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以來你最喜歡的散文家是哪幾位?為什麼?以及他們的散文集的名字?

如題,我個人而言很喜歡林語堂,提這個問題是想博採眾長,提高閱讀面。


當然汪曾祺。

汪先生以齊白石為例,說白石老人自詡「詩第一,字第二,畫第三」,自己則是散文比小說更好,完全同意,細說起來,汪先生的小說,不管是名篇《受戒》《大淖記事》,還是其他小說,論起來,都是散文化的小說,先生的散文真正得了火候。

從其文風來看,汪先生受明清散文影響很大,尤其張岱桐城三傑,比如《初訪福建》里,主人招待泥蚶(即西施舌),先生大快朵頤,桌前蚶殼,堆如小山,方知張岱「不施油鹽而五味俱全者,唯蚶與蟹」所言不虛;另一篇文章里談文風,就寫道自己特別欣賞姚鼐那篇〈泰山日出 〉,「明燭天南」寫的貼實生動,大家手筆。這些都是汪先生閱讀經歷中的一部分,也養成了其日後的主要風格,精鍊溫醇,平實自在,就和他在小說序里寫的一樣,他的小說里沒有崇高的悲壯的,只有一種自在的和諧的東西(大意如此)

汪先生文章從來沒有火氣,論起人事,至多是一個不喜歡的評語,加一個感嘆號,於此,對這個隨遇而安的老頭已經是極限了,其文章的大部分都是所思所感,歸結起來,以飲食最為出名,但其實不然,先生的遊記散文內容完全不限於飲食,青山綠水,鄉土民俗,風物人情,但凡是能激起汪先生一點興趣的人事,都會被他細細觀察,一一記錄,

比如走在昆明城大街上,忽然發現某家店子里有一副好書法,嘿,湊過去,吸一口氣,從右往左,從上到下,好,真好,看到最後,署名上竟然是趙九章,真是想不到的好字!

福建的街頭,少女們挎著籃子賣著水仙花,先生也會看上好一陣,心裡想「她們一天能賣多少朵呢?」,耳邊的叫賣聲逐漸遠去。

去內蒙古考察,聽見一句「駱駝見柳,蒙古人見酒」的俗諺就會想上老半天,查出這是一句老話,曾經在一部元人筆記里看過,這個老頭!

五十年代末,汪老頭去張家口改造,其時去了一間農業研究所,有段時間的任務就是負責畫一部馬鈴薯圖譜(黃油烙餅里的媽媽做的就是這事),趟著露水,摘一把馬鈴薯的花葉,對著畫,挖一大馬鈴薯,切開,一半置於桌上,描之,一半扔到火塘里,描完了,那一半馬鈴薯也熟了,再把這一半也扔進去,為此,汪先生還給自己刻了一方印章,「效力軍台」,樂天自在,可見一斑。

差點忘了,汪先生有一名段,筆者所最喜,錄之如下:

梔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撣都撣不開,於是為文雅人不取,以為品格不高。梔子花說:」去你媽的,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可,你們他媽的管得著嗎!」

哈哈哈哈

這是個多有趣的老頭啊,有趣又不故作高深,這才是大家啊。

說汪先生文字不好的人,很多人都覺得他的文風太平實,沒有才氣,他們都錯了,由平淡入崛奇易,由崛奇入平淡難,汪先生完成了由崛奇入平淡。

為啥這麼說,看看汪先生解放前的小說《復仇》就知道,這篇小說受伍爾夫意識流影響很大,先生當時二十多歲,真論起來,這篇小說不知甩那些現代派作家們多少條街。後來的散文和小說,其實已入化境,這些作品,行文及其瀟洒(我只能說瀟洒)。

這裡的瀟洒是不為形式所拘,不講華麗,不講排場,意思到了就夠,有理不在高聲,相反,大家如汪曾祺們的文字,無聲處才動人,細微處才見功,他關於文學理論的一段話我特別欣賞,舉了包世臣論王羲之字的例子,類比文學創作,就是要想寫好,一定是句子和句子的和諧,如老翁攜幼孫,顧盼有情,痛癢相關。說的真好,寫詩如果只想著一個字一個字嚼,而不觀照句子間的節奏和諧,就不是寫詩,而是侮辱文字了,這和傳統文人們所說的文脈不絕,文氣貫通的道理更是一樣,汪先生做到了。

作為聞一多先生高足,西南聯大得風氣之先,自由之利,汪先生可以再課堂上和聞一多先生一起抽煙,聞先生遞過來一支,汪老頭當然不敢接,自己從兜兒里掏出一支,點著,接著就是一節課的吞雲吐霧,聞先生在台上講楚辭,講晚唐詩歌與西方印象派繪畫(聞先生是第一個這麼講的,也只有他敢這麼講),講東方古代神話,汪老頭們聽得如醉如痴,不能自拔。

說到這裡,還有個小故事,聯大有規,欲畢業,修夠學分即可,主課外,課程任選,一門課程結束,多半是交一篇小論文即可,汪先生同學某某,大概是別系學生,選了聞先生的唐詩課,臨近期末,佛腳難抱,央著汪老頭幫忙作一篇,行!沒問題,洋洋洒洒,一揮而就,主題是李賀詩,聞先生拿過來一看,對著某某贊道:好,寫得好,你寫的比汪曾祺還好!

哈哈,汪老頭後來不止一次提到這件事,還挺得意!筆者曾經在汪先生子女們所著的《老頭兒汪曾祺》里看過這篇文章,才氣縱橫。

還有件事,也是在聯大,汪先生以一篇《方車論》(關於魏晉詩歌),被當堂宣布期末免考,老頭是真有才啊!

最後再附上一點私貨,大家看汪老頭的文字多,聽過他說話不?幾年前千辛萬苦給我找到了一個視頻,關於沈從文先生的紀錄片,採訪了老頭,老頭得意地說自己是沈先生的」得意高徒「,還自述沈先生在文學上對自己的影響只有一個,就是」貼著人物來寫「,說的真好!下面就貼出這個視頻,大家可以看看,雖然很短,只有二十幾秒。

八分二十四秒啊,大家快看

視頻封面沈從文視頻


不請自來,先佔坑。

1、白先勇 《樹猶如此》

以下是散文《樹猶如此》摘錄:

一九五四年,四十四年前的一個夏天,我與王國祥同時匆匆趕到建中去上暑假補習班,預備考大學。我們同級不同班,互相併不相識,那天恰巧兩人都遲到,一同搶
著上樓梯,跌跌撞撞,碰在一起,就那樣,我們開始結識,來往相交,三十八年。王國祥天性善良,待人厚道,孝順父母,忠於朋友。他完全不懂虛偽,直言直語,
我曾笑他說謊舌頭也會打結。但他講究學問,卻據理力爭,有時不免得罪人,事業上受到阻礙。王國祥有科學天才,物理方面應該有所成就,可惜他大二生過那場大
病,腦力受了影響。他在休斯研究人造衛星,很有心得,本來可以更上一層樓,可是天不假年,五十五歲,走得太早。我與王國祥相知數十載,彼此守望相助,患難
與共,人生道上的風風雨雨,由於兩人同心協力,總能抵禦過去,可是最後與病魔死神一搏,我們全力以赴,卻一敗塗地。

我與王國祥從前種的那些老茶,二十多年後,已經高攀屋檐,每株盛開起來,都有上百朵。春日負暄,我坐在園中靠椅上,品茗閱報,有百花相伴,暫且貪享人間瞬
息繁華。美中不足的是,抬望眼,總看見園中西隅,剩下的那兩棵義大利柏樹中間,露出一塊楞楞的空白來,缺口當中,映著湛湛青空,悠悠白雲,那是一道女媧鍊石也無法彌補的天裂。

白先勇絕對稱得上「雌雄一體」!語言非常細膩優美,情感真摯,而他的文章卻無時無刻不在顯示出他對生活和社會的思考。強烈推薦!

他的小說也是一流的。

2、三毛 《雨季不再來》等

我覺得三毛就不用我多說了,真正的才女,上文!

《傾城》摘錄:

在填寫特徵時,我寫:牙齒不整齊。那叫它通行證的東西是白色的。說要拍張快照,我身上沒有零錢,那位軍官很快掏出了錢。一下子拍出來三張,公事用了兩張,
另外一張眼看他放入貼心內袋,我沒說一個字,心裡受到了小小的震動,將眼光垂了下來。排隊的人很長,一個一個放,慢慢的。那位幫我的軍官不避嫌的站在我的
身邊,一步一步的移。我們沒有再說話,時光很慢,卻捨不得那個隊伍快快的動。好似兩個人都是同樣的心情,可是我們不再說話了。


  等到我過關卡時,軍官也跟了過來。一瞬間,已站在東柏林這一邊了。凄涼的街上,殘雪仍在,路上的人,就如換了一個時光,衣著和步伐跟西柏林全不一樣了。

天很冷,很深的黑。不再下雪了,那更冷。我有大衣,他沒有,是呢絨草綠軍裝。我在拚命發抖,他也在抖,車站是空的了,風吹來,吹成一種調子,夾著一去不返的車聲。


  沒有上車,他也不肯離去。就這麼對著、僵著、抖著,站到看不清他的臉,除了那雙眼睛。風吹過來,反面吹過來,吹翻了我的長髮,他伸手輕拂了一下,將蓋住的眼光再度與他交纏。反正是不想活了,不想活了不想活了,不想活了……。

  「最後一班,你上!」他說。我張口要說,要說什麼並不知道,我被他推了一把,我哽咽著還想說,他又推我。這才狂叫了起來——「你跟我走——」「不可
能,我有父母,快上!」「我留一天留一天!請你請你,我要留一天。」我伸手拉住他的袖子,呀!死好了,反正什麼也沒有,西柏林對我又有什麼意義。怎麼上車
的不記得了。風很大,也急,我吊在車子踩腳板外急速的被帶離,那雙眼睛裡面,是一種不能解不能說不知前生是什麼關係的一個謎和痛。直到火車轉了彎,那份疼
和空,仍像一把彎刀,一直割、一直割個不停。

醫院的天井裡有幾棵大枯樹,雪天里一群一群的烏鴉呱呱的在樹枝和地上叫。病房很冷,我包住自己,總是將頭抵在窗口不說什麼。同住一房的一位老太太,想逗我
說話,走上來,指著窗外對我說:「你看,那邊再過去,紅磚公寓的再過去,就是圍牆,東柏林,在牆的後面,你去過那個城嗎?」

《傾城》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冥冥之中的無奈感,萍水相逢的宿命被世事無情碾壓的惆悵。

以上的兩位是真的把我寫哭了。


我一共是喜歡這11位:

魯迅,沈從文,蕭紅,胡蘭成,黃永玉,王小波,周濤,劉亮程,李娟,烏青,李盆。

推薦給你看,這11個人寫的散文到了一種棒極了的程度。

名字網上很多的,自己隨便查就可以的兄弟。


梁實秋,朱自清,郁達夫,周作人,林語堂。


1 張曉風,她的文字有讓你身臨其境,心意相同的魅力。

2 林清玄,讀他的作品讓人心靜。

3 劉亮程,只推薦《今生今世的證據》和《寒風吹徹》

第一次回復,如有不當之處,還請海量……


第一個想到的人就是魯迅,一個在黑暗中用黑色的眼睛儘是看到黑色事物的人,近代中國文壇的一代巨擘,他的作品例如:《朝花夕拾》《南腔北調集》都是佳作,值得一讀。

作為中國近代文壇里最被國人熟悉的人物之一,對魯迅我就不詳細講了,在這再給題主推薦個我頗為喜愛的作家,史鐵生先生。

史鐵生先生1951年,1月4日生於北京,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因突發腦溢血,史鐵生先生在北京宣武醫院去世。我想許多知友都是通過《我與地壇》一書認識了史鐵生先生,我和你們一樣,在中學以前,我並不知道史鐵生是哪一號人物,包括在中學時代讀到其這部著作的時候,因為出於應付考試,粗略的閱讀之後並未深究其底蘊與內涵,我也多表達過不屑,就當時我的看法而言,我曾一度把先生看作是那種要死要活和所謂裝逼上檯面給世人看得網紅殺馬特。(再和老先生說句抱歉,原諒我當年年幼無知)

多年後,無意中我再次閱讀了我與地壇,和以前的節選課文不同,我從頭到尾的閱讀了一次這篇著作,從開始的無聊,到最後的著迷,我不禁暗恨自己曾經的有眼無珠。先生是在講一段故事,講一段家到地壇母親關心孩子的故事;講一段人在地壇不斷追問自己為什麼而活的故事;講一段價值的存在與否在於價值載體本身的故事。先生不止講了他自己的故事,還講了所有人的故事

先生在1969年響應號召下鄉插隊務農,他插隊的地方在延安地區的清平灣。1972年一場大病導致他的雙腿癱瘓,在21歲生日這一天,他住進醫院,從此再也沒有站起來。遭遇這一切的噩耗先生的意志是崩潰的,我曾在他的作品中讀到不少與自殺相關的說辭。我與地壇這一篇文章詳細的刻畫了先生那段日子的失意,還有其中關於母親與先生兩人之間的描寫,他很真實,他的母親同樣是一個偉大的母親,當先生最後通透的思考出了自己未來活著的意義的時候,如書里寫的一樣,母親走了,那是場永遠的告別。

先生在《答自己問》中寫道:「我希望既有一個健美的軀體又有一個了悟了人生意義的靈魂,我希望二者兼得。但是, 前者可以祈望上帝的恩賜,後者去必須在千難萬苦中靠自己去獲取。」

相信有許多東西失去之後才會看得更明白和清楚。魯迅經歷過周家家道中落,他看到許多中國社會和中國人人性中最醜惡的部分,所以魯迅才會有那麼強烈的筆鋒。而先生也是如此,將一個健全人變成一個殘疾人這對健全人來說並沒有如書里寫的那般輕描淡寫,如若沒有吃透那些文字,你又如何了解皮肉上的痛楚呢。

是的,先生在掙扎,並不是一段時間,這場掙扎將如附骨之蛆般長伴你的餘生,他在摧敗了你的肉體之後還會進犯你的精神。於是,當肉體上已經無力回天時,先生開始在精神上打上一場反攻。先生開始用寫作來傳遞著他的精神和證明著他存活著的價值,直到先生最後逝世,他把器官捐給了醫學研究,把肝臟移植給了天津的一位病人。

先生不止講了自己的故事,還講了所有人的故事。先生說寫作不一定要用筆,他還可以在人們心裡完成,他周而復始的和病魔抗爭,撐著身子在激勵著自己,也激勵著此時任何一個在精神或者肉體受到困頓的人。

我常以為是醜女造就了美人。

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

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

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

僅以此篇送給所有在生活中遇到困頓迷惘的朋友,你們的人生,你自己操盤。


魯迅:他的散文的背景大致相當於在風雲年代一個本該身處兄弟連實際上卻孤身一人的戰士在塵土飛揚的戰壕里閉上眼睛小憩的情景,代入感太強烈了。


不請自來

沈從文

散文集:《湘行散記》

小說集:《邊城》

汪曾祺

散文集:《彩雲聚散》

小說集:《受戒》、《大淖記事》

三毛

《撒哈拉的故事》《萬水千山走遍》

張佳瑋 @ http://zhihu.com

讀過張公子一些文章,感覺行文頗似上面兩位先生,所以愛屋及烏一併寫在這。


我可以弱弱的說我覺得《文化苦旅》余秋雨,和《我與地壇》史鐵生最是好看嗎?


就個人而言比較喜歡的是這幾位:

余光中,最開始是被《聽聽那冷雨》所吸引的,後來看了《地圖》《伐桂的前夕》就一發不可收拾,買了好幾本他的散文集。

周作人,喜歡《烏篷船》這種文章。

何其芳,高中時期在選修書上看到他的一篇散文《遲暮的花》,至今印象深刻。


廢名 廢名 廢名 廢名 廢名 廢名 !!

知道和先生是校友的時候簡直開心死了!


看見樓上有很多舉汪曾祺的答主真是非常開心。
記得最早是在初中的課外閱讀本上讀過汪老的《五味》,那時候還小,覺得寫的吃食大為有趣,也開啟了我的吃貨世界觀。後來從高中到大學,有拜讀過汪老的其他作品,細細品讀下來直覺相逢恨晚。
汪老擅長寫吃、寫玩,寫人的時候也都是從其有趣的方面寫,印象中倒是從未見歌頌其人品格的論調,像是寫老舍先生的時候:

老舍先生是歷屆北京市人民代表。當人民代表就要替人民說話。以前人民代表大會的文件彙編是把代表提案都印出來的。有一年老舍先生的提案是:希望政府解決芝麻醬的供應問題。那一年北京芝麻醬缺貨。老舍先生說:「北京人夏天離不開芝麻醬!」不久,北京的油鹽店裡有芝麻醬賣了,北京人又吃上了香噴噴的麻醬麵。

寫聯大同學:

聯大同學也有不跑警報的,據我所知,就有兩人。一個是女同學,姓羅。一有警報,她 就洗頭。別人都走了,鍋爐房的熱水沒人用,她可以敞開來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另一個
是一位廣東同學,姓鄭。他愛吃蓮子。一有警報,他就用一個大漱口缸到鍋爐火口上去煮蓮
子。警報解除了,他的蓮子也爛了。有一次日本飛機炸了聯大,昆明北院、南院,都落了炸
彈,這位鄭老兄聽著炸彈乒乒乓乓在不遠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圖書館旁的鍋爐上神
色不動地攪和他的冰糖蓮子。

汪老寫吃食最為有趣的,拜汪老所賜,現在一提到高郵我就想起了鹹鴨蛋:

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於腌鴨蛋。高郵鹹鴨蛋於是出了名。我在蘇南、浙江,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後,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裡出鹹鴨蛋!」上海的賣腌臘的店鋪里也賣鹹鴨蛋,必用紙條特別標明:「高郵鹹蛋」。高郵還出雙黃鴨蛋。別處鴨蛋有偶有雙黃的,但不如高郵的多,可以成批輸出。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只是切開之後,裡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鹹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再次向眾吃貨們鄭重的推薦汪老的《五味》,其文行雲流水,雋永清淡,看完直覺得把大江南北的美食全吃了個遍一樣滿足。


1.汪曾祺

汪老被譽為「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他的散文如水一般淡泊悠然,就像是風平浪靜的湖面,偶爾泛起徐徐漣漪,湖面之下卻深不可測。汪老有著孩童察物一般的童心,他的散文總是意趣盎然的,(比如《端午的鴨蛋》)語言風格看似平淡,如閑話家常一般,但字裡行間卻隱藏著脈脈深情(比如《昆明的雨》)。

2.林清玄

「當代八大散文作家」之一。喜歡林清玄的散文原因是他的文章中總能體會出那麼一絲「禪意」。不論心中多麼煩擾,品讀完他的散文總能找回到心境的澄明。讀他的散文,總能有一種「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之感,讓人彷彿頓悟一般豁然開朗。


梁實秋!豐子愷!

沒有人提這兩位簡直要哭!

先說梁實秋,因為小時候從書市7塊抱回了一整套梁實秋的文集,看完簡直愛上了他!

整個雅舍系列的書,都被我來回翻到書頁發黃。

實在太愛先生的文字,清淡又勾人,沒有華麗的辭藻,但是就是吸引著我讀下去。

他有妙語連珠:

「一年四季的饞,周而復始的吃。」

「饞字去掉食旁,本意是狡兔,善於奔走,人為了口腹之慾,不惜多方奔走以膏饞吻,所謂「為了一張嘴,跑斷兩條腿」。真正的饞人,為了吃,絕不懶。」

我一直覺得梁實秋先生的文字總有種文人的矜持和雅緻,再市井街頭的小吃,在他筆下,都會變得異常勾人。

他寫北平的豆汁兒,寫擔子上備著的小餛飩,寫那一碟子的油炸小丸子。

他這樣描述火腿「瘦肉鮮明似火,肥肉依稀透明,佐酒下飯為無上妙品」」,看的時候,把我饞得是坐立不安,恨不得立刻有一盤美美的火腿以饗飢腸。

天津包子這一段則讓我失笑不已。

「天津包子也是遠近馳名的,尤其是苟不理的字型大小十分響亮。其實不一定要到苟不理去,搭平津火車一到天津西站就有一群販賣包子的高舉籠屜到車窗前,伸胳膊就可以買幾個包子。包子是扁扁的,裡面確有比一般為多的湯汁,湯汁中有幾塊碎肉蔥花。有人到鋪子里吃包子,才出籠的,包子里的湯汁曾有燙了脊背的故事,因為包子咬破,湯汁外溢,流到手掌上,一舉手乃順著胳膊流到脊背。不知道是否真有其事,不過天津包子確是湯汁多,吃的時候要小心,不燙到自己的脊背,至少可以濺到同桌食客的臉上,相傳的一個笑話:兩個不相識的人據一張桌子吃包子,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里的一般湯什直飈過去,把對面客人噴了個滿臉花。肇事的這一位並未覺察,低頭猛吃。對面那一位很沉得住氣,不動聲色。堂棺在一旁看不下去,趕快擰了一個熱手巾把送了過去,客徐曰:「不忙,他還有兩個包子沒吃完哩。」」

我常常覺得梁實秋先生一定是個極有趣的男人。

他於亂世,但筆墨卻從容,洋溢地都是有趣的生活細節。生活未必於他不艱苦,但是讀到他寫得文章,總覺得他像是個居於亂世桃花源的墨客,翻譯翻譯書籍,寫寫文章,且生活且從容。


當然是簡楨阿姨。

不是什麼大家名家,文章很清新很文藝,而且非常非常友好。

這個友好的意思是不必帶著仰視,或者學習的態度去看,而是單純的欣賞,這種感覺我覺得很好。

散文集很多吧,大陸能買到的不全,似乎在台灣也不是很好買全了,畢竟不是熱門的作家。不過像《水問》還有《四月裂帛》這兩篇散文因為被其他熱門作家使用過(我記得是七堇年)所以在大陸還是有些名氣的。


汪曾祺,吃吃玩玩睡睡寫寫,什麼都不落下。


提幾位不大知名的女作家和她們的書吧:

朱天心 《擊壤歌》第一次讀完這部小集子被天真少女的靈氣驚住;

簡媜的所有集子,文筆乾淨,章節清淡卻雋永,讀完心境會很寧和從容;

戴文採的所有,因為一篇張愛玲的相關文章她的名氣很矛盾,但確確實實人如其名,行文隨手拈來,靈氣自然;

李娟,《我的阿勒泰》系列文集,讀她的文字總是不自覺就身臨異域遼闊的平野,真切地感知到那句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得在路上的奧義。


說說我常看的作家:

季羨林:散文語言精練,接近古風,字字句句都透露著他濃厚的底蘊。

梁實秋:有趣,好有趣,真有趣,去看看他寫的《男人》、《女人》,描繪得簡直是入木三分。

王小波:調皮,肉麻,幽默。

汪曾祺:《人間草木》真是好看。

錢鍾書:發現居然沒有人推薦錢鍾書,真是奇了怪了。他的比喻和諷刺真是能笑死人的。


張愛玲。《流言》


王小波 (雜文屬於散文吧) 《沉默的大多數》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推薦閱讀:

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將600噸黃金運到美國保管這一說法是否屬實?
大家如何看待這段百年前的北京街景影像視頻?
洋槍洋炮化的清軍也不是外國侵略軍的對手嗎?
梁啟超身後事為什麼這麼凄涼?
如何看待部分日雜為旅順大屠殺叫好,並為甲午戰爭日軍叫好的言論?

TAG:作家 | 文學 | 散文 | 近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