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和三毛都寫過《背影》,都是寫父母之心的,感人至深,由「背影」這個切入口寫親情為什麼別有魅力呢?


龍應台的《目送》中的一句話作為這個問題的答案挺合適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背影」這個詞本身就給人一種哀而不傷的感覺,背影經常出現在分別的場景,告訴我們時時刻刻在失去,而背影又往往是美好的,會掩飾掉很多現實的不堪。即便父母即將離我們遠去,但是背景卻永遠定格在我們的生命里。


推薦閱讀:

亞洲女性在阿聯酋應該注意些什麼?
有哪些發生在旅途中的事,想起就會讓你會心一笑,覺得世界真好?
為什麼日裔和韓裔美國人都能說流利的日語和韓語,但是華裔美國人大多都不能說中文?
孫海英關於中國和猶太歷史文明說法有根據嗎?

TAG:文化 | 寫作 | 文學 | 文學鑒賞 | 背影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