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們為什麼對心理學有如此多的偏見?

談及心理學,感覺大家都懂一點。 可實際上那些並不是真正的科學心理學。 總被問及那些不屬於心理學的問題,比如 我心理在想什麼; 又總被認為某些東西和我們無關,比如性。


不請自來了。

這個問題,我想分成兩部分來說,一是向狼桑作一個人觀點的論述,二是給心理學做一點點最基礎的科普。

【人們為什麼對心理學有如此多的偏見?】

該問題的最直觀的解答是因為無知,客氣點說就是不懂,即基礎教育缺乏關於心理學的教育。

然而心理學不同於「文學」這種研究內容毫無爭議可以輕易理解的學科,亦不同於「材料物理學」這類不刻意去了解,非本專業的人大多不會知曉的的學科。又如我現在所學的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專業,人們的第一反應「你是搞地下工作的?」

心理學也是如此,他太有名了,有名到公眾對心理學一無所知,卻又津津樂道。

心理學是科學,心靈不是,二者極易混淆。給心理學下一個最最廣義的定義:心理學是研究人的科學。當然,我們一般不會這麼用的。人們總樂意通過各種方法去了解自己,很容易把雜七雜八的範疇統歸於心理學。但不會每天去說什麼情報地下工作,所以,誤解的人會多

作為消遣,心理測驗總是大家做過的。然後便飄飄然的很容易「心理學『給我的結論是,我是一個如何如何的人。另外,說到心理學,不懂的人當然會有一些」你能讀懂我的心「之類的感覺,從字面的推理演繹,花花綠綠的問題也都顯得不奇怪了。`

中國人在翻譯 psychology時嘗試過不同的名稱,例如 「心靈學」、「靈魂學 」、「精神學」等 。留美歸國的顏永京就曾將心理和心理學稱為 「心靈 」和 「心靈學」

......

psychology最終沒有選擇 「心學 」、「心靈學 」、「靈魂學 」、「精神學 」等名稱, 而用了 「心理學 」這三個字, 與中國新的學科體系建立時受日本的影響有關 。據有關專家考證, 「心理學 」是一個漢語外來詞 ,是從日文心理學 shinri-gaku借用而來, 日文中該詞是對英文 psychology的意譯

......

再次是大眾常識的局限。這或許與中國人對「心」的認識有關 , 漢語中常常將 「心 」與 「物 」對應相提並論,中國傳統哲學中這也是一對經常被提及的範疇 。二者給人的感覺差異極大, 「物 」是實在的 , 「心 」是玄虛的 。人們通常會覺得心理學的問題十分玄虛,熟悉歷史的人會將心理學與心學玄談之類拉上聯繫 。另一方面,中國人在「心 」出問題時往往不善於體會,而更傾向在感覺到「實在 」的 「物 」的層面找原因 。病理心理學家發現, 同樣是心理出了問題, 「美國人較會訴說精神癥狀和心理問題 , 而中國人則較易於訴說身體癥狀。這種差別顯然與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直接有關 」。與此相關 ,中國人對心病不太容易接受,日常語言中罵人 「有病 」就是指的心病 。大眾對 「心 」與心理學的這些理解 ,自然也會影響到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

如此,誤解的會深。

因為不了解,所以有誤解,那麼,讓我們來簡單的了解一下心理學是什麼吧。

關於心理學的定義其實也是百花齊放,上面已經給了一個最廣義的,再來給一個我自己特別認同的定義:心理學(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現在動物也研究。。)行為和心理過程的科學。

那讓我們從psychology這個單詞說起吧。

「psyche(拉丁語,也可能是希臘語,書不在手邊,懶得查證了),靈魂,生命的本質。」

——亞里士多德

加上後綴ology,就華麗麗的變成了一門科學,而科學是基於實驗的,所以我們說心理學是一門易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當然現代心理學也有問題,實證主義太濃,搞不好要像當年行為主義一樣跑偏,這些暫且放一邊

1879年,以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創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為標誌,(還有更早的,但是公認以馮特為標誌)我們今天的心理學誕生了。在此之前的心理學呢,有,但不是科學,說成關於人內心的研究或許更恰當。經過不斷的發展,演化成下圖的幾個學派。

目前我們認為,心理學的目標是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行為和心理過程。

心理學盤子太大,粗略看的話可以分成【神經、行為 臨床、社會 發展、教育】幾塊,主要的研究內容從宏觀的社會大眾到微觀的神經、遞質、激素等等。而且同一領域內掐架掐了多少年的也不少比如羅夏墨跡測驗的有效性等等。展開說太費勁,如果真有意願,買本《心理學與生活》讀吧參考文獻:

鍾年. 中文語境下的「心理」和「心理學」[J]. 心理學報,2008,06:748-756

Philip, G, Zimbardo, Robert, L, Johnson, Ann, L, Weber著, 王佳藝譯. 津巴多普通心理學[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8.

Benjamin, B, Lahey. 心理學導論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來吐槽一下吧

心理學與科學公共課老師發問:你們心理學是科學嗎? 在座的心理應心的同學紛紛果斷回答:是。 老師繼續說:哦,那說心理學是科學的原因,是不是因為你們能申請自然科學基金呀?他的臉上,帶著不該在課堂上出現的隨意的笑容。

首先不談心理學是不是科學,先說說這位老師的邏輯。為什麼心理學工作者可以申請自然科學基金呢?難道不是因為心理學帶有科學性質嗎?

對心理學一無所知的、僅僅根據心理這兩個字就斷定心理學的非科學屬性的人,憑什麼說三道四?因為撞到心理學,就不用保持人本身應該具有的客觀性了嗎?比起憤怒,我感到的,更多的是悲哀與無奈。

想想心理學工作者一天到晚都在幹些什麼,不就是想著法地讓人們幸福嗎?我們為什麼要遭受這麼多的非議?是因為,大家不確信心理學是科學嗎?

關於心理學的科學性這個問題,我是這麼想的。 自1879年馮特首創心理實驗室以來,心理學算是正式走上了科學的道路,因為其對客觀數據的足夠重視與應用,也為心理學打出了一片廣闊天地。

但是,人的複雜的心理,果真是可以完全量化的嗎?你真的相信隨隨便便做個因果實驗順便再加幾個中介產量最後用炫酷的統計方法一處理,就是所謂的科學心理學了?

在我心裡,一直有個聲音:心理學走上量化這條路,部分是因為對當今實證主義的妥協。在這樣一個講求科學與證據的年代,心理學為了保持其地位,為了引起足夠重視,只能這麼做。

但是,這些可能都只是在為理論做補充,或是證實。你看,不還有許多學者在默默做著看起來並不熱門的理論心理學嗎。

心理學是一門邊緣學科,有其自然科學性,也有其人文科學性。現在的社會需要我們這麼說,這麼做,我們也只能照辦。

可有時候我又會想,心理學確實為人類作出了許多貢獻,它的確能讓人們在短短几十年內生活地更幸福,所以在這個基礎上,討論它是不是科學,又有什麼意義?

我能感受到它帶給我切實的正向的改變,和我能夠給予別人的幫助。這,難道還不夠嗎?何必要去鑽那個牛角尖。

不過一門學科的生存與發展,是需要合理的爭論的,大家互相爭論,互相尊重,才有進步的可能。

歡迎真正了解心理學的人批評指正。


自己作死還怪別人?

這個問題,就好比:

我只不過天天呆在學校,和外界缺少交流,為什麼外界對我這種大學生有種種不切實際的偏見?

看一看普通心理學心理學怎麼入門? - 砂子的回答

還有色彩心理學 如何評價樂嘉與他的「色彩心理學」? - 日常心理分析

你們引以為傲的學院派考研考的是普心

你們看不上的色彩心理學只有幾個人在回應

觀念沒有什麼神奇之處,就是靠宣傳

和廣告這種應用層次脫節,還有理了?

馬克思主義也不帶這樣玩的

最後不得已出了本《對偽心理學說不》,

我想說:中學裡面化學物理的習題,沒有白做,至少讓別人對科學有了點了解,不需要出《對偽物理學說不》了

心理學也來兩道,立桿見影

只是:裝逼的事,能算偏見嗎?


我以前就是那些你所說的人們,知道的大部分以為是心理學的東西後來才知道都是偽心理學,哈哈。沒辦法,心理學好像離大眾太近了,誰都說可以懂一點,一般人了解的渠道媒體暢銷書等等給我們傳遞的也大部分是偽心理學的知識,最多也就知道抑鬱症了要看心理醫生,心理問題不是以前人們所說的這個人神經了瘋了!至於科學心理學的東西完全沒有什麼渠道了解的,物理生物基礎教育有普及心理學卻沒有,但是媒體卻沒辦法利用物理化學知識忽悠大眾,只能把魔爪伸向一般人能理解的醫學和心理學,所以誤解越來越深啦。微信上這些文章都傳瘋了,什麼「震驚了!……」「吃了這些可以長命百歲!」哈哈


大概也就是不知道心理學是門科學,知道也不覺得有那麼嚴謹,畢竟你有理有據也一切從心。。(是腦好嗎!)許多人對學心理的人都會貼上多少有點變態的標籤,意思就是一般對此種學科感興趣的哪哪方面都有點崎嶇,如此才走上這種跳大神的路。。學不太好就會嫌你的學科雞肋,學得好就直接了當的說你離去六角亭不遠了……偏見源於無知。。

另外 性 是有研究小分隊的


網上偽科學太多,而接觸真正的心理學機會太少。由此可見,對心理學的偏見和誤解那麼深,也不奇怪


可能普通大眾對心理學的認識還僅限於意識,就好像詹姆斯認為意識是川流不息的,只是猜別人此時此地的想法,大家好像都只是活著,淺顯的認識自己接受自己並在此基礎上保證自己生存,對自己的本能 潛意識 人格 情緒 能力 認知 等等並沒有探索原因的動機或者條件。大多數人對心理學這一辭彙或學科的接觸都不像數學語文歷史地理等是從小就存在的,而且我感覺 如果對心理學沒有興趣 即便是在中小學那樣的環境下,也是很難從心理學學到什麼的。


推薦閱讀:

自戀的心理根源是什麼?人為什麼會愛上自己?
按紅色按鈕 100% 獲得 100 萬,按綠色按鈕 50% 幾率獲得 1000 萬,該怎麼選?
為什麼摳身體的一個地方,別的地方也會疼(附圖)?
為什麼被誤會也不願意解釋?
為什麼不壓抑的平靜才是真正的內心強大?

TAG: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