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天中國人拉的屎那麼多,都去哪了?


濟陽的垃圾填埋一廠垃圾山已經變身為公園。資料片

  漂流之路從馬桶開始

  排出便便一身輕鬆。我們隨手把小桶內的臟物倒在了馬桶內。

  便便在馬桶內翻了個身,還沒來得及享受親水的快樂,便被「無情」的馬桶一腳踢進了下水道。

  在濟南這樣一個城區人口超300萬的大城市,人們每天的「身後之物」自然也是個天文數字:即使平均每人每天產生一斤糞便,便便也有上千噸的小夥伴。每天忙著工作生活的人們,在摁下馬桶按鈕的那一刻,只知道便便從此離他遠去。確實,散發著臭味、含有致病菌的便便並不討人喜歡。可處理好它們,卻是人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如果任由便便自由翱翔,不僅會污染大氣、水體和土壤,還會孳生蚊蠅,危害人身健康。對於濟南每天出現的上千噸便便,其實從馬桶里出來的那一刻,它們的重生之路才剛剛開始。

  4萬個化糞池是它們的「專屬豪宅」

  伴隨著各種生活污水,便便在走了40多米的下水管道後,來到樓下密閉的化糞池中。等待它們的第一關,便是瘦身減肥。一般來說,新建小區和城區單位都會為便便設置專門的容身之所。目前,便便們在濟南擁有4萬多座「專屬豪宅」。

  小翔的豪宅大多在樓前地下兩米到三米處,面積大小也與其服務的樓層規模成正比。初到這裡,與便便為伍的還有其他小夥伴,比如洗菜水、洗澡水等。不過相比於它們,便便是這所豪宅里的長住客,其他生活污水只是跟它打個照面,便匆匆流入市政污水管網裡去了。

  說化糞池是豪宅並不為過,人家好歹也是個三居室呢!便便進入第一室後,便開始了磨練,由於缺少氧氣,便便被逼在豪宅內不停瘦身減肥,甩掉體內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質等。同時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體內的有機物變成甲烷。

  被折磨一番後,便便們大多已經瘦了一圈。要想從第一室進入第二室,則要先稱量體積重量。在厭氧發酵的作用下,便便漸成糊狀物體和固狀渣,個大體重的便便,便鑽不出兩室相鄰的管道,只得繼續留在第一室發酵。

  流入第二室的便便日子也不好過,已經接近液態的它們,繼續經受厭氧發酵分解、固體沉澱,體內的蟲卵、病原體在發酵中逐漸死亡,糊狀皮和固狀渣厚度也逐漸減小。流入第三室的液狀便便基本腐熟,體內的病菌和寄生蟲卵也被消滅得差不多了。已經瘦身成液狀的便便,隨著生活污水一起,跟留守好友(固狀糞渣等)說再見。它們從豪宅出水口排隊進入城市污水主管道,最終進入污水處理廠。

  化糞池每年都要「辭舊迎新」

  留在豪宅里的便便也不會定居,如果豪宅內「便滿為患」,濟南市城肥清運管理一、二處,便會及時將「豪宅」打掃一下,抽走一些留守便便,給新便便騰空。

  每天清晨四點,清運車就會出現在某些小區和街巷口,工作人員打開污水井蓋,把管子深入便便豪宅內,留守好友和大塊頭垃圾就會被抽取、打撈上來。全市4萬個便便豪宅,每年至少都會接受這樣一次集中清理。

  有時,豪宅也會發生「腸梗阻」,污水流不出去,無處可去的便便就冒出地面「四散逃逸」。尤其在一些老舊小區,豪宅內的管道太細、老化嚴重,容易發生堵塞。有的則建在比市政污水管道低的地方,排不出去污水發生倒灌。像這些緊急情況,城肥一二處都會及時前去排難。在冬天,便便容易抱團取暖發生板結,要清理豪宅就得用清水把它們打散,再抽取到清運車上來。

  被清運車選取的便便,會開始另一段旅程。它們從市區四面八方,旅行至粟山路54號的濟南市生活廢棄物處理中心城肥處理站。距離最遠的便便,旅途要超過20公里。在這裡它們要進行另一番錘鍊。

  每天400噸便便被無害化處理

  始運行於2006年的城肥處理站,每天都要「開門納便」,一天至少要接納60車。上午九點半至十點半,下午的三點半到四點半,是處理站最忙的時刻。每輛清運車上有一張專屬IC卡,詳細記錄著車輛信息、每天運量和運輸次數,便便坐哪輛車前來都一清二楚。

  稱重以後的便便,先被清運車運到卸污車間。車間里兩座大型固液分離池,能同時容納兩輛清運車卸載,最大容量400立方米。分離池上兩條管道與清運車上的管道密閉對接,自動將便便從車上抽至池中。

  通過固液分離池,便便中混雜的直徑大於20毫米的大顆粒,如磚瓦石塊等就被篩選了出來,通過管道螺旋推送至密閉的藍色集裝箱中。小於20毫米的便便則被管道輸送至調節池,進入絮凝脫水車間。經過絮凝脫水設備處理,污泥狀的便便,體內的水分基本被甩干,最終變為直徑不足0.5毫米的細渣,也不再是臭臭的了。

  固液分離後,與便便相伴的液體則從調節池中出來,通過連接絮凝脫水設備的處理,輸送至上清液處理系統中。先後經過濾清液池、預報氣緩衝池、厭氧折流池、好氧折流池進入二沉池,污泥雜質不斷沉澱,水中部分有害成分也被去除,最終變為清水,彙集到回水池中,用作設備清洗或系統調節用水,或排放至市政污水管網。

  便便山將會變身公園

  從城肥處理站走出的便便,最終變成面目全非的細渣。它們被裝入載重20噸的大車中,與藍色集裝箱內的粗渣一起,密閉運送至位於濟陽的第二生活垃圾處理廠,進行填埋或焚燒。

  在這裡,垃圾焚燒發電後的灰渣、不可焚燒的垃圾,都會與便便不期而遇,共同被衛生填埋。每天,處理廠的工作人員都會將傾倒的垃圾推平、壓實、覆蓋,厚度掌握在10厘米左右。

  濟陽孫耿鎮的填埋一廠,儲存了市區14年的垃圾,2012年時已經封廠。「垃圾山」足足高40米,成「濟陽第一山」。封廠後,管理人員首先進行了壓蓋覆實,防止滲濾液流出。之後在山體邊坡覆蓋了30厘米厚的黏土,以及50厘米厚的回填土和最上面30厘米厚的營養土。

  經過綠化、景觀建設後變身為美麗的公園。等將來二廠封廠後,便便的填埋地或許也會變身成美麗的公園。

  城肥處理中心無臭味

  如果不是進進出出的糞便清運車,一般人很難發現這處有著幾座車間和一排水泥池子的地方,就是濟南市的糞便無害化處理中心。

  在糞便處理全過程中,人們採用了有效的除臭設備。在每個車間都安裝有負壓管道,用於吸收生產時產生的臭氣。臭氣收集後進入除臭車間,通過生物、化學兩級除臭後排入15米高的大氣中,整個處理中心聞不到一點臭味。每個處理池相隔不遠,通過密閉運輸管道相連,一天最多有400噸糞便被無害化處理。


世界是循環的:空氣循環,水循環…自然界無時不在進行神奇的循環變換。

屎也是。

你吃的東西,會變成你拉的東西。

你拉的東西,又會從另一個層面,變成你吃的東西。

屎會通過管道進入到化糞池,然後在那裡經歷新的變化過程——糞便被分解為水化物和固化物,厭氧消化後,這些富含生命營養的小東西,就近流入農田,為十四億人民吃飽大業奉獻自己。

身為骯髒污穢的代名詞,幾乎永不見天日,遊走於黑暗中一生流離,卻傾盡全力滋養著新的生命。

我覺得,很多人終其一生,也比不上一坨屎。


化為肥


瀉藥,這個問題反著思考,我們每天吃的東西從哪裡來?從飼養的動物和種植的植物獲得。當然動物也是吃植物,那麼植物從哪裡來?從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養分中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是人,動物呼吸和燃燒等產生,而養分則來自糞便中微生物的分解。同學是不是自己吃的多就拉得多呢?

(說的不是很嚴謹,有些這個意思吧)


你只是說了濟南而已,其他地方的呢?配套設施薄弱的呢?


推薦閱讀:

拉屎這個辭彙動作上其實是「推屎」,可是為什麼大家都習慣稱之為拉屎呢?
如何確定如廁便後確實已經擦乾淨?
怎樣在緊張的時候拉出屎呢?

TAG:排便 | 排泄物 |