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曲(寫和製作流行音樂為主要目的,以後可嘗試曲目)為目標,應刻苦學習鋼琴,還是鍵盤,或其他?why?
作曲:鋼琴or鍵盤?求大神指導
謝邀、
昨天好像回答過一個類似的問題啊、好像也是你邀請我回答的…
我依然是昨天的意見、先學好理論知識再說、
如果只是單純的想要學習創作的話、個人感覺還是用民謠吉他入門比較好、首先來說民謠吉他是流行音樂創作與製作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幾乎任何一首通俗歌曲都少不了民謠吉他、相比較於其他樂器而言、民謠吉他入門成本較低、見效較快、入門書籍數量多、質量也比較統一、也不用擔心初學被老師坑太狠、和弦手型和把位比較固定、大多數情況下一個變調夾就能解決大多數煩惱、我感覺對於培養和弦連接之類的技能幫助會更大一些、尤其是記錄靈光乍現的樂思和動機、只需要伸手抱起吉他、寫下和弦標記、然後簡單的用簡譜標註一下旋律就行了、簡單快捷、
關於鍵盤和鋼琴的事情、看題主的情況好像沒有什麼音樂基礎、起碼是沒有鋼琴基礎、我推薦鍵盤、畢竟作曲對演奏基本沒有什麼要求、而且鍵盤是電腦音樂製作必備的工具之一、理論學的好了基本就不需要太多學習「怎麼彈琴」了、只要能在鍵盤上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行了、如果有太難的自己彈不了錄不出來的段落、就寫下譜子之後去找個專業的鍵盤手代勞就好啦、
還有、作曲之類的工作、一定一定要學好英語!
以上純屬個人意見、本人非作曲專業、也並無太多相關工作經驗、請大神輕噴、瀉藥
實名反對樓上。 人們普遍認為,一般的(專業學院派的除外)鋼琴老師和電子琴老師的區別,就是:前者教的是鋼琴,後者教的是電子琴。 這種觀念,在21世紀,是錯誤的!我們人人都已經知道了,電子琴好比足球,鋼琴好比短跑。
對於普通業餘鍛煉身體,有必要說「我這塊肌肉是練短跑練出來的,不是練足球練出來的」「我的肺活量是練足球練出來的,不是練跑步練出來的」嗎?這顯然是很掃盲的說法。 如果給我一個跑道,我肯定去跑步,如果給我個綠茵場和一個足球、三五個夥伴,我肯定去踢足球。我不是搞體育的,但是我想我會玩得很愉快。電子琴老師群體不是鐵板一塊。理念大相徑庭,教學態度也千差萬別。有的只是為了生存,有的是為了提高全民音樂素養和文化層次。有的老師從不備課,每回都不知道上回講了什麼,有的老師課後不停地練琴、鑽研教學問題和提升自己的音樂水平。有的老師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卻把集體課活生生血淋淋地割裂成一個個一對一補課,有的老師高瞻遠矚地地努力把學生湊成班開展組合打法。
於是在教學上,有的人照本宣科,使用二十年都一點也不更新的作品,課上除了練就是練,跟喂飯似地念一句,讓學生跟著做一句動作,把音樂課上成了照譜彈奏課;把語文課上成了抄書課。有人則不斷嘗試新的方法、新的樂曲、新的手段來教學,不做「樂器培訓」,從事的是「整體音樂教育」,將歌唱、樂理、創編作品、樂隊配合、名曲欣賞等放到同彈奏鍵盤同等的高度對待,同時看重考級成績與全面素養的進步。這兩種不同的教學,結果註定是不一樣的。 鋼琴老師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必然也會有兩種態度、兩種教法、兩種結果。因此,把「電子琴老師」放在一堆,把「鋼琴老師」放在另一堆,只是有的時候用這樣的分法。而另一些場合,應該把兩個群體中的優秀的、與時俱進的放在一起,把兩個群體中的後一半,放在一起。這樣的分類才是科學的。就像把人分成是北京人和上海人一樣,這只是其中一種分法。但是很多場合不應該這麼分。什麼「我們大上海人」和「你們這些不是北京人的外地人」這種場合的說法都很愚蠢。這時候不能以地域來分類,而應該以「對國家和社會有貢獻的北京人和上海人」「對國家和社會沒貢獻的北京人和上海人」來分。造成電子琴老師和鋼琴老師對立的原因之一,是鋼琴老師之中的不思進取的那一部分看不起電子琴,導致電子琴老師中容易激動的人的對立情緒被挑起,於是小事化大,殃及所有整體。教鋼琴的收費,總的來說比教電子琴的要多。所以以錢為本的鋼琴老師必然會極力推行鋼琴,反對電子琴。而不合格的電子琴老師,因為玩不轉鋼琴,所以不敢教鋼琴,從而造成鍵盤學習的割裂。而以人為本的老師,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樂器的高低之分」和「教什麼能保證我混得下去」,而是考慮「對普及教育事業的貢獻,學生普遍應該走什麼路線,能使這個學生的本人學到大本領」,不是琴,是人。
足球的訓練中,同等水平的帶球、傳接、戰術,誰跑得快誰勝出。所以好的足球教練必然會組織隊員練短跑。但絕對不是盲目的、沒有規劃的、沒有目標的瞎跑。在學員還沒有認識到為跑的重要性、緊迫性的時候,一味地要求跑,是低效的。 電子琴學習中,同等水平的整體音樂把握和功能的駕馭能力,誰手指頭強誰勝出。所以有遠見卓識的電子琴老師必然要帶學生去練重鍵盤(比如鋼琴)。但絕不是用「我們別學電子琴了,去學鋼琴吧」這種好笑的方式(「足球有什麼意思,我勸你們都學短跑去吧!」),而是前期要做足鋪墊、要在適當的時候,當學生有了音樂的基礎之後,有目的、有步驟地、有效率地接觸重鍵盤,最終是為了更好的使用好電子琴而服務。而鋼琴學習,是不是也不應該永遠重複一百年前的方法呢?
凡是懂一點音樂教育史的人都知道,在巴赫年代,沒有普遍的音樂教育法,大都是師傅傳徒弟。只有把青春賭在音樂上的人才會去系統學習,並且還要同時為能進教堂、歌劇院、宮廷而做準備。到了貝多芬時代,音樂家才自由一些,但系統的從小學音樂的人主要仍限於上流社會的人和音樂世家。到了一八几几年,改良後的鋼琴大規模量產,八大金鋼為首的浪漫主義音樂家大量改版樂譜,才使中產家庭的孩子普遍學琴。到了十九世紀後期,才慢慢建立起音樂學和音樂教學的科學體系。音樂學習才慢慢流向上等工薪家庭。世界四大音樂教學法則都是二十世紀後,尤其是戰後,才建立、推廣、被認同、發展的。而直到電子時代,對於中國人來說是1978後之後,音樂學習才又一次深刻地變革,各種多媒體教學工具和先進的理念才被引入並借鑒、使用、本土化。車爾尼寫練習曲,是為打造李斯特用的。哈農寫練習,是為了鋼琴家準備的。拜厄、布格繆勒是十九世紀的人,大小湯、巴斯蒂安也都有一定年頭了,除了光碟外,沒有用多少電子時代的元素,並且和中國特點不一定近。
任何一本教科書,從它完成的那一天,就開始折舊。當然有的書保質期長,比如歐幾里德《幾何原本》。有的書就短,比如很多計算機的書。但它畢竟是在折舊,因為社會在進步。再保值的書,也要不斷地有新鮮血液注進來。而且最保值的書,使用範圍往往小,比如《幾何原本》,它是一本好教材。但它在當代數學中的份量越來越小。非歐幾何、解析幾何、拓撲幾何,等等,都在前進,真正只學歐氏幾何的數學生,僅限於初中生了。因此,好的鋼琴老師會採用多元化的教學系統。
我們知道,排名前五十的音樂家,除了肖邦,沒有隻研究鋼琴一種樂器的(肖邦早年也寫過鋼琴和樂隊的協奏曲,相反,瓦格納、柏遼茲等他們鋼琴水平都很爛),因此,只學鋼琴本身,它的高度是有限的。所以要講究融合式學習。
一個理想的鋼琴教室應該至少有四千塊錢的電子琴,而且單台至少要兩台。比如一共有至少一台四千的,或至少兩台兩千的。為什麼?練鋼琴要用節拍器。而節拍器是抽象的節奏,那為什麼不用具體的節奏來學習呢?節奏就在電子琴上。和聲的講解,彈鋼琴時左手變化多端,那麼它有什麼規律呢?怎樣組合的,為什麼不能用電子琴的自動伴奏和多軌錄音呢?跟著電子琴錄好的背景音演奏鋼琴音樂,這難道不更有效和愉快嗎?注意,不是愉快和有效,而是有效而愉快。這種辦法可以用一台多功能電鋼實現,也可以用一台單一電鋼或機鋼,加一台兩千以上的電子琴實現。電子琴學習中的配伴奏、彈唱、移調、編作,也完全可以在鋼琴上開展。 音樂的欣賞要不要,當然要,要調用影音資料。相關的知識要不要,也要!所以上課一般是要帶電腦,或至少是音樂家大頭像和世界地圖。還要用簡化版彈一彈。鋼琴教材可能有一些遠離中國五六歲兒童生活,那為什麼不能用電子琴考級書里的「小紅帽」這樣的樂曲來學習?一對一面壁是苦的,那麼能不能把先後上課的同學,前面同學最後十分鐘和後面同學前十分鐘並起來開展一些組合打法?四手聯彈與六聲部合奏,在鋼琴學習中,不應該是遙遠的夢想。 加入這些元素的鋼琴學習,不會因此而變成電子琴學習。事實上,到高級階段,也沒有必要刻意地區分是鋼琴還是電子琴。它們都是「整體鍵盤學習」,是一個有機整體。因此,我們應當按「採用現代化教學理念和手段」和「不採用現代化教學理念和手段」這個標準,對現有的「電子琴老師」和「鋼琴老師」這種分法重新歸類。有了這種分類的思想,至於是學電子琴還是鋼琴,是上集體課還是一對一,都成了完全沒有必要提出來的問題。這就是本文的中心思想。
註記:融合式學習,不等於應該一上來就同時用不同的書來學習電子琴和鋼琴。那叫冷拼盤。事實上,我們應該進行熱炒式的學習。注意在炒菜的時候,兩三種不同原料一般都是有先有後地放到鍋里的。切忌鬍子眉毛一把抓。
所以說學音樂,尤其學鋼琴,要把專業跟非專業區分。專業鋼琴學到最後,協奏曲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用鋼琴和整個交響樂隊合作,創造出近乎完美的音樂。業餘的學生幾乎沒有跟交響樂合作的機會。就連雙鋼琴協奏或者四手聯彈都很少。所以如果能使用上合成器或者電鋼電子琴的,創造出自己喜歡的音樂,是最好的學習道路。以我自己發行過唱片的經歷而言,若你是以流行樂作曲為主,我建議直接去學數字音樂,包括基本的鍵盤彈奏技巧(只需基本基礎即可),以及編曲軟體(如:Reason)與錄音軟體(如:Cubase)的使用。其中,學會編曲軟體及錄音軟體的技巧與觀念,才是流行樂作曲的關鍵。
編曲作曲 學樂理才是王道
謝邀
題主的問題很簡單,就是如何學、學什麼、為什麼三個問題。如何學:從樂理開始、慢慢接觸四大件、深入學習作曲理論,通過大量實戰來反覆檢驗自己的作品,具體請參考我另外一條關於如何作曲的文章。學什麼:鋼琴(主)、吉他(次)。
為什麼:因為題主要搞流行音樂,因為題主要製作嘛,編曲軟體都是支持各種MIDI鍵盤、合成器,這些都需要鋼琴的基本功,所謂鋼琴技術越好,編曲就會越如魚得水。至於吉他,這個樂器在流行音樂中的地位不需要我講吧,不過不會也沒關係,編曲的話照樣可以用鍵盤。
沒有直接學習鍵盤的。。。。。。。。從鋼琴學起瀉藥。作為一名演奏專業卻想接觸製作的半個門外人,認為練好鋼琴對製作的幫助是其他方法沒辦法取代的。練習鋼琴不僅能提高對鍵盤的熟悉程度,還能提高對和聲進行的敏感程度、對各聲部分配和進行的認知和其他很多方面綜合素養。身邊擅長編曲和作曲的人都有很好的鋼琴基礎,其中有很多都是從小練習的童子功。至於鍵盤,相比之下,需要練習的是對音色的掌控、製造以及理解,同樣需要時間去積累。
然後就是作曲的基礎,和聲、復調、曲式和配器。
以上都是製作人所需要的基礎,沒有一樣是側重的,畢竟現代的製作人都需要優秀且均衡的音樂素養。推薦閱讀:
※一個零基礎的人如何學習調音混音技術。比如launchpad和調音台?
※電聲樂器中為何鍵盤、電吉他、電貝斯幾乎每個樂隊都有,但是電吹管很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