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華北地區能通過植樹改善缺水的情況么?

我生活在山西最北邊的一個縣城,親眼見證了很多本地的河流湖泊消逝,痛心疾首!!請問,從我這輩人開始努力種樹,能為後人恢復當年豐富的地上水么?種樹能解決問題么?


謝邀。在半濕潤半乾旱地區,沒有規劃前提的大規模植樹造林,不光不能實現涵養水源的目的,還有可能造成現有水資源流失,加劇乾旱。(植物的蒸騰作用)

華北乾旱不僅是森林草場破壞造成的,最主要是人類活動改變了原有的地表徑流,在上游大修水庫,導致中游的湖泊濕地調蓄水資源的能力消失,河流斷流成為常態,工農業發展消耗大量水源。以及水質型缺水。

要想徹底解決華北的水資源危機,單靠植樹造林肯定不行,必須與多種方式協調並用,在降水條件較好的山地溝谷地區植樹造林有利於涵養水源,控制水土流失。同時充分發揮中游原有的河湖濕地調節作用,此外配合以域外調水才能緩解本地水庫的供水壓力,讓華北緊張的水平衡狀況實現休養生息。

華北有京津兩個超級大城市以及密集的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山西是國內比較著名的重化工業基地,對水資源的消耗污染都比較顯著。這樣的客觀現實在短時間內無法根本有效改變。除了依靠南水北調,暫時緩解華北供水危機之外,還要開拓海水淡化的新思路。發展節水農業等。

華北地區屬於溫帶季風氣候,降水量一般在400-800mm之間。這樣的降水幅度在地表植被保護完好的古代,可以說是水草豐美,以黃河故道形成的太行山東麓沖積扇平原有很多河湖窪淀,比如,衡水湖,白洋淀,文安窪等,這些中游調蓄閥在夏季形成了很好地水汽補給,對當地小氣候意義重大,在東南季風向山西運動過程中也可以添柴加薪,如今這些窪淀濕地大面積消失,徒有虛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於太行山地區的水汽補給,造成惡性循環。

上世紀60年代大規模的根治海河運動缺乏足夠的生態論證。大量水庫和入海新河的開挖,破壞了原有的脆弱的水平衡狀態,人為改變了華北地區地表徑流系統。當然根治海河對於防洪抗旱功不可沒,也不能完全否定。而且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63年華北大洪水)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只是誰也沒有料到隨著華北地區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城市人口快速增長,工農業用水持續增加,不僅是地表徑流,就連地下水也被迫超采。華北形成了幾個比較大的漏斗區。

華北地區的水資源問題在大氣污染頻繁的PM2.5面前相形見絀,被忽略於主流媒體的視線。畢竟扭開水龍頭就有嘩嘩的自來水流出,誰還在乎這些水能用多久呢?


推薦閱讀:

如何布置別墅的庭院?

TAG: | 綠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