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多種語言是什麼樣的體驗?


會幾種語言才算很多?

不敢說自己會得多,實際上也不多,只是簡單的分享一個個人感覺。

我生長於南粵,在hk讀書。普通話,粵語,英語是基本的。ps粵語是一種語言而不是方言

初中高中的生物不錯,為了方便看書,自學了拉丁文。

讀大學後隔壁宿舍住了一個非常帥的德國小哥,為了勾搭他也順便學了德語。

勉強可以算得上是五鍾語言

粵語英語和普通話是用得最多的,因此偶爾也會在日常生活中轉不過彎來,出現口誤。這三種也是使用人數最多的,高人一等的感覺是體現在德文和拉丁文上面。

其實總體來說沒有什麼感覺吧,可能是我功力尚淺的緣故。但是生活中有幾個細節給我的感覺非常深。

每次去生物園的時候,當著眾人翻譯出那個拉丁文單詞時眾人閃閃的目光讓我覺得自尊得到了滿足。。。不要笑我,小女子志向只有這麼高。而且很多歪果仁,高中都修了拉丁文,可是他們大部分時間是在學語法啊,死記硬背然後去植物園翻譯單詞讓眾人仰慕還是我等天朝學生來吧。ps如果有人想追女這個方法不錯,給人一種學霸和高逼格的趕腳。

而德文,在我讀很多哲學書籍時候給了非常多的幫助。馬克思!康德!黑格爾!尼采!叔本華!舍勒!一個個逼光閃閃的名字啊有木有!會德文可以直接看著作啊好不好!直接讀到他們的原作和翻譯成英文翻譯成中文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一種與大師的距離更近的感覺就這麼來的啊好激動!

雖然一開始的目的是為了和德國帥哥溝通,但是學到後面還是很感激他的,畢竟給了我動力去學一門新的語言,進而幫助我學習更多知識。

陳寅恪辜鴻銘那樣的人才算得上會多種語音,逼格高高的


不算精通,算是涉獵過八種語言,如果算上方言的話。

母語是粵語,普通話和英語跟著大家一起學的,會閩南話,日常交流沒問題。選修過日語和俄語,學過滿語,會一點梵語,但是僅限於佛經中的常用辭彙(並非那種流行佛歌的所謂梵語)。

在小時候,一直到高中,日常用語都是粵語,當然也學普通話和英語。但是當時並沒有什麼特殊感覺,只是很單純覺得普通話就是普通話,英語就是英語。

大學我在東北,這時候開始意識到普通話並不是我在家鄉所學的那種。那種只能是借用人家的語音說話。到了後來,開始有意識的分辨粵語和普通話發音音素、音調的差異。現在我普通話是明顯的東北口音,當然他們的土話能聽懂的不多。然而回去聽那邊的普通話,真有種不願意的感覺。

閩南話是看台劇看的,能用於交流,看到有些人名的時候會自然的想到閩南話怎麼念。但是一些地方性的俗語依然不懂,也不能用他們的正字打字。

日語接觸比較早,從初二開始看原聲日漫,因而在發音方面比同齡人超前一些。日語是我接觸的第一種「主賓謂」結構的語言,剛開始學的時候並沒有感覺什麼不順的,可能是日漫看多了,就沒察覺有啥隔閡,至少比英語這種不規則的語言要舒服。

俄語是上過選修,然而現在只記得少量單詞了,因為不想其他語言那樣平時也能見到...我所有的東西唯一和俄國有關係的就是斯波索賓的和聲學,然而是中譯本。所以感覺就被我拋棄了。最有趣的是當時練大舌音r把舌頭都吹出血了,練了一個月才練出來。結果後來就是有些英語單詞比如blow,breeze這種都念不過來了,前面的會很自然帶出大舌音。

梵語是因為喜好佛經才了解的,具體語法什麼的至今沒懂多少,構詞什麼的能了解一些,感覺類似英語,但是比英語玄妙。也是因為之前有俄語的底子,接觸梵語語音的時候省了不少力氣。然而在梵語裡面的清音不送氣p,清音送氣ph,濁音不送氣b,濁音送氣bh開始引起了我對IPA的關注。現代漢語普通話裡面沒有濁音,閩南話裡面有。在接觸梵語之前並沒有這一意識。到這個階段,勉強是有了七種語言的底子。在發音方面已經開始互相借用音素進行修正,也重新開始糾正發音。並且突然發現,如果不是書面翻譯,日常接觸譯成漢語並沒有什麼卵用。在需要的語言環境下,自然用對應的語言,對譯只會自找麻煩。

至今為止,我學的最後一門語言,是滿語。已經是第八種了,所以去學的時候並沒有剛開始學俄語那種好奇心。只是想了解滿語內部結構而已。在第一節課,去的人非常多。當時我也已經感覺他們和自己不同——大多都是好奇心,這也使得最後滿語課剩下4個學生。因為有之前7種語言的底子,我進步比其他同學快很多,無論是語音還是語法。語音底子好,而且了解過IPA,就算出現以前沒見過的音素,也很快地學會了,比如滿語的v和ha ho hv,後面三個是小舌音,之前我並未接觸過,但起碼比學大舌音的時候快多了。語法結構和日語類似,學起來自然感覺簡單很多。到現在感覺自己作為一個工科生,大學最後一門課居然是滿語,還真是挺有意思的。萬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難與命爭衡。

以上說了一堆廢話,大概意思就是,語言學多了,到後來自然就沒有了對語言的好奇心——許多人聽說你會某某某語言的時候,第一反應是「說兩句聽聽」。懂得音素多了,自然容易發音,不需要糾結太久;不同的語法之間相互碰撞,構詞方法的差異,到我這個階段自然會感覺到每一種語言的特色,甚至對某些先人留下來的翻譯一對照,拍案叫絕,這恐怕是其他人相對難以企及的。個人不是特別聰明的人,純屬是興趣,也不是特別精通,希望對樓主有所解答。


總體來說,別人怎麼看其實已經無所謂,因為你知道這些都是花了時間和精力積累起來的,沒什麼好值得特別驕傲或者有優越感之類的,而且學習的目的主要是以對方的思維/文化去思考和交流,語言只是讓不同背景的人首先聽得懂你(會表達),其次願意聽你(會更準確貼切地表達)。

--從個人體驗來說,目前受益最深的方面是隱私。在記錄一些個人想法或者更私人的情況(比如日記)用混合的方式寫(經常用到大約5種左右,再加上只有自己懂得各種符號),完全不會擔心別人偷看,大多數人就算給他看也不一定看的懂。

--另一個好處就是會形成語言學習的良性循環。比如前期某幾種語言學到一定深度,就發現同語系相近語言分支有很多相通之處,再學這些相近的語言就會比較容易上手,接觸的越多,學的越深,再想學習新語言時就越容易。

--還有就是不斷發掘相關器官的潛能。同意樓上某位朋友說的「讓舌頭變得意想不到的靈活」的說法,不只是舌頭,唇齒,小舌,鼻腔,還有氣管控制發聲氣流的方式等等,很驚喜很好玩。

--當然眼界和心胸也會更寬廣。一方面是可以從閱讀等單向交流中接觸到不同文化,另一方面是能與不同背景的人交流,自己的看法一次次被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從不同角度挑戰,在辯論中不僅鍛煉自己應對質疑與挑戰的自辯能力,也學會思考更多的可能性,這樣個人覺得會更接近客觀。心寬了很多很多很多,既有面對別人質疑(或平和或激進)時的從容,也有面對無理取鬧時「不應,不辯」的洒脫(比如有人說你裝X啦啦啦啦啦)。

--比較尷尬的地方就是有些人會把這個當成「娛樂」。尤其是長輩,叔叔阿姨大爺大媽,如果碰巧知道你有多語種功能,就會發生以下對話

「你會X語啊,來說兩句聽聽」

「呵呵」

「哎喲還害羞呢,不是還會Y語嗎,那說兩句Y語聽聽唄」

「。。。」

--另外還有一些個人經歷的小尷尬,比如多個不同語言背景的人交談時一走神或者一著急就比較容易被帶跑,一句話混雜不同語言鬧笑話 (其實鬧笑話有時候是好事啦,活躍氣氛什麼的,但是有人會說裝X啦,我就當是對自己學藝不精的鞭策了)

最後只是想多說一句,語言本身固然重要,在學習一種語言時能培養主動思考的習慣並能發散到語言背後的各個方面(比如文化,思想等等)才是真正的護體神功。


我生在東北,小時候愛聽日語歌曲(受動漫影響)跟著哼哼,然後日語只會您好謝謝。上學了,學了英語,大學過了四級,六級沒過,口語超爛。大學專業俄語,還算可以,以後可能靠這個吃飯。中間接觸過維吾爾哈薩克族的語言,表示沒學會,但是會寫了。一直超級喜歡蒙古音樂,一直想自學蒙語,這是非常難學的一種語言,蒙古族雖然離我們並不遠,但是蒙古族的語言真是很別緻。


c語言,c++,彙編語言,Verilog……

感受就是「跟機器聊的也不是很開心,也不太會跟人交流了」攤手


日本同學說 哇你英語這麼好 你是美國人吧,咦你怎麼會說中文 你好棒啊! 美國同學說 你一日本人怎麼還會講中文 老和中國人一起? 我。。。。


這個問題真的很難形容呢.....

答主出生在多元文化的家庭里,家裡有俄羅斯人,瑞士人,加上後天學習,熟練掌握的是四門語言(中文、英語、俄語,德語)

最先掌握的是中文,俄語,因為俄語在家裡非常常用,外公是俄羅斯人,和媽媽一起說的都是俄語。最早的時候是以俄語為母語來學的,差不多三歲的時候才開始接觸中文,因為生活在中國的環境里,學習中文非常必要,或許是環境因素,我學習中文也很快,差不多學了兩年左右,兩門語言基本都能熟練運用了,我在家裡大部分時間都是講俄語,小時候不懂的什麼是裝逼哈哈哈,但是偶爾還會在俄語里插幾句半生不熟的中文。

但是在學校里,因為中文不是非常非常熟練,常會加有葉卡捷琳堡那邊的口音,然後班上的同學總是聽的很懵很懵,然後就會質問我:你是中國本土人嘛?......這裡介紹一下,答主是俄羅斯籍人,出生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後來一歲多移民到中國,媽媽是俄羅斯人,爸爸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然後在外邊跟陌生人打交道說話都會很費力,因為它們聽不懂我奇特的口音,直到八歲多,我的中文才算完全掌握,現在每次在魔都或者其他大城市,遇見俄羅斯人,同行的夥伴交流會很懵逼,然後我就湊巧去當了幾次兼職同聲翻譯,真是超級有成就感的。

祖父是俄羅斯瑞士混血,他的父親在瑞士居住的時候母語是德語(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瑞士是個多語言國家),大概是九歲才開始接觸德語,雖然先開始有點排斥反應,畢竟學很多門語言時不時會混淆概念,然後學習就比較困難,但是考慮到家人的支持還有祖父一直都希望我能掌握多語言(歐系語言)然後我就勉為其難的接受了。

祖父差不多當了一會兼職老師,但他只負責教一些比較基礎的詞語和語法還有讀音(德語很拗口,比俄語還要拗口)個人覺得依然是顫音歐系語言歷來都是顫音最難學,很多以俄語為母語的人都會去醫院就診,只是為了學會那個顫音(我也不例外)後來媽媽幫我在俄羅斯報了班,暑假寒假回俄羅斯的時候回去會去學習德語和其他歐系語言。個人覺得德語和俄語實質上發音很相似,但是語法上又有本質上的區別,媽媽常年奔波於歐洲各國,很多地區都需要用到德語,迄今為止我和德語系的人普通交流是沒有困難的,但是要深入研究,我沒太大經驗。

然後在就是歐洲人在十五歲之前或上下差不多都要熟練掌握英語,大概很多人都知道,許多很年輕的歐洲人,有的甚至在十多歲就可以說的一口熟練的英文,我小的時候讀的也是武漢的外國語學校,英語自然也不錯,再加上歐系語言的相似性,我學習英文算是一點難度都沒有,大概比其他人都要簡單方便。這裡宣布一個關於答主的好消息辣,前不久答主剛收到了沃本學院的通知書,現在已移居加拿大學習了!

嗯就這麼結束吧。


聊天的時候突然沒話說了,換一種語言又能聊半天。


先聽懂,緩幾秒,才知道是什麼語言。


能夠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吧,有機會認識不同國家的人。下圖是和一個德國同學fb上義大利同學和我的評論。德國同學是德國和韓國混血,精通德語韓語和英語,義大利同學中文說的比我還溜,英語和義大利語不用說,也會一點韓語。我這個渣渣只會中文英文和韓語。我們三人平日對話主要是英文加韓文。但我和德國同學在一起時基本只說韓語,和義大利同學兩人時又只說英文加中文。德國和義大利在一起時又只說英文。平時聊天開玩笑時能夠多種語言隨意切換


記得三毛曾經寫過

語言太多會混

新到一個地方

她早起刷牙的時候就是轉換

刷牙後就能切換到現在應該說的語言


不邀自來 隨意補充一些

我是閩南人,小時候被外公外婆帶到一兩歲,所以實際上母語應該是閩南語,後來慢慢上幼兒園以後才接觸的普通話,幼兒園中大班的時候才開始有印象接觸簡單的英語(雙語幼兒園)。後來小學的時候慢慢對港片產生興趣,在差不多小學畢業的時候能說一口流利的香港粵語,但是身邊的環境並沒有很多可以說粵語的人所以總是對我的語音不太自信。初中的時候因為覺得學英語沒意思,又在外國語學校,於是選了德語當作一外,15-16年去了義大利做交換生一年,又學了義大利語。

說實話我自認為的母語是普通話,但是家裡人總說是閩南話,不過確實在很久不接觸閩南話以後,只要有閩南語的語境,還是可以流利地說閩南語,這大概就是母語吧。普通話不用說,日常生活肯定用普通話,所以也算是母語吧,不像廣東那邊,閩南語在福建日常生活中還不大普及。而粵語呢則是跟著tvb劇學的,有時候內心自言自語的時候會潛意識地用粵語,大概是因為覺得別人都聽不懂吧,香港和廣東的朋友們都覺得我像是廣東話母語者,因為語音聽起來很正宗,而且交流無障礙。英語呢其實相比較同年齡的中學生不太差,因為多了很多外語交流的環境,即使是二外也可以保持的很好,不能說是母語的程度,起碼日常生活是沒有問題。德語原來是可以到流利交流(不能說日常交流)的程度,結果去了義大利一年之後沒有語境退化了不少。而義大利語呢對於我來說出奇地好學,經常被誇獎說不像一個中國人說出來的義大利語(因為義大利的華人普遍義大利語的語音不太好 像中年華人有一些是不會說義大利語的),可能也是在義大利的家庭環境不會說義大利語意外的其他語言造成。還有就是跟著其他交換生還有自學學了一點兒西班牙語。

其實會說這麼多語言還是很高興的,在義大利的時候人都普遍對會說自己語言的人抱有好感,特別是會說很多語言的時候就可以和很多不同人交際,比如和廣東香港的交換生講粵語,和交換生好朋友們說英語,和奧地利男票說一點德語,其他情況都用義大利語。

感覺還是蠻奇妙的。


提高逼格,讓歪果仁感覺很無語

原來怡寶的品牌是法語,感覺說法語的人肺活量都很高

德語單詞好長,說時間長口水會在嘴裡打轉

西班牙語讓舌頭變得意想不到的靈活


C,c++,c#,html,彙編基本都會,目前在學java。。。。。

你說什麼感覺,大概就是用c++寫著程序,卻用上了c#的繼承方式,寫著html,又想著java的框架。

裝13結束,下面說說小語種吧

我本專業雖然是軟體工程,但在大一接觸了法語(大概學完了語法,辭彙量兩千多到三千左右吧),大二選修了英語雙學位,大三暑假入了個西語的門(學會了發音規則,順便有了一百多一點的辭彙量,),目前德語日語也在學,學完了德語的發音規則,日語在學五十音圖。

這其中的感覺是,很容易把各種語言弄混。

我自己學的是美式英語,但在說完法語時,或者西班牙語或德語,就發不出美式英語那種腔調了,反而有了一種歐式風格的一板一眼的感覺。

說法語時還好,畢竟法語也算是很熟練了,但在練習德語或西語時,很容易把發音弄混,不知道哪個是哪個。

還好,日語和我學的那幾門語言不是一個系統的,所以受的干擾小一些。

有人說,當你從說一門語言的狀態切換到另一種時,思維方式也會發生變化。這句話,我覺得挺贊同的。當說英語時,我會有意無意地的加上美劇里常有的聳肩或者某些手勢,當說日語時,說話的那種腔調感覺自己就像個娘炮一樣。(別打我,,我是有點傳統的北方男生)

最近學了計算機的專業課,感覺對這種狀態有了更深的感覺。有一種偏IT的方式形容一下吧,把大腦比作一個計算機,而不同種語言就是不同種的操作系統,如果把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比作Windows系列 那漢語日語就像ubuntu系統和Android系統。當你說不同語言時,就像計算機啟動了不同的操作系統,對外表現以及內部運作的方式也有不同。


語法容易混用 利益相關:學c之後覺得日狗 已經換成了JAVA


目前能說漢語(精通2333)俄語(粗通)維吾爾語和哈薩克語。英語就別提了太差。四級考了424分。

俄語,我老家在東北中俄邊境後到哈爾濱。所以從小耳濡目染一點。維語和哈語能說不會寫。可以和新疆少數民族同胞交流。

差不多就這個體驗吧。現在西里爾哈語和俄語混了,哈語和維語混了。所以我會的這些語言基本除了漢語沒一個精通的。

我哈薩克族的好友說我講的哈語帶維語調調說我說的不標準(哭)


總結一下體驗就是,學習過程很痛苦,但是越學越帶勁。也許可能會有人說:你學了這麼多,肯定沒啥是精通的。的確,我這種泛而多·的學習沒有重點,但是這讓我看到了更廣的世界,擁有了更闊的視野,同時也沒有終點,我會一直學下去,可能到我白髮蒼蒼的年紀,我就有機會有資格跟我復旦男神白鋼老師促膝長談。這是一種情懷,一種畢生的追求。

以下是原回答

會說三種以上的語言是怎樣的體驗? - 黃遠傑的回答 - 知乎


潮汕人,母語是潮汕話

在廣州讀大學,因此會講粵語

如今在國外讀書,英語為日常

加上普通話可以勉強說我會四門語言。

體驗的話。。沒什麼特殊的感覺,最大得好處就是在澳洲其實有很多的香港老移民,我在打工的時候會接觸到不少,店裡只有我一個人會講粵語所以可以當翻譯,裝下逼。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對了有些地方找人打工,如果老闆是香港人,或者店員都是用粵語交流的話他們會傾向招一樣是講粵語的人,所以某些情況下你比其他人多一些機會。


Emmm 正好是語言系學生 主專業的話是英語 雖然我的英語也算不上特別好吧 不過和外國人無障礙交流沒啥問題 同時也學習了葡萄牙語 因為我們專業得學兩門語言 葡萄牙語學得不算精 但是能看懂基礎的 也會寫寫作文 口語的話一般般 不怎麼能聽懂葡萄牙人和巴西人的機關槍一般發射的大炮 他們語速太快了 等葡語學好了準備入手西班牙語 因為葡語和西語很相似 比較好學吧……除了這兩門語言 我還自己報班學了韓語 準備去看topik5級 然後畢業後去韓國讀研 目前韓語等級就是 能聽懂看懂也會說 基礎沒啥問題 但是同時學習三門語言我還覺得很頭大的 畢竟除了語言我也沒啥擅長的技能了……只能說 多掌握一門就多一條出路吧 嗯……一起加油吧


算漢語的話四國吧。

1.韓國語首爾音,和爹媽全韓語交流(媽媽在韓國)。

2.英語嘛……和外國人談過戀愛算不算?

3.漢語,在中國待著必須會,偶爾寫個文章勉強算個自由撰稿人。

4.喜歡看動漫,看了n年發現沒字幕居然聽得懂,於是大二去考了n2(我慫,怕一次不過就先來了個n2.N1最高級別)嘛總之日語口語交流是完全沒問題。

對生活沒啥影響吧,偶爾可以小小裝個x也蠻好的。

以前也做過韓國語同聲翻譯,飯桌上談生意那種,生意那麼專業的事情,還是需要兩個人一起來合作的。

還有比如經常有妹子靠近問這化妝品上面寫的啥咋用(我接觸的妹子們,化妝品一般日韓的比較主流)……

下一步考慮粵語和西班牙語。


推薦閱讀:

「折翼天使」這個詞最早發源於哪兒?怎麼火起來的?
登錄和登入有什麼區別?
新浪是停止對博客的技術維護了嗎?
大 V 是如何成為大 V 的?
為什麼QQ群人數越多,個體的參與度(發言數)就會下降,有什麼方法解決么?

TAG:互聯網 | 語言 | 人生 | 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