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行業的利潤究竟有多高?
本人親耳聽一藥店售貨員講幾分錢進的葯,賣幾塊錢,利潤幾十倍!敢問是不是真的都是這樣?國內是這樣那國外呢?這麼大的利潤都去哪了?
以前上選修課時老師說過這個問題,以外企為例,當時教授說輝瑞等製藥巨頭每年投入總收入的5%(沒考證)進行研發。下面我以外企的處方葯為例大概說一下藥品的定價為何這麼高。
上面說到每年投入收入的5個百分點進行研發,,大概整個經費的8~15%用於臨床前研究,其餘的85~92%將用於臨床試驗和市場開拓。
對於每一個新化學實體(NCE),從發現、開發到上市,臨床前研究每年需要大約40名生物學家和40名葯化學家,以每個全職員工每年25萬美元開支計算,至少需要花費2千~4千萬美元。
最後幸運的得到幾個實體藥物,製藥公司就會進行大規模的製備-需要的量達數百公斤,這本身不是一件小事,而是進入臨床實驗前的必要準備工作。
第I期,藥物安全性試驗階段,在20~40名健康志願者中進行。費用約100萬美元第II期,隨機對照(AB)藥物有效性實驗階段,在100~300名患者中進行,費用約2000萬~1億美元
第III期,藥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大規模驗證階段,進一步評價新葯的療效、適應症和不良反應等,在多達2萬名患者中進行,費用約2億~3億美元。
第IV期,上市後的監測,為後期開展非必要的試驗階段,主要針對獲准藥物為擴展處方標籤進行的新適應試驗。
整個過程受試人群可能多達2萬人,歷時2~5年之久,所費不菲。
外資葯企平均每十個被選入臨床I期或人體試驗的候選化合物中,只有一個能成為被批准上市的藥物。這些候選化合物有些是在花費較低的早期就失敗了,有些則會讓公司花費掉3億美元後才知道吃了苦頭。
最後成功上市,被FDA審批通過,還有藥品從工廠製作出來,包裝宣傳、醫藥銷售人員的推廣費用等等,這些都是成本啊!!!再加上處方葯的專利有效期為20年,一旦過了專利期最多延長几年而已,之後就會有大批的仿製葯上市,所以藥品定價不能低啊,低了原研葯公司怎麼賺錢?怎麼繼續投資進去研發新葯?
藥片本身的成分,所需要的輔料可能真的不值得多少錢,但其中凝結的是無數科學家的智慧和你看不見摸不著的營銷推廣費用,葯企的利潤高,不是沒有道理的。誰叫人家捨得花錢,是這個葯的親爹呢~
一個看似原材料成本只有幾分錢的藥片,包含的是至少10年以上的從分子機制到動物實驗到臨床試驗的研發,這就包含了科研成本儀器成本科研人員培養成本等等。。這還沒算成品的廣告費宣傳費運輸費等等等等。原材料成本微小到將近可以忽略。
就像給你一堆金屬塑料電子元件,你倒是給我拼個蘋果電腦出來啊。只能賣原料價哦~我有代管過校內的一家藥店,服務對象大多數是學生。賣非處方葯,中藥飲片,少量醫療器械和花茶。定價策略:①大多數非處方葯提20%出售②中藥飲片毛利30%-50%③非常知名的如三九感冒靈、健胃消食片之類的毛利10%以內,做活動什麼的還成本價出售④進價非常低的藥品售價翻幾番,但是就算翻了幾番,你買一盒也掙不到幾塊錢。⑤大品牌的葯進價死貴,售價不能定太高,沒什麼利潤。只有一些小葯企生產的同類葯才有錢賺。這藥店情況特殊,中藥飲片的銷售佔了60%,平均的毛利在30%左右。
西藥進貨渠道為九州通。
產品成本40%,運營成本55%(中間商,新產品研發,售後維護安全警戒)
然後利潤5%樓主講的只是流通環節的暴利,大家自動聯想到上游研發了。。。
你只看了材料成本而已,一個藥品首先是無底洞的研發成本,一個公司數個項目,最後大多會被槍斃。做研發需要聘用大量科學家及博士碩士,還有很多高昂的儀器設備以及試劑。曾經參與過試劑銷售,某試劑一支就要2000美金,幾天就用完,這些也是成本吧。
就假設研發階段過去進入生產階段好了,每生產一批就要由質量部進行實驗室檢測,這些儀器也不是說著玩的,你們可以自行去看看像島津的紅外紫外,安杰倫的高效液相色譜以及其他各種國外公司的各種儀器,你看看這些東西的價格。還有數不盡的耗材和試劑,這些都是只砸錢不產出效益的。什麼?國產?你敢用?除了精確度不要求高的項目以及一些對照品什麼的,國產真的不敢用。之前用一款國產紫外,小數點後面三位就已經不能看了,至於試劑,說好的分析純呢?根本不夠看啊,我特么做個實驗容易么,被國產試劑坑出屎啊,老闆後來再也不敢買國產試劑了啊。
然後到銷售環節,公關成本自然不能少,別特么說醫生不該收回扣什麼的,哪個行業沒有回扣,別都把醫生當聖人,人家也是要吃飯的。另外,藥品是政府定價,多餘不說,現在聽說在放權,誰知道呢?最後我想說,只考慮材料成本不考慮研發人力等成本就是耍流氓。
手機打字太累了。。。。就先說這些吧。
兩個印象比較深的,背景醫藥批發公司,七十來箱貨,進價20w,轉手40w。13箱貨進價1.5w,轉手5w。對了忘了說以上兩種貨物都是還剩半年到一年的保質期的,還有下家也是批發公司。剩下的自行想像
大家都只看到原材料的錢,沒有看到裡面知識力量的價值
如果考慮知識成本,出廠價就應該很高,而不是題主所問的,廠家很低,終端價很高的情況。
這個要看你怎麼操作了,一把都在百分之六十吧吧
你說的那些葯是國產的仿製葯中的垃圾葯。注意,我不是說國產仿製葯是垃圾葯,而是說國產仿製葯中存在著部分垃圾葯。這些葯的生產廠家大多是一些技術落後環境惡劣的小廠家甚至小作坊,產品質量不高,或者質量勉強過得去但是知名度很差。為了生存,他們的策略就是盡量壓低成本從而降低出廠價。所以會有廠家為了節省不起眼的生產成本,選用廉價的毒膠囊。連膠囊這麼一點錢都要省,你可以想像生產成本有多低。儘管出廠價很低,但是利潤還是有的,但是肯定沒有做原研葯和高品質仿製葯的利潤高。這些藥品利潤的大頭都在流通領域。這些廠家一般只負責生產,為了銷售出去,會把藥品委託給一家藥品銷售公司作為全國總經銷,總經銷會找省代理,省代找個人或者縣代理。大多數的藥品流向了鄉鎮藥店,有些甚至在知名連鎖藥店也有,畢竟利潤高。也有部分流向了醫院,畢竟醫院量大,且如果能搞定一個合法的高價格的話,會製造出很大的空間來拱一層層的環節分食。
藥店利潤有多高?反正街上的藥店比便利店多,那應該比便利店賺錢吧。
這樣的小藥廠有多少?不知道,2016年開始整頓以來,2月份就關停了3000+小藥廠。藥房的平均利潤在40%左右。沒那麼好乾。
國內國外都這樣,國內藥品為例:廠家一般1.5—3折出貨,扣除原料人工利潤沒剩多少,利潤都在中間環節,比如藥品代理商,比如大夫的返點,比如招投標時打通關係的費用
這個問題還有點複雜,不能簡單的看利潤率,舉個比方,街邊的小菜販的利潤也很高,你何時看到過他們住豪宅,開寶馬?銀行的利差才三個點,利潤率確實不搞高,但是銀行有100萬億的存款,你可以算算他的利潤,房地產商一個項目銷售100億,保守的估計,利潤率15%,他有的多少的絕對利潤?大家只是看到了利潤率,而忽視了銷售量和運營的成本。
幾塊錢的葯也有人賣?你要知道那種生產成本幾分錢,買幾千塊的葯你不瘋掉
我聽說葯的利潤是1000至2000倍的利潤,但,這些利潤到底去哪裡了
小白首次回答,今天正好在想促銷廣告費在全年的費用佔比多少是比較合理的,所以就用度娘查了下,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其中的數據至少可以作為參照,廢話不說,直接上圖。
此項雖然不能說明太多,但至少可以看出醫藥行業的利潤到底有多高!
利潤很高?我就呵呵了,看看現在上市公司里業績算好的老百姓大藥房吧,收入60多億,利潤2億多,不到3億,利潤率很高?大部分小型連鎖葯企都是虧本。
要看是幾類葯了,製藥的工藝里大部分是澱粉等填充物,真正有藥效的部分只佔很小的量,製藥領域也算是暴力行業。
醫藥行業目前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如果之前沒經驗的話可以下載一個「海雄醫藥」垂直搜索app,在這個移動互聯網的平台上,醫藥行業的各類人士都可以找到各自所需要的行業資源,通過這一平台實現企業與客戶的無縫對接,使技術和資源最大化融合,擴大了銷售渠道,降低了銷售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同時,海雄醫藥垂直搜索這個平台提高了醫藥行業的信息透明度,有助於促進培訓行業的良性規範發展,促進醫藥在採購、銷售、定價等多個環節的變革與創新。從商業形態來看,「互聯網+醫藥」不僅使企業與用戶關係發生了顛覆性重構,實現了雙贏效果,而且令企業與商家合作更加緊密,有效的促進了我國醫藥行業的快速發展。
推薦閱讀:
※中國頂尖操盤手們的操作手法分別是?
※半年內在股市將5000元變成50萬最靠譜的方法?11
※二十萬投資在股票市場,多少的年化收益率是正常的?
※如何理解支撐與壓力(從交易心理等方面分析)?
※你是如何開始轉變到能堅持系統內交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