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神已進行地面滑跑實驗,即將首飛,各位對此有何看法?
四代機不是說弄個「看起來很隱身」的外形就叫四代機的,況且這個心神連看起來也不怎麼隱身。
想成為公認的四代機,最起碼的指標你要達到,目前的心神連夠到4S中任何一個S的可能都沒有,連ATD-X這個名字就紅果果的叫做技術驗證機(Advanced Technology Demonstrator),說白了就是給未來F3上可能會用到的某些技術進行測試評估用的一架迷你試驗機。
心神上用的兩台XF5-1發動機直徑只有60厘米,按他們自己的說法台架推力能達到4.95噸,對一個小型渦扇發動機來說這倆指標也沒什麼可挑的,坑爹的在於這貨渦前溫度號稱能達到令人咋舌的1900K但推重比才7.8...幾乎所有擁有航發的大國都走過試圖利用單純提升渦前溫度來提高推力的彎路,結果不是故障率奇高壽命感人,就是成本急劇飆升市場慘淡,心神首飛的n次跳票中有好幾次都提到了發動機故障,看來行事嚴謹的日本人在客觀規律面前也不能免俗。明擺著日本還在走這條老路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解決不了高低壓配合問題也就只有這一條出路,而美國無論出於何種考量也不會輕易讓日本擁有獨立設計生產航發的能力,也就是說技術瓶頸指望美國幫忙沒有可能,可見日本自身的航空工業設計製造能力照比第二梯隊的中國也還有不小的差距,遠沒有地攤文里說的那麼屌。
心神上的另一個老黃曆是那兩個折流板矢量噴口,分別利用三個折流葉片偏轉飛機尾部氣流來實現矢量機動,看上去挺高大上的,其實美俄中三國都曾經玩過,然後這三國最後都不約而同的放棄了這一方案,轉而採用二元矢量噴管或軸對稱矢量噴管。比較有名的是美國的X31-A:
廢話,因為它簡單唄,能上軸對稱矢量管子誰還用它!
如圖所示,這套方案的好處就在於它幾乎可以不對發動機進行什麼改裝,往外殼上一套,再加上一套獨立的操作系統就可以實現矢量機動。日本人這是明擺著只求有沒有,不管好不好的套路,也能從側面反映出日本一旦離開美國的技術支持,其工業水平在哪個檔次上。
上面說了,由於種種限制,心神很小,長14米,翼展9米,全重9噸都不到,跟我國L-15教練機的大小差不多,這就導致其機載設備的尺寸也必須很小,於是雷達設備的功率也上不去,要是用相控陣雷達,這個尺寸也就能實驗一下基本原理...過小的尺寸也導致其根本沒有空間來容納內置彈倉,這是四代機的標配,否則隱身就無從談起。顯然心神目前是無法測試武器系統的,雷達看不了多遠,也沒地方掛導彈。不僅如此,很多應用在四代機上的感測器,探測器,觀瞄系統等等心神更是想都別想了...
身為一架所謂的四代技術驗證機,肩負著日本新一代戰機F3先行者的使命,一測不了四代機所需的發動機,二測不了矢量技術,三測不了先進的雷達航電,四測不了新一代武器系統,五測不了內置彈倉,六測不了完整的隱身技術(沒有吸波塗層),它還能幹嘛?測短距起飛數據?
沒什麼卵用也就罷了,心神的研製進度還奇慢無比,遙想當年對著雜誌上的木頭模型流口水的時候我還是個高中生呢,誰料我白頭髮都長出來了,它還在地上摩擦呢...十幾年來無數次說要首飛,無數次放鴿子,最後我都懶得理它了,按這個進度推算下去,等到F3真的服役那天,三哥LCA研製時間的記錄恐將不保。
就是這樣一架飛機,在日本國內反反覆復的炒,年復一年的炒,隨便一點進度都能上頭條,前一陣子好像還搞了個什麼公開展示媒體見面會,這次的滑跑視頻清晰度和機位也明顯不是卧草黨所為,這背後的含義,比這架小飛機本身更加耐人尋味。
謝邀。很多人看這種問題的思路就有問題。
為什麼一定是軍國主義死灰復燃?
為什麼一定是日本人大和民族面子作祟?
上垃圾半成品項目騙經費這種東西很罕見?
不自己折騰點東西怎麼騙經費?當年殲十還沒形成戰鬥力的時候,面對著東海那邊兩三百架F15J和F2,誰能想到今天在題主的問題下面,我們那麼多人可以很自信很平淡的面對心神滑跑。
不吹牛了,殲20和鶻鷹的發動機還是不行啊,矢量發動機更是連影子都沒有呢,要有危機感啊,同志們(嚴肅臉)!B站有個視頻題目起的好,
中國最先進靶機研發進展順利,即將收費,PS玩笑歸玩笑,技術積累不在於一朝一夕,曾經的PLA魔改殲8換來今日的殲10殲20,本子也不是吃素的。對己從嚴,料敵從寬看了各位知友兄弟姐妹的答案回復,還是很清醒沒有妄自菲薄的,甚感欣慰。不像07,08年我在佛山讀小學時,同學老師恨不得把日本捧成比美國還牛逼的天下第一強國-說什麼日本低價買進中國煤炭藏進海底,洗衣機工廠能幾周內轉化生產進攻性巡航導彈etc。。
我就轉髮油管理工科大神Leemz2002對於所謂「心神」隱形戰機的評論吧!
預警!-----公知JY趕緊退散免得打碎你們那顆脆弱的小心臟。 ------------------------------------La ligne de partage splendeuse ----------------------------------leemz2002il y a 4 ans
+qaz8891 @qaz8891 工業上的設計都是根據目的和技術基礎權衡取捨的解果。有相似的目的和技術基礎,就會有相似的設計。第四代隱身戰機要達到的目的無非隱身、敏捷性、超音速巡航和短距離起降這麼幾項而已。大家用的也都是地球上現有的技術。所以設計出來的戰機多少會有些相似。尤其是日本的ATD-X,基本上就是F-22的縮小版。因為日本的航空工業實力比美俄中等大國都弱得多,缺少研發隱身戰機所必須的大型超音速風洞和大型微波暗室。日本目前最大的超音速風洞的試驗段尺寸只有600x600mm(三菱重工),和美俄中等國擁有的動輒兩米級的大型超音速風洞相比差很遠。而日本一直在搞的數值風洞系統基本上只在亞音速範圍內靠普(因為缺乏實際的風洞試驗數據支撐)。而第四代戰機需要的風洞試驗時數是第三代戰機的五到十倍。光有一台大型超音速風洞都未必夠用。而日本最大的微波暗室也容納不下ATD-X這樣教練機大小的全尺寸模型。 ATD-X的RCS測試是拿到法國裝備廳作的。研發四代戰機需要的三個條件(風洞、暗室、超級電腦),日本缺兩個,而且ATD-X的預算一共只有400億日元,所以只能盡量模仿現成的F-22,以減少風險和成本。leemz2002 il y a 4 ans
+zbz0425 @zbz0425ATD-X的問題座艙蓋還是小問題。關健是這個飛機太小,無處容納武器艙。這個飛機差不多就是大陸L-15教練機大小的東西。當三代戰機都嫌小,更不用說當四代機了。而且這個項目一共就400億日元的預算。當年研發F-2(1987-1995)就用了3000億日元。研發一架四代戰機,恐怕需要上萬億。 400億恐怕連個零頭都不夠。leemz2002 il y a 4 ans
+Mine C @IwantaYBaccount台灣再怎麼發展重工業也無濟於事。大陸在主要重工業部門(鋼鐵、鋁、工具機、船舶等等)的全球市佔率都在4到6成上下。先不說台灣有沒有能力把另外一半市場拿下來,現在台灣在這些領域連韓國都拼不過。日本也沒有送飛機去法國吹風洞,送到法國裝備廳的是ATD-X的全尺寸木製模型,目的是作RCS測試。因為日本沒有能裝得下這個尺寸模型的微波暗室。日本的TDK等廠商雖然是微波暗室吸收體等材料的主要供應者,但日本本身目前沒有財力做這麼大的微波暗室。 ATD-X的預算只有400億日元,而且能否足額到帳還有待明後年預算案審議。 400億日元在日本大概剛剛夠造兩到三座微波暗室。不過ATD-X的預算本來就捉襟見肘,再拿出一百多、兩百億造微波暗室就更拮据了。就現在的預算,能否造出能載人上天的飛機來還要看研發團隊的努力呢。ATD-X的首飛定在了2014年,但能否實現要看技術上的進展和預算。不過這個飛機只是個教練機大小的驗證機,當戰機恐怕太小了,而且基本沒有什麼改進和擴充的餘地。大概就象IDF一樣,是向美國人討價還價的籌碼。leemz2002 il y a 4 ans
+jackypp100 @jackypp100
研發匿蹤戰機需要的大型超音速風洞、微波暗室、超級電腦台灣都沒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這些家當都不便宜,不是GDP三、四千萬美元能玩得起的。連日本想置備齊全都有些力不從心(日本的ATD-X的RCS測試還是萬里迢迢運到法國去作的)。而且匿蹤戰機需要的風洞試驗時數比三代機多幾倍。至於這一代匿蹤戰機需要的15噸以上級別的噴射引擎,就更是望塵莫及了。連老歐洲都單獨玩不起這個級別的東西。英國的RR是百年老店,搞F136還需要拉上GE。目前能單獨玩得起第四代匿蹤戰機的只有美俄中三家。歐盟不聯手,單獨哪一國都沒有足夠的財力和人力。日本就更不用說了。 ATD-X只是個高級教練機大小的東東,大約只有實用的戰機的一半大小,機身尺寸恐怕連AIM-9都裝不下,更不用說AIM120大小的飛彈了。日本原來想通過研發ATD-X,壓美國賣F-22,但最終也只能買到F-35。leemz2002 il y a 3 ans +tw4everlove1 首先,如果您不是純山地同胞或者外來移民後代,您這個「支那」基本上把自己祖先也一起罵進來了。日本的航太科技不如美俄中這三個大國。比如日本的運載火箭發射成功率就不如中國大陸。日本戰後研發過和生產過的飛機型號也比中國大陸少得多。日本的確有很紮實的工業體系。可缺很多關鍵性的東西。比如您提到的汽車研發用的風洞只是小型的低亞音速風洞。汽車業界比較常用的是50%尺寸模型用的小型風洞,速度範圍也通常只到兩三百公里。連戰機的起飛速度都達不到。日本國內目前最大的超音速風洞只是三菱的那座0.6x0.6米超音速風洞。和美俄中的那些兩米級超音速相比只能算玩具。同樣的戰機吹風試驗,兩米級的風洞的效率是0.6級風洞的十倍以上。兩米級風洞做一年的試驗,換三菱那個小玩具夠做上十幾年的。亞洲前30名的大型風洞中,至少25個都在中國大陸。
目前日本也沒有能容納整架戰機的大型微波暗室。所以ATD-X的CRS測試要運到法國去做。沒有大型超音速風洞,沒有大型微波暗室,研發五代機就是無米之炊。而且日本的財政狀況非常困難。政府負債率高達GDP的230%。日本政府基本上無力負擔研發第五代戰機的幾千億美元的投資。---------------------------------------La fin d"histoire--------------------------------------好啦!搬運完成希望大家能對這個所謂的「心神」有更客觀,深刻的認識。 想和這位工科大神交流的話可以去油管找他,他很親切和藹-會回答你的問題哪怕再愚蠢可笑的問題。 :)這就是為什麼英國皇家海軍現在窮得褲穿窿,航母、驅逐艦和核潛艇等即使數量連以前的零頭都不到,但還是要給錢BAE折騰幾艘出來,和平時期沒錢氪金大建,至少技術還是要跟上揚基佬的腳步。還有印度的武器買遍全世界,但還是要搗鼓什麼光輝戰機、阿瓊坦克什麼的,畢竟自家的研發團隊也得吃飯嘛。
心神ATD-X估計也是類似情況吧,一來維持本國研發技術,二來近年來國際形勢確實迫切需要日本汰除F-15J,中俄(印度佬:是我的!)的兩款四代機項目進展也不錯。既然美國人不賣F-22,更不可能指望毛子的T-50(印度佬:都說了是我的!),也就只能這樣了,先從技術驗證機做起。恐破吉尼斯紀錄 LCA或成最大輸家——————昏割線————
這貨剛出來大家還是學生黨,現在恐怕孩子都會打醬油了吧!
即便作為技術驗證機,也有點忒小了。這尺寸是高教機級別的。
不要誤會啊~我不是針對你啊心神,我是說,你們心神,光輝,T50和韓國雜燴四代機建模圖都是辣雞^_^
誰來給講講他那個官方的五十日幣CG里的側彈倉是怎麼塞進去的(
心神這發動機
怒懟岷山啊!這事都看他爸允許他發展到哪一步…現在他頂多是一個技術驗證機,以後頂多是個教練機…
看法是爸爸管得實在太嚴了,這貨真就是個玩具級別的。可小日本沒辦法,玩具也得飛,不玩這個難道去玩四軸?
你們誰有局座那個飛不起來那張圖來著?
典型的腦子裡有病的計劃。最突出的一點是竟然為了一個技術驗證機專門設計一型發動機。您一個不到10噸的飛機弄倆推力5噸的發動機是要幹啥?本子缺10噸級的發動機用嗎?F-15J的發動機是不是有許可證啊?推比比本子這5噸的還好,為啥不拿來用呢?現在這麼瞎搞,將來驗證完了搞個20噸的飛機是不是要重新設計發動機啊?5噸的才能跑到7.8的推比,10噸的甚至15噸的您打算搞6還是5的推比啊?
隱身教練機
現代空戰系統的鼻祖是F-4,日本連這種飛機都沒有國產化,F-15是散件裝的,心神等於是補課F-15。我估計美國爸爸最後還是會砍死他們的。
今天又沒飛起來
原來只有美帝有5代的時候,小夥伴都覺得5代屌炸了,果然只有粑粑能玩。自從tg也倒騰出來,尤其是還出來了2個之後,現在是個國家都敢設計5代
看了所有的答案,基本上是胡說和YY,或者對日本的軍事背景一知半解。還有我隱約感覺在座給位要被打臉。到時候你們來罵我,和點贊都歡迎。。。。。心神本身就是一個釣魚項目,當初為了逼迫美帝賣F22給日本,日本人提出心神這個自研項目,不能說心神就是假項目純釣魚,日本人也是二條腿走路方案,如果美帝堅決不對日出售F22 F35,那麼心神會正兒八經深入搞下去,如果美帝同意出售F22 F35,那麼心神項目可以做為技術儲備或減速等待日本把F35技術吃透再上馬,日本本身科技能力也是相當強大的,至於以前鐵友說的心神只有五噸推力級別發動機,純粹謠傳,日本F2戰機用的F110-IHI-129渦扇發動機推力131千牛,生產廠商:石川島播磨重工(美國授權),至於說心神五噸發,如果是真的,那估計是日本人釣魚才幹出來的,畢竟在材料學及精加工領域,日本在全球都是數一數二。鬼子研製心神,是專門為中國量身打制的!因為離中國近,所以不需要為了增加負載而有意增大戰機的體積!體積小,機動性會更靈活(更利於空中格鬥),雷達反射面會更小更利於隱蔽!(更適合鬼子的戰術:偷襲!)由於戰後鬼子不能擁有航母!而心神由於體積小,更利於它在出雲號這樣的准航母上起降!我轉個帖子,看看飛機設計專家怎麼說的。(還有我很好奇啊,一個驗證機大家這麼認真幹嘛呢,日本又不是買不到F35,有美日安保條約,和平憲法的約束,日本只不過是想保持自己的人才隊伍,從造戰機中積累經驗罷了。真正打起仗來,日本造出來的可不是這個玩意兒。更何況心神可不是大眾嘴中說的那個樣!很多技術處於全球領先了。)心神從2006年開始立項目,當時2007年的計劃就是大約10年後基本完成。
也就是2017年左右,跟當時的計劃不是一樣嗎?目前說的是2016年2-3月飛。還快了1年。
真正的FINAL FIGHTER F-3量產是2025年去了。
A radio-controlled 1/5 scale model made its first flight in 2006 to gain data on performance at high angles of attack and to test new sensory equipment and self-repairing flight control systems.
Following these preliminary steps, the decision was taken in 2007 to push ahead with the multi billion-yen project. At the time of this decision, production was forecast to start roughly 10 years later, around 2017.
In July 2014, the TRDI (Technical Research Development Institute ) released the first official photos of the ATD-X prototype, and stated that the aircraft was undergoing tests on the ground. The fighter prototype was expected to be fully developed by 2018"
轉載:http://www.niubb.net/article/282408-1/1/ 作者:王正平教授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我們知道世界上目前只有美、俄等少數幾個國家已經研發或正在研發第四代戰鬥機,宣布公開四代機研製計劃並製造出樣機的國家也為數不多,日本算是這少數國家之一,您在以前本刊的採訪中就曾說過,要評價一架飛機,首先要看的就是氣動布局,那麼日本「心神」戰鬥機從氣動布局上講有什麼特點?您能否評價一下這架飛機的設計思路和水平?王正平教授(以下簡稱王):其實,第四代戰鬥機在設計上,其氣動布局都有一些共有的特點,具體到每架飛機上,則有各自一些特有的特點。具體到「心神」上來講,它實際上就是一架第四代戰鬥機的技術驗證機,關於四代機所需要的高推重比矢量推力發動機技術、先進綜合航電技術、先進氣動布局技術以及材料技術,都需要在這樣一個平台作為技術集成的對象體現出來,這樣一來才能夠集中驗證和試驗日本在先進戰鬥機領域究竟能做出什麼樣的東西,因此,它用於技術探索和驗證的因素比較大,還是立足於驗證四代機的核心技術。當然,作為一架技術驗證機,「心神」身上的確體現出了許多四代機的相關技術,從最初的第一印象來看,它好像的確是參照美國的第四代戰鬥機F-22來設計的,從日本人的思想定位上,也是這麼認為的,就是設計一款第四代的具有隱身性能的空中優勢戰鬥機,這種設計思路就決定了,「心神」在總體外形上一眼看去,跟目前其他三款四代機都很相似。記:那麼從具體的氣動設計上來講,比如「心神」的機頭雖然有菱形的隱身設計,但機頭總的看卻相當修長,與機身整體比例明顯比F-22看上去要長不少,有的人甚至認為它很像F-15的機頭,您怎麼看這個問題?王:僅從機頭布局來看,「心神」與F-22相比,應該說還帶有一點點三代機的特徵,即顯得稍微細長一些,可能更像是F/A-18「大黃蜂」,F-15的機頭還是要更寬一些的。從術語上來講,就是長細比比較大,還是朝向三代機布局上靠,不光機頭,機身也是如此。記:「心神」長細比大的設計特徵體現出什麼問題?王:從傳統飛機設計角度講,飛行阻力由飛機的迎風截面積所決定,迎風截面積越大,飛機飛行阻力越大,特別是超聲速阻力越大,要想跨過聲速就越困難,跨聲速和超聲速飛行性能就比較差。為了減小迎風截面積,一般都把飛機設計地更細長一些,長細比大了,迎風截面積自然就小了,飛機超聲速阻力自然也就小了。「心神」的這一設計,明顯是為了減小超聲速阻力考慮。之前我說過第四代戰鬥機都要體現出展向分布的特點,從外形上看就是長細比比較小,飛機在展向方向上寬度比較大,為什麼這樣呢?因為四代機體現出的一個特點就是高馬赫數飛行,高馬赫數飛行,本身就意味著飛機要優化在較高高度區間的飛行性能(高度越高,阻力越小,飛機飛行最大速度記錄都是在高空創造的),但高空意味著空氣稀薄,空氣稀薄升力就相應較小,因此需要的機翼面積相對就要更大,展向分布可以最大程度上增加飛機的機翼面積,T-50和F-22的展向翼面積都很大,顯得遠沒有三代機那樣長細,就是這個原因。可以說,從「心神」的整體外形來說,只能說是它把一個好的三代機的外形套上了隱身技術的外衣。「心神」不具備超聲速巡航能力記:四代機最具優勢的地方就在於能夠超聲速巡航飛行,您覺得「心神」從氣動外形上看具備超聲速巡航的能力嗎?王:單從氣動外形上看,「心神」是不能做超聲速巡航的,超聲速巡航有兩個要素,一是高推重比的大推力發動機,二就是符合超聲速巡航標準的耦合設計,兩點缺一不可。從「心神」的機翼和尾翼布置就可以看出,它們沒有像F-22那樣尾翼插進機翼里去,機翼和水平尾翼近距耦合布置,它的兩個V形尾翼也布置在發動機艙上,沒有插進水平尾翼中去。因此綜合「心神」目前的動力裝置水平和氣動設計水平,還不能夠做到超聲速巡航。記:日本為什麼不考慮為「心神」賦予超聲速巡航的能力?王:這可能是日本人經過綜合考慮後作出的決定,首先從發動機角度講,日本目前缺少可以用於超聲速巡航的高推重比大推力發動機,這就構成了對超聲速巡航的瓶頸限制。因此日本決定利用三代機的一些技術,集成其他四代機的標誌性核心技術研製出「心神」這樣具備大量四代機特徵的技術驗證機,這是務實之舉。進氣道設計稍顯粗糙記:「心神」的進氣道感覺與現有的四代機都有一些差別,您能否分析一下其進氣道設計?王:從「心神」的進氣道看,它屬於兩側或者說腋下進氣道,還是有點「加萊特」進氣道的設計的,而且進氣口也是有點菱形設計,首先考慮的還是對隱身有利,其次還是為了有利於大迎角機動飛行,它的進氣口朝前方傾斜,即便飛機在機頭大幅抬高,大迎角飛行的情況下也能保證發動機獲得足夠的進氣量,順暢高效地進氣。另外,可以看到「心神」的進氣道在背部明顯地鼓起一塊兒來,這實際上是向上彎曲的S進氣道設計,這樣一來進口風扇葉片就與進氣道正面形成了一定角度的遮蔽,可有效減少發動機前端葉片對雷達波的反射,有利於飛機雷達隱身。記:但是對比「心神」和F-22、T-50,後兩者的進氣道都有非常明顯而流暢的一體化進氣道設計,而「心神」的進氣道設計則稍顯粗糙,好像還是類似三代機的設計,進氣道就只是貼在機身上,這是為什麼?王:可以說,目前四代機的進氣道都有一個特點,就是一體化融合設計,應該說在這點上,「心神」做的不是那麼徹底。採用一體化設計有很大好處,利用進氣道前端類似邊條的渦流發生器起渦,然後打在飛機的進氣道唇口,剛好將超聲速氣流變為亞聲速氣流進入進氣道,氣動效率上面可以獲得很大的收益。而「心神」的設計則更像是第三代戰鬥機,這樣的設計與F-22或者F-35比起來,就顯得很不流暢。當然這裡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心神」畢竟還是一款技術驗證機,在一些從使用角度考慮的技術細節設計方面當然會考慮得少一些,顯得不夠細緻。實際上技術驗證機就是這樣,它主要是為了驗證一些平台上搭載的先進的航空技術,不像是以量產為目的的型號機,必須要考慮裝油、裝設備、裝航電、裝起落架,因此各種細節設計都相當精細周詳。而對於技術驗證機而言,這些都不是主要的。這樣的例子在「心神」身上還有很多,比如其機頭座艙設計,就沒有像F-22或者殲-20那樣高高隆起,座艙後向視野比起目前幾款服役或在研的四代機而言要差得多,同時它還直接借用了類似F-16的後開式座艙蓋,並沒有採用與F-22類似的視野更佳、隱身效果更好的整體座艙蓋。在這些對於技術驗證機而言並不特別重要的地方,完全可以直接借用現成的成熟技術和設備。記:縱觀現在幾款已經亮相裝備或試飛的四代機,都設計有邊條,並相當強調進氣道前面邊條的作用,但看「心神」的進氣道前並沒有設計邊條,這是為什麼?王:雖然「心神」進氣道一體化設計做的並不徹底,但實際上它還是有一點一體化設計的,因此可以充當一部分邊條的作用。對於邊條而言,一般只要棱邊超過70度就可以了,來流過來就可以起渦,達到增升和提高大迎角能力的作用,沒有必要一定要像F/A-18E/F一樣,伸出那麼大一塊圓弧形邊條板。這實際上是隨著氣動理論和實踐的進步,我們對於渦流和起渦的規律把握更深入的緣故。最後還有一點,隨著氣動理論的不斷發展,研究人員逐漸意識到了矢量推力的巨大作用,未來更多的是提高推力矢量的響應速度,讓推力矢量更多地直接參与到飛控中來,用發動機而非氣動舵面來控制飛機各種飛行動作。矢量推力的作用未來肯定是要超過氣動舵面的,因此未來的氣動設計就不必像以前那樣複雜,還要什麼翼刀、機翼前緣鋸齒,總的來說,氣動設計的發展是朝著功能越來越綜合,結構越來越簡化的方向發展的。全翼展前緣襟翼記:我們看到,「心神」的機翼採用了全翼展前緣襟翼,現在看來這似乎也是四代機上一個標準配置,這種設計有何好處?王:從目前看,這的確是四代機的一個特徵,但實際上該技術最早還是在三代機上出現的,目前在三代機上已經有廣泛使用了。前緣機動襟翼設計,最主要的目的還是提升飛機的大迎角機動能力,從起動角度講,前緣襟翼對於大迎角機動是最有利的一個措施,前緣設置襟翼,除了有充當渦流發生器,起渦增升的作用之外,由於襟翼位於機翼最前部,它向下偏轉以後,對於來流有一個向下的誘導作用,會提高飛機的可用和失速迎角,相當於實際迎角變小了。而傳統的後緣襟翼,在增升的同時,反而因為向下變彎,會減小飛機的失速迎角,會降低飛機的大迎角性能。所以對於大迎角機動能力要求很高的現代戰鬥機而言,自然是前緣襟翼越大越好,於是就有了全翼展的前緣機動襟翼。記:從舵面能力上來講,是不是說前緣機動襟翼的能力就比後緣襟翼強?因為它畢竟在來流方向最前方,受到的干擾小。王:實際上並非如此,從舵面能力上來講,後緣襟翼要比前緣襟翼好,為什麼呢?因為後緣襟翼下壓之後,相當於機翼整體的翼型發生了變化,機翼的彎度增加比前緣襟翼變彎影響更大,因此增升的效果要大得多,而前緣襟翼僅僅相當於機翼前緣局部的彎度增加,增升效果要比後緣弱一些。所以我們看到一些不需要迎角機動能力的民機,比如波音系列客機,它主要還是通過後緣襟翼來起到增升效果的。機翼後緣前掠角度的秘密記:從俯視圖看,「心神」機翼後緣有一個前掠的角度,但前掠角比起F-22等四代機而言顯得非常小,那麼機翼後緣前掠角大或者小,對於飛機有什麼影響?王:你看的很仔細,的確是這樣。從氣動性能角度而言,飛機機翼後緣前掠首先對於提高大迎角機動性能有利,對於飛機而言,影響機翼升力和氣動能力的最大因素就是氣流分離,即飛機下表面的氣流繞到上方去,會顯著降低飛機升力,而機翼的氣流分離都是從機翼後緣先開始的。由於現代戰鬥機的機翼前緣均為後掠,氣流就會流向翼尖方向(即向外洗),加劇氣流分離,而此時機翼後緣設計成前掠,就相當於將外洗氣流又向里誘導回來了,減少了氣流分離,這對於提高飛機大迎角性能和氣動升力,都是有好處的。以F-22為例,它的機翼前緣後掠,後緣則明顯前掠,不光如此,在F-22翼尖的後側,更進一步切出來一塊,使得後緣更進一步前掠,這樣就構成了所謂的蝶形機翼,這樣的設計就更能突出其大迎角性能。另外一點,四代機機翼後緣前掠還有一個考慮,就是隱身,其中F-22曾經的競爭對手YF-23在這點上是做到了極致的,從俯視布局來看,其機翼完全就是一個菱形,菱形是非常有利於雷達隱身的,而F-22在這點上做的還不如YF-23。而「心神」的機翼後緣前掠角比F-22更小,一方面在隱身和大迎角機動上獲益較小,明顯不如F-22,另一點,這實際上也是「心神」身上還有濃重三代機味道的一個方面。因為從俯視圖看,由於機翼後緣前掠角太小,前緣後掠角則很大,「心神」的機翼形狀明顯更近乎於三角翼,同時它的翼展和展弦比也明顯比四代機要小得多,更接近於三角翼布局的二代和三代機,如蘇-15、米格-21等。我們知道,三角翼布局在高速飛行上是十分有利的,「心神」在機翼設計和長細比設計上的考慮,都能看出二代機、三代機高速設計的影子。「心神」的機翼、尾翼匹配度不如F-22,隱身能力與F-35相當記:從「心神」的機翼和尾翼形狀來看,似乎並不像F-22那樣協調和匹配,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王:隱身飛機的機翼、尾翼匹配設計,必須遵循平行原則,從「心神」的設計來看,機翼前緣與尾翼前緣、機翼後緣與尾翼後緣、機翼翼尖與尾翼翼尖都分別在平面內平行,但「心神」不如F-22的一點在於它的尾翼有一個斜切的切尖,破壞了機翼與尾翼的匹配。記:「心神」為什麼要有這個切尖,這是出於怎樣的考慮?王: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我們知道飛機在大迎角狀態下的機動能力,是以不失速為臨界前提的,只要整個飛機沒有完全失速,還有舵面能夠提供控制能力,飛機迎角再大都不算失速,一般而言,常規布局的飛機,機翼在前會先失速,這個時候尾翼的操縱能力必須更強,保證操縱能力,而「心神」的這個切尖能夠有效阻止尾翼的氣流分離,可以提高尾翼的氣動能力和抗失速能力,可以更晚失速,「心神」的大迎角能力因此得到了保證,但卻破壞了隱身匹配。F-22在這點上就比「心神」要好,它乾脆將機翼和尾翼一同切尖,做成了所謂蝶形翼,既兼顧了隱身匹配,又保證了大迎角能力,所以我常說F-22是目前在隱身和氣動角度做的最完美的戰鬥機。記:日本防衛省方面的技術人員表示,「心神」的隱身能力不在美國F-35戰鬥機之下,如果不考慮隱身材料,您認為單從外形上看,「心神」的隱身能力怎麼樣,有日本人說的那麼好嗎?王:我上面說「心神」的隱身能力不如F-22,它在一些設計上對隱身和氣動的兼顧做的不如F-22那麼完美,但它的隱身能力應該是與F-35差不多的,因為F-35雖然與F-22設計思想相同,但它為了兼顧三種任務構型通用,在很多地方不得不做出妥協和犧牲,機身上看上去坑坑窪窪的,不如F-22那樣整潔完美,隱身能力明顯不如F-22,美國人也只說它比起現在的三代機、三代半機具有隱身能力的代差優勢而已。「心神」注重優化跨聲速區間性能記:那麼從機翼設計上來看,能否看出其主要是考慮偏重於哪個速度區間的性能?王:主要還是優化跨聲速和超聲速區間的性能。我估計這點與「心神」目前的動力也有很大關係,「心神」目前的發動機推力還是比較小,要達到很高的飛行速度,就必須進行高速氣動外形設計優化。「心神」作為技術驗證機,肯定是要驗證超聲速飛行能力的,超聲速巡航當然是做不到,但最後如果該飛機連超聲速飛行都做不到,沒法跨越音障,那就比較糟糕了,就達不到設計指標和技術驗證的目的了。「心神」處於技術驗證機階段記:說到技術驗證機,您能否講講日本「心神」這個技術驗證機都有哪些驗證目的和目標?王:從目前日本方面的報道來看,「心神」主要想要驗證的技術還是外形隱身設計和布局,因為對於飛機而言,最核心的東西首先還是氣動布局。通過「心神」,可以驗證日本對於隱身飛機的設計技術、分析技術、實驗技術,而第四代戰鬥機目前的思路不外乎三個,一是以隱身為主,兼顧氣動性能;二是隱身、氣動性能二者融合設計;三是以氣動性能為主兼顧隱身,F-22是第二種,而目前看來,「心神」更傾向於第一種。但不管怎麼樣,無論是何種設計思路,都必須通過技術驗證機的試驗來進行驗證。記:據資料稱「心神」起飛重量僅為10噸級,這是否也是它是一款驗證機的證明?王:是這樣的。技術驗證機做成尺寸和重量較小的縮比飛機,在技術驗證機領域是非常常見的情況,比如英國最近正在研製的「雷神」飛翼式無人技術驗證機、美國的X-45,實際上都屬於較小尺寸的縮比驗證機,當其驗證的技術成熟以後,再放大尺寸研製型號機,是很經濟務實的做法。「心神」也是如此,以其10噸級的重量,內置彈倉都沒辦法來布置,因為彈倉會佔據機體內部極大的空間和重量,所以它也只能是技術驗證機。當然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心神」是日本完全利用自己現有的技術基礎和條件,自行研製的第四代戰鬥機技術驗證機。因為從條件上看,日本要從美國或者歐洲拿到好的發動機、航電或者先進材料,那是輕而易舉的,歐美也不會對日本進行這樣的技術限制,但日本是下決心要做自己的五代機,在「心神」上體現出的,都是日本人自己的技術思路和想法。記:如果從飛機研製角度分析,「心神」現在處於研製的哪一個階段?未來還有哪些工作要做?王:如果從飛機設計角度而言,首先要擬定設計要求。它是由使用方(軍方或民航)負責的。現代軍用飛機根據國家的戰略方針和將來面臨的作戰環境,經過分析提出作戰技術要求。擬定設計要求並不像想像中那樣容易,因為現代軍用飛機從設計要求的制定到開始服役使用一般都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要準確預計10年後的政治、經濟、技術環境是相當困難的。接下來第二步要進行的自然是創新性或者說理念性的研究,即所謂的概念設計階段,概念設計的目的是對飛機的氣動布局、性能、重量水平、航空電子、武器、所需新技術、費用和市場前景等方面進行初步和方向性的探討,它與設計要求階段有重疊,因為有時要通過概念設計來使設計要求制定得更為合理和具體化。在概念性設計階段,就穿插著許多驗證機項目,這個時期的驗證機項目,主要是為了驗證某一個最核心性的新概念或者新技術,比如像美國的X系列驗證機,有的就為驗證全新氣動布局,有的則專為驗證某一個特定技術,如隱身技術。概念驗證機階段之後,就進入所謂的集成驗證階段,即將多個技術集成在一個驗證機平台上進行綜合試驗和驗證,這實際上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預研,這就是型號研製之前的一個階段了,等這些相關技術集成驗證都成熟了之後,就可以開始型號研製了。所以我們看「心神」實際上就處於預研集成驗證階段。記:「心神」如果未來從驗證機變成型號機,會有什麼變化?王:那肯定是完全不一樣的,首先尺度會放大,其次在氣動、隱身等細節設計上會顯著優化,得到的型號機肯定不會像現在這樣粗糙,整體性能會有很大的提高。垂直尾翼設計與F-22思路相同記:從V形垂直尾翼的外形上看,「心神」的設計與F-22非常相似,不但都採用了固定式尾翼設計,而且尾翼後緣的可動舵面也採用了一直延伸到翼根的全翼展舵面,這種設計有何特點?王:其實歸根結底,垂直尾翼的第一設計要求還是基於氣動效率。對於需要超聲速飛行的第四代戰鬥機而言,從飛機穩定性上講,最重要的還是航向穩定性。因此你看戰鬥機,如果是單垂尾的話,一般都會顯得垂尾十分高大,就是因為飛機在超聲速飛行過程中航向穩定性不夠,因此垂尾要儘可能足夠大,用以賦予其航向穩定。而對於飛機而言,如果飛行過程中僅僅依靠垂尾仍不能獲得足夠的航向穩定性,就需要進行增穩控制,這就需要飛機的操縱能力要強,這就需要強有力的方向舵。尤其是採用雙垂尾的飛機,其垂尾翼面積相對單垂尾較小、展弦比更小,氣動效率就明顯降低,特別是翼根處的航向穩定能力就更弱了。因為V形雙垂尾本身航向穩定性能力較弱,就需要上面的舵面能力要更強,因此就要求其必須更長一些,面積更大一些,於是就設計成了全翼展的舵面。日本航空工業兩頭受限,「心神」研發前景不明朗記:日本之前提出在希望在2014年使「心神」即F-3戰鬥機計劃從技術驗證機階段正式過渡到型號研製階段,您認為以日本的技術能力而言,能研製出真正的第四代戰鬥機型號機嗎?王:這實際上就涉及到日本航空工業目前面臨的一個根本問題上,就是受美國限制的問題。日本航空工業實際上說來是「兩頭受限」。如果從飛機的整個研製角度而言,可以分為三部分,前頭的第一部分,就是發展性研究,中間一部分,就是工程製造,最後一部分,就是實驗驗證,相當于飛機工程的三大體系。現在日本呢,在發展性研究方面受到美國的嚴格限制,不讓日本在航空特別是戰鬥機領域的基礎、理論性前沿研究上進行突破,但在工程製造上則不予限制,如美國賣給日本的F-15J戰鬥機,完全可以交由日本自行組裝,甚至製造其中部分部件,搭配日本自己的子系統,在工程製造方面,日本的技術能力非常強,甚至能做到在某些方面、如精細加工製造比美國做的還要好,而在最後一部分,也有限制,不讓你去自己做航空產品特別是飛機的自行摸索和驗證,使日本一直沒法利用自己的力量獨立研製出自己的戰鬥機來。所以說,就日本的技術能力而言,它不是不能,而是非常有可能研製出真正的第四代戰鬥機,但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美國允許不允許它把第四代戰鬥機做出來。所以最大的可能還是像F-15J一樣,由美國提供一種出口型戰鬥機賣給日本,而日本自己在上面製造安裝自己的零部件和子系統,依然限制日本在兩頭的發展,將日本的航空工業發展約束在一個由美國確定好的框架內。還有一種可能是像之前的F-2戰鬥機一樣,也讓日本來進行研製,但是提供一種對於美國而言相對次要、不是最尖端的F-16戰鬥機,讓日本人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仿製設計,這個模式使得日本的戰鬥機研製依然受美國的主導和控制。目前日本已經批准進口美國的F-35戰鬥機,美國很有可能同意日本利用現有的條件為出口型F-35研製自己的子系統和相關設備,甚至更進一步,允許日本在F-35的基礎上研發日本版本的仿製F-35戰鬥機,美國對於日本的潛在威脅,還是有所警惕和防範的。我們一般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後端的實驗設備實際上就是航空工業的基礎設施,跟發展經濟需要先修路是一個道理,一般正常的國家要發展航空工業,肯定先把風洞、發動機試驗台等基礎設施先搞好,然後再設計飛機。而日本則是想搞飛機的時候發現沒有足夠的試驗設施,這也足以證明日本的航空工業發展的確是受到美國限制的。「心神」採用燃氣舵式矢量噴口技術記:「心神」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特點,就是它的發動機採用的矢量推力技術比較獨特,既沒有像美國那樣使用二元矢量噴口,也沒有使用三元矢量噴口,而是使用了類似美國F/A-18高攻角技術驗證機曾經試驗過的三片類似燃氣舵擋板的矢量推力機構,您能否講講這種結構的矢量作動原理,它與美俄現在使用的兩種矢量推力技術相比,各有什麼優劣?王:實際上第四代戰鬥機發動機推力矢量技術目前就是這兩大類,第一類就是矢量噴管技術,不管是F-22的二元噴管還是T-50的三元噴管也好,從原理上講都是一回事兒;第二類就是「心神」和美國F/A-18高攻角技術驗證機上使用的燃氣舵矢量技術。矢量噴管式的推力矢量技術,從裝置實現上來講技術和結構都比較複雜,但是從對發動機矢量控制和推力的利用效率上來看,效率比較高。而燃氣舵式矢量推力控制,在推力損失上比較大,因為大量的尾部噴流出來都直接消散了,只有部分打在燃氣舵上,起到了矢量控制的效果,但燃氣舵控制也有好處,就是這種控制方式比利用矢量噴管偏轉控制更為直接,結構更簡單,技術實現起來也比較簡單、成熟,同時它的控制響應速度也更快。美國之前對於燃氣舵式矢量控制技術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也利用F/ A-18改造做出了專門的高攻角技術驗證機,進行過相關試驗,但後來隨著矢量噴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美國認為後者性能更好,優勢更大,因此選擇了矢量噴管。而日本「心神」使用燃氣舵式矢量技術,可能還是更注重其響應速度方面的優勢,更加看重五代機的超機動近距格鬥能力,同時燃氣舵技術對於日本而言技術門檻相對較低,實現起來也比矢量噴管更為現實,成熟度更高,更有利於「心神」後面的矢量推力技術飛行驗證,可以更快地驗證飛機操縱系統、發動機系統與矢量推力系統的匹配和集成技術,為日本未來研製五代機鋪路。「心神」的發動機系統記:據介紹「心神」使用的發動機是日本自行研製的XF5-1型渦扇發動機,推力約49.5千牛,推重比7.8。這款發動機的技術水平究竟如何?日本在航空發動機研製方面究竟有怎樣的實力?在XF5-1的基礎上,日本又研發出了XF7-10中等推力發動機,目前日本主要還是在小推力和中等推力發動機方面實力比較強,軍用小涵道比大推力發動機是否門檻更高?王:不完全是這樣,日本在航空發動機材料、製造、工藝等方面是具有很強的實力的,也有其特點,它的石川島播磨重工和三菱重工,經常參與歐美先進航空發動機的零部件研製和生產,具有很高的技術水平。之所以沒有搞出中等推力和大推力的發動機,實際上還是剛才提到的問題,就是它受到美國的嚴格限制,所以日本也很無奈,現在它能做的只是從小推力發動機慢慢不斷地向中等推力、大推力發展,比如進一步設計用於運輸機的發動機,只能通過一點點往上靠來求得突破和發展,並達到保存自己發動機研製能力的目的。舉個例子,日本當時與美國共同設計研發波音777客機,所謂的無圖設計,異地聯合製造,而發展到波音787客機,就是目前波音系列的最新型客機,代表了航空工業的尖端水準,它百分之七十的設計和製造工作都是由日本承擔,實際上佔了大頭,只有三成是由美國完成的,但儘管如此,日本還是只能在製造方面發揮自己的能力,波音787最關鍵的發動機技術,還是握在美國人自己手裡。記:有人說可以將中、小推力發動機等比放大就可以得到大推力發動機,您怎麼看待這種說法?王:這種說法其實是完全不正確的。對於航空發動機來說,如果基於一個先進的核心機,根據需求的不同研究不同推力等級和涵道比的一系列發動機,這是可能的,但是如果說要把一個小的核心機放大,然後得到大推力發動機,這是不可以的。大推力發動機意味著大流量的空氣和高壓比、意味著極高的渦輪前燃溫度,這是小推力的小發動機比不了的,對壓氣機、結構設計、燃燒室設計、渦輪耐高溫材料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此外,在航空工業領域有一個尺度效應的說法,一個渦輪,即便轉速和溫度不變,僅僅尺寸擴大,那麼它的轉動情況、受力都是完全不同的,打個比方,小塊的玻璃比較結實,但如果把玻璃放大,厚度和材料都不變,那麼用同樣的力量打在玻璃上,大塊的玻璃更容易破碎、更不結實。智能蒙皮技術記:據日本方面介紹,「心神」在機身表面將採用「靈巧蒙皮」(或稱智能蒙皮)技術,您能否具體講講什麼是「靈巧蒙皮」,它用在飛機上有哪些好處?王:所謂智能蒙皮,其實概念比較寬泛,有一種智能蒙皮指的是自適應材料,比如說新型的記憶合金等,另一種智能蒙皮,說的是複合材料,比如可設計材料,它在受力的條件下,可以出現一些我們需要的變形,從而達到提高飛機氣動效率等目的,這也可以稱作是一種自適應或智能蒙皮。在智能蒙皮應用角度講,可以舉一個例子,就是前掠翼飛機,我們都知道前掠翼飛機是一種氣動效率很高的布局設計,因為飛機機翼前緣前掠,因此來流是從翼尖向內翼部分洗的,這樣一來前掠翼飛機就有效避免了傳統後掠翼飛機的氣流分離問題,氣動效率要高得多,升力和機動性能都十分優異。但為什麼到現在為止前掠翼沒有辦法使用呢?就是因為前掠翼氣動力是發散的,機翼就會扭轉增加飛機的迎角,迎角增加後又增大了氣動力的發散,相當於持續給機翼施加越來越大的壓力,那麼機翼最終就會因為承受不了扭轉力而出現結構破壞。而複合材料則不一樣,它具有各向異性的特點,如果在前掠翼飛機上使用,它受到壓力反而會朝著壓力方向發生形變,就會避免壓力繼續增大的問題,這樣一來前掠翼飛機技術就可以從紙面上變成現實。智能蒙皮的使用不光有利於增強飛機的受力特性,而且還可以使飛機發生有利於氣動效率的形變,這是智能蒙皮技術的第一個層面。第二個層面,智能蒙皮還有利於隱身,從目前「心神」驗證機計劃公布的細節來看,它使用智能蒙皮,更主要的是為了隱身。具體而言,就是智能蒙皮可以產生一些主動的變化,去影響和改變反射電磁波特性,從而達到雷達隱身的目的,還有紅外隱身也是一樣,智能蒙皮可以使飛機表面的溫度和紅外輻射特性發生變化,主動抑制紅外輻射,從而破壞敵人紅外探測器發現飛機的努力。具體舉個例子,現在雷達隱身材料中有一種被稱為「左手材料」的新材料,最近掀起了研究的熱潮,它對電磁波的反應特性與常規材料是不一樣的,學過高中物理學的人都知道,電磁場特性可以用右手定則來確定,但左手材料的電磁場特性與右手定則完全相反,因此經雷達波照射後,反射波傳播方向就會被改變,從而達到隱身目的。「心神」將使用本國研製的新型機載雷達記:日本曾經在F-2A上率先使用了AESA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但在使用中性能和可靠性卻很不理想,但在「心神」上,日本堅持要使用自己的雷達技術,聲稱將使用新的寬頻相控陣雷達,日本現在在機載雷達上的研發能力到底怎麼樣?王:我認為這是非常可能的,航空電子技術歸根結底依靠的還是強大的民用電子技術基礎做後盾,而日本的民用電子技術實力之雄厚是有目共睹的,像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技術關鍵在於T/R組件和電子元器件的小型化,而T/R組件的開發必須有砷化鎵、氮化鎵等半導體微電子晶元的技術基礎作支持,據我所知日本並不缺少這樣的技術基礎。所以它未來搞自己的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和先進綜合航電系統是沒問題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說自己要搞的雷達是寬頻相控陣雷達,這也是一個未來戰鬥機機載雷達的新方向,它與現在推出的一些機載電掃雷達還是不一樣的,現在很多雷達實際上採用的是窄帶掃描技術,就是發射的探測波頻帶很窄,發射出去的波基本上是正弦波,回收的信號也是一些目標的點信息。而寬頻雷達不同,它發出的電掃信號頻帶很寬,信號波形也變成了准正弦波或者非正弦波,它的回波不再是點信息,而是多個點的信息,綜合這些信息後,得到的目標情況就比窄帶相控陣雷達要豐富得多,因此寬頻雷達探測距離更遠,探測性能也遠遠優於窄帶雷達,特別是對隱身飛機的發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從「心神」要裝寬頻相控陣雷達這點也可以看出,日本在五代機航電上是沒問題的。以前日本做F-2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不太成功,但那是它第一次自己做機載雷達整機,收穫的教訓也是一種經驗積累,對未來搞新機是很有好處的。日本正在建設風洞等試驗設施記:有人曾經說過,日本在研製飛機的時候,往往要把模型拿到國外去吹風,日本目前的風洞水平究竟怎麼樣?根據一些資料顯示,其實日本也有高速風洞。王:高速風洞日本肯定是有,因為日本的航天工業非常厲害,因為火箭、衛星之類的東西都需要在高速風洞或者超高聲速風洞等高馬赫數風洞中去做吹風試驗,但這些風洞尺寸都比較小。在航空風洞方面,不光是要有一些個別的高性能風洞,更多的是要求有完整的一系列風洞體系,規模也很龐大,低速的、亞聲速的、跨聲速的、高聲速的、大的、小的都要有。我認為日本還是因為在航空工程試驗上受美國限制的原因,導致它無法建立起一個完整龐大的風洞體系,因此才不得不把模型拿到法國等有完整風洞體系的國家去吹。其實受限的不光是風洞,另一個例子就是隱身飛機的雷達隱身測量試驗設施,用的是微波暗室,通過建立一個微波暗室形成電磁波平行場環境,模擬對隱身飛機雷達反射截面積RCS的測量,並得出數據。日本搞工業產品的微波暗室其實非常多,技術實力也很強,需要的只是將這些微波暗室放大,製造一個更大尺寸的、可以用於隱身飛機測試的微波暗室。但因為美國不讓它做,所以「心神」的雷達反射截面積試驗也是拿到法國去做的。美國自己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他們在桑迪亞國家實驗室做了一個非常大的微波暗室,用於對F-22等隱身飛機的電磁特性測試。在航空發動機試驗設備方面,日本也有一些設施,比方說發動機外場試驗台等,他們自己研發的XF7-10大涵道比中等推力發動機,就在這個試驗台上做過試驗。但這個試驗台可測試發動機的最大流量還是低了一些,未來日本如果要研製大推力的發動機,也可能不得不拿到美國或者法國去測試,這大概也是因為受到限制的緣故。引進F-35的同時,「心神」項目肯定會繼續推進記:日本已經確定要進口F-35作為其下一代戰鬥機了,您認為這是否意味著「心神」這個項目成了雞肋?日本為何在F-35已經定案的情況下還要繼續研發「心神」?您看它未來有可能像F-2一樣,頂著F-15的壓力量產服役嗎?王:日本引進F-35,並不代表著「心神」計劃就沒有前途了,日本現在將「心神」命名為F-3計劃,顯然是將其看做是F-2戰鬥機的換代機種。實際上進口F-35也有利於日本學習美國先進的航空技術,從美國那裡拿來東西汲取營養。未來不排除日本像當年搞F-2一樣,在引進F-35的同時在「心神」的基礎上搞出一款新機,與F-35同時裝備日本航空兵部隊。同時,日本進口的F-35戰鬥機,可能也會使用日本自己的國產設備,比如電子告警裝置,F-35其實本身帶的就有,但為了追求國產技術,日本可以不用美國的,而用自己的電子告警設備裝在F-35上,而且這個電子裝置的性能不見得就比美國貨差,說不定性能上猶有過之。日本航空工業現在實際上是戴著鐐銬跳舞,它在美國儘可能允許的情況下,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做到最好。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印軍?
※滿廣志實際作戰能力如何?
※如果中美俄聯合對世界各國及地區宣戰,那邊贏面大?
※台灣對大陸的價值有哪些?
※開槍的時候是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