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傳統音樂在中華文化很有市場需求的情況下仍然不被消費者買單?反而外國的中國風作品表現更佳?

這個是音樂視角版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0461302的姊妹問題,此問題無需從專業音樂知識的角度出發,而尋求商業視角的解答。

歐美古典音樂在影視配樂中表現突出,創作出不乏經典旋律的新作品。。即使是中國風的影視作品之中西樂也佔大比重。在同樣以西樂為樂理基礎的格局下,日本民樂無論在影視配樂還是商業表演里都有讓人印象深刻的風格和出色的旋律,那怎麼中華民樂卻沒有這一種突破反而越來越沒有feel了呢(°_°)…反而在創新中的"中華音樂即不受年輕人歡迎,也讓傳統音樂人覺得風格找不到北。似乎這麼下去傳統音樂的發展是沒有未來的!?歐美古典甚至日本民樂是如何把民樂比下去的。本人琵琶十級,也想聽聽大家反響。答了上述必有贊(????????)哦

對於不承認民樂處於狼狽形勢的朋友,中國風音樂有廣大的市場需求量,但群眾消費時就是不買單,這還不能說明我們的民樂出了大問題么?反觀老外做的中國風作品,功夫熊貓之類什麼的,狠狠的在亞洲市場大賺一筆,在配樂方面旋律精彩配合影視作品效果出色還不足已大打中國傳統音樂一耳光么(O_O)?


其實,從世界大範圍來說,商業角度就是音樂專業角度,各人自掃門前雪,就一定可以做成一件像樣的事,在音樂生產過程中,商業總結出的是一些商品反饋信息以及明確消費者群體並制訂相關方案的規律,它並沒有影響到生產過程和生產質量,為什麼會出現你所說的那個情況,答案只有一個——商業越權了~~

藝術是什麼?是極致的規律之美,哪怕藝術做成商品,它也是遵循這一定律的,放到音樂上來說,就一定是繼續挖掘縱深,打造差異化品牌價值,我們的商業跟藝術是脫節的,要麼就是藝術完全不理會商業需求,要麼就是藝術一味迎合商業需求,這種過度極端化導致我們的音樂人沒有話語權,市場沒有一個質量標準,自然也沒有等價交換,更沒有多勞多得,誰能忽悠誰就能獲取更多的利益,所以做得像好萊塢那樣好在中國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換不來好萊塢的待遇,北京一群OST音樂人窩在梨園、勁松、亞運村、天通苑,照著好萊塢的參考音樂去做一分鐘五百塊錢的低劣山寨,就這種收入,連國外培養一個OST音樂人的成本都夠不上,誰還能賠錢去往沒什麼客戶欣賞的高大上里做?

最後再歎息一聲,盜版毀滅中國,我沒有危言聳聽~~


1. 首先,中國目前仍是輸入文化的一方,另外,最重要的是--曲目的失傳。西方音樂(尤其是交響樂)隨著資本主義興起,中產階級的壯大而不停發展並且向世界各地傳播(這是最重要的一點)。中國自革命開始就是向西方學習,直到現在都是輸入文化的角色,而文化輸出的部分則很少。即使是題主所舉的《功夫熊貓》的配樂的例子,也依舊是採用了西方音樂曲式,只不過部分利用中國傳統樂器來演奏而已。這也就是所謂的"中國風"--並非中國音樂,只是採用了中國音樂最表面的某種演奏形式。

2.中國風並非中國傳統音樂。重複:所謂的"中國風"--並非中國音樂,只是採用了中國音樂最表面的某種演奏形式。因此中國風作品表現更佳並不能反襯中國音樂創作的無力。

3.中國之樂源於史前(祭祀膜拜用的巫樂),盛於唐朝。最初,音樂為統治而生,大多僅流傳在最高階級,而在唐朝,這個傳統音樂的高潮時期,音樂滲透了各個藝術部類,流傳和影響範圍最廣的一種形式就是詩歌。絕句和七古樂府在盛唐時最稱橫唱,最能入樂譜,為大家傳唱。詩與音樂詩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宮掖所傳,梨園子弟所歌,旗亭所唱,邊將所進,率當時名士所為絕句","三百篇亡,而後有騷,賦,騷、賦難入樂,而後有古樂府,古樂府不入俗,而後以唐絕句為樂府"(王世貞:《曲藻》)。由於七言和絕句的發展,音樂才在唐朝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普及。同時,"秦王破陣""霓裳羽衣"之曲、之舞,這些流傳千古的藝術佳話甚至傳說,也是盛唐氣魄的一種寫照。而後即進入了一個吃老本的時代。隨著國力漸衰(清朝是有盛世時期,但其並未把自身文化發展到一定高度,追求的是能與漢傳統文化並驅),西方文化被推為進步之源,古詩即不復存,更不用說古詩之形:歌(音樂)。

------------更新的分割線-------------

請看第二段。


想學民樂的少,看不起民樂的多,不是上綱上線,但真的是因為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少的可憐才成今天這個樣子。世界上最好的民樂團不在中國,而是在新加坡,在香港,真的挺丟人的。但是不可否認,在我們身邊,在我們學校,有很多演奏民樂的同學,民樂作曲的同學,都在為中國民樂復興而日夜奮鬥,在這個環境里,你會很感動,大家真的很拼。

中國民樂現狀,說一千道一萬,就是中國民族自信心的缺失,其他是環境因素,什麼時候中國人覺得自己的父輩,祖輩留下的是好玩意了,自然就放下長笛拿起竹笛了。

隨著中國的強大,我們民族音樂事業也在發展,跟以前相比,現在民樂也做出改變,適應著這個社會,觀眾群體。現在的民樂正在精鍊它的精華,把觀眾想聽的東西,更完美的傳遞給他們。

我看好中國民樂,希望大家跟我一樣,對它有信心。


很簡單,這世界上沒有「中國的音樂」和「外國的音樂」,只有「好聽的音樂」。你能滿足聽眾的一定需求,聽眾就買單。民樂衰落,就是因為技法、表現力、製作水平和市場營銷落後了,滿足不了現代觀眾的需求了。

題主舉的《功夫熊貓》等等,只是借用了中國民樂的音樂元素來配合故事情節,製作手法和音樂理念完全是現代的。好比你用一棵筍做了一碗筍燒肉,大家都愛吃,但是沒人願意去啃生筍。素材和成品的區別。

所以不是西方音樂打敗了中國民樂,而是現代音樂淘汰了落伍的音樂。


你彈的琵琶早就已經被十二平均律格式化了,跟傳統琵琶的形制、樂制是兩碼事了,人家日本琵琶仍然沿襲唐琵琶的樂器形制,且用撥子彈奏,在你練習琵琶練習曲(傳統中國音樂沒有這個概念,參照西方器樂訓練法而來),還去參加什麼音協考級的時候,人家霓虹人一個曲牌一個曲牌、一個套曲一個套曲地彈奏著,那你說華樂不舉,你演奏的也不是傳統樂器呀?就算是形式上是,內容也變味了,不過,這當然也不怪你了啦!


中華文化在現代文明面前,真的比民樂在西洋音樂面前的境遇好嗎?


題主的問題似乎是聽的太少而想得太多。

建議你多聽多了解,再來提問些更具體和更尖銳的問題。

不用迴避和否認,大概可以明白題主想表達什麼情緒,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只不過從問題中似是而非的用詞,舉出的空洞的事例,對現狀極端的概括中可以看出,題主在問這個問題之前並沒有進行必要的資料搜索以及初步的思考。不是行內人,也不算愛好者。

因此在此單獨吐槽題主。這個問題看著沒勁,激不起人回答的慾望。


考慮了一會怎麼答,想了一下,題主興許只是關注不多……

既然題主是學琵琶的,給你推薦幾個不知道算不算讓人印象深刻的風格和出色的旋律吧

十方天華-雲水傾虹

倩女幽魂2-弄花雨


音樂門外漢,只說說感受而已。

在網易雲音樂,聽神思者作曲的NHK版故宮紀錄片OST的人,遠多於聽央視故宮紀錄片OST的人數。其中自然有《故宮之神思》被五糧液用爛,大家早已耳熟能詳的緣故,另外一點,就是這曲子「中國風」符號性特彆強。

然後這曲子下回復最多的就是「這麼中國的曲子居然是日本寫的好諷刺」。

我覺得能這麼說的人,只滿足於外國人提煉出的這個「中國」符號,他們不會覺得春節序曲比故宮之神思更中國風,不會認識谷建芬譚盾,或者根本想不到本國有啥中國風作品...而這類人數量不小。

另外外國人寫的中國風不是沒有不耐聽的,但我覺得不多,大多是掛羊頭賣狗肉之流,只得中國形毫無中國意【沒錯我覺得70%以上的和月中國風屬於此類,雖然我高中時候老喜歡了甚至認為這個就很中國風】-_-||

其實央視故宮ost是很棒的中國風配樂作品,聽到就能想到故宮幾百年變遷的歷史,但這是不是靠我腦洞來的?反正我覺得神思者寫的故宮小家子氣透了,反而另一張專輯的《妙音鳥》我更喜歡,因為沒有承載什麼的緣故吧。

我覺得是這十來年對中國文化的認識讓我對「中國風」音樂有了更深層的理解。這種文化認同感大概是現在一些人比較缺失的,所以看到些符號化的中國風就買賬,所以故宮之神思能被稱作正宗中國風,功夫熊貓因為若干中國元素就成了中國風...【說到中國動畫也是血淚...】

說到底,大概就是前面有答主提到的民族自尊心缺失的問題,還有就是中國大眾的審美有待提高,隔壁有關中國人穿衣外貌色彩審美的問題大家還在唏噓呢,音樂就更不能著急了呢。。。

題外話,欣賞音樂里的中國的時候,首先心裡要有個中國,就和我覺得舌尖上的中國音樂很中國一樣,因為聽到就想到中華美食,大地風物,其實舌尖一些曲子大概從專業角度來說和中國傳統音樂一毛錢關係沒有。。。

可能完全偏題,純屬有感而發


推薦閱讀:

買車的時候,車價與家收入比怎樣才比較合適?
相比較男性,女性在購物時需要更多信息嗎?
如何看待孩子「有錢就該花、享受」的觀點?
那些難看的奢侈品最後都被誰買了?
逛超市本來你只想買10塊錢東西的,是什麼促使你最後買了遠遠不止10元東西的呢?

TAG:音樂 | 商業 | 音樂產業 | 消費心理學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