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否會帶來炫耀性消費的減少?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新消費時代,更多「消費」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目前排名第一的@李佳飛的答案對炫耀性消費和整體生活水平的定義,看似更準確,但其實反倒讓問題變得更模糊,甚至於幾乎無法研究。
你補充的兩點,實際上要求不同人群的效用函數存在區別。用效用函數差異當然可以解釋不同人群的消費結構差異。但問題是,幾乎一切差異都可以用效用函數差異來解釋。炫耀性消費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近似,人的消費決策背後很可能存在多種複雜動機,炫耀性消費只是其中一種。你如果都估計出效用函數,並用它來解釋消費差異了,那炫耀性消費這個概念都沒必要存在了。效用函數差異是個大招,我們不能解釋什麼問題都掏出這個大招來。此外,用能見性(Visibility)來衡量炫耀性消費當然是一種近似,當然不是對現實中炫耀性消費的完美描述,但理論的目的本來就不是完美描述現實。理論的意義在於從現實中抽離出關鍵要素,進而以此進行邏輯演繹,最終解釋現實中的現象。
如果不能解釋更多的現象,或者至少是提供對原有現象的更好解釋,在理論中增加更多細節讓它的假設更接近現實是沒有意義的。甚至剛好與此相反,在現實解釋力不變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拿起奧卡姆剃刀,剃掉一切多餘的假設。
然後,Charles et al.(2009)是一篇實證文章,他們發現在所有種族內部,能見消費隨著周圍群體收入上升而下降,並且不同種族間在能見消費上的巨大差異,絕大部分可以被周圍全體收入差異所解釋。你要反對它的結論,總不能空口白話隨後說說就可以了吧?數據表明隨著周圍群體收入上升,能見性消費減少了,你非要說「這些消費未必會減少,甚至從支出比例上看可能會增加」,證據呢?
甚至按照你的觀點,高收入群體眼界、閱歷更寬,炫耀性商品定義更窄,那豈不是能見消費還高估了高收入群體的炫耀性消費。也就是說,按你的定義,隨著周圍群體收入的上升,炫耀性消費應該下降的比數據顯示得更快才對啊。Charles et al.(2009)的數據是符合他們的理論預言的,在這個理論當中,炫耀性消費會隨個人收入增長而增長,但隨周圍群體收入增長而減少。要反對這個理論,你得先指出它哪裡不符合現實,然後才是修改它的假設讓它能解釋這個現實。回到問題本身,經濟學上現在解釋炫耀性消費大多是用一個信號模型:有兩種消費品,能見的和不能見的。個人收入是不可見的,只能通過能見消費進行推斷。而個人的效用不僅取決於消費,也取決於他周圍群體對他收入的推斷。因而個人會傾向於增加能見消費,來提高其他人對自己收入的推斷,換句話說,炫耀。
這個模型里定義的能見消費未必符合凡勃倫的定義,不過經濟學又不是宗教,我們本就沒必要拘泥於誰的定義。能見消費從理論定義到實證檢驗到解釋現實,已經是一個完整的閉環,凡勃倫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再經典,在這個閉環中也並不重要。按照這個模型的推論,那麼在個人收入不變的情況下,周圍群體收入的提高會減少個人的炫耀性消費。相反,在周圍群體收入不變的情況下,個人收入提升會增加炫耀性消費。
當然,我並不是說這個模型就是完美的。
比如Kaus (2013)發現,在南非白人群體中,周圍群體收入上升,並沒有帶來個人炫耀性消費的下降。Friehe Mechtel (2014)發現即使是在德國統一18年之後,原東德居民的炫耀性消費也要顯著高於西德居民。Danzer et al.(2014)則發現在哈薩克新移民的炫耀性消費顯著高於原住民。這些結果都需要對基礎模型做出恰當擴展後才能解釋,但模型的基本框架仍然不需要做出根本性的改變,因而上面的推論,依然可以成為我們對收入與炫耀性消費關係的基礎預言。=========7月8日更新=========謝謝 @馮晗 老師的指正!我回去又讀了一下@Li Carly 提到的第一篇論文,Charles et al.(2009) ,發現我對於這篇論文的結論有一些誤解,因此我對它的反對也是比較片面的!感謝您花時間讀我的答案,並提出如此詳實的反饋。這樣的討論,也從側面證明了知乎這個社區的嚴謹和成熟。如果讀者朋友還沒有看到 @馮晗 老師對我的原答案的批評的話,請點擊這裡: 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否會帶來炫耀性消費的減少? - 馮晗的回答。
需要說明的是,我在原答案補充的兩個想法,其實是想討論測量上的問題,並不要求不同人的效用函數不同。... One argument is that racial
differences in expenditure on visible items derives simply from racial differences in preferences -
that minorities spend more on jewelry, cars and apparel because they like these items more than
Whites. This argumen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basic facts, but it essentially tautological.
Moreover, an argument centered on racial differences in preferences yields no prediction that is
falsifiable in the data.
- 原答案的第一個想法是,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僅可以指收入上的增加,更可以指眼界、閱歷上的拓寬。我寫下這個想法時的邏輯是這樣的:
- 根據文獻,當周圍群體收入增加的時候,炫耀性消費減少,這一點我們假設是正確的;
- 那麼,有沒有收入以外的外生變數,即使當一個人周圍群體的收入不變的時候,炫耀性收入也會發生改變呢?
當時這個想法寫得並不是很清楚,補充在這裡。
- 原答案的第二個想法,後面我會繼續討論。
原答案的第二個想法說的是,『炫耀性商品』的定義,會隨著個體及其周圍群體的收入發生改變。這個想法是在表達對能見性測量方法的質疑。具體來說,不同受訪者有著不同的人口特徵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而這些特徵會影響受訪者在問卷上的回應。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看回Heffetz (2011)。在這篇論文討論穩健性(robustness)的部分,作者附上了這幅圖:這幅圖比較了不同人口特徵的受訪者對於能見性指標的衡量有何不同。圖片有點小,我主要想討論右下角的那幅圖,把它放大一下。(Footnote 9) Finally, Heffetz』s survey,
like ours, included a relatively small number of respondents and we were unsure if the results would extend to a
broader population. It is encouraging, however, that our classification of visible goods is very similar to the
classification proposed by Heffetz.
- 什麼是『炫耀性消費』?
- 什麼代表了『整體生活水平』?
【概括】
- @費寒冬 的回答整理了維伯倫(Veblen)和布迪厄(Bourdieu)的觀點,並討論了炫耀性消費可能的幾種定義。
- 兩種觀點:
- 根據維伯倫(Veblen)的觀點,炫耀消費是通過自己購買的物品或擁有的閑暇時間,向他人炫耀自己身份和地位的方式。每個社會階層的人會模仿上一個社會階層的購買行為,從而體現自己的地位。
- 根據布迪厄(Bourdieu)的觀點, 炫耀性消費體現在各個社會階層不同的生活方式。任何提升個人社會階層的,不是用於基本生存的消費均屬於炫耀性消費。
- 炫耀性消費可能的定義:
- 需求和價格成正比的商品
- 任何提升自己階層的消費品
- 讓他人對自己增加尊重的消費
- 單純的顯擺
- 結論:
- 隨著經濟發展,收入增加,炫耀性消費會增加。
- @Li Carly 的回答整理了最近的兩篇文獻,展示了這兩篇文章的觀點:
- 一個人所在社群的收入水平越高,那他/她的炫耀性消費會減少。
- 而在一個社會中貧富差距越大,高收入人群的炫耀性消費會減少,低收入的人炫耀性消費則可能會增加。
(Chicago: Univ. of Chicago Press, 1966), pp. 3-16, 30-43.鏈接: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Ori Heffetz. (2011) A Test of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Visibility and Income Elasticities.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 93, No. 4, 1101-1117鏈接:MIT Press JournalsDavid Jinkins. (2016)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Organization 127. 115-132.鏈接:EconPapers: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在一個愛攀比的文化裡面,即使大家收入完全一樣 ,人們無法在經濟能力方面炫耀,也會轉而在其他地方炫耀。例如我家孩子有多乖。我的老公有多愛我之類的。這本質上跟炫耀我有幾個名牌包包沒啥區別
嘛。。。簡單一個實驗可以搞定的問題有必要弄的這麼複雜嗎?看到沒有實驗文獻的我按捺不住體內熊熊的洪荒之力了。所謂經濟學裡的實驗,就是借鑒物理化學醫藥等學科,採用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比較。因為實驗組和對照組的不同只在於一個變數(比如一份藥品的計量,物體運動的速度,環境的溫度等),所以比較兩組得到的差異可以直接歸因到這個變數本身,得到因果關係。
不請自來。
---------------------------------------- 我是伐開心的分割線-----------------------------------------------
解題:整體生活水平(收入,生活質量/滿意度,社會等級,福利待遇)是否提高了炫耀性消費(Conspicuous consumption,不知道可見與否)?所以如果設計一個實驗那麼就是去驗證「如果A是生活水平,B是炫耀性消費,那麼高A是否對應高B」這樣一個問題。所以題主想要問的是一個因果關係,但是題主沒有細緻的描述他或她想要知道的生活水平的哪個部分,我列舉了幾個在後面的括弧里,不同的生活水平的方面對消費的影響不同,也大概也導致了後面回答中的分歧。
-------------------------------------我是要苦逼寫論文的分割線-------------------------------------------
這個問題的困難之處在於:1)生活水平的提高會伴隨著收入(income, wealth)增加,社會地位(social status)的提升,周圍人的關注度的提高等,而這些「伴隨物」往往會對消費行為產生影響。僅僅去分析生活水平的提高連帶著這麼多其他方面,可謂是拔出蘿蔔帶出泥。
2)第一點中的伴隨物也是互相影響的。例如:收入提高可能帶來社會地位的提高,社會地位的變化帶來自身消費行為對周圍人的影響力,等。-------------------------------我是心是field的人卻要待在lab的身的分割線------------------------------
僅僅給出一個實驗室實驗設計:Clingingsmith and Sheremeta (WP,2015)https://mpra.ub.uni-muenchen.de/68202/1/MPRA_paper_68202.pdf他們給出一個2乘2的設計:人們是否能夠觀察得到這件商品的購買(publicly or privately),以及,消費收入是否和社會地位相關(income is linked with social status or randomly assigned)。
他們的結論很清晰:只有當人們可以看到商品的購買(publicly observed)而且收入和社會地位是掛鉤的時候,炫耀性消費才增加。換句話說,可觀察性+收入和地位掛鉤對於炫耀性消費的增加缺一不可。
--------------------------------下面 的一段話是為自己的懶找借口的分割線---------------------------
lab experiment對於解答導致因果的機制已經有了比較好的答案。 Field experiment的實驗證據也有一些,但是因為實驗地點,環境,情景各有不同比較難分類,略下不表。Reference:Clingingsmith and Sheremeta, 「Status and the Demand for VisibleGoods: Experimental Evidence on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MPRA Working Paper, 2015.
人們不僅在尋找好商品,還在尋找能適配自己身份的商品。
商品定價就是要利用人們要形成群體區隔的心理。當這個適配身份的商品,成為一個高知名度的商品時,在別人眼裡,難免就是炫耀性消費。但,其實,我沒有炫耀,我只是覺得那個適合我。把生活(收入)水平分成2部分,分別看看對炫耀性消費的影響:
1. 社會的平均收入(生活)水平
2. 社會中收入的貧富差距研究表明,
對於1: 一個人所在社群的收入水平越高,那TA的炫耀性消費也會減少。對於2: 而在一個社會中貧富差距越大,高收入人群的炫耀性消費會減少,低收入的人炫耀性消費則可能會增加。2007年, U Chicago 的 Kerwin Kofi Charles 等教授對美國一些不同種族的群體作了研究,並發表的論文指出:
雖然不同種族之間對於炫耀性消費的偏好不同,但真正起到相當大作用的,是人們所在的社群(大圈子,而不是指最熟悉的人/小圈子)的收入。一個人所在大圈子的總體收入水平越高,那TA的炫耀性消費也會減少。
就像很多高收入的灣區碼農之間炫耀性消費裝逼的不是太多。。。反而有時候一些並不富裕的大學生卻會省吃儉用為了買一個iphone給室友看。。。
論文:
http://faculty.chicagobooth.edu/erik.hurst/research/race_consumption_qje_submission.pdf而2012年, Andreas Chai等學者,指出:
社會收入差距加大,社會裡的富人顯性炫耀性消費會減少,更低調,而群體中的窮人則為了「不落後」,則會增加顯性炫耀型支出。
論文:
https://www120.secure.griffith.edu.au/research/file/910fb3c9-0c85-485c-8028-1db285ebf488/1/2012-02-conspicuous-consumption-and-the-distribution-of-income-within-social-groups.pdf炫耀性消費和絕對收入是無關的,只和相對收入及收入分化相關。在某一個時代的炫耀性消費,在另一個時代就不算。90年代買一個大哥大和現在買一套名貴服飾的本質是一樣的。區別只是經濟結構的不同。
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而會促進我們的炫耀性消費。炫耀是人的本性。即便在苦逼的計劃經濟年代,炫耀也是普遍存在的,只是那時候缺少炫耀的載體。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可支配的資金和資源多了,這讓「炫耀」有了堅實的基礎。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情感和安全需求是建立在物質之上的。而炫耀恰恰滿足的是情感需求和安全需求。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今天,它有了更多發揮的餘地......單純的 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會導致 炫耀性消費 往更貴更奢侈的方向發展只有 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 導致了 大眾趨向理性、平和,才會導致 炫耀性消費 減少、消亡
題主因果倒置了,或者說沒有看到更深層次的原因。
炫耀性消費的行為多還是少,來自於主流價值觀的根本分歧。一些國家是平面的,網狀的社會。人人平等互相尊重,有錢人在其他階層人面前沒有太多優越感,不以炫耀為榮。大家欽佩的是個體內在的品質,例如身體棒,有愛好,有特長。大家心裡都清楚,社會的公正會降低不必要的生活成本。有錢人有覺悟(或是迫於社會壓力)去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改善窮人的生活。最終大家都能過的不錯。
還有些國家,是樹型的,點狀發散的社會。更強調階層與利益團體。人們心裡沒有社會公共利益,只認可自己所在的利益團體。不喜歡創造一個有利於大家共同收益的環境。自己的利益團體只要有利可圖,就要全力捍衛,甚至不顧是否合理合法。每個人都在捍衛自己這個圈子。人們尊重一個人,是尊重他所在的利益集團,尊重他可支配的社會資源,這些東西可以用錢來衡量。一個人如果想贏得其他人的尊重,總不能打開錢包給人家數錢吧,而炫耀性消費,恰恰這一大環境下的產物。
最最有趣的是,城市中的路網形態,和社會形態是如此的相似。(沒錯我是個半吊子城市規劃師)這些問題能不能問的更詳細些,別老師一句標題就完事了。。。。物質生活基本滿足後。基本都是發展精神生活了。25歲以前我買個N97要出去顯擺顯擺的。現在換手機,最大的條件是價位必須是1000元,能上QQ,能上網就行了。不想顯擺了,除了自己知道顯擺沒用外,就是有些東西也沒得比了,分化很嚴重了,同學結婚生子,同學單身,同學資產幾百萬,同學吃低保,同學中管高管,同學二三千月薪。有時間和別人鬥氣去,不如自己多賺點錢,不能賺錢,不如自己活的更開心點。
這個應該是否定的。我覺著,炫耀性消費大多發生在本身沒有實力,卻需要包裝的一類人上。比如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比如暴富之後怕別人說自己土大款的,比如,虛榮心遠遠大於實際能力的。對了,還有一種是虛張聲勢的。真實富裕階層應該有更實際的消費觀,往往不會炫耀,甚至會哭窮。要說實際上,我們現在的生活水平整體的確強與80年代,但是不得不說,對金錢的渴望也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比如近幾年興起的微商,不惜用胡說八道,甚至做假賬截圖欺騙的方式搞傳銷。這種方式應該屬於虛張聲勢,真的有錢的人會把面膜放在保時捷方向盤上拍照?一個日交易量都上萬了,居然還腆著臉問人要紅包?自欺欺人的可笑。
如果對別人炫耀感到嫉妒,那基本上就是對方曬炫的東西是自己沒有但是特別的想得到的。建議就是如果你周遭攀比之風很重,那麼就想辦法離開這個圈子。如果離不開,那就投資自己混進更好的圈子,這樣你既能屏蔽掉這群烏煙瘴氣的人,也能夠提升自己。
感覺應該是倒u形關係吧。隨著收入提高,炫耀性消費先上升後下降。
不過這個炫耀型消費,是說通過顯擺獲得一種滿足呢,還是一種signal呢?我想很多時候是個signal吧,身不由己哈哈。不過如果是通過顯擺獲得一種滿足感,那麼收入提高顯然會提高炫耀性消費,因為炫耀性消費是隨著收入消費比例擴大的,應該算是馬斯洛需求層次裡邊最高的那種。但是如果作為一種signal,可能收入提高會減少炫耀性消費,因為沒必要了嗎,馬雲不用炫耀消費人們也知道他牛逼。這個應該有人研究吧。我印象中看過一個working paper,說反腐對奢侈品進口的影響,說對那些消費的時候能讓別人看見的東西(如珠寶,包等),有顯著的負影響,對那些消費的時候別人看不見的(如藝術品),沒有影響。這個消費的時候別人看得見的,應該就是炫耀性消費吧,所以應該可以做實證的吧?
坐等文獻大神們哈哈哈。很多人可能覺得炫耀性消費指的是消費者購買大房子,高檔汽車,珠寶首飾等。其實不然。炫耀性消費的定義可以寬泛的多。請容我在這裡稍微花點時間解釋一下。
這輛車叫做豐田普銳斯,是一輛油電混合動力車。根據豐田(美國)網站上的信息,這輛車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售價為2萬5千美元左右。如果一個消費者購買這輛車,你可能不會將這種行為和炫耀性消費聯繫起來。
但是如果我告訴你:上圖中這些個帥哥美女都開同一輛車:豐田普銳斯。你是不是會覺得有些奇怪?以這些好萊塢巨星的身價,要買輛貴一些的法拉利或者馬賽拉蒂還不是手到擒來?
豐田普銳斯主要的賣點是省油,環保。比如小李子曾經說過:我擁有一輛豐田普銳斯,這是非常正確的決定。
在2007年Topline做的調查中,有66%的受訪者提到,他們購買普銳斯的原因就是其對於環保的貢獻。
為什麼說購買豐田普銳斯是炫耀性消費呢?因為豐田普銳斯的價格要比同類的其他車更貴15%-20%左右,而其省油的效率也很一般,並不那麼出色。而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豐田普銳斯的外觀非常獨特,讓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來。
事實上豐田普銳斯賣的好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其外觀獨特,容易辨認。舉個例子來說,本田也有一款油電混合動力車,Honda Accord Hybrid。但是你可以看到其外觀和普通的本田汽油車幾乎一模一樣,因此開這個車的消費者很難讓別人一眼看出他是個環保主義者。相形之下,本田混合動力的銷量遠遠不及豐田普銳斯。
為什麼油電混合動力車的外觀如此重要?因為購買這類車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省油,而是給大家和公眾一個好印象,即自己對環境保護非常Care,從而在接下來的競爭中自己可能會更有道德上的優勢。這就是所謂的裝逼(Status)需要。
事實上你如果冷靜下來想一想,在社會中我們每個人都在不同的時間需要或多或少裝一下這個逼。小到你穿什麼衣服,用什麼香水;大到你開什麼車,住什麼房,說什麼話,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自我定位和同僚反饋中定義自己的存在:我是誰?我想讓別人認為我是誰?
從這個邏輯去想,好萊塢明星寧願開豐田普銳斯,也不開法拉利或者蘭博基尼就可以理解了。一個明星的公眾形象,毫不誇張的說就是他的生命線,他的粉絲源,因此購買並駕駛「對」的車,是一件值得認真思考的大事。
讓人忍俊不禁的是,小李子在最近又買了一輛新車:Fisker Karma。Fisker Karma是一輛高檔跑車,但最令人稱奇的地方,是它也是一輛油電混合動力。
類似的炫耀性消費不僅限於汽車的購買。讓我在這裡再舉一個例子:太陽能板。
如果你對太陽能板不熟悉,可以參考上面這張圖。太陽能板的最大賣點是節能環保:利用太陽光資源進行發電,這些板在陽光資源充足的地區,比如加利福尼亞被使用的比較多。
上圖顯示的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地圖。在這張地圖上,標明了加州日照的強度,紅色越深,表明該地區受到的日照越多。你可以看到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南部(靠近墨西哥部分),其日照強度要遠遠高於北部和太平洋沿岸地區,也就是說這個地區使用太陽能板的潛力最大。
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加利福尼亞南部(即日光資源最豐富的地區)的太陽能板使用率並不高。從上圖中你可以看到,越是綠色深的地區,其太陽能板的使用密度越高。綠色最深(即太陽能板使用最多)的地區,並不在加州南部,而是在中北部和太平洋沿岸。
那麼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上面這張圖可以給我們解答。上圖顯示的是加州選民的分布:藍色代表支持民主黨,而紅色代表支持共和黨。我們知道,民主黨對環保政策比較支持,而共和黨則否定全球變暖,對環保主義者嗤之以鼻。
從上圖中你可以看到,加州南部,即陽光資源最充分的地區,是一片紅色的海洋,即主要是共和黨支持者的地盤,而一個共和黨的擁躉,是不能讓別人看到他使用太陽能板的。相同道理,加州的中北部和太平洋沿岸,是民主黨的地盤。一個民主黨擁躉為了告訴別人他是個環保主義者(生怕別人不知道),在家裡屋頂上放兩塊太陽能板,就變得非常容易讓人理解了。
類似的例子還有英國首相卡梅倫(很快會變成前首相了)。為了告訴世人他對環境保護的關心態度,他在自己的家中裝了一個風車,以表明自己對綠色能源的支持態度。
搞笑的是,根據BBC報道,卡梅倫家裡的風車由於裝的位置不對,被勒令拆除。
所以說,裝逼是個技術活,沒兩把刷子還真不一定裝的好。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炫耀是種剛性需求。
好比裝逼也是另一種炫耀。炫耀的正確認識
炫耀在普通認識里,認為是一種low逼行為,僅僅是低級滿足,自我虛榮的結果
姑且不談炫耀能促使人追求上進。不談對低自尊的正向心理代償。
即使對高自尊的人而言,正確的炫耀仍然是完全正面的作用。
試想,一個高自尊的人買了輛1000w的豪車,他會像窮人炫耀嗎?
一般不會,(炫耀收益率低)。一般是向自身階層的人炫(收益率爆表)。
且慢,高自尊的人一般有個習慣,不會通過打擊對方的自尊來受益。這對他是不道德。
所以,理論上來說,一個高自尊的人,買了豪車必定只會向同樣高自尊的人炫耀。這樣,並沒有打擊對方(高自尊),同時收穫了滿足感。
所以,正確的炫耀,哪怕是高自尊的人也同樣可以獲得高收益。
而通過打擊低自尊的人來受益,獲取滿足感的行為,才能稱為low。
沒錢的喜歡吹牛
有錢喜歡炫富有文化喜歡裝逼有深度喜歡反式裝逼——理客中高人也喜歡炫耀——大隱隱於市名利場中人,貼的標籤不一樣而已區別的只是檔次,質量。地攤貨,高仿,品牌,名牌,大牌,手工限量版。
題主提這個問題,難道不是另一種炫耀
——你們這些low逼,爺早不幹這蠢萌的事了。
我也是在裝逼。
——瞧,老子就是看你們裝逼。
真不裝逼的,早到終南山去嘹。
哼╭(╯^╰)╮!!!!!!考慮兩件事,一是炫耀消費的成本,二是收入提高的水平。觀察印度,或者泰國,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絕對值上看是較小的。可能作為一名剛剛越過貧困線的印度人,你十年內收入水平的增長,使你的炫耀性消費從一個加料的印度甩餅變成了一件並不是那麼差的衣服。而在中國,這會是一部手機到一台車的變化。如何評價這種提高?是以炫耀性消費水平相對於收入的百分比還是以炫耀性消費發生的頻率還是以某地區炫耀性消費總額?統計難。
會減少,但不會消失,畢竟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人口素質的提高不可能抹殺人性組成部分之一。
嗯,階層固化以後,一些階層的日常消費,會被下面的階層視為炫耀性消費。
下面階層的炫耀性消費不會消失,但是會理性化。
因為階層已經不可跨越,炫耀性消費有自取其辱的味道。如果從台灣演進的經驗來看,中產階級崛起的新消費時代會帶動個性化消費的習慣,關於富有的定義也因此模糊,人們不再對於特定奢侈商品瘋狂追求,反而會再奢侈品上有更多個性化需求,而也同時使得炫耀越來越難,因為每個人羨慕的環節都不同,難以達到一次性炫耀目的,自然就降低了炫富式消費行為。
其實也可以從一個區域的獨立小品牌活力來判斷,如果獨立品牌和音樂越活躍的地方,對於個性化的追求越強,就讓炫富消費的意義變得越小了。不會,追求更好的生活。這一部分人大多數是年輕人20~35消費最多。20多歲的基本沒有負擔工資基本都是自己花。 ……………………………………………………………………………………………………據美國赫芬頓郵報網站6月1日報道,這兩個主題放在一起描繪出這樣一幅關於下一個十年的中國的艷俗畫面:我們可以想像,很多脖子上有著「Gucci」紋身的年輕人招搖過市,嬰兒吮吸著莫傑(Marc Jacobs)牌安撫奶嘴,逝者被裹在博柏利(Burberry)牌壽衣中。
也許,未必如此。
事實上,年輕的中國消費者越來越像他們那些在2000年前後出生的西方同齡人——他們將消費視為一種價值來源,而不是一枚榮譽勳章。
瑪麗-伯格斯特龍2012年關於向中國年輕人開展營銷的書中援引湯姆-多克托羅夫的話稱:「隨著中國消費者越來越富裕,他們與社會的關係在發生變化。利益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從明顯的地位投射型向實質驅動型轉變。」
事實上,「實質」正是描述中國年輕富人將錢花在何處的正確詞語。「青年志」組織的《90後青年生活形態報告》中的市場研究進一步表明,中國青年一代事實上並不像前輩那樣迷戀奢侈品。該報告稱,「(對出生於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青年而言),高質量生活並不僅是對某些物品的佔有。它既包括物質消費,也包括日漸增加的文化消費。更重要的是,高質量生活必須建立在個人選擇基礎上,充滿個人特色。」
最近一代成年人(35歲至50歲)將價簽視為生活質量的指數,而下一代年輕人(20歲至35歲)已經超越了為了花錢而花錢的階段。這些年輕人生長於一個消費社會,不僅看穿了奢侈品消費的淺薄,甚至還將奢侈品消費者視為真正的不成熟者。
如今的年輕人比他們的前輩更加成熟老練。他們遊歷四方。他們與父母分開居住。他們有多種興趣愛好。他們開博客,拍照片,在網上做生意。他們與人約會,他們心碎。到了24歲,他們所經歷的世事比他們的父母曾經經歷或將要經歷的都更為豐富。
這些年輕人通過萬花筒而不是望遠鏡看世界,鏡頭每次轉動,都能發現新的美麗之處。在見證過一個如此多姿多彩的世界後,在有過豐富閱歷和完成了各種挑戰後,奢侈品的靜態之美還能扮演何種角色?
報道稱,消費是中國年輕人能夠行使自由意志的為數不多幾個領域之一。在一個自由意志是一種令人覬覦的商品的社會中,消費主義有了一批忠實信徒。消費不僅提供顏色和式樣方面的選擇,還提供價值觀和身份方面的選擇。
如今,價值形成和身份構建是中國年輕人最深切的追求。消費主義給他們提供了形成以他們自己的選擇為基礎的身份的機會。與其前輩——甚至那些年長5到10歲的人——不同,如今的年輕人會將品牌身份與自我身份聯繫起來。不再是購買某一品牌的能力使你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賦予你價值的,是你就購買哪個品牌所作的決定。
10年前,購買奢侈品的人也許會讓年輕人艷羨,但現在,他們被視為淺薄或庸俗之輩。
推薦閱讀:
※經濟中消費支出減少對投資會產生什麼效果?這兩者的相互作用,又會對經濟產生何種影響?
※有哪些讓你感動的國貨?
※如何看待俄羅斯旅遊的異軍突起,相比泰國、日本、韓國,俄羅斯旅遊有什麼異同點或者亮點?
※蒙奇奇作為一個玩偶為什麼價格奇貴?他貴在哪裡?為何不好看不好玩的蒙奇奇會深受人們喜愛然後花大價錢購買?
※理財的角度來看,個人使用信用卡的意義是什麼,實際有什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