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隨著生活水平提高,會產生喜歡買「外國貨」的現象?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新消費時代,更多「消費」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昨天聽到一個研究,說人們購買享樂型產品的時候更愛買外國貨。使用或體驗外國產品讓我們感覺更興奮。這也是很自然的。如果去旅行當然要選擇去跟眼前不一樣的異國他鄉比較快樂。另外,享樂型產品是用來改善情緒的也代表了一種對現實的不滿吧。


無論富貴貧窮,喜歡買外國貨這件事情都是古今中外人類的共性,是經濟貿易促進交流發展技術進步的動力,買外國貨,跟生活水平是否提高,沒有必然聯繫,

先說近代,近代中國貧弱交加,積貧積弱,總之很窮,

結果各種用品都是進口的,跟現在的一些非洲國家很像,曾經火柴都不會生產,叫做洋火,洋布,「土布粗、洋布細、洋布便宜」:

只要你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就有各種經濟貿易活動來找上你,

無非是老百姓窮人們買洋火、洋釘、洋蠟,有錢人們買洋車、洋表、洋酒的區別罷了……

並不能用閉關鎖國的方法阻止他們,洋人會用洋槍洋炮、舶來價值觀敲開你的大門,

你經濟發達水平高的時候,可以用商品換商品,葡萄酒玻璃杯換茶葉瓷器絲綢,大家都開心,

你經濟落後水平低的時候,拿資源換商品也得換,洋貨傾銷,有的國家用金銀礦產換洋火洋布,有的國家用石油農產品換外國援助,有的國家用血汗工廠換產業升級,

然而,買外國貨,跟商品的質量好壞,也沒有必然聯繫,

古代的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都是差不多的意思,

西方人好奇東方的特色玩意,東方人也好奇西方的特色玩意,

coffee or tee,茶葉好還是咖啡好?牛奶好還是可樂好?這無法簡單比較,也跟質量無關。

「葡萄美酒夜光杯」,這詩什麼意思呢,是古代將士們用進口杯具喝著進口酒水,感覺終於輪到我了,是時候發一個帖子來炫耀一下了,

但是如果你據此推斷全軍將士們最喜歡的一定是葡萄酒、葡萄酒比白酒質量好,那就錯了,他們只是以前沒喝過而已。

喝過以後,一部分人感覺葡萄美酒的味道適合自己,轉投了葡萄酒黨,另一部分人轉念想想果然白酒才是我最喜歡的,繼續做個白酒黨,

這很正常,外國人知道了茶葉的存在以後,也有轉投了茶葉黨的:

對應著「葡萄美酒夜光杯」就是各種「瓷器茶具中國茶」囖:

千金難買我開心,如果一些東西,我們沒有,肯定想試試的,

打開電商頁面,委內瑞拉進口、摩爾多瓦進口、各種弱存在感國家進口的,都有很多人買,

誰沒有好奇心,看見自己沒見過的東西,先不管好壞,試試再說,

瑞典鯡魚罐頭配嶗山白花蛇草水,風靡全世界,

印度零食 / 越南零食 / 韓國零食 / 日本零食 / 美國零食,我沒吃過,真的比我最愛的辣條好吃嗎?

印度菜 / 越南菜 / 韓國菜 / 日本菜 / 美國菜,我沒吃過,真的比我最愛的火鍋好吃嗎?

我得試試,我沒有吃過 / 用過 / 玩過,

我得去每樣都上網買來吃吃、每家飯店都去訂位嘗嘗,

所以,不是簡單粗暴的定論「外國貨好、中國貨差、崇洋媚外」,只是因為人類都會有追求,都想搞清楚,到底什麼貨才是最適合自己的,

喜歡買外國貨,和喜歡外國貨,也不一定是一回事,也許你買來了不喜歡呢,

我們既能對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用腳投票,也能增強自信or了解差距、師夷長技以制夷,

翻翻電商的那些十幾塊錢一包進口薯片的頁面下面,是不是也有很多人評論說味道還沒超市裡五塊錢一包的國產薯片好,就買這一次下次不買了呀,

用過了之後,知道是好的,誒,發現了一個好東西,好東西誰不喜歡呢,你不喜歡啊?

用過了之後,知道是不好的,誒,我買虧了,但是不買,你怎麼知道自己喜不喜歡啊?


因為國貨的監管太差,品牌越大監管越差!

請回顧三聚氰胺的故事、想一想國產奶粉是怎麼崩潰的。

要依靠紐西蘭的公司的自覺才能被挖掘出來的質量問題,就已經暴露了我們自己的質量監督形同虛設,連貪婪資本家都不如。

消費者不傻,不是不相信國貨,而是不相信對於國貨的質量監督,不相信ZF部門!

年輕人可能不知道,80年代曾流行過一種商品叫做「出口轉內銷」,消費者趨之若鶩,因為質量比普通內銷的要好!這個情況至今沒有改善,很多人辛苦海淘的商品,本來就是國內生產的。

花王的產品是海淘的熱門,於是人家在國內建立了工廠來生產,結果發現消費者不買帳,還是去海淘花王的國外產品。花王又在外國生產一些「銷往中國」的產品,消費者還是不買賬!

所以人們不是不相信國產的質量,而是根據經驗認為:

質量從高到低

外國品牌銷往外國的產品》外國品牌銷往國內的產品》國產品牌出口外國的產品》國產品牌國內銷售的產品

這可以算一種刻板印象或者說偏見,但是消費者付出了血淚的代價得出了這個經驗(大頭嬰兒)。

什麼供給端改革什麼產業升級,都是表象,不去增強ZF部門的信用,再怎麼升級人家消費者不相信也是白搭。為什麼ZF監管信用差,因為GDP萬歲、就業至上。一個大廠質量再有問題,也沒人敢動反而有人保駕護航,因為要保護GDP保護就業。什麼時候蒙牛這種企業可以倒閉了,什麼時候才有資格再談產業升級。


國家沒有公信力,太多黑心商販了,大家已經麻木且彼此不信任


非專業人士,就中國來淺談:

為什麼隨著生活水平提高,會產生喜歡買「外國貨」的現象?

一個樹狀腦圖:

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現:

和以前的區域生活水平相比:

比以前的馬斯洛需求更上一步;有能力進行更多的物質和精神消費。

和以前的全球生活水平地位相比:

人均消費資源的比重佔據更多;消費形式和觀念輻射區域的比重更多。

購物的驅動原因(消費主體的需求):

滿足生存基本需求及優化該需求

通過商品尋求觀念認同或訴求(美、獵奇)

定位或追求自己的社會地位

單位成本得到更多單位的資源

通常購買的外國貨代表著:

更優秀的商品質量(滿足生存需求及優化需求)

更先進/獨特的設計理念(尋求觀念認同、追求社會定位)

更實惠的價格(單位成本得到更多單位的資源)

那麼,其實喜歡買「外國貨」這個現象是悖論.

因為理性人的大部分行為是趨良的,就拿「購物」行為來說,不論這樣東西是否是外國貨,只要它能更好地滿足消費主體的需求,它就是會被「喜歡買」的。

生活水平提高與否

喜歡買外國貨與否

生活水平比較有兩點:和以前的區域生活水平相比,和以前的全球生活水平地位相比。

我們來看歷史:

和以前的區域生活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區域內的人民生活水平)相比,目前的生活水平是提高了的;

和以前的全球生活水平地位(人類活動區域內的區域消費能力排名)相比,目前的生活水平是低了的。

但是喜歡外國貨的現象是否是當今才產生的?

並不是:

在漢朝時,我們會買馬;在唐朝時,我們會傳胡服;在近代,我們用洋火、洋鹼;在現代,我們海淘奶粉,進口零食。

不論區域生活水平的高低,還是全球生活水平地位的高低,我們的購物指向以一定是表示著自己的消費需求,這個和一定是「外國貨」沒關係。

而這些 消費需求背後的原因,可能才是題主想知道的。

那把題干換成:

生活水平提高後,人的消費觀念是如何被驅動的呢?

這其中就會牽扯到更多的歷史原因和橫向的文化傳播。

*歡迎討論


從個人所在領域淺談一下吧。

選擇外國貨的原因,除了信譽,質量,品牌效應,售後等等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而且在變得越來越重要,那就是設計

現代設計於中國而言是舶來品,前推民國,乃至歷朝歷代,設計在中國的形態往往是經驗傳承,口口相傳,設計的迭代往往伴隨朝代的變遷,受民族與統治者的影響頗深。

離我們稍近一些的明清最為明顯,明太祖起於微末,不喜奢華繁複,造就了明式傢具。王世襄老先生針對明式傢具提出十六品,簡練、淳樸、厚拙、凝重、雄偉、圓渾、沉穆、濃華、文綺、妍秀、勁挺、柔婉、空靈、玲瓏、典雅、清新。八病,繁瑣、贅復、臃腫、滯郁、纖巧、悖謬、失位、俚俗。

明式傢具影響著國外許多大師級的設計師,如漢斯瓦格納設計的Y骨椅與the chair。

然而在中國,清朝從草原而來的野蠻習性導致了設計的倒退與滯後,清朝傢具佔全了八病,繁瑣、贅復、臃腫、滯郁、纖巧、悖謬、失位、俚俗。更別提民國西方文化入侵,建國之後那許多事情,中國本土的設計傳承斷了文脈,失了體統。

還記得被聯邦椅統治的恐懼嗎?

至今國內的中老年人都對實木的東西有種莫名的情結,源頭就在於政府大力推行繼承民族設計的此款傢具,前推20年,家家戶戶都是這樣笨重的聯邦椅。

這反映了中國設計水平的斷代與倒退!

於家居層面,幾乎所有的設計都是外國貨。檯燈,玻璃茶几,各色不鏽鋼傢具,床,沙發,甚至家居格局,(中國圍繞電視為中心的客廳格局,是受美國休閑娛樂的家庭廳影響。而在國外,往往會設有會客廳與家庭廳,會客一般圍繞壁爐進行。)嚴格意義上講,你生活中的用的每一個物品都是十幾年前或者幾十年前的外國貨。

外國貨或者說外國品牌,目前在設計上有著巨大的優勢,而國內主要以模仿和製造為主,很難追趕。


很簡單啊,因為外國的便宜貨你想買也買不到,就只能買又好又貴的了


品牌效應,中產階級的出現,食品安全的危急。國家公信力的缺失。


讓我們從實際出發,比如購買國產包包,一個3000+的國產高端品牌包包,背了五年,看著如同地攤貨,與背了五年的同類國外產品相比,毫無優勢,甚至不如國外品牌一個1000+的包。個人認為改革開放都已經這麼多年,國人的認知早已不是當初那種單純的好奇,做工和品質是決定購買的主要因素,並不是所有的購買都是崇洋媚外或者獵奇或者錢多了沒地花。


因為國外沒三鹿


1、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現之一就是手上有閑錢,可以擁有更多選擇;

2、人本質上是喜歡獵奇的,外國貨如果包裝和國內一樣,我想購買者也會少很多;

3、發達國家更注重商品質量,標準要求相對高一些;

也就是:有錢+注重品質+滿足虛榮的包裝和異域風情···


我們不單買外國貨,還買專供國/境外的made in China.

真實的例子:供港的正骨水和國內賣的正骨水成分不太一樣,港版效果好一些,儘管都是國內生產。(聽說受限於法律法規)


我覺得正好相反,社會經濟水平上升,則民族企業興旺。國貨必然崛起。


因為當需求較從前上升時,人們對甄選合適的產品沒有信心,所以才會「所有的生鮮都是產地去送,所有的葡萄酒別人都是拼進口。所有的餐廳都是各種匠心」,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什麼錢可以買到什麼」。


無論收入高低,【喜歡外國貨】的心理一直都存在,只是收入低買不起,收入高了才能負擔。

準確點說,收入低的時候,購買的不多,收入高的時候,才會有普遍的購買行為,形成一個【現象】。並不是因為收入高了才喜歡外國貨的。

問題也沒有太多描述,不知道提問者是指國內還是所有國家。

不過肯定的是:

1.發展程度相對低的國家會喜歡發展程度高的國家的東西。

2.發展程度相對低的國家的特產也會受到青睞。

【東南亞來的咖啡不錯,但化妝品則不會有人覺得高大上吧?】


說來說去其實本質就是1、國外商品性價比高,2、對於中國人來說國外商品相對稀缺,稀缺性增加了老百姓的虛榮心。3、從眾心理


幾方面的原因:

  1. 國人深深的被假貨凌辱;
  2. 人民幣升值,國外買東西便宜;
  3. 「裝X」的需求還是要的,國外買的總是好的(當然是真的好)。


1.網路資源更多且透明,各大社交電商平台興起;

2.拋開崇洋媚外,國外一些品牌真的比國內的好使;

3.出國留學生多,代購興起;

4.人們有錢了


貨品本身角度:

1.精益求精、嚴謹的做工精神,質量有保證(德國製造)

2.外國不同的審美以及思維設計,從人文出發,各種貼心設計

3.多種物品選擇豐富,以及同一物品的不同選擇豐富(日本商店)

消費者心理角度:

1.對外國高端產品的著迷,喜愛外國高科技產品,外國的月亮特別圓

2.攀比心理,對物質享受的盲目追求,有錢總想炫一炫,外國產品成為「高端生活品質」的外在載體。


因為國貨不行


推薦閱讀:

女性主義者要消滅性別不平等,是否類似於共產主義者要消滅階級不平等?
蒂芙尼出曲別針的意義是什麼,會有市場嗎?
為什麼CS:GO里的皮膚會比一般網路遊戲的皮膚貴出這麼多?

TAG:消費 | 經濟學 | 國際金融學 | 生活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