板栗一樣大小的甜饅頭,一口一個,很可愛。

後來來了南方,這邊也有很多紅糖饅頭啊,所以我一直覺得饅頭加糖很正常?


很簡單啊,這是經過時間而改良後的麵包。

中國人吃麵包更多的是當一種點心去吃的,並不是把麵包當一種主食。這就類似我國的傳統面點,為了口感都會放糖和其他材料。

但是麵包作為古代歐洲的主食就沒那麼好吃了,不知道題主吃沒吃過粗麵包,像哈爾濱有那種俄羅斯的黑麵包,口感很粗,沒放多少糖,焦糊味道中還帶有一點點發酵的酸味。

然而這種麵包也算是現代麵包,古代一般家庭是不可能吃到口感細膩的麵包的,由於磨製技術大多採用石碾,不可避免的會混入沙子。麵包的製作材料也包含各類添加物,而不是純麥。

黑硬帶砂的麵包,微酸發酵的味道,這種東西現代人肯定受不了。隨著工業社會物質的豐富,這種的麵包開始被改良,不但有足夠的糧食,還可以加入糖和雞蛋,烤制上也變得講究。隨著西點進入中國,中國的飲食傳統也對改良麵包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口味更適合中國人。

ps:上次新聞上看到一名德國小男孩迷戀上盼盼法式軟麵包。。。


在烘焙的世界,糖是很重要的一個原料。糖不僅僅是提供甜味那麼簡單,它還有調節麵糰硬度和成品口感的功能,在打發類食物中還會用來促進空氣的混入。在發酵麵糰里糖是酵母的主最要養分來源,糖量越少,發酵的速度越慢。

所以回到問題,你可以減少糖量,但發酵時間你就得慢慢等了,一次發酵10小時看能否發起來。歐包不放糖,但人家放維生素C,作為糖的替代品給酵母食物。而事實上,歐包本身也需要長時間的發酵。


糖的主要作用一個是增加甜度,還有就是調節發酵速度以及改善產品的色澤。如果不喜歡吃甜食可以自己適量加減糖的用量。像現在比較流行的歐包以及法棍都是無糖無油的,比較適合不愛吃的口味,也更健康

麵包孔太大應該是你發的面過頭了,一般麵糰發到1.5到2倍大小就可以了。現在天氣比較熱,你試試用冰水打面


你大概沒吃過歐包吧?自然發酵那種,又酸又硬孔隙很大也不怎麼甜。

這才是傳統歐洲人的主食麵包。

而我們中國人熟悉的吐司麵包,畫風都是這樣的

組織細膩綿軟,口感溫潤香甜。

溫潤香甜。是因為吐司製作過程除了要加糖還要有黃油,揉出手套膜(這裡很考驗體力個技巧),讓高筋麵粉出筋,才能撐滿吐司盒。

孔隙細膩。是因為製作過程有一發二發三發,還有排氣,能避免氣孔過大。

按你說的,用減糖的方子,讓麵包機做出來的,大概就比較類似歐包。但口感不是大家所熟悉的那種樣子。

家用麵包機的自動程序是做不出來吐司的,需要找一個靠譜的方子,機器結合手動才能做出來。

推薦下廚房光光女神的方子,她好像沒在知乎開號。@王光光光光。

然而擼完你會想罵娘,時間長,又耗體力,又費神,有這閑工夫,老娘買點啥吃不好啊。


可以的,但是糖其實還有一點塑形作用,你可以基於少糖的方子改成無糖的,這樣影響不大,我一般做吐司時就做無糖的。

一般來說少糖的話,對發酵時間影響不大,要不然你就稍多加一點點酵母,如果長時間發酵,建議是採用冷藏發酵方式,不然很容易發酵過度,那樣塑形和口味差異都很大了,很容易導致失敗。


你看到黃悠悠的麵包,閃耀著誘人的顏色都是糖的功勞


有些地方做饅頭也放糖的……

來,看看百度教你做饅頭:

https://jingyan.baidu.com/article/c1465413692ef80bfcfc4c3d.html


可以,但是不放糖和黃油的麵包真心難吃,也有可能是我手藝太差。


不需要放糖。根據我的實驗,只要用普通高筋粉、1克鹽、1%酵母、0.5%大豆卵磷脂,就可以烤出成膜拉絲的螺旋狀層結構。任何油都不用放。剩而不散,氣泡細膩。各種麵包改良劑就是渣渣。


放少量糖是為了養酵母

麵包聖經 的說法

糖多就為了調口味了


這個純粹是誤解吧,麵包也有不放糖的,大列吧,放嗎?

饅頭也有放糖的,奶香包,包括現在自家蒸饅頭都要放糖,好吃點。以前放不起,都是放一點糖精。


西方當主食的麵包是不放糖的,吃起來跟鍋盔饃差不多。


當點心或早飯的話饅頭加糖很正常,不加糖的饅頭是當主食的吧?


其實有很多的麵包不需要加糖,比如恰巴塔,法棍,皮塔麵包,德式酸麵包...

如果是含糖麵包,也有兩種。

一種低糖麵包。比如最近流行起來的軟歐。這種麵包的酵母和饅頭酵母一樣,都是低糖酵母。

另一種高糖麵包。大部分買到的花式麵包,土司都是這種。當然用的就是高糖酵母發酵了。

兩種酵母耐滲透壓的能力不一樣。

麵包比饅頭多的不只是糖,還有必要的是鹽,

因為鹽可以增強酵母的活力,適當的滲透壓可以讓酵母發酵更好。大部分還有加黃油或者橄欖油等,為了使麵筋更容易起膜,達到擴展或者完全擴展階段。不然你沒揉到位做出來就是「烤饅頭」了。


你吃的是日式甜包


題主去過南方嗎?南方的饅頭一般都是加了糖的,也許是比較有錢吧,不知道以前是不是這樣,但北方的饅頭雖然不放糖,但做出來口感要比南方好很多,吃起來香,想比起南方的甜饅頭,我還是喜歡北方。


壽桃形狀的饅頭有明顯甜味,應該是放糖的。再者豆沙包應該也是放糖的吧?


做麵包的基本四要素是:麵粉、水、酵母和鹽。比如利用上面四要素可以製得法棍。糖並不是必須項,加糖可以讓酵母生長更快,縮短髮酵的時間,另外糖是發生美拉德反應的原料(我們平時看見的金燦燦的麵包皮就是美拉德反應產生的),加了糖的麵包顏色會更好看,更軟一些,甜麵包口感大眾也相對更偏愛。


推薦閱讀:

為什麼西式烘焙業,西式蛋糕連鎖店是百花爭艷,而中式糕點,卻默默無聞?你早餐更想吃西式的麵包和蛋糕還是中式的包點和點心?下午茶呢?
抹茶類的甜點或飲品推薦或者做法?
如何用麵包機做出好吃的麵包?求達人分享靠譜的食譜或配方!
為什麼芝士蛋糕下面要放個餅底呢?
烘焙新手必買的工具有哪些?

TAG:美食 | 烹飪 | 烘焙 | 包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