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在4月1日提出的Matrix+計劃有沒有科學依據?

Matrix+是可以利用及百萬台-億級的手機來搭建一個雲計算網路,當手機閑置時可以參與計算,處理一些較大的項目。

阿里雲說未來的雲計算不會採用現在的X86伺服器,而是用人們手裡的手機、Pad、智能電視等這些個人電子消費品。因為實際上這些處理性能已經很強大。同時又是被浪費最嚴重的資源。

最後,阿里雲說計劃將地球的計算力給利用起來,從1%開始,最終達到30%。

一些比如探索地外文明、治理生態環境、預知疾病等科研項目可以用到這些新的雲計算平台。

對於個人來說,參與之後可以獲得一定的回報。

那麼這樣的方案有哪些科學依據?


雖然 @Bluebear, @Flaris帕都提到了Boinc,不過好像他們都只是了解了一下,沒咋玩過分散式計算(@Bluebear留言說08年就開始玩了,是我的老前輩了,特此修正)。那我來扯兩句,拋磚引玉吧!

分散式計算貌似在計算領域一直不溫不火,但是也發展了很多年了,阿里雲的Matrix+就是分散式計算,而且全球一直都有不少項目在進行著,先大體講講現在有的項目吧。比較早的一個分散式計算項目是SETI@home。

SETI@home(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at Home,在家搜尋外星智慧(地外文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外星人」)),是一個通過互聯網利用家用個人計算機處理天文數據的分散式計算項目。該項目試圖通過分析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採集的無線電信號,搜尋能夠證實外星智能生物存在的證據。該項目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空間科學實驗室主辦。

1999年5月17日 以獨立運算平台公開運行,對獨立平台的計算程序稱為SETI@home Classic 。

2005年8月27日 開啟基於 BOINC 平台的計算程序。

2005年12月15日 結束獨立運算平台的 SETI@home Classic。

2006年5月3日 開始新程序版本並運算新任務的 SETI@home Enhanced,該程序於2007年8月更名為 Multi-Beam(針對新的多束數據採集器)。

2008年7月中旬 融入 Astropulse 計算任務。

2008年12月18日 開始支持 CUDA 的 GPU 計算程序,運行 Multi-Beam 任務。

了解更多請點擊:SETI@home - 中國分散式計算總站

官網:SETI@home

SETI@home是我最早開始玩的一個項目(以前是獨立的,現在已經併入BOINC平台),畢竟那時候大學才畢業,中二期到現在也沒結束,總想著不說遇到,能知道真的存在地外文明也是一件有生之年系列的事,所以一開始就加入了SETI@home。很簡單,下個Boinc客戶端(BOINC: compute for science),添加項目,找到SETI,註冊賬號,簡單設置一下,在我不用電腦的時候就開始了。

我的SETI賬戶截圖。

不過SETI@home已經不是最早那個單純的尋找外星人的項目了,經過這十幾年的努力,還是在天體物理學上做出了不少貢獻,雖然好像天體生物學(不知道有沒有這麼個東西,Boinc官網是這麼分的)還是一直那樣。

官網首頁可以查到最近的研究狀態。不過像我這種逗比主要還是關心有沒有發現外星人!

另外一個比較不錯的項目是WCG,這個真的不是World Cyber Games,而是 World Community Grid,主要以醫療,環境和其他人道主義研究為主,後台是IBM(這麼看阿里雲還是有見賢思齊的感覺的,老這麼黑人家也不科學)。

World Community Grid,中文譯名為「世界共同體網格計劃」或「世界公共網格」。是由 IBM 公司主持的一項基於互聯網的公益性分散式計算項目,開始於2004年11月16日。該項目將聯合分布於世界各地的志願者們提供的計算資源,用於一些能為全人類帶來福音的大型科學研究項目。

World Community Grid 創立之初是基於 http://Grid.org 的平台搭建的,之後於 2007 年開始全面遷移至 BOINC 平台。World Community Grid 在底層計算平台的基礎上,為具體的計算項目提供了一個更高層次的計算平台。

隨著研究課題的增加,World Community Grid 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醫藥、生物和環境等各種方面研究類的分散式計算平台。目前正在該平台上運行的子項目包括有:

  • GO Fight Against Malariar(抗擊瘧疾)
  • Drug Search for Leishmaniasis(搜尋利什曼病的藥物)
  • Computing for Clean Water(清水計算,清華大學主持項目)
  • The Clean Energy Project - Phase 2(清潔能源項目,目前進行到第二階段)
  • Discovering Dengue Drugs - Together(發現治療療登革熱的藥物 - 齊心協力,目前進行到第二階段)
  • Help Cure Muscular Dystrophy(治療肌肉萎縮症,目前進行第二階段)
  • Help Fight Childhood Cancer(對抗兒童癌症)
  • Help Conquer Cancer(征服癌症)
  • Human Proteome Folding(人類蛋白質組摺疊,目前進行第二階段)
  • FightAIDS@home(對抗艾滋)
  • Mapping Cancer Markers (測繪癌症標記物項目)
  • Uncovering Genome Mysteries (揭開微生物基因組之謎)

曾經在該平台上運行的子項目包括有:

  • Influenza Antiviral Drug Search(尋找對付流感病毒的藥物)
  • The Clean Energy Project(清潔能源項目)
  • Nutritious Rice for the World (全球營養水稻)
  • AfricanClimate@Home(開發非洲氣候模型)
  • Genome Comparison(基因組比較)
  • Help Defeat Cancer(對抗癌症)

了解更多請點擊: World Community Grid

官網:World Community Grid

之前也參與了上文里的好幾個當時正在進行的項目(我只是開著電腦。。。)立馬有了一種學渣也參與了前沿科學研究的感覺

....感覺自己萌萌噠

還有一個發展的比較不錯的項目是Folding@home

研究蛋白質摺疊的,主要為了對抗目前一部分目前很難處理的疾病,在大分子層面研究其病理,也讓機子跑了很久。

Folding@home 是一個研究蛋白質摺疊、誤折、聚合及由此引起的相關疾病的分散式計算工程。由斯坦福大學化學系的潘德小組(Pande Group)主持,於2000年10月1日正式啟動。Folding@home 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分散式計算項目,於2007年為吉尼斯世界記錄所承認。

2004年3月8日,研究基因結構的 Genome@home 計劃終止,併入 Folding@home。

項目意義和研究成果

Folding@home 注於精確地模擬蛋白質摺疊和錯誤摺疊的過程,以便能更好地了解多種疾病的起因和發展,包括阿茲海默症(腦退化症)、牛海綿狀腦病(瘋牛症)、多種癌症和癌症相關綜合症、囊胞性纖維症。到目前為止,Folding@home 可成功模擬長達5秒時段的摺疊過程,超出先前估計可模擬的時段數百萬倍。

正如大家所知,Folding@home項目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分散式計算項目,於2007年為吉尼斯世界記錄所承認,截止目前有超過百萬人參與項目並提交成果,它的計算能力總和也能達到全球超級計算機TOP10水平。同時該項目也是AMD和NVIDIA等GPU廠商最早參與推進的分散式計算項目,這讓項目進程大大加快,用戶參與更加方便。如圖所示:Folding@home項目匯聚的計算能力,已經超越2012年底,全球排名第二的超級計算機。

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已經被發表為論文

什麼是蛋白質?它們是怎麼摺疊的呢?

蛋白質是一個生物體系的網路基礎,它們是一個個納米級計算機。在蛋白質實現它的生物功能之前,它們會把自己裝配起來,或者說是摺疊;雖然蛋白質摺疊對所有的生物來說是最基本的和最明確的事實,但它的摺疊過程對人類而言仍然是個未解之謎。

此外,當蛋白質沒有正確的摺疊(誤折)無疑會產生嚴重的後果,包括許多知名的疾病,比方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腦退化症),瘋牛病(Mad Cow, BSE),可傳播性海綿狀腦病(CJD),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還有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多種癌症和其相關綜合症(many Cancers and cancer-related syndromes)。

例如: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比如阿爾茨海默病,這是一種無法治癒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通常影響老年人佔一半以上的痴呆症。其確切原因尚不清楚,但疾病被確定為蛋白質的錯誤摺疊疾病。這種病的致命機理是:β澱粉樣蛋白(一種有毒的聚合相關的β)肽,由β錯誤摺疊和聚集在一起和其他β肽而引起。圖片是與β-澱粉樣蛋白片段在腦中的聚集(右)。研究人員利用Folding@Home來模擬這種聚集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理解這種疾病的原因。

例如:癌症(Cancers)

一半以上的所有已知的癌症都涉及到突變的p53基因,腫瘤抑制蛋白中的每一個細胞,調節細胞周期和信號在DNA損傷的細胞死亡的事件的現。在p53突變可以破壞這些功能,允許一個異常細胞繼續生長抑制,導致腫瘤的發展。這些突變分析有助於解釋p53相關癌症的根本原因。

了解更多請點擊:Folding@home

官網:Folding@home

所以,回到答主的問題來看,這個真的是很科學的事情,而且已經有相當多的項目運行了很多年了,@Bluebear也提到,Boinc在13年的時候就推出了android版,我也在我的Lt 22i上試過,雖然性能不太好,不過估計也還是和00年左右的台式機差不多了,按最近的android發展速度,已經比我的Lt 22i甩幾條街了。

所以現在阿里雲來玩這個其實比前幾年更有價值,手機如果是晚上充電的話,至少6成的計算力是浪費的(不充電的時候就算了,一會兒就沒電了),全球幾億的手機,這得多大的計算力被浪費啊!

但又回來說分散式計算這事的價值。

什麼是分散式計算

分散式計算是一門計算機科學,主要研究分散式系統。一個分散式系統包括若干通過網路互聯的計算機。這些計算機互相配合以完成一個共同的目標(我們將這個共同的目標稱為「項目」)。具體的過程是:將需要進行大量計算的項目數據分割成小塊,由多台計算機分別計算,再上傳運算結果後統一合併得出數據結論。在分散式系統上運行的計算機程序稱為分散式計算程序;分散式編程就是編寫上述程序的過程。

分散式計算的工作方式

  • 項目方把大的計算任務分割成小塊(任務單元),通過互聯網分發給志願者進行計算,志願者計算完成後再通過網路把各自的計算結果返回到項目方的伺服器。

為什麼需要分散式計算

  • 可以幫助一些缺乏研究資金的、公益性質的科學研究,加速人類的科學進程
  • 有效利用全世界聯網機器的閑置處理能力
  • 向大眾普及科學意識

所有科學研究都可以用分散式計算來解決嗎

  • 不是,如上分散式計算的工作方式,該類科學研究必須是可能通過計算來解決全部或部分問題,而且其計算過程必須比較容易被分割成個人計算機的處理能力能夠接受的大小,因此,分散式計算並不適用於所有的科學研究。

分散式計算安全嗎

  • 對用戶方來說,加入任何一個項目前,您必須確保您可以信任項目的研製方,主要涉及兩方面:
    • 個人計算機上的隱私數據,您從項目方下載的計算程序,運行在本機,而且可以訪問網路,因此,只有可靠的項目方才能保證您計算機上的隱私數據不會惡意的取走、修改等。
    • 個人計算機的壽命,雖然分散式計算的計算程序一般運行在最低優先順序,不會對您的日常使用造成影響,但計算程序全負荷運行時仍會對計算機的各個部件造成一定壓力,要了解更多請查看分散式計算對計算機軟硬體的影響。
  • 對項目方來說,參加分散式計算的志願者畢竟不是項目方自己的人員,並不是全體可信任,因此必須引入一定的冗餘計算機制,才防止計算錯誤、惡意作弊等。

說白了,分散式計算一開始有種很苦逼的感覺,普通機子性能不行,高性能機子價格太高,很多項目是沒有那麼多經費來使用大型機的,所以很自然的想到了把任務拆開來算的做法,到了近幾年因為個人計算機性能上來了,這做法的效用更是比以前大多了。而面對個人來說,對普通人而言,大部分時候處理器是性能過剩的(大部分人機子慢真的不是cpu不行,是內存太小了,還不帶固態硬碟),如果能把這些資源都用起來,那真的是相當多的科研項目助推器。

BOINC 現在支持的項目概覽:Choosing BOINC projects

很多做生物和物理的知友應該對計算力不足有切身感受(只是一下子找不到他們的答案了)。

分散式計算本質上也就變成了對計算力的眾籌,很多項目組與其籌錢購置大型機計算機,遠遠不如把任務分包到PC上來的划算,靈活性也相當好,成本也要低得多,最多就是維護伺服器的錢,看看天河xx號,那價位真是舉國之力,再看folding@home現在的計算力貌似也和最新的天河旗鼓相當,確實挺划算的。

項目完成了,只要轉到下一個程序就OK。不浪費啊!

但是這東西也是有很大爭議的,最直觀的就是短期來看不低碳,在我給我爸詳細解釋了我讓計算機沒事就滿載的原因以後,我以為他會說

結果他是

好吧, 反正電費我自己掏,機子也是我自己買的,只是讓機子在空閑的時候不要把計算資源浪費了,東西從來不怕用壞,就是沒用壞就要換了,筆記本一年頂死天五百塊的電費(3940XM的處理器,別說我筆記本性能不行),台式機倒是會高一些,但是想到作為屁民也就這樣能為世界和平做點貢獻了,這個比捐國內紅十字會靠譜啊!

另外有幾位知友談到沒回報,或者回報不靠譜。像比特幣那東西我自己也不喜歡,這些年全球花在比特幣上的算力如果放到這些科研項目上,很多項目不知道要快多少啊!

但是說個人回報,我覺得目前參加的人應該沒幾個是求回報的(各種幣不算),但至少可能以後非洲小朋友生活會好點,因為有GO Fight Against Malariar(抗擊瘧疾),或者水資源能緩解一點Computing for Clean Water(清水計算,清華大學主持項目),也可能很多兒童能得救Help Fight Childhood Cancer(對抗兒童癌症),再不濟,以後可能約炮都安心很多啊!!!FightAIDS@home(對抗艾滋)。這幾個都還只是是WCG的項目,還有很多其他的項目啊!

World Community Grid

再回到阿里雲,幾位答主也表示這東西不安全,分散式計算確實有這個問題,就看阿里雲如何管理了,沒有一個大財團,運營分散式計算是很艱難的。但不管發布哪些平台的分散式計算,我都贊成。

至於環保,現在的手機性能真心不弱,而且數量如此巨大,可惜我晚上插上電,兩小時後就是充電狀態下的待機,如果我沒裝BOINC,我走開吃個午飯,一個小時,這些時候計算力都是浪費的,看看周圍的小夥伴,i5能用到50%的已經很不錯了,我還是搞結構設計的啊,普通人里算是有性能需求的了,但是CPU還在過剩!(單核性能倒是不過剩,但是短期內單核性能只能慢慢爬。)剩下的就是遊戲玩家對性能要求高了,但還是有千千萬萬的CPU計算力都是浪費的,投給那些需要計算力的研究機構,畫面真的很美啊!而且現在的機子一般CPU都不會壞就換代了,多可惜(CPU、主板、內存和顯卡真的不容易壞,我機子跑了幾年,現在還是很正常,別說壓力不大,CPU和顯卡同時滿載,也算烤機級別的,最容易壞的還是硬碟)。雖然滿載和待機功耗確實差別很大,但也不是24小時,只要空閑的時間的計算力彙集起來都很恐怖。

在這個時代,大部分學科每往前邁一步,總是以大量的能耗為代價,分散開了看起來不費能源,其實大部分前沿都是燒錢的燒能源的。看看對撞機,撞一下,燒錢,撞完幾PB的數據要分析,還是燒錢;分子級的蛋白質研究和化學反應研究,模擬計算幾十年了,我們還只能以毫秒級推進(是毫秒吧?不對請指正),計算力就是缺啊!

科研的耗能不可避免,但是搞不好我們一不小心就邁過了某個坎呢?就像夢想總是要有的,搞不好哪天實現了呢。

高中時候我也想,那些富人人為什麼不捐點錢用於科研事業呢,以後我要是有錢了。。。。

當時實在是圖樣,現在有點能力付電費了,就做點吧!

怎麼說也得有點情懷啊!

關鍵自己是個學渣啊!

至於Matrix+,如果阿里雲能好好乾,是個挺好的事情!


估計是搞笑的吧,4月1日推出的……

不過這種東西已經存在了好多年了,一般是你下載一個程序,然後他會在你的電腦空閑的時候運行,用來計算小行星哪天撞上地球用的。


不用邀請,我就發現知乎的風氣都變成抖機靈和吐槽了。

嚴肅的說:

1、這應該就是互聯網界流行的「科幻節」新聞。

這決定了這個matrix+是沒有實現的,但,未來也是不可能的。

2、當時在了解雲計算的時候,遇到過一個名詞叫做網格計算。現在看到這條「新聞」,就對上了。這就是基於網格計算的一個實現。

通過利用大量異構計算機(通常為台式機)的未用資源(CPU周期和磁碟存儲),……的一個虛擬的計算機集群,設計目標是:解決對於任何單一的超級計算機來說,仍然大得難以解決的問題,並同時保持解決多個較小的問題的靈活性。

——wikipedia上對於網格計算的解釋

有意思的是,這裡對於網格計算的定義基本上還停留在PC時代,還沒有提及手機、Pad等移動設備。

3、網格計算有一些非常有趣的研究項目

同樣是在wiki上查到,有一些商家具備商業化的方案:

·
Parabon Computation

·
DataSynapse

·
IBM Grid Computing websiteIBM

·
Sun Microsystems Grid Computing websiteSUN

·
Oracle Corp. "Oracle Grid"甲骨文

·
HP Grid Computing惠普科技

·
United Devices

SETI@home(在家搜尋外星智慧)是第一個非營利性的科學項目,是一個通過互聯網利用家用個人計算機處理天文數據的分散式計算項目。該項目試圖通過分析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採集的無線電信號,搜尋能夠證實地外智能生物存在的證據。該項目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空間科學實驗室主辦。

這也就是說,網格計算是生產中是有投入使用的。而且確實支撐了一些較大的科研項目。

當然,上述項目依然給人感覺是PC時代的項目。

4、HTC實際上在去年有過嘗試,但如此不為人所知根本上是不成功的

HTC20142月間發布過HTC Power to give計劃,一個安裝手機APP後參與科研的項目。是跟伯克利開放式網路計算平台(Berkeley Open
Infrastructure for Network Computing,簡稱BOINC)合作

既然大家都不知道,那就意味著這個項目是不work的。不然我們現在也用不著驚訝了。

5、阿里雲方案的差異是想要幹掉伺服器

馬雲這個幾乎完全不懂技術的人倒是對技術有清晰的認識:阿里就是用技術來拓展商業便捷;

在這個思路下,阿里巴巴敢在商務領域去掉對IBM、ORACLE、EMC的依賴,讓銀行和IOE的人都很震驚。如果沒有這個動作,阿里巴巴有沒有那麼大我不知道,但餘額寶是絕對不會那麼早出現的。

眾所周知,雲計算在現在還是一個很苦逼的營生,殘酷的價格戰此起彼伏。阿里雲提出要用手機來取代伺服器,是不是一個好的想法?

當然是。從大型機到pc伺服器,現在流行研究atom(淘寶還曾用過)一直到ARM(就是手機晶元),功耗、性能上想方設法挖掘成本優勢。但那麼干無非還是需要大量的伺服器。

從阿里雲官方微博的話當中可以看出,他們設想的是比如夜間手機放著充電時候,其實是可以用來收集的能源。而人類每年那麼多的設備,用起來……

6、不完善,但值得期待

其實回頭看看,為什麼基於網格計算的這些研究方向都會遇到問題,關鍵還是說參與者的利益點在何處。即便到了世界末日,人還是自私的,憑什麼不求回報地參與。

這裡就需要引入回報機制,這將考驗運營者制定一個微型的經濟生態。特別考驗。

另外,從理論上來說這些收集的計算能力可能還是比較微弱的,在計算力快速低成本化的當下,目前的手機是不是貧礦?夠不夠挖?

也許過幾年可以實現,也許永遠不能。但並不意味著這個思路需要被批判。

我覺得從這個角度去理解,才能看到這樣的「新聞」比什麼互聯網公司都發「智能手環、智能手錶」的新聞要靠譜的多!


HTC做過一個應用,Power To Give,用來幫忙算一些分散式科學計算項目的

不過條件比較苛刻,需要有連接電源而且有WLAN的情況下才可以用


雖然今天是愚人節,但是這樣的項目是很有可能實現的,目前在我國就有兩個類似的互聯網聚集項目,分別是迅雷水晶礦場和優酷土豆路由寶,他們都是通過藉助消費者硬體產品上的閑置處理能力來完成一些複雜的數據處理。

Matrix+ 則是選擇用手機通過互聯網連接成為一個超大規模的分散式計算集群,當上億台手機一起計算時,超過了人類有史以來的計算力總和,。


手機和平板的運算資源被浪費?

那是在充滿電還插著充電器的情況下吧。。。。


樓主不要嚇我,這不是超體嗎?


這個技術在大劉寫的一本書里看到過,好像是球狀閃電


這算啥,

還不如你手機或平板上裝個下面的任何一種,當礦工還掙錢.....其實很難挖到了....

比特幣 Bitcoin - Open source P2P money 這個是鼻祖,自己先百度看

素數幣 Primecoin 這種幣嘗試把虛擬貨幣中的沒有目的的演算法所浪費的能量利用起來。質數幣(Primecoin)的Proof of Work機制有一定的科學價值。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素數幣的礦工在挖礦的同時也促進了科學的進步。

格雷德幣 Gridcoin - Home 格雷德幣通過伯克利的分散式計算項目BOINC進行包羅萬象的科學探索,只有在挖礦的同時運行BOINC才能夠獲得較多的幣,它與素數幣的主要區別是它可以通過BOINC幫助各種科學研究,包括尋找外星人,計算RNA結果等;

治療幣 https://www.curecoin.net/ 則主打蛋白質摺疊(folding@ home)項目,強調對生命科學和醫學的貢獻,不同於格雷德幣,它的挖礦方式是分開的:分別對挖礦和科學計算按比例分幣。

阿里會給你一分錢嗎?


BOINC於8 August 2013發布了初版Android客戶端。

BOINCstats/BAM!

然後現在看微軟操作系統相對Android的分數是8945倍,相比OSX系統分數是122倍。這麼看PC還是主力,但是ARM的運算力有很大前景,而且Boinc上ARM平台的運算力增長速度很快。

不過,話說阿里的軟體會做成啥樣,讓阿里這樣的商業公司做也很不讓人放心。


然後趁機盜走你手機上的東西


重慶18歲高中生收穫發明獎:不裝系統也能耍遊戲

李德煒說,現在(註:2012 年)的智能手機處理器頻率大多在1G以上,甚至還有雙核處理器、四核處理器,「這些晶元的計算能力非常強大,完全超越了幾年前的台式計算機,但是同學們只是用它打打電話、發發簡訊、刷刷微博,我覺得未免太浪費了。」

經過近兩年的研究,李德煒完成了項目:基於HTML5的智能終端並行計算架構。比賽中,他用一台電腦將幾台智能手機連起來,完成了以前需要超級計算機才能完成的複雜計算,讓評委們耳目一新。

現在,李德煒有不同的夢想。「我最崇拜比爾·蓋茨和喬布斯,他們是我的偶像。」談到夢想,小李流露出雄心壯志:「他們兩個都是這個時代的偉人,一般的人不可能做到他們那樣。計算機在飛速發展,不同時代會有不同的英雄。我會努力去朝著自己的計算機夢想前進,也夢想有一天能成為新時代的比爾·蓋茨。」

BOINC

BOINC - 用於志願計算和網格計算的開源軟體

利用你計算機的閑置時間,不管是 Windows, Mac, Linux 還是 Android,來幫助如疾病治療、全球變暖、發現脈衝星等多種類型的科學研究。


難怪阿里巴巴的反釣魚安全服務那麼消耗 CPU。。


扯淡的,用ARM處理器做雲計算/分散式計算純粹就是找抽

ATOM分分鐘就幹掉主流的ARM了,而ATOM只能算X86的低端

如果再加上GPU參與運算的話,手機長時間這麼運行不燒壞才怪

也就是說如果這麼玩,性能爛,使用壽命很短,費效比太差


HTC多年以前搞的一個idea, 炒別人的剩飯而已。。

準確的說炒的是人家2011年的冷飯


曾經有一個iPad版本的淘寶,只要打開應用CPU消耗就是99%,並且感覺不像是bug,難道是當時在做測試,


這個腦洞有點大,不過馬雲萬一實現了呢。。


可我手機的電怎麼辦


目測 移動電源會火


把手機放在褲袋裡的同學要注意了!

淘寶順勢推出隔熱內褲,大賣!


我反正不知道自己手機裡面都跑哪些玩意兒,要是阿里現在就偷偷摸摸的給我裝上了我也不知道吧


x+y=2b


推薦閱讀:

海康威視在做AI雲+邊計算,5G時代也會到來,5G的高速傳輸會淡化邊緣計算的作用嗎?
又拍雲停滯很久了怎麼回事?
如何通俗易懂地向客戶解釋公有雲的安全問題?
怎麼樣通俗易懂的解釋什麼是雲計算?
微軟azure雲服務有多牛逼?

TAG:雲計算 | 阿里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