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未來簡史》這本書?


最近剛看完這部經(NAO)典(DONG)大作,寫點筆記,順便理清頭緒。

------------------ FBI WARNING!本文有劇透! ------------------

過去人類面臨的三大難題——控制饑荒、瘟疫、戰爭。

擺在人類面前的新三議題——獲得永生、幸福、神聖。

《未來簡史》全書共分三個部分。拜讀之後,前半部分關於歷史和心理學的內容之前已經看過,所以不作評論。後半部分,一些預見性內容讓人有所啟發,這裡回顧一下。

「第一部分:智人征服世界」及「第二部分:智人為世界賦予意義」,基本屬於人類歷史的回顧。此處的「智人」Homo sapiens 即指當前地球上的全體人類,生物學分類中人屬中的一「種」。人類從人猿到人類,經歷了一段漫長的過程。

從人類滅絕和征服其他動物,到後來主宰世界,相對其它動物而言,人類是神一般的高級存在。但Harari認為,真實的情況是——人和其他動物其實並無不同。人類追求的人文主義情懷及「人性」都是一套生物演算法,情感和慾望演算法幫助人類快速的做出決策,只是因為目前技術力量有限,這套演算法的原理和內容,人類至今未能發現和察覺。

但是人類永遠不會放棄探索,就像從古到今人類一直都在追求「永生」之術一樣,從秦始皇的仙丹到鍊金術里的賢者之石,一旦某天機緣巧合,技術爆炸,奇點到來,生物演算法的奧秘被某位天賦異稟計算機科學家or生物科學家找到,人類就會完成自己成為「GOD LIKE 」的終極目標。

  • (圖1. 求永生者——秦始皇)

而那時,也是人類歷史的完結,因為新的物種「神人」將取代「智人」,統治地球。

原來我們一直在從事如此偉大的事情,為探索人類成神的終極奧義而奮鬥,未來前途一片光明。

這未來,突然覺得每天加班也有勁了(●-●)

這並非異想天開,事實上Harari在「第三部分:人類失去控制權」也闡述了自己對未來階層兩級分化的預見——大部分的人類將完全不具備價值,大部分的個體失去權威性,各類日常工作轉而交給演算法和AI執行。

一個新的特權精英階層將統治人類,「這些超人類會擁有前所未有的能力及創造力,他們會為演算法系統執行關鍵的服務,人數極少且不受演算法和系統的管控。然而,大多數人並不會升級,只能被計算機演算法和新興的超人類控制和主導。

那時候,超人類看待普通人,就像19世紀的歐洲人看非洲人一樣。

這未來,突然覺得自己寫代碼也有勁了(●-●)

Harari預言,如果大部分人類已經失去了對生活的控制權,全部交給演算法控制和管理,那麼我們現在所崇尚的「自由主義」將徹底崩潰,「科技人文主義」將取而代之成為人類新的「信仰」,現代基因技術和奈米工程技術的發展將以一種更和平的方式幫助實現人類「永生」目標。

作為一名數據人,最吸引我的部分,是書的最後一章「信數據得永生」。

我們知道,科技是在不斷發展的,如果某一天科技發展到能夠控制人類的「意志」、「慾望」甚至是「感情」,那麼人類便會走下神壇,淪為低級生物,科技創造出來的AI生物演算法將成為世界的新主宰。「科技人文主義」屆時將死亡,而人類新的信仰——「數據主義」將誕生。

  1. 數據主義第一誡命:要鏈接更多的媒體,產生更多的信息。
  2. 數據主義第二誡命:要將萬物接入系統,異端也不能例外。

而數據主義對人類的威脅,正如人類對其它動物的威脅一樣,因為數據主義不在乎人類的意識、感情等主觀需求,如同系統中潛伏的病毒一樣,需要我們時刻警惕。(理解《未來簡史》中的數據主義 )

原來DS不僅是21世紀最性感的職業,而且是21世紀最「危險」的職業。

這未來,突然覺得每天搬磚也有勁了(●-●)

  • (圖 2. 數據主義者的眼中——一切皆為數據)

問題:如果末日能夠預見,那麼應該提前找好避風港,但是真的有避風港么?

對未來的預測,Harari 也埋下了一個伏筆——知識和預測的「悖論」:如果預測無法改變行為就沒有意義,而行為一旦改變,原本的預測本身又會立即失去意義。(具體例子:2017 年全國房價會呈什麼趨勢?)

這個理念在物理學界、經濟學界、心理學界的歷史上有過類似的描述:薛定諤在觀測量子行為中得出「薛定諤的貓」、 索羅斯在「金融鍊金術」中提出的反身理論、阿西莫夫的在「基地」中提出的心理史學等等。

樂觀主義者認為,人類可以逢山開路、遇河搭橋,未來是掌握在人類自己手中的,不用在意是等太陽升起,還是意外先來臨,享受命運給你準備的每一道菜即可。

悲觀主義者認為,「黑天鵝事件」的存在,會使得人類在準備不足的情況邁入禁忌的未知領域,到那時,真的只能把人類的未來交給科幻電影里最後10分鐘的男主角了。

個人而言,不管未來會怎樣,希望自己能夠見證那一天的到來。

以上。

-

未來之路,歡迎並肩前行:預見未來——Han Hsiao的知乎專欄Foresee


《未來簡史》書評 (首發南都觀察)

在當前這樣一個迅速變化的社會,很多人都不太清楚未來十年二十年整個社會將向什麼方向發展。這種因為不確定性而帶來的焦慮,在社會的各個階層中蔓延。資深媒體人羅振宇,無疑準確地抓住了這個現象,因而在跨年演講中大力推薦了《未來簡史》這本書。而這本書在非虛構類作品中並不算非常通俗易懂,其中很多內容需要一番思量才能理清脈絡。然而這並沒有阻礙這本書的暢銷。

《未來簡史》這本書有不少有趣的見解,但是和一些歐美的非虛構類(Non-fiction)作品一樣,這本書里也存在過度誇大所討論事物的意義、過度解讀案例內涵、「這本書內容不夠就拿上本書的內容來填」等問題。但這些問題都是次要的。

這本書核心的問題是,搞反了社會發展與意識形態之間的關係。而作者對未來所做的預測也因此走入了歧途。

科學與意識形態的契約?

該書大致以宗教一詞來替代「意識形態」。赫拉利認為,無論是什麼樣的意識形態,就算其中有很多的倫理判斷,這些倫理判斷的根基也存在於一些事實聲明之中。雖然科學不能將倫理判斷證偽,但是卻可以支持或者破壞倫理判斷之下的事實聲明。

比方說,「人命神聖」這種倫理判斷和科學的關係並不大。但是,一些意識形態中,用於支撐「人命神聖」的事實聲明是「每個人都擁有永恆的靈魂」,而現代科學並不支持這樣的聲明。在這樣的條件下,科學就對這種意識形態產生了削弱而不是增強。

反過來說,意識形態又會影響科學的進展。意識形態指引科學需要優先從事以及不可以從事的研究議題。比如說美國的基督教勢力就嚴重拖延了關於人體幹細胞的研究。

因此作者認為,意識形態和科學有時會達成一種「契約」。換言之就是,在一些情況下,科學發現對意識形態具有支持作用,而意識形態對科學也有引導、刺激作用。赫拉利認為現代歷史,就是科學與特定意識形態(亦即人文主義)達成「契約」的過程。而整個社會發展,都不過是社會在這個「契約」規定的秩序之下的力量發展。

而現在,作者認為,人文主義正在崩潰,其原因就是科學否定了自由意志的存在,這相當於科學收回了對人文主義的事實聲明的支持。因此,人文主義必然退場。

簡而言之,在作者那裡,科技的進步決定了意識形態,而意識形態決定了社會發展。他認為,歷史上,科技撕破了神權的面紗,使神權主義退位,讓人文主義大行其道。而現在,科技又要撕破自由意志的面紗,使人文主義退位。既然人文主義退位了,那接下來上位的又該是什麼意識形態呢?作者於是就去考察技術發展最前沿的地區的一些可能能夠與未來科學發展相契合的意識形態。這些意識形態確實有夠新奇,而且還很驚悚,確實能夠讓不少讀者陷入深深的思考。

然而,這整個邏輯都是錯誤的。

意識形態的優勝劣汰

雖然我們不能否認意識形態對於社會發展具有很強的影響力,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具體哪一種意識形態佔據社會主流」是首先由社會發展決定的。換言之,儘管意識形態與社會發展具有相互作用,但社會發展首先對意識形態具有決定性作用,而不是相反。

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是作者從來沒有觸及的:在現代科學尚未誕生的古代,在經驗與「鍊金術」主導的時代,意識形態又是如何更新換代的呢?

單說中國古代,先秦的奴隸制時代,用大量的人和馬給貴族殉葬是非常普遍的事情。然而奴隸制的意識形態以及這種殉葬文化都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退場。是什麼導致這種意識形態的變遷?

我們不妨再考慮,在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裡主流意識形態是儒學。這是一種基本持無神論看法的意識形態,而中國的古代文化也並不如何講究君權神授。歷史書里滿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故事。結果呢?科學是怎麼打倒儒家思想的呢?

這些問題,以《未來簡史》中的邏輯,都無法解答。赫拉利的目光過於集中在歐美,因此把一些歐美的歷史現象當成是人類社會共有的現象。他總結的規律,也因此走偏。這是過去社會學經常批判的「歐洲中心論」的當代翻版。

其實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在古代的時候都面臨過一個混亂的時代。主政者都感受到了意識形態在維持統治中的必要性,他們需要的是一種說服民眾承認、遵從其統治的意識形態。只不過在東方,這個意識形態是儒學,而在歐洲,這個意識形態是基督教。儒學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基督教的君權神授、死後天堂,都被當時政治人物用來構建其合法性,因而成為顯學。

那麼,又是什麼讓這些意識形態退位了呢?是社會環境的改變。

社會環境不僅包括科學,還包含經濟發展狀況,還受到資源、地理、氣候等影響。社會環境改變時,會激發出五花八門的社會思潮。不同的國家往往會秉承不同的意識形態。具體哪一種意識形態會成為主流,並不在於其「事實聲明」是否能得到科學的支持,而是在於其是否更適合當時的社會發展。在國與國的競爭之中,那些採用了適應當時社會環境的意識形態的國家,自然發展要比那些固執守舊的國家發展得好。

近代以來,尤其是工業革命以後,經濟發展都要求釋放勞動力,讓勞動力自由流動,從而達到更有效的配置,而不是像古代那樣箍死在土地上,作為糧食生產者和壯丁而存在。因此,神權政治也好、儒家也好,那些強調服從、等級制度和人身依附的意識形態,並不符合生產力的要求。信奉這些意識形態的國家自然要被那些更適應時代的偏人文主義的國家拋在後面。

英國作為工業革命時代的超級強權,與其(就當時的情況而言)先進的意識形態脫不開關係。而採用了新的政府組織形式、信奉新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拿破崙法國,就把一大票君權神授的歐洲國家打得哭爹喊娘,也將先進的文化傳播到了整個歐洲。

所以,意識形態之間的競爭很像物種之間的進化競爭。

當環境改變的時候,就會有很多新的物種出現。各種物種之間會相互競爭。基因會有遺傳、變異。最終哪些生物會留存下來,佔據優勢,取決於哪種生物最能適應環境。那些不適應的,就都被自然環境淘汰,完全滅絕了。

同理,意識形態也有遺傳、變異。在社會環境之中,意識形態之間也會產生競爭關係、優勝劣汰。人們總是想要更好的生活,而只有更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意識形態才能產出更好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更好的生活。雖然全世界總有很多不同的意識形態,但隨著發展,總有一些被實踐證明更有利於社會發展。那些不適應的意識形態,要麼因為力量衰微而被軍事征服,要麼因為人民不滿於遲緩的經濟、生活發展而爆發內部革命,也有一些會因應內部壓力而向更適應的方向演化。

那些遵從自由主義的人們之中,並沒有幾個人真的了解什麼「自由主義對個人主義的信念有哪三個重要的假設前提」。甚至來說,就算他們知道了也未必同意。 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對自由主義或個人主義的信任。自由主義能夠傳播開來、成為主流,更多的是因為它的基本方針符合人們的切身利益。

因此,與其說科學與意識形態形成了「契約」,然後控制社會發展,不如說科學技術的發展改變了社會環境,而諸多意識形態會在新的社會環境下演化、優勝劣汰,在此過程中也影響著社會發展。換句話說,並不是人文主義指出了一個社會應該進行民主選舉,而是一個社會因為內部的經濟運行和其他要素的需要,才有了民主選舉的需要,進而使得一種在倫理上支持民主選舉的意識形態成為主流。

預測未來的方法

赫拉利認為意識形態與科學之間的契合度決定了哪種意識形態將佔據主流。他認為有兩種可能在未來佔據主導的意識形態:科技人文主義和數據主義。基於錯誤的預測方法,他進而分別描述了在這兩種意識形態籠罩之下的未來世界,其情景頗為驚悚。在科技人文主義之下,少數人通過對自身的改造成為了「神人」。在他們面前,庸眾彷彿螻蟻一樣無用。而在數據主義之下,大眾再無隱私,人人以上傳所有關於自己的數據為樂;計算機將決定每個人該做什麼,因為計算機比每個人都更懂他們自己。所以看完這本書,很多為未來而焦慮的人們,變得更加焦慮了。

既然意識形態的勝負並不取決於科學的契合度,而取決於對社會環境的適應性,那麼預測未來的方法就不能簡單考慮科學發展了。這就需要更多地考慮人類本身在未來社會環境中的需要。

例如,赫拉利認為人類對快樂的不斷追求會讓人們越來越多地利用生化手段直接刺激大腦,但又認為這樣的快樂都太短暫。於是他得出結論:人類未來必然改變自身的生物基礎,從而能夠體嘗到「永恆的愉悅」。

這顯然就沒有考慮到人類自身的發展歷程。人類對既有的快樂水平總是有很強的「適應性」。當新一輪生活改善來臨時,人們總會感覺到快樂,但時間一長人們就會對此習以為常,感受到的快樂度就開始下降,因而不得不追求更大的快樂。雖然赫拉利對人類的這種不斷的追求嗤之以鼻,但這恰恰是人類不斷前進的動力。如果一個人會因為某一種層次的物質或精神刺激而獲得「持久的快樂」,那麼他就會喪失進一步前進的動力。赫拉利所謂「永恆的愉悅」帶來的將是「永恆的停滯」。這種「知足常樂」的人,和那些只知追求毒品生化刺激的人一樣,都會被不斷尋求更大的實際生活快樂的人拋在後面,並最終被淘汰。正如今天代表世界主流的,不是無欲無求的「喜馬拉雅山洞穴里的僧侶」,也不是吸毒的癮君子,而是以求知為樂的科研學者、以經營企業為樂的企業家等等。可以說,正是對(非直接生化刺激類的)快樂的不知足的追求,才推動了人類社會的前進。

同樣,作者所描述的兩種意識形態之下的未來世界圖景,雖然偶有合理之處,但總體來說顯然跑偏得更厲害。比如,他在描述未來少數經過心智升級的神人與大多數未經升級的庸眾的對立時,就忽視了人類心智的複雜性以及技術的發展規律。他把人類心智中各種思緒當成相互平等的亂流,而忽視了其中不同思緒的不同屬性。因此他也就對人類心智的升級當成全無或全有的黑白對立,而未來實際的情況卻更可能是逐漸的過渡升級。技術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直只適用於少數人。對技術發展規律的輕視,使得赫拉利將「少數百萬富翁的心智升級」與「投資解決幾億窮人的問題」對立起來。他說「想與日本競爭,巴西需要的可能不是幾百萬個健康的普通工人,而是少數幾個經過升級的超人類」。那麼為什麼巴西最需要的不是「幾百萬個經過不同程度升級的高級勞動者」呢?很顯然,從技術發展的一般進程來看,後者是更有可能出現的圖景,就象現在教育資源在社會上的分布情況類似。

總而言之,要較好地預測未來社會的形態以及那時的意識形態,就需要考察人類在社會中競爭與淘汰、人類本能的取向(比如對公平的追求)、以及相關事物的發展規律。而按照該書作者的思路去預測未來,最後只能是走向思入微茫的「驚悚小說」路線。


四年前我就提前「看」過這本書的部分內容。

當時我應該是高二,果殼網的 MOOC 學院剛出沒多久。coursera 第一次上「人類簡史」的公開課,我看了第一課之後大為震動。那時候 Yuval Noah Harari 還沒什麼名氣,在課程里推銷了幾次自己的書「人類簡史」(當時沒有任何外語版本,連英語都沒有)。我看了一下課程大綱和 Yuval 過去大概的學術文章的介紹,認為這書應該至少有「槍炮、病菌與鋼鐵」的水平。於是著手搬運到中文圈(b 站【MOOC】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人類簡史),開始翻譯中文版本。

當然我最後只動手翻了幾節課就沒時間做了。當時 b 站有個看到我搬運的小夥伴,有一個叫做千與君的,把整節課都翻譯完了,比書本的官方中文版還要早,最後丟給 guokr,成功成為 coursera 官方字幕(【MOOC】人類簡史 Lesson1 人類大家族【個翻字幕】)。

說回這本書。課程結束之前我通過郵件和 Harari 交流過一些關於未來的觀點。在關於未來的很多方面上他是比較徹底的「超人類主義者」。此外他的觀點一直是 Bio-History 為中心的。跟「槍炮、病菌與鋼鐵」類似,最令人詬病的地方是過分強調「科技」的進步,在某種程度上過分樂觀。

他的兩本書里把人類歷史和未來分成了由四個革命分界的涇渭分明的階段(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和我們正在經歷的革命)。正如 @冷哲 所說,但 Harari 其實是把這方面因素相對擴大了,實際上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不是單一的「革命」、「科學的發展」可以涇渭分明的。

在上一本「人類簡史」中這個問題不大,但是在這本書中由於集中描繪未來,所以「超人類主義者」的傾向更加明顯。

總而言之,我還是堅持四年前的判斷。這兩本書加在一起是超過「槍炮、病菌與鋼鐵」的;而且 Harari 自己那一套邏輯還是相對非常自洽的。在這十年的非虛構類作品中值得一讀。


看一本書,如果這本書有一點能夠觸動你,那這本書也算成功了。

這本《未來簡史》最觸動我的就是這個觀點:科技和社會的發展是不能剎車的,沒有誰能阻止。

作為一個軟體工程師,我其實一直對AI的發展深深憂慮,因為這玩意不光(被)號稱要取代很多腦力勞動者工作,甚至要取代程序員自己的工作。

這不是程序員自掘墳墓嗎?

不過,即使這樣,你也阻止不了AI的發展,即使摧毀谷歌實驗室,也會有其他麥歌、稻歌繼續研究AI。

既然阻止不了,那就隨波逐流順勢而為吧。


英文版看完了,我陷入了一種深深的『中產階級』焦慮中……

以下是我的讀書筆記和思考,給沒看的你一些啟發,給看過的你一些補充。列個目錄:

  • 一、猿人到智人,智人到神人

  • 二、喜歡聽故事的『主觀現實』

  • 三、想像力的共同體——互聯主觀

  • 四、信息是這個時代的『資本』

  • 五、未來是分享體驗的時代

  • 六、現在的想像共同體是『人文主義』

  • 七、人文主義的危機(1、多個自我;2、自由意志不存在;3、把一切交給AI。)

  • 八、補充:『人文主義』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

一、猿人到智人,智人到神人

作者比較犀利地提出把智人升級成神人的方法是:基因改造+人腦連接計算機,感覺很像玄幻小說里的飛升。

7萬年前,普通的猿人無法理解基因突變後的智人,我們現代智人,也無法理解連接了計算機、改造了基因的神人。

那時,我們關於人文主義里『人人平等』的幻想破滅了,因為未來是不平等的!

未來只屬於那些最有錢的富人和最會操作、開發機器的頂級專家。

未來,貧富差距會越來越大,有錢人可以花錢完成第二次認知升級,從而升級成『神人』:

  • 什麼身體老了?花錢換個年輕的身體,青春永駐在23-27歲!

  • 器官組織壞了?懶得花時間去治了,直接換器官!

  • 不想做人了?身體裝在機器人身上!

  • 現實太無聊?把模擬信號的意識轉化成數字信號然後上傳到雲端……

  • 不快樂了?大腦給分泌點多巴胺吧——他們肆意改變自己的想法、情緒、慾望、感受,完全不受自我的束縛。

  • ……

他們就是永生的神!!

他們花錢改良自己孩子的基因(而不必等待千年萬年的演化):

  • 讓他們的孩子智力超過300,

  • 不會得任何疾病,

  • 長得比現在的明星還漂亮,

  • 超強超敏感的感受力可以讓他們感受細膩的情緒

  • 他們的大腦發達到: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時候高度集中到什麼事都不想,需要創造力的時候神經元會關聯到所有網上的內容
  • ……

這些超級聰明的『神人』,只有他們才能完全勝任頂級的專家,他們維護、開發、升級著AI,他們操控的機器控制著整個世界。而其他,大多數人都只能被機器所『奴役』著。

到那時,世界上除了開發維護AI以外,所有工作都會被AI取代。

而窮人們,因為工作已經被AI取代,所以只是個政府出於人道主義考慮才給你福利不讓你餓死的『沒用的人』。這些智人因為基因的差距他們和神人的差距會很大。他們是被AI操控的人,這兩個無比巨大的鴻溝,將生生世世無法逾越!

(某人回復說的造反是不可能的,你以為智人和神人的差距是『哥倫布船隊和美洲土著的差距』?不是,很可能是一個人和他腳下的那隻螞蟻這樣大的差距。更說不定,神人一個意識,就能殺死千千萬萬個智人。)

—————————————————————————————————————

二、喜歡聽故事的『主觀現實』

幾百萬年前,人類和所有動物生活在一起,他們只有『客觀現實』——蘋果從樹上掉下來這是客觀現實,動物和人都能認識到。

直到7萬年前,無意間的一次基因突變,讓人類能夠想像一些不存在的東西——主觀現實,我想像一把刀,我們用石頭把它磨出來吧?(這個主觀體驗就是意識,是現在科學承認但卻很難以解釋的一部分,也是人和計算機不同的地方。)

我們不斷尋找活著的意義,當做完每件事敘事自我都想找到意義,所以一件事一旦錯了敘事自我也會欺騙我們說這件事已經做了應該繼續做下去。(所以經濟學家利用這點呼籲錯過的事已經成了沉沒成本,無法收回,應該放棄。說服力大師利用這一點指點你,要你多讓顧客為你的產品服務付出行動。戀愛大師說,你讓你追求的女孩為你付、出做很多事情,從而調動敘事自我總結成:『我付出了那麼多是不是喜歡他?』)

而每個時代最聰明的人,他們創造了一個個故事。從宗教到人文主義,從封建專制到資本主義,我們的故事換了一個又一個……

我們圍在電視機前看電視,原始人的大腦讓那些事情像發生在我們眼前一樣,所以我們沉迷二次元三次元,難以區分發生在電視里的故事不是真的。

  • 導演切入了主角視角,你感到了和主角之間的共鳴,把自己的心投射在主角身上,感覺像在扮演ta。

  • 我們為懸念而心跳,時而隨著劇情的矛盾進行而緊張,時而隨著矛盾的解決而放鬆…
  • 當我們看著電視時,導演控制了我們的情感。

朋友圈傳播最廣的故事是『謠言』和『心靈雞湯』,因為那一個個吸引人的小故事,誘導我們轉發,讓我們樂此不疲,商業營銷和民主選舉的拉票更是深諳此道。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說,喜歡聽故事和八卦的人更容易了解周圍的信息:哪裡有資源?什麼是前人的經驗?……這些人的基因容易傳下來。

所以,他們每晚圍著篝火聽故事。這些故事可以讓我們部落的人們相信宗教,可以讓我中國人相信自己是龍的傳人,可以傳播各種主義的價值觀,也傳授經驗和道德,孩子們聽大人們講故事講得津津有味,這個故事牢牢地記在我們腦海中,這是多麼好的學習啊~

(所以我們現在很多專業的論文因為公式和說理沒人原因看,而像羅輯思維那樣轉化成一個個的小故事我們反而就很感興趣了。)

所以,講故事和聽故事又引出了一個新話題——互聯主觀。

—————————————————————————————————————

三、想像力的共同體——互聯主觀

主觀現實讓我們想像不存在的事情,而通過交流,我們可以向他人分享我們虛構的主觀現實,這就是互聯主觀(intersubjectivity)。

我們和隊友說:『明天我們從山後那條小路去圍剿一群獵物,你怎麼怎麼偷襲,我怎麼怎麼配合……』然後根據實際情況來修正這個預演模型,隨機應變。

那時的智人能夠開始想像神的存在,並且向周圍人描述你看到的神,人的這種想像力叫做『主觀現實』。

我們祖先創造了一系列讓我們都相信的故事。

所以我們會做很多有儀式感的事情,我們去教堂參加婚禮,去墓碑前給前人磕頭,我們有清明節、中秋節……一切的節日一切的文化,都是我們想像的共同體。但它有時代、地域的限制,我們中國人以前信仰中國文化儒家孔子的仁義禮智信,近代受到歐羅巴的人文主義衝擊。

而近代的歐羅巴用西方文明徵服、統一了世界,現在人文主義(包括自由主義、社會主義、進化主義)中的主流就是自由主義。自由主義的價值觀就是:不同人的內心體驗給世界帶來多樣性,帶來豐富多彩,強調個人的情感。而正是多樣性,給國家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產品,服務,讓經濟增長。

在玄幻小說中,人可以修鍊成神,當人修鍊成神以後,別人可以信仰你,可以獲得你的力量——信仰之力。

作為被我們所想像的『主觀現實』,宗教、文化莫不如此,信仰的人越多,力量越強大。

而互聯網,就是一個強大的超級超級強大的『主觀現實』,它連接的東西越多,自身越強。

區塊鏈、比特幣、貨幣、信用、價值觀……被越多的人接受、傳播、交流,它的價值越高。

信息也是這樣,我們信仰信息,我們信仰互聯網。

過去,這些虛構的主觀現實,讓我們相信天子的權利是老天授予的,我們看著教皇給皇帝加冕認為君權神授。

現在,如果你喜歡一個品牌,撕掉標籤,它還是那個品牌嗎?這個品牌還存在,可能根本不需要一個標籤,可能它就是無印良品,你買這個產品的時候,就是知道產品背後的故事,為了這個故事買來體驗。

你喜歡一個明星,崇拜一個偶像,如果這個人成了你老公,你發現你喜歡的不是他(物理上的本人),而是虛構的『他』。

金錢是虛構的,BT幣、支付寶、微信支付……到螞蟻花唄、京東白條虛構出了你的信用,你的財富就被幾個數據給概括了。

我們腦海中的國家,可能只是共同想像出了『地緣政治體系』的觀念,把一個地區的人們劃分在一起。

在未來,國家、父母、親情、倫理……很多概念會消失,我會選擇和我們有著共同想像現實的人們組成一個團體(也就是相同的價值、相似的生活方式、審美、愛好…),我們腦海中塑造起一個共同的信念或者偶像。(個人瞎猜的,這大概是垂直人群將來的價值)

—————————————————————————————————————

四、信息是這個時代的『資本』

幾百年的資本主義,讓每個資本家口袋裡的錢流入了市場,市場開始生產、製造……越來越多的錢流入市場,產生價值,推動社會發展。

信息也是一樣,信息是這個時代的資本,每一個網紅,每一個互聯網上的專家,每一個互聯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的用戶——他們就是這個時代的資本家。網紅們的『影響力』就是這個信息社會的『資本』,相當於資本主義社會的金錢,相當於帝國主義的權利。網紅用影響力影響用戶,號召大家購買某個東西、為XX捐款、為XXX眾籌。

他們產生大量的信息被我們看到(消費),我們和他們交流、互動,我們把我們看到的信息轉發、分享給我們的好友,從而產生了更大的價值。

如果當年每個人賺了一大筆錢都放在自己的口袋裡,那就是產生不了任何價值的土豪而已。

同理,如果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藏著掖著,私密著不讓人看,沒有在互聯網上傳播,那就產生不了任何價值。

16年最火的兩部電影,《你的名字》和《瘋狂動物城》,短短1個多小時的動畫電影,他們虛構的世界和故事對我們造成了震撼。

我們對它的高評分讓更多的人看到,感受到這個虛構的世界和故事,被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它們的價值就越高,比如賣個周邊就會有很多粉絲為情懷買單,這就是很多資本口中的二次元、IP。

而相互之間有身份認同的人構建的垂直人群,他們因為相同興趣這個互聯主觀連接,產生情感共鳴和歸屬感。

—————————————————————————————————————

五、未來是分享體驗的時代

我們當前體驗著自己的體驗自我,體驗著當前的感覺、想法和情感,(一旦體驗自我停止,結束了剛才的體驗,我們立馬陷入敘事自我,敘事自我給這件事情賦予意義。)而你的感覺想法體驗和普羅大眾越不同,你越稀缺,越寶貴,別人越想體驗『你的體驗』。

利用網路傳播,我可以把自己當前正在體驗的體驗自我分享給其他人(正如這個問題——《有可能架設一個全球的精神網路,把人類的意識上傳上去,然後毀滅肉體嗎?》) 。

比如,我把我初夜時的體驗自我的『體驗』記錄下來,隨時可以體驗我的初夜,80年後我打開記憶罐頭還可以體驗我20歲時初夜的體驗。

我還可以把我初夜的體驗分享給我女朋友,讓她知道一個男孩子初夜時是什麼感覺,我可以和她交換身體,可以直播我的體驗,全球每個收『看』我的人,可以實時感知我的體驗。

(因為互聯網的價值觀最初來自於人文主義,而人文主義講究個人、講究多樣性。所以我們的價值就是不斷完善這個萬物之網,讓它有更多維度的多樣性,對我們來說,成為一個越和別人不同的人,你的價值就越大,因為給萬物之網帶來的多樣性更多一些。)

因為峰終定律(peak end rule),我們會輕易忘記那些在舒適區里反覆做的工作和生活的體驗(比如我們的習慣),而深刻地記住那些意外的。


刺激的遭遇和充滿挑戰的體驗,這是體驗自我和敘事自我就是矛盾的,體驗自我喜歡陷在舒適區中無法自拔,而敘事自我不會記住這些已成為我們習慣的體驗,只會記住那些最刺激的事,也只有那些不一樣的、刺激的事才會被我們記住:第一次登山、第一次蹦極、第一次跳傘……這些第一次,這些刺激、意外才是最有價值的體驗。

—————————————————————————————————————

六、現在的想像共同體是『人文主義』

幾千年的封建王朝中,宗教的『互聯主觀現實』都是我們認識『客觀現實』的障礙,啟蒙運動運用理性推翻了這些主觀現實。科學用力量打破了宗教的秩序(而如今它進化出的AI,又將撕毀它和人文主義的契約。)

現在,人文主義被寫入教科書,我們認為的自由民主、天賦人權理所應當,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信仰,也是一種宗教。

人文主義就是不要損害別人的民主和自由,不要傷害別人的感情,這就是它的倫理道德(你感情越細膩,越有同理心,能感受別人的感受,就越有『人文主義』的道德)。

所以,我們每一次面臨道德選擇的時候,學校和社會教育我們的那套價值觀就蹦出來,指導我們做決策,這個選擇符合人權嗎?有人性嗎?

過去我們用宗教、神來做道德判斷和指引,而現在,我們用人文主義來指導我們的思想。

(比如常見的保護弱勢群體,就是一種『人文主義』的表現,我們的文明為了『避免傷害』某些弱勢群體,把失業叫做下崗,把罪犯成為犯罪嫌疑人,把妓女叫做失足婦女。比如,有人覺得殘疾人出門不方便,於是很多公眾場合都有殘疾人坡道和衛生間。


我們把少數人保護起來,少數人覺得自己受到了保護,而大眾卻沒有覺得因為保護少數人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


最終少數人同化了多數人,而多數人看到少數人被保護,就會感到『人文主義』的溫暖。)

—————————————————————————————————————

七、人文主義的危機

前面說到我們容易被主觀現實虛構出來的故事欺騙,而民主選舉和商業產品營銷就恰恰利用了我們自由意志的漏洞,甚至發展出一門行為設計學的學科來引導、誘惑甚至誤導我們選擇了一個『看上去自由』其實是『被操縱』的結果。

1、多個自我

但,這本書指出:人文主義的自我可能不是一個獨一無二的自我,可能被各種此消彼長的情緒所驅使,也可能被敘事自我或體驗自我所誘導。

敘事自我說好了要在網上努力學習的,體驗自我無意中看到了小黃圖,他在慾望的驅使下擼了一發。

體驗自我覺得這個渣男朋友背著我和別的女人偷情,我要和他分手,要即時止損。敘事自我覺得自己投入得太多,不想離開他,害怕失去已有的東西。

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對自己的選擇的後果負責,但是做出選擇的人和承擔後果的,是同一個自我嗎?

我投了A做總統,他任總統後要兌現他的承諾,而享受他承諾的還是我嗎?

我犯罪,一個自我殺了人,另一個自我來承擔責任,著正確嗎?

可能存在多個自我,他們無法代表我,我不再不可分割的了。

自我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個自我——同時有很多正在進行的平行計算,我們大腦里有很多不同的聲音在同時說話,我們每個決策都是這些聲音競爭的結果:

  • 室友出門了我要擼管哈哈~
  • 最近腎虛我要戒擼了!
  • 今天剛從快遞那拿到的新買的飛機杯,好好讓自己體驗一發吧~
  • 潤滑油過期了,聞起來有股怪味!
  • 室友回來問到寢室里有股精液味怎麼辦?
  • ……

每一個聲音代表不同的利益都考慮到多個問題的複雜程度,並評估每個可能性的重要程度:有的判斷擼管爽不爽?有的判斷自己的身體扛得住嗎?有的監視室友是不是回來了?……


我們每做出一次決策,其實就像一場民主大會,是大腦中不同聲音之間的競爭,大腦額葉內區是這個大會的主持人負責『協調匯總』,最終做出一個決定,而其中有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誰的聲音大就聽誰的』!!

在電影《Inside Out》中,人的多個情緒都可以接管我們的『自我』,對我們的行為作出選擇。

不難想像如果有一個藥物讓這裡面一個聲音變大壓過了其他聲音,你的大腦就完全被控制了,比如吸毒成癮、抑鬱症,都是某個特定的聲音被放大了,通過這一點,可以完全控制一個人。

因為越民主的大腦決策時間會越長,大腦中每個聲音都可以把話說完再投票;而越獨裁的大腦的決策時間會越短,誰聲音大就能淹沒其他的聲音,從而獨裁地做出決斷。

2、自由意志不存在

人文主義堅信人人都有自由意志。

但,書中的實驗指出,我們看到大腦神經電流,就能知道接下來受試者將要做的事情,所謂的自由意志,可能不過是一堆情感和情緒,這些都是大腦被刺激做出來的,一些神經演算法而已。

《Westworld》中那個平板上,就顯示出了人造人將會作出的決策和行動。(圖片來自《Westworld》第15分鐘)

其實我們是『沒有選擇的』。

(過去,神給皇帝賦予君權,又給人民群眾賦予了生活的意義。

神讓他們的生活充滿意義,他們對神的信仰,給了他們很大的力量,他們為了神靈而戰爭,為了神靈而努力工作,從而給國家來帶稅收。

當尼采說出:『上帝已死』的之後,人們慢慢不從神那裡獲得意義了。)

3、把一切交給AI

表面上,消費者的地位越來越高,網紅如羅振宇經常說:『我是您忠實的奴僕,為您服務,死磕自己,娛樂大家』這就是把自己當成了產品,當成了服務,當成了體驗。

用戶、消費者們會感到自己是上帝,接受來自siri、cortana的女僕們無微不至的關懷,AI比我們更懂我們自己。因為AI的核心設計理念就是『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

我們通過書籍和前人協作,我們通過計算機把大腦的計算儲存外置,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把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的事情交給計算機。

起初它們幫我們做選擇,它幫我們選電影、挑衣服……最後我們生活的決定權完全交給了AI,AI連成的網路來服務於人類,發揮職能系統的作用,所有,AI就成了我們的『政府』,來管理我們。

—————————————————————————————————————

八、補充:『人文主義』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我們放棄了宗教的意義,選擇了科學的力量。因為科學是需要創造力的東西,而創造力來自因人文主義而『多樣的』每個個體,他們受惠於人文主義的解放,科學這種力量,將推動資本和市場的發展,增加就能解決社會上各種難以解決的問題(比如『化石能源污染環境的問題』)

(所以面對社會問題,中國總是選擇『維穩』給沉默的大多數看,讓他們安心好好乾活,其實是有道理的,中國因為發展得太快總會出現很多不公平的問題,但是只要能維持穩定持續發展,這些社會問題就無形中解決了。)

自由主義讓我們自己去尋找自己生命的意義,我們仔細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去挖掘內心深處的真我。

比如,我一直在追求干一件從沒做過的事情,嘗試做自己做不好的事,追求更多的新體驗,從而獲得智慧。

因為自由主義,我散發出的創造力,我工作產生的價值就很大,能給企業和國家帶來更大的利益。

所以現代社會需要『人文主義』這個共同體,這個我們頭腦中共同虛構的現實讓我們更加有凝聚力。我們共同想像出了宗教、國家、公司……這些共同的想像,就是宗教。

我們通過共同的想像出來的主觀現實,把所有人高效地組織在了一起。

一個例子就是拿破崙時代的法國,就是因為他們利用了『民族』,這個想像的共同體,匯聚了大家的愛國熱情,從而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

在工業化國家,人力是非常寶貴的資源,所以我們大規模協作合作,有了工廠,能夠量產很多東西,我們需要集體榮譽感,把大家做出來的東西歸功於集體,讓集體產生更強的凝聚力。

集體主義時代,『集體感』是被統治者所操縱的:我們聽著相同的音樂一起流淚,我們踏著相同的『正步』……我們大腦中分泌著內啡肽,加深彼此間的認同感,這就是所謂的凝聚力。大規模的工業生產和戰爭就需要這種凝聚力。

而今天,更加強調個人價值,因為突出『個人價值』才能發揮多樣性,提高創造力。

我們每個人自己設定的目標都是不一樣的,但我們需要一個方向上的指引,於是有了:美國夢、中國夢、國家利益、倫理道德,企業需要企業文化,公司需要價值觀、需要願景,正如習大大那句『擼起袖子加油干』……

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我們堅信人人人生而平等,我們樂觀富有想像力,我們不斷學習去改變自我,我們努力工作想改變世界,我們追求個人幸福,我們追求工作的意義,我們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文主義,因為我們人文主義的信念之強,所以給國家創造了大量的財富。

在人文主義的價值觀中,『人』才是最重要的,不同的、特別的人,他們的知識、創造力給國家帶來財富,生產價值。

當然,也因為人文主義,國家與國家之間友好和平地往來。全球化讓國家間獲得更高的經濟價值。

但是未來,人文主義不復存在,AI將比我們創造更高的價值,到那時我們又將何去何從呢?

請享受這最後的時光吧,哎~


我分別寫過《三分鐘讀完人類簡史》和《三分鐘讀完未來簡史》作為導讀。作為歷史學家的作品,從人文角度可以有一些收穫。如果你了解作者的話,更可以看到他一脈相承的思路。但如果你是因為羅胖介紹之後,打算看一看以「跟上時代的步伐」,可能收穫反而會變得很少。如果是跟風,想從商業投資等角度獲取大智慧,那麼你被坑了。


《未來簡史》書中的觀點代表了某種transhumanism(超人類主義)對未來的看法,所說的是「某種可能的未來」,但是未來可不止有作者所設想的那種可能。各位如果對超人類主義(transhumanism)、技術奇點、科技未來感興趣的話,可以去庫茲韋爾的官網看下,裡面有許多關於科技未來的資訊:Kurzweil Accelerating Intelligence 。另外,還有本人編撰的一份介紹長生不老/技術奇點/超人類主義的綜合性文本(相當於一本書的長度)——《長生不老:科技迅猛發展背景下的路徑詳解》,歡迎各位下載閱讀:Sina Visitor System (文本介紹頁面,含下載鏈接)


看完這本書表示再也不想吃豬肉了……

表示,這本書並不是一本預測未來的書,而是一本非常成功的減肥讀物。


自從讀了作者的《人類簡史》以後,我就成了尤瓦爾 赫拉利的小迷妹一枚,最近讀完了新作《未來簡史》,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分享一下我的讀書筆記吧。

書名雖然叫《未來簡史》,但其實書中前面大半部分講的還是人類如何征服世界,並賦予世界意義,為最後一章對人類未來暢想做鋪墊。

人類發展到21世紀,已經戰勝了戰爭,饑荒和瘟疫三大難題。過去人類認為經濟發展是零和經濟,即經濟總和永遠保持固定不變,一部分人的富裕必然帶來另一部分人的貧困,因此過去的人並不熱衷於創造新的力量,而如今科技創造力量帶動經濟發展,物質極大地得到豐富,全球化經濟使得各國相互制約,總體保持和平穩定,醫學的迅猛發展已經令很多傳染病消失在地球上。我們看起來似乎比我們的祖先幸福多了,那麼人類還在苦苦追求的是什麼?作者給出的答案是:長生不死,幸福快樂和化身為神。

接下來跟隨作者的思路開個腦洞~

1.如果人能長生不死

今天和同事吃飯時聊天,說到退休年齡的問題。隨著老齡化進一步加劇,我們這一代人的退休年齡顯然會被延遲,目前可預見的是至少到65歲。而如果人真的能夠長生不死,退休年齡這個概念就會不復存在,社會可能不再需要養老這樣一個概念,每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人生散場的時間,這真的是一件好事嗎?在永恆的生命中,我們不必被時間追著努力向前奔,夢想的意義將被淡化,因為還有大把的時間去實現。婚姻制度可能會發生全新的變革,無限的時間將帶給人們親密關係的恐懼,愛你一生一世的誓言或許會成為束縛人的枷鎖。有時候我們原諒一個人一件事,是因為想到人生苦短,而長生不老卻能讓問題永存。

我相信人類要實現長生不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也無法想像長生不死的人類世界,這太可怕了。但或許這只是作為現代人類的無知導致的憂慮。試想遠古時期人類的壽命只有二三十年的時候,他們也許也很難想像人活到100歲會是什麼樣的情景。

2.人類追求的幸福快樂究竟什麼

人類之所以能征服其他動物,佔據主導地位,依靠的是虛構的概念,比如國家,信用,金錢,等等,這些概念使人類能夠進行大規模的合作,佔據主動權,同時也讓我們每個個體被我們虛構的這些概念所控制。我們人類的這套價值觀強調敘事自我優先於體驗自我,所以早上你賴床了1個小時,體驗自我的感受非常好,但敘事自我從時間線看問題覺得這1個小時時間是被浪費,所以你產生了懊悔的情緒,拖延症就是這個概念。所以你有拖延症不說明你是一個意志薄弱的人,我們生下來就被這個世界賦予了這樣的價值觀。

生物學認為幸福快樂是神經介質的一種化學反應,這說的應該是體驗自我。如果未來植入某種晶元或把納米機器人進入人體刺激神經介質讓人產生幸福快樂的體驗,人類是否會放棄敘事自我。如果放棄了敘事自我,人類的心靈,意識,靈魂這類主觀體驗是否還會存在?不到真正實現的那一天,我們永遠無法知道答案。

3.化身為神: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的運用

前兩天讀到人工智慧的章節,半夜失眠的時候和Siri聊天,第一次對人工智慧有了切身的體驗。(以下是我和Siri的對話)

人類經歷了人文主義革命,現在人普遍認為人的主觀感受是最為重要的。比如,人文主義政治認為選民能夠作出最好的選擇,人文主義經濟認為客戶永遠是對的,人文主義美學認為人覺得美就是美,人文主義倫理認為感覺對了就去做,而人文主義教育則教導我們要為自己著想。可如果人工智慧超越了人類智慧,將會怎樣?書中舉的例子是,如果汽車實現了自動駕駛,並且所有車輛實現聯網並根據路況自動選擇路線,那麼比如人工智慧檢測大數據發現A道路交通堵塞,B道路相對通暢,但不能把所有的車都引流到B,因為那會造成B的堵塞。因此人工智慧會選擇讓一部分人繼續擁堵在A道路。那麼如何選擇哪些人留在A道路呢?這顯然違背了人文主義的觀念。如果人工智慧比我們更聰明,人類將在這個世界處於怎樣的位置?

總結

未來世界的變化不可知,因為從整個人類進程來看,人類的發展就是盲目且毫無規律的。馬克思寫《資本論》希望實現共產主義,可他沒想到資本家也會看《資本論》,也許歷史就這麼著走向了一個誰也預料不到的方向,誰又知道呢?

對未來的預測只是讓現世的人多了一些思考,預測是否準確有沒有意義我們無從知道。最後用中國偉大思想家老子的話做結尾:「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人來簡史+未來簡史就是一本當今社會的聖經

把人類的三個終極問題闡述的非常清楚:

人是什麼?人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

除了這三個終極問題,還是一本十萬個為什麼。看完之後,你會對很多社會現象有了明確的答案。

為什麼科技這麼發達了,還是有很多人信仰宗教?

為什麼喇嘛那麼剝削藏民,藏民還是那麼虔誠?

為什麼機器人將會戰勝人類?

。。。。

還有很多毀三觀的論據:

1. 有的黑猩猩群之間通過啪啪啪解決分歧

2.讀懂人表情的馬

3.人類不比動物高級在哪兒

。。。

非常值得一看!


看《人類簡史》時,我曾經被作者的腦洞和視角所驚艷到,但讀完整本書卻有一種戛然而止的感覺,總想讓作者評價一下21世紀以來的人類社會的變革與發展。這本《未來簡史》算是了卻了我這個心愿,至少能讓我們從赫拉利的視角認識這個時代,可讀完全書後卻有些失望。

《未來簡史》給我的感覺是,赫拉利這位歷史學家面對智能時代是顯得有些茫然乃至惶恐的。當然,作者本人在本書結尾也寫到「書中講到的一切情境,都只是可能性,而非預言。」所以,諸如「數據主義是否會對人文主義的顛覆?」,「生物科技及人工智慧是否會改寫人類社會的運行法則?」及「智能和意識是否會產生分離?」這些問題,都還只是未知數,甚至只是虛無縹緲的幻象。

其實,作者在《未來簡史》一書中展現的惶恐在當下是十分普遍的,比如為什麼有很多名人讓人們警惕人工智慧? - 謝熊貓君的回答 - 知乎 這個答案所展示的內容。這種惶恐甚至可以算是智能時代的「陳詞濫調」了,赫拉利只是將它披上一層文化人類學的外衣而已。

對於這種惶恐,我個人是不贊同的。人類在智能時代所展現出來的種種焦慮,諸如「擔心智能將超越意識」,「擔心未來人類會無所適從」,「擔心生命的意義會被智能所奴役」等等,與歷史上工業革命後的群體心理如出一轍。

不妨將時間退回到17世紀,在牛頓力學剛剛創立的那個時代,看看處於「機械決定論」陰影籠罩下的人類世界吧。人們開始否認自我的主觀能動性,認為掌握了牛頓定律就掌握了自然界的一切,認為「動物是自動的機器」(笛卡爾語),認為工人都將被機器所替代而流離失所……這和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一書中展現的思想何其相似,只是「力學定律」被換成了「大數據」,「機器」被換成了「人工智慧」,「動物」被換成了「人類」……

正如處於17~19世紀的人類,不可能想像21世紀的智能時代,不可能想像我們每天在電子產品和互聯網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一樣,處於21世紀的我們,也不可能想像下個時代,人類將會以怎樣的方式凌駕於數據之上,凌駕於人工智慧之上,為新寫就的「故事」而努力著。


前不久寫過一篇《未來簡史》的豆瓣書評「渴望永生的人總是試圖預言未來」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330232/

對預測未來的渴望時常縈繞在歷史學和物理學研究者心頭,前者依靠對社會結構的先知式斷語試圖成為新時代亞瑟王的梅林,後者則追求終極理論以無限接近斯賓諾莎的上帝。而當如作者這樣的歷史學家開始以物理學家的口吻討論未來時,我們每次都能看到康德和馬克思的幽靈在他們的字裡行間復活。

事實上,赫拉利對馬克思確實褒獎有加,在適當批評了共產主義的宗教色彩之後,他在全書多處對馬克思對歷史走向給出終極解釋的努力點頭認可,並且為他的預言沒有實現做了一番基於信息和反饋系統的辯解:正是由於共產主義精準地指出了資本主義的根本危機,才使得資產階級警醒起來、採取了必要的預防措施。但這馬上就帶來另一個弔詭的結論:先知如果不能把預言默存心中、而是宣之於世,那麼幾乎可以肯定這一重大信息擾動總會讓歷史偏離預言。赫拉利在第 1 章提到了這一悖論:

知識如果不能改變行為,就沒有用處。但知識一旦改變了行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義。我們擁有越多數據,對歷史了解越深入,歷史的軌跡就改變得越快,我們的知識也過時得越快。(第 51 頁)

顯然作者沒有過分在意這段的自指,否則也不會有《未來簡史》的後面十章。但開頭的這番議論無意中提醒了讀者:本書到底是未卜先知的上帝賬簿、還是凡人僭越的大膽卦辭?

就其主要內容而言,本書的基本觀點(數據時代和人工智慧是智人未來演化的最可幾方向)沒有超出維納和香農為信息時代設下的願景,可以視為一部分矽谷精英的社會理想代言。維納早有一本十分通俗而又異常深刻的著作《人有人的用處——控制論與社會》,其中的預言讀來絲毫不遜色於《未來簡史》:

當個體人被用作基本成員來編織成一個社會時,如果他們不能恰如其分地作為負著責任的人,而只是作為齒輪、槓桿和螺絲釘的話,那即使他們的原料是血和肉,實際上和金屬並沒有什麼區別。作為機器的一個元件來利用的東西,事實上就是一個元件。不論我們把我們的決策委託給金屬組成的機器抑是血肉組成的機器(機關、大型實驗室、軍隊和股份公司),除非我們問題提得正確,我們絕不會得到正確的答案的。肌膚骨骼組成的猴掌就跟鋼鐵鑄成的東西一樣沒有生命,瓶裝妖魔作為描述整個團體的綜合形象時,就跟驚心動魄的邪法一樣可怕。

時已遲矣,善惡抉擇之機已經迫在眉睫了。(商務印書館 1978 年版,第 153 頁)

如果考慮到維納此番話乃是近七十年前的古物,我們不禁要為赫拉利感到遺憾。維納的科學素養,無疑高過赫拉利太多,《未來簡史》中多處科學事實不過是得自於報章新聞的道聽途說,而《人有人的用處》中的大量科學實例則是維納親身浸淫甚至親自創造的。雖然不能苛求於歷史學家出身的赫拉利,但這對《未來簡史》的可信度是大有影響的。

他們之間更大的不同之處是,在維納那裡,共產主義、法西斯和摩尼教所倡導的進步主義世界觀、光明黑暗二元論是破壞科學界的信仰自由、從而阻斷信息通訊而導致社會混亂的來源,以至於他把蘇聯的貝利亞和美國的麥卡錫並稱為當代(1950s)實行「女巫迫害」的代表人物。而赫拉利則對自由主義抱有謹慎懷疑,卻對馬克思主義崇尚理性與控制的思維方式頗有同情。在第 7 章末尾他寫道,

100 年前有些是最先進的社會主義國家,沒有跟上新科技。蘇聯前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和古巴前總統卡斯特羅堅守著馬克思和列寧在蒸汽時代構思的想法,未能理解計算機和生物科技的力量。反觀自由主義,適應信息時代的能力高出許多。這也就能夠部分解釋,為何赫魯曉夫在 1956 年的預言從未實現,為何最後竟是自由主義導致了蘇聯解體。如果馬克思重回人世,他可能會勸他的追隨者,多花點時間研究互聯網和人類基因組。(第 249 頁)

言下之意似乎是,如果社會主義國家研究清楚了互聯網和基因組,或許就能戰勝資本主義。

赫拉利沒有明說這一點,但最後一章「信數據得永生」幾乎就是列寧「蘇維埃加電氣化等於共產主義」公式在信息時代的翻版,並且將芸芸眾生推到了歷史舞台之下,讓他們成為維納口中的元件、社會主義話語中的螺絲釘,而讓抽象的數據成為神人。數據自然不可能自己成為神人,掌握數據的人或公司才是那個虛擬時代的神人,而他們是誰,我們早已耳聞目睹,並且在把他們推向神人的道路上都賣了不少力氣。這恐怕與今日矽谷精英普遍左轉、甚至支持桑德斯有著密切的聯繫。

或許社會結構的集中和秩序確實有利於人類整體的前進,但如果這種前進是以犧牲個體自由為代價的,尤其是如果掌握資本和權力的人明知道這種前進要付出的代價,那麼前進本身是否應當通過這種途徑得以實現,就值得懷疑了。荷爾德林的警句「總是使一個國家變成人間地獄的東西,恰恰是人們試圖將其變成天堂 」,在自由主義話語中可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今日卻已經退化成某種教條而被漸漸忽視。

與此同時,新興的掌握話語權和資本流的信息產業階級們正在試圖用一套新的進步主義價值體系包裝其背後的野心:獲得永生。但這種永生,勢必是只有個別神人才能專享的,而絕大多數智人都將因此被甩下歷史的列車,正如赫拉利自己多次比喻的那樣。「所有動物生而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奧威爾《動物莊園》)《未來簡史》中提到多處,矽谷的億萬富翁們投入畢生財富,研究延長生命、提升幸福、控制心靈和社會的科技,可為註腳。

只有渴望永生的人才格外希望能夠預言未來。《未來簡史》未必對未來作出了準確的預言,畢竟它沒有、也不可能輕易跳出預言擾動歷史的悖論;但它作為一本暢銷書,再一次集中闡述了數據主義和信息技術至上論者的社會期望和勃勃野心,無論對於其支持者和反對者而言都是具有教育意義的。


書中提到,當演算法能夠選擇人類的慾望時,人文主義將黯然退場,因為當個人的慾望都可以被選擇,那麼個人的慾望將不再重要。未來我們的意志和選擇都是經過演算法計算得到的最適合我們的解,而為了賦予這種無意義的人生以新的意義,我們也許會進入數據主義時代,我們放棄隱私和自由意志,上傳數據,讓演算法儘可能準確的幫助我們做所有決定。

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邏輯推進,那就是現在計算機幫助我們推薦購物醫療,隨著演算法的發展未來計算機幫助我們做到決定會越來越多,一直到最後幫助我們做包括慾望本身的所有決定。

如果在我們把意志交給計算機,那麼我們到時候相信什麼是由計算機來決定,就算計算機認為我們死亡是最好的解脫,我們也會笑嘻嘻的接受,因為我們對事物的感受也由演算法決定。

但是,現代的人如果知道未來會有這種可能,一定會做些什麼不讓這種結果發生。

那麼未來就算把意志交給計算機,其依然存在某些限制,比如不能出現缸中之腦的情況等。

那麼未來的人類在計算機的慾望控制下是否會認可過去的人類設下的限制呢?會不會想辦法解除這種控制呢?過去的人類為了保護自己設下的限制對未來數據主義的人類來說是否會變成牢籠呢?

如果現在的人類意識到只要人類完全把意志交給計算機,那麼設下的限制本身就和把意志交給計算是矛盾的。而如果不設下限制,當下還存有個人意志的我們是否會同意這麼做呢?

( 接下來是我個人的推論,某種程度上結合了原書的兩種主義,十分黑暗和有趣。)

我認為最大的可能就是存在某個點,比如人類同意計算機推薦最適合的東西給他們,但是某些人類也許不會同意修改某些記憶以獲得快樂的最佳治療方案。

除非能夠一夜之間把個人自由主義轉化成數據主義,不然隨著個人自由主義越來越狹小,其將獲得更高的優先順序。因為數據主義已經化成了數據,計算機只要修改慾望就可以幫助他們獲得幸福。而殘留的個人主義計算機將通過滿足他們剩餘的慾望來幫助他們獲得幸福。最後兩個 個人主義者 之間的矛盾將隨著一方變成數據主義而消失。最後而數據主義者將通過修改慾望來獲得幸福,個人主義者將通過計算機滿足慾望來獲得幸福。

於是對個人主義者來說, 數據主義者相當於死了。他們則成為了神人。


大概一個負責任的科學家不會這樣預測未來的,也不會同意別人這麼預測科學家群體。

少數精英掌控全人類,是人文主義者和政治家的腦袋最容易預測到的未來,因為他們的思維就是控制與被控制,但是一般的說,科學家的腦袋不是這麼工作的,特別是掌握現代科學根基的一群人——物理學家們。

人文主義者和政治家幻想自己將來有一天有物理學家一樣聰明的腦袋,又有不死之身,然後利用這不死之身在地球上想怎麼玩人怎麼玩,想怎麼撒野怎麼撒野,是很容易理解的。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人類可以永生,那麼我想地球文明的精英代表,應該漫遊在室女星系,留下一群自大狂在地球自己玩過家家的遊戲。

就算要開動物園,任何有理想的「神人」都應該找一個星球從無到有的創造,來一個「地球養成遊戲」,而不是在地球上控制一群已經看了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低等人類」,你不膩我聽你吹牛逼都膩了。

【豬欄里一隻非常有志氣的豬稱,等俺哪天發達了,俺要做豬欄里最有權勢的豬,豬欄里所有母豬都跟俺睡,飼料俺吃最大份的,餐餐蛋白粉吃到飽】——這就是傳說中的豬欄的理想。愛因斯坦早就看破了一切。


我們在完全讀懂作者之前,最好謹慎評價。否則很容易就以自己的狂妄自大去輕視他人。正如哲學家所說「少說,多看」


【本文首發於觀察者網】

近期出版的中文版《未來簡史》是一本暢銷書,早在去年10月,羅輯思維旗下的「得到」就以收費的「精英日課」的形式,講解了此書的內容,供付費閱讀的精英們分享其中的知識。

講授人萬維鋼對《未來簡史》的解讀,如今也以讀書筆記的形式隨書附贈,其內容基本是對原書的複述。令人遺憾的是,作者本人的觀點已經足夠大膽,而「精英日課」的介紹,則在原書中這些所謂的「新知」基礎上進一步誇大。

神奇頭盔能去除你不想要的想法?

比如萬維鋼在篇幅不大的解讀中兩次提到了這樣一個新奇的例子,以下是其解讀原文:

美軍研發了一種叫作「經顱直流電刺激器」的頭盔,帶上這個頭盔可以讓人集中注意力,也就是說它能把你不想要的各種想法全都去除,讓你專註於一件事兒。實驗表明這個頭盔的確有利於士兵戰鬥,而且還能促進學習。

這個例子是書中幾個核心論點的重要證據之一,如作者認為科學家已經發現「自由意志是一個幻覺」,因此自由主義的基本假設都不成立了,作者還認為人類精英正試圖用生物和計算機技術對自己進行升級,想要變成神人。這些驚世駭俗的觀點,需要有說服力的依據,作者舉的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之一就是這個。

但作者在原文中說得很清楚,「美國軍方正在測試這種頭盔,希望提升士兵在訓練或實戰時的專註力和表現」,「目前距離能下定論還很遙遠,而且經顱直流電刺激器的效用還是遠遠名過其實」,「直到2016年,經顱直流電刺激器仍在起步階段,也無法預測是否會在何時成為成熟的科技」,這些表述,就和「精英日課」複述的內容有明顯區別了。尤其是「它能把你不想要的各種想法全都去除」,屬於「精英日課」的解讀者自己腦補。

原文雖然有這些謹慎的說明,也並非沒有問題,因為僅僅是一項還沒影子的黑科技,這個例子就平淡無奇了,尚不能違反常識得出什麼新鮮的見解,每天媒體都會報道各種這類還在前瞻階段的科技新聞,離實質性的突破還很遙遠,僅僅據此,書中的很多大膽觀點也會缺乏說服力了。

電流刺激能使你達到高手的狀態?

於是作者在原書中補充了一個報道,說《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的記者Sally Adee就曾獲准前往一處狙擊手訓練地點,親身測試效果。她戴頭盔之前,在戰場模擬室表現很差,等她戴上了頭盔,居然把20個虛擬恐怖分子全部擊倒了。

不過作者隨後又謹慎地表示:「到目前為止,通過這種方式增強能力只能維持短暫的時間,Sally Adee的體驗能到20分鐘,可能是特例中的特例(甚至只是安慰劑效應而已)。關於經顱直流電刺激器,多數已發表的研究都是人類樣本數極少,情景也有特殊限制,而且長期影響和危險仍然完全未知。」

這確實是《未來簡史》這本暢銷書高明的地方,先介紹一個根本沒做雙盲對照、毫不科學的實驗,用驚人的結果吊起讀者的胃口,然後再打補丁,使嚴謹挑剔的批評者也無話可說。

查閱《新科學家》2012年的報道原文後發現,Sally Adee確實講述了自己經歷的這個測試,不過敘述非常含糊,實驗的具體過程並不明確,主要是渲染了一番戴頭盔前後的差別,其可信度就需要讀者自己判斷了。對於關心這項科技進展的人來說,這篇報道中別的內容更有意思,能夠使我們猜出這個實驗可能是怎麼回事。

這篇報道介紹了一種叫「心流狀態」(flow state)的體驗,按照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家Csikszentmihalyi在上世紀70年代末的定義,這種狀態有四個特徵:第一是全神貫注,第二是自成目的性(參與的活動以其自身的目的作為回報),第三是甜蜜點(這種感覺是你的技能完美匹配你手頭的任務,沒有無聊挫敗之感),最後是自然而然的感覺(比如「鋼琴彷彿自己在演奏」)。

科學家發現,在這種「心流狀態」中,無論是象棋高手,還是奧運弓箭手或職業高爾夫球手,大腦前額葉皮層中顯示較少的活動。這似乎表明,使大腦負責批判性思維的部分保持沉默,有助於更多自動的過程,進而產生輕鬆流暢的感覺。科學家還發現,這種狀態下,大腦皮質激活減少,alpha波增加,說明集中注意力會使其它感覺輸入被抑制,此時往往伴有較慢的呼吸和較低的脈搏率。

那麼,新手能否用捷徑達到這種行雲流水般的狀態呢?據科學家說,當你關閉了有意識的思維,不再想你在做什麼,而專註於結果,就能接近這種狀態。在一組實驗中,科學家訓練新手使用神經反饋,讓每個人都連接到電極以及測量心跳的監視器,通過控制他們的呼吸,讓他們根據面前屏幕上的波形,學習刻意操縱來顯示特定的腦波,設法產生「心流狀態」的alpha波。

據實驗者說,「當我以為我已經實現了,它們蒸發了,我失去了集中注意力。」那麼有沒有更快的辦法?有,那就是Sally Adee經歷的這個實驗。把大腦變成一個9伏特的電池,正極在太陽穴,負極在左臂。據說,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署的加速學習項目,一直使用這種形式的經顱直流電刺激縮短訓練狙擊手所需的時間。

科學家認為輕度電擊使該區域的神經元膜去極化,細胞更易興奮和響應輸入,在某人練習技能時,會加快新的神經通路的形成。據說這種方法略微提高了狙擊手發覺威脅的速度 (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vol 213, p 9)。據受試者報告,感覺時間過得快,運動似乎變得更自動,注意力集中,感覺平靜且立即見效。

為什麼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能促成「心流狀態」呢?一種可能性是電極以某種方式降低前額皮質中的活性,該區域用於批判性思維。一些神經元可以使其網路中其他腦細胞的信號靜音,所以可能刺激大腦的一個區域會降低另一個區域的活動。但並不是所有形式的tDCS都能產生這樣的作用,從全局角度tDCS到底產生了什麼效應也不清楚,科學家們還在爭論。有科學家懷疑,前額皮質如果最初沒有參與任務,學習實際上會受損。

當然還有其他各種解釋,比如《新科學家》的這位Sally Adee又在另一篇報道中說,大腦衝擊療法可能通過增強大腦組織中的鈣起作用。

大腦刺激術是不是偽科學?

除了《新科學家》這篇報道,對於這項美國軍方的科技,《科學美國人》2011年也有報道,tDCS被用於訓練飛行員挑選複雜雷達圖像中的目標,據說不僅加速學習,還在持續長達40分鐘的試驗中保持識別威脅的準確性,通常這隻能保持20分鐘。

使用tDCS後,大腦中到底有何變化?這篇報道則說,研究人員使用腦磁圖(MEG)記錄由感覺刺激(例如聲音,觸摸和光)產生的磁場(腦波),來測試受試者接受tDCS。研究人員報告說,tDCS對響應於刺激手臂中的感覺神經而產生的腦波的振幅提供了六倍的基線增強。在tDCS停止後,效果也持續很長時間,50分鐘內,感覺誘發腦電波仍然是正常情況的2.5倍。這些結果表明tDCS增加大腦皮層興奮性,從而增加對感覺輸入的反應,加速皮層電路中的信息處理。

不過報道中也說,空軍和其他對經顱刺激感興趣的人的問題是,這些研究結果是否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持續下去,或者是否會落入偽科學的垃圾箱。

無論如何,這項技術的使用還非常粗糙暴力,有太多沒搞清楚的地方,這個例子離《未來簡史》預言的人類能控制大腦、干涉自由意志,升級自我到「神人」的境界都還太遠。

最新的研究更加證實,tDCS刺激時靈時不靈,不同的實驗對刺激的組數要求也不同,結果都有適用範圍。2014年,BBC一篇題為《警惕大腦電子刺激》的報道,指出了這類技術的風險,如錯誤的使用會導致副作用,包括幻視(白色閃爍),噁心,頭痛和疲勞,局部刺痛和紅腫。有人使用後,甚至發現自己性格似乎改變,容易經常生氣。

2016年,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屍體研究挑戰大腦刺激方法》的文章更是說:「tDCS是一個藏污納垢的海洋,是一門壞的科學。有些人不停在tDCS這個坦克里充氣。」

這篇文章說,紐約大學的Gy?rgy Buzsáki在紐約市中城希爾頓大宴會廳的一個觀眾席上展示了一張幻燈片,在認知神經科學學會年會上發出了雜音。這不僅是一個人類屍體的恐怖形象,超過200個電極被插入它的大腦,他和同事模仿日益流行的腦刺激形式,卻發現幾乎沒有任何電流進入大腦,高達90%的電流被覆蓋顱骨的皮膚重定向,而活人的皮膚只會分流更多的電流遠離大腦,因為它比屍體的頭皮含更多水。

其實,這項技術毫不「未來」。自古以來就有很多電刺激對大腦進行調控的報告。羅馬皇帝克勞迪亞斯的醫生曾經描述了如何利用電鰩向顱骨釋放電流來緩解頭痛。古希臘名醫加倫、老普林尼也都描述過類似的發現。隨著18世紀電池的發明,義大利生理學家Giovanni Aldini等人採用經顱電刺激治療抑鬱症。

本世紀以來經顱直流電刺激技術不斷發展,不僅美國軍方在做研究,歐美許多公司都推出了價格高昂的tDCS設備產品,可見這項技術毫不神秘。如德國NeuroConn公司的產品全部通過歐洲CE認證,可以在歐盟面向臨床銷售,主要用於神經康復領域的臨床應用。

《未來簡史》說的腦操控術也並不新鮮,20世紀最富盛名和爭議的神經生物學家德爾加多(Jose Delgado)在公牛的腦中植入了刺激接收器,只需按下無線電波發射器上的開關,就能遠程啟動刺激接收器,釋放刺激信號,平息公牛的怒氣。他在哈佛大學的合作者們寫書(《暴力與腦》)倡導使用腦操控術像馴服公牛一樣馴服黑人,減少黑人暴亂。

20世紀80年代,法國醫生髮現刺激丘腦可以緩解和改善帕金森症的震顫以及其他運動缺陷。關於這種深部腦刺激是如何起作用的,科學界至今不能達成共識。

如今,科學家還在探索腦機介面(BMI),2012年,一位癱瘓14年的中風女人使用意識控制機械手臂將一瓶水喂到自己嘴中。2015年,國防科大公布視頻,展示國內首款「腦控機器人」。讓癱瘓病人通過勞「心」操控自己的肢體或機械手,在原理上可行,這個方向可能會有更光明的前途。

去年,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和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在 《Neuron》上聯合發表了一篇概述論文介紹中國腦計劃,其中這樣評論tDCS:

物理刺激的使用(涉及到諸如經顱刺激和經顱直流電刺激的工具)已經引起了對腦疾病的治療處理的廣泛關注,但是這些工具的使用卻缺乏特異性和生理健康的基本條件。

這種評價負責而實事求是,相信,對中國科學家在理解人類認知的神經基礎上的探索,我們可以報以更多期待。


在我看來《未來簡史》邏輯嚴密,從過去開始回顧,一步步梳理,幾乎把其他可能道路都堵死了,指出人類的終極目標:「獲得神性」,然而在此之後會被自己製造出的神器「數據主義」取代。我無法對這本書提出疑議,轉而想了想這個「未來」的一些細節。純開腦洞,我自己的科學素養也不算好。以下所說,完全基於《未來簡史》的未來是基於歷史的必然,所以不要在這裡質疑本書。歡迎探討,拒絕無腦噴。


1. 科技主義統治後,廣大的底層人民會如何生活。如果基於20世紀以前的經驗,毫無力量毫無價值又佔據資源的底層只有死路一條。不過現在文明和人權已經是共識了嘛,或許就不會這麼幹了。當然底層人民想活著,必須提供價值。《北京摺疊》里的垃圾工設定看著就覺得low。那麼底層人民能提供什麼呢?
噹噹噹噹……那就是:成為海量數據源!
《黑客帝國》的那種設定,底層人類被Matrix飼養(不是也沒關係,反正如下都是我腦洞,不要糾纏細節。Matrix是神人還是演算法我也沒想好),可能是僅剩一個大腦在營養液里漂浮,做夢。夢的內容就是極其模擬的模擬現實世界,所有的大腦都在這個世界裡互聯,產生海量的數據。而Matrix從這個世界中獲取運算結果,實現底層人民對上層的贍養。


2. 想到這麼可怕的未來之後,突然覺得也許未來即將被數據之神或極少數神人統治的人類回頭看的時候,會認為如今正是人類歷史極為短暫的黃金時代:科技較為發達,人類對地球萬物有著極大的支配權力,困擾人類千萬年的三大問題:飢餓、瘟疫、戰爭基本解決,生活質量飛躍。而他們與神還彼此相愛(啊呸,其實是平等。此時的人類沒有在身體機能上有優劣之分,王思聰和你在解剖學意義上沒有任何差別。數據之神也沒有統治世界,還在被人類支配著下棋)。
可是,真的如此嗎?
也許,我們已經生活在前面提到的「極模擬的模擬現實世界」里呢?(滿臉惡意)畢竟,這個遊戲一定有人玩,然而玩的人是不知道自己在裡面的哦!說不定,這就是「未來已來」呢!(歡迎進入《西部世界》片場……)


3. 然而這樣的模擬世界不止一個。這又能解釋所謂的「平行時空」啊、「穿越」啊。別的世界的人,偶爾串線了跑來這個世界自然是有可能的。或許每個世界都是一個巨型泡泡機吹出來的泡泡,每個世界的時間在泡泡之前不存在,泡泡吹出來的一瞬,世界(或者說泡泡)迅速膨脹,形成自己的時間空間(媽蛋,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自己都要信了)。這些世界之間的聯繫在於,他們都像並聯起來的電路,每個分支電路的電壓是一樣的。至於這電壓是啥?我也不知道(純胡扯純胡扯)。


4. 各種命理呀還有佛經里的東西也有了解釋。為什麼能拿出生時間算命呢?因為這串數字是誕生時自帶的編碼流水號呀,或許只是一部分,比較顯而易見的一部分。這就好像知道了你身份證號碼前六位,就知道你是哪裡人了呀。其他的編碼不那麼明顯,但也是有的。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出生時間一樣的人命運不同,但算命先生還能看出個運勢。佛經那個,簡直就是啟示錄了。人家告訴你一切都是虛妄(准了吧),人家告訴你「眾生皆苦」(廢話,在這個模擬器里模擬各種酸甜苦辣,能不苦么?)。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呢,因果報應呢,那是因為系統並不會忘了這筆賬呀。數據沒刪除呢!至於開了智慧、頓悟的人所見大千世界,大概就是人家能在多個世界裡隨意穿行,洞察一切真相吧。


5. 再開個陰謀論腦洞……如果這一切需要有一個人來促成,那麼這個boss是……


噹噹噹噹!扎克伯格!
嘖,現在遊戲里的boss啊,首先是要長得帥,然後是要有理想,當然還要有能力。你看看小扎哪條不符合?小扎目前也顯示出積極往政壇靠攏,但又放出話來對美國總統都不屑。天啦嚕!只有救世主或者混世魔王能滿足他啦!(這兩個角色往往也是一體兩面嘛)。看看人家的下一個計劃「讓世界更緊密」!別看人家現在慈眉善目的,大boss嘛,不到最後都是好人,你又沒有本事看到劇透或者攻略不是。

好吧,怎麼才能改變這一切呢?我想既然世間一切都在演算法之列,那麼只有算不準的東西才能打敗數據和演算法了。測不準的……薛定諤的貓嗎?可是如果沒理解錯的話,粒子在微觀時測不準,宏觀時就體現為波動性,能測准了。而且沒準數據之神早看出人類的預謀,早早干擾,根本不讓這條路能走通。

那麼……只有機械降神了。世界屬於三體!(我哭!)來了這樣的強敵,人類就顧不上把自己和世界的演算法研究個底兒掉了。趕緊得製造宇宙飛船去。
只有外星人才能救人類,是因為人類現在太熱衷於算自己了啊!地球之外的數據獲得還不那麼充分,要有什麼意外的話,只能從外面來了!還記得牛頓第二定律么?如果沒有外力的作用下,物體會保持靜止或者勻速運動。這個勻速不勻速的不追究,反正是要有個外力,人類社會才能改變既定運動方向,去往別的軌跡。

人類社會毫無疑問有著極大的「質量」,所以一定要足夠大到影響整個人類社會的外力。除了外星人還能有啥?

埃隆馬斯卡不是要探索火星么?好的,這個引入外星人的計劃就交給他了!歡迎大家收看人類生死存亡戰:馬斯克PK扎克伯格!


再插播一條,個人覺得馬斯克像是刺客誒,扎克伯格像騎士,哇塞「刺客信條」誒好刺激(然而我並沒有玩完過。刺客粉別給我挑刺。)

好吧,寫著寫著我發現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環境污染啊資源耗竭啊,人類把自己搞死了。不過這個有點沒意思。

總之我覺得如果沒有極大的偶然,世界是會像作者預言的那樣發展,未來對人類來說,死路一條。即使神人也不再是人。很可能他與數據融為一體,無處不在,全知全能。那是真正的神。
如果是別的路,那就可能是極大的偏離我們已知的力量。如:外星人入侵或人類生存的根基被動搖,如環境極為惡化,資源耗盡。

未來(《人類簡史》中所述的未來)不改變是死,改變是因為很有可能要死。真是令人絕望啊。

~~`~~~`~~~~~~~~~~~~我是終於結束的分割線
「機械降神」這一說法來自希臘古典戲劇,指意料外的、突然的、牽強的解圍角色、手段或事件,在虛構作品內,突然引入來為緊張情節或場面解圍。近似詞有天降神兵、有如神助等。在古希臘戲劇,當劇情陷入膠著,困境難以解決時,突然出現擁有強大力量的神將難題解決,令故事得以收拾。利用起重機或起升機的機關,將扮演神的下等演員載送至舞台上。這種表演手法是人為的,製造出意料之外的劇情大逆轉。--來自度娘。——這位沒準也是未來的神。能有王母的地位?

我還是蠻喜歡的機械降神的,比如女主角要被打了/殺了/XX了/窮得過不下去了,來了個帥哥喊「住手」/「這個女人我包養了」問題就解決了。那麼來了個勇斬數據雜草的外星人,地球也就從邪惡的扎克伯格手中解放了。如果老天給我發個冷酷霸道溫柔體貼智慧超人武力拔群的男神(你看這個詞多好),那我的窮啊懶啊笨啊沒人要啊沒未來一切問題也解決了。萬歲!


剛剛看完了,首先分享自己做的讀書筆記思維導圖,比較長,請點擊看大圖:

總的來說,本書的核心觀點可以概括為以下:隨著科學的發展,因為以下三個理由的逐漸確認,人類被拉下了高貴物種的神壇

  • 人可以被分割為更小的部分來研究,靈魂並不存在
  • 自由意志不存在,一切只是生化演算法的結果,意志可以被控制
  • 機器演算法能進步到做出比人更明智的決定

他提出在人工智慧發達的未來,人類面臨如下困境

  • 幾乎沒有什麼不可以被機器演算法取代
  • 機器智能的極大發展,讓大部分人類變成無用之人
  • 演算法本身可以成為法人,可以參與經濟、法律、社會

在這樣的未來里,他預測可能的發展有三種:

  • 人類與機器智能融合,不再是單純的有機生物;
  • 大部分人類無法勝任高速發展的社會,只有少部分擁有超強能力的人成為能操縱演算法的「神人」,控制社會

  • 所有人類都無法抗衡人工智慧,人類徹底退出舞台,只有數據的自由流通成為意義本源,不斷提高恆星整體的數據處理水平,成為超級計算機,讓信息永存於宇宙。

由於之前讀過《人類簡史》,因此讀《未來簡史》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時,會有一些似曾相識,其實大部分觀點在《人類簡史》已經提及,比如:人類是靠能夠用虛擬故事團結集體,從而使超大規模的集體組織成為可能,才戰勝了其他動物統治了地球的。

本書叫做《未來簡史》,但事實上回顧人類歷史就佔了全書三分之二的篇幅。

因為作者主張,要探討未來,則先回溯人類發展的歷史,歷史讓我們從過程發展中從「一切必然如此」中解放出來,看到曾經存在的不同的可能性,理解人們做出選擇的原因,反思人類真正要什麼,探究是否還有更好的選擇。從而創造一個更好的未來,而不是不假思索地接受歷史給我們的桎梏,沿著固有的道路走到黑。

畢竟,作者其實是一個人類學家和歷史學家,預測未來其實不是他的強項,他最擅長的還是按照他敏銳的洞察,在歷史中發現真正重要的東西,並用充滿人文主義的熱心,去關注人類是否「變得更幸福了嗎」?

因此,如果抱著看未來預測的心態來讀此書,應該不會太滿意,因為他主張智能演算法取代人類,大部分人類變成無用之人的觀點其實並不新鮮,不如去看《失控》和《必然》來的更有腦洞和深刻。

作者在這方面不會給你太多答案。

但是,我還是推薦關心人類命運的人閱讀此書。因為作者提出了比答案更寶貴的問題:

  • 生物真的是演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數據處理嗎?
  • 智能和意識,究竟哪一個才更有價值?
  • 等到無意識但是具備高度智能的演算法比我們更了解我們自己時,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會有什麼變化呢?

另外,作者一些腦洞設想也很有趣:

如果人們可以活到500歲,親子關係會變成什麼樣?

醫療技術的發展讓影響壽命的問題變成可解決的技術問題(只要有錢)。壽命的極大延長,可能對原有的社會關係造成巨大顛覆。比如結婚生育可能都變成人生一個小插曲而已,親子關係會變成怎樣?你覺得呢?

另外我也做了作者《人類簡史》的讀書筆記思維導圖,感興趣可以參考看——

怎樣評價尤瓦爾·赫拉力的《人類簡史》? - 周貓又的回答 - 知乎


作為一個文科狗、營銷狗這幾天啃完了《人類簡史》《未來簡史》,想來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1. 每個人生來就是時代的產物,裹挾著這個時代下各種制度、倫理、道德、法度、認知、科學、技術、藝術、宗教發展所賦予你的局限性。有人能跳出這個狹隘,那也是人群的百分之零點幾了,而且常常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2.作為一個自由人文主義的產物,我可能會有部分信仰數據主義,但不會全信。如果說未來的人類百分之九十九是無用的,只有智商最高的科學家、程序員能站在頂端指揮大多數的人類,那麼這些人如何解決他們的「孤獨感」?而且那樣的世界我感覺更無聊。如果人要追求永生,永遠的快樂幸福,用科學手段自己去創造「意識「「感覺」,摒棄原先自然恩賜我們的七情六慾,這樣真的幸福快樂嗎?還是創造一種無法感知痛苦的新的痛苦呢?畢竟正是因為大多數時候人都是活在平凡和痛苦中,幸福才顯得彌足珍貴,也才成為我們真正要追尋的東西。即使進化成神人,也有「人」的屬性,還是無法擺脫基因中的局限性咯。餘下的百分之九十九如何管理,像豬圈裡面的豬一樣豢養嗎?畢竟我不是豬啊……除非你滅了我們吧……

3.為什麼人類發展到至今,「愛」一直會為人稱頌?人有情感上的需求,即便生物技術再發達,解釋說愛情不過是多巴胺的產物,甚至以後能控制愛情的產生。媽蛋,想過嗎?這世界會多無趣!多無聊!難道神人不需要情感上的需求?那冷冰冰的。謝耳朵還需要愛情呢。科學只是提供了一個解答世界未知的答案。畢竟現在對「意識」的研究幾乎沒什麼進展。這個世界不是僅僅只由智識上高人一等的人來統治的,如果有這麼簡單就好了。哪怕連神人也不是。

4. 仔細想想神人的世界,並不覺得會比現在有趣多少。那不過是一個新的統治社會。甚至比奴隸封建社會還不如。因為神人的社會剝奪了大多數人追求未知、追求夢想的權利,什麼都能找到科學的答案,什麼都用數據說話,有勁嗎?還不如做只豬。所以人類會允許這樣局面的到來嗎?!哈哈哈哈,想想這個比這個全新世界的到來更有趣呢。

5. 作者可能不是個吃貨吧。寫了那麼多文字,洋洋洒洒,遍布歷史、物理、人類學、生物學、宗教、法律、基因工程等等學科,卻從不提「吃」這個重要的人類基本生存需求在歷史進化中能扮演的作用。我仔細想了想,人類的各種感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視覺---繪畫、設計,聽覺---音樂, 這些作者都在書中提到已經有高級的演算法能替代人類的創作。但是味覺---涉及到「美食」,涉及到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作者並沒有提及能否有這樣的人工智慧。畢竟廚師這樣的人工智慧開發難度太大。需求量也大。廚師可能會成為永遠不會被替代的職業喲。畢竟百分之九十九無用的人還是要吃飯的。要不然未來的無用階級就像現在的貓兒狗兒豬一樣只吃特定的飼料?

6.歷史的大潮流,永遠是百分之一的人在推動進程,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九跟著潮流走。所以書中說的百分之九十九無用,根本不必驚慌,因為我們對整個人類文明來說,本來就是錦上添花而已。頂端的人一直在領導著我們。應該要驚慌的是可能以後領導我們的會是我們一手創造的人工智慧。就醬紫。只要還是在地球上,永遠存在著統治和被統治,階層,壓榨,區別就是不同時代個體的覺醒程度不一樣。

7. 人還是要有所信仰,不管這個信仰是上帝、安拉,還是各種自由主義,還是未來的數據主義,哪怕是拜金主義,也好過什麼也不信。這個世界正是因為有了那麼多的主義,人類自己製造了那麼多的「夢」,我們才發展至今。真相固然重要,但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活在真相中,因為那會帶來更多的「痛苦」。那麼人也是為了擺脫「痛苦」,才想到達神人階段,很重要的一個關鍵點就是把人類引以為傲的「感知」「意識」能力砍掉,讓我們直接能杜絕痛苦的情緒。但是那樣~真的不是新的痛苦嗎?

8. 不管未來到底如何,「當下」永遠是最重要的。預測是預測,發生才是真實的。這兩本書提供給我一個看世界的更廣博的角度。如果覺得有趣,那就讓有趣的感覺發生;如果覺得恐懼,就讓恐懼的感覺伴隨。合上書,我還是活在真實的世界。依然是一個28歲的普通人。家人依然會希望你能趕緊結婚生子,自己依然會希望在某些方面有所精進,霧霾依然在,我還是相信人的意識無可替代,我是獨一無二的。是的,目前的我,承認自己是自由人文主義的產物,我有自己的思維和認知局限性。我看不清很多事情。但是當下發生的真實對我來說很重要。而恐怕,看完這兩本書,我最大的收穫不是知識上的,而是認清,只有有學會處理當下的能力,仰望星空(關乎未來),腳踏大地(關乎現在),才能真的達到相對自由的狀態(自由是結果)。因為自由從來都是沒有的,這也是人類給自己造的夢之一。而活在當下,忘記自我,忘記自由,就真的在某種程度上,抵達了自由。(所以看了這兩本號稱顛覆認知的書,我的最大收穫竟然是「活在當下」這四個字?哈哈哈,樸素的智慧永遠是最簡潔的哦)

9. 哈哈,進化成為神人的前提是地球依舊在哇,如果忽然某一天,隕石撞擊地球,地球毀滅了呢?除非那時的神人已經進化成為幻化無影沒有物質身體的一串代碼,不會因為這種自然意外滅亡,否則這宇宙也沒他們什麼事了。我有生之年,能看到這個神人統治地球發生嗎?如果沒有的話,我的後人能看到我今天在知乎上寫的,在我的墳頭,或許那時候不需要墳墓了哦,我永遠活在了虛擬世界裡,麻煩告訴你的奶奶(太奶奶、太太奶奶,whatever)一下,這個世界終於來到了《未來簡史》預測的那樣,給我一束白粉相間的小雛菊、香檳色的玫瑰花、綠色的乒乓菊、粉嫩嫩的紫羅蘭、黃色的滿天星一起捆紮的很美麗的花束,並告訴我:你們永遠愛我,並且為有我這樣的祖先感到驕傲,哈哈哈哈哈。

10. 從沒覺得這個世界這樣有趣而豐富多彩,打開自己的認知吧,吸收成為自己經歷的一部分,可能你會和最近的我一樣,蠻興奮的呢。

11.不管你們說什麼,我還是覺得《人類簡史》《未來簡史》是兩本承上啟下的好書。羅胖的營銷?赫拉利只是在引述他人的觀點的集合作出的預測?那又怎麼樣?你四十歲的時候,可以博古通今,以全新的角度,顛覆大多數人的認知,信手拈來,以希伯來文,針對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版本,回望過去,預測未來,揭露真相,為人類的整體命運擔憂,你能做到以上任何一點嗎?

12.感謝看完我的吐槽,沒有講書中任何的認知觀點,只是我自己的思考(懶人一般都是不喜歡做思維導圖讀書筆記的)。依舊,萬年不變,安利這兩本書。么么噠。


羅胖推薦的書都可以不看 Period


推薦閱讀:

能告訴我你們最喜歡的葉三的句子嗎?
推薦一本好看的書 並加上對自己的影響(贈人玫瑰)?
技術性書籍如何做讀書筆記和總結?
有哪些聽著就很帶感覺的科技名詞?

TAG:閱讀 | 科技 | 未來簡史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