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管錐編」是怎樣一種體驗?


十七歲的我很幼稚,當時我崇拜錢鍾書,梁實秋和陳寅恪。我從小喜歡閱讀,小學的時候我的閱讀量已經超過了五百本課外書。當然都是一些少兒科普和童話寓言,我幾乎每兩個晚上都要看掉一本書。到了初中高中,我拚命的讀各種書,這點我的同桌和老師都可以證明,到了高中更加病態,徹夜閱讀《管錐編》……

......但是看不懂……


前十頁還能逐字查讀,後面的就有種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的感覺


記得陳躍紅老師在課堂上說過,認真讀管錐編,北大中文系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生不念也罷

兇殘如此,然而我並沒有讀下去


以「管錐編」里對《道德經》「道之為物惟恍惟惚」的解讀為例。

錢老說:「謂若存若亡,蓋精氣神於此狀況互轉,或微觀空間之象乎」。又引伸:「劉大櫆《論文偶記》云: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音節者文之稍粗處也字句者文之最粗處也然予謂論文至於字句則文之能事畢矣。。。文章最要節奏譬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聲窈妙處。。。」

眾所周知,儒家在哲學三大領域(形而上學、邏輯學、認知學)是短板。而道家在形而上學方面比較深入。錢老試圖用儒家概念來解釋道家的形而上學思想,於是出現問題。《道德經》的原句分析形而上(道)和形而下(物)的關係。類似於柏拉圖,老子認為人類窮究現實世界(物)不能導致對宇宙大道(道)的認知。好比遊戲里的角色在他們那個時空里(遊戲時空)永遠無法理解計算機程序是怎麼回事。這是整個道家哲學體系的基礎之一。而錢老提及「微觀空間」甚至「文章最要節奏」。如果老子復生,恐怕要評論一句:這特末哪兒是哪兒啊。。。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管錐編》里經常引用西方名言或者諺語,和東方思想比較。很多地方令人會心一笑。也有地方讓人覺得牽強、莫名其妙。某些地方甚至是錯的。

還是上面說的「道之為物惟恍惟惚」為例。錢老這裡引用艾略特的文章:「自由詩(vers libre)所蘊節奏云:不經心讀時,則逼人不可忽視;經心讀時,又退藏於密(to advance menacingly as we doze,and withdarw as we rouse)。按此猶密語顯說也。《老子》諸章亦為富於節奏之作,如能完全感覺並相應之,則《老子》一書亦自由詩焉。。。」

且不說這個引用跟老子的形而上學到底關係如何、把《老子》讀成自由詩到底是幾個意思、也不提艾略特的句子翻譯成「不經心讀時。。。」是否最優,最大的問題是錢老根本把艾略特的意思理解反了。

對西方文學史,尤其是詩歌歷史,感興趣的人應該知道這一段公案:二十世紀初,自由詩(vers libre)開始出現,不講究任何韻律和結構,寫好了是朦朧派,寫差了是梨花體。而艾略特作為詩歌的一代宗師,對自由詩非常反對。他數次寫文章攻擊自由詩。錢老引用的就是其中一篇文章里攻擊自由詩--而不是歌頌自由詩--的名句。

艾略特的意思是: 1) 任何詩歌都必然有內在的韻律和結構,這樣的韻律和結構「to advance menacingly as we doze,and withdraw as we rouse」(在我們迷離時突入內心,在我們清醒時揚長而去); 2) 而這個特徵恰恰是自由詩所不具備的。由此,艾略特結論說自由詩根本不存在,根本不是詩。

自由詩在二十二十一世紀大行其道。艾略特又那麼有名,所以這段發生在自由詩出現之初的公案很重要。

然而作為一部宏大的文字,以上例子里的小細節錯誤不算什麼。我對「管錐編」總體感到有失望情緒,主要是看不到對哲學(尤其是儒家)的系統思考。沒有思想體系,只有思想的火花。也許這種體裁形式限制了討論的深度吧。


讀了一部分。

一直以來都在看《易》。高中偶然在中國書店翻開了一本《管錐編》,見開篇就是《周易正義》的筆記,在書店讀了幾頁,感覺很有意思,就買了一套。

這是我第一次看別人筆記還能看得津津有味,並且需要自己不斷檢索資料才能深刻理解其內容的書。

隨著這本書的注釋,我又讀了一遍《詩》、《左傳》和《老子》,都感覺大有裨益。

包括目前在看的《廣記》,錢老總是能挖掘出一個個故事背後更深層次的內容,倘若不是這本書,估計我讀完故事,也只是哈哈一笑罷了。

我沒看過錢老其他的書,可以說我是因為《管錐編》而喜歡上怹的。


看了,可惜看不懂,倒是幫我泡到了一個妞。

」哎呀,你在看《管錐編》啊!「

就是這句話,讓我又堅持了幾個月。

嘿嘿嘿……


我從高中2年級開始看,1小時候放棄了,我大一和大三都試過,也沒能頂過10天……這本書深切的在我每次自滿的時候告訴我自己的水平還遠遠不夠


背景:理工科大三狗,中學六年語文課代表(……),高中買了一套 錢鍾書全集 ,讀過 宋詩選注,圍城,和幾本散文雜文(人獸鬼,人生的邊上,還有邊上的邊上啥的……),翻過 管錐編,談藝錄,槐聚詩存。

所以以下一切內容基本都是基於高中理科生視角……請輕拍磚

初翻開這一套書,我就深深記住了楊絳代序里的一小段話,直到現在:

「錢鍾書六十年前曾對我說,他志氣不大,但願竭畢生精力,做做學問。六十年來,他就寫了幾本書。」

讀錢的書是什麼體驗?就如同問「和錢鍾書交流是什麼體驗?」一樣,我的感受唯有兩個字:文人。

錢鍾書是個純粹的文人。看上面那段話,一個人的一生,功名利祿,升沉榮辱,就被他一句話淡淡帶過了。赤子之心由此可見一斑。

所以讀他的書是什麼感受?

我高中時不懂文論,也無意研究文史,看書全憑興緻。讀錢的書,感覺就是錢鍾書這個人,坐在你對面,和你興緻勃勃的談。

記得木心說過,福樓拜是他的舅舅,拜倫則更像他的兄弟。我連文學的門都沒摸到,自然不敢說錢鍾書是我的什麼人,但坐在他的書前,我時時刻刻感到的是,錢鍾書把我,把每一個展卷讀他書的人,當作知己。

你帶著這個視角再去翻他書,就會發現,這個人從不端著,既不故作高深,也不刻意淺顯;他講這件事、寫這一段,不是為了給誰看,而是自己發自內心地想說,就像在親近朋友面前,眉飛色舞的講故事或是演說一樣:

他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寫給你看,不矯飾,不做作。

散文雜文自不必說了,圍城呢,是小說,可我在整部書里看到的都是這些人物背後拿著筆的那個人,嘻笑怒罵,汪洋恣意,諷刺的時候像一針直戳了死穴,描寫的時候又精微得讓人叫絕。我不喜歡圍城,就是不喜歡作者和作品的這種關係:讀小說,簡直就是被作者帶著逛動物園。

回過頭來,再看那些文論呢?

它們寫出來,不是像文心雕龍那樣,為了教化世人;不是像談美那樣,為了普及學問;也不是像古文觀止那樣,為了收集好文章供人觀賞。它們寫出來,只有一個目的,或說原因:隨性,隨心而已。

所以錢鍾書自己會說談藝錄和管錐編「實憂憤之作」(寫書時錢楊二人正遭批鬥下放)。孤苦,憤懣,可一個文人又能做什麼呢?「客子光陰詩卷里」罷了。所以管錐編里的一條條,說成批註也好,解說也好,沒有一句虛言,也不追求觀點中正,但是句句有趣,句句紮實。

翻開管錐編,就能看見坐在對面的錢鍾書把手裡茶杯一放,湊過頭來,眼泛笑意地跟我說:你看,關於詩經里的這一首,我是這麼理解的……或是一臉篤然地說:李長吉的這首詩,我已經仔細考證過了……

帶著點小興奮,小得意,和成竹在胸的篤定,興緻勃勃地和你聊他最喜歡的詩書。

小子何德何能。

散文講的都是生活中事,讀來還算自如;小說……我就當是逛了一次動物園=皿=;槐聚詩存,其實是帶著拜讀的心態在看;宋詩選注呢,更簡單,直接當做學神留給學妹的筆記,一篇篇半當做教材地讀完了(那時候專心讀宋詩,還記了好多筆記的=m=)……

可管錐編,談藝錄,一不是文學作品,不得消遣;二不算包羅萬象、全面中肯,也不是「教材」。沒辦法,你只能面對從書後面望過來的那雙熱誠的眼。他越把我當作可以傾談的朋友,我越覺得自己渺小低微。

高山仰止啊。

自那以後,再沒看過這兩部書(……),心裡想的是,多讀書,等到學問更多些、更深些,能坐在他對面時,再去讀吧。

……可真的會有這樣的一天嗎?sigh


昨晚讀了40頁,覺得自己太無知了…越讀越覺自己知識貧乏……生理反應就是腦仁疼,字都認識,卻不得其意!

對於錢先生,崇拜直至,真是個學者!


沒怎麼讀過,就是亂翻了一些。

體驗就是,極其類似讀史札記。

但是又沒有專業史學者的讀史札記讀起來爽,乾貨雖然多,但不嚴謹。


初中聽聞說此書「艱澀難懂」,高考完特去買了四大本準備一讀。說實話讀起來也真是挺認真,讀到未讀的詩文,一定要去找找出處仔細揣摩體會一番。幾乎每有機會,就拿到手頭來讀。

後來讀了半本,大學畢業了


讀一個人的讀書筆記基本上就是被他的大腦強姦一遍

錢鍾書是屬於強姦能力非常強那種


每次屏氣凝神、正襟危坐打開書,看到第一頁就放棄了。


剛開始是雄心壯志一定要啃下來 然後覺得不行要看懂這部分我要先讀易經 這部分要讀國語 那部分要讀爾雅 以此類推到諸子百家 經史子集 然後。。。。。。。我特么還要會西語然後英語水平也要有專八的級別 再然後我就默默的放棄了 並在心裡吐槽人家一個草稿紙都讓我如此難過。。。。。確實沒啥線條 有點亂 但是就是被錢老給震驚到了 這種強悍到變態的記憶力 不是我等凡人能領悟的。。。。。


雖然以讀書筆記的形式寫成,但實際上更像是一個學術著作。所以大部分人看應該是不會有閱讀的快感。

說心裡話看著挺累的,可能是自己太low了T.T作者旁徵博引,涉獵太廣,每次讀書討論會輪到我講一篇都要準備個一兩周。講完了還要被老師指出一堆不足,真是受苦受難啊。但是好處在於收穫良多。

我覺得管錐編最大的意義是在學術研究上給予你一種視角一種啟發,但是永遠要記住打通古今融匯中西的基礎是你有足夠積澱。不然就變成他夫人所說的讀書太少想的太多~~


高中畢業純粹裝逼買了一整套四本 翻開全是繁體字看不懂啊!!!全新有人要接棒裝逼嗎低價轉…


能進入者無需防,未能進入者必須防,能進入的人必定會高山仰止,當然也不忍加害造山之人,不能進入的人,或無知,或偏見,或傲慢,或嫉妒,那乾脆就在他們面前造一堵牆,由他們說去吧。——劉再復《錢鍾書先生紀事》


好作高論。有真知灼見也有扯淡。


當年看不懂。現在也沒有翻開的慾望。

20年前倒是買了本談藝錄,當然也還是看不大懂。隔幾年就拿過來翻一下

慢慢地,開始看的一些懂了。

用談藝錄的經驗逆推管錐篇,在自己的可以預見的範圍內,大體的感受應該是自己的見識越多,越覺得它寫得好。。


據說錢鍾書就是為了不讓紅衛兵看懂自己的著作,所以用了文言和繁體字,當然繁體字要考慮到文字學的影響,但是總體來說,閱歷見識不夠,讀書不夠專業,附庸風雅,葉公好龍的人看不懂就對了。


推薦閱讀:

錢鍾書對待政治的態度是怎樣的呢?
沈從文的學術地位在中國到底有多高?
看不懂錢鍾書先生的《談藝錄》和《管錐編》,但是又很想看明白,應當怎麼辦?
錢鍾書的《閱世》究竟寫的是什麼?

TAG:閱讀 | 歷史 | 文學 | 錢鍾書 | X是種怎樣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