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博物館裡畫作前的燈光忽明忽暗?
01-07
在參觀上海博物館明清畫展區時,發現畫作前的打的燈光忽明忽暗,這樣的布光設置是出於什麼考慮呢?似乎在別的美術館並未發現這樣的設置。
很多博物館都是這樣的,那是智能照明控制系統。因為光對色彩總是有累積性傷害的,所以為了盡量減少文物的光照,設置了人體感應器,當遊客走到展櫃前的時候調高亮度以供參觀,沒有人的時候就把亮度調到最低減少對文物的傷害。
忽明忽暗是加的只能控制設備, 文物分為五類1、對光極度敏感 2、對光高敏感 3、對光敏感 4、一般敏感 5、不敏感 敏感一詞就引出一個專業術語「年曝光量」 比如1類文物的年曝光量(平均每十年的曝光值不超過150000小時) 。5類就沒有限制 由此,你就可以看出為什麼博物館裡會出現忽明忽暗了.
人家不是忽明忽暗,人家那是感應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故宮養心殿修復需要2.2億元這個問題?
※關於盜墓現狀,是否大量文物流失國外,私人收藏是否優於國家管制,文物長眠地下是否有利於保護文物?
※把一些文物做成「表情包」是對文物的不尊重嗎?
※文革時期毀壞文物是因為「破四舊」,當時保護文物的人們是出於什麼理由?
※有一個疑問。考古把墓打開後,發掘工作把文物拿出來後墓怎麼辦?比如秦公一號大墓就讓棺槨那些暴露在外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