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都不標記母音?


首先說明一下,他們所謂不寫母音,只是不寫短母音,長母音用alif、w、y 這三個半母音字母表示。

不是所有語言都像英語法語那樣拼寫。比如說 ba 這個音,你看到的是兩個拉丁字母,一個輔音一個母音,用日文寫的話就只有一個假名而已,據說如果用印度天城文寫的話,就只寫個 b 了事。

百度了一下,文字的分類大概是這樣的:

一、表意文字——比如中文(得到指正,漢字也不是純表意)

二、表音文字——不解釋,分成以下兩類:

——1、音節文字——比如日文假名,每個字元對應一個音節

——2、音位文字(音素文字)——每個字元表示一個音位,分以下幾種:

————a. 全音位文字——語言中的母音和輔音全都有與之相對應的字母,像是希臘語、英語

————b. 輔音音位文字——只有輔音字母,沒有母音字母,比如 sugar 就會被寫成sgr

————c. 音節音位文字——輔音字母默認自帶一個母音,如果後面連的是其他母音或沒有母音,就要單獨標註,比如默認 a,如果要記錄sugar,就寫s(u)gr(沒有母音)

阿拉伯文和希伯來文(以及古敘利亞文等等)屬於輔音音位文字,這是由閃族語的特徵決定的。閃語中輔音非常強勢,而母音非常弱勢,我只懂阿拉伯語,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阿拉伯語只有三個母音音位,而且發音很模糊,用拉丁字母表示的話是 a i u,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叫「開口音」、「齊齒音「、」合口音」。開口音怎麼發呢?只要張嘴大一點就算開口音,無論你發的是 a 還是? ? ?,都算開口音,具體發哪個,取決於前面和後面的輔音,只要輔音發準確了,母音是怎麼方便怎麼來。

——不承認母音能脫離輔音存在。即使是 a 這種音,也認為它的音頭是一個輔音,所以阿拉伯文里,如果不標註母音符號(術語叫「動符」)的話,a i u 三個音都寫一個樣子,那個字母叫做「alif」,是個輔音字母,表示的是前面說的那個音頭,希伯來語也有這麼一個字母,當然寫法不同,都是從古腓尼基字母演變來的。腓尼基字母傳到希臘,希臘人說:「我們希臘語不講究什麼音頭不音頭的」,於是把這個字母用作母音字母,發 a 音,叫做「alpha」。

——對輔音敏感而對母音無感。阿拉伯語有28個輔音音位,只有3個母音音位。好多情況下,一個輔音字母讀什麼母音是模稜兩可的,怎麼讀都是對的,有時候即使你讀錯了,也不影響理解。但是如果你讀錯一個輔音,麻煩就比較大。阿拉伯語有三個類似 h 的輔音,英國人或者中國人可能把它們當成一個音對待,但是它們在阿拉伯語里區分得非常清楚,基本不能互相替代,如果發錯了音,就沒法理解,或者造成歧義。再以詩歌押韻來說,如果韻腳是 mu,但是有一句沒押上韻,結尾是 lu,另一句也沒押上,結尾是 mi,兩句押韻都是錯的,但是哪一句錯得更厲害,更難聽?作為中國人我覺得 mi 錯得比較離譜,畢竟韻母都變了,但是阿拉伯人會說是 lu 錯得更嚴重。他們會覺得 mi 和 mu 比較接近,而 lu 和 mu 就差得遠了

——語音的時值由輔音字母數量決定,和母音無關。一般來說,一個音節必須得含一個母音,可以有多個輔音,也可以沒有輔音,比如 Italy 有三個音節,script 就只有一個音節。阿拉伯語也是每個音節必含一個母音,比如 ba(寫作 b)、bas(寫作 bs),還有帶長母音的 baa(寫作 ba,這裡的 a 是輔音字母 alif,不是母音符號)。但是如果你學得多了,就發現兩個字母的 bas 和 baa 時值等長,在播音員、詩人、朗誦家、古裝劇人物或者誦經師嘴裡都是一個字母的 ba 的兩倍輔音字母數量的多寡,完全對應著語音的長短,輔音無論帶不帶母音,其地位都是一樣穩固的,母音固然不可或缺,但它反而是輔音的從屬

(17年12月1日凌晨補充:最近學了個東西叫做 mora,中文叫音拍。有些語言中長音節長度基本上穩定為短音節的兩倍,這時可以認為長音節佔兩個音拍,短音節佔一個音拍。)

在不寫母音的情況下,閱讀的時候肯定得猜測母音,但是閃族語有一套特殊的構詞系統,只要看到一個詞中輔音的數量以及排列形式,再結合語境,基本上可以瞬間弄清楚絕大多數母音,不過歧義還是常有。就阿拉伯人來說,他們最初是為了古蘭經經文不產生歧義,才發明了母音符號。不過母音符號把書寫搞得比較繁瑣,平時還是不用,只在宗教經典、語文啟蒙以及容易產生歧義的地方標註(為了避免歧義而標註母音的人都是大良心,也有些人從來不這麼做)。

在拼寫外來語的時候,因為沒辦法推測母音,阿拉伯人一般會乖乖地用 alif、y、w 把母音寫出來,比如說Thomas,阿拉伯人會寫成 twmas,不會寫成 tms。

不寫母音對於大多數語言來說是無法容忍的,但是對閃族語言來說不算是大問題,把母音全寫出來反而麻煩,不僅特別長,而且有些地方母音本來就模稜兩可,這樣同一個詞就會有好幾種寫法。

有些別的語言也用阿拉伯字母,而且不寫母音(不寫短母音),比如波斯語、烏爾都語、老土耳其語,這些語言母音種類比較豐富,而且母音辨義功能比閃語強多了,它們不寫母音,拼讀就亂得一塌糊塗。如果說西歐、斯拉夫、閃語遇上生詞還基本能讀出來,這些語言碰到生詞就只能瞎讀。學會了阿拉伯語再看波斯語,見到裡面的阿拉伯語借詞就跟見到親人一樣,因為它不用猜母音,而且好背,地道的波斯詞配上阿拉伯拼寫法就是徹底的悲劇。

語言文字從來不是一個科學的系統,裡面有好多歷史的、偶然的東西。創造文字、發展文字說到底是為了實用,不是為了取悅處女座。當然發展也有阻力,就是傳統,像世宗大王發明朝鮮諺文、土耳其、中亞文字改革、漢字簡化這樣的事,有,但是非得有足夠強大的動機才能發生。就表音文字來說,讀寫不一致算是挺不科學的現象了,但是偏偏好多語言非得這樣,英語就是這方面的典型。擱到古代,uvw 曾經是同一個字母,ij 也是同一個字母,後來才改革成今天這樣的;腓尼基人發明字母的時候,他們可能還沒有母音輔音的概念;古代阿拉伯人的文字,b 和 t 完全長一個樣,s 和 sh 一樣,不過那個年頭這就算不錯的了。


樓上的長文寫得很好了,我可以提出一個簡明的觀點:

不標母音,因為不需要母音。

阿拉伯語發展出了這樣的一套構詞法和語法,使得它可以不需要把母音標出來而能夠完成語法的表現和單詞的不混淆。

1)字根的辭彙派生法。

一般的表音文字主要是通過大量不同的詞根+詞綴或者詞尾來構造新詞,這種情況下,一個單詞的形狀變得極為不固定,如果刪掉母音的話會非常混亂。

而阿拉伯語基本上形成了三個詞根+極有規則的派生系統,從而即使把短母音去掉,作為骨架的三個詞根依然清晰可辨(柔母笑而不語),這三個詞根事實上已經完成了這個單詞意義的廣義框架,而接下來,阿拉伯語又設計了一套很精巧的系統,讓它能夠通過在這三輔音的骨架上增添一些東西來實現詞義的發散,並確保每個詞義的唯一性(至少是相對的唯一性)。

也就是說,在阿拉伯語中事實上總是存在著兩次的意義給予過程,而第二次意義給予不涉及添加新的骨幹輔音,這樣,輔音就成了一種定錨,而作為第二次意義給予的母音增添(當然也常常涉及增加某些標誌性的輔音,比如st或者t或者m表示不同的含義),一般來說則都是某種固定的套路,因此只要熟悉這種套路(嘖嘖),短母音不標出來也沒問題(因為常常會有長母音/疊音等等來指示這個套路)

2)相對固定的語法結構。

通過一些語法框架的限制,可以消除一些歧義或者語法功能上混亂的可能性,比如被動態的後面一定會有介詞導出的動作發出者等等,語序也不像拉丁語或者希臘語那樣亂得喪心病狂,基本上有跡可循。

當然,不標註母音對於我們這種初學者來說還是極其不友好的。


我舉個例子吧,

這是一家日本的店鋪 fancl house,義大利人會自動腦補成fanculo……


中文:聽說你們總是在糾結標這個標那個、怎麼標的問題(手動托腮)


因為阿拉伯語沒有母音字母,阿拉伯語的字母都是輔音,然後是通過標音符號(母音)在輔音字母上標註實現發音和拼讀的。但是阿拉伯語只有幼兒和初級讀物才會標出來標音符號,所以你看到的阿語就沒有母音了。


不知道為啥有人邀我這個小白(?? ω ??)

幫你們邀請學長@梅華龍~


推薦閱讀:

TAG:語言 | 阿拉伯語 | 標記 | 希伯來語 | 母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