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許多中國網民無法接受汽車經銷商的加價行為?

在我看來加價只是增加了消費者獲得信息的成本(因為價格不透明),消費者依然可以計算成本選擇是否購買。

比如途觀,比如十代思域


2015年要買車,查了大半年決定買xrv,去試駕,還行,價格沒有任何優惠,還要等車兩三個月。好吧,帶著錢去交訂金,咦,竟然有檢測費,運輸費,噼里啪啦的三四千......還好我功課做的足,當時就指出收這些費用是違法的(這是真的,大家可以自行百度),然後銷售當場就蒙蔽了,說了一句"遇到懂行的了,我去問問經理"然後回來就委婉的告訴我不加價不賣。然後頭也不回走了,因為周圍都是4s店,(上海李子園附近)都順便逛了逛,最後買了昂克賽拉。順便說一下,豐田(有卡羅拉rav4,一汽豐田?)的服務最好,最熱心,走的時候送這送你那,搞得我不買都不好意思,雖然我沒買。標誌上來就開始蒙人。最後說說,上海地區的廣汽三菱已經被一家壟斷了,態度相當惡劣,本來也要看三菱勁炫,好噁心,車都賣不出去,還跟我說不交訂金不讓試駕,我去你 了個*。


作者:一苒

鏈接:有哪些我們覺得荒謬的事,卻有著合理的經濟學解釋? - 一苒的回答 - 知乎

來源:知乎

在汽車市場中,有一個人人喊打的現象——加價提車(即售價高於標價)

小明看上一款車,到處打聽,每家4S店都在加價,或者變相加價(常見的方法是搭售一定金額的配件或服務)。

小明何許人也?堂堂熱血男子漢,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之下,豈容經銷商對白紙黑字的廠商指導價肆意篡改?!!!

於是小明一怒之下,粉轉黑,轉了其它品牌的車,並對身邊遇到的每一個人掏心窩子,痛斥黑心品牌的可惡行徑:怪經銷商狼狽為奸、操控價格,怪廠家飢餓營銷、對經銷商的醜陋行徑毫無約束,最後不忘上升到民族大義的高度——這是外資品牌對良知百姓的赤裸裸剝削,這是帝國主義對我中華文明的又一次無恥侵略!!!

身邊看到的聽到的例子數不勝數:有一金融公司高管,當年想買奧迪Q5,要加價5萬,於是轉了Infinity EX(現更名為QX50);有一進步好青年,當年想買Golf,要加價5千,於是轉了福克斯;最近又有人心儀豐田漢蘭達,但表示咽不下氣,不願意接受4S店加裝飾才能提車的要求,投奔了道奇酷威的美國式擁抱。

我曾經多次提及汽車加價銷售的話題,但不曾深入。

這次,從經濟學上來看一下:為什麼會有加價提車?這樣到底是否合理?廠家和經銷商到底是否黑心,消費者是否真的可憐?

  • 先講兩個概念

第一個概念 廠家指導價MSRP (Manufacturer suggested retail price)

即製造商建議的零售價格

對於在某個大範圍市場內大量普遍銷售的標準化產品,往往廠家會設置一個公開宣傳的MSRP。這是市場傳播的需要,也是消費者對商品價值參照的需求。一般來說,MSRP就是售價。但對於汽車這種昂貴的耐用消費品,MSRP通常不等於售價。

2 第二個概念 實際交易價格TP(Transaction Price)

汽車銷售的模式是,廠家批發給全國各地的經銷商,在這個環節,通常批發價是一致的,經銷商二次售出時,由於每個經銷商是市場的獨立主體,處於不同的市場環境和自身情況當中,面對千千萬萬個不同的小明和小紅,所以TP自然是各種各樣。

  • 汽車加價是否違法?

在論證的開頭,先來論個是非。

加價提車到底是否合法?這要看MSRP到底有沒有法律效力。如果有,則加價提車非法。但如果MSRP真的有神聖的、說一不二的法律效力,那麼降價提車不也就違法嗎?那麼那些買車享受了優惠的朋友算不算受賄呢?

換個角度,如果TP高於MSRP就是敲詐勒索,趁火打劫,性價比低,那麼TP低於MSRP是不是就是雪中送炭,懸壺濟世,性價比高呢?那長年打折,促銷力度額外大的那些汽車,可謂是良心大大的好,是否我們就應該毫不猶豫的選擇他們呢?(實際上,大甩賣的商品,消費者也不待見)

再換一個角度,MSRP是汽車公司定的,經銷商是另一個獨立的公司,為什麼一個獨立公司在賣車的時候一定要受另一家公司定的價格約束?

如果有這種約束,這才是真違法。

去年國家處罰了一些國內的汽車廠家,原因就是這些廠家干涉了經銷商制訂價格的獨立性。

案例:賓士3.5億壟斷罰款已於4月30日到賬

綜上,加價提車完全沒有違法基礎,因為這裡面作為參照價格的MSRP,根本沒有法律效力。

(汽車加價中的一部分行為,可能是違法的:比如加價的部分,有時候經銷商不會出具發票,而是收取現金——這就有逃稅之嫌疑。)

  • 那麼汽車公司的MSRP到底是怎麼制訂的呢?

第一步:各種複雜的內部分析討論,外部市場調研,汽車公司市場部門提案無數次之後

第二部:某擁有權力的大領導拍板,定價9.98萬元,廣告不日出街!

關鍵詞就是:領導,拍板

小明暈倒了:搞了半天,定價跟神聖的法律美什麼關係,只是某個領導拍腦袋的決定啊!

讀過經濟學基本理論的朋友都知道:商品的價值是市場決定的,不是某個領導能決定的!

在市場檢驗之下,非要先定個價格,這個價格本來就是註定背離價值的,只是背離多少的問題。

在汽車市場上,定價背離市場價值之後,會由在經銷商銷售的環節自然調節,也就是通過TP。

案例:

瑞麒G6於2011年8月1日建軍節上市 售18.98-25.98萬

瑞麒G6於8月1日正式上市 售18.98-25.98萬

售29.98-47.98萬元 紅旗H7正式上市 2013年5月30日

售29.98-47.98萬元 紅旗H7正式上市

2012年2月15日,情人節後,雪佛蘭Malibu上市

雪佛蘭邁銳寶正式上市 售16.29-22.99萬

G6和H7的例子,是經典的定價嚴重偏高,感興趣的客戶可能本來就不多,看到這個價格更是紛紛跪了,這兩台車在路上就像加長林肯一樣罕見。

雪佛蘭Malibu的例子,是經典的定價稍微偏高,有影帝梁朝偉助陣,加上不錯的產品底子,除了品牌在中級車領域弱勢以外,本來市場關注度還是挺高的。初期的起步價格和別克君威過於貼近,導致銷量很不好——每個月實際只有2-3k訂單,幾個月後,雪佛蘭坐不住了,官方促銷2萬,立刻銷量衝到了7-8k的水平,成為同級熱銷車之一。

領導不是神,是人。既然是人,就有可能判斷不精準。所以定價本來就是一個不可能完全精準的事情(而且有很多不精準,是迫於無奈,身不由己,你以為奇瑞的領導就有那麼傻?G6就非要定天籟的價格嗎?很可能是成本控制不住,不得已而為之)。

定價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商業決策,既然有時候會偏高,當然就有可能會偏低。

定價偏低的案例:

售價34~38.5萬元 進口大眾Tiguan上市 2009年8月10日

售價34~38.5萬元 進口大眾Tiguan上市

那段時間,大眾正在藉助一波更新的新產品和新動力技術,逐步建立某種「神車」(不做評價,只陳述)的形象;

那段時間,中央4萬億已經啟動,經濟整體過熱,09年全年中國汽車市場增幅驚人,達到1379萬,在如此大的容量上,同比上年居然增長了48%!

當時中國的車市,你買的不是汽車,是飛機!而且是飛機中的戰鬥機!

大眾中國總部在Tiguan上市之前,已經注意到了媒體的各種熱炒和人民群眾的熱切期望——畢竟這是唯一的價格不是那麼昂貴的德國原裝進口車,而且在國際上已經受到好評,產品力不俗!

但是同級別的本地化組裝產品當中,王者Honda CRV起步價才20萬左右(已經考慮到加價),雖然Tiguan自帶「原裝進口」,「德國製造」,「渦輪增壓」,等各種標籤,也不能心太黑吧。再說了,大眾和奧迪一家人,次年3月將要國產上市的奧迪Q5(定價37.98萬起),更高就要換標了!

權衡再三,那就比CRV貴50%左右吧,定了個34萬起,賣貴一點,為國產Tiguan打下良好的形象基礎。

結果:市場給了大眾中國的德國人們一記耳光——你XXX以為我們中國人窮嗎?!!

上市前三個月,市場上加價5萬。經銷商如果懶得賣車,可以把大眾中國的批發車輛名額賣給更渴望得到它的經銷商,直接賺取幾萬元的利潤。

早年的進口豐田佳美,第一代國產本田雅閣,第二代國產CRV,第一代國產漢蘭達,10年國產的奧迪Q5,神車奠基者高爾夫6,加價持久王大眾Tiguan(從09年加到2014年),這些都是長期持久加價的典範。

此外,還有福特翼虎,別克昂科威,進口豐田Alphard明星保姆車,路虎攬勝,賓士新S級,都曾經或長或短的享受過美好的加價時光。

長期加價的背後——本源通常是廠家定價的失誤,造成供需嚴重失衡。此外,還有一個原因是缺乏足夠的競爭。(中國車市雖然競爭激烈,但因為發展迅猛,在局部有時候是缺乏競爭的。比如2006~2009年CRV幾乎沒有任何直接對手,比如2009~2013Tiguan幾乎沒有任何歐美系的強大對手,再比如第一代國產漢蘭達,直到今年國產銳界出現,才算有個門當戶對的對手)

短期加價的背後——主要原因是初期的供應不足,短時間內供需失衡。

加價提車現象無法杜絕的根源——汽車作為產業鏈條很長、生產複雜度很高、貨值很大的消費品,精準規劃產能、實現供需平衡的難度很高。

這是經濟學最基礎的價格-需求曲線。

這是經濟學最基礎的價格-需求曲線。

汽車公司在早期產品規劃時,會從需求端考慮問題,但那是產品上市前好幾年的事情。真到了內部定價的節點,汽車的生產產量早已安排好了,並且幾乎沒有彈性(組織上萬零件的生產、運輸、組裝是很麻煩的事情,也很燒錢)。所以商品的供應量已經定死了,他們希望努力找到一個合適的價格,讓這個價格下,市場需求正好和供應量匹配。

比如大眾進口Tiguan的例子,大眾可能認為34萬起步的價格就是合適的市場價格,可以滿足當時已經安排好的每年5000台的進口量。

結果他們很快發現自己預計錯了,實際上,在34萬的起步價情況下,全國有1萬個朋友下定決心,要買這台車。

想像一下1萬的朋友同時跑到北京三里屯大眾中國總部,一副消費者就是他媽的上帝的樣子,想要分分鐘刷全款,提走自己的愛車,當晚去約女神。

  • 大眾中國的德國佬方面可以有幾個處理辦法:

1 學習男人挑女人的做法:看臉。顏值高的優先提車。

2 學習北京政府處理車牌的做法:搖號。公平,無可厚非。

3 學習古羅馬人的做法:讓這1萬個人,周末約到工體決鬥,躺下的5k就跟Tiguan說聲再見。

4 學習中國各地火車站的做法:排隊,先到先得。

5 想來想去沒有辦法——某個一口京腔的展廳門衛特別雞賊,開始偷偷在門口賣票,買一張價值5萬的門票,才有資格進店,原價購買Tiguan!

6 臨時貼出一張告示:Tiguan調價5萬,從34萬變成39萬

第一個辦法肯定會引發群毆「你他媽的憑什麼說我長得丑!」

第二個辦法是看起來公平,實際上社會資源達不到優化配置——放到現實當中,大眾進口車在華有數十家經銷商,車源分散各地,不可能統一搖號。

第三個辦法除了不違反計劃生育之外,違反這個地球上的一切法律。

第四個辦法會讓三里屯使館區變成春運時的北京西站,數月不能安定,外國使館人員報警並提出外交抗議,警方出動,最終驅逐了排隊的人群。

第五個辦法可以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5k個喜歡Tiguan的朋友,在櫥窗外看了一眼Tiguan的倩影,十分感動,然後拒絕了保安的售票要求,離開了;另外5k個同樣喜歡Tiguan的土豪朋友,花5萬元買票入場,開車回家。

而且這個方法非常可行:每一家經銷商都完全可以有這樣一個聰明的門衛。實際上,即使該店的老闆不來扮演這個門衛的角色,那麼他手下的銷售顧問就會來扮演。因為人性逐利。

第六個辦法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在中國市場沒有這麼操作的先例,況且誰也沒有辦法判斷清楚這種需求火爆到底是不是曇花一現,管理層不敢承擔漲價的公關輿論壓力,也不敢背負漲價後銷量大跌的責任。純理論上,調價5萬,需求和供應就平衡了,但實際上,這樣的明目張胆的廠家官方大幅漲價,可能會激起媒體和群眾的普遍反彈,帶來很負面的輿論(你不能要求媒體和群眾都懂經濟學,都理性思考,不是嗎?)

進口Tiguan的例子告訴我們:

任何商品的市場需求都是難以精確預知的,所以廠家的定價決策不可能完美的精準。

汽車商品比較特殊,供應難以靈活調整,在中短期內會保持剛性;(手機就很難長期加價,因為產量調整相對比較容易)

一旦汽車產品MSRP定價偏低,供應有限的情況下,加價難以避免,這是市場經濟的自然結果,並不受人為操縱;(就像iphone在上市初期會加價很多,最有需求也最有購買能力的客戶總是會願意慷慨解囊)

有些汽車產品,上市初期,加價銷售,隨後快速平價甚至促銷:可能因為初期產能非常有限,而後產能爬坡,滿負荷生產,供應關係從偏緊變成正常或偏松;也有可能是因為競爭關係非常強的對手突然上市,分散了這款產品的需求。

最後總結一下:土豪無罪,加價有理!

在一個開放的市場,價格是市場決定的,不是消費者、生產商或者渠道商可以單方面操縱的。

勸天下所有買車加價的朋友,大可釋懷,畢竟你買到了一台人民群眾非常追捧的產品,就像新上市的iphone。你支付了市場上的公平價格,只是看起來比某個人為敲定的數字高了一點而已。

如果還是覺得憤憤不平,就想一下房地產,同一樓盤,不斷漲價,大家不是很習慣了嗎?

(房地產是投資屬性的商品,和汽車有很多不同,大家參考就好)

http://u.soufun.cn/d_newhouse/zymwvt/ (二維碼自動識別)

以上


跟另一個回答一樣,途觀剛上的那段時間我在上海大眾4S店市場部,那段時間前台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諮詢電話,當時好像是山東已經加價到5萬了還一車難求,很多人打電話過來即使是加價只要有車也願意坐飛機過來提車。因為地區保護政策,基本這類諮詢都是直接拒絕的。那時候很多4S店車源基本是斷的,客戶在罵,銷售顧問也在罵,被無數電話諮詢的我也在罵。

其實很多人沒聽懂另一個回答的意思,途觀的加價說到底就是上海大眾玩的飢餓營銷,這套後來在小米見的多了,價格定低一點,吸引大家去下單,然後產量上把控,你搶不到只能加價去買。可是汽車和小米的區別是,小米的黃牛不是小米養的賺了錢跟小米無關,汽車不一樣,除了4S店你沒地方買,4S店想加多少加多少,即使同一個地區幾個店,也會聯合起來一起抬價,這種情況下廠家車源緊俏,4S店加價更是賺的開心要死,說到底飢餓營銷就是廠家和4S店雙贏的伎倆而已。而且你們根本不知道當年上海大眾有多賺錢,當年一個市同集團十幾家店都在虧損,只靠著一家上海大眾4S店總業績就扭虧為盈。

可是不管是作為銷售還是編輯,我都對這種定價嗤之以鼻。說到底,汽車市場就是廠家,4S店和消費者的三方市場,前兩者雙贏,虧的肯定是後者。而且長期的加價銷售,會直接導致銷售服務的態度直轉之下,不信可以看看現在也在玩這套的本田,因為對他們來說不是買方市場,而是看我願不願意賣。再回頭想想,大眾的名聲什麼時候開始爛的,不就是加價泛濫之後嗎,消費者不是傻子,心裡憋屈就要抱怨,即使你有再多的優點,也趕不上讓我加價買車還愛賣不賣的囂張態度來的印象深刻,這種情況肯定會越積越多,輿論優勢早就垮了。

另外很失望,大眾開始慢慢不玩的時候,豐田和本田開始玩這一套了,尤其是本田,最近幾款的飢餓營銷太露骨了。


來自曾經的加價專業戶——奧迪

其實就是很簡單的市場供求關係,

庫存多客戶多就降價;

庫存少客戶多就漲價。

從廠家層面來講:

主要是產能問題

一般要加價的車都是新上市的,產量跟不上銷量,供小於求,當然漲價。

當然也不排除有廠家為了穩定市場故意減產(比如某馳,某日系)

從客戶層面來講:

4S的加價行為必然是受到大部分客戶默許的。

很簡單,如果4S加價了,全部客戶都說好,就不去買,4S庫存增加,一定會停止加價或者降價。

但是全部客戶都會那麼統一么?

很難講!

我先預定了,可能加了相對少量的錢或者更短的時間就提到車了,後面客戶發現「嘿!這車真不錯!」再來排訂單的時候就需要更長的時間。

有的客戶覺得「我就想第一批開這個車,多點錢 小case」那他就願意付出金錢換時間。

有的客戶覺得「同樣的車,我憑什麼多花錢,等等好了」那他就願意付出時間成本。

蘋果手機剛上市的時候不是也要排隊加價么?

買個房子現在不光漲價還要搖號呢!

從4s層面來說:

現在幾乎沒有經銷商還單純屯車傻等著高價賣的,等是有風險的,而屯車是實打實佔用資金流,還要給銀行錢的!

賣現車可以增加我的資金流,有時候價格略低也是可以考慮的。

但是加價的車,肯定是要訂貨的!

訂貨是要資金的!

資金是有利息的!

訂貨是有風險的!

廠家一個月只給我五輛車,而我有十個訂單,另外五個拿不到車的來堵門怎麼辦?跟我打官司怎麼辦?

況且我家只五個貌美如花的大閨女,還不准我通過聘禮高低過濾掉五個屌絲?

最後,再強調一下!

臨近過年這段時間大部分車型都會漲價。

不要覺得年底沖銷量什麼的,很多品牌十月十一月就完成全年任務了!

你要知道,工薪們該發年終獎了,老闆們該收賬的收賬了,大家都有錢了,而且"開新車過大年"這種想法大家普遍還是有的。這段時間必然是供小於求的,此時不漲更待合時?畢竟我們的年終獎也是要發的!


我幾年前曾在上海大眾4s賣過車,恰逢途觀上市。當晚網路蹲守,看到途觀價格,覺得真是划算,而在預定期,我個人已經手握幾十張途觀訂單。第二天一早,銷售頭拿著一張紙,然後告訴我們不同配置途觀分別加價多少,最高五萬。後來一打聽,全鄭州市場都是這個加價幅度,這麼整齊劃一的水平,你以為真是所謂的單個經銷商行為?別幼稚的扯什麼自由市場,供求關係了。這就是廠家折騰出來提高利潤的手段。

我對加價這件事本身沒有意見,但是我對定個低價吸引眼球,再高價賣車的婊子牌坊行為嗤之以鼻。

對了,我再發售之後第二天賣出去一輛加價五萬的2.0t頂配途觀,我提了一千。你問我怎麼看?真有病,加五萬買這個。

有幾個評論有些跑偏,多說幾句,這個回答只是分享下曾經親歷過得事情,非針對大眾,雖然我不喜歡大眾。日系車也有類似情況,只是銷量和火爆程度比不上大眾,所以顯得不那麼嚴重。


身為原一汽大眾銷售顧問,對於加價這個行為,真的是從疑惑到接受到習以為常。

最初遇到加價的車型,就是神車高爾夫6的上市。

那個時候剛賣車,也不懂規則,明明我簽了好幾單高爾夫了,為什麼總是同事的客戶先提的車,後來領導規定加一萬現金,當時看來,1萬塊啊,客戶都跟你簽好訂單了,誰會多給你一萬塊錢?客戶等不了了,就開始打電話,沒辦法,實話實說吧,有的退了,有的說其他家加錢給裝飾,你問問領導,要是能給裝飾,我還是選擇在你家提。跟領導商量一下,領導照顧我是新人,說如果加裝飾,就2萬裝飾,要不你還是拿不到車,不是銷售不給你車,而是訂單經理,看到你訂單上沒有任何加價行為,立刻給你pass了。

哪個銷售不希望賣車掙提成?手裡掐了一大把交不出去的訂單,有什麼意義?也變不了現。有個印象特深的高爾夫6訂單客戶,定了個黑色1.6自動的,簽完訂單也不著急提車,也不跟你聯繫,我交車交到手裡就剩這一個訂單,給他打電話,說加錢吧,不加錢肯定不會給你車的,大哥說,我就不加,我也不著急,最後是,離他簽訂單過了一年的時候,給我打電話,還沒排到我?我說還加價呢,他說我退了吧,我去買福克斯了,我又各種找領導,把這一年前的訂單翻出來,各種說明情況,把這1000訂金退給他。(不要跟我說人家這1000,存銀行還有利息這種話,很多4S壓根不給退,你說去消協投訴,去吧,定金合同條款總會給你驚喜)。

所以,真的是供求關係,其他客戶會給公司帶來更多利潤點,憑啥把車賣給你?你不接受,不賣給你可不可以?你去別家買,5家4s任你挑,都不會不加價賣的,你說不買大眾了,那隻能說咱們沒緣分。就那麼幾台高六,還有紅色那種其他顏色的配額,不加價怎麼辦?

大家這種,又要東西好,又要東西便宜的思想,我已經無力吐槽,怎麼可能?

最後要說一點,我已經離開大眾,也不在車行了,我買車也沒買大眾,原因是沒有便宜的SUV,買的廣汽的勁炫,我買車也遇到加價的事,東本xrv剛上市不久,我進去,銷售顧問看我是看xrv,可能不是最近能掙到錢的客戶,口氣那個酸,提車一個半月,要想快,加價5000,我想作為一個幹了6年大眾銷售顧問,我想跟在座的銷售顧問說一句:買賣不成仁義在,不管這個客戶是否最後能成交,你是否能掙到這筆錢,你都要拿出你的態度!你是汽車銷售顧問,客戶跟你諮詢關於車的問題,你就有義務給人家好好介紹,因為你就是吃這口飯的,你的態度,你的熱情,客戶會感動到的,總會給你帶來驚喜!(我有客戶等不起新速騰,提508了,介紹朋友在我這提的高爾夫7,這種例子還有很多)

就寫到這吧,用心用手機寫的,也不知道會不會有人看。


加價這種現象的出現,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就從「加價歷史」進程說幾句好了。

加價這個概念最早被曝光出來,拜廣本所賜。但說真的,最早出現加價的時候,肯定是連廣本都沒預料到的。

第六代雅閣剛剛確定國產的時候,國內連個標準的4S店都沒有,還是廣本第一個提出了4S的標準。獨立品牌的展廳、周到標準的服務、統一的售後保養維修體系,這一切都是那時候有點錢又沒見過世面的消費者們感覺非常爽的東西。與此同時,在雅閣國產之前,本田的這款車就是一種比較有品質的進口車的形象,價格也不低,想買就得30多萬,能買得起五代或者更早的雅閣的人,當然都是早年下海經商的老闆了。而除了進口雅閣和佳美,想要買一台公私兼用的B級車,就只有國產的帕薩特和別克世紀了。可在那時候,美國車是個典型的油老虎,還一臉的官氣,帕薩特說起來也是當年技術最先進的B級車,但在很多消費者心裡,尤其是廣大南方地區的消費者看來,並沒有比雅閣優秀多少。早期1.8L排量的發動機動力差點意思,1.8T的渦輪增壓發動機則是油耗大、不如本田的發動機耐用,保養起來也更貴。價格也是更貴。

所以雅閣的國產可以說是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它的國產,早就聚集了一大批人氣。甚至包括原本打算購買帕薩特、別克世紀的人,也轉投了雅閣。於是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一上市就會出現全國性的加價。。因為說到底,以當時廣本的產能,根本滿足不了全國消費者對這款車的需求。加價,就是供不應求的典型反映。

當然對於那個時候的老闆而言,同樣30萬,帕薩特只能買個1.8排量的車,配置也很差勁,雅閣就算加價幾萬塊錢,也就30出頭,配置還更豐富、發動機技術更好更省油。回頭做保養的時候那種被服務的感覺,更是大眾別克家體會不到的。可以說加價買雅閣掙來的面子強過帕薩特。

當然了,很快生產廠商和經銷商們就發現,原來賣一個爆款是那麼容易賺錢的。

廠家要做的就是維持這個產能不變。規劃好了一個工廠的年產能只有10萬或者15萬,那就多年不變,到時候市場需求量足夠大,自然就生產跟不上銷售節奏。廠商指導價是確定下來之後變不了的,想要多賺錢,那就加價唄,誰出的錢多,誰就早點提貨。不然就等著。

這一招到現在還很管用。而且看起來還「沒毛病」,思域就是這麼回事。每個月我就排產1.5萬,多了沒有。但每個月有2萬人想買,怎麼辦?那就加點錢咯。

到現在為止,玩加價遊戲玩的最溜的當屬本田。廣本增加了第三工廠之後,年產能最高不過72萬,平均到每個月也就是最多6萬的量。而9月份一個月,廣本的銷量就達到了63661台。而另一邊東風本田同樣如此,最大產能還不如廣本,人家自己都交待了,目前產能一個月也就4.5萬左右,而每個月銷量卻達到5.5萬以上。嚴重不足的產能帶來的幾大影響,必然就是熱銷車加價或者優惠幅度減少。

我們也不能全怪本田不厚道,畢竟這也算是人家的經營之道。本田只是不希望因為生意好就不計成本地加大投入去滿足市場需求,萬一哪天車市變冷了呢?

不同於本田的做法,更多的廠家是通過對市場發展趨勢的預判,制定相應的擴建規劃的。比如大眾從贊助北京奧運開始,就在全國多個地方瘋狂擴建。包括長春、上海、寧波、成都、佛山、南京、青島、長沙等,目前已經投產的產能達到了300多萬,規划到2019年的產能更是會達到500萬台之多。這麼比較下來,本田在中國的生產規模簡直可以看做「小本生意」了。

但高爾夫6、途觀又是一款連續加價多年的神車,又是為什麼?

首先一個是在這兩款車上市之初,車企已經接受了「加價」這種方式。覺得我這個車熱銷,我先控制一下產能,上市前再經由媒體一波宣傳,必然會造成「洛陽紙貴」的現象,加價並不是那麼不可接受。

其次就是高爾夫6和途觀兩款車,是踩著大眾發力的點推出來的。就是大眾成為北京奧運官方合作夥伴後,大眾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花了極大的力氣重新教育中國消費者。諸如平台概念、激光焊接概念、缸內直噴渦輪增壓概念、雙離合變速器概念等等,全是北京奧運會前後開始大面積鋪開的。其實之前的速騰雖有很好的技術但賣的並不是最好,給人的感覺就是性價比不高。而高爾夫6則能給人一種很精緻的直觀感受,跟同時期的兩廂車比起來,無論是技術還是品質還是做工等等,都要高一個檔次,哪怕貴上一兩萬,人們都覺得是值得的。恰逢兩廂車開始被越來越多普通家庭和個人接受,加上GTI的概念刺激了一部分愛運動的年輕人,高爾夫6加價賣就不足為奇了。

途觀一方面也是借了大眾的光,2010年那陣子正是大眾幾個「概念股」最最火熱的時候,除了沒有裝DSG,該有的先進的發動機、製造技術、工藝技術一個都沒少,並且又是大眾在中國生產的第一款SUV,成為爆款太合理了。另一方面當時的SUV市場上唯一的爆款也就是CR-V了。不管是豐田的RAV4還是韓系的途勝或者獅跑,比起CR-V都差點意思,更不要說跟途觀比技術。所以從消費者角度講,吃了那麼多年的「日料」,早就吃膩了,早就盼望著能嘗一嘗德國「豬肘子」了,途觀的到來,恰能充分滿足廣大吃貨們的心愿。

至於後面為什麼還加價,為什麼每年大眾在擴充產能,途觀還是供不應求。

仔細想來,高爾夫6也好途觀也罷,這單一車型的產能並沒有增加多少啊。大眾擴充出來的產能,全都用來生產新車型了。從途觀之後,一汽大眾更新了寶來捷達和邁騰,奧迪品牌增加了Q3、A3,今年又新增了高爾夫嘉旅和蔚領。上海大眾亦是增加了新桑塔納、朗行、朗境、凌渡、輝昂,最近又談下了奧迪,未來奧迪A5這樣的車多半也要國產。幾乎都是跑量的車,其中不乏月銷量2~3萬甚至更多的車型。在一汽大眾佛山工廠投產後,高爾夫7倒是不再像過去那麼加價了。可途觀的生產線就一直沒離開過上海,總產量就沒怎麼顯著提升過,加價、優惠少就成了常態。

企業真的沒錢沒精力擴充產能嗎?不完全是。總體來說每年都是賺得盆滿缽滿。擴充產能還有助於帶動當地GDP的提高,並非壞事。只是擴充產能都會講技巧,擴張產品線挖掘細分市場需求,也是需要產能擴充的。至於那幾個爆款。適當限制一下,既能顯得自己的產品有競爭力,更重要的是在大多數車輛賣車不賺錢的情況下,爆款可以增加額外收入,對經銷商而言也是廠方返點補貼之外的又一個利潤增長點。

利益相關的人,哪一個會主動放棄加價行為呢?


私以為這件事得分兩方面看:

1. 合理性

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說,的確沒錯。供需平衡,有人願意高價買,當然4S願意高價賣。不光是汽車市場,手機市場iPhone每次上市時的加價銷售,小米旗艦機(以及現在學習能力很強的華為、魅族)無不如此。

我們都知道,當一件商品的價格低於價值時,賣方如果不厚道(但也無可厚非),自然會把價格提到合理水平;反之,當4S強行加價的時候,消費者整體來說也不傻,自然可以走人。

2. 噁心性

這是我自創的辭彙,其含義是雖然消費者明白上面說的合理性,但是看到車子要不是不按標價賣,要不是各種裝潢強行算上從而變相加價,自然心裡會覺得噁心不舒服。這是很正常的心理,也解釋了為什麼現在我們看到大家一邊罵,一邊買的現象。

所以,總而言之,還是請放平和心態,不要把指導價當回事,能拿到的最低價,就是市場合理價。能接受就買,不賺,不虧。至於這個價格是加價之後的價格,還是某動物標豪華品牌那樣各種打折之後的價格,反而不那麼重要了。


很多答案在討論為什麼會有加價行為?加價是否合理?

但原問題是:為什麼許多中國網民無法接受汽車經銷商的加價行為?

其實答案可能很簡單:對於任何一種商品到底值多少錢,消費者需要一個錨。同類商品可以是錨,生產商給出的指導價更容易被接受為錨。

打個比方,眾所周知的曾經的加價大戶Tiguan,如果消費者普遍認為它的直接競爭對手是CR-V,那麼CR-V的價格在一定程度上就是Tiguan的錨;但是如果大家都覺得大眾比本田更高檔,那麼它在某個時期就沒有錨了,事實就是那樣。

而大眾官方給出的指導價當然更容易被消費者認同為錨,也就是這款車就該值這個價。在這個時候,4S店如果加價,消費者肯定認為被4S店坑了。

這個問題可能就這麼簡單。至於消費者(網民)無法接受以後的結果是什麼,就看當時的市場環境了。有些車,比如當年的Tiguan、Q5,自有消費者接受加價,因為當年就是賣方市場。但時至今日,幾乎所有車型都已經是買房市場,新E、漢蘭達這樣的所謂熱銷車也不過在短期內供不應求,大多是因為產能問題。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消費者的負面心理感受對一款車的銷售顯然是有傷害的。廠家其實是在乎這一點的,但是4S店會更現實一些。但是確實很多車,一開始加價,結果就把自己玩死了。具體就不點名了。

在這種博弈環境下,我認為今天的市場環境下,任何加價行為都是不理智的。我也建議我身邊所有朋友,堅決不買加價車。因為這種行為註定不會長久。廠家定價高了,可以官降;低了,只能認。


這得看加價的哪個廠商,我記得大眾的一條原罪就是加價賣車。現在新思域加價了,就全城市場行為了。


食堂吃飯有好幾個窗口,有個窗口的飯菜好吃點就都去那兒排隊,前面有個內部人員說交點錢就可以插隊,不用排這麼久…

我TM說另外幾個窗口我也不排了,換家地方吃飯…


小米加價的時候,你們說耍猴。

途觀加價的時候,你們說有病(確實有病)。

某知乎神車加價的時候,你們說愛買買沒錢滾。(不針對那什麼老闆)

到底誰有病,誰耍猴?


剛買的房,然後房價跌了,打砸售樓中心,要退房退錢補差價。

剛買的房,然後房價漲了,喜笑顏開笑哈哈。

反正就是便宜我占,吃虧你來。

當然房價漲跌不是地產商能操控的。

所以變相加價在法律上你無法去處理它,但是就和發災難財一樣挺噁心的。


我們教科書都還在教馬克思經濟學,怎麼指望大多數人能理解正常的經濟行為?


加價被噴黑心,降價被噴垃圾,其實只是最基本的供求關係而已,而網民也只是現實生活太壓抑,在網上發泄一下罷了……


最想不通的是中國都號稱市場經濟這麼多年了,竟然還有人對加價這個看不慣,那個不爽。

就拿漢蘭達舉例子,車托之家篩選一下合資七座SUV,除了漢蘭達就蹦出來福特銳界、歐藍德、全新勝達、科帕奇等一堆車。其他車為啥不加價?因為中國消費者不就是這個看不慣那個不爽唄,銳界可靠性不夠高/空間不夠大、歐藍德動力不夠強、勝達不夠有面子科帕奇乾脆一樣都不沾,我家只能買一輛車可不得緊著心中最完美的車買。

家裡二胎出生了,五座著急換七座了看上漢蘭達,結果你讓老子等半年?三十萬的車都買了,不就一萬么,加!前兩天鄭州不動產登記一個預約號賣2000都一堆人求著買呢,那才提前一個月。啥時能大家都能耐得住性子辦啥事都不託關係不找熟人規規矩矩排隊了再說加價合理不合理這回事。


我們應該正確看待加價這件事,畢竟它的出現複合經濟學原理,然後再讓我們樹立正確的消費理念,畢竟我國的市場經濟還在蓬勃發展,那就加價提車吧,誰讓我們有錢。或者憤然離去,尋找替代的解決方案,因為這就是供求關係。終於會有那麼一天,每一款暢銷車上市都可以有自己加價的那麼一段美好時光,加價提車也彰顯了國民先進的消費理念和對市場的尊重。

很多人的回復,字裡行間我只能看到這個,可悲啊。我不是來聊經濟的,加價的事,過程很臟作為消費者,我無法接受並且會堅決抵制,也會去影響我身邊的人。

我送理論帝一句話吧:無良經銷商是您爸爸么?這麼遮羞的還,市場經濟理論就上來了,存在即合理也加上唄,咱也哲學一下。

以下原答案:中國網民?

並不是中國網民,朋友,準確用詞應該是中國買車老百姓吧。

為什麼加價就正確呢?還很多人不明白價格,供求關係?聽這口氣大一學過經濟學前兩章,那就得來我乎這個精英社區抨擊下萬惡的小農思維啊。

加價的實質,不是汽車經銷價格上調。簡單說,白出幾萬塊,讓你正常買這車。這加的錢,是不上購車發票的,基本上是偷漏稅行為。說供求關係的,不是瞎起鬨就是沒買過車。

加價是經銷商行為,錢攥在消費者手上,周瑜打黃蓋么。但是,我是去買個車,不是去請個神。您漢蘭達加價,我看看銳界成不。

加價是經銷商極度藐視市場規範,藐視消費者的逐利行為。要是誰加價買車,還當自己聰明,還以為是炫耀的資本,那就太傻了。


好像自從思域加價起,加價賣車就在知乎洗白了。

有錢人真多,反正加價賣我不買


請普及下哪個國家網民比較喜歡加價提車。


只准賣的差的降價,不準賣的好的漲價?那些吵吵的人你去買思鉑睿啊


推薦閱讀:

25w左右能落地的車選哪個?
為何國產車在汽車安全性配置方面不加強堆料呢,反而是大屏幕、全景天窗之類的毫不吝嗇?
賓士C200L和CLA該如何選擇?
日系車在中國真的如以下視頻中所說的偷工減料?

TAG:汽車 | 消費 | 汽車選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