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明代帝王的廟號,謚號,都有什麼有趣的解釋?

「英」在何處?「武」字有何區別?「神」「世」是褒是貶?「宣」,「孝」,「光」突出了什麼特色?「熹」是木匠活造成的?


廟號用字本來和謚號是不同的,多用「高、中、世」等字,被普及化以後才從謚號中取字,並不好直接按照謚法斷定涵義,要比照前代的用例。明代的帝王死後上廟號、謚號時,都由大臣擬定一篇「謚議」來說明,但這謚議一般都寫的很含糊。明朝在武宗以後,謚議中才有些比附前代的說法,可資參考。謚議在明歷朝實錄里有,可以找來看看。以下說幾個簡單的。

孝宗的廟號,據說是由於太皇太后王氏(憲宗的孝貞純皇后)下敕給內閣,要求他們擬定一個佳謚,因此內閣上了這個廟號,以表彰孝宗對祖母周氏和嫡母王氏的孝德,當然是美號。這個廟號的先例是宋孝宗,得號的原因是他對趙構極力盡孝。宋孝宗在「正史」中的評價也算是比較高的了。

武宗的廟號是比照漢武帝和唐武宗的,不要問我「武帝」明明是謚號為什麼混進來了……當時的禮部尚書毛澄本來就以學問疏漏著稱。

臣等竊嘗徧觀史冊所載歷代帝王,前啟後承,必有文德,以興炳蔚之教。必有武功以振恬熙之風。漢之武帝、唐之武宗,皆以聰明果毅、蹈厲發揚,思欲振殊俗而威遠夷,覲耿光而揚大烈。

這個嘛……反正武宗那一篇謚議基本就是高級黑風格。先例的話,除了被叔叔宣宗否定了執政路線的唐武宗以外,元武宗也是個不太好的例子……

世宗的廟號是比照漢武帝(世宗)和漢光武帝(世祖)的,是一個源遠流長的美號。據說曾經有人建議肅皇把這個廟號加給他爸爸睿皇,但肅皇拒絕了。他在把睿皇在太廟裡單立的那間「世廟」改為「獻皇帝廟」時曾說「且世之一字,來世或用加宗號」。後來自己果然就成了「世宗」。這個先例就太多了。

臣等稽之前代英君誼辟,有大功德於天下,則鴻稱顯號,世世尊之。故武帝堯弘炎祚,廟曰世宗;光武再造漢家,號稱世祖。播之良史,以為美談。


立謚制度的起源是周中期為周公旦和太公望制謚,用以如實反映逝者的生前事迹與功勞。後世謚號之制定遂以謚法為綱。

謚法初起時,只有「美謚」、「平謚」,沒有「惡謚」。善、惡「謚號」則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後,即周厲王因為暴政「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等被謚為「厲」,另外還有「私謚」。謚號的選定根據謚法,謚法規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謚號時選擇。這些字大致分為下列幾類:

上謚,即表揚類的謚號,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秦康公的「康」表示「安樂撫民」;順平侯趙雲的「平」表示「布綱治紀」。

下謚,即批評類的謚號,如:隋煬帝楊廣的「煬」表示「好內遠禮」,益壽厲侯于禁的「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魯荒王朱檀的「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晉幽公的「幽」表示「壅遏不通」、周靈王的「靈」表示「亂而不損」等。

中謚,多為同情類的謚號,如:博昌愍侯夏侯淵的「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漢懷帝劉禪的「懷」表示「慈仁短折」。

私謚,這是有名望的學者、士大夫死後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謚號,如陶淵明被親友私謚「靖節先生」,王通被門生私謚「文中子」;「私謚」始於周末,到漢代才盛行起來。來自維基百科。

英:出類拔萃曰英;道德應物曰英;德華茂著曰英;明識大略曰英。

武:剛強直理曰武;威強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威強睿德曰武;除偽寧真曰武;威強恢遠曰武;帥眾以順曰武;保大定功曰武;剛強以順曰武;闢土斥境曰武;折衝禦侮曰武;除奸靖難曰武;拓地開封曰武;肅將天威曰武;安民和眾曰武;克有天下曰武;睿智不殺曰武;恤民除害曰武;赴敵無避曰武;德威遐暢曰武。

神;民無能名曰神;壹民無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無方曰神;聖不可知曰神;陰陽不測曰神;治民無為曰神;應變遠方、不疾而速曰神;能妙萬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顯仁藏用曰神;則天廣運曰神。

世:承命不遷曰世;景物四方曰世;貽庥奕葉曰世。

宣:聖善周聞曰宣;施而不成曰宣;善問周達曰宣;施而不秘曰宣;誠意見外曰宣;重光麗日曰宣;義問周達曰宣;能布令德曰宣;浚達有德曰宣;力施四方曰宣;哲惠昭布曰宣;善聞式布曰宣。

孝:五宗安之曰孝;慈惠愛親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協時肇享曰孝;大慮行節曰孝;慈惠愛民曰孝;慈愛忘勞曰孝;從命不違曰孝;善事父母曰孝;遵義安仁曰孝;幾諫不倦曰孝;姻睦其黨曰孝;博於備養曰孝;敬慎所安曰孝;尊仁愛義曰孝;能養能恭曰孝;幹蠱用譽曰孝;繼志成事曰孝;踐修世德曰孝;丕承先志曰孝;博施被物曰孝;教刑四海曰孝;德通神明曰孝;先意承志曰孝;能奉祭祀曰孝;志不忘親曰孝;富貴不驕曰孝;德加百姓曰孝;徽音克嗣曰孝。

光:功格上下曰光;能紹前業曰光;居上能謙曰光;功烈耿著曰光。

熹:有功安人曰熹。


我一直覺得唐太宗謚號里的那個"孝"字特別有味道..............


鋼針,我不覺得熹這個字會是什麼不好的廟號。

熹宗初即位,上猶在沖齡,忽問曰:「這個官兒我可做得否?」熹宗曰:「我做幾年時,當與汝做。」人以其言為讖。——《三垣筆記》

《崇禎長編》卷二指熹宗最初謚號為達天禪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哲皇帝,後由明思宗親自改哲為悊。

王體乾曰:「上(天啟)凡事憒憒,獨於兄弟夫婦間不薄」——《明季北略》

上召信王入見,諭以「吾弟當為堯舜之君」。信王惶恐不敢當,但云:「陛下為此言,臣應萬死。」——《明史紀事本末》

帝一日於某宮中得天啟舊制沉香假山一座,香幾、燈屏數種,諭收貯,曰:「亦一時精神所寄也。」——《崇禎宮詞》

兄弟倆感情好到了這個地步,你覺得呢╮(╯_╰)╭


一見此問皆是淚,這就是一部人類浮誇史……

第一,上古的謚法,到了中古,已經浮誇到失去指代意義。譬如,漢太宗,唐文帝,一看比較懵逼,對不對?其實對換一下就是我們熟悉的角色了。沒錯,漢文帝是謚號文,廟號太宗。唐太宗是廟號太宗,謚號嘛。。。其實初謚是文,後世徒子徒孫覺得李世民太偉大了不加字不足以表達他的牛逼,一加加到七個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這麼一來不要緊,後代那些沒那麼牛逼的崽孫賓天了,下一任不敢背著不孝的意識形態罪名,只敢加不敢減。很明顯,結果就是謚號這玩意變得沒卵用了。

咋辦?皇帝名字也不是很流行的,以後某時代還得化學好才認得全。好在浮誇風的另一個結果正好可以補救,那就廟號唄。唐文宗,宋仁宗,清聖祖._.其實南北朝以前根本就沒有這麼些形容詞的廟號。因為以前不是本朝每個皇帝都配給個祖,宗的位置的,誰這麼豹子膽?還真有,漢武帝牛人吧?死後一開始是沒有廟號的。宣帝時才突發奇想開會議,我爺爺的爹那麼牛逼,給個廟號吧?結果是手下大臣們爭著把武帝折騰天下的功過結實批判了一番,說他不配!當然最後還是硬塞了漢朝第三個廟號,世宗。媽蛋感覺規格好低,一股棒子味不是?其實還湊合,畢竟再之前只本朝有太祖高皇帝革命成功,太宗文皇帝撥亂反正(總感覺有些不對)兩位。

於是第二,後世的廟號也泛濫到每個皇帝死了可以配額了。只不過上古的標準,什麼祖什麼宗都是抽象的象徵本朝兩三個創業者和中興者,沒那多字眼,只好把謚法的一些精神拿來創造了。唐朝開始,我們通過認識的這些皇帝開始變成什麼什麼宗了不叫什麼什麼帝了,反正對老百姓來說沒啥區別,宋孝宗就挺孝順嘛,叫神宗的要麼瞎jb折騰要麼瞎jb不折騰嘛。。。

王夫之特別恥笑過這種不學無術的風氣,作為一個有學問的長者,要把你們禮部的文盲批判一番!你們不能因為朱祁稹被也先抓跑了,就把幹了幾天頂鍋的景泰皇帝給安個代宗,特么唐代宗那是因為避李世民的諱,本來是世宗好不好!

好在明清的皇帝們活著時比較懶,不改元,只用一個年號,反而給後世留下了有個性點的名號。

可見越是浮誇,越是讓人記不住你要說啥。。。


廟號跟謚號意思完全不一樣,我看有一個答案長篇複製《謚法》,應該是沒有搞清楚兩者的差別。

謚號原本就是對一個人一生的評價,因此有褒有貶。有明確表示貶義的謚號,如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眾曰「煬」,短折不成曰「殤」等等。

但廟號完全不同,是對做出重要貢獻的人的一種讚美。很久很久以前,不是所有皇帝都能有廟號。因此廟號就像榮譽證書,全是褒義詞。曹魏以後,廟號開始泛濫,是個皇帝就有廟號,一旦開始泛濫,褒義詞也就暗含了褒貶而這種不能明說的褒貶,只能從前代同廟號皇帝的德行去推測。

舉兩個例子,就能明白兩者的差別了。

「武」本身是一個褒義詞,如姬發就自稱周武王。用作謚號,也是褒義,如漢武帝,光武帝。而一旦用作廟號,原本的褒義詞「武」就暗含了貶義,如唐武宗、明武宗。

「文」也是這樣,用作謚號,也是褒義,如漢文帝、隋文帝。一旦用作廟號,原本的褒義詞「文」就暗含了貶義,如唐文宗。

東漢初年,劉秀曾經點評了一下西漢諸帝的廟號,一番刪改後,只有四位皇帝享此殊榮:劉邦的廟號為太祖高皇帝,劉恆為太宗孝文皇帝、劉徹為世宗孝武皇帝、劉詢為中宗孝宣皇帝。劉秀後來的廟號,是世祖。

可見,「世」是一個非常重要、表示褒義的廟號。

「武」則是一個表示貶義的廟號。朱厚照自封「威武大將軍」,曾率部與韃靼小王子周旋,頗以武功自許。但在內閣眼裡,承平之君當然應該以「文」治天下,至於兵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輕動。

和「武」一樣,「光」、「英」、「神」也暗含貶義。

孝宗駕崩一個月,宋光宗就被迫將皇位禪讓給太子,史稱「紹熙內禪」。與宋光宗一樣,明光宗即位僅月余就一命嗚呼,還惹出「紅丸案」。


英宗明顯是高級黑。

武宗,神宗,光宗什麼的都有前朝的惡例。


山東有個「魯荒王」


嘿嘿,好多把廟號混同為謚號的答案,你們這樣會誤人子弟啊。


神宗死後議廟號,東林中有議上恭宗的提議,已恭為禪主謚,終不取


推薦閱讀:

你是怎麼看待薩爾滸之戰的?
《萬曆十五年》與《明朝那些事兒》的寫作風格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明代宗為易儲賄賂大臣成功了,明神宗爭國本卻爭論了十五年?
中國熱兵器發展真的是從清朝開始才落後於世界的嗎?

TAG:明朝 | 明朝歷史 | 明代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