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不能二用的理論和同聲傳譯的存在是否矛盾?

因為想訓練自己邊聽外語邊翻譯邊記筆記的能力,所以搜索了一下關於「一心二用」「多線程工作」的問題,發現很多答案指出對大腦的研究確定了人是無法真正一心二用的。只能不斷中斷並轉換任務。

但是很難想像同聲傳譯的時候大腦是一段一段的轉換任務(因為集中在其他任務上一秒鐘都會漏聽幾個單詞),同聲傳譯的技巧和上面這個不能一心二用的理論是否矛盾?

如果想要訓練邊聽外語邊翻譯邊記筆記的能力,是否可行?該如何做?


感謝邀請!

我是做同傳的,也是教同傳的,所以會基於自己的實踐和教學經驗作答。由於是經驗主義而非實證主義,難免主觀,未必科學。說起科學,有科學家專門研究過同傳時的大腦神經活動,如果確實想深挖,可以去TL之類的在線資料庫搜索一下,不過似乎大都為歐語之間的轉換(我感覺就跟我翻粵語進普通話一樣不費吹灰之力,大膽猜測歐語同行一心二用的程度不會有我們高)。

呃,首先,我覺得你的訓練方法可能需要改變,一上來就同時做三件事情,而且還是聽+譯+記筆記???這樣做有兩大問題:

第一、雖然不知道你說的筆記具體是怎麼記的,但職業同傳的工作一般不包括做筆記,我們在箱子里確實會準備紙筆,但只供偶爾記一下數字等需要視覺化的信息(個人習慣而已,不是必須,很多同傳不需要這樣做也一樣翻得好),或者是寫東西提示搭檔(就像《翻譯官》第一集程主任那樣》。如果有機會,你可以去同傳現場,等會議結束了,跑同傳箱子檢視一下,如果裡面有廢紙,上面可能寫滿了東西,但那個「筆記」和交傳譯員用筆記法記的「筆記」完全是兩回事。當然,紙上也可能根本沒幾個字,也可能畫著烏龜,也可能寫著各種吐槽。。。因為,同傳本來就不一定需要做筆記,同傳訓練里也沒有所謂的筆記法教學,如果有人這麼教,我會覺得他是沒有做過同傳的騙紙。。。

第二、如果之前你並未接受過專門的同傳訓練,那這三管齊下的訓練法堪稱還沒學會爬就去跑馬拉鬆了。

即便是英語底子非常好的學生,同傳的入門級訓練也是從源語跟讀開始,即傳說中的影子練習(shadowing),也就是聽英文跟讀英文,聽中文跟讀中文,拉後3-5個字詞(也可能更長)左右,這是非常重要而且持續時間極長的訓練,很多同傳即便工作多年,還是會時不時練練影子。源語跟讀主要訓練聽說同步的能力,聽包括聽源語內容(input) 和監聽自己的跟讀(output),初學者往往聽了其一就聽不了其二,自己的聲音和源音互相干擾,兩邊打架,如果你克服不了這個問題,適應不了邊聽邊說的狀態,肯定做不了同傳,只能做交傳,但交傳其實也需要一心多用,因為譯員也要同時做好幾樣事情:聽+分析+記筆記,只是對分心的要求沒有同傳那樣高。

說回影子練習,影子聽著容易,做起來難。一般來說,訓練要求是:1,將自己的跟讀內容錄音並回聽,看是否有和原文不符之處,還要細聽這些不符之處屬於哪類(表達問題、語法錯誤、發音不準、句子不完整等等),有些問題我是要求學生儘早消滅的,比如句子不完整,在同傳中簡直是災難!有些則可以容忍,比如輕微的表達問題。2,跟讀完後,馬上複述源語大意,到了後期,還要能夠在跟讀後馬上回答和源語內容相關的問題(但不會太細,我只會選擇學生聽懂之後應該能有印象的內容來問,同傳不是交傳,不需要對短期記憶有太高要求)。這個要求比第一個還重要,你跟讀可以出錯,只要內容還能大致聽懂,可算過關,但如果你跟讀完美流暢,之後卻對聽過的內容毫無印象,那就撲街了。

影子訓練一段時間後,可以上紙筆做分心練習了(multi-tasking),一邊跟讀,一邊紙上寫數字,從1寫到100,或者999寫到1,只寫雙數、只寫單數神馬的,難度任君選擇——橋多嘛呆,不是說同傳不用做筆記的嗎?沒錯,但分心練習寫的東西都是和源語內容無關的,所以不能算筆記,目的是為了訓練你一心多用的技巧,我個人認為這裡的一心多用指的是思維轉換,因為等攻克聽說同步關後,你適應的只是「聽源語說源語」的狀態,為了向「聽源語說譯語」的最終目標邁進,你需要分出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和源語內容有關但並不直接相關的表達問題,並迅速給出解決方案:如何選詞?如何斷句?如何調換語序?等等。分心練習不涉及表達(表達是順句驅動技巧需要解決的,張維為的《英漢同聲傳譯》和李長栓老師寫的書都講過這個技巧),但可以讓你很好地去適應「聽著A,想著B,AB兩不耽誤」的狀態。《翻譯官》里也有類似的訓練場景,就是程家陽逼著喬菲聽錄音數台階那段。哎,跟寫數字比起來,數台階太小菜了吧,如果想加碼,還可以邊跟讀邊寫一篇作文^_^ (必須是和源語內容無關的作文)

影子訓練還可以有多種變體,比如聽源語說源語但表達不能和源語完全一樣(即paraphrasing in source language),或者跟讀練習結束後,用譯語總結源語內容(summarizing in target language) ,等等。基本上都是幫助學生從「聽源語說源語」過渡到「聽源語說譯語」的訓練方法。

根據我的教學經驗,一整套做下來,大四的英專學生在一個半月後,一般都能初步適應做同傳的狀態:我會選一篇非常簡單的演講,語速、語音都選easy mode,當作新手村的低級小怪獸讓他們打,結果基本上都做下來了,雖然聽錄音肯定能找出不少錯誤和問題,但至少他們驚喜地發現「我真的可以聽著英語說中文啊!」 然後便有信心在打怪升級的路上越走越遠了。

但要注意哦,這些學生均是重點大學英專全年級前15-20名,也就是說他們的英語基礎是非常好的,尤其是聽力和口語,這是接受同傳訓練的基本前提。如果一篇文章讓你安安靜靜地聽,你都聽不懂,那就不要妄想去練影子了,老老實實先把聽力基礎打好是正經。

好像回答有些偏題了,不過希望對題主有些用處啦~

補:看了一下題主正文中最後的問題,嗯,看來我並沒有跑題啦,題主最想知道的應該還是訓練方法。至於同傳和一心不能二用的理論是否相悖,其實沒有太大討論的必要——相悖的話,該理論不攻自破,因為同傳早就被實踐證明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不相悖的話,那這個理論對「一心二用」的定義就和同傳並不相同,如果有興趣進一步研究,可以搜索口譯學術大牛Daniel Gile的認知負荷模型理論,看看同傳的精力分配具體包括哪些方面。


題主問題所指的「很多答案指出對大腦的研究確定了人是無法真正一心二用的」,還要去看具體的研究對於一心二用是如何定義的,而題主關於同傳的疑問,我的理解是似乎是想問同傳中是否真的能multi-tasking(多任務處理)。

multi-tasking在同傳實踐和研究當中都已表明是可行的。

「很難想像同聲傳譯的時候大腦是一段一段的轉換任務(因為集中在其他任務上一秒鐘都會漏聽幾個單詞)」——同傳需要精力集中,始終留心去聆聽講者講話,並且同時翻譯,因為漏聽幾個單詞對於講話原文意思的理解就會產生錯漏,所以的確不能「一段一段的轉換任務」,或者說100%的精力去聽,然後再100%的精力去翻譯,置耳機里繼續流淌的原文於不顧。

但是人的精力是可以分配的,即使在交傳時,譯員也不是講者講話時就100%精力地聽,然後翻譯時100%精力地翻譯,起碼還要分配精力去記筆記和關注現場狀況啊。

要理解同傳的精力分配,Daniel Gile的認知負荷模型的確是經典。

手邊剛好有Gile的書籍,稍微補充介紹同傳的認知負荷模型。如有不當表述,歡迎指正。

(Source: Gile, Daniel.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

根據Gile的模型,同傳需要兼顧【聆聽分析(L)+話語產出(P)+短時記憶(M)+協調(C)】

聆聽分析和話語產出很好理解,短時記憶是因為你在聆聽講者講話的同時在產出的是上一個意群的譯文,所以必須先儲存新鮮聽到的信息,而以上三樣工作會爭奪譯員的精力,所以同傳譯員還需要能夠將精力合理地協調(C)至各項工作中。

LPMC的精力配比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成功的完成同傳任務,譯員在各項上分配的精力都必須要滿足一定的要求,而這個要求也隨著原文不同而改變(比如從母語譯入外語時,聆聽就應該會輕鬆些)。當某一項工作佔據的精力過多時,就相當於剝奪了其他工作所需的精力,會造成問題(比如要聽懂外文原文就已經很吃力,那哪還有多餘的精力去記憶和組織譯文句子呢)。

Gile還有一個很妙的比喻:

Gile大大把口譯比喻成一個派對,LMP是派對上的客人,桶里的酒相當於譯員的精力。要讓客人們都高興,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

1. 酒的總量足以滿足所有客人的需要;

2. 主人要控制好酒的分配,客人的酒杯一空就要馬上斟酒。

同傳中出現的許多問題都可以用這個理論來解釋,也就是說同傳任務的難度太大所需要的「酒」的總量超過了譯員的」供應量「,或是譯員在LMP的分配上做得不足。

同傳學習者初期就要通過各種練習讓自己習慣」分腦「,練習方式櫻桃羊老師已經講得很詳細了,方法易得,但是真正見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些硬功都需要足夠時長的磨練,所以認為同傳高大上欲入坑者須有紮實練習的準備,否則不易出坑喲。

事實上,據我觀察,在練習長時間的multi-tasking之後,同傳仍做不好的,大多是語言能力不過關。基本功不夠紮實,平常要聽懂外文就已經非常吃力,絲毫分心不得的,先去練好聽力再談技巧更為實在。而中文也不夠好,平常說話就習慣詞不達意、語法老是不對的,也要好好磨練一下母語技能。英文口語不過關,語法錯誤多、發音不準等等問題在同傳時其實會暴露得更明顯。酒不夠,怎麼分配都會抓襟見肘。(試試從普通話同步口譯到自己的方言,是不是就覺得輕鬆許多?)

關於練習,也有的同傳教學體系里沒有shadowing,而是更重視斷句和短交傳,也就是練習原文短至一個句子或者一個片語,譯員無須筆記,但是要求快速產出譯文,以此提高雙語轉換的反應速度,適應同傳時需要在壓力之下快速產出譯文的需要。(短交傳對於我而言就是比較有效的練習。)

條條大路通羅馬,學習的方式不止一種,只要開始實踐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加油唷!


認知心理學還有另一部分理論,就是很多非常熟練的部分並不使用大量的大腦活動,比如騎自行車,開車,簡直是自動的。所以強有力的練習是唯一的途徑。

看到你的另一個問題了,當時沒回答。

至於如何做,有一個視頻,也是知乎上的,你可以搜一下。裡面有兩個同傳的訪談。


英語我不懂 不過你沒有上課邊聽邊記筆記便準備回答問題的嗎?你腦海里想的是一件事啊~~~

我的經驗 只要注意力高度集中 我記筆記的速度完全可以跟上老師講解的速度


謝邀!

  1. 「一心不能兩用」只是一種經驗總結說法而已,並不準確客觀。

  2. 開車久了的知友都知道開車和一般聊天可能並不衝突,能同時完成。
  3. 所以同聲傳譯也是一樣道理。


我有朋友是同傳,我把我的理解介紹一下~

1同聲傳譯可以理解為白幟燈,是思維像電流一樣在迅速切換。

所以樓主是對的,只要速度足夠快,所以看起來是時時同步進行的。 所以同聲傳譯在短時間內,腦力消耗想當巨大。所以大型會議,是有多個同傳,每個接很短的一段時間,然後休息,其他人頂替。

2快思考,慢思考

樓上其他答主所說的,很多工作不費腦子,這時候大腦就可以空出來做別的事。這個其實是有一本書來詳細解釋這個理論《快思考,慢思考》,書中舉例是這樣,有一部分是快思考來完成,比如可以快速識別1+1,快速識別 這個人正在發火。 慢思考是指運算88*35.

一定程度上,快思考和慢思考是並存的,比如熟練的司機可以一邊開車,一邊聊天。但是遇到緊急情況,他會集中精力處理並且不在說話,甚至聽不到周圍人說話。 當然開車的時候,做88*35這樣比較複雜的運算,也相對來說更吃力。

所以在同傳這個技能,在足夠熟練的情況下,你會更輕鬆,更精準。

3訓練邊聽外語邊翻譯邊記筆記的能力,是否可行?該如何做?

的確是可行的,同傳的人員也的確可以達到這樣的程度。

具體的訓練方式,相信有更專業的人來回答。 有一本書叫《1萬小時天才理論》,全書闡述一個理論:

如果我們想最大化自身的潛能,所有人都需要1萬小時的精深的練習。


肯定不矛盾。

這個在心理學上叫隨意後注意。已經有答主提到了。非心理學專業來抄書本答一發。

「隨意後注意是注意到一種特殊形式,是一種有自覺目的、但無需意志努力的注意。隨意後注意是在隨意注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如最開始學騎車時,我們需要注意控制騎車的方向和力度,這是隨意注意,而熟練之後就變成了自動化的行動,這時候的注意就是隨意後注意。」

簡單來說就是,要想做到做事件A的同時進行事件B,就要先對做其中一個事件進行練習,到了熟練可以隨便進行的地步,就可以做到同時進行了。同理,三件事的時候,其中兩件事熟練之後就能同時進行。

所以,只要把聽、翻譯、記錄三者其中兩者練習到了自動化水平就可以。


練幾次科目一之後,我可以邊做連連看邊答,模考99分以上,行雲流水。

但是你打dota的時候連連看試試?你打dota的時候做題試試?

你覺得要用腦去做,人家腦海里的語料庫比你高的海了去了,簡單的說,都是套路。。。

而且經過訓練,聽和說,難度可以大幅度的下降到科目一刷題和連連看水平。。。


父親現在八十多歲了,以前是會計工作,可以一邊打算盤,一邊聽收音機唱京劇,從來沒有出過錯。算不算一心二用?


你試試在同學說普通話的時候同步翻譯成家鄉話,會覺得費勁嗎?


從心理學角度解釋一下吧,竟然沒有這樣的答案。這個我認為應該是注意的分配,同時注意多個事物,如同左手畫圓,右手畫方,被看作是不可能的,真的嗎?

研究不是這麼說的。只要滿足三個條件。

1.執行者對其中一種或幾種事情非常熟練

2.幾件事情之間有內在的聯繫

3.幾件事不能用同一種心理過程

解釋_左手畫圓,右手畫方之所以不能實現是因為用的是同一種心理過程,同為繪畫這個心理過程。

題目中滿足

1.聽,翻譯,筆記都是熟練的

2.這幾件事是相互聯繫的

3.聽,翻譯,做筆記並沒有使用同一種心理過程,可以簡單理解為,聽力,思考力,記錄能力。

謝謝。僅從心理學分支,注意力入手。有錯誤歡迎指正。


感覺不熟練才叫一心二用,熟練的翻譯可能根本不過腦子


知乎的《職人介紹所》有一期是介紹同聲傳譯的,請了兩個人。可以去看看

第十三期,騰訊視頻


我認為應該是不矛盾的吧?

關於多線程,更多的是電腦吧,而不是其他

一個問題是,你想翻譯哪一門外語啊?


只要熟練模塊化,十根手指一樣能用好(=??﹏?)?不是嗎。動動手指根本不費腦,外語熟悉到母語的程度根本不費腦,說家鄉話那樣??(??ω???)


誰說一心不能二用的。一邊看電視一邊織毛衣也是一心二用吧,但是有些人很容易就能勝任,這是因為織毛衣這個工作對他們來說已經相當熟練,逐漸轉化為一種自動化加工過程,基本不佔用他們的認知資源。同聲傳譯同樣涉及到一個注意資源分配的問題。目前,認為人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當你進行的任務所佔用的認知資源再你所具有的資源範圍內,這些工作就可以順利進行,而對一項工作越熟練,你再對他們進行注意加工時佔用的資源就越少。


我覺得是熟能生巧吧。就像很多人聽到morning會想也不想的說早晨。

這工作看著光鮮實則辛苦的很。


但你可以做到不處理問題只是記住那個音頻。就像很多時候你會突然想到一些你沒記過的事情,因為某些外界因素刺激了與那部分相關的記憶。最近記筆記的時候有時會走神想別的東西,老師都到下一題了才意識到上一題還沒記,然後印象中老師說過XXX話,我覺得對於處理複雜問題(走路下樓梯等肌肉記憶可以解決的不算複雜問題)時確實只能一心一用,但我覺得大腦可以做到處理問題的同時接收數據


我倒是覺得,熟練的同傳議員都是靠條件反射…… 熟能生巧……


不是學習語言專業也不是翻譯專業但做過很長一段時間(其實也不算長,3年而已)的「專業領域」(其實是主機廠營銷部門和對總經理彙報的部門)同傳,來試著答一下。我自己的感覺是首先並不是完全不可以「一心二用」或者「一心多用」的,但基本上有些條件限制,比如說:

1,同傳前對將要進行同傳的內容有一定程度了解;

2,對即將需要進行翻譯的發言人的語言習慣和思維習慣有一定的了解;

3,會議在一定程度內有序,而不是一群蛤蟆吵坑聽不出個數

這樣的情況下,一般我會隨手記一點筆記。有時是一些關鍵詞,為了目視化記憶;有時是發言人的名字,有時是塗鴉(你來咬我呀)。但基本感覺是一旦同傳結束所有這些內容和筆記記錄的信息,包括導致這種筆記的原因什麼的都會逐漸忘的一乾二淨。

話說我進行同傳的時候通常會有一定程度的延遲,不論是英譯中還是中譯英。如果不涉及長長的定語從句或者極其變態需要我編好半天的詩詞什麼的,基本上要延遲三四個辭彙左右。目測所有人都能接受。不過我不是專業同傳,你能把我怎樣?哼~


推薦閱讀:

有沒有一種讓人很爽的學習方法?
初學者應怎樣學習 Linux?
到底應該怎樣通過CATTI二級筆譯?
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完成作業怎麼辦?
解題的本質是什麼?有什麼解題的方法論?

TAG:心理學 | 學習方法 | 同聲傳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