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是否應該對遊客關閉,以延長它存在的時間?

修復一種叫壁畫之癌的酥鹼病,並沒有徹底有效的辦法,一代代敦煌人持續付出,只是延緩他消逝的時間而已。每天蜂擁而至的參觀人潮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對敦煌壁畫的污染是無法估量的。視頻封面《敦煌人》微電影紀錄片—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影響子孫後代滿足其需求的發展方式。

從這個角度來講,莫高窟確實應該採用限制遊客的手段(個人覺得完全關閉有點可惜,因為我還沒去過吶)。至於如何限制達到最理想的效果,就需要考古等更專業的人士來予以解決了~


單論敦煌壁畫酥鹼病的話,我聽過一次專門研究壁畫保護的敦煌研究院郭宏的講座,大意是引發酥鹼病的最關鍵因素是可溶鹽遇水反覆結晶-融化造成的壁畫結構性破壞。水分的來源主要是降水、滲水和地下水。

所以我覺得,敦煌如何保護、如何開放,還是交給專業人員來論證和決策吧。


蘭大歷史系,本專業內很多師兄師姐都去了敦煌。 題主的問題涉及了遺迹保護一個重要的方面:到底是研究價值更重要還是審美價值更重要?換句話說,到底是讓我們護起來研究,還是讓公眾也能體驗?

文物保護這一門類,對我國公眾來說一直處於視野的角落,隨著社會的發展,公眾對於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逐漸增加,對於文物遺迹的欣賞需要也隨之上升。

莫高窟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不開放參觀,我們能更好的保護其中的壁畫,塑像,在沒有能力緩解甚至終止她持續損害的情況下能盡量延長她的生命,維護好她的價值,而不讓這一寶貴遺存在我們手裡消失,這也是我的師兄師姐,乃至老師前輩們一直致力的事業。

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公眾對於考古的要求也上升,公眾也需要對這些具有普遍審美價值的東西進行欣賞,而對於保護本身,目的之一也正是為了能夠讓公眾欣賞,體驗這種美。

這就需要照顧研究價值與美學價值的平衡。

一方面,開放參觀,觀眾得到滿足,門票收入補充了保護,研究的經費,也帶動了旅遊業發展。

另一方面,參觀者無意或有意中,對壁畫,環境等產生了破壞,而一些低素質的遊客更是令人無語。

總體上看,我們還沒有能力在毫不限制的情況下保護好這一遺存,所以限制進入是必要的選擇。

我們的癥結就在於,當初開放參觀的時候,沒有考慮到自身條件的限制,而當要開始限制時,受到公眾,當地政府的壓力。

我個人看來,莫高窟需要的是半永久性的封閉,類似於秦始皇陵,在我們沒有能力之前,盡量不要再去加重她的破壞。

這必定會觸動一部分人的利益,而利益的博弈往往犧牲的是看不到經濟價值的保護工作。

胡言亂語,不成體系,見諒。


我覺得票友去買一本敦煌研究院出的畫冊就足夠了,甚至性價比要比自己進去看高一些。蘭州敦煌研究院的數字敦煌我覺得是一個不錯的嘗試,去看過,感覺不錯。敦煌的博物館也弄得不錯,沒必要都進藏經洞看一眼。

去過敦煌,感覺站在外面看一眼,到景區博物館看看,去門口書攤看看,都不錯。洞窟裡面破壞的程度已經算是觸目驚心了,真不忍心在裡面多待。


實際有的洞窟早已經限制遊人參觀了,人為干預是必要的,有的遊客拍照,忘了關閃光燈,壁畫顏料就會加速老化褪色。我同學上次去相機都不讓帶進去了。


是說實話,為了延長生命不讓人們參觀和因為毀壞了不能讓人們參觀有什麼區別?

敦煌我去過,外面的博物館裡有一些一比一複製的洞窟,這些大多是不讓人進的,這種設計就很好。

但是你實際進入洞窟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現實環境等等全方面的震撼是不同的。

再者,前面的答案都有提到過,專業人員並沒有放任破壞嚴重下去,景區本身也對人流進行了控制,專家們看得比我們更深更遠,我們應該相信他們的判斷。


八十年代撥專款購買科學儀器,現在X光衍射儀等已經在莫高窟落戶,安裝了現代化監測系統,日本文化廳也派來專家代表團考察石窟病害並贈送了一些小型儀器。不僅有科學儀器和現代化設施而且有包括建築 化學物理 修復 等多方面的研究員 工程師等科技保護隊伍。並且電子的窟供遊客觀賞。


暫時直接關閉洞窟顯然不現實,但是可以先這個方向發展先可以限人,限窟,限時間慢慢的發展知道完全關閉。


推薦閱讀:

普通人如何能更有意義的參觀美術館?
和一位文化功底十分深厚,有詩意的女同學初次見面送什麼禮物好?
所謂的「漢服」圈到底做了什麼什麼社會貢獻?
怎樣看待成人過六一?
傳統的師承關係在現代是否仍有價值?

TAG:歷史 | 旅行 | 考古 | 文化產業 | 生活、藝術、文化與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