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保加爾人既是回鶻仆固,又是匈人附庸,也就是說他和匈奴、匈人都有關係,那能否證明匈奴和匈人存在聯繫?
以及,西方人把厭達人稱之為WhiteHuns,而厭達人自己又自稱匈奴,是否證明huns和匈奴有關?
首先,拿中國古代游牧民族附會歐洲的游牧民族,是上世紀漢學家的「發明」,現在還持這種論點,是很LOW的行為。
譬如什麼匈人=匈奴、保加爾=仆固或者步落稽、阿瓦爾=柔然、馬扎兒=靺鞨皆如此類,一個字:low!首先要說明的是,根本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上述歐洲游牧部落就是我國邊疆游牧民族,唯一的依據,就是讀音相近,唯一的推理就是腦洞,沒有任何意義。
偏偏許多人對這些東西還樂此不彼,為毛?因為中國古典史料比較豐富,對中國邊疆游牧民族的來龍去脈雖然談不上一清二楚,但也能說一個所以然出來。譬如黠戛斯是什麼?新唐書舊唐書都會說明,這就是古代的堅昆。譬如契丹是什麼?會告訴你說他們是宇文氏末裔。譬如党項是什麼?會告訴你他們就是西羌。
然而我國史料中還記載了不少已消亡的部落名稱,譬如什麼屈射、悅般、烏孫、骨利干、拔野古、思結、樣磨、葛羅祿等等。這些部落為什麼消亡?這些部落要是不消亡,匈奴、突厥、蒙古這樣的統一草原的政權從哪兒來?難道憑空冒出來嗎?然而相比之下,歐洲古典史料,就對這些游牧民族的認識成一團亂麻了。希臘羅馬時代,統統叫斯基泰人;拜占庭時代,統統叫突厥人;中世紀晚期到文藝復興時代,尼瑪又統統叫韃靼人……就連《十字軍之王》這遊戲都受此影響,玩過的朋友大概都知道,這款遊戲里最牛逼的游牧部落是庫曼人……可尼瑪歷史上的庫曼人……呵呵呵。為毛如此呢,因為在歐洲人眼裡,欽察人統統叫庫曼人,實際上庫曼只是欽察各部之一罷了,而欽察各部也並沒什麼統一政權………………所以,為了研究游牧民族史,參照印度歷史從中國古典史料尤其是《大唐西域記》里比對的經驗,歐洲人就舉一反一三,把歐洲的一團亂麻的游牧民族和中國史料中比較系統的游牧民族記載一比對。咦!果然有成果,譬如很快就比對出了阿蘭人在我國史料中叫阿蘭聊、阿速;突厥汗國我國古典史料還有較詳細的記載等等……然後就有人繼續挖掘,舉一反三十億,各種牽強附會的神論就出來了。最典型的就是匈奴=匈人,保加爾=仆固之類的還算小兒科了。先讓我們看一下,如果保加爾人跟我國邊疆游牧民族仆固有關,假如仆固部的首領腦子抽風,不好好參與回鶻汗國的建設(仆固是回鶻九部之一,是回鶻汗國的核心部落,相當於呼延之於匈奴、阿史德之於突厥,地位極高),非要跑去歐洲搞個保加利亞,那仆固部這一路上會遭到什麼:
先不說直線距離6000公里這個恐怖的數字了,直線距離這麼遠,實際距離能有多少,至少比紅軍長征難吧。
然後就算仆固部開掛了,一路上平推過去,那還搞什麼勞什子保加爾汗國保加利亞什麼的啊,直接金帳汗國提前誕生了,上帝之鞭啊。至少比匈人牛逼多了。然後可能有人說,切!一個游牧部落路過而已,能有這麼恐怖?恐怖不恐怖你們說了不算,你們問問土爾扈特人去,土爾扈特人西遷是趁著衛拉特人稱霸時期才得以西遷伏爾加河,等衛拉特人的霸權喪失,土爾扈特想回來了。俄羅斯人的堵截不說了,光被土爾扈特人以前看不上的哈薩克小賬的一個小蘇丹,因為遷徙中飢餓的土爾扈特人搶掠哈薩克人的牛羊,就把土爾扈特人殺得跟羊一樣。遷徙之後,原本能在伏爾加河稱霸立國的大部落聯盟,徹底成為蒙古一個毫不起眼的小族群。遷徙也是要吃飯的,自己的不夠搶個劫是很正常的,路過別人的土地別人也不是說放你就放你的。民族大遷徙,沒那麼簡單。那麼歷史上成功的民族遷徙是怎麼樣的呢?
軍事征服啊!譬如匈人的遷徙、譬如突厥西征、譬如蒙古西征,再譬如這個:而至於保加爾人到底是什麼來歷?
不知道。反正他們是跟著匈人一起來,然後定居裏海和黑海之間,然後又被阿瓦爾人驅趕,再被阿蘭人驅趕,最終來到巴爾幹,融合當地的色雷斯人,形成了一個新的斯拉夫語的民族。至於他們來裏海和黑海之前,他們是什麼?不知道,歐洲史料沒記載,我國離得太遠也沒法幫他們記載。而他們斯拉夫化之前,他們是什麼語言?不知道。現在推斷他們是突厥語族,也都只是猜測而已。
而至於匈奴和匈人、嚈噠和匈奴之間的關係,我回答的很多了。不想再重複了。匈奴最直接的後代,一個是鮮卑一個是漢人。能擺脫鮮卑和漢人影響的匈奴,其人數和規模都無法形成一個強大的草原政權,何談西遷虐羅馬、虐波斯?更可況,匈奴是個會築城、會農耕、會冶鐵的先進民族。而古羅馬史料中記載的匈人,看到房子就害怕(因為不習慣)、不會農耕、不會冶煉甚至連製造簡單的乳製品都不會。能造一個頭曼城、能搞一個郅支城,能多次去西域屯田,能鑄造徑路寶劍、大夏龍雀刀等馳名中國的神兵利器的民族,就算再退化,也退化不到匈人這地步吧。保加爾人(Bulgar) 的前身是豹胡,更早可以追溯到上古的薄姑國,薄姑國是殷商的軍事盟友,位置大約在山西東部與山西交界一帶,他們有可能是虞舜的後代,直屬黃帝的五部之一
《逸周書·王會》:「正北, 空同 、 大夏 、 莎車 、 姑他 、 旦略 、 豹胡 ……以橐駞、白玉、野馬、駼騠、良弓為獻。
下面解釋一下這些部落名:
- 正北是什麼不清楚,有可能是鮮卑
- 空同就是孤塗(Gute),即匈奴的前身,匈奴王的全稱是孤塗撐犁單于,漢譯「天子廣大」
- 圖騰是龍,原型是鱷魚,參照殷商甲骨文卜辭的 「龍方」
- 莎車就是薩卡(Saka)斯基泰部落
- 姑他(Gute) 就是古提(Gutian),即入侵蘇美爾第二王朝的古提人
- 旦略可能是大夏(Dahae),也有可能不是
保加爾人遷移到伏爾加河下游,分化為兩支,一支在當地建立了保加爾汗國,後來融合了歐亞大草原上的庫曼-欽察部落(庫曼即昆夷,九夷的一支,這裡不做詳細解釋),形成了塔塔爾人,塔塔爾人就是韃靼人,韃靼人最後併入沙俄,即韃靼斯坦共和國,這個民族的圖騰仍然是翼豹(長翅膀的雪豹)
我是來實名反對關毛答案的,這是地理常識的錯誤。首先北方游牧民族是生活在北方草原,並不是生活在蒙古高原,北方草原的氣候比蒙古高原要好的多,請看圖,
誰放著地圖上綠油油的地方不住,好死不死的要在黃不拉幾高原上住啊?人家是游牧民族啊喂,沒有草拿什麼游牧?其次,對於上面這張圖,一個明顯的錯誤就是這是一張投影地圖,也就是說在地圖上的直線距離,並不是最近的距離。就比如說從北京飛美國,最短的航線不是地圖上的直線橫跨太平洋,而是從北極上空飛過。就算是要從圖中的起點走到圖中的終點,也肯定不會走上面的路線,而是從下面的路線走↓北匈奴確實是西遷了的。
至於匈人是不是匈奴,現在這些都是猜測,沒有確鑿的證據。我也猜測,北匈奴西遷到中亞,和中亞民族產生混血了,4世紀的時候,全球氣候變冷,中亞太冷,加上絲綢之路被切斷,中亞民族沒有了經濟來源,大量游牧民族跑到了歐洲討生活。說他們和匈奴有沒有血緣關係,應該有部分。
而且我也不相信光憑中亞這些三流的游牧民族能對歐洲的兩個羅馬帝國造成這麼大的傷害,歷史上中亞壓根就沒有這麼野蠻有戰鬥力的游牧民族。
除非他們融入了匈奴的基因,對他們的風俗習性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再加上氣候和絲綢之路斷絕的原因,這三個條件下,於是來了一波上帝之鞭。
沒有外來民族帶來的改變,他們還是會混吃等死。就像宋朝的時候,絲綢之路也斷了,氣候也變冷,但是中亞的游牧民族還是成不了時候,對歐洲壓根就沒有傷害。
所以,匈人是帶有匈奴血統的,並不完全是匈奴人。引自《地緣看世界》帖子。
[「匈人」在中亞的經營]
在中國的歷史記錄中,匈奴西遷的時間是有明確記錄的。經過兩漢長達200年的戰略反擊,至公元1世紀末時,曾經無比強大的草原帝國終於行將崩潰。事實上,此時漢帝國的敵人,就只是身處漠北的北匈奴了。至於漠南的南匈奴,則在公元一世紀中葉已依附於中央帝國。與此同時,崛起於大興安嶺的東胡後裔「鮮卑」,也一直在覬覦漠北草原。公元89——91年,漢與南匈奴聯軍連續對北匈奴發動戰爭,先後在杭愛山、阿爾泰山兩破北匈奴。迫於壓力,北匈奴遂完全放棄蒙古高原,越過阿爾泰山西遷中亞(鮮卑人填補其留下的真空)。 放棄漠北的北匈奴並沒有完全從中央之國的視線中消失。一直以來,阿爾泰山之南、準噶爾盆地北部,都是漠北游牧民族的天然滲透範圍。因此放棄漠北的匈奴人,將西域作為了他們西遷的第一站。並試圖在中亞草原打出一片天地來。 中亞草原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一是「七河地區」。由北向南包括隸屬巴爾喀什湖流域的:阿亞古茲河、列普薩河、阿克蘇河、卡拉塔爾河、伊犁河,以及位於卡拉套山和巴爾喀什湖之間的塔拉茲河、楚河;二是北至額爾齊斯河,南至錫爾河中游,以哈薩克丘陵為核心的草原地帶;三是哈薩克丘陵以西,裏海——鹹海北部,烏拉爾山脈以南地區。在漢匈爭奪西域的時期,此三板塊對應的游牧集團,分別為:烏孫、康居、阿蘭。 東漢帝國在西域的存在,使得北匈奴最終還是在公元160年前後放棄了向準噶爾盆地南部滲透的打算,將經營的重心放在了康居之地。鑒於游牧民族本身缺乏文字歷史,所以他們的蹤跡只能通過與周邊文明地區的接觸,才有可能被記錄下來。由於在此之後,東漢帝國也很快走向了衰敗之路,後來的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在塔里木盆地東部仍然可以保有一定影響力,但對影響力並無法觸及中亞草原,也就無從記錄匈奴人在中亞的活動了。 有可能與歐亞草原有所接觸,還有另外兩個文明地區:羅馬和帕提亞(及其繼承者薩珊波斯)。問題是,它們也都不可能與中亞草原進行全面接觸。對於身處地中海的羅馬帝國來說,他們所能接觸到的歐亞草原部分,只能是黑海北部的「南俄草原」。而對於以伊朗高原為核心的王朝來說,錫爾河上游是他們所能觸及的頂點。在這種情況下,中亞草原這段時期的歷史,成為了一個未解之迷。 所謂萬變不離其蹤。雖然匈奴人在中亞草原的歷史,缺少史料記錄,但在中亞草原地緣結構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的情況下,他們的蹤跡還是有跡可循的。 在漢匈相爭的年代,哈薩克丘陵以西的中亞草原,是為名叫「阿蘭」的游牧民族所控制。這個與康居同俗的游牧部落聯盟,最早也是斯基泰人的一部分。在薩爾馬提亞人成為南俄草原的主人後,所謂的「阿蘭人」也被歸為了薩爾馬提亞人的一支。不過由於匈奴西遷中亞,哈薩克丘陵一帶或者說康居之地的游牧部落,並沒有順勢也成為「薩爾馬提亞人」,而是開啟了亞洲化進程。從地緣關係上來看,我們也可以認為,歐、亞游牧民族之間的博弈,已經從天山、阿爾泰山一線,西移到了哈薩克丘陵——烏拉爾河一線。 很難說最終由中亞草原向南俄草原擴張,並自稱為「匈人」的這支游牧民族,到底有還多少成份是直接來源於西遷的北匈奴。實際上在北匈奴西遷之前和之後,生活在蒙古高原的游牧部落,從沒有間斷過向南遷徙步伐。可以認定的是,在匈人西征之時,哈薩克草原已經完成了亞洲化,或者說北亞化進程。中亞草原上的優勢語言,已經是阿爾泰語系了,種族上則偏向於蒙古人種的特徵了。 當亞洲游牧民族成為中亞游牧民族的主體後,南俄草原就成為他們下一步征服的方向了。對於那些隸屬印歐語系,種族特徵為高加索人種的的歐洲游牧民族來說,記憶中最深刻的亞洲游牧民族,肯定是當年強大無比的匈奴了。這點從康居人對匈奴人臣服的態度就能看出來。在這種情況下,那些說的阿爾泰語,呈現蒙古人種特徵的亞洲游牧民族,如果浪費了「匈奴」這筆寶貴的無形資產,就實在是太可惜了。代表歐洲游牧勢力的「阿蘭人」,與代表亞洲游牧民族的「匈人」之間決戰,發生在公元4世紀中葉(公元350年前後)。由此,一場影響歐洲地緣政治結構的民族大遷徙,也被正式觸發了。
匈人攻滅阿蘭人的戰爭,被拜占庭羅馬清楚記錄了下來。甚至遠在萬里之外的中國史書,對此也有過記錄(《北史.魏書.西域傳》:「粟特國,在蔥嶺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溫那沙,居於大澤,在康居西北,去代一萬六千里。先是,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至王忽倪,已三世矣」)。不過這一消息傳到中央之國,已經有些走樣了。在中國人的記錄中,奄蔡(阿蘭)跟粟特兩個地緣標籤被混為一體。當然,中國正史有興趣記錄這一信息,更多是因為「匈奴」曾經是中央之國最強大的敵人。至於細節的準確性,當時也沒有去考證的必要了。 需要說明的是,儘管最終給歐洲帶去巨大壓力的「匈人」,是來自亞洲、打著匈奴旗號的游牧民族,但把觸發這一民族遷徙事件的始作甬者歸功於漢朝和中央之國,卻是有些夜郎自大了。要知道,匈人開始對南俄草原的征服,離北匈奴西遷中亞,已經過去了兩個半世紀。而此時中央之國,也正陷入以內遷匈奴為首的「五胡亂華」時代。一定要給誰臉上貼金的話,倒不如說歐亞大陸這一階段,是草原游牧民族的狂歡時刻。這些原本被文明地區排斥在外的游牧者,在經過與文明地區數百年的交往後,終於耐不住寂寞,開始全面進攻了。 匈人與阿蘭之間的決戰,發生在頓河之側。這條東歐名河的位置,相當於南俄草原的中線。其東部是大部歸屬於哈薩克的,氣候乾旱的裏海沿岸低地。由於降水量遠小於蒸發量,裏海沿岸低地整體呈現荒漠、半荒漠狀態,甚至是歐洲唯一擁有沙漠的地區。很顯然,對於背後擁有大片肥美草原的歐洲游牧民族來說,吸引力並不大,但對於一直跟荒漠草原打交道的亞洲游牧民族來說,適應起來卻並不難度。如果阿蘭人一開始並不願意與匈人為敵,而放手讓匈人入主裏海沿岸地區(或者說統一「哈薩克」),也並不會讓人感到奇怪。 匈人的到來,不僅終結了薩爾馬提亞人在南俄草原的主導地位,也直接擠壓了哥特人的空間。公元376年,通過頓河戰役解決了阿蘭人的匈人,開始越過第聶伯河對東哥特人發起總攻。 最初侵入南俄、匈牙利草原的匈人,內部權力其實還沒有完全統一,或者說只是基於共同目的而形成的部落聯盟。匈人內部完成權力統一的時間,大約與西哥特人攻入羅馬的時間相當(公元410年)。 由於有多瑙河這條經營已久的天然防線,東羅馬/匈人帝國博弈的局面,很像中原王朝與北方游牧民族,隔長城對峙的情況。匈人總體上屬於戰略主動方,並經常尋找合適的時機入侵東羅馬,而處於防禦方東羅馬帝國,更多是在疲於應付。不過與當年生根於蒙古高原的匈奴帝國一樣,進入歐洲的匈人也對轉為定居生活不感興趣,目的只是在劫掠。這些游牧者深知自己的根在草原。一旦遠離草原定居、建國,就會最終喪失自身的優勢。 [保加爾人] 公元7世紀末。多瑙河下游的斯拉夫人和一支來自草原的游牧民族——保加爾人,結合成了新的民族共同體「保加利亞」。 保加爾人的壓力,來自於在中世紀初期,橫掃亞洲草原的「突厥」。公元6世紀末,突厥人統一亞洲草原,並隨後以蒙古高原、中亞草原為基礎,分裂為東、西突厥。與此同時,南俄草原也未能躲過這股突厥化浪潮。在那些突厥化的民族中,保加爾人要顯得特別一些。因為他們並不是在突厥崛起之後,再借勢進入南俄草原的,而是在匈人西征時來到歐洲的「老移民」了。也就是說,最起碼從政治角度看,保加爾人可以算是匈人後裔。現在的「保加爾人」,已經算是斯拉夫人+保加爾的人混和體了,所以游牧階段的保加爾人可以區別稱之為「古保加爾人」。在阿提拉帝國崩潰後的南俄草原,古保加爾人最初是游牧於頓河一帶。不過在新的突厥系游牧民族進入南俄草原,並且坐大後,古保加爾人的生存空間,就被迫向草原邊緣的溫帶森林地帶轉移了。多瑙河下游並不是保加爾人遷徙的唯一方向。處在森林邊緣的伏爾加/卡馬河河口一帶,也是保加爾人的遷徙方向,在這裡他們融合了部分烏拉爾人,並為這個地緣樞紐貼上了一個新的標籤——「伏爾加保加利亞」。
楚瓦什人,應該是這個世界上現存的,最有可能的匈人後裔了。這支把族源上溯到「伏爾加保加利亞」的民族,也是唯一仍在使用古保加爾語的民族。儘管楚瓦什語被歸入了突厥語族(保加爾語支),但它與那些真正的「突厥語」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簡單點說,從塔里木盆地到黑海之濱的土地上,分布的各個突厥系民族,在語言大體上都能互通(相當於方言的區別),只有楚瓦什人說的所謂「突厥語」是個例外。這也從側面證明了,楚瓦什人和古保加爾人,是匈人西征而不是突厥西擴的產物。 相比「伏爾加保加利亞」以及楚瓦什人,大家更為熟悉的應該是成功把民族標籤,保留進當代地緣政治體系的「保加利亞共和國」了。然而今天的保加利亞人,雖然還掛著這個標籤,卻早已失去了繼承匈人地緣遺產的資格了。原因很簡單,入主多瑙河下游的保加爾人,並沒有像馬扎爾人那樣同化掉領地範圍內的斯拉夫人,而是反過來被斯拉夫人所同化,變成了「南斯拉夫」民族的一支。
http://weixin.qq.com/r/wkiCmlDEMw1MrRT59x3Q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為什麼古代北義大利政權林立,南義大利相對統一?
※世界各國人都吐槽自己國家的哪些方面?
※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考文紐斯大學就讀是怎樣的體驗?
※在歐洲,速騰這種三廂車市場很小,反而是高爾夫這種空間略小的兩廂車更加流行,原因何在?
※中世紀的歐洲文明程度跟同時期的宋朝比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