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姚仁喜為建築界帶來了哪些貢獻?地位如何?


這種挑事的邀請,我一定滿足大家的慾望。首先我判斷任何建築師的成就都是基於以下兩個工具,一是建築學的遊標卡尺,第二是創新的量尺。在遊標卡尺上,看不到姚仁喜的位置,但我可以看到我不喜歡的王澍。這一關沒過,量尺就量不到了。姚老師是個成熟甚至夠得上出色的商業建築設計師,如此而已。


@盈任 正好閑下來 我想從我所認知的角度仔細剖析一下姚仁喜這位建築師。

先給大家推薦兩套書吧 一套書是上次去上海人民公園的現代美術館,正好趕上了姚仁喜的大元建築工場的展覽,我正好順便買了兩本他的訪談作品:

這兩本書主要是王南 袁牧兩位清華建築系的老師多次與姚仁喜進行訪談對話再加上自己對於姚仁喜建築的理解綜合而成。個人覺得對於研究姚仁喜的建築非常有借鑒意義。

第二套書是最近大元建築工場才推出的一套工作室的作品集:聚、藝、思。

這套書最好是在看過上面兩本書之後再進行研讀。裡面仔細說明了姚仁喜所有項目的各種圖紙,包括平面和大樣,非常適合仔細研究。好下面我開始仔細分析這位建築師了o(∩_∩)o...

首先,分析一個建築師要都要從他的出身談起。他的本科是從東海大學畢業的。這所學校可以算是台灣建築系的「老四校」吧。再提一個建築師相信大家都聽過,就是黃聲遠。他也是從這所學校畢業的。東海大學的建築系教育應該以嚴謹著稱,善於推敲內部空間和體塊穿插關係,是現代主義建築師的搖籃,這種「方盒子」的設計風格有貫穿再姚大多數的建築作品中。而後他出國去伯克利加州大學進行深造,更是有機會接觸各類的美國建築大師。大學時,路易斯康是他的偶像,於是他的建築中秩序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又一次,他去聽查爾斯摩爾和蓋里的講座,體會到建築形態的隨意性,也逐漸認知到建築的合理性不一定要佔主導,更主要的是可持續性(sustainable)。

第二,我們可以接著從他的人文和歷史觀點進行分析。可以說姚仁喜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他不僅再建築方面有所造詣,而且在佛學經典的解讀上也有很大的成就。如果有時間的話可以看看他的佛學作品《不是為了快樂:前行修持指引》和《朝聖:到印度聖地做什麼》。他的佛學思想也一直貫穿他的設計思路之中,個人認為他的建築虛實對比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中國陰陽、調和、中庸理念。(代表作:烏鎮劇院和故宮南院)。AIA評價他的建築是:「利用建築元素的創作,具體掌握了人類情感與生命狀態,充分彰顯了人文精神。他以來自東方的心靈和美學涵養,以素材、造型與自然光的交互呼應,使建築賦予詩意。」所以說,他最棒的建築設計方向是寺院及僧舍,以及賦予東方禪意的空間。

第三,對於清水混凝土的執著。大家知道,清水混凝土雖然表面淳樸,卻需要極高的施工工藝。我們知道,由於高架和橋樑由於車輛來往而產生振動,所以只能施以清水混凝土,而中國的大多數橋樑都是幾年一大修,說到底就是施工質量的問題。而要從元智大學圖書館開始嘗試清水混凝土,接著在大陸工程辦公樓這種需要濟公施工質量的高層上繼續使用混凝土未表材質,為此他專門去了馬賽公寓和薩爾克生物中心去討教清水混凝土的做法,認真學習,控制施工質量。雖然有一些小的質量瑕疵,我卻敢說是當時台灣存在的最好清水混凝土施工質量。使得他在水月道場的建設中得心應手。

由於時間的關係,下面我來介紹下個人最喜歡的他的作品,也是佛教建築:農禪寺水月道場,多圖慎入。

這是在台北的法鼓山的一座現代佛寺。當時的聖嚴法師只給了他六個字的史上最短任務書:「水中月,鏡中花。」

這是一座有著宏偉建築柱廊的大殿,殿前寬闊深遠,波平如鏡的水池,正好讓大殿的投影投入其中,這一幕巧妙的詮釋了聖嚴法師「水中月,鏡中花」的形象,剎那間讓管著內心寧靜下來,網店外面嘈雜的世界。

姚仁喜自己稱這個建築屬於「大象無形」,這個看似分廠簡單之極的外觀,卻極好的詮釋了法師的禪語。農禪寺的空間戲劇性不表現一種精心的設計,而是自然而然的呈現出來,建築師已經將戲劇性交給大自然去表現了。天空、雲彩、陽光、月光、風、雨、山、水,一年的四季,一天的晝夜晨昏,成為這場戲劇的主角。

再舉一下這個耐人尋味的構圖,為什麼面闊本來是四間的大殿左邊要多出一小間?他是為了使中間一間的中軸線與整個建築群的中軸線重合,而左側多的一間做成通高相當於西方教堂的側廊。整個立面有現代構成主義的手法,又體現了西方神廟的體量和莊重,又有些中式寺廟木結構柱的輕盈感。一切都在似是而非之間,耐人尋味。

本來還想分析下養會學苑的,奈何時間實在不夠。如果有喜歡的同學,可以下次再聊。第一次回答,不足之處,多有見諒。


有很大的貢獻。為這兩年毫無建樹的國內新建築提供了幾個可以聊的話題。


台灣建築界大哥級人物,有點像國內的崔凱。一般到了這種級別,擁有的資源和平台已經能讓他有很好的甲方和自己的設計團隊和話語權,產出的建築也可以說不差甚至不俗,至於是不是能跟大師比肩,這要看能不能拓展建築學的可能性,解決一些現代社會裡都市和建築所面臨的問題,讓人類的生活環境以及對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的想法可以更進一步。目前來看,姚仁喜並沒有在以上幾點做出重大的貢獻。王澍,他在這幾方面的確有建樹,但並沒有到很大很突出的程度,不過在中國已經是鳳毛麟角了,他還有時間,讓我們拭目以待。所以,我們這個時代有點像中世紀或者巴洛克時代,一直在黑暗裡探索,像柯布西耶米開朗琪羅這樣光輝奪目的大師大藝術家一直沒有出來


貼一些ikuku上他的作品

ikuku.cn|在庫言庫:建築設計行業的自媒體社區及項目輕量級託管平台


自我的東西少了點,或許他修佛認為這個不重要


不請自來聊兩句。

對於姚大師的項目了解的並不多,我知道的就是法鼓山農禪寺水月道場和蘭陽博物館了。曾經在去台灣的時候還專門繞道頭城拜訪了蘭陽博物館。並沒有特別深的印象和感受了,是有用到當地的一些傳統材料,是有一些與場地呼應的造型和立意,是有一些曲折抑或通透的展覽空間。但沒有任何驚喜,它就是一座手法純熟、完成度高、中規中矩的當代展覽建築,僅此而已。甚至在某些鋼結構節點的尺度上,還有些值得推敲的地方,顯得不夠輕盈。

隨後我又去了宜蘭和羅東,看了另一外台灣建築師黃聲遠的作品,作為一個深耕在宜蘭的建築師,宜蘭處處有他的痕迹。不論是丟丟當森林、津梅棧道這樣的裝置藝術,楊世芳紀念林園這種與景觀結合的小品建築,還是宜蘭社會福利社和羅東文化工廠這樣的公共建築,他的作品都讓我深感驚喜和感動,那是一種久違的現代建築的溫度。(關於他的建築,還有非常多值得說道的地方,鑒於不能偏題,就不詳述了。有興趣可以看看我在豆瓣寫過的遊記貼手繪放送!!~以建築之名出發!窮學生14天環島建築人...)

回來以後,跟一位朋友聊起我對這兩位建築師的感受,他提了一個有趣的觀點,他說姚就像是台灣的貝聿銘,黃就像台灣的康,一位是功成名就、懂得運用商業思維的明星建築師,一位是專註與建築本體與場所營造的「草根」建築師。這種比較,無意去褒貶大師們的選擇和成就。我只想說,時隔多年,我已經忘了蘭陽博物館長什麼樣子,卻依然記得站在宜蘭小城裡那些不起眼但溫暖的小建筑前的感受。


親自去看過他的建築,感覺形式大過內容,手法陳舊,空間感太差,名氣大而已,我覺得黃聲遠比他有內涵多了,完全不是一個路子。。


姚在國內算是高大上的大師了···············


觀摩了姚先生的作品,是一位真正做中國人建築的建築師。


推薦閱讀:

除了王澍之外,中國還有哪些優秀的建築設計師?他們的主要成就?
安藤忠雄是怎麼當上建築師的,有執照嗎?
建築平面上的FLA是什麼意思?
建築明星事務所和商業事務所工作幾年後的專業上的差別會有多大?
上海有哪些值得加入的建築設計公司?

TAG:建築師 | 建築 | 建築行業 | 建築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