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汪這個兩個姓氏怎麼正確翻譯成英文呢?

在youtube上看一下外國姑娘讀中國作品的英文翻譯版。這姑娘介紹兩個角色(一個姓王,一個姓汪)的時候 就說"one man named Wang and another person has the same name "Wang" "……


我不贊成使用除漢語拼音以外的任何拼音方案。這些方案都已成為歷史,現在再翻出來,徒增混亂。

具體怎麼翻譯,要看場合。

如果是現實生活中有兩個人分別姓「王」和「汪」,那麼可以不用姓而用名字來區分。就算是不巧他們的名都一樣,那也可以用「Big Wang」、「Little Wang」之類的稱呼。

如果是文學作品的翻譯,完全可以給兩個角色重新起個英文名字。如果還要保持兩個名字「容易混淆」的特點,可以考慮使用Tim、Tom這樣的相近的名字。


其實所謂「翻譯成英文」實際是轉寫為羅馬字。

同時要在轉寫後保持區分。

此處的區分是聲調不同。

漢語拼音方案顯然是可以區分聲調的:wāng wáng。

如果想要不帶附加符號而單純使用二十六個羅馬字排列表示聲調,有「國語羅馬字」。而這也正是國羅編製的初衷。

「汪王往旺」四聲分別對應:uang wang woang wanq。

國語羅馬字表示聲調的規則不太容易掌握,因此沒有普及。

一些特殊場合需要區別聲調而又不便使用附加符號和數字,國羅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如「山西、陝西」的「山、陝」就是 shan shaan。

如果是同音的姓氏像「仇、裘」,那麼轉寫基本就沒辦法了,只能加註漢字。

不過像這種同音的姓氏,對於中國人來說,也得知道是什麼字才能區分。


謝邀!

如果是書面,可以考慮一個用「Wang」,一個用「Waung」。


中古漢語的優勢來了:王yang,汪quang。


王:God

汪:Dog


難道不是 Barking King?


我只想說,汪這個姓氏,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是「汪芒氏」的簡化(...我有點不造怎麼說,據說是逃避為了大禹的追殺,部族簡化為汪啥的...)這個汪芒的意思就是說,一片廣闊汪洋的水稻田(大概是這樣的)。所以把它翻譯成dog和dark的是不是抖激靈抖得過分了....


有必要區分么?

漢字表意加表音,而字母語系只表音,非要讓表音的東西表上意,那不還是中文思維想老外的事?!同音就同音了,對於老外那倆字沒區別。老外也有同音不同拼寫的情況,他本人也會補幾句話糾正對方

中心的同音姓多了去了。


王king

汪bark


Wong.

不用怕弄錯,因為還有Given name.


Wang在英語里有penis的意思


wang,wong


這種情況就顯出了拼音語文的缺陷。拼音語文只是用一些符號(字母組合)來注釋語言的讀音。符號本身不帶有信息。這就讓承載了信息的文本語文在翻譯成拼音語文時不可避免地要承受信息損失。王和汪可以用音調來區別,但如果文中要有一個關於文字本身的雙關玩笑怎麼辦呢?比如說「小汪可不像小王,連點油水也沒有」這類笑話,就幾乎沒法直接翻譯。

另外像「裘」和「仇」,「余」和「於」、「厲」和「利」這樣同音同調的姓氏,就更沒法翻譯了。有人說用方言,可方言里一樣有同音同調的。最出名的就是粵語裡面的「黃」和「王」、「張」和「章」,此外還有「文」和「聞」,「鞠」和「谷」、「余」和「俞」等等。如果一時用方言拼音,一時用普通話拼音,難道不會產生混亂?

我覺得最佳的解決辦法就是在括弧里註明漢字本字

我們已經很習慣在漢語文文本里看到括弧註明外文本字了。比如「馬泰奧·科瓦契奇(Mateo Kovacic)」。這種注釋方式就是為了說明不常見或可能混淆的外國人姓名。為什麼反過來就不行呢?如今排版技術上也沒有什麼困難了。

而用King來翻譯「王」、用Bark來翻譯「汪」,就好比用「湯姆·巡航」來翻譯Tom Cruise,用「泰勒·快」來翻譯Taylor Swift,用「霍華德·馬車夫」來翻譯Howard Carter一樣。先想想後者在中國讀者眼中是怎樣一種逼格。

只能說有些人幫西方文明抵擋外來文化入侵的覺悟太高了。只敢幫著拉丁文字進入漢字文本,反過來把一個方塊字放入了拉丁文本就彷彿罪大惡極一樣。


這個怎麼翻譯成英語我也覺得而挺困難。

但是貢獻一下德語方面的情況:

Mayer

Maier

Mayr

Meier

至少這四個名字,讀音都是一樣的。

所以,隨他去吧,不會叫錯的。


你們都不知道wang和wong?


(●′?`●) 突然覺得學的國際音標派上了用場


推薦閱讀:

《你的名字》里對katawaretoki的不同翻譯,該如何評價?
準備參加五月份的CATTI三級筆譯,該怎麼複習?
怎麼翻譯拜倫的《春逝》?

TAG:英語翻譯 | 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