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城市規劃犯了哪些錯誤?

城市規劃 福州


-

市中心生活過十八年,來講一下。

一,缺少貫通全市的路。

福州大馬路不是沒有,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一條路可以貫穿城市南北向上,五四北路一進城等級驟降;福飛路一進城就只能左右拐;六一路到火車站就截止;八一七路北撞屏山南撞煙台山;湖濱路-白馬路不拐彎根本出不了城。東西向上,塔頭路-東大路-東街-楊橋東西路-洪甘路、福新東西路、福馬路-烏山路、遠洋路-國貨路-工業路、江濱東西大道,通通沒有辦法向西過江。

全市上下,只有一條如下圖所示加黃的路,也就是金山大道-上浦路-工業路-國貨路-遠洋路被算作了貫通路,然而這條路也是有直角拐彎的。

這樣會導致什麼呢?就是資源分散在市中心多個出口,車輛(含公交車)會在市中心頻繁地拐彎,甚至是十分擠占交通資源的左拐。

二,資源集中在非常小的地方。政治經濟中心外遷不成功。

福州的精華政治經濟資源都集中在華林路+五四路+湖東路+八一七路的七八平方公里之內。這些路中,只有一條路的北邊可以不拐彎接上二環路。各種商務辦事、學習請客,都匯聚在不易出城的地方。就像北京一樣,政府部門的集中帶來各種資源的集中,最後便是難以移動的交通堵塞。全福州除了時代中學,所有優秀的初中都在舊城區。行政中心的地位在這裡,怎麼可能輕易更改。

資源集中在如下地方:

除此之外,省市政府的外遷計劃基本是不成功的。拋棄「三山龍脈」,搬到充滿漁業痕迹的鰲峰洲對岸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資源集中在東西南北都有山(金雞山、象山、屏山、于山、烏山環繞)的地方,怎麼可能車不多,人不堵?

三,茶亭開發案、地鐵修建案對於市中心幹道的阻隔。

八一七路是老福州資源運轉的絕對中軸線,但是,XXXXX的茶亭開發案,久拖不決的地鐵修建案,直接廢掉了八一七路東街口-南門兜-達道的交通功能,看下圖的福州20路公交車,本來貫通的路程就直接被掰成了什麼樣,當然,現在茶亭的功能恢復了,沒恢復之前,「縱貫南北的20路」更加扭曲。(紅色為公交暫時無法行駛的路)

這樣會有什麼後果呢?

台江、倉山和鼓樓的長期交流不便。之前有人提到了萬寶的崛起,正式這個市中心交通閹割帶來的。這樣好幾年的變化,直接阻攔了鼓樓資源向台江的輸送和蔓延,導致了台江中心區(中亭、達道的發展滯後)。對於如今的台江分散發展之局面,「功不可沒」。

四,歷史文化街區的開發問題

三坊七巷街區的開發毀老建築實在太嚴重了,故居內部都拿白粉一刷了事。開發的還不如澳門路-安泰河街區。福州的內河景觀做的最好的地方,恰恰是作為居民區的白馬、屏東、溫泉、聖廟、澳門。

五、二環問題

這個問題講的人太多了,不再贅述,二環用一個路口一個單橋的方法根本應付不來現在的情況。選址也很奇怪。

補充:地鐵的事情我關注很久了,這確實是改變全市交通結構的一個大事件。但是我話就撂這兒了,開通不久1號線一定擠爆。3、4號線如果早修還可以緩解,修的遲的話,1號線會這麼一直擁擠下去。

先到這裡

以上


才疏學淺,歡迎討論。

試著從規劃方面回答一下問題吧,主要有以下幾點:

1、城市規劃失卻了其引領城市發展的作用。

福州一直為人所詬病的是其老城(鼓樓、台江)過於臃腫,而新區卻遲遲未能發展起來,導致交通擁堵、生活環境質量下降等一系列問題。但實際上,這一問題規劃一直就想解決。

這是上一版的福州市總體規劃。注意到圖中間很明顯的一整條沿閩江的紅色商業帶,已經反映了規劃想把老城的功能轉移出來的意圖。同時,總規文本中也明確提到了「南下東進」,發展南台島,對接馬尾。

但實際情況是,規劃發展的商業帶,並沒有形成,這裡實際建設的是各種高層濱江小區。真正有點新區意思的,只有位於西邊的上街和金山。不過實際上,金山是開發商帶頭搞起來的,就連金山大橋都是開發商弄得,搞得橋面巨窄。

所以在這一點上,我不知道該說是福州自下而上的力量太強了,還是政府的力量太弱了。

2、發展方向不明確,基礎設施配套慢半拍

比如早在20年前上一版總規就提到的南進東拓思路到這兩年才逐漸有些眉目,於是新一版的總規又不得不繼續提這個思路。

其實從地圖上就可以明顯的看出,福州市區發展腹地有限,向南向東發展是必然的選擇,但實際建設總是慢半拍,比如重要的連通北邊的繞城高速東北段直到近兩年才通車。有意思的是,長樂機場的選址倒是超前了許多,不過據說有各種內部因素,具體想了解可以百度一下。然而去機場的路可就慢了許多,二期工程拖到了2010年,就記得小時候去個機場繞半天。

於是,10多年來,城市建設最勤快的就是主城地區了,時不時能看到這裡那裡修路,只是好像從來沒修出個啥出來。

3、沒有利用好城市的底蘊

這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無論是歷史文化還是自然山水,福州都可以說是得天獨厚。三坊七巷、老倉山、以前的茶亭街等等,都可以讓人很好地感受到這個城市獨特的氣質。(圖:來自網路)

加上特殊的地形培養的內斂溫和的氣質,按理說這樣的條件應該可以打造成一個品質宜居之城。但一直以來,除了消費達到了這個層次,其他的都沒達到。好的東西沒保留下來(比如三坊七巷),不好的倒是學了不少。在這一點上,我也不贊成排名第一的答案,我同意 @Orzhenghan的「城市應該作為行程的起點或終點」的觀點,城市 不一定非要有筆直的貫穿南北的道路,比之這些,倒不如想想為何福州有如此巨大的南北交通壓力。個人認為,如果福州真的把路都做得像新城那樣貫穿南北,那就真的再也不是福州了。

福州真的有太好的宜居城市基礎了,無論是城市裡的各種小山、河網,還是福州與身俱來的氣質,理應比現在做得好太多太多。

—————————————— 分割線 —————————————

最後,福州一直以來都給人以房地產跑的太快了,商業服務業沒跟上的感覺,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除了萬寶我想不出其他卡溜的地方。不過早年以功能主義為基礎的規劃確實很少考慮綜合用地等問題,所以秉持著歷史問題放在歷史背景看待的原則,我就不把它放在問題裡面了。同樣的還有馬尾新城、上街的發展。

先說這麼多吧,想到什麼我再補充。


個人觀點。不配圖,思路較亂不斷插入長背景敘述。
首先,我想先反駁下在我上面的回答們(老實說我沒有細讀,存在斷章取義的可能性)
1:縱貫的道路可以沒有,因為福州二環的半徑並不是很大,二環線圈整體呈南北長東西短,北向由於山脈阻擋發展已經停滯,所以貫穿南北向對於這座城市沒有意義,東西向可能有吧。
縱貫城市的快速幹道是一種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由於它強行在市中心把街區切割,這種模式在後城市化進程中其實是飽受詬病的(可搜索波士頓大開挖(big dig))。我個人對貫穿是質疑的,城市往往是行程的起點或終點,而不是用來貫穿的,所以如果城市周圍的環線半徑不大,貫穿的快速路若是沒有,問題也不會很嚴重,而即使有了快速路,問題也不一定能解決。因為有縱貫的幹道骨架,沒有一定規模的普通路網配合也並不一定能解決交通問題。(經典例子:廈門,多山導致路網密度受限形態混亂,在成功大道與仙岳路支撐的十字骨架下整個城市照堵不誤)
2:對於八一七路,人流量和車流量是兩回事,尤其是地鐵時代的到來。八一七路是福州傳統中軸,雖然擁擠但其實一直以來對於它分擔交通壓力的期望值並不高。(例子:計程車司機並不愛去那一帶,一般人開車也會盡量避免。)強行拓寬八一七路破壞市中心傳統商圈(商業街道路不宜寬過雙向四車道),摒棄商圈熱度挖掘其交通幹道意義有些得不償失,當然茶亭街段目前已經被破壞。
3:市中心停車條件越差,可能對於交通越有利。(前提,這個城市擁有能效和覆蓋都OK的公共交通系統)之所以要抬這個杠是因為我覺得停車場多了未必能改善交通。堵在街上的車又不是因為他們沒停車位。

福州道路最大的問題在於道路密度低,並且這個密度還在不斷減小,在新建區也並沒有注意路網密度問題。
三坊七巷和老台江地區,基本保持50年前的街道形態,所以道路密度還比較說的過去的。然而在一環圈外(白馬路、湖濱路、湖東路、六一路、上三路構成的環形道路)二環圈內,很多舊城改造後的地塊的路網密度都是不能和核心區域相比較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河南新村:這個由楊橋中路、白馬北路、二環路、烏山路圍成的方塊中,竟然只有一條道山西路是可以由社會車輛通行,然而道山西路在二環路端還是不能左轉的,所以若是要經過這片區域,可以說除了主幹道是沒有選擇的餘地。這點可以從對比楊橋東路和楊橋中路在高峰期中的表現得出答案,按理說更核心區域的楊橋東路應該比楊橋中路更擠的,然而並不。所以,為什麼城市規划過程中會把路網越建越稀呢?作為眾多因素中不可忽視的一條便是大的地塊有更好的商業開發潛力。現在福州的城市功能規劃無疑被開發商已經綁架的差不多了,但是路網?真有這麼誇張嗎?為了讓地皮更有價值,賣地時更傾向於打包出售原先被巷徑分割的一整片區域。而小的地塊,按照如今更嚴格的標準,退距完成後根本很難開發,不具備高價拍賣的實力。關於這點,是普遍的問題,更嚴苛的規劃規範,現代建築不斷增長的體量都十足影響了城市的路網形態。現在問題沒有爆發是因為大部分城市的中心還在路網緻密的老城,等到有一天城市中心轉移到那些區域,那麼問題就會爆發。為了城市的發展,我們絕對不可能完全遷就於交通因素而繼續像老城區那樣的分割地塊,但至少這個問題應該是值得重視的。關於路網密度的效果,提幾個大城市裝裝逼,提它們不是因為它們不堵車,而是它們做的其實已經足夠好。巴黎最內圈的快速環線之內幾乎再沒任何快速通道或立體交通,紐約曼哈頓島核心的中城與下城也沒有貫穿的快速道路。因為他們認為城市的中心是交通的終點,交通壓力並不是由幾條貫穿的幹道就能分擔的,而是緻密的平交路網。可以自行查詢衛星地圖,記得看的時候比例尺調成一樣。值得一提的是SOM給福州濱海新城做概念性規劃時,他們有對此進行一定的考慮,濱海新城兩個地鐵站之間有五條左右的主次幹道(不包括斷頭路,這個密度算是比較理想的。然而這只是概念性規劃,財政不硬氣的城市,往往都存在規劃被市場綁架的情況。
路網密度屬於規劃造成的硬體問題,而單行道設置則是後期管理上軟體的不給力。按照平常人都能理解的思維,正常情況下設計單行道,要保證一進一出的相對平衡。所以大部分情況下,單行道都是布置在路網相對豐富密集但缺少主幹道的區域來減少支路交叉口交通組織的複雜度,這點三坊七巷的策略沒問題。但是這幾年決策方似乎對於這樣的布置玩上癮了,開始在一些本身路網條件就不太樂觀的地方大肆推廣,這個推廣的大高潮就是西洪路單向。之前說過河南新村區域路網稀疏。其實放眼西湖以南,二環至白馬路間就沒幾條能走通的橫向的道路,楊橋路算是現在通向西面洪山鎮最重要的主幹道,而鼓西路、西洪路一線歷史上也是這個方向的主幹道(沒楊橋路的時候,向西出城的老路就是鼓西路、西洪路,這也是為何鼓樓在鼓西路和八一七路的交叉口,那個時候那個路口是城市的中心),雖然現在過境壓力基本被楊橋路分擔,但是由於這條路的貫穿能力擺在那,所以仍然是條意義高於普通支路的次幹道的道路(因此在二環路上有開口)。西洪路單向後,夢山路設置了反向單行用以平衡。夢山路由於在二環路無法左轉,在湖頭街無法過河通向白馬路,這條路的過境能力接近於0,這樣的平衡是完全行不通的。一句話概括就是這一帶根本不存在兩條平行的同等級道路可組成一對平衡的單行道。強行實施單行的結果就是如今楊橋中路東向可以從白馬路口一直堵到二環路口。(插個背景:夢山路過河,10多年前有規劃,勘探後沒下文。之所以規劃橋樑,是因為大概10多年前開始,西洪路近湖濱路那段早高峰就就開始不斷排隊,10多年前福州的交通擁堵還不算特別嚴重,至少楊橋路是不太堵車的,這也肯定了西洪路這條路的流量,想想白馬河北段才幾條公路橋,也就能明白怎麼回事了)

最後,很想評(吐)論(槽)下接二連三工程。

接二連三工程的前身是重提加建二環路各路口互通。鑒於福州日益增長的交通壓力,當時福州滿面春風的把一堆這方面專家請來開會,專家們也不含糊就一針見血的推出了類似老方案的東西。二環路全高架從沒聽說,但是主路口全互通是1995-2010版規劃就已經有的了,但是那個年代市財政也沒什麼錢,欠了一屁股債修了U字形的環狀線,剩下的都只是預留。當初90年代設計的二環建成後各主交叉口進出都各加寬一個車道,這個加寬絕對不是為了平交設計,如果只是為了平交,那出口方向加寬就好了。二環路一期從江濱路到金雞山,當時的規劃是在站東路、華林路、五四路、福飛路、銅盤路、楊橋路、烏山路、工業路遠期全部建設互通,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我不了解五里亭是不是同時開始建的,如果是的話那就是那套規劃中目前唯一一個實現的),直到某位市領導帶來了新加坡,然後又再沒有然後了,直到磚家們來開會。既然磚家們都發話了那麼各位動手吧,於是洋洋洒洒的二環路互通新方案出爐了,畢竟是20年前的東西老計劃現在很多都已經不現實了。經過多方權衡,新方案計劃在白湖亭、三高路、國貨路、化工路、塔頭路、銅盤路、楊橋路、烏山路、工業路、福灣路、南台路、尤溪洲北建設互通或定向匝道橋,並且已經有了更細節的推進(比如定向匝道橋數量方向,可能很多人都在新聞里看過那張圖我就不想詳述了)。然而。。。五四路由於瀚城國際的問題當初就說了不行;烏山路地都留好了但是沒出現在再之後的地圖中;同樣地塊預留完整的工業路半路殺出個中防萬寶城後估計也不了了之;白湖亭的意思是跨線橋都建好了你們湊合先用吧地我也留著不賣立交橋的事咱們以後再說;國貨路表示下穿通道在規划了,(還美其名曰三層分離式立交)。唯一修改方案後升級的只有化工路,原來就規劃兩座定向匝道橋,最新的說法是先建設兩座定向匝道橋,遠期升級為(半)互通。在接下來重心就由二環線改造轉為放射道路快速化改造,也就是接二連三。

一方面沒有條件在市中心大動土木,另一方大概也是覺得規劃建設這樣連貫的實軸意義不大,因為沒人會選擇貫穿城市的中心只有人會進入城市或離開城市。重點是讓出入城車輛儘快的出入,所以將進城與出城道路相連接意義不大,這個點子完全沒問題,然而市政仍舊走在天真的以為節約成本的路口跨線橋以及部分互通就能解決問題,這是很令人心痛的。化工路遠洋路都已經這麼幹了,為了面子福灣路好歹終結了福州高架路為0的記錄,而道路紅線條件超級優越的金山大道也想這麼糟蹋一發,對此實在表示捂臉。另一方面接二連三的建設並沒有真正改善福州核心老城區的交通狀況,反而是加劇了擁堵。遠洋路改造,只是將瓶頸向核心方向推移,原線一些在二環之外的堵點,直接被推到二環以內。這也反映了縱貫的快速路網沒有普通道路網的支持,它們的作用只是改變堵點的位置,而不是消除擁堵。

以及,目前我主要都在講東西向。


城市規劃的錯誤,基本離不開領導的決策、財力以及時代的局限性,在此背景下個人認為存在的幾個遺憾:

1、三坊七巷沒有得到完整的保護,以及其他歷史街區、歷史建築的保護;

2、機場選址太遠,方向是對的,但是從建成近20年來看,步子邁得還是有點大;

3、思考中...

還有一些超出規劃預期的發展

1、知友提的二環路的問題

2、萬寶商圈的崛起,天橋不夠用,現在開始開發地下空間

3、停車設施不足,福州的停車費居然超過廈門......

有些現在看起來似乎有些問題的地方,做為旁觀者,沒有數據的支撐、沒有時間的驗證,不好說有沒有問題,比如同時建設金融街以及祥坂兩個商務區。

有知友提到地鐵修了很久,其實涉及很多我們看不到的方面,從猶豫反覆的決策到組織架構的不合理,再到施工時,碰到拆遷、地質、遺迹、過江等各種問題。從規划上看,可能選址還有進一步優化的可能,沒有基礎資料,不好評判。


各時為政,各自為政


任何資源都集中在鼓樓中心的老城區,人口往市中心擠,交通不便利。

倉山文化的東西很多,各種以前的遺址,倉前五口通商17國領事館(比鼓浪嶼多多了)福州人大多數的祠堂城門鎮。

台江區現在發展勢頭很好比較新,不過還是太中間了。

晉安區從北跨到東根本不知道怎麼劃的區,又有新區又有山區又有平地。城鄉結合亂的很。

馬尾雖然不在裡面,但是都是做工業港口什麼的。地理位置定位覺得也很適合。


排水系統差算不,因為積水汽車北站全面停運。。16年中秋滯留難民留


福州的江濱路是全福州最傻逼的路。。。


單說馬尾,號稱新中國最早一批開發區,最後依然是個鄉鎮縣城的模樣。


除了省會功能吸血,福州啥產業都不強,城區小得比不上很多大城市的一個區,能有啥規劃?

三十多年前說好了福建跟廣東一起起跑,但民眾一直在地上摩擦摩擦…


基本上沒有根據各個路段的特點去進行規劃。

每個路段,每個路口,都有各有的特點,按照特點去規劃,基本上不會有任何錯誤。

不知道要說什麼,只能想到這個,因為現有的規劃太有問題了


很多錯誤 去過一些城市 覺得福州交通實在差 公共設施各方面都...... 一個外來人感受 不帶任何地獄歧視


修地鐵……


福州政府不夠強力,外力影響較大,規劃得不到有效的貫徹和落實


不清楚,不過地鐵修了特別長時間,還沒有完工,交通擁堵不便。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位於福州長樂地區的濱海新城?
為什麼福州的內河始終治理不好,大部份內河都是又臟又臭?
福州哪裡的居住體驗比較好?
一個人在福州一禮拜時間,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TAG:城市規劃 | 福州 | 道路交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