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書籍和專業書籍之間,有哪些不可逾越的鴻溝?

除了數學公式少之外,還有哪些不可逾越的鴻溝?

讀科普書籍再多,有哪些是科普書籍和專業書籍之間,永遠無法理解、跨越的障礙?


技術。

你在《時間簡史》里看到的費曼圖,和在Peskin,Weinberg里看到的沒有區別。你在《宇宙的琴弦》里看到的T對偶,和Polchinski的敘述也並不矛盾。

然而在《時間簡史》中,你看不到維度正規化和K?llén-Lehmann譜表示,看不到旋量縮並和BRST量子化的複雜計算。在《宇宙的琴弦》中,你也看不到基本群和共形場論。

但等你熟悉了所有的技術細節之後,讓你簡單說說其中的物理,你可能還是會說出彷彿來自科普書里的概念。


在通俗讀物中,任何科學知識都可以出現,但總是以一種十分粗略和含混的形式展現出來。當然,這是基於這樣的希望:將科學概念用大量的通俗預言稀釋後,那些無法接受複雜概念的讀者也會被科學詞彙的填飽而心滿意足。這樣,通過粗略的閱讀,學生可以不費思索地佔有許多科學術語。這種傳授知識的方法給學生造成的傷害,只有當他(她)不得不放棄學習一門本來可以很好地學下去的學科時纔會顯示出來。

專業著述給人造成的傷害要小得多,因爲人們只在必要時纔會認真閱讀它。在那裏,從基本方程的建立到書的結尾,每一頁都佈滿了帶有上標和下標的符號,沒有一段易懂的英語是可以讓讀者喘口氣的。

------麥克斯韋


科普書籍的讀者是任何一個想要了解某方面知識的人,

專業書籍的讀者是任何一個想要掌握某方面知識的人。

一般的科普書籍旨在用或生動或易懂的語言講明一個問題,科普作者總是假定讀者所有的只有對這一問題的興趣,而沒有其他相關的知識儲備。

專業書籍卻未必會考慮這麼多,比較「友善」的書也許會有一個Chapter 0,講上一些學習本書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常因為篇幅所限其實只是略微一提,還需要更多學習)。而更多的情況卻可能是一上來就默認讀者已經良好地掌握了必要的基礎知識,然後使用的時候來一句「根據我們所知道的XX中的XX定理,我們可以輕易推出……」

舉個例子,比如寫一本《奇妙的電動力學》(奇妙個鬼),也許作者會細心地從摩擦起電一直講到電磁輻射。而如果寫一本《電動力學教程》,也許第一章就會用到高等數學、數理方法的內容。讀一本科普書籍不需要做準備,讀一本專著卻是需要的。換句話說,專著對於讀者的選擇是更加苛刻的。

另外,我認為「易懂性」與科普專業無關。有的科普書寫的不好的也很難懂,有的專業書你紮實掌握了必須的「前置技能」,你讀起來也會覺得得心應手。


我認為,

妄圖通過打比方來理解某個未知概念的讀者,都將不能準確理解這個概念。

一本書,就算文字再多公式再少,只要它不是在用打比方的方式講述概念,我相信它一定是一本專業書,而不是科普書。


科普和專業之間有哪些鴻溝,我認為這個問題就問錯了。科普和專業之間不是有沒有鴻溝、鴻溝有多深的關係,而是根本沒什麼關係。兩個星球上的東西,何談鴻溝?

專業書籍的作用是讓讀者理解一個理論。你想理解這個理論,總是要先理解作為這個理論前題的那些理論,然後一層一層地展開,直到牛頓力學這樣的基礎,這就是老油條們說的「知識的體系」。在掌握了整個知識體系以後,你才能說你已經把這個理論弄明白了。單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任何的科普書籍都不可能達到這個目的,如果讀科普書籍就可以弄明白一個理論,那科研狗們還讀 phd 幹什麼?如果你還不相信這一點,可以做一個簡單的測試:讀任何一本涉及到 higgs 玻色子的科普書籍,然後多讀幾本,前幾年 higgs 炒的很熱,所以你也可以在報紙上讀到很多詭異的報導。我記得有個回答說《科學美國人》特別好,你可以去那裡找找。等你覺得差不多了,打開這本書:量子場論導論 (豆瓣),然後翻到 higgs 那裡,看你能看懂一句話麼?然後你再看看這本書叫什麼:「導論」,只是個 introduction 而已。嗯,如果硬要說鴻溝的話,就是這麼大。

那麼科普到底是幹什麼的?滿足大眾的虛榮心,讓大眾對科學有基本的嚮往和尊重,然後最好能略略提高一下大眾的科學素養,嗯,大概就是這樣。做到這些,我認為就是成功的科普了。

最後再跟我讀三遍(因為這個簡單的道理就是有人不懂):

讀科普書不會讓你理解量子力學

讀科普書不會讓你理解量子力學

讀科普書不會讓你理解量子力學


科普和專業書籍之間,真的有鴻溝嗎?

我認為,這是一條想像出來的鴻溝,它存在於一些自負且無知的「精英主義者」的腦中,而不存在於現實世界之中。

因為,「專業度」是連續的。

人們往往以為,典型的科普書就是《十萬個為什麼》這種為了少兒而寫的書籍,甚至恨不得認為科普書都是拼音注音版。而專業書就是布滿了複雜的公式,只有最聰明也最努力的那一批人才能讀懂。

而這是完全錯誤的分界。專業書就不能通俗易懂嗎? 科普書就不能寫得嚴謹?

讓我們以數學為例,我想問問大家,小學一年級的數學課本,是科普書還是專業書?

從一個成年人的角度來看,那當然是科普書,其非常容易理解,甚至還有許多彩色插圖。

二年級課本呢?六年級課本呢?高一的課本呢?大一的課本呢?

請告訴我,科普書和專業書的分界,究竟在哪裡?在一條連續的專業程度線上,哪一個點決定了左邊都是科普書,右邊都是專業書?

以我熟悉的幾個學科來說,許多心理學的專業教材往往通俗易懂,帶有大量插圖,比如著名的《心理學與生活》。我認為它的易懂程度不必其他心理學科普書要差,但你能說它是科普書嗎?這本書後還附上了長長的參考文獻,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完全可以按圖索驥,在其中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專業研究課題。

在學術期刊里,你也能看到寫作風格通俗易懂的學者,而編輯也不會因為寫作風格的問題拒稿。

或者說,只有學術論著才是專業書,其目標讀者是專業學者。而科普書的目標讀者則是未經專業訓練的大眾?

讀過蒯因的作品的人,往往會發現,他寫的書都通俗易懂,但他的讀者幾乎全都是專業的哲學家。不少哲學家都繼承了蒯因的寫作風格,他們為所有人寫作,而不僅僅是為學過邏輯學的同行寫作。

公式的多寡,參考文獻的多寡,目標讀者的不同,寫作風格的差異等等,都無法成為劃分科普與專業的標準。因為沒有這樣一條標準。

「科學美國人」是美國,乃至全世界最優秀的科普期刊。如果你認為科普必然會導致誤導,使得讀者們對科學有誤解,那我只能認為,你從來都沒有讀過優秀的科普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認為科普與專業之間有鴻溝的人,往往是最不尊重專業知識的人,這有點反直覺。但事實是,對科學傳播的研究多集中於科學技術哲學、社會學以及傳播學領域。「科普與專業之間的連續與差異」是一個專業的哲學、社會學、傳播學問題。而他們在堅持「有鴻溝」的結論時,引用的多是個人感悟或臆想,而不是專業文獻。這或許是因為,他們有一種錯覺,以為只要自己懂物理學,就懂物理學科學傳播。

科普就是一個教育的過程,最主要的科普作品,不是雜誌或者科普書,而是教材。學校才是最主要的科普機構。任何傳播科學信息的媒介都是科普作品。學者的研究報告是一種科普作品,研究生讀的論文也是一種科普作品,本科生的教材也是如此,少兒科學讀物也是如此,科學娛樂電視節目也是科普的一種形式。

也許,科普與專業之間最大的鴻溝,還是因為科普或者教育做得不夠好,使得許多無知的人以為這兩者之間真的存在鴻溝。

2014.5.1補充:

在和一些朋友在本回答的評論區有過交流之後,我發現一些自負且無知的「精英主義者」有一個有趣的特點,原本以為他們僅僅對社會學、傳播學、科學技術哲學很無知,現在發現,他們對修辭學、語義學、邏輯學也很無知。

科普書籍與專業書籍之間有鴻溝,這個命題是什麼意思?

是存在一本科普書,存在一本專業書,這兩本書之間有鴻溝?

還是存在一本科普書,這本科普書與所有的專業書之間有鴻溝?

還是存在一本專業書,這本專業書與所有的科普書之間有鴻溝?

還是所有的科普書與所有的專業書之間有鴻溝?

當我們把量詞明確之後,我們發現只有第一種解釋也許是成立的。你能找到一本特定的科普書,它與另一本特定的專業書之間有不可磨平的差異,以至於我們要用「鴻溝」來形容這個差異。

但真的有人關心這種解釋嗎?

有些人試圖把我的觀點解釋成:任意一本科普書和和任意一本專業書都是沒有差別的。這是一個非常荒漠的觀點,而他們試圖以攻擊這個稻草人來反對我的觀點,這算是對非形式邏輯的無知嗎?

我最後概括一下本文所要表達的論點:

1.科普的意思就是科學普及、科學傳播。任何能起到科學傳播作用的媒介,都是科普作品。

2.科普作品的專業程度或者嚴謹程度是連續的。你找不到分割「科普書」與「專業書」的點。這使得它們兩者之間沒有所謂鴻溝。

3.哪怕科普書和專業書在某種連續變數特性(嚴謹性等等)上是雙峰分布,我們也無法說二者之間有鴻溝,因為組內變異特別大。

推薦閱讀:

朱效民. (2009). 30 年來的中國科普政策與科普研究. 新華文摘, (5), 137-140.

田松. (2007). 科學傳播——一個新興的學術領域. 新聞與傳播研究, 14(2), 81-90.

翟傑全, 楊志堅. (2002). 對 「科學傳播」 概念的若干分析.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3, 86-90.

朱效民. (2000). 科學家與科學普及. 科學學研究, 18(4), 98-102.

吳國盛. (2000). 從科學普及到科學傳播. 科技日報, 1, 996-O8.

知識傳播之路,任重而道遠 - 哲學與心理學的小秘密 - 知乎專欄


退出逼乎,刪答案走人


專業書籍是讓讀者真的去理解科學,而科普是讓讀者誤以為自己理解了科學。


感覺是數學的差別


區別就是用人話和鬼話解釋問題;理想和現實的理解問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問題。

看著好像區別一般大,其實到最後根本的區別就是一個把人當傻子玩,另一個把人玩成傻子。


科普有圖,專業沒圖(shenmegui..)

科普是彩色的,專業是黑白的

科普字體是動態的,專業基本是5號


你能0基礎用科普書學會算我輸。

題主沒有界定專業書的範圍

這個世界上除了理工科的專業還有其他專業

這個世界上也不止有理工科的專業有專業書

以上為抖機靈

————————————————

將一部分科普與專業的不兼容屬性放大化

假設這本日語書一本可以科普的專業書,結果如你所見,像這種後面的內容絕對依賴於前面基礎的專業書,科普的工作是十分艱辛的,要麼面向有基礎的同學,要麼需要從基礎說起,但這……真的不會變成另外一本通俗易懂的專業書么?

你無法通過科普書掌握它,而專業書可以。

或許你可以科普辭彙的來源,科普這個詞的歷史,科普它的發展,加深理解,也僅限於此。該學的時候還是得看專業書。

回到理科的專業書,這部分不兼容性可能不夠明顯。

愈是接近理論的部分愈是容易科普,它們之間的鴻溝也就越來越小了。但還是會存在的。


拿心理學這個事情來說,我們學校畢竟是財經專業的大學,圖書館的心理學書籍其實更多偏重於心靈雞湯或者社會關係類,真正的科學讀物還是少一些。

但是這不代表科普讀物沒有存在的價值。心理學僅僅是個人愛好罷了,雖然不是很相信心靈雞湯,但個人認知水平還是在跟著感覺走的層次,心理學名詞個人了解的真的就是那麼幾個。但是那些淺顯類讀物還是更適合我,由於沒有專業知識做基礎,直接去讀專業書籍困難還是比較大。深入淺出的科普累讀物在這個階段還是非常有存在的價值的。

本人專業國際貿易,學習成績很一般。但是起碼學習的是專業書籍,所以知識體系也相對更加清晰,而不是對於心理學很模糊的概念。

ps貿易類科普讀物會不會出現講故事,打比方這類似的內容呢?或者是愛國性質的內容?我還真沒接觸過的。我想可能這裡的區別大抵如此吧。


專業書籍 — 科普書籍 = 民科

所以民科大概就是那條鴻溝吧。


別說科普書和專業書的鴻溝了

專業書和專業書之間都有鴻溝

看看天朝的專業書,在天朝這個自古惜字如金八股遺毒的地方寫的專業書你不學好語文不學好中國文化讀起來那個費勁啊

你再看看國外的專業書,特么一樣的內容人家寫的跟小說似的,一樣的框架人家解釋的小孩都能看懂

於是,天朝的科普書和專業書之間鴻溝並不十分明顯,橫豎有些東西就是不告訴你


贊同 @羅小越的觀點。要說鴻溝,就要看專業書籍和科普書籍的讀者對象和目的有什麼不同。

專業書籍是給有一定教育背景的專業人士閱讀,通過科學的論證把問題完整準確地說明;

科普書籍是給沒有專業背景的普通人閱讀,通過淺顯的語言把科學研究的宏觀方向、前言動態介紹給普通人。

專業書籍好比專業論壇里的聊天,黑話連篇。這些排外的的黑話就是題主所謂的鴻溝。其實黑話就是專業人士的教育背景。專業人士們在同樣的學術高度討論問題,默認讀者和作者都掌握同樣的基礎知識。這樣就可以不用為了一些專業知識再展開篇幅說明,大大節約了論述的篇幅、增強的整個著作的邏輯性。

不是說專業書籍不能做到面對普通讀者。如果一篇專業文獻或者專業書籍的讀者設定為普通讀者,那麼我們按照什麼教育水平來寫呢?好吧,就算是義務教育畢業吧(原諒我不尊重義務教育期內的學生,這只是一個假設先)。例如,解釋一個量子物理理論的新成果的文章或書籍,就一定要波動、電磁、熱力學、光學講起,中間還要穿插把極限、微積分、概率統計等數學知識補齊。那結果必然是:

1 文章或書籍的厚度會增加至少一千頁以上。

2 全文冗長拖沓。基本描述邏輯無法清晰描述。寫作難度巨大。

3 最可怕的是,你覺得有人可以為了看你這本書自學一遍大學本科么?

所以,不能說專業書籍和科普書籍之間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因為,這兩者本身存在的目的就是不一樣的,不變拿來比較。一本優秀的科普書籍寫作難度其實要高於專業書籍。能夠深入淺出地把學術問題講給普通人聽,這件事情本身就需要能夠將一個學科甚至多個學科的知識融匯貫通的大師級科學家才能完成。而且這位大師的文學功底還至少應該高於普通人。相比起來,寫論文把研究成果描述清楚反而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科普書籍和專業書籍差距可不止是一般大,是很大很大,具體得搬例子,太累了,就不搬了


不存在鴻溝,層次不同。舉個不恰當的例子,科普書好比明朝那些事,專業書好比是明史。那看似戲劇般的情節背後,是大量史料的歸納總結推理。寫本專業書容易,科普書太難。搞科研的都知道,頂級的science nature雜誌,完全是科普類型的。


沒有什麼鴻溝,只是側重點各不同,專業書籍是在基礎知識之上的精化深入,而科普則多為對某一領域知識的普及通識。另一些科普書也做細分專業及其不同知識層級的知識普及。大多數情況為前者。


推薦閱讀:

如何深入理解霍金說想拿槍打死薛定諤的貓?
如果把薛定諤的貓替換成人,這個人知道自己的死活嗎?
Bethe ansatz這個是怎麼用的呢?
目前對於「單個原子」衰變模型的研究是怎樣的?為何說「單個原子」何時衰變是完全隨機的?是否因能力不夠?
希格斯玻色子自旋為0怎麼理解?

TAG:科普 | 物理學專業 | 量子物理 | 物理科普 | 專業書籍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