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物理,從初三開始能有怎樣的規劃?
本人初三,妹子。預計今年高中能通過自主招生進入省重點的理科實驗班。
小學上科學課是就會開始喜歡物理。但也有人勸誡我說女孩子不適合學習物理什麼的(當然,我也沒太理)想問問,從現在開始能做一些什麼有意義的或是平常生活中不太做的事來提升自己,以免以後後悔?
能發現自己喜歡的做的事情是好事,很多人一輩子都找不到自己真正喜歡做什麼。但是話說回來,題主其實也根本不了解究竟什麼是物理和物理研究。
如果題主說的規劃是以後想從事物理科研的話,我的建議是題主先踏踏實實地學好高中的課程。我以為題主的首要任務是本科進入(國內外)一個優秀的物理系進一步進行深造,因為在二流物理系淪為民科或者半途而廢的概率會比較大。這是我認為最最重要的一點。
如果題主學有餘力可以嘗試物理競賽。高中物理競賽和本科低年級的普通物理契合度還是很大的,這有利於題主進一步了解物理學,培養題主的興趣。但是也不要把競賽看得太重從而產生負面情緒。我身邊有很多物理競賽金牌但是最終對物理失去興趣的同學。物理不等於物理競賽中的題海、技巧,物理研究也不需要在規定時間和地點完成規定的題目,而且也不要指望在競賽中學到什麼真正的物理。
至於科普讀物、高等數學什麼的,這些並不是最重要的。有關科普讀物,我很喜歡Maxwell的一段話:在通俗讀物中,任何科學知識都可以出現,但總是以一種十分粗略而含混的形式展現出來。當然,這是基於這樣的希望:將科學概念用大量的通俗語言稀釋後,那些無法接受複雜概念的讀者也會被科學辭彙的填飽而心滿意足。這樣,通過粗糙的閱讀,學生可以不費思索地佔有許多科學術語。這種傳授知識的方法給學生造成的傷害,只有當他(她)不得不放棄學習一門本來可以很好地學下去的學科時才會顯示出來。
專業著述給人造成的傷害要小得多,因為人們只在必要時才會認真閱讀它。在那裡,從基本方程的建立到書的結尾,每一頁都布滿了帶有上標和下標的符號,沒有一段易懂的文字可以讓讀者喘口氣的。
與其浪費時間讀營養不良的科普,不如讀一點嚴肅的物理教科書。有關高等數學,了解一些微積分的基本知識對於高中就夠了。在大學題主自然會學到應該掌握的數學。
總而言之,微積分、大學物理都還是很簡單的。答主高中學化學競賽,在高三以前都以北大CCME為自己的目標。後來才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是物理便果斷轉投物理系了。答主高中沒學過物理競賽,但現在在物理系比絕大部分物理競賽保送的同學學得都好。物理不是一個需要提前花很多功夫學習學科。如果題主高中的基礎足夠紮實,對物理充滿熱情,以後的學習、工作自然會如魚得水。
最後送題主一幅漫畫。
最應該做的是保護好你這份愛好的火種!
女生?喜歡物理?
你一定會被大多數人潑冷水的。
送你下面幾句話
根據統計學規律,大多數人認同的看法一般是不會錯得很離譜的。
所以你應該要有迎接困難的心理準備。
而根據人口素質呈正態分布的事實和統計學規律,大多數人認同的正確看法,同時也將是個平庸的看法。
所以你也不必因為多數人的反對而過於惶恐。
要知道,能發現自己的愛好是極其寶貴的幸運。
學會和內心的自己對話,學會獨立自由地思考,學會保護你的愛好。
,
對於物理。
還可以送你幾句話。
愛好這個東西,一定要有簡單易懂並且無關功利的理由,這樣才能堅持得長久。
把物理和功利心掛得太緊之後,它的很多樂趣就會離你而去了。
我記得我在初中那時候,曾花了不少時間搞鼓出一種可以控制特定飛行姿態的紙飛機。並且又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用力學知識去成功解釋了它。
這種當時不足為他人道的東西,過了這麼久,我依然清晰記得當時的快樂。
選了物理的話,基本上你前面的道路將越來越困難。不過相應的,你前面的風景也將越來越漂亮。
大可完全把自己交於你的內心,試試自己可以走到哪一步吧。
好運~
作為一個從小喜歡物理的過來人,作為一個在USTC物理學院完成本科的過來人深感自己有責任回答這個問題。
物理的核心任務是理解物理現象,創造物理理論。1.嘗試憑藉自己原有的知識去理解這個世界。在未知面前,我們的知識永遠都不夠,這是我們會不停地面對的問題。我是那種從小就喜歡物理的人。初二正式學物理前我就開始看各種物理科普書,那是非常爽的一個時期。那麼多未知又有趣的知識可以去探索。你可以不知道怎麼做洛綸茲變換,但是你依舊能理解洛倫茲變換和伽利略變換的區別所帶來的震撼。就算是最偉大的那一群物理學家在他們小時候都沒有足夠的知識理解那麼多問題,但是他們從不會因此惰于思考。人類在知道萬有引力之前必須知道蘋果會從樹上掉下來。我們不需要做受力分析就能定性地預測物理結果。我們是在對這個世界有著直觀和基本的理解後才能發明種種理論,抽象種種模型的。費曼說過,在計算之前就應該憑藉物理圖像定性地預計結果,這樣才算是理解。面對一個新問題時,人類原有的知識總是不足的,怎麼理解這個問題的物理實質、怎麼建立一個新的理論模型,不同的人會根據各自原有的物理圖像會給出不同的答案。舉個例子,玻爾選擇用經典物理中的液滴模型來描述原子核的狀態,他將原子核視為一個由核子構成的液滴,再用經典理論加一定修正後去描述這個微觀系統。他會這麼做,是因為他大學時代里做過專門的液滴研究。他原本就具備對液滴的深刻了解,在他真正著手原子核液滴模型之前他對原子核性質和液滴性質有已經有定性的認識了。即使不用計算他也能知道這個液滴模型會很管用,而且原子序數越大與實驗結果相符的越好。這就是理解一個問題的含義。2.保持獨特的創造力。愛因斯坦在一本書里說過,科學是人類智力創造的活動。每一個偉大的物理學家都是很不一樣的。舉一個例子,面對quantum theory這樣一個全新的理論,玻爾和愛因斯坦就有著完全不同的理解。他們看到的是同樣的實驗結果,他們面對是同樣的新理論,玻爾創造了偉大的哥本哈根詮釋來理解整個量子理論,而愛因斯坦的物理圖像里永遠也容不下擲骰子的上帝。愛因斯坦至少是物理學界TOP2的巨匠,他不能給出量子理論的詮釋不是因為愛因斯坦沒有足夠的創造力,而是因為玻爾和愛因斯坦都有著獨特的創造力,他們才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雖然愛因斯坦不能給出哥本哈根詮釋但是他可以先後完成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這就是玻爾沒有辦到的事了。可以說,要是物理學中沒有一次次這樣偉大的針鋒相對(地心說對日心說、光的波動學說對粒子學說、哥本哈根詮釋對非哥本哈根詮釋等等),沒有各位大家貢獻出各自獨特的創造力,物理學就不可能發展到今天的程度。
3.學會鑒賞/鑒別物理。鑒賞/鑒別物理可以讓一個物理學家從普通走向一流,從一流走向偉大。經常有人把這個稱謂」物理直覺「,直覺背後其實是洞察力。 不要受權威和流行言論干擾,立足於物理最基本的層面,分辨出哪些是基本的物理事實哪些是別人的物理分析,自己去獲得對物理現象最樸素的理解。Quantum Mechanics預測的所有的結果都和實驗相符,這個可以算事實(truth);現在幾乎所有物理教材在講授量子力學時都是默認使用哥本哈根詮釋,這個詮釋會幫助我們理解quantum mechanics/theory,但是它並不能給出新的預測,這個就只是別人的分析了。愛因斯坦與玻爾爭辯的就不是物理實現,而是物理詮釋。得布羅意可以把量子力學從波動方程的形式變成經典力學加一個「量子勢」干擾,這樣他就不需要什麼哥本哈根詮釋了,這個世界又變成有經典力學描述的世界了(僅僅多了一個勢能項目)。得布羅意的這套東西叫得布羅意分線性量子力學(相對應,薛定諤方程是一個波動方程,線性的)。假如使用波姆詮釋的話,我們甚至可以以另一種方式得到測不準關係,不確定性不再是這個世界的基本規律啦,電子又可以有軌道啦,從此上帝也真的不用擲骰子啦,也能滿足愛因斯坦的世界觀啦!
簡單來說就是,要分辨清楚哪些是不可違背的事實,哪些是可以拆掉重建的理論。再來舉個例子,我們常常談論的軌跡這個東西,人走的軌跡,地球繞太陽轉的軌跡。那麼這個世界上真的有軌跡嗎?更進一步說,我可以問某個電子的軌跡是什麼?在哥本哈根詮釋的世界裡電子沒有軌跡,人也沒有軌跡,地球也沒有軌跡。經過一次測量,我就可以知道某時刻該電子的位置,但我永遠不知道它是從那條路從上一個位置到這一個位置的!它可以在離開上一個位置後又繞了銀河系一圈才到下一個位置!所以說,軌跡是人類物理模型/物理分析的產物,位置才是最基本的物理事實。軌跡只是人類智力創造的產物,我們不需要它來描述這個世界時,軌跡就不存在!說到這裡,你肯定明白了什麼叫鑒別物理,你也能明白鑒別是多麼重要的一項能力。如果還是覺得不夠,那就順著再說一點。上面提到了」測量「,那麼到底什麼是測量?應該怎鑒別測量在不同理論中的意義?在經典力學裡,沒人有閑工夫管什麼測量,測量不測量系統都一樣,代入方程就知道了。在一些得布羅意非線性量子力學裡,測量一樣沒用。但是在最主流的哥本哈根詮釋里,測量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算符。坑爹的是到目前為止我們都不知道一個測量完成的標誌是什麼,於是我們也不知道波函數從那一刻起開始擺脫受到測量算符的作用開始坍縮,我們只知道它最後會坍縮到某個本徵態上。這就是我本科時期導師的研究領域。作為國內量子理論物理學家TOP5的大牛,他研究的東西真是high爆了。回到正題。建議題主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始終把以上三點放在心上。看什麼書、學什麼課反而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高中物理和大一的物理課都可以算是基礎物理,用什麼教材看什麼書自然會有老師教你的。
很贊同上面一些答案的:1.考到一個TOP級物理系,剩下東西你可以在那裡學到2.高中時學一學物理競賽,否則高考物理簡單到會讓你缺少鍛煉的3.自由自在地學習吧,好好享受物理!請一直保持下去!要是有必要的話,以後再寫一寫國內外物理專業學生的出路。今晚就到這兒了。希望有幫助。
好好學習。
熱愛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做個愛好者,不以之做謀生的專業,只做一個發燒友。比起一般人,這類同學平時花更多的時間讀各種物理學術專著和文獻,更厲害的能看懂大部分公式並簡單運算,讀懂大部分科普讀物無壓力。可以說即便你不以物理為謀生職業,但只要能學到正確的物理研究方法,輕鬆分辨、拒絕各種民科加偽科學忽悠,那已經很厲害了,也對得起自己愛好者的身份了。
還有一種熱愛就是選擇物理學科研這條路了。有個很好的朋友讀物理專業,他在大學中做最多的就兩個事:參加實驗室的科研,還有搞好GPA準備出國。大學四年可以說很辛苦很充實,和我們大部分人過的都不一樣。如果題主想做與物理學相關的工作,那恐怕唯一的途徑就是考個物理專業不錯的大學,然後做好準備繼續深造了,並一直讀下去最好出國的準備。
要說從初三開始做些什麼比較好,我的建議是:在學完高中階段初等數學知識後,立即自學高等數學,盡量在高中階段看完微積分的教材。我覺得既然你以後進的是實驗班,那做到這點是很輕鬆的事情。因為大部分重點中學的高中節奏是三個學期搞定教材,然後進入高考備戰狀態。高二上學期結束後,高中的學習階段也差不多結束了。餘下來小半年的時間比較充裕完全可以由你安排自己的學習計劃。只要你自學了微積分,紮實掌握了微積分第一冊的大部分知識點,那你反過頭來看高中物理,甚至高中物理全國聯賽題,在數學角度上都是毫無壓力的事情。比如上些檔次的物理競賽題都會用到一些常用極限,比如sinx~x,這種無窮小變換對於沒有學過微積分的高中生而言等同於妖孽,但對於任何一個看完微積分上冊前兩章的人而言,掌握常用極限是毫無壓力的事情。也不需要看過於高端的微積分教材,同濟的高數兩冊即可,或者找國外經典教材比如托馬斯微積分也很好。
只要你儘早看完了微積分,那恭喜你吧,你已經比大部分高中生高出一個檔次了。我相信當你掌握了微積分之際,也有獨自看懂一部分大學物理教材的能耐了,到了那個時候,你的內心肯定有了新的要求和方向了吧。
最後再強調下我的看法吧:只要你未來所選是理工類專業,那儘早地學習大學數學知識(包括線代,概率論,復變,數值分析等等),是件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所以趕緊努力吧,書讀的再多也不嫌夠的。
看到這個問題,於我心有戚戚焉。自曝性別也要回答一下。
作為一個曾經同樣熱愛物理學的妹子,我大概也是初二初三的時候發覺自己非常熱愛物理,如今人生過了20多年,我最後悔的事情就是當年大學選校因年少傲嬌,保送的時候沒有北大的名額了,我說如果不去北大學物理那我乾脆就不要學物理了——所以沒去物理系——從此物理是路人。多年後居然成了一個「學文的」。。。
順便說一句我當時是物理競賽保送。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在15、6歲的時候容易做出非常不理性的選擇,而當年我爸媽因為我是個妹子,覺著妹子不學物理也無所謂起碼不會太累,所以也沒怎麼攔著我……現在我仰天長嘆,當年乃們這也管那也管,這等大事怎就不管了捏!!!
-------------------------------------------------憶往昔結束,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
儘管初三的時候對學科的感受確實沒什麼代表性,但是能夠發現自己喜歡的東西還是很好的,可以在高中階段好好培養一下,看看是不是真的有興趣,以及有足夠的能力應付未來的難題。
初中物理,起碼在我上初中的那個年代,沒有任何難點可言……真正檢驗是否有足夠能力應付未來的難題這件事情只能在高中進行。請在高中階段系統的學習基本理論知識,如果覺得毫無難度,可以進行物理競賽方面的學習。競賽用書有很多,10來年前的事情了,我印象不太深了。當年做過的書大體上包括:金牌之路、白皮(我忘了叫什麼名當初都叫它白皮……)、綠皮(我也忘了叫什麼名……)、還有一個劃分著「電磁學」「力學」等等的小冊書,忘記誰寫的了(對不起T_T)。。。另外還有舒幼生的《物理學難題集萃》,這個書如果你不衝擊全國決賽,看看就好,不用太放在心上。學校發的內部材料n摞,如今已經全部還給物理老師。
假如面對這些書籍、習題以及資料,你還沒有對物理學感累不愛,那個時候你就可以確認你的確是真的熱愛物理的了。
一般來講理科實驗班都會專門有一批被稱作「競賽生」的人,你會碰到很多高手的,如果萬一技不如人,請不要灰心,想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物理才是最重要的。物理競賽在省賽期間就會有實驗考試了,通常來講,在此之前你們會接受本地大學的實驗培訓,這個期間你可以窺到大學物理的冰山一角。實驗還是比較有趣的,我覺得在實驗培訓期間,趁機學好如何系統書寫實驗報告是件比較重要的事情。另外能在高中階段能在規範的指導下做物理實驗也是很難得的機會,如有可能,請珍惜。
從長遠角度來看,你可以在高中階段開始探索一下微積分等高等數學方面的知識。當然僅就物理競賽而言,可能不太提倡對高等數學的使用,你可以先搞明白小量分析(這個基本上就是微分推導),然後再學高數。大學物理中基本上也不關初等數學什麼事了,如果你hold不住高數以及接下來的n門數學課,那還是別跳大學物理這個大坑了。。。
另外如今的高中數學可能有一部分微積分的知識——這個只是冰山一角,而且還是很有欺騙性的一角,請去買一本正規的大學高數或數分教材來看,如有餘力,再看看高等代數。我相信你在高中階段應該沒有看實變泛函以及常微分的餘力……
對於物理方面的書籍,好多人推薦費曼,我覺得對於初高中學生沒有必要。但是你可以瀏覽一下《大學物理》這類的基礎大學教材,有一個概念和基本了解就好。起碼知道大學物理大概都在學什麼吧。
歷經以上種種(或是其中一部分),如果你依然對物理有熱情,請一!定!一!定!在(無論是參加高考還在保送)上大學的時候選擇物理系!!!不要聽從家長們說:1.女孩紙學物理會很累; 2.物理學不熱門等等歪理,也一定不要像我一樣因為一些內心過不去的坎衝動的選了別的專業。。。
上了大學你就會發現,遵從自己的興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沒有興趣的學習非常容易喪失目標——當然也有人為了人生的其他目標而學習,那是很好的,起碼不會迷失吧。如果在高中階段你依然很確定你喜歡物理,FOLLOW YOUR HEART. 再說的世俗一點,在中國的大學中,轉換專業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像物理學這種要求理論知識的專業,如果你大學畢業後悔了,從物理系轉申某些熱門行業或專業(對我說的就是金融),並不存在技術性壁壘——但反過來是不可能的。
大體上就是這樣的。一言以蔽之,在高中階段看一點靠譜的書籍來確認自己是否真的對物理學有興趣。千萬千萬不要根據科普讀物以及科幻小說來衡量是否有興趣以及能力這件事。謝@guuuo @viii邀。感慨萬千。首先反對一切性別歧視,題主在問問題的時候就不應該透露妹子的身份……具體的細節比如讀什麼書,該怎麼學我不想多言,因為這都不是最重要的。題主還年輕,所以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幾個關口做出最合適的選擇。總的來講有三個關鍵節點:1.是否參加物理競賽?進入好大學是學好物理的必要不充分條件。國內和國外的中學環境不同,在國外你完全沒有必要把競賽和課業對立起來,因為在美本的申請過程中永遠不是一項因素決定申請成功與否,如果高中gpa,SAT,EC,Essay幾大因素里若是有三項特別突出,另一項只要說得過去申請結果絕對差不了。參加競賽的話影響最大的可能就是gpa了,不過憑打競賽的智商應付課內那點東西結果也綽綽有餘了。每個申請者在申請前都會權衡自己的優劣勢,然後盡量將優勢最大化,這也是申請官希望看到的。但若在國內並且決定高考,那要想明白,如果你不是輕輕鬆鬆IPHO金牌或者全國一等的料,那就一定在高一的時候要做出覺悟:競賽高考二選一。(如果你只是想把競賽當作一個體驗拓展視野,那大可不必在上面投入過多精力)如果你想把它當作通向北清的敲門磚,那就一定要下狠功夫,拿到國一報送。因為高考和競賽國一是理科生通向北清唯二的兩條路,每一條路都需要持之以恆的積累。一句話,現在拿競賽做就是高風險高回報的行為。拿自己舉例,我高中在人大附理科實驗班,物理至少能在班裡保持頭幾名。當時和家裡商量是否要打競賽,我媽表示反對,擔心我花太多時間用在刷題上,耽誤課業。那時候高考比競賽相比,出成果的風險要小得多,遂放棄。到現在我依然對這個決定表示遺憾,並不是說去打競賽就一定能出什麼成績,只是失去了一次提前體驗更大的物理世界的機會。當然也有同學對物理「也比較」感興趣,但競賽上只是淺嘗輒止,最後倒也不會影響高考,可惜大學選擇了幾乎不相關的專業。幸運的是我始終還是對物理抱有虔誠的熱情,大學也在學自己最喜歡的學科,儘管沒有接受最正統的競賽培訓。競賽就是一場賭注,贏了並且依然興趣盎然,那麼更廣闊的舞台在等著你;贏了但失去動力,權當一場體驗,大學繼續尋找方向;輸了,reset。2.留在國內還是出國?就本科而言,進入國內頂級物理系,你將體會到世界級的peer presure;進入國外頂級物理系,你將得到頂級教授授課,以及無與倫比的實驗條件。怎麼選?看自己了。但無論是否出國,一定要學好英語。3.是否讀phd,是否留在科研界?關於這點我沒有發言權因為我只是大一新生,對phd和科研的了解僅限於數據和文章沒有親身體會。節選幾段《立足本土規劃科研生涯》蒲慕明談如何規劃科研生涯:立足本土規劃科研生涯作為參考
1.做研究生、博士後的目的
作選擇是需要有一定勇氣的。沒有一個選擇是百分之百最好的選擇。每個人性格不同,有人喜歡冒險,有人喜歡穩紮穩打,性格特徵對選擇是有影響的。
首先,如果選擇的不是科研道路,那麼在這裡做研究生、做博士後這麼多年,是否就是浪費了青春呢? 我認為,離開科研的選擇,不代表已浪費了過去幾年的時間。做研究生、做博士後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拿個學位、出幾篇論文,而是接受一種怎樣解決問題的訓練。科研題目就是一個要解決的問題。要訓練怎樣有邏輯地、一步一步地在現有條件或者在創造出來的條件下把問題解決的能力。這種能力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能力。在企業界、在各種與科研無關的行業中,都需要這種能力,這種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出幾篇論文更重要。提高這種能力就是我們高等教育的目的。
現在研究生、博士後很多,社會的進步需要這麼多高級人才!各行各業都需要有科研背景的人才。整個社會經濟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就是這樣實現的。我們國家現在有大量的研究生,這不會產生就業問題,而是培養了大批有科研訓練的人才。這些人才大部分不會留下做科研,而是分散到其他各行各業。因此,研究生、博士後離開科研並不代表浪費了過去的科研時光。
除了解決問題的訓練外,做研究生、博士後還接受了另一項能力的訓練,那就是與人合作的能力。社會上幾乎任何一種工作,都不是一個人能夠做好的。即使是成立一個小企業,也要招募一批人,領導大家做出一番事業。與人相處、與人合作這種能力,是研究生、博士後階段另一種重要訓練。將來過了幾十年回頭看看,會發現現在學到的真正有用的本事,就是解決問題和與人合作兩項能力。
2.是不是適合做科研
現在,再來談談如何決定是不是繼續做科研?怎麼判斷自己是否適合做科研?
在科學界,有兩種工作人員。真正有創新性的、對科研推進有關鍵貢獻的人是很少的,也許不到10%。評判自己的工作,如果與同一領域的同行(同學、同事)比較是前10%的,表示將來可以做出獨立創新性的工作,應該繼續做科研。但是不是科學界就只需要這10%?不是!其他90%的人不是最頂尖的有開創性的科研人員,但一般性、支撐性的科研同樣重要,沒有他們,創新性的工作就做不成。這些工作也需要有相當資質的人來完成。我認為,如果與同領域的同行比較,自己的工作是前30%的,那麼雖未必有開拓性,但也可以對一般性、支撐性的科研有所貢獻。換句話說,在座的同學有三分之一的人可能比較適合繼續做科研工作。
那麼,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屬於這三分之一?要做好科研需要一些條件。這些要求不是很高,但不是每個人都具有。
第一,要有較強的邏輯思維。基本的邏輯思維大多數人都有,但部分人這方面能力比較差。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很快把事情的因果關係看清楚,能整合多種信息,把各種概念進行較有邏輯性的組織,並據此作出推理。我相信這種邏輯思維能力,在座的同學應該都有,只是程度上會有差別。
第二,要有耐心和毅力,能承受或享受做科研的過程。做研究經常是處於挫折之中的,在沒有解決問題之前會遇到很多挫折和失敗。能否耐心對待挫折,甚至喜歡這種過程?事實上,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並不總是一直在情緒的谷底。今天解決一個小問題,明天、後天再解決一個小問題,這些小的收穫,能否使自己高興並堅持做下去?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在做研究生、做博士後時不能學會承受或享受做科研的過程,就不適合繼續做科研。因為,將來在自己的獨立實驗室,科研過程中的挫折會加倍地落在身上。
第三,願意與他人愉快有效地合作。有些人不喜歡與人打交道,或不善於與人打交道,這些人或許可以成為很有成就的畫家或作家,但現在沒有一個科學家可以閉門造車,他一定要與同行交流,與研究生打交道,與博士後打交道。要提高與人合作的能力,否則就不適合科研這行。
這裡我想強調兩點。第一,這三種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通過後天努力學來的。做研究生或博士後的目的就是在學習、獲取這些能力。如果在此期間仍不能學到或者沒有真正的興趣去學習,那麼最好放棄科研生涯。其次,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堅持追求目標的毅力,不管從事什麼職業,都是成功的關鍵,這對科學研究尤其重要,因為科研工作時程較長,收穫來得較慢。
選擇科研工作或教育工作
如果覺得自己可以繼續留在科學界,我建議有三種選擇:第一,從事科研,以教學為輔;第二,從事教學,以科研為輔;第三,從事科研管理。這裡主要討論第二種選擇,即以從事教學為主。
研究生或博士後期間學到的科研經驗對於將來的教學工作會有非常大的幫助。高質量的教學是我們國家非常需要的,我們急需大量高質量的教師進行全心全意的教學,而把科研工作放在第二位,或者比較次要的位置。美國研究型的大學不過一兩百所,還有很多的博雅教育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s),這種大學頂多培養到碩士,沒有博士教育。它們的教師都是全心全意地教學,有些有很高的水平。他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很多是適合從事研究的人才,也培養了下一代適合各行各業的人才。大學裡很多最好的通用課程的教科書都是這些全心全意教學的老師寫的。他們的研究經驗常常來自於暑假期間的全時研究,這種研究經驗對他們的教學有很大幫助。所以,如果到一所二流的學校工作,即使科研環境不好,也還是可以做很好的老師,教育出很好的學生。對整個社會來講,從長遠來說,這種貢獻不亞於自己的科研成功。在社會上,地位都是相對的。在個人的環境里,在自己的周圍,贏得大家的尊敬,工作得到好評,這種成績獲得的滿足,可能遠遠大於科研得獎的滿足。
3.該不該去一個二流的大學或研究單位
我訪問過不少二流大學,發現很多學生都是人才,但確實沒有很好的學習環境。如果博士後出站,到一個地處較偏遠的、科研不那麼發達的大學去做科研或教學工作,我感覺是非常有意義的。這需要一些勇氣,一種精神,拓荒者的精神。
想想新中國成立初期從國外回來的科學家,比如中科院上海分院的馮德培、張香桐、王應睞等前輩,他們當時所面臨的科研環境非常艱苦。所有條件都需要自己去爭取和創建,那就是拓荒。他們沒有完全成功,因為科學事業需要有延續性,而他們的工作不斷受到干擾。中國生物醫學方面的研究生教育是1917年從協和醫學院成立開始的,第一個進行基礎研究的機構是1928年建立的中央研究院,但是協和醫學院的工作在太平洋戰爭之後就中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爆發,中央研究院的工作也基本停止,在後方顛沛流離,雖然也有些小的成果,但總是斷斷續續。新中國成立後,各種政治運動嚴重干擾了科研的連續性。張香桐先生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世界權威,回到中國並沒有能長期做基礎研究,「文革」期間靠著做針刺麻醉,保護了一批人在實驗室工作。到了十五、二十年前,國家才開始有能力、有經費連續性地支持研究工作。
另外一個例子,1990年代回來的年輕科學家,也是有拓荒精神的。當時中國科學院很多研究所百廢待舉。裴剛、吳家睿和許多其他年輕科學家回來時,經費、硬體、軟體都沒有,都需要他們自己建立。現在發展到這種條件,是基於他們的拓荒精神。我相信吳家睿一定會感到很有收穫,他自己的科研犧牲了不少,但上海生科院的各種設計,很多是他做的。像這種類似拓荒的工作,在現在這個時代還會有很多。
如果現在到一個二流學校去工作,就是一個拓荒者,就相當於當年的王應睞來到上海,或十五年前吳家睿來到上海生科院一樣。在百廢待舉、經費短缺的環境下,要以拓荒者的精神,把科研、教學發展起來,在座各位的貢獻就非常重要。或許現在看不出來,十年、二十年之後就可以看出來了。而且,不要以為到了二流學校,就是失敗。本來中國一流的機構就不可能容納所有的研究生、博士後,所以一定會擴散。一定會擴散到社會的各個角落。這種擴散不僅不是失敗,反而是一個很好機會。個人的生活水平可能會差一點,但精神上的收穫將遠遠大於物質上的獲取。
4.在科學界做科研管理工作
最後,我想談談第三種選擇,即可以不做科研,但可以留在科學界做管理工作。
管理工作有很多種,科學院、大學裡都有,這需要有科研基礎和經驗的人員。科研管理是需要不斷創新和發展的領域,要能不斷配合併適應科學技術的發展。事實上,有效、合理的科研管理是科技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因而,管理工作與科研、教學工作一樣,是可以作為自己的職業生涯來選擇的。管理工作的能力要求與科研工作是一樣的。做過科研工作,學會邏輯思維,知道科研工作的困難與挫折,學會如何與人打交道,這會在管理工作上對科研人員有更好的幫助。
選物理,意味著走每一步都要有足夠的勇氣和決心。祝題主好運!
學物理做物理是一條漫漫長路,即使把博士讀完了還要退出(主動被動的)的都是大多數,作為一名女生,更是辛苦要犧牲很多。因此這時候考慮這個問題可能有點早,但有規劃總歸是好的。
作為小朋友,首先當然是好好學習啦,相信樓主應該能做到。數學和物理學好的基礎上,參加競賽練練提高下,爭取高考至少考入985級別的物理學科優勢的學校,比如五個物理作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的學校(北大清華科大南大復旦)。
再往後,進入那些大學後,有足夠多的途徑會使你的規劃之路以及你的想法更清晰合理的,不需要我在這多說了。彷彿看到了我當年的影子……
首先你要確定你是真喜歡物理么,本人大四物理狗,周圍有些同學當年就是很喜歡物理,上大學後被虐的死去活來,大呼後悔……
你只有初三,不著急~我覺得你先好好上課好了,如果熱愛可以高中參加競賽感受一下~
當然,我建議你讀一下《費恩曼物理學講義》,對大學所學內容有大體了解,這本書數學的東西不多,物理概念比較清晰……如果你覺得有興趣就還好,如果這本書看不下去還是算了……
最後還是建議你好好考慮……學物理真的是很枯燥,做科研更是,去中科院面試的時候,看見很多學長日復一日,沒有周末,假期都有可能不回去……如果不是真有興趣,確實很難熬……
(純屬個人意見……不要抽我臉啊……我是新用戶啊)
我也是從小熱愛物理,後來考進了那個全國Top1的物理系。男女比例10:1很正常,90年代末的某一屆曾經出現過只有男生沒有女生的情況......這是題外話。已經有不少出色的答覆了,我先對這些答覆做一些補充:
(1)「珍愛生命,遠離競賽」
除非妹子自認為有打入冬令營的實力,可以藉此保送名校,否則競賽的產出和代價是不成比例的。競賽訓練70%的時間花在了對物理研究毫無用處的解題技巧上,剩下30%的時間不過是提前學習了大學普物,這完全可以在本科學習時完成。而失去的時間和青春是補不回來的。(2)切忌拔苗助長《費曼物理學教程》是本科必讀書,不適合中學生。高中物理數學如有餘力,可以適當預習大學普物、微積分和線性代數,過早地填鴨式學習只能適得其反。我有不少外國同學,初入大學時他們的物理數學技能大概要被中國人嘲笑,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們日後在物理學上的造詣,因為:(4)物理是科學,但更是哲學和藝術
要在物理這門「自然哲學」中有所作為,需要哲學思辨能力、對理論中的簡潔美和對稱美的欣賞力和理解力,還有藝術想像力;實驗物理需要很強的動手能力。因此請利用平常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拓展自己的視野,廣泛地涉獵包括文史哲在內的各個領域,這也包括:(5)重視科普作品和科技史:
科普有時比正規教材還要重要。Richard Feynman、John Gribbin, Roger Penrose, Brian Greene, Paul Davies, Michio Kaku等人的科普作品都是非常值得閱讀的,是培養興趣,引發深層思考的最佳途徑。(6)有條件的話,爭取出國讀大學:
理由很簡單,不受一周37課時外加各種政治體育英語課的煎熬,有充分的時間自由思考,從大一起就開始學習科研步驟,跟著導師做項目。妹子這個「熱愛物理」是個莫能兩可的概念,究竟是對大自然的運行規律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從學習物理中得到很多快樂(這一點很多人都有),還是義無反顧地要從事物理學研究,以此為一生的追求?作為一個初三的學生,無論妹子內心有多肯定,其實對本科、研究生階段的物理和真正的物理研究是什麼樣,有哪些挑戰,物理究竟適不適合自己是完全沒有概念的。過早地把自己拴在一根樹上是不明智的。有興趣當然是好事,可以在這方面有所傾斜,做出額外的努力。但是不要因此就偏科,而是應該盡量全面發展,因為你最有可能後悔的是:為物理投入了太多太多,放棄了太多太多,但最終發現自己已經不那麼熱愛物理了。那時你怎麼辦呢?
讀完高中,考個好大學,讀物理系本科。讀一兩年你就知道喜不喜歡了
1- 數學太重要了。真喜歡物理的話就得喜歡數學,不然大學的時候會弄死自己。就連數學都分高等數學了,這就意味著為了喜歡物理,可能付出的感情不止在物理上。。2- 認清楚自己,偏科不一定是真喜歡。。我就很喜歡語文,但是成績一直很差,囧3- 通過閱讀略略地知道初中、高中、本科甚至研究生物理內容的不同。大家回答的真好,我上初三的時候也特別喜歡物理,覺得特別牛,特別神秘,後來上了高中開始接觸了電磁,再後來大學上了量子力學,我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瞬間覺得不會愛了都。。4- 儘早交女朋友,哈哈哈,不必當真初中高中有戀愛的話不妨維繫一下,哈哈。以免日後真讀了物理女友不好找。。大家當個笑話聽吧。。。我們學校不是理科見長的院校,文科、藝術比較發達,學校里的美女真心是如過江之鯽,但是物電學院。。。哈哈哈哈,我這種姿色都屬上等了。。。日後說出去真是自豪。。我們班當時男女比例差不多是8:1,上一屆差不多9:1,。還好!我們學校女生多,才讓男生們不至於真的打四年光棍,也一嘗大學愛情的味道。別的學校不好說,我們學校隔壁的一聽名字就很理工的高校,相同專業的男生應該境遇較比慘吧。。XD
喜歡物理啊~握手握手 俺是初中喜歡上物理的(俺是男生),也大概從那時開始決定在這條路上走下去的,現在大一,在某高校讀物理~
高中的話打算做競賽就好好做競賽,不打算做競賽的話課餘時間盡量多學學高數。沒有數學的語言物理什麼的是支離破碎的。物理的話首先買套普物教材(非物理類本科生的物理教材)讀讀吧,有餘力的話舒幼生的《力學》可以自己跟著看,還有高教的藍皮《電磁學》,因為對於高考也可以說多少有點幫助恩。然後高考考個名牌大學的物理系,再往後的事情我也就不很清楚啦。你問的是規劃,所以以上是我根據個人經驗給的規劃建議~
不過看大家說了好多別的方面,我也就簡單談一下吧。
個人覺得堅持在物理專業的路上走下去需要三樣東西嗯興趣、天分和覺悟興趣的話看完一本像樣的普物你就大概理解你要面對的是怎樣一門學科了(這點的確很重要很多人即使是搞競賽的也經常大學後才發現自己很是討厭建立在研究抽象理論而不是研究解題目題目上的物理)。天分假如你能做物理競賽到獲獎的地步或者你能看懂高數能做上述幾本書也八成沒問題(其實看你能沒多大壓力進省重點實驗班就一定是天分很棒恩)。最難把握的一點是覺悟。可以明確告訴你除非你是世界上百萬里挑一的十分聰明的人,學物理真的很苦,要學好多數學應理解好多抽象的概念不斷挑戰自己理解力的極限。所以沒有付出相當多努力的覺悟就算你喜歡物理也蠻有天分也依舊沒法讀下去恩。假如你覺得這三點都沒有問題的話就以無反顧的投入物理的懷抱吧~~~~潑涼水的話什麼的當然妹子學不懂物理比例較大是事實但當時我參加清華物理保考時考場里可是有四分之一的妹紙……好好利用接下來的三年去了解自己嗯~加油~我認為是這麼回事。
你覺得你熱愛其實你未必真的熱愛,因為你實際上並不了解你覺得你熱愛的東西。當你一旦認清了你覺得你熱愛的東西的真面目的時候,你的熱情可能就會不復存在了。這不是我在想當然,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所以,你現在熱愛的可能僅僅是學習物理這種感覺。你見識到了牛頓三定律的美麗,但你並不知道物理學理論可能並不都那麼美麗,你可能會面對種種妥協近似不可解數值解。你可以把小球小車小木塊玩得出神入化,但你並不知道有時候物理學的邏輯是藏在一堆積分之後的,而你的任務可能僅僅是把這堆積分算出來。你覺得牛頓愛因斯坦舉手投足間便洞悉天機是如此的瀟洒不俗,但是你可能並不知道大多數物理學研究者僅僅是通天大樹枝杈上的小小螞蟻,即使樹頂可直達雲端他們卻也走不出腳下的方寸之地。你甚至不知道有的物理科研工作者和工地里的民工並沒有什麼區別,日常僅僅是採購、裝修、擰螺絲。
所以,先別急著認為自己熱愛物理,先別急著把自己的一生綁在物理上,慎選物理專業,先至少翻翻大學物理教材,有機會去知名大學或者研究所的實驗室參觀參觀,和那些物理學專業的研究生哥哥姐姐們聊聊,看看他們日常生活都是什麼樣子的,再來考慮一下你是不是真的能接受物理學工作者這個職業。首先抱抱題主。我就是一個在美國上大學,專業是物理(和國際關係)的妹子。
看起來大家已經很嚴肅地提醒了題主初高中物理和大學物理的區別,如果要做科研那更不是一個重量級的。至於要搞競賽什麼的...好吧我不是大神,我就中規中矩地上學,也從沒想過要搞物理競賽。只是一直對物理比較喜愛(順帶也喜歡科幻!)。好吧我覺得高中好好享受生活多涉獵一些新奇的領域拓寬自己的見識可以幫助你認識到你對物理是不是真愛。如果能在尋找的過程中發現更喜歡的也是非常可以理解的。畢竟如果從小規規矩矩上學的話接觸到的東西實在是太少了...矮子裡面拔矬子拔出來一個物理也不是不可能。
好吧怎麼感覺毫無建設性,那我來說點我的建議吧。
想確定你到底是不是喜歡物理,最重要的一點是,你喜不喜歡做實驗!是的,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我說的實驗不是初中高中的時候老師講講同學們隨便做做看看現象了解了解能量守恆定律之類的小打小鬧。你需要日復一日的收集數據,天天泡在實驗室里。如果你能忍受得了,不,應該說,如果你喜歡這個,你才可以把物理作為今後的職業規劃目標。否則的話,我就是因為不喜歡實驗喜歡純理論,所以打算搞量子物理的research(囧)。當然,如果你對純理論感興趣的話,那再好不過,請確定你喜歡數學!是的,量子物理到最後全部是數學。因為是極小尺度下的事情,你的世界觀是不 make sense 的,所以你很多時候無法把學到的東西可視化。你只能依賴嚴謹的數學證明。你一步一步算下來,結果是這個,那就是這個。無論你想不想像得出來。請確定你可以接受這個。
如果你在確定了這條,想了很多很多接觸了很多很多之後,依然覺得物理是你的真愛,那非常好!那麼,請在保證物理水平的基礎上,多學習人文知識!是的,你沒看錯,我指的是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國際關係,甚至二外等等這些人文社會學科。請務必要儘可能地多多接觸!物理學作為「king of science」,自帶「鄙視邏輯不嚴謹無法通過嚴格實驗證明的社會科學」的技能,對許多事情都漠不關心。這其實非常可怕。物理有時候過於嚴謹和物化,過於非黑即白。人文社科可以教會你多角度思考問題,不被表象所迷惑。這一切都是物理無法教給你,卻又是可以受用一生的。
最後。其實,男女比例什麼的,沒必要那麼強調,真的。如果你不只是鑽營在物理這個領域,你對人文學科的涉獵自然會擴大你的社交圈,帶給你更多的朋友和更豐富的人生。作為一個大學物理狗,初中的時候感覺物理簡單的要命,高中時天天物理課逃課依舊八九十分,到了大學。。。。。。被暴虐啊,完全不像人類的邏輯,尤其是量子物理,搞得我現在看到有人問量子物理的問題就無名的煩躁,無法解釋啊。所以,不推薦,但是那要是真喜歡的話,千萬千萬不要在高中時看量子物理的專業書籍!別的隨意了
不建議做太早的規劃,多去學學不同的知識,也許你會發現,這個世界還有更多有意思的事和物。至於高中競賽,食之無味,棄之一點也不可惜。
談規劃就需要落實一些,形成可執行的步驟。我認為談性別是有歧視性的。
學習物理,最重要的是搭起合適的台階。艱深的內容不容易掌握,原因往往是因為沒有對於之前的必備知識掌握充分。對於物理來說,多數情況是困於數學,因此要做好學習充分的數學知識的準備。
一、首先在高一第一學期結束前學習完高中數學和物理。這點非常重要,勿信任何張口就「高中物理很不科學」這樣的言論。雖然高中物理很簡單,但是它會使你對於物理的大致輪廓有所了解。高中物理最常被人詬病的兩方面都和數學有關:一是刻意避免使用微積分,二是不使用矢量表達。不過,在」一維「上學習的公式,隨後的學習中可以逐漸完善;而學習高中課內物理增長的自信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讀一本簡單的微積分教材。稱為」微積分「而非」高等數學「,表示這個階段的數學,只需要學習物理中需要的數學即可。因此,這部分數學完全不需要學習過多定理概念,目標就是能實際應用。但另一方面,數學難度要求低,廣度要求比較高,微積分全書知識都需要涉及。具體來說包括一元微積分,多元微積分(包括重積分,曲線與曲面積分),級數,一階、二階常微分方程。
從這個時候起,你的物理學習實際上已經和一般物理競賽有所區分,而更接近本科普物專業。區別在於你將廣泛了解數學基礎,而避免使用許多物理競賽中津津樂道的,用於繞開某些數學過程的」奇技淫巧「。許多學生上了物理本科發現」不是那麼回事「,和他們在物理競賽中沒有積累足夠的數學基礎,不習慣利用數學求通解,有很大關係。三、本科物理入手教材有很多,總體來說,只要是用於211高校的教材都可以考慮。如果英語中等(普通高中生水平即可),可以讀一本國外本科物理教材,如University Physics with Modern Physics, 13th ed。特點是零起點(和高中有重合),然後達到一部分本科物理難度,講解細緻,圖文並茂(秒殺所有國內教材)。優點是內容雖然簡單,但數學體系完善,可以作為承上啟下的教材。
鏈接:百度雲 請輸入提取密碼 密碼:dwmn國內教材首先推薦趙凱華的新概念物理學系列,幾乎是高中物理競賽學生必備教材。如果覺得已經讀熟,可以讀北京大學出版社的物理系列:(紅皮系列比較簡單,藍皮系列比較難;但藍皮當中,舒幼生的書總是要讀的,因為是物理競賽界的權威)關於規劃,我認為規划到未來三四年比較合適,再遠的情況變數就太多了。物理是許多專業的必備課程,因此,學習物理競賽也不一定要進入」物理類「專業。希望上述回答有所幫助。如果喜歡
那就堅持下去
如果真要系統的學下去
主動找老師 參加競賽吧
其實 系統不系統無所謂
等你高中接觸那些 萬有引力 加速度 磁場 電場 等等概念的時候
你如果還真的喜歡物理
那就是真的喜歡
到時候再規劃也不遲
BTW 這麼小逛知乎 容易學壞。。。
學好coding和數學。。。隨時準備轉行。
有空來更新。看到前面好多答案對於初三的小孩子太高端了,我就現實一點吧。======================================================================我沒有參加過物理競賽。但是在學統計物理之前我都是一路輕鬆過來的。統計物理應該是個分水嶺吧?高中物理啊,大一大二的普物啊電動力學經典力學熱力學光學流體力學啊都是基礎,這些都不算啥。主要是要學好數學和coding。高中課程里的那點知識太小太單薄了。至少在高三以前課餘時間都是很充足的。如果興趣濃厚真的到了熱愛的程度,那麼你從初三的暑假就可以先把高中數學瀏覽一遍。高一就可以把三年的東西都刷完。(對於競賽黨應該是個普通節奏吧)然後就可以開刷微積分和線性代數了。熟練了這兩種基本工具你會發現大部分普物經典力學電磁學的問題可以輕鬆解決。但這意味著你才剛剛進入近代物理的大門。如果你搞得快,可以高三開始以前熟練微分方程的解法的話,流體力學啊,熱力學也不會很難了。而且微分方程是更高等的理論物理的基本工具,比如量子力學,比如相對論,比如非線性。我在還沒有熟練很多數學基礎的時候是萬萬想不到黑洞是可以理解為微分方程的解的。我再補充一個離散數學,離散數學承上啟下,既能夠接通初等數學,又能夠給高等代數打好基礎,而且範圍廣泛,進可以攻高代,退可以研演算法走CS的路。本身對於一些連續碰撞的題目來說用離散數學的一些方法還要好解些。看到前面有答案一開始就說高代我認為還是來得太快了,基礎越紮實後面就可以越跑越快。否則老是要倒回去重新複習一些東西事半功倍。至於數學分析啊,數學物理方法啊,大學再開始沒有問題絕對不建議好高騖遠。一旦出現理解上的偏差以後是難以糾正的。在高中階段知識體系沒有完全形成而又缺乏指導的時候主攻一些大學課程是有風險的。絕對是高中階段就能看懂的微積分教材:也絕對是高中水平能看懂的線代:也絕對是高中水平能看懂的離散:By the way這本跟GTM那本advanced linear algebra長得很像。千萬不要搞錯了。。說一說coding。
不管怎樣以後跑模擬就是離不開了。不管你用什麼語言,不過就物理的話,從C類語言學一點就好,後面主要還是用matlab用得多。我在學經典力學的時候平拋啊,碰撞啊,雙星啊,駐波啊好多模型都用C模擬過。理解的深度就是不一樣,而且很直觀啊。在我知道wolframalpha之前我求Riemann sum都是用C跑的。說一說英語。
國內的很多東西普遍水平還是沒有辦法和國外相比,國內幾個頂尖大學的物理系雖不乏名師,不乏實驗室,但是一旦高中畢業發揮不好去不了殺傷力就太大了。如果要出國的話英語就更重要了。大學本科好多基礎教材中文英文我也看過,在此階段我個人覺得英文教材要比中文教材好。基礎打勞牢後遲早要到刷文獻刷期刊的那一步,大學本科刷arXiv,然後跟著sci就得看了。還有各大會議的文獻。所以物理科學研究的工作是很枯燥的,刷文獻,跑模擬,開會,peer review。基本上生活就圍著這麼轉。沒有絕對的情懷和天賦物理研究工作的曠日持久是很難忍受的。
而且在天賦面前情懷是很卑微的。(這句千萬不要噴我)我自認智力平庸,所以我轉系了。我不後悔,我依然喜歡物理但是死在了統計物理的手上。推薦閱讀:
※如何讓抽象不再抽象?
※冰敷的原理是什麼?
※我想請問為什麼輪子與地面接觸的時候接觸點的速度為零呢? 怎麼想也想不通!
※跳出劉慈欣的思考範圍,如何理解《三體》中所說的「物理學從來就沒有存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