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有印刷術之後,typography形成,但是為什麼他們還是無法區別漢字書籍是手抄本還是印刷本?
01-07
說一下提問的context:
提問者正在寫的論文關於法國皇家圖書館也就是現在的Bil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十八世紀前期的中國書籍的收藏。發現一個怪現象,在印刷術已經在歐洲普及的背景下,而且當時的圖書館已經將manuscrits (手抄本) 和 livres imprimé(印刷本)分類,但是還是把所有的來自中國的印刷書籍分類到了手抄本裡面。我假設了幾方面的原因:1)當時法國學者對漢字字體的不熟悉
分不出手寫還是印刷。2)很多書籍的印刷刻板就是基於calligraphy的當然這一點跟1)矛盾。但是作為well aware的人來講,包括我自己在沒有其他信息的情況下,當時很多的印刷術上的字體也很像是工整的手寫體。但是個人覺得單單這麼來講是不夠的,因為以下邏輯如果成立:
因為:看到很像手寫的字體 所以:認為是手寫的那麼,以當時歐洲已經有大量的印製繪圖(engravings), 那他們也沒蠢到覺得每張engravings都是手畫的呀 (腦洞即開。。。)3)對漢語理解力有限,無法從封面和大概是前沿的部分知曉是印刷書籍(一般都會標明印刷機構和版本名稱)。對比於歐洲語言的書籍,歐洲人固然能從書籍信息中了解是手抄本還是印刷本,但是有沒有這樣一個原因是,當時已經形成了具有一定標準的印刷字體? 另外求推薦關於歐洲語言和中文typography和印刷術早起運用的書籍,多謝多謝!
在法國上學正在寫關於typography的論文,看過一些文獻希望可以給lz一點點幫助。不知道lz懂不懂法語?建議去看一下anne marie christin編輯的histoire de l"écriture,裡面有一篇文章是漢學家jean pierre drège寫的,他的觀點是雕版印刷不屬於真正的typography範疇,因為雕版印刷是還原了一種手寫的美學。法國人認為只有活字印刷才屬於印刷,就是你第二個觀點,法國漢學家普遍是持有這個看法的,所以不難理解為什麼他們把雕版印刷的書歸類為手寫本。活字印刷是在19世紀傳教士來中國傳教之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19世紀的catalogue有區分印刷本和手抄本。
關於漢字在法國第一次印刷也跟此事有關,Etienne Fourmont撰寫的圖錄收錄在他撰寫的漢語語法書裡面。為了印製語法書中的漢字,他訓練法國的工匠刻了80000個漢字,從1720年開始花了20年時間。漢字參照了當時在bibliothèque du roi收藏的中文詞典,包括了康熙送給路易十四的禮物中的御制康熙詞典,說文解字,以及其他傳教士在中國買到的中文詞典。在Catalogue des Ouvrages de M. Fourmont l"Aisné pp.70-71裡面他報告了印刷過程的幾個關鍵:1)字數龐大2)標記需要畫的漢字3)檢查木刻板已經被畫好4)分工給不同的工匠5)工匠在printing press做好proofs 6)給proofs糾錯7)給木板上蠟8)按照字典裡面的順序在drawers裡面編排好。每個木刻版上都有工匠的名字,漢字的編號,聲調,讀音,還有在字典裡面的順序。有2種字體,混合在一起 (E. Poisle, "l"Orientalism en France et les début du Cabinet des Poi?ons")。路易十五點頭,大財主duc d『orléans和皇家小金庫撥款,刻41985的字的時候已經花了16709 livres,大概能買20幅提香吧。。。
古代中國印刷術使用的是水性墨(和手抄一樣),印版刻字是手工製作,每個字都不相同,印刷時是在紙後用毛刷施壓(刷印),存在字跡有深淺,所以容易與手抄本混淆吧。
推薦閱讀:
※曾經在雜誌上刊出過作品的攝影師們,雜誌上您的作品色彩和您理想中或是顯示器上的色彩,差別大嗎?有讓您意外的時候嗎?您通常是怎麼理解和處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